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七集)


   日期:2010/8/26 8:4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幸福人生讲座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七集)  2005/3/19  澳洲雪梨大学  档名:52-121-07

  诸位朋友,我们接著刚刚的课程。这个孩子在日记里面写下《弟子规》是拿来做的,而不是拿来背而已。所以态度决定成功,而不是成功以后再来改变态度,孩子学习的态度一定要从力行,才能够入学问之门。另外有一个小女孩,她那天上完一节课,隔天早上就在她父母的门口等父母出来,结果爸爸妈妈出来以后,她就对著他们鞠一个躬:爸爸、妈妈早上好,昨天睡得好吗?她爸妈觉得很惊讶,怎么今天会这样问好?马上打电话到幼儿园去,说昨天发生什么事了?这样的父母非常正确,有敏感度,知道孩子有变化一定是老师在学校有教导,懂得了解以后亲师合作。父母要了解老师教什么,跟老师做好配合,孩子的学习就很快能达到效果,所以亲师的合作一定要密切配合。孩子不是不能教,孩子很好教,因为他很单纯,只要你道理跟他讲清楚,他会很愿意去改过;反而大人不好教,为什么?习性比较久了,那个惯性比较重,比较难推。所以凡圣的差别就在於力行的功夫。

  大舜是圣人,但是当大舜还没有接受到圣贤教诲以前,他居住在深山之中,跟一般的野人看起来也没什么差别;可是大舜当他第一次「闻一善言,见一善行」,看到别人好的行为,听到别人好的教诲,他一听心生欢喜,马上要去做,那个力行的态度就好像江河决堤一样,谁都挡不了。那种好善好德的决心很强烈,进而去实践,才成就了他的道德、学问。所以诸位朋友,我们闻一善言,见一善行,也要像大舜一样的态度去做。那容不容易?闻一善言,闻到别人规劝我们的话语也是善言,能不能马上心生欢喜去改?

  《弟子规》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这句话意味深远。「闻誉恐」,为什么听到别人的称赞、赞扬要觉得惶恐?一般的人接受别人赞扬会怎么样?得意忘形,人家拍马屁马上就觉得自己很不简单。闻誉恐是一个非常正确的态度,因为当名誉来到我们面前,事实上绝非我们一个人的功劳,没有父母养育,没有老师教导,没有这么多人同样的付出,怎么会成就这件事。假如我们听到功劳自己都包起来了,其实这个态度已经在折福了,所以要让功於众。今天纵使我们是主管,把一件事情办好了,是不是自己办的?也是很多这些底下的员工一起付出的,所以闻誉要恐,要让功於众,这才是正确的。愈谦卑,愈受教有地;愈谦卑,我们才不会停止学习,停止成长。

  「闻过欣」,当别人指出我们的缺点,我们心生欢喜就可以改过。诸位朋友,当你的脸上这边刚好被木炭用黑了,你看得到吗?看不看得到?那被人家看笑话!那朋友告诉你赶快擦掉,你要感谢他还是要对他生气?当然是感谢得不得了。脸弄脏了会丢脸,德行污染也会丢脸,所以当朋友指出我们德行的缺点,我们高兴都来不及,怎么可以生气?所以要闻过欣。

  现在我们成人修学最大的障碍,就是无法做到闻过欣,无法做到,因为面子太贵了,卖不掉。不知道我们雪梨的面子一斤卖多少?我想来这里大肆采购,下完课以后大家可以卖给我,面子卖掉学问才能成就。有一位太太来听了一段时间的课,有一天就对她先生说:对不起,这件事我做错了。她先生一听了这句话,眼睛瞪得很大,他说「对不起」三个字是从我老婆的嘴巴里面讲出来的吗?他不相信!「对不起」有没有那么困难?「我错了」有没有那么困难?当我们父母跟老师对孩子认错,有没有矮一截?刚好相反。我们感觉好像对孩子认错、对学生认错,我们低了一截,反而是我们真正做错事,勇於认错,孩子对你会更尊敬,因为父母做到「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这个也是我实验出来,因为我们不可能每件事都做对。有一次我决策不好,我就对同学道歉,结果我道完歉,看他们都很严肃,然后都露出那种对老师满尊敬的态度出来,所以认错反而会让家庭气氛更好,更懂得互相体谅、互相包容。一个孩子从小就要确立这种「闻誉恐,闻过欣」的态度,不然长大就不好调教。我们很多读经的孩子,只要别人指出他的缺点,他会对那个人鞠一个躬:谢谢你指出我的缺点。这个可以在学校里面做,能不能够在家庭里面做?可以形成家风。哪一天你的孩子指出你的缺点,你走过去:谢谢你指出爸爸的缺点。你的女儿会对你肃然起敬。所以我们要看出我们与圣贤人的差距,慢慢把它拉近,这样就能「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所以大舜我们要学习的地方「闻善必行」,听到善言、善行,他一定起而效法。

