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要解大意[1986年](第六集)


   日期:2010/9/28 16:3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阿弥陀经要解大意  (第六集)  1986  台湾华藏大专讲座  档名:01-06-06

  请看讲义十三页,「七菩提分」,第一个项目「择法」,给诸位介绍过了。第二是:

  精进—常勤於真正,不取无益苦行。】

  佛法对於『苦行』是很赞叹的。在禅宗传法里面,摩诃迦叶就是苦行第一,但是在大乘经典里面,佛常常教我们「不修无益的苦行」,这个苦行对於我们没有利益,不必要修它。为什么赞叹?前面在四如意足里面跟诸位谈过,知足常乐,修苦行至少能做到这一点,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总是方便得多,所以苦行对我们会有帮助,减少我们的贪心,这是值得赞叹的。无利益的苦行在印度许多宗教里面常常有,那些苦行确实没有利益。所以佛法是破执著,而不是叫我们去执著,但是佛门在初学的阶段也相当重视择善固执,譬如念佛,我们初学的人就要执持名号,念佛是善行,我们应当要固执它,择善固执,但是这一种执著都是有时间性的,到某一个阶段之后一定要把自己的境界向上提升,否则你执著在这个阶段就不能再超越,这是很重要的。

  譬如我们有执著心,我们在念佛,固然你能够念到功夫成片,这可以念到的,你可以念到事一心不乱,理一心就不行,理一心要破执著,用择善固执执持名号,这个执著的心不能到理一心,这一点诸位要晓得。但是初学的人如果不是坚决执著执持名号,我们功夫成片得不到,事一心得不到,这要晓得,所以开头要脚踏实地,不能好高骛远。所以有人讲四种念佛,我们为什么不取实相念佛?实相念佛不执著,恐怕到那个时候不念了。实相里面讲「念而无念,无念而念」,那我不念就是念,事上又不念,那要落空,不如执著事相上念佛。执著这种念佛,我一天一定要念多少声佛号,我要念一万声、要念两万声,到时候你决定能往生,你要学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你这一生一定空过,你达不到这个目的,这一点要晓得,决定不能著空。

  喜—住真法喜,不依颠倒之法而喜。】

  喜觉支是『住真法喜,不依颠倒之法而喜』。「真法喜」是你修学确实有心得,从内心里面生起的喜悦,这是真正的法喜。今天在这个地方给诸位上课,你听了也很欢喜,这个欢喜不是真正的法喜,这个喜是你对於什么叫做佛学、什么叫做念佛法门,这些常识你懂得了,你很欢喜。真正的法喜是你要有真正的功夫,理论明白了,在实际生活上确实用这个功夫使自己烦恼减少、智慧增长,那个时候的欢喜才叫真正的法喜,这个要明了,所以佛教给我们要「住真法喜」。

  除—断除诸见烦恼,不损真正善根。】

  第四个是『除』,「除」与「舍」很接近,但是里面还是不一样。「除」是『断除诸见烦恼,不损真正善根』,可见这个除就是断烦恼、舍知见,把烦恼断掉,错误的知见要离开,就是错误的见解、错误的烦恼,我们要把它离开。

  舍—舍所见念著境,永不追忆。】

  『舍』是对境界上来说的,正如《金刚经》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无论什么境界相现前,要能舍,不要执著,所以除是断烦恼,「舍」是不著相,即使三宝的瑞相现前也不执著,如果著相,这个事情就很麻烦。有些人学佛以后常常看到异相,来问我,我就告诉他,如果真的常常见到那就快要著魔了,也就是快要得神经病,这个事情很麻烦,确实如此,这个现象决定不好。偶尔见一、两次是好的,增长你自己的信心;常常见就不好了,那就坏了。如果是常常见就要用「舍觉支」来对治,那你就不怕了,所谓是「见怪不怪,其怪自败」,他就不会影响你。你要是不舍的话,他会给你带来影响,那个很麻烦。现在在中国、在外国许多学佛修道的人都常常有这些事情,你仔细去观察,要不了三、五年,他就到神精病院去了,我看到好多,这是真的。所以佛给我们说一个原则很对,《金刚经》里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都是叫你不要执著。

  而《楞严经》后面所讲的五十种阴魔,那个境界现前简直就是不得了,你要是不晓得的话,还以为你自己成佛了,以为你自己跟佛菩萨打交道,其实那是魔境。这种境界现前之后怎么办?大凡一个修行人在修行过程当中会遇到这些境界,佛教给我们不要理他,见如不见,根本不理会,他自然就没有了,就不会障碍你。所以念佛人,心要清净,见到佛,见到西方境界现前,不生欢喜心,如如不动,见到一些妖魔鬼怪也不害怕,也不恐惧,总是保持自己心地的清净,这一点很重要。

