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佛教故事

 德育故事:《二十四信》【三集卷四】


   日期:2010/7/27 17:1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三集卷四 《二十四信》 

  
  信篇
  
  一、【荀息践言】
  荀息为傅。慰公病危。奚卓被弑。以死相随。
  【原文】
  周晋奚齐卓子者。骊姬之子也。荀息傅焉。献公爱骊姬。欲立其子。乃杀世子申生。申生者。里克傅之。公病。将死。谓荀息曰。士何如。则可谓之信矣。荀息曰。使死者反生。生者不愧乎其言。则可谓信矣。公死。奚齐立。里克弑奚齐。荀息立卓子。里克又弑卓子。荀息死之。
  
  初、献公造九层台。三年不成。人力困敝。荀息曰。臣能累十二棋子。加九卵于上。公曰。危哉。荀息曰。不危。公造台三年不成。男不耕。女不织。危孰甚焉。公悟。乃辍工谢之。荀息可谓忠且信矣。
  
  【白话解释】
  周朝时候。晋国的献公。他的儿子很多。其中一个叫奚齐、一个叫卓子的。这两个人。是骊姬所生的。大夫荀息就给他们做着师傅。晋献公很宠爱骊姬。要把他的儿子立做世子。因此就把世子申生杀了。申生的师傅就是里克。后来献公生了病。快要死的时候。因为奚齐和卓子的年纪都很小。没有帮助的人。于是就对荀息说。大丈夫要怎么样。才可称是有信呢。荀息晓得了献公的意思。就回答说。假使死去了的人。仍然活了转来。受着他托付的人。对于托付的话。都能够做到。一点没有惭愧的地方。这样可以说是有信了。后来献公死了。奚齐做了国君。里克把奚齐杀了。荀息又立了卓子做了晋君。里克把卓子又杀了。于是荀息也跟着死了。
  
  二、【共华待死】
  共华待死。不为人知。谋而被困。岂可背之。
  【原文】
  周晋丕郑之自秦反也。闻里克死。见共华曰。可以入乎。华曰。可乎哉。丕郑入。惠公杀之。共赐谓华曰。子行乎。其及也。华曰。夫人之入。吾谋也。将待之。赐曰。孰知之。华曰。不可。知而背之。不信。谋而困之。不智。困而不死。无勇。任大恶三。行将安之。子其行矣。我姑待死。
  
  孔子尝言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盖谓人以信为本。人而无信。自失为人资格。且将不齿于人类。夫人孰能不死。若以信而死。可以立起世人之信心。共华虽亦里丕之党。而其死于信。则有足录者。
  
  【白话解释】
  周朝晋国有个丕郑。打从秦国回来。得知里克死了。他就问共华道。现在可以进去吗。没有危险了吗。共华说。可以的了。丕郑到了晋国里。晋惠公把他杀了。共赐就对共华说。你可以逃走了。迟一回儿。杀戮就要到了你的身上来了。共华说。丕郑的到晋国里去。是我叫他去的。现在我一定要等他。共赐说。这回事又有那个晓得呢。你不如逃了。共华说。这是不可以的。我明明晓得他到了晋国里。如今独自逃走了。这是没有信用。我给他定了计划。把他困住了。这是没有智力。见了他这样的困难。我还怕死。这是没有勇气。一个人有了这三种大恶。还能够逃到什么地方去呢。你去吧。我等着死好了。
  
  三、【解扬承命】
  解扬承命。不负晋侯。信臣获考。死又何求。
  【原文】
  周晋解扬受命如宋。使无降楚。郑人囚而献诸楚。楚子使反其言。不许。三而许之。登楼车告宋。致其君命。楚子将杀之。扬曰。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信载义而行之为利。义无二信。信无二命。死而成命。臣之禄也。寡君有信臣。下臣获考。死、又何求。楚子舍归。
  
  解扬之许楚子也。非以其厚赂也。欲以成君命也。盖三而不许。楚子必杀之。则晋君之命。不能致于宋。故佯许之。登诸楼车。呼宋人告之。致其君命。亦非失信于楚子也。亦惟欲行其信不受二命耳。
  
  【白话解释】
  周朝晋国有个解扬。奉了国君的命令到宋国去。教宋国不要投降了楚国。路过郑国的时候。郑国的人就把他关了起来。送到楚国去。楚子叫他去对宋国说。晋国不来救你们了。解扬不肯。楚子对他说了三次。解扬才答应了。于是解扬就上了有楼橹可以望远的车。仍然把原来晋君的意思。对宋人说了。楚子晓得上了他的当。就要把他杀了。解扬说。做国君的能够行了这个命令。就是有义。做臣子的。能够承受国君的命令。就是有信。信和义行着就是利。有义的没有二信的。有信的是没有二命的。我死了能够达到了我国君的命令。这就是我的职任完了。我的国君有个守信的臣子。我又成了功。这样死了。正是很好的事。另外还希望什么呢。楚子听了他这一番话。也就不去杀他。放他回去。
  