  现在人的心里是看到别人的善还会嫉妒,还会不想做,这样的态度对我们来讲,就是一种很大的障碍;我们要随喜功德,成人之美,相当重要。而当我们成人之美,随喜功德,虽然你没有跟他一起做这件善事,其实你的心境,你的成长,跟他没什么两样,因为你随喜他的功德,你就是欢喜他做那件事,你的心境已经跟他契合了。而修养自己,最重要的就是修养这一颗心,所以你时时能看到别人好,随喜别人好,道德、学问就从中在提升,心量也在扩宽。《弟子规》说「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你常常说别人的好,让大家起而来效法,那你是带动社会良善风气。所以人这一个嘴巴影响很大,祸可以从口出,口也可以舌粲莲花,让社会、家庭和乐,所以都在一念之间。《弟子规》这些经句,诸位不可小看,每一句都是做人重要的态度所在,你愈深入愈觉得它博大精深。

  所以诸位朋友,我从前年到现在只讲一部经,叫《弟子规》,已经讲了一年四个月了。诸位朋友,我虽然在讲《弟子规》,请问我有没有讲《孝经》?有没有讲「大学」?有没有讲《论语》?对,所有的道理都不离《弟子规》做人做事的纲领。所以学习很重要「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学习的次序要抓对,读书前后顺序要抓对。《三字经》里面的内容,它含摄了中国文化教诲的纲领,前面点出来求学问的大根大本,「人之初,性本善」。所以信心重要,相信自己才能成就自己,相信别人才能成就他人。我们都不相信他「人之初,性本善」,你在帮助他的时候,其实你都想他会变好吗?,我们有这一念心的时候,事情不可能做得好。所以求学问者,首先要肯定「人之初,性本善」,而你这样的认知,这样的真诚,才能够唤起他人的善良。

  不然你去做实验,纵使是十恶不赦的人,他面对十个人,十个人的态度不一样,他很有可能面对其中一、二个的时候态度很温驯,有没有?那为什么十恶不赦的人面对这个人态度很温驯?为什么?因为这个人道德、学问好,他面对他的时候,还是觉得他「人之初,性本善」,所以他会觉得在他面前倍受尊重,他不愿意作恶。其他的人看到他就骂他,「扬人恶,即是恶」。他说,好,你们说我那么坏,我就做给你们看;「疾之甚,祸且作」,所以我们的存心会影响到跟所有人的互动情况。

  「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人是因为没有得到好的教育,所以习性当道,才会把人生搞得乱七八糟。因为没得学,我们应该包容,应该怜惜他们。所以「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我们的上一代的人没有得到这样教诲,那我们要不要怪他们?他们会说我们也没有学,那要再怪上去,那再继续上去好不好?没有意义了,从我们自己开始做起,开始学起。我们都跟很多的孩子讲,我们很幸运,才五、六岁就开始学圣贤教诲,所以我们要当好榜样,要当社会、当下一代的模范。他有这种定位,他的学习状态就会不一样。

  「教之道,贵以专」。学习经典,你可不能今天回去很冲动,把所有书上诸子百家的书都请下来,然后叠在桌上,这个月要全部把它看完,一个礼拜以后保证你汽球消掉了,因为一下看那么多书会砸掉,必须重视顺序。所以《三字经》里面读书的次序就提到「为学者,必有初」。有读过《三字经》的举手?好,因为我看到大家的眼神呆滞,所以我们要常常了解对方的状态。为学者,必有初,要先从《小学》来学习,再读四书。