  定—於诸禅定境界,不生爱见妄想。】

  定觉支,『於诸禅定境界,不生爱见妄想』,这个『定』是从这上面来说的。你得禅定,定中有境界,你得一心不乱,一心不乱里面有境界。像我们念佛,自己念到一心不乱,或者念到功夫成片的时候,都会有境界,见到阿弥陀佛,见到观音菩萨,或者见到七宝行树,见到西方极乐世界,或者像前面所讲的,见到莲花,看到莲花上有自己的名字,这些都是好现象,都是瑞相,这是与我们自己修学完全相应。如果你见到释迦牟尼佛来了,见到药师佛,见到他方世界,这就是魔境,为什么?与我们这个法门不相应,这个自己要能够拣别。所以这个境界现前,不打妄想,见到也好,见不到也好,总而言之,绝对不影响自己,这就是好境界。如果见到生欢喜,见不到老是常常想著,这个麻烦事情就来了,常常想境界就会著魔,所以学佛的人什么境界都不想,叫老实念佛。你要常常想著「我念这么久,阿弥陀佛为什么不出来给我看一下?」这叫打妄想,你的心就不清净。所以此地说的定,要把这些妄念舍掉,纵然境界现前也『不生爱见』,也不要起欢喜心,为什么?欢喜心是烦恼,真心是清净的、是平等的,像水一样不起波浪,平的。欢喜是波浪,瞋恚也是波浪,所谓五欲七情,七情是「喜、怒、哀、乐、爱、恶、欲」,统统都叫烦恼,所以生欢喜心也是烦恼,你心动了。一心不乱就是叫不动心,所以这个地方的定是这个意思。

  这三十七个项目里面每一个科目,有些名词相同,它意义不相同,譬如五根五力里面有定,七菩提分里头也有定,五根五力的定跟此定不一样,不是一个讲法,到下面八正道里也有定,那个定跟这个定也不是一个讲法,这是诸位要晓得的。末后一个:

  念—定慧均平。】

  这是七菩提分里面的『念』,『定慧』要能够相等才能入得了境界,才能够证入,慧多定少不行,定多慧少也不行,所以那个修禅的叫「调直定」,他要调理,要把定慧调得相等,他就得定。此地的慧是什么?就是妄想。妄想太多,一坐到那里去,你定不下来,心里七上八下,这就是慧多定少。如果反过来,定多慧少,这一坐下来就昏沉,就打瞌睡,精神提不起来,那就是定多慧少。定慧是这个意思,不是戒定慧那个定慧,你不要弄错,和戒定慧那个定慧完全不是一个讲法。『均平』,既不昏沉又不起妄念,功夫就能上轨道。底下说:

  此等功夫,均在日常生活中修炼也。】

  其实这七种方法你要会用就非常有受用,修行上时时刻刻用得著它,生活上也用得著它,我们待人、办事都用得著,至於什么时候应该要用哪几个项目,那活活泼泼的,因时、因人、因事,这叫择法,选择,会选择叫做助道法,能够帮助你成就。或者选择「精进」,或者选择「喜」,或者选择「除、舍」,或者选择「定、念」,什么情况之下你选择什么样的方法来对治,使你的心清净平等,功夫能上轨道。最后一个项目是:

  八圣道分(又名八正道),修学成就,正智现前,觉不迷也。】

  这八个项目都是属於共通的,共同的,不管你修哪一个法门也都用得上,它好像数学公式一样。念佛有念佛的八正道,参禅有参禅的八正道,名字完全相同,内容不相同,讲法不一样,所以这个要知道,在此地的说法是一般的讲法,并不是完全用念佛法门这个说法。

  正见—修无漏行观,见四谛分明。】

  这个就是通途,不管哪一宗、哪一派,一个普通的讲法。如果要就净土来说,这个正确的见解就是决定相信西方极乐世界,确实有这个地方,确实有阿弥陀佛,这个见解就是『正见』,那就是合本宗的讲法,这是一般的讲法,哪一宗、哪个法门都可以这个说法。『修无漏行』,「无漏」是无烦恼,「行」就是思想、见解、言语、造作,所有行为里面不生烦恼,这就叫修行,因为凡夫在思想、见解、言语、造作里头总是起烦恼。由此你也能够体会得到,修行不是叫你不造作,不是叫你不思想,一样的思想,一样有见解,一样有言语动作,那修的是什么?把烦恼那一部分修正过来,不要烦恼,除掉烦恼我们样样都要,那这个生活多美满!所以要断的是烦恼,要断的是贪瞋痴慢,断这些东西。『见四谛分明』,「四谛」就是世出世间的因果,世间造什么样的因有什么样的果报,出世间修行,你修什么样的因会证什么样的果报,譬如你修小乘的四谛(苦、集、灭、道),你证阿罗汉果;你修十二因缘,证辟支佛果;你修六度万行,证菩萨果位,就是世出世间法因果分明,清清楚楚,这就是智慧,这是正确的见解;譬如你念佛,晓得你将来决定能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果报。