  四、【州犂释甲】
  楚伯州犂。固请释甲。会合诸侯。信修盟歃。
  【原文】
  周晋楚齐秦宋郑鲁卫陈蔡曹许邾滕将盟于宋。楚人衷甲。伯州犂曰。合诸侯之师。以为不信。无乃不可乎。固请释甲。子木不听。太宰退曰。令尹将死矣。不及三年。求逞志而弃信。志将逞乎。志以发言。言以出信。信以立志。参以定之。信亡。何以及三。翌年、子木果死。
  
  盟所以明信也。宋之盟。向戍欲弭诸侯之兵也。诸侯望信。是以来服。不信、是自弃其所以服诸侯也。州犂言之。而子木弃之。赵孟患之。而叔向安之。晋务德。楚争先。虽先楚人而书先晋。亦以晋有信耳。
  
  【白话解释】
  周朝时候。晋国楚国齐国秦国宋国郑国鲁国卫国陈国蔡国曹国许国邾国滕国许多诸侯。将要在宋国地方会盟。楚国的人。个个衣裳里面穿了铁甲。预备乘此时机去打晋国。太宰官伯州犂说。天下的诸候都聚会的时候。我们楚国做着没有信用的事。这恐怕是不可以的吧。一定请求把铁甲脱去了。那时候楚国的宰相子木不肯听。太宰伯州犂退出了以后。就说。我看宰相这个人。不到三年工夫。就要死的了。只图着快了私志。丢弃了信用。要晓得志是所以发言的。言是所以出信的。信是所以立志的。有了志信言三样。才可以把身子安定了。现在他的信用没有了。那里能够活到三年呢。到了第二年。子木果然死了。
  
  五、【赵武信本】
  赵武会虢。寻宋之盟。以信为本。遵循而行。
  【原文】
  周晋楚与诸大夫会于虢。祁午谓赵文子曰。宋之盟。楚人得志于晋。今令尹之不信。诸侯之所闻也。吾子其不可以不戒。文子曰。武将以信为本。循而行之。能信不为人下。吾未能也。诗曰。不僭不贼。鲜不为则。信也。能为人则者。不为人下矣。吾不能是难。楚不为患。
  
  虢之会。寻宋之盟也。祁午以耻为言。而赵武以信为本。故其相晋国以为盟主。七年中再合诸侯。三合大夫。服齐狄。宁东夏。平秦乱。城淳于。师徒不顿。国家不罢。民无谤讟。诸侯无怨。信之为用大矣哉。
  
  【白话解释】
  周朝时候。晋国楚国和各国的大夫。在虢的地方会盟。祁午对赵文子说。从前在宋国的盟会。楚国人比晋国人先歃了血。终算吐了一口气。可是现在楚国的宰相没有信用。这是各国诸侯都晓得的。请你不可不预备一下子。赵文子说。我一定拿信用做了根本。再照着信用去做一切的事。能够有信用的人。一定是不为人家所轻贱的。依你的话去做。我是办不到的呵。诗经里说。不僭不贼。鲜不为则。这就是说着信用呵。一个人能够给别人做了法则的。那末这个人。无论如何。是不会给人家轻贱的了。我只怕不能够给别人做了法则。倒是一桩难事。至于楚国、是不足忧患的。
  
  六、【包胥乞师】
  包胥乞救。哀哭秦庭。勺水不入。七日劳形。
  【原文】
  周楚申包胥仕为大夫。与伍员友善。平王杀员父奢兄尚。员曰。吾必复楚。包胥曰。我必兴之。及吴师伐楚。入郢。包胥乃之秦。乞师救楚。依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水不入口。七日。秦伯哀之。乃为之赋无衣之诗。包胥九顿首而坐。秦师出。昭王返国。赏其功。逃不受。
  
  伍申之别也。员曰。我必复之。包胥曰。我必兴之。伍员卒复之。信也。孝也。包胥卒兴之。信也。忠也。然伍员复仇。未免太甚。包胥乞救。人所难能。伍员终受属镂之赐。包胥不受救国之功。其胜于伍员多矣。
  
  【白话解释】
  周朝时候。楚国的申包胥在楚国做了大夫官。和伍员很要好。后来楚平王把伍员的父亲伍奢、伍员的哥哥伍尚、都杀死了。伍员说。我一定要到楚国来报仇。申包胥说。我一定把楚国恢复了转来。等到后来伍员带了吴国的兵来攻打楚国。军队攻进了楚国的国都郢的地方。于是申包胥就到了秦国去。要借救兵来救楚国。起初秦伯不肯答应。后来申包胥靠在宫庭的墙壁里。日日夜夜哭着。不断声音。一点水也不进口。这样的有七天工夫。秦伯觉得他很忠心。又替他可怜。于是就赋了无衣的一篇诗。申包胥才叩了九个头。坐了起来。秦国的军队出发。吴国的兵才退了。昭王回到楚国。要赏申包胥的功劳。申包胥不肯受功。就逃去了。
  
