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240集


   日期:2016/10/17 21:3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第四六四页:

  演【是心是佛者,是亦二义。】

  「是」字也有两个意思。

  演【一、心即应佛,故名是心是佛,即疏文所谓向闻佛本是无,心净故有,便谓条然有异,故言即是应佛,心外无佛也。】

  「是心是佛」也有两个意思,一个就是佛的应化身。心本来没有相,虽然没有相,它能随缘现相,现出来的相就叫做应身佛。为什么叫应身?感应而现的。像我们这个大磬,大磬没有声音,你敲的时候它就有声音,敲得重,声音就大,敲得轻,声音就小。你这个敲就是感,它这个音声就是应;你不敲,不敲就没有声音。佛也是如此,众生没有感的时候,佛不现身,佛没有身相;众生有感,佛就现相,他的回应一样。这正是《楞严经》上所说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众生的心不同,所以佛现的相就不一样。九法界的众生有感,佛就现九法界身,就像《普门品》所说的,「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现是应现。决不是佛有心,佛说「他求我,我得赶快去」,他有这个心,那叫妄心,不是真心,真心没有念。因为他没有念,所以他才有应,而且应得很快速,什么原因?因为真心遍一切处,无所不在。所以他的应现是「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没有来去的。我们念佛人往生西方,阿弥陀佛从西方极乐世界来迎接我们,是不是这么回事?不是的。佛怎么会从那么远的地方到这里来?佛的相立刻就在眼前,为什么?阿弥陀佛的法身尽虚空遍法界,我们这个地方一有感,佛马上就有应。古人说「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就是因为没有去来,这是很奇妙,我们凡夫常识达不到,所以是不可思议的境界,这是真实的。心能现相,能现一切相,这是应佛。「是心是佛」,这个心就是应佛,心外无佛,佛外亦无心,这是第一个意思。

  演【二、心即果佛,故名是心是佛,即疏文所谓亦无佛之因也。初是应佛,二是果佛,此约即应即果释是也。】

  禅家常说: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果佛」是自己,自己心性的一切障碍都除尽,性德圆满现前的时候,就叫成佛。心就是佛,佛就是心,这是自己成的佛。前面「应佛」是他佛,随众生心想生而现的应身佛。自佛、他佛都是「是心是佛」的意思。

  钞【今谓此经一心持名,繇此一心,终当作佛,从因至果,名之曰作。】

  莲池大师跟我们讲解真正的意思就在这个地方,前面是引用《观经》做一个大前提,这个才说到这部经上要说的紧要的开示。本经主张的是『一心持名』,注意这个一心,「一心」就是没有杂念、没有怀疑,就是大势至菩萨讲的「净念」,净念就是一心,所谓不怀疑、不夹杂。这句话非常重要,是本宗修行的关键,你要是明白了、做到了,那就心想佛时是心就作佛。就像《观经》上所讲的「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当下就是。当下就是,我们自己没有办法发现,为什么?因为时间太短暂,到第二念、第三念,妄想又来了,佛又作不成,原因在这个地方。假如一心持名能相续,念念相续而不间断,作佛就非常明显了。能够不退转,你这佛就一直做下去,就不会退堕到六道。不但六道不退堕,连小乘、大乘也不作,他作佛去了。关键在这一句,所以这一句非常重要,就是一心称念。

  『繇此一心,终当作佛,从因至果』,这个话意味深长,只要能保持一心,从因至果就是不间断,就是相续。信、愿、一心称念,这是因,只要把这个因保持,念念不失去,第一个阶段你得到的是功夫成片。功夫成片是念佛三昧里面最浅的功夫,古大德也把这个境界叫做一心不乱,是一心不乱浅的。一心不乱有浅深次第,也分很多等级。经上常讲的九品,把事一心分作九个等级,这是第一个,初等,就是功夫成片。所谓功夫成片,就是我们信愿持名能降伏烦恼,没有断,把烦恼伏住,这就是初级的事一心,这个功夫就能往生,烦恼伏住就能往生。可见得净宗修持比其他法门容易;其他法门这个功夫不能成就,一定要断烦恼才能出三界;烦恼不断,没有出三界的道理。小乘三果,那很了不起,见惑已经断掉,思惑断了一半,出不了三界,还是在人间天上往来的修行。但是他决定不堕三恶道,一定要到思惑断尽,见思烦恼断尽,这才能超越六道轮回,这是很难很难的。究竟怎样难,大家自己试试看就晓得,你不试,你不知道难处,你这一试验才晓得一品烦恼都断不掉!见思烦恼,先断见惑再断思惑,见惑里面第一个身见,身见是什么?把这个身体当作我,起心动念这就是我,你试试看,什么时候你真正做到无我,无我才把身见断掉,真难!然后回过头来再看净宗,你才晓得它容易,才知道诸佛菩萨为什么要赞叹这个法门。这个法门容易,只要伏住,初品的事一心,中国人俗话讲的功夫成片,功夫成片这个名词经上确实没有,这就是事一心最浅的,生凡圣同居土;事一心深的,上品的事一心,见思烦恼断尽,生方便有余土,那就不一样了。净土的殊胜不在上面二土,就在凡圣同居土,非常特殊,跟十方诸佛世界的凡圣同居土迥然不同,所以才能普度众生。