  正思—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是思。】

  『正思』就是正确的思维。『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是思』。这个「思」显然跟我们现在这个思惟不一样,我们现在这个思叫妄想、叫乱想,为什么?起心动念,我们真的在那里想。正思惟不需要通过思想的,所谓是离心意识。心意识怎么讲法?「心」是第八识,阿赖耶识;「意」是第七识,叫末那识;「识」就是第六意识。离心意识,第六意识的功能是分别,就是不分别,不分别就离第六识;末那识,它的特殊的功能是执著,就是不执著;阿赖耶识就是落印象。换句话说,你能够不分别、不执著、不落印象,这个心多清净!这就是「无分别智」,心地清净光明,遇到事情,不接触则已,一接触就明了,这叫正思惟。可见得正思惟实际上没有思惟,直觉的通达明了,所以说「无所不知」,起作用的时候无所不知,这是正思;不起作用的时候,心地清净一念不生,所以「般若无知」。无知是般若之体,无所不知是般若的作用,这才叫做正思。第三:

  正语—除四邪命,摄诸口业名正语。】

  这四种邪命简单的说都是为了名闻利养,谄媚巴结别人无非是自己得一些名利而已,这样的用心,他的言语就不正。即使我们讲经说法,如果讲经说法的目的是求名求利,动机在这里,讲经说法也是邪语,心不正。心正,语当然正;心不正,语就不正。我去年在加拿大也劝那边的同学要发心出来讲经,里面有位医生很聪明,很发心,我离开加拿大之后,那一边教会里就请他讲佛法。我回到达拉斯,他打电话给我,他怕讲错,他说:「万一我讲错了,我将来要背因果,不得了」,吓得不太敢讲。他说:「我会不会把它讲错?会不会是邪师说法?」我就告诉他,我说:「你现在做医生是不是?」他说:「是」。我说:「你现在收入也不错?」「是不错,生活满好的。」我说:「你这个讲经不是求名求利」。「没有,绝对没有。」我说:「那就好了,你是心正就不会错。如果你要是拿这个来招摇撞骗,求名闻利养,那你就错了」。他说:「这个没有」。我说:「没有,你放心讲下去好了」。佛在楞严会上讲「心直言直」,这是入道的不二法门,这就叫「正语」。决定不求名闻利养,把佛法介绍给别人只是为了利益他人,除这个目的之外,什么目的都没有,这个语自然就正了。

  正业—除身一切邪业,住清净正身业。】

  『正业』,「业」是事业,「业」就是造作。『除身一切邪业,住清净正身业』,这个「业」就是说明拣别离开一切不正当的业。如果把范围扩大一点来说,我们在社会上从事於种种的事业,这些事业一定是利益社会、利益众生,这个事业就是正业,如果这个事业是损害众生,我们就不可以去做。邪与正,这里有两个标准,第一个,如果妨害自己清净心,妨害自己一心不乱,这就是邪不是正。第二个标准,对於一切众生没有利益而有妨害,这就不正。既能够利益一切众生,又叫自己得清净心,这就是正,这是最简单的一个标准,诸位常常从这里去想。在世间法里面来说,杀生绝对不是正行,我们决定不能做。不要看到这些动物,有些人说「上帝造了给人吃的」,我就不相信上帝了,我就不会信那个教,因为上帝很残忍。上帝既然是万德万能,为什么造那些动物给人吃?杀的时候那么凄惨,血淋淋的,所以上帝不是叫人值得尊敬的,这个话实在讲不通,所以伤害众生生命的这种行业,我们最好不做。