  七、【范式素车】
  范式梦劭。告以葬期。素车白马。号泣奔驰。
  【原文】
  汉范式与张劭为友。忽梦劭曰。我以某日葬。子能相及乎。式奔赴。丧已发。柩不肯前。劭母抚之曰。元伯岂有望耶。移时。见有素车白马号哭而来者。母曰。必范巨卿也。式至。叩丧而言曰。行矣元伯。死生异路。永从此辞。因执绋引柩。乃前。式遂留冢次。为修坟树。乃去。
  
  许止净谓吾读此传。辄流涕不能止。叹古人朋友之交。相信以心。生死不渝如此。书称朋友之交止于信。范张二君。其信之极致者耶。诚后人之模范。所当铸金祀之。
  
  【白话解释】
  汉朝有个姓范名式的人。和一个姓张名劭的。大家交着朋友。有一天晚上。范式忽然做梦看见张劭对他说。我将在某月某日安葬了。你到了那一天。能够赶到么。范式醒来就马上赶去送丧。这时候张劭的灵柩。已经要出发了。真也奇怪。这辆丧车。好像有几千斤重的样子。无论如何。也推不上前去。张劭的母亲抚着灵柩说。难道元伯我儿、你有等着的人么。过了一回儿。看见有匹白马驾着一辆素车。车里坐了一个号淘大哭的人。飞风的奔来。张劭的母亲说。来的人一定就是范巨卿了。范式到了以后。叩着丧车说。走吧。元伯。死的生的分了路。从此以后。永远告别了。说完话。就牵着丧车的索子。引了灵柩前走。于是灵柩才得推动了。范式就留住在张劭坟旁边。一直给他种好了坟旁的树木。才回转去。
  
  八、【邓训纳胡】
  校尉邓训。开城纳胡。待以恩信。羌戎欢呼。
  【原文】
  汉邓训为校尉时。羌胡相攻。议者以为县官之利。训乃令开城。及所居园门。纳胡妻子。严兵守备。羌掠无所得。诸胡言、汉家常欲斗我。今邓使君待我以恩信。开门纳我。咸欢喜叩头。曰、唯使君所命。因发秦胡羌兵。掩击迷唐。唐远徙。烧当豪帅。款塞纳质。威信大行。
  
  胡俗耻病死。每病困。辄自刺。邓训使医疗之。多愈。莫不感悦。戎俗父母死。耻悲泣。皆骑马欢呼。至训卒于官。莫不吼号。或以刀自割曰。邓使君死。我曹亦俱死耳。其恩信感羌胡如此。不愧邓禹之子矣。
  
  【白话解释】
  汉朝邓训做校尉官的时候。羌人和胡人大家互相战争。当时的人说。蛮夷的内部发生了内争。这真是我们政府的绝好机会。可是邓训并不这样。却下令开了城门。和自己家里的园门。放胡人的妻子们进来。一方面又集合了军队。很严密地看守着。因此羌人并没有抢去了什么东西。一班胡人都感激得不得了。他们说。以前汉朝人常常要来同我们争斗。现在的邓使君看待我们。又有恩德。又有信用。开了城门。放我们进来。于是大家都很欢喜的叩了头。并且说。从此以后。使君的命令。我们无论怎么样。一定是遵守的。于是邓训发了秦胡羌的军队。去攻打迷唐。迷唐就逃到很远的地方去了。烧当族的元帅。也到军营里来投降。并且送了一个儿子来做押信。所以邓训的威严和信用。是很闻名的。
  
  九、【赵柔一言】
  赵柔信惠。呼主还金。一言便定。利不动心。
  【原文】
  北魏赵柔、字元顺。金城人。少以德行才学著名。仕河内太守。甚著信惠。尝在路。得人遗金珠一贯。呼主还之。后有人遗柔铧数百枚者。柔与子善明鬻之市。只索绢二十疋。善明知其价贱。欲取回之。柔曰。与人交易。一言便定。岂可以利动心。遂与之。缙绅闻而敬服。
  
  求善贾而沽诸。此经商之常情也。是以龙断者有之。居奇者有之。价值之增减。视供求之多寡而屡改者有之。此皆信德之未固耳。赵柔训子一言。可以为信义通商之殷鉴。
  
  【白话解释】
  北魏时候。有个赵柔。表字元顺。是金城地方人。从小就是道德品行、才识学问、都出名的。后来在河内地方做太守官。也是很有恩信惠爱的名声。有一回、在路上拾得别人遗失了的一串金珠。他就叫到了失主还了他。后来有人送了他几百个掘地用的铁锹。他因为留着没有用。就和儿子赵善明。一同拿到市面上。把他卖掉。他只讨着二十匹绢的卖价。赵善明知道这个卖价太便宜了。就想收回来不出卖了。赵柔对儿子说。和人家交易。一句话就讲定了的。那里可以为了有利可图动了心。就想反覆了呢。终于卖给他人了。地方上的人士。得知了这回事。都非常佩服。
  