  在海口讲《弟子规》讲三个多月,刚好深圳有一些推展读经的老师,他们有听到我们一些经验,希望我们能过去跟他们做交流。我要过去的时候我就对他们说我只会讲《弟子规》。那边的老师是希望有人过来讲《论语》,结果后来他们说,不然《弟子规》也好,我就去了,去年的三月十五号。讲了一节课下来,他们听了很惊讶,有一位老师就对我说:我还没有学《弟子规》以前,读这些经典,觉得自己善根深厚,每天觉得真了不起;但是听完《弟子规》,听一、二节课,觉得自己什么都没做好。诸位朋友,是觉得自己善根深厚好,还是觉得自己什么都没做好好?哪一种状态比较好?前一种状态叫消福,自己本分都没做,每天只想著自己不错。本分没有做就损德了,儿子该做的没做,先生该做、夫妻该做没做,那对德行都是一种损害。

  什么叫开悟?发现自己的过失叫开悟;什么叫修行?修正行为,改正自己的过失叫真修行,真修身。能发现自己什么都没做好,这个人开悟了,他接著能够改过,那他的道业,他的学业,就可以增长,所以这个基础影响一个人学习的态度。因为这本《小学》是宋朝朱熹朱夫子编的,里面的内容是让孩子从小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懂得洒扫应对进退。这个德的根基一扎稳,他接触这些经典就懂得落实,懂得效法。假如这个《小学》的根、这个德没有扎稳,书读愈多,可能会造成傲慢,所以这个次序不能跳。

  因为宋朝朱夫子编的《小学》,离我们现在已经有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面的内容很多是依据当时候的社会状况,我们现在来看,可能有一、二成看不懂。在清朝的时候李毓秀夫子他很用心,他把《小学》里面所有做人做事重要的纲领所在抽出来,依据孔老夫子在「学而篇」里面的一句教诲,「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从这七个纲领,再依据《小学》所有的重要内容编成了《弟子规》,所以现在要修学《小学》,《弟子规》是最好的一本经典,只要从这里入门,你的学习就可以循规蹈矩。

  林则徐先生他也提到「人生十无益」,人生假如不抓住重点、抓住本质,那可能忙了一辈子都徒劳无功,所以他归整人生有十无益。「满招损,谦受益」,我们肯虚心受教,所有这些圣哲人一生的经验,我们都可以领受得到。所以我到福州去演讲,我首先问到福州有哪些留名青史的读书人?刚好提到「林则徐纪念馆」,我一进到林则徐纪念馆,第一幅对联「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要对国家有利益的,纵使舍掉生命,纵使要招祸,他也不会去逃避,这样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又看到林则徐先生把人生十件事整理出来,希望我们不要犯这样的过失,第一个「父母不孝,奉神无益」。连父母都不孝顺,每天拜神有没有用?那叫迷信。所有的神明、圣哲都教导我们要怎样?人生要从哪里开始做起?孝顺父母。

  再来「存心不善,风水无益」,存心不善良,你们家是龙穴,住了三年以后变什么?变鼠穴。风水会不会改?你今天到一个人家里,整理得干干净净,东西为什么会干净?主人的心清净,环境才干净,风水就好;主人的心杂乱,这个房间会怎么样?就像被机关枪打过一样,风水会好吗?所以中国话讲「福地福人居」,因为福人心善良,那个风水就转掉。所以风水的根本在存心,我们时时能够找到道理的本质,才不会在枝末里面打转。在枝末打转人就很可怜,常常还要去买一个大水晶,还要做什么,忙得半死,也不孝顺父母,也不教育孩子,以后会发达吗?

  林则徐提了十无益,其中有两个是针对读书的态度提到的,「行止不端,读书无益;心高气傲,博学无益」。一个人行止不端正,讲话态度不恭敬,读书有没有用?没有用。心高气傲,傲气一起,学得愈多愈傲慢,学得愈多会恃才傲物。所以为什么要从《小学》扎根?要从《弟子规》扎根?因为《弟子规》都是教导一个孩子德行还有行为的规范。当他行为规范能够中规中矩,他的言语、行为就跟经典相应,他往后再读其他的经典很容易有所领会。而他行止不端,读经书不会相应。所以一开始从《小学》入手,从《弟子规》入手;再来读四书、读《孝经》,再读五经,这是读书次序。

  学习方法是一门深入。这一门是掌握圣贤教诲纲领的一门。那《弟子规》就掌握了圣贤的纲领,从孝悌入手,而「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是一个人能够契入仁慈之心的根本所在。所以孝悌扎德之根,慢慢的懂得谨信,谨是一个人的生活能力,跟解决事情的态度;再来信,「凡出言,信为先」,言语影响个人,影响整个人群,所以言语必须要好好学习;最后泛爱众,把孝悌的态度延伸到对一切人;最后亲近仁德之人,又能懂得学习态度,余力学文,这是一门,掌握了纲领。