  有损社会道德的事情我们不做。我记得过去大专讲座里有同学是学影剧的,学电影、广播这一类的,来问我,因为这个行业也非常的危险,造的业也很重。电影、广播、歌舞、戏剧教人什么?都教人「杀、盗、YIN、妄」,这还得了!这在佛法里面叫「绮语」,十恶业里头的绮语,就是花言巧语,不叫人做正事,这不得了!这个罪业很重。所以他明白这个道理了,他说「我将来毕业了怎么办?」其实这个事情在乎自己转变,如果我们编的剧本,演的戏的内容,能够像从前古时候,像平剧昆曲里面,从前的戏剧就是负社会教育的责任,因为教育不普及,乡下老百姓没念过书,但是他懂得做人的道理,他怎懂得?看戏看来的。所以从前平剧的水准的确是高,它总是离不开因果报应、忠孝节义,好人到最后决定有善的果报,恶人到最后有恶的报应,他这个戏看多了,做人的时候他就懂得,不像现在。所以中国从前的诗歌、美术、戏剧都负有教育的责任,而不是娱乐。现在几乎教育的意义已经很少有,这些东西影响广大群众的心理可以说太大了。

  从前李老师在台中办大专讲座,时间长,那是第三期的时候,四个星期开的有六门课程,请好几位老师来教,这四个礼拜课听完之后,学生一个个都很像样子,真的气质都变了。可是李老师就跟同学说,我们这么多人辛辛苦苦跟你讲了四个礼拜,你们的心收了,很像样子,出了这个道场到电影院看上两场就完了,四个礼拜就报销了,敌不过外面的诱惑,诱惑力量太大,这是真的。现在我看我们中国电视的内容比起美国还好得太多,美国的电视不能看,看了都学坏。所以正语、正业、正命,我们确实要留意。

  正命—除三业中五种邪命,住清净正命。】

  『正命』,「命」是生活,换句话说,我们既然有这个生命在世间,我们需要生活,生活要正常,不要走邪道,以正当的方式来谋生,这是对的,绝对正确。『除三业中五种邪命,住清净正命』,「五种邪命」是对出家人说的。出家人是以自己修行、弘法利生接受大众的供养来生活,这是正确的,这是出家人的正命。在印度那个时候,出家人生活简单,「三衣一钵」,每天吃饭到外面托钵,人家给什么吃什么,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到中国来虽然不作兴托钵,信徒供养也不能太过分,这一点要知道。现在中国一般出家人的生活方式是邪命不是正命,这一点我们出家人真正要反省,自己造作罪业不晓得。什么叫「正命」?信徒供养的,我们的生活能过得去就行了,决定不能有多余的。从前托钵只托今天,不能我今天多托一点,明天可以不出去托钵,那就偷懒,懈怠懒惰,这不可以。

  比如今天出家,我们这一个寺院大众生活费用,充其量保持一个月就够了,能够更少一点当然更好,最好不要超过一个月,我这个够一个月用的,不要想到我要够一年、二年的,这样就增长贪心,这就是邪命。多余的怎么办?多余的辗转布施,要懂得这道理。信徒多,供养的钱财多了,除了保持一个月的生活费用之外,多下来的赶紧要布施救济那些穷困之人。台湾现在物质生活已经相当的丰足,可以说没有穷人,但是精神生活贫乏,我们在这上面去救济,印送经书、佛像,用种种方法来宣扬佛法,使大众能够明白佛法的道理,能够自觉觉他,去做这个工作,这样才能够维持正命,否则自己做了许多的罪业还不知道。

  所以佛教在家同修对出家人的供养是「四事」,四桩事情,「衣服」,衣服也不能多,够穿就行了,在印度是三衣,衣只有三件,不能多。中国环境不一样,多处在温带,衣服需要多一点,但是也不能太多。「衣服、饮食、医药、卧具」,只有这四样,没有说供养房子,没有说供养钱财。这四样东西是生活最低的标准,维持生命必需不能缺少的,「四事供养」。现在环境不一样,金银财宝都供养来了,你看看要怎么样处分、怎么样运用才不造罪业?这个要智慧,没有智慧没有不造罪业的。所以我常常给出家同修说,阿鼻地狱里头,一百个里头有九十九个都是出家人,这真的不是假的。你没出家不太容易堕地狱,一出家很容易堕地狱,真正要警觉,出家不容易。

  这五种邪命里面,包括给人家看相算命、说吉凶祸福,用这些方法来骗信徒的供养,这都是邪命,乃至於做法会,如果法会目的是为了钱,这都有罪业。我说话很难听,所以一般出家人对我都很不满意,这是真的。俗话说「和尚不作怪,居士就不来拜」,作怪的目的干什么?目的就是搞名闻利养,名闻利养一多,贪瞋痴慢统统来了,修行不但不能断烦恼,天天增长烦恼,怎么得了!末法时期这种情形尤其严重,所以自己真的要小心谨慎。今天你所贪得的能享受几时?让你活上两百岁,也不过就是享受两百年而已,两百年以后怎么办?阿鼻地狱去了,那真是万劫不能超生,两百年跟一万劫不成比例,千万不能造罪业,何况人活不了两百岁,你要晓得后果不堪设想。这个五种邪命一定要舍掉,「住清净正命」。生活清苦一点怕什么?来生好,现在生活舒服一点,来生苦,这个事要看清楚,帐要会算,算错了不得了。