  十、【傅岐约囚】
  傅岐决狱。冬节纵囚。如期而返。恩信千秋。
  【原文】
  梁傅岐为始新令。有因斗相殴而死者。诉于郡。郡录其仇人。拷掠备至。终不任咎。乃移于县。岐命脱械。和颜问之。即首服。法当偿命。会冬节至。岐放令还家。狱曹掾固争曰。古者有之。今不可行。岐曰。彼若负信。县令当坐。竟如期而返。郡守深为叹异。遂以状闻。
  
  晋有曹摅。南宋有王志。南齐有何胤。宋有徐光实。皆有约囚归去。如期而还之事。夫惟有恩信于民。民自不忍欺也。至傅岐、则去任之日。县民无老少。皆出境拜送。号哭闻数十里。其感人尤深矣。
  
  【白话解释】
  梁朝傅岐在始新地方做了县官。有一件人命案子。原因是两个人相打犯了人命的。在府里打官司。府里把凶手捉到了。用尽了重刑去拷打。终于不肯招供。府里没有法子。就把这件案子移到县里去审问。傅岐就叫把凶手的脚缭手拷都解除了。很和气地询问他。凶手就马上承认了杀人的事实。照法律讲。这个凶手是要抵命的。恰巧冬至节到了。傅岐就放凶手暂时回家去过节。监狱官一定不肯。说、放犯人暂时回家这种事。从前古时候是有的。可是现在的人心浮薄。是不可行的了。傅岐说。这是不妨的事。假使他失了信用。不回到监牢来。那末把我做县官的办罪就好了。果然凶手到了约定的日期。就回到牢狱里。当时的太守很佩服他的用道德服人。于是就把这回事奏到朝廷里去。
  
  十一、【怀古赴獠】
  唐裴怀古。仗信赴獠。轻骑定乱。青史名标。
  【原文】
  唐裴怀古有文武才。适獠反。朝廷思得良吏以镇之。朱敬则以裴怀古荐。遂拜为桂州都督。怀古即飞书示以祸福。獠皆迎拜。怀古轻骑赴之。左右曰。夷獠无信。不可忽也。怀古曰。吾仗忠信可通神明。而况人乎。遂诣其营。贼众大喜而降。岭外由是悉定。
  
  郭子仪免胄见回纥之酋。回讫舍兵下拜。裴怀古轻骑诣夷獠之营。夷獠大喜而降。岭外且由是悉定。郭公信于北。裴公信于南。孔子谓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观于郭裴二公。益觉明甚。
  
  【白话解释】
  唐朝的裴怀古。有文武全才。这时候、两广地方有一种蛮夷种族、叫獠的反了。朝廷里要寻一个很好的官长。到那儿去镇服他们。朱敬则就推荐了裴怀古。皇上就叫裴怀古做了桂州都督。裴怀古到了那儿。就马上写了一封信给獠民。信里面说着造反得祸、归安得福的道理。于是獠人也就听从了。都拜着去迎接他。裴怀古只带了几个人。去接受他们的欢迎。手下的人劝他说。蛮夷的人们。是没有信用的呵。你不要太轻忽了。裴怀古说。我有了一种忠信的正气。就是神明也可以通了的。何况他们是人呢。于是就到獠人的兵营里。一班獠人很欢喜地投降了。从此以后。岭外地方、就都平定了。
  
  十二、【李源赴约】
  李源赴约。后十二年。中秋月夜。天竺寺前。
  【原文】
  唐李源与僧圆观为友。圆观将亡。与源约、于后十二年中秋月夜。杭州天竺寺。为再见之期。届时。源赴所约。时月色满川。无处寻访。忽闻有牧竖乘牛而歌。至寺前。乃圆观也。源问观公健否。曰。公真信士。与公殊途。慎勿相迎。但愿勤修不惰。终得相见。言毕。歌而去。
  
  十二年后之中秋夜。有月与否。可以预知乎。然孔曰百世可知。孟曰千岁日至。可坐而致。十二年何足异乎。最难得者。李源竟如期赴约。圆观亦践言而来。身虽异而性长存。圆观亦可谓真信士也。
  
  【白话解释】
  唐朝有个李源。和一个和尚名叫圆观的。做了朋友。圆观将要死的时候。和李源约定了。十二年以后的中秋那一天有月亮的晚上。在杭州天竺寺里。大家再见面吧。到了那一天、李源就到那儿去赴约。这时候月色很好。笼罩满西湖的水面上。好像琉璃世界一般。可是到什么地方去寻访圆观呢。李源正觉得为难。忽然听得有个牧童骑了牛、唱着歌走来。等到走到寺门前。原来这个牧童就是圆观。李源问道。观公你近来可康健么。圆观说。你真是一个有信用的人。可是我现在和你阴阳异路。千万你不要来亲近我。但愿你一点也不懒惰。很勤俭地修行。那末我们将来终可以见面的。说完话。唱着歌去了。
  