  深入,如何深入?是不是读三年就能深入?读五年就能深入?深入,有深有浅,有快有慢,而这个深入的关键所在,其实《弟子规》就讲「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所以必须要力行加学文才行,用比较简单的话叫解行要相应。理解以后要马上去做,做了以后你体会愈深,解得就愈广。所以一个人的悟门从哪里开?关键在行,你不做,你的悟性出不来,你无法触类旁通。

  比方说,我们提到《弟子规》里面有一句话,「缓揭帘,勿有声」,这只是一个动作,但是这个动作可以流露出一个人的存心。他时时要去拉窗帘的时候,会考虑到不要太大声,说不定旁边有人在谈话,说不定旁边有人在睡觉,所以要勿有声。当他时时可以想到我的声音不要去影响到他人,他真正去做,改天他走在旅馆里面,突然自己讲话太大声了跟朋友,他会警觉到我这个声音吵到别人,他会开始把这样的存心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去,他解的就深、就广了。半夜回家里来,他会放慢脚步,他在关铁门的时候也会小心翼翼,因为他深怕声音影响到他人,所以缓揭帘勿有声可以体会得很多。

  假如我们在拉窗帘的时候都很粗鲁,这个窗帘本来可以用十年,最后用多久?可能一年不到就被拉坏了。所以缓揭帘,其实动作都要轻柔,对东西要恭敬,你爱护它,恭敬它,它就给你用得很久;你对它不恭敬,它很快就坏了。我们使用任何物品动作不可以粗鲁,不然会摔坏、会撞坏。脱衣服的时候要轻一点,你看很多孩子现在脱衣服都很大力对不对?脱到一半,你就听到一个声音,那件衣服可以穿多久?当你在力行当中,那一颗心会愈来愈柔软,愈来愈懂得观照,悟性就开了。为什么说每一句经文无量义,因为你从内心去观照,就可以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去力行,去存心,所以要深入必须解行相应。

  长时,什么是长时?可不可以三天捕鱼两天晒网?不行。圣哲人说道「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你要不要做实验看看?从今天回去不看圣贤书,三天以后再去照镜子,你自己看不准,叫你先生看看,看看气质有没有变。以前的圣哲人三天不读书都会面目可憎,现在的人一天不读书就怎么样?甚至於还在这里念「弟子规,圣人训;言语忍,忿自泯」,才刚念完,看到先生哪个动作很不高兴:你在干什么,给你说多少次了,都讲不听,气死我了。「言语忍」,可能当下在念都用不上。所以要常常薰习、常常读诵、常常落实,所以「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人的学问一定要达到某种定功,你才稍微可以喘一下气,没有这个定功很容易就被境界把你转掉了,一转掉,你的愤怒起来了,一念瞋心起,火烧功德林。你认认真真做,太太做了那么多工作,在做的时候都一直用眼睛瞄你先生,看他有没有看到我的改变。做了两个礼拜,愈做愈不甘心,他为什么都没看到,还在那里看报纸,气死我了。突然往桌子一拍:我做了那么多,你都没看到吗?不会来帮忙吗?你先生把报纸放下,看看你:还说学什么《弟子规》。所以要忍得住,不然会前功尽弃。

  而说实在的,我们去做这些应该做的事,不是去求别人来看,是做得心安理得,别人愿不愿意做那是别人的事,首先要把我自己管好。可是你愈是觉得这是我应该做的,很自然的去付出,反而更容易感动身旁的人;而你是有所目的去做,很奇怪,好像人都会感觉到你的目的,你要这样我就偏不要,跟你唱反调,考验你的功夫。我也常常跟朋友期许,别人对不对是别人的事,我自己有没有做对才是当下当务之急,所以先把身修好。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影响力不是你刻意要去影响,影响力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所以这个长时,不可松懈。

  薰修,薰就好像拿一支香常常在我们的衣服绕来绕去,它会愈来愈香;经典每天读诵,我们身上也会有香气,有戒定真香,有德行的香气。修是修正,就是修正我们的行为,哪些行为?修正想法、看法、说法、做法。想法、看法,从一个人的起心动念去修正;说法,言语;做法,行为,身体。你时时可以从自己的身口意去修正,那每天都可以「德日进,过日少」。所以修行不是经典读的遍数多,这只是一种手段,是要让你时时记住;记住以后、读诵以后是要受持,常常能提得起来;受持以后要为人演说,要演出来,演得愈精采,别人对你的信心愈足,你讲的话人家信服、人家佩服,所以要「读诵受持,为人演说」。