  正进—勤行精进,修涅盘道。】

  『正进』是正精进,『勤行精进,修涅盘道』,就是修无上的佛道。

  正念—念正道即助道法。】

  要常常念这些,这是『正念』。『正道』,譬如我们今天修念佛法门,我们忆佛念佛,这是正道。凡是能够帮助我们往生的,帮助我们得一心不乱的方法,都属於『助道』。

  正定—以无漏慧相应入定。】

  这属於『正定』。下面这一行是解释「正道」的定义:

  八圣道由择法觉分,不依偏邪,故入正道,无漏圣法曰正,能通涅盘曰道。】

  这是八正道最简单的解释。请看底下一页:

  三十七品,收法虽尽,而机缘不等,做种种开合,名义不同,无不演畅。故令闻者念三宝,发菩提心,伏灭烦恼也。】

  通常三十七道品都是讲的小乘,小乘人修学的,其实这个科目名称也都能够通大乘法,因此《大智度论》里面所说的三十七道品就不完全是小乘的。这个三十七条项目把所有的佛法可以全部归纳在其中,就是整个佛法的三十七个大纲,所以说『收法虽尽』,能够收一切佛法。『而机缘不等』,众生的根性、机缘可以说各个不相同,因此每一个项目里面都可以把它展开,这一展开,每一个项目里面可以说都有千百种不同的法门,这就『种种开合』,「开」是展开,「合」是归纳。『名义不同』,每一宗定的名词不一样,譬如前面所引用的,修学三个阶段,在我们念佛人,这三个阶段是「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在般若宗也讲三个阶段,它讲「观照、照住、照见」,这是名义不相同,但是境界是一样的。后面讲,都是『伏灭烦恼』,这是决定相同的。功夫成片是伏烦恼。禅家、般若宗里面,观照是伏烦恼,到照住就是灭烦恼,见思烦恼断了;到照见,无明烦恼也破一分。

  所以从这一方面来观察,名义虽然不同,但是境界是相同的,功用是相同的,所以说『无不演畅』。这也正是佛门常说的「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宜,就是适合,怎样适合众生就可以采取什么方法,没有一定,正如《金刚经》上所说,佛无有定法可说,没有一定,但是它有一定的原则,那就是伏烦恼、断烦恼、破无明、见真性,这是一定的原则,不能变更的。『令闻者念三宝,发菩提心』,这也是一个共同的目标。既然讲到「念三宝,发菩提心」,底下讲:

  三宝略释。】

  『三宝』简单的讲有「别相三宝、一体三宝」。「三宝」就是佛、法、僧,讲「别相」也就是讲「住持三宝」。「佛宝」,佛有三身,有法身佛、报身佛、应化身佛,佛有三种。法身是本体,在《华严经》里面念到的「毗卢遮那如来」就是法身佛,法身佛没有相,实在讲就是真如本性,没有形相,无在而无处不在。毗卢遮那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遍一切处」,所以说无在而无处不在。报身就有相,报身称为「卢舍那佛」。像西方极乐世界,如果在实报庄严土那是报身佛,在常寂光土是法身佛,在方便有余土、凡圣同居土是应化身佛。我们这个世界,过去释迦牟尼佛在这个世界出现,这个佛就是应化身佛,属於应化身,这是佛宝。「法宝」是「教、理、行、果」,这是从佛教法内容上来说的。教就是经典、教科书,理就是教科书里面所诠释的理论,行就是方法,果是依照这个方法修行产生一个什么样的结果,这些都是属於「法」。譬如依照不同的方法来修行,有小乘的四果四向,有大乘菩萨五十一个阶级,最究竟圆满的是佛果,所以有这么多的果位。「僧」是「三乘贤圣」,这都是讲的住世三宝。三乘是小乘、中乘、大乘,小乘是阿罗汉(声闻),中乘是缘觉(辟支佛),大乘是菩萨,这些修行人都称为僧。僧的意思前面解释过了。如果从理上说,佛是觉,法就是正,僧就是净,前面也说过了,觉、正、净,这是三宝,是自性三宝,也是一体三宝。一体三宝,注在后面:

  湛然智照,灵明觉了。】

  这是佛宝,这个佛宝就不是外面的,是自己的,是自己的本性、觉性。『湛然』是形容,就像水一样,水非常的平静,非常的清洁,虽然是很深的水,我们在上面就能看到底,清清楚楚,一点都不混浊,一点都不流动,没有波浪,这个时候叫「湛然」,用来比喻我们的心在极其宁静、大定的状况之中,心就像这样的,它起作用就是『智照,灵明觉了』。我们现在的心混浊,一天到晚在动,像水不停的在动,又不干净,怎么不干净?里面有这些贪、瞋、痴、慢,贪瞋痴慢就是染污,就好像泥沙一样的染污,这是一潭混水,而且不停的在起波浪,我们现在是这个情形。佛心也是一潭水,但是它沉淀,所有的渣子都沉淀到底下去,水清净,不动摇,因此它起的作用跟我们不一样,我们是迷惑颠倒,人家是「灵明觉了」。佛教给我们这些,无非是希望我们恢复自己「湛然智照」的觉性,就是真心。法宝:

  实相理体,清净圆妙。】

  可见得这个法宝也是自性法宝,也就是自性的正知正见,它不是虚妄的,它是真实的,是实相。『理体』,一切万法的本体,今天哲学里面讲的宇宙人生的本体,真实之相。『清净圆妙』,「圆」是圆满,「妙」是它能出生一切妙法,能正确的理解一切法,能造一切法,这叫「妙」。所以一切「有」,在佛法里头称为「妙有」。

  「僧」也是从自性里面来讲,就是自性净:

  理智不二,和合无违。】

  这就是自性的僧宝。三宝里面最尊最贵的就是一体三宝,我们要从别相三宝里面去体会一体三宝,自己才真正得受用,才有一个真正的皈依处,真正的皈依处是皈依自性三宝,就是此地讲的一体三宝。『理』是你所证的这个理体,『智』是能证的智慧,能证的智慧与所证的理是一不是二。好像灯一样,灯点亮了还照自己的灯,我们把灯当作理,把光比作智,智还照理,光还照自己的灯,它是一不是二,诸位从这里去体会。『和合无违』,决定没有违背。「理」是尽虚空遍法界,有理当然就有事,有事就有理,理事是一个,智照不二,所以尽虚空遍法界里面决定没有违背的,都是一个「和合之相」,迷了才有违逆,觉悟了就没有。因此佛法与世间法的差别,凡夫与佛的不同,就是在迷、悟,凡夫迷、佛觉悟,世间迷、佛法界悟,就是觉与迷的问题。

  行树演法。】

  这讲七重行树、七重罗网,经上所说的。

  风树作乐,微妙法音,闻正法乐,自念三宝,得正念乐也。】

  西方极乐世界,情与无情没有不说法的,都在说法。其实是因为西方世界的人心清净,所以他接触大自然的感觉不一样。我们这世界的六尘何尝不在说法?虽然说法,我们是粗心大意没有法子体会。人家心清净,人家心细,所以他能体会,听到风的声音、雨的声音都在说法,我们就没办法领略到这样的境界,所以西方世界的人,二六时中闻法能不间断,『得正法乐』。他们闻法跟我们不一样,我们今天闻法没有办法『自念三宝』,他们闻法能够「自念三宝」,那他到底是怎么个闻法?我们今天用耳识来闻,用第六意识来体会、思惟,全落到意识里面,所以你听的是法尘。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是明心见性,得一心不乱,他们听到的音声,听的是法性,就像《楞严经.观世音菩萨圆通章》里头所讲的,人家是「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这是「闻正法乐」,所以他「自念三宝」,这个我们不会。人家眼睛见是见色性,耳朵听是听声性,明心见性。我们今天眼睛见的是色尘,耳朵听的声尘,六根对六尘,这是没有办法自念三宝,没有办法得正法乐。但是这个也不是一下就学得来的,这是要相当的功夫,用什么功夫我们能到这个境界?还是「老实念佛」,念到水到渠成,自自然然这个境界就现前,所以不要著急,不要去想别的方法、别的法门,那愈搞就愈糟糕,就是这一句佛号念到底,决定成就。

  此中显化禽微风树网等音。】

  这是经上所说的。

  乃一切依正假实,当体即是阿弥陀佛三身四德,毫无差别也。】

  这也是西方极乐世界庄严、殊胜、特别之处。不仅这些众鸟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乃至於行树、微风,种种自然景观都是阿弥陀佛愿力、行力变化所作。所以说『一切依正假实』,「假」是从相上讲的,「实」是从性上说的,全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就是他的法身、报身、应化身。『四德』就是常、乐、我、净,他真正能做到,那真是一个佛的世界。