  十三、【姚顗化工】
  姚顗未第。出游嵩山。白衣托德。虔祷而还。
  【原文】
  后梁姚顗未第时。出游嵩山。有白衣丈夫。拜路侧。请为仆。顗不纳。乃曰。鬼神享于德。君子孚于信。余鬼也。因获谴。将托贤者之德。通化工之信。公、中夏之相辅也。今为谒中天之祠。以某姓名求之。神必许诺。幸无辞焉。顗因为虔祷而还。白衣迎于山下。拜谢而退。
  
  姚顗之信。诚通于鬼神矣。且其性仁恕。多为仆妾所欺。心虽察之。而不能面折。终身无喜怒。家人市货百物。入增其倍。出减其半。不询其由。宜乎为白衣虔祷后。次年即擢进士第。卒为末帝辅相焉。
  
  【白话解释】
  五代时候。后梁的姚顗。当他还没有中进士的时候。到嵩山去游玩。忽然有个穿白色衣服的人在路旁拜着。请求给他做仆人。姚顗觉得很奇怪。就不肯收留他。那个人说。鬼神是受享在德行上的。君子是相感在诚信上的。我原是个鬼。因为犯了罪。要想托了你的德行。到神明里去通个诚信。你就是将来中华的宰相。现在请你为我到了岳帝的庙里。把我的姓名对神明说了。并且请求他饶了我的罪。神明是一定答应你的。请你不要推托才好。姚顗就给他到庙里、很虔心的祷告了一番。才回来。那个穿白衣服的人。在山下迎接着拜谢了一番。才去了。
  
  十四、【司徒投经】
  汉司徒诩。渤澥投经。龙天供养。惟德之馨。
  【原文】
  后汉司徒诩除礼部侍郎。尝使吴越。航海至渤澥之中。水色如墨。舟人曰。其下龙宫也。诩炷香兴念曰。回棹时。当以金篆佛书一帙。用伸贽献。还经其所。遂以经一函投海中。俄闻梵呗丝竹之音。喧于船下。舟人曰。此龙王来迎经也。同舟百余人皆闻之。无不叹讶。
  
  司徒诩之渤澥投经。亦犹蔡状元之洛阳造桥也。盖皆以一愿而不肯失信于神明耳。今之信誓旦旦者比比矣。其亦各自了愿为美焉。吾录此、亦以见佛经所在。龙天且供养矣。宁不重哉。
  
  【白话解释】
  五代时候。后汉司徒诩升了礼部侍郎。有一次、到吴越国做使臣去。从海道里。走到了渤澥的海面里。看到水的颜色像墨一样的黑。舟子说。这个下面就是龙王的水晶宫呵。司徒诩听了。就烧了一炷香、立了一个愿说。我回来的时候。船到了这里。一定送龙王一部金篆的佛经。算是我的菲敬。后来司徒诩回来了。又经过那个地方。就把一部佛经。丢在海里。过了一忽儿。就听见和尚撞钟敲鼓、念着经佛的声音。和丝竹乐器吹弹的声音。在船底下响了起来。舟子说。这是龙王来迎接佛经了。这时候、同船的有一百多个人。都听见了。大家都觉得非常奇怪。
  
  十五、【蒙正三对】
  蒙正荐贤。三问三对。不道妄言。犯颜无碍。
  【原文】
  宋吕蒙正初入朝。或曰。此子亦参政耶。同列不能平。蒙正止之曰。知其姓名。终身不能忘。不如弗知之为愈也。上欲遣人使朔方。蒙正以名进。上不许。三问。三以其人对。上怒曰。卿何执耶。蒙正曰。臣不欲用媚道。妄随人主意以害国事。上重其量。卒用其人。果称职。
  
  先君曰。吕参政。忠直之士也。有雅量。敢犯颜直谏。太宗见庶民繁盛。有骄盈之志。得蒙正数语。虽变色不言。而骄盈之气已抑。即如随主意害国事等语。非公忠自矢者。不能道此。
  
  【白话解释】
  宋朝吕蒙正初到朝廷里去时候。有人说。这个人也来参预朝政么。吕蒙正的同伴听了。很替他不平。就要去探明说话的人名姓。吕蒙正劝住了他说。晓得了这个人的姓名。就终身不能忘了。还是不晓得的好。有一次、皇帝要差个人到北方做使官去。吕蒙正就说了一个人的姓名。皇上不答应。皇上问了三次。吕蒙正就三次推荐了那个人。皇上生了气说。你为什么这样固执的。吕蒙正说。我不喜欢用谄媚的方法。来服事皇上。随随便便跟了皇上的意思。以致贻害国家的大事。皇上也因为一向很敬重吕蒙正的度量。就用了那个人做了北方的使官。果然那个人是很尽职的。
  
  十六、【狄青无欺】
  狄青破敌。发见贼尸。不以奏报。诚信无欺。
  【原文】
  宋狄青为荆湖宣抚使。侬智高寇扰日甚。青上表请行。诏从之。青按兵止营。暗度昆仑关。大败侬智高于邕州。贼尸有衣金龙衣者。众谓智高已死。欲以上闻。青曰。安知其非诈耶。宁失智高。不敢欺朝廷以贪功也。上见其面有涅。敕敷药去之。青奏明其故。不奉诏。
  