  当我们这些学习正确的态度,包含立志,包含力行,包含学习次第、学习方法,掌握好了以后,我们现在要进入中国文化的精髓「道德」。道是五伦大道,德是随顺五伦自然流露的德行,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首先父子有亲,父慈子孝,父有慈子才有孝,因为父慈这个慈是爱护、是教导,是用正确的方法教导,孩子才会学到做人的道理,而不是宠爱,宠坏了就不慈,爱之足以会害之。当父母要不要学?所以要学为人父,学为人母。

  以前结婚,前三天男方、女方不熄灯。这三天做什么?他们的父母积极的把如何当好太太,如何当好先生,如何当好媳妇,如何当好妈妈,如何当好爸爸的道理要教给孩子。当然不是那三天才教,应该是从小就在引导,而那三天密集复习一下。所以礼仪都有它很深的道理含摄在其中。为什么中国的婚礼这么隆重?因为它告诉年轻人,你要准备好再来,这可不是儿戏,要让我们生起庄严肃穆的态度来面对婚姻,面对往后人生的责任。

  诸位朋友,您曾经有去听过如何教育孩子的课程的举手,你自己当父母的时候有曾经去上。是生完以后去还是生完以前去?大部分会是生完以后再去。「中庸」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凡事时时能够做好准备,你才能从容不迫;都没有准备好,突然出来了,会手忙脚乱。所以你看我都不敢结婚,开玩笑。你要先准备好再去经营、去面对。当父亲,首先父母要会教育孩子,这是我们应尽的责任、义务。

  那怎么教?什么叫教育?这里有没有小学老师?假如我当校长,我一定第一个问题什么是教育?请他说说看,可能十个老师有八个答不出来。为什么?现在教育体系都著重在教学的技巧,而不是教育的本质,所以人现在都到枝末去了,没找到根本,本末倒置,教育出来的孩子就一代不如一代。现在不是一代不如一代,我们自己当老师的都感觉,一届不如一届,真的,一、二年就差距很大,所以必须要赶快教育界的人认知到教育最重要的是教孩子做人做事。老祖宗说的,在《说文解字》「教者,上所施,下所效」,上行下效叫教,透露出什么?身教重要。

  记得我在海口去没有多久,刚好坐在公车上,有位母亲带著她的儿子,两个人在啃甘蔗,一边啃,母亲就往右边吐下去,然后我的车子缓缓开过。我一直想要捕捉下一个画面,我的头一直往后仰,但是没有看到,可是我可以想像,下一幕是这个儿子往左边吐下去,整个人行道上刚好两排甘蔗渣。坏的学得快,好的学得慢,所以「宁可终年不读书,不可一日近小人」。假如我们父母就是小人,那怎么可能把孩子养好?而这个上行下效真是无微不至,真是潜移默化。为什么我有这么深的感受?因为随著年纪愈大,随著自己深入教育,愈感受到父母的身教对我们的人生影响太深远了。我们三个孩子,跟同学、同事相处都很好,从来不跟人家吵架的,但是我们也回想到,父母在我们面前没有批评过任何一个同事、朋友,所以你家庭长养一个和谐的气氛,宽厚的态度,孩子就很习惯这样讲话,这样待人。

  记得有一次回外婆家,在这个路上,计程车司机技术不大好,掉到水沟里面去了。结果水沟它那个是水泥地,很硬,把他的排汽管撞摇晃了,所以后半路途是这样「叩叩叩」开到外婆家,所以我记忆很深刻。下了车,我的母亲把车费付给他,额外又付了五百块台币。那个时候我很小,五百块不算少,我母亲拿给他的时候,她甚至於不知道她儿子在旁边看,但是母亲这一个动作却让我的脑海里面浮现了好几排的字(我自己当导演下注解)。我想到,母亲觉得我们的生活比较宽裕,他们是劳动阶级,赚钱比较辛苦,假如这一个月还要付这个修理费,可能家庭负担就重,我们行有余力,多帮他一点,所以才付了这个钱在帮助他。当父母确实是用仁慈之心对别人,首先感动的是他的身旁的孩子,这个潜移默化影响就深了。