  情与无情,同宣妙法,四教道品,无量法门,同时演说,随类各解,能令闻者,念三宝也。】

  这一桩事情我们尤其要留意,你真正明白这个情况,你才晓得我们学佛、求学应当到极乐世界去,到那个地方不管学什么东西都有,没有欠缺的。「有情」,佛是有情,菩萨是有情,变化的众鸟是有情;『无情』,树无情,行树无情,微风无情,流水也无情,有情、无情统统都说法,『同宣妙法』,说什么法?无法不说,什么法都有。除了佛法,我们要问,世间法有没有?世间法也有,没有一法极乐世界没有,法法都有。『四教道品』,这是指佛法,天台判「四教」为藏教、通教、别教、圆教,「道品」就是前面讲三十七道品,藏教有三十七道品,通教也有,别教也有,圆教也有,由此可知,三十七道品是通大小乘一切佛法。『无量法门,同时演说』,最难得的就是「同时」,所以我们同在一个地方,我想听这部经,你想听那部论,个人听个人的,一点妨碍都没有,这个妙,正是《华严经》上所说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是他方世界国土里头所没有的。『随类各解』,「随类」是什么?随著个人程度的浅深,程度浅的,你听他讲的就讲得浅,你都能听得懂;程度深的,你听的就很深,都能得法喜充满。『能令闻者,念三宝也』,「念三宝」就是真正得的心得,念三宝就是前面讲的「一体」,「觉、正、净」。念念恢复自己自性的觉正净,这叫念三宝。底下一段:

  结示:令深信一切庄严,皆导师愿行所成,种智所现。】

  这是总结这一段依正庄严,教我们深深的相信西方极乐世界种种庄严,都是导师(就是阿弥陀佛)大愿大行所成就的、所建立的。『种智所现』,「种智」是「一切种智」,他已经成佛了,转八识成四智,它不是识心里头变现出来的,是一切种智里头变现出来的,所以就特别的殊胜庄严。不像我们今天的世界,虽然科技发达,有许多了不起的成就、建设,但这都是意识心里头变现出来的,而不是从一切种智里面现出来的,这是完全不相同的。这一分说的是佛的功德。下面说:

  皆吾人净业所感,唯识所变。】

  这是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那些人,他们也有一分力量,这分力量也助佛成就圆满的庄严,这一分力量就是『净业』。清净心、清净行,心行都清净也能够感得这样的依正庄严。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差不多有半数还没有能转识成智,那就是唯识所现,虽然是唯识所现,他能跟阿弥陀佛种智相应,这才叫「净业」。

  佛心生心,互为影质。】

  『佛』是阿弥陀佛,『生』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佛心」为本,众生的心就好比是影,影不离本,本不离影;众生的心为本,佛心就是影,『互为影质』,「质」就是本质,「影」就是影像。

  如众灯明,各遍似一。】

  底下用比喻说,像这个讲堂有很多盏灯,灯都亮了,我们看到光明融在一起分不开,这个光明是哪一盏灯?这分不开。其实这个光明会不会混杂?不会,为什么?你熄掉一盏灯,这盏灯的光明就没有了,可见得光光互照各不妨碍,但是也各不混杂,这个是妙极了。

  全理成事,全事即理。】

  理与事是一,是一样的。理是能现,事是所现;理是能变,事是所变,能所是一不是二。

  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亦可深长思矣。】

  这是真正会修的人,要『全性起修』,「性」是什么?性是真心。你要想真正学「全性起修」,那就是禅家讲「从根本修」,根本就是心地,心地要真、要诚,真就是不妄。我们心里面还起念头,那是妄不是真,真心无念,无念的心是真心。诚也是没有一物,曾国藩读书笔记里头解释这个诚,他的定义下得很好,「一念不生谓之诚」,心里起一个念头,心就不诚。假如心里头真正都没有念头,什么念头都没有,那跟死人差不多,那又要不得了,变成什么?无想定,无想定的果报在四禅无想天,那变成外道。所以佛法教给我们,真心是「湛寂灵明」,它不是死的,是活的,虽然是一念不生,但是对外面境界没有一样不清楚,没有一样不明了,所以它不是个死定。如果一念不生,什么都不知道,这是无想定,这个要不得。一念不生,什么都知道,不但现前样样晓得,晓得过去、未来,没有一样不明了,这就是真心,这就是称性起修。禅家非常著重这种修学法,所谓「不立文字,直指人心」。念佛法门当然也不离开这个大前题,离开这个大前题算不上是高级的佛法。