  先君曰。狄将军初以卒伍位至枢密。其战功将略。可想而知。生平不矜不伐。故恩遇日隆。不为朝廷所惧。观其夜度昆仑。非智勇俱全。焉能从容若此。至不报侬死。不去面涅。益见其诚信无欺矣。
  
  【白话解释】
  宋朝时候。狄青做了荆湖地方的宣抚使。这时候侬智高时常来扰乱边境。一天比一天的厉害了。狄青就上表到皇帝那儿。请求去攻打侬智高。皇上答应他了。狄青就按兵止营。不动声色。暗暗地渡过了昆仑关。在邕州地方把侬智高打败了。这一班贼兵的尸首堆里。有一个是穿着金龙衣的。大家说这个一定就是侬智高了。就要把侬智高已经死了的消息。奏到朝廷里去。狄青说。那里料得定这不是他的诈伪行为呢。我宁可失去了这个功劳。不敢为了贪功去欺骗皇上。有一天、皇帝见了狄青面上有黑痕、像刺过字的形迹。就叫用药给他除去。狄青对皇上说明了缘故。不肯用药。
  
  十七、【赵抃告天】
  铁面赵抃。夜必告天。移文诸郡。授舟给钱。
  【原文】
  宋赵抃平生。日间所为之事。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不可告者。则不敢为也。知虔州。岭外任者死。多无以为归。抃造舟百艘。移告诸郡曰。仕宦家不能归者。皆于我乎出。于是至者相继。悉授以舟。并给道里费。累官太子少保。弹劾不避权幸。京师号为铁面御史。
  
  人能学赵公之不欺己。不欺天。自能如赵公之临终词气不乱。安坐而逝矣。许止净谓公之修行精进。至老不懈。深山老衲。尚不多遘。况富贵至极者乎。学道有得。大愿度人。极大丈夫出世之能事矣。
  
  【白话解释】
  宋朝有个姓赵名抃的人。生平为人很正直。在白天所做的事。到了晚上。一定穿了礼服、在露天里烧了香去禀告上天。有不可禀告的事。他就不敢做的。他在虔州地方做官。这时候、在岭外做官的人。受不惯瘴气。多死了的。因此家小都不能够回家。赵抃就造了一百只船。写文书给各处的地方官说。各处有做官的人家。他们的家小不能够回到故乡去的。都到我这里来好了。于是来的人很多。接续不断的来。赵抃就把造好的船给了他们。又送给他们路费。后来他做到太子少保的官。就是极有势力的人。他也要弹劾他们的过失。所以当时京城里的人。称他叫做铁面御史。
  
  十八、【庭式心许】
  庭式及第。不负初心。卒娶瞽女。如鼓瑟琴。
  【原文】
  宋刘庭式未第时。议娶乡人女。未纳币。既及第。女病丧明。家贫甚。不敢复言。或劝纳其幼女。庭式笑曰。吾已心许之矣。岂可负初心哉。卒娶之。生数子。后死。遂不复娶。苏轼问之曰。哀生于爱。爱生于色。今君爱从何生。庭式曰。吾知丧吾妻而已。后老于庐山。享高寿。
  
  许止净谓古有长寿者。人问其故。曰。生来妻貌丑。是丑妻乃延寿之符。可贺不可厌也。况庭式不负初心。最为仁厚。仁者必寿。岂待蓍龟乎。东坡达人。讵不知此。殆欲藉庭式以警醒天下后世耳。
  
  【白话解释】
  宋朝刘庭式。当他还没有中进士的时候。就大家商议着、娶了同乡人的女儿做妻子。可是还没有下聘礼。后来刘庭式中了进士。那个女子生了病。双眼瞎了。并且家里也穷得很。所以不敢再向刘庭式提起婚事了。有人劝刘庭式娶那家双眼不瞎的小女儿。刘庭式笑着说。我当初时候。对于那个双眼瞎了的女子。已经心里应许了他、做我的妻子了。现在那里可以负了初心呢。终于娶了他过来。生了好几个儿子。后来死了。刘庭式就守了义。不再娶妻了。苏轼问他说。悲哀是生在爱情上面的。爱情是生在相貌上面的。现在你对尊夫人的爱情那里来的呢。刘庭式回答他道。我只晓得死了我的妻子吧了。后来刘庭式在庐山地方养老。寿享得很长。
  
  十九、【文同叠舌】
  文同不妄。生死一般。三叠其舌。引至眉间。
  【原文】
  宋文同赴官陈州。至宛邱驿。忽留不行。沐浴正冠。正坐而卒。崔公度尝同为馆职。见同京南。将别。曰。明日复来乎。公度明日往。同左右顾。恐有听者。乃曰。吾闻人不妄语者。舌可过鼻。即吐其舌。三叠之。如饼状。引至眉间。公度大惊。及京中。传同死。乃悟所见非生者。
  