  所以我母亲每次说,对我爸爸说:你这个烂好人。骂我爸爸烂好人,结果骂完又说:你们都是烂好人;然后我在想你也是烂好人。其实吃亏就是占便宜,这种潜移默化确实影响很大,所以上行下效。连父母一个心境孩子能不能感受到?可以,我们是欢喜侍奉婆婆还是痛苦侍奉婆婆,孩子能不能感觉到?可以,所以上行下效。再来,育,教孩子使他作善,叫育。不是养大了叫育,养大了叫育,那所有的动物都叫育,所以至要莫如教子。人生第一要事,把孩子教好,我们的中晚年才能够自在清净、才能够享后福。我们把教育的主轴抓到了,要身教,要把孩子教善,把孩子教成一个好人。

  中国有一篇非常重要的教育哲学,我问过所有的老师没有人读过这篇文章,太可惜了,短短一篇文章把教育的纲领都抓到了。这一篇文章胜过於任何教育这么厚的书,都没有它谈的彻底,谈的抓住纲领。这一篇文章在《礼记》里面,《礼记.学记篇》里面有一句话把教育的两大主轴都抓出来「教也者」,什么是教育?「长善而救其失」,教育最重要,长孩子的善良,救孩子的过失。两大主轴抓到了,好习惯要养成,坏习惯要改过来。那未论行善,首先要把坏习惯导正,坏习惯不导正,善很难增长。就好像我们拿了一个水桶,把水倒进去,水是善,但是水桶下面破了两个洞,都漏掉了,我们首先重视救失,再来长善。

  诸位朋友,现在的孩子要对治哪些问题?哪些问题?没有问题?那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医生医人的身命,父母、老师医孩子的慧命,你要把他导正他智慧才会增长。智慧影响一生,不止影响这一生,智慧还影响他世代子孙,为什么?因为他观念错了,他的儿子也会教错。所以为什么教书叫无量功德?因为影响是无远弗届,所以教书无量功德;但是教错了会怎么样?一片黑暗,无亮功德,差很多,要教好。父母就是孩子一生最重要的第一任老师,对,所以我们了解到教育的影响甚深,也能够正视自己的工作、自己的职责。

  我还没教书以前就听过有一个故事提到,一个医生草菅人命,把人家医死了。结果死后堕到十八层地狱去了,他很生气,他说:我又不是故意的,干嘛判这么重。这叫死不认错,死了还不认错。结果他在那里生气,还在那里跺脚,突然听到底下有人说话:仁兄,你不要再跺脚了,你的灰尘都染到我的身上来了。把他吓一跳:地狱不是只有十八层,怎么底下还有人?我是干医生的,草菅人命堕到第十八层,那你是干哪一行的,怎么堕十九层地狱?他说:我是当老师的。断人慧命,影响深远。

  所以我们当父母、当老师要正视到它的重要性,我们就能认真去学习,认真找出问题症结,进一步才能对症下药。不然你每天在那里担心,他怎么变这样,怎么变那样,有没有用?到最后变杞人忧天。所以从现在以后,播下去的种子一定要是对的,要是优良的才行。那我们静下来思考,现阶段的学生、小孩有哪些行为必须要赶紧导正,有哪些态度必须要赶紧引导?自私自利。你们怎么都不紧张的感觉,我都比你们紧张。对,你一天不教,他就一天退后了。来,还有没有?礼貌,「不学礼,无以立」。这个礼貌,首先把他的名字改成里面有一个「礼」字,每天叫他什么礼,他就比较有礼貌。懒惰,还有没有?我感受到澳洲的孩子比较优秀,还有没有?傲慢,懒惰就放逸。好,我们想一下,下午再来讨论,好,谢谢大家。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幸福人生讲座       传统文化)(五明学佛网:幸福人生讲座       传统文化)  

 道坚法师: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 

 陈大惠居士:2011年印尼企业家论坛中华传统文化带动经济 

 陈大惠居士:2011年印尼企业家论坛中华传统文化带动经济 

 陈大惠居士:趋吉避凶:学习传统文化 

 如孝法师:关于“大连传统文化同道会议“的开示 

 其它法师: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慧静法师) 

 传喜法师:感悟传统文化 传承千古文脉 

 法藏法师:佛法与传统文化 

 济群法师: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传喜法师:中国传统文化蕴含大道 

 传喜法师:恢复传统文化 弘扬正能量 

 传喜法师:传统文化须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