  但是念佛这个方法跟禅家的方法有一点不相同,禅家的是一下就想达到这个境界,达不到就没法子,所谓是一步登天,上不去就摔下来,就决定达不到。念佛法门是有阶级,有阶梯上去的。禅家那个境界就是念佛「理一心不乱」的境界,所以我们有阶级、有方便,有功夫成片,这第一个阶级;有事一心不乱,第二个阶级;到理一心是第三个阶级,而且非常稳当。禅宗如果达不到最高的境界,那是一无所成,什么成就都没有。念佛达不到最高的境界,踏上第一个境界就成就,决定的成就,这是禅做不到的。所以参禅的人多,成就的人少。念佛,古人讲「万修万人去」,一个也不漏,它的好处就在此地,纵然踏不上最高的那一级,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再往上提升也不迟,它有这一种利益,有这样的功德,所以不能轻视念佛法门。

  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也是「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你要把念佛的道理都能够通达,这种修行法就非常的明显,你自己清楚是怎么用功法。纵然道理不清楚,就这一句佛号老实念下去,那就像谛闲法师所说的了,「准有好处」,好处什么时候才知道?成熟的时候才晓得,那个好处才现前,决定有好处,这一点值得我们深思,我们要多想一想。

  末后这一句是蕅益大师对於现前学佛的人,可以说是无穷的感叹,这么好的一个法门摆在面前为什么不要,而去学其他的法门?其他的法门好是好,我们自己的根性、程度不相应,换句话说,不是我们这种根性人学的,也不是我们这种生活方式的人可以学的,不能说法门不好,是不契机。念佛法门非常的契机,适合我们的根性,真正要决定采取那你就决定成就,所以能够选择这个法门那是大智慧、大福德,经上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所以你开始选择这个法门,决定是多善根、多福德,你的因缘也好,你能够遇上。所以纵然善根福德多,要没有缘分,你一生没碰到过也是枉然。没有善根福德,遇到了,他不相信,也不肯学,那也等於没有遇到,都不是容易事情。

  奈何,离此净土,别谈唯心净土。】

  这就是一些好高骛远的人,看到经论上讲「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这完全从理上说的,没错,他执著这个理,事上他不修了,就不念佛,也就不发愿往生西方,那就大错特错。

  从前倓虚老法师在东北长春极乐寺做住持的时候,他老人家非常关心教育,所以就附带办学校,当然出家人不能做校长,就请一位居士担任校长,这位居士姓张,那个录音带里头有,我都听录音带上说的。张校长也发心念佛,以后他就看经,看了很多,也看到这个问题,「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他就找到老和尚请教,他说:「既然是唯心净土,自性弥陀,那我还念什么佛?就不要念了」。老法师实在很高明,我们如果碰到这样,怎么样对付他?他执著理,事修他不要。老和尚真正答覆得妙,老和尚对他一番赞叹,「不错,你很难得,你提出这个问题不容易」,他说:「我要问你,自性弥陀跟西方极乐世界的弥陀从哪里分界限?哪个弥陀是自性弥陀?哪个弥陀不是自性弥陀?净土也是,唯心净土跟西方净土的边界在哪里?什么地方是唯心净土?哪个净土是西方弥陀净土?你把这个界限找出来,从哪里画分?」这个答覆得非常高明。张校长想了半天,答覆老和尚:「我想来想去,实在没有界限」。老和尚说:「既然没有界限,你才晓得还得老实念佛」。

  没有界限,理就是事,事就是理,理事不二,所以古来祖师大德常常教我们不可以执理废事,执理废事决定要落空,反而不如执事而不明理。执著事,不明理,他还能生凡圣同居土,他还能往生,执理废事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没分。这位张校长也很了不起,他经过老和尚这样一开导、一点醒就明了了,理事都通达了,以后这一句阿弥陀佛当然就更相应,功夫就更得力。理事统统明了,这是最好的,纵然不能明理,一定要执著事,我们才不会落空。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阿弥陀经要解       净土法门)(五明学佛网:阿弥陀经要解       净土法门)  

 仁焕法师:如何理解净土法门 

 吕有祥教授:教演天台,行修净土――简述近现代天台宗大师倓 

 仁焕法师:净土法门的特点 

 仁焕法师:净土法门的信、愿、行(二) 

 仁焕法师:净土法门的信、愿、行(一) 

 大安法师:净土法门的特别之处 

 大安法师:佛嘱应不悔于入大火求净土法门 

 大安法师:净土法门急救凡夫众生 

 大安法师:十大因缘兴起净土法门 

 大安法师:净土法门的真实大利在什么地方? 

 大安法师:净土法门之殊胜 

 大安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第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