  许止净曰。同不妄语。死后现身。舌引至眉际。如来真语。实语。如语。圆满舌之千二百功德。故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识者以小知大。可无疑惑。
  
  【白话解释】
  宋朝时候。有个姓文名同的。到陈州做官去。到了宛邱的驿站里。忽然留住了不走。就洗了个浴。整了整衣冠。竟端端正正地坐着死了。当时有个崔公度。从前和文同是一同做过学士的。在京南地方遇见了文同。在走散的时候。文同对着崔公度说。你明天还可以再来么。崔公度到了第二天就再去看他。文同用眼睛四方看了一回。好像恐怕有人偷听着的样子。就说。我晓得平生不说诳话的人。他的舌头伸出来。可以过了鼻子的。于是吐出了舌头叠了三层。好像一个饼的样子。再伸长了。到了眉毛里。崔公度见了非常惊怕。后来京城里面传出了文同死了的消息。于是崔公度才觉悟了。他所看见的不是人。是文同的鬼魂呵。
  
  二十、【孙固诚粹】
  孙固与人。久而益信。力谏神宗。用兵宜慎。
  【原文】
  宋孙固、字和父。管城人。幼有立志。及长。宅心诚粹。不喜骄亢。与人居。久而益信。故不为人所疾害。神宗用宦者李宪总兵伐夏。固力陈其不可状。帝不从。既而师出无功。帝曰。朕始以固为迂。今悔无及矣。傅尧俞言司马之清节。孙公之淳德。盖所谓不言而信者也。
  
  考孙公九岁时。读论语。曰、吾能行此。徂徕石介一见、以公辅期之。尝曰。人当以圣贤为师。一节之士。不足学也。又曰。以爱亲之心爱其君。则无不尽矣。傅侍郎犹称之。盖其信德。不在司马温公下也。
  
  【白话解释】
  宋朝有个孙固。表字和父。管城地方人。从小就很有志气。到了长大的时候。居心很诚实纯正。不喜欢骄傲和太刚强的行为。他和人家来往。愈长久愈显得他的信用。所以没有人去嫉忌他、陷害他的。神宗皇帝差了太监李宪带领了军队。去攻打西夏。孙固竭力对皇帝说着用兵的害处。可是皇帝不肯听他。后来军队出去没有功劳。神宗皇帝说。我从前以为孙固的话太迂了。可是现在追悔也来不及了。当时的傅尧俞说。司马温公清白的品节。和孙公纯正的德行。都是所谓不说话就诚信的。
  
  二十一、【安世不妄】
  安世从学。受教以诚。论事刚直。面折廷争。
  【原文】
  宋刘安世从学于司马光。光自少至老。语未尝妄。自言吾无过人者。但平生所为。未尝不可以对人言。安世习光之学。尝问尽心行己之要。光教之以诚。且令自不妄语始。故安世后除谏官。论事刚直。正色立朝。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其面折廷争。人目之为殿上虎。
  
  妄语、人多以为细故。而不知实吾人作圣作狂之大关键。盖不妄语者。无自欺也。黄洽云。居家不欺亲。仕不欺君。仰不欺天。俯不欺人。幽不欺鬼神。故能诚心自然天下敬信。安世可谓善择所师矣。
  
  【白话解释】
  宋朝的刘安世、在司马光那儿读书。司马光从小一直到了老年的时候。从来没有说过一句诳话。他自己说道。我别的没有什么胜过人的地方。不过我平日间所做的事。没有一些儿不可以对人家说的。刘安世既然跟司马光学着学问。有一次。问司马光道。尽心行己的紧要地方。在那里呢。司马光就教他第一要诚实。并且诚实先要从不说诳话做起。所以后来刘安世做了谏官。议论事情。非常刚直。很正直地在朝廷里。心里所晓得的事。没有不说的。说的时候。没有一次不是尽量说的。所以他的直言极谏的行为。人家说他好像殿上的老虎一样。
  
  二十二、【姚雄许女】
  姚雄许女。未及成婚。婿家流落。竟归德门。
  【原文】
  宋姚雄初以女许寨主之子。后寨主妻子流落。雄为边帅。遇一妪浣衣。见其有士人家风。问之。妪曰。昔良人守官边寨。有姚姓者。许以女归妾子。今夫既丧。惟货饼自给耳。雄曰。某是也。女自许归。别有求婚。某并不允。妪感泣。气咽不语。久之。雄留妪。并其子俱载还。
  
  雄为将。其未婚婿。方为寨主之子也。及为帅。其未婚婿。已为卖饼妪之子。几无以自存。且妪亦无法求雄耳。雄乃自言之。竟载还毕婚。雄之信德尚矣。而妪因不失士人家风。此其得以复合也。
  
  【白话解释】
  宋朝时候有个姚雄。当初把女儿许给寨主的儿子配亲。后来寨主的妻子们都流落了。姚雄在边城做了元帅。有一回、碰见了一个老太婆正在洗着衣服。看他的举止动静。很有大家出身的神气。于是就去问他。老太婆说。我的丈夫。从前也在边城里守寨做官的。有个姓姚的。把女儿许给了我的儿子。现在丈夫死了。只能卖着烧饼过日子了。姚雄说。姓姚的就是我。自从我的女儿。许给了你们以后。人家来求婚的。我都没有答应。老太婆听了。心里十分感激。流着眼泪。气也塞住了。有许多时候。说不出话来。最后姚雄就把他们母子。都接到了衙门里去。
  
  二十三、【杨荣谏征】
  杨荣警敏。止调民兵。示天下信。成祖罢征。
  【原文】
  明杨荣、字勉仁。成祖时。同直文渊阁七人。荣最少。警敏。一日。宁夏报被围。帝示以奏。曰。宁夏城坚。人皆习战。奏上已十余日。围解矣。夜半奏至。围果解。帝谓荣曰。何料之审也。征阿鲁台时。或请调江西民兵。荣曰。陛下许民复业。一旦复征之。非示天下信也。帝从之。
  
  杨公历事四朝。谋而能断。论事激发。不容人过。然遇人触帝怒。致不测。往往以微言导解。夏元吉李时勉之不死。都御史刘观之免戍边。皆赖其力。至止调江西民兵。昭示天下以信。洵不愧唐姚崇矣。
  
  【白话解释】
  明朝有个大臣杨荣。表字勉仁。当成祖皇帝的时候。一同直宿文渊阁里的有七个大臣。杨荣的年纪最小。可是算他最机警。最敏达。有一天。有个报告、说是宁夏城给敌人围住了。皇帝就把这个消息的奏章给他看。杨荣说。宁夏的城。是很坚固的。况且那地方的人民。个个都很勇敢。能够战争。这个奏章已有了十多天的工夫了。照我想起来。这时候恐怕已经解了围的。到了这一天的半夜。果然有个奏章上来。说围已经解了。皇帝对杨荣说。你怎么料事这样的明白确当呢。后来朝廷里要去征伐阿鲁台。有人主张调用了江西的民兵。杨荣说。皇上已经答应了百姓。恢复他们的职业。给他们安息。现在再去征了他们去当兵。这不是对天下表现着有信用的道理呵。皇帝就听了他。
  
  二十四、【春芳践姻】
  春芳入塾。见许负薪。应试得意。不解前姻。
  【原文】
  明李春芳家贫。童年入村塾时。先有负薪者憩土地祠门首。忽闻庙中云。今日李状元上学。当洒扫街道。起视无人。复坐。又闻曰。李宰相来矣。果有人携童子捧书入庙。遂询其姓名。以女许之。后春芳应试入泮。或有讽其解负薪之姻者。春芳坚拒之。旋迎娶偕老。
  
  李公家素贫寒。其父仅为县中小吏。卒致登魁选。履相位。子孙科甲不替。无非以不失信基之耳。不然。其子孙即非负薪之女所出矣。其亦科甲不替也否耶。信近于义。吾于李公践姻见之矣。
  
  【白话解释】
  明朝时候。李春芳的家里。非常穷苦。他幼小的时候。到书房里读书去。先有一个挑柴的人。在土地庙门口休息着。忽然听见庙里面有人说。今天李状元来上学。快点打扫街道。挑柴的人觉得很奇怪。就立起身来。到庙里面去看了一回。并没有人。就回到原有的地方坐下了。又听见庙里有人说。呵、李宰相来了。果然有人领了一个小孩子。捧了书本到庙里来。于是挑柴人。就问了他的姓名。把女儿许给他了。后来李春芳考取了秀才。有人劝他对挑柴人家的婚事解了约。李春芳不肯。回绝了他。后来把挑柴人的女儿娶了过来。两夫妇白头偕老。
  
  【绪余】
  孔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中庸云。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征。不征不信。不信民弗从。是君臣之间必以信。而君民之间亦必以信。岂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之间。而可不信乎。欧阳修曰。尝读周郑交质篇。信不由衷。质无益也。不禁反覆思之。窃谓信必由衷。自信始可以信人。吾人持身涉世。全赖信为维持。盖信居五常之后。而贯八德之中。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非信无以成其德而笃其伦。若谓信专属朋友。犹不足以尽信之量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德育故事       )(五明学佛网:德育故事       )  

 李向平教授:信仰共同体与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仁焕法师:“南无阿弥陀佛”是生命改良进化的信号 

 李向平教授:信仰如无法律 精神必定走私 

 李向平教授:生活即是信仰 

 李向平教授:宗教信仰不等于科学——从佛法与科学的关系谈起 

 李向平教授:别让佛教沦为私人化的功德信仰 

 李向平教授:生态佛学论——佛教信仰的环保理念 

 李向平教授:中国当代佛教的社会建设功能——佛教信仰及其认 

 仁焕法师:佛教不是迷信 

 李向平教授:禅宗信仰及其实践模式——以民间禅宗为对象 

 李向平教授:信仰转形:从大师型到仪式化——永明延寿的禅净 

 仁焕法师:信佛念佛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