  一心持名,从因至果,就是相续不断,这个叫『作』。最明显的就是大势至菩萨所说的,大势至菩萨确实从因至果,就是一心持名,他没有用第二个法门,就是一句佛号念到底,从初发心一直到圆成佛道,然后普度众生,就这么一个简简单单的方法,这是真正不可思议,是心作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在大势至菩萨境界里看得真清楚、真明白。

  钞【即此一心,全体是佛,非因非果,名之曰是。】

  演【即此一心,全体是佛四句,一心即真如法性身也。】

  大乘佛法常说一心、真心、本性、真如、法界、法身,这一大堆的名词都是说一桩事情。一桩事情,佛为什么说这么多名词?这是佛教学方法的殊胜,破我们的执著,告诉我们名词、名相是假的,只要体会它表达真正的意思,不要去执著名相,不要去执著言语,这都是假的,都没有意义的,你要从假名、言词里去体会它的真实义,这是教学方法的善巧。不像我们世间这名词还要统一,统一是什么?统一一种执著,统一一种成见,这个麻烦,佛是打破我们的成见、执著,这是跟世间法不一样的地方。所以一桩事情,佛是用许多的方法来说明,用许多的名词、术语来说明。

  然后我们晓得,一心就是真如,一心就是法身,真心、本性、法身,哪里还有什么修、什么证?《坛经》里面,六祖处处点醒我们决定不能执著,他在见性的时候,他说:「何期自性,本来清净。」清净心里面如果有修有证,那就叫二法。他对印宗法师讲「佛法是不二法,二就不是佛法」,二就迷了,一就是觉悟了。这个一,如果一是对二执一,那还是迷,有一就有二,那还是落在二法里。这个一是绝对的一,不是相对的一;相对的一,那是迷。我们凡夫读《坛经》,读了他这一句还是迷,不是他的境界。这个话怎么引起?印宗听说他是从黄梅得法来的,想打听五祖平常说法有没有说解脱、禅定,六祖告诉他:「禅定、解脱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这是点醒他,你还是在心外求法,这个二就是心外求法。

  一心不好懂,为什么?我们看一心,就有一个念头「这是一心」,有一个境界、有一个观念,早就不是一心了。真正是一心,这里头决定没有一念,那就是一心持名,那叫老实念佛。有很多人到我这里来问长问短,我是一句话总答覆,都不老实,都不是一心,乱心在念佛。他要是一心念,他哪里有问题?绝对不会有问题。一心念,他真的就老实,他不会问人。不要说是我,他不问了,阿弥陀佛在那里坐著,他也不问,他一句话没有了;还有起心动念都是不老实,都是乱心,不是一心。所以这里头要细心去领会,一心里头没有修、没有证,修证是二法,二法就不是佛法,哪来的修证?

  演【不涉程途。】

  佛在经上讲,西方极乐世界距离我们这里十万亿佛国土,这叫「程途」,程是路程,路途遥远。一心里面没有远近、没有大小,大小是二法,远近是二,总而言之,二法就不是佛法;不是佛法就不是一心,一心就是佛法。由此可知,我们心里有二念,有二念就不是真心,真心里头决定没有二念,这是修行迷悟的关键。悟的人怎么悟的?迷的人怎么迷的?关键就在此地。由此可知,诸佛菩萨在经论里常讲,乱心不能成就。「从因至果」完全是自己的事情,佛菩萨帮不上忙,一定要靠自己。阿弥陀佛慈悲到极处,还是你自己要伏住烦恼,他才帮得上忙;你的烦恼伏不住,阿弥陀佛再慈悲也帮不上忙。这比起其他法门真的是容易多了,其他法门你必须见思烦恼断掉,佛菩萨才能帮得上忙;见思烦恼没断,帮不上忙。阿弥陀佛只要你伏住,不必断,伏住就帮上忙。可见得基本的功夫一定要靠自己,靠别人是靠不住的,这个要知道。一心就是真心、本性,哲学里面讲的宇宙的本体,这里头没有修证、没有远近(程途就是远近)。

  演【全体是佛。】

  「佛」是觉的意思,换句话说,一心的全体就是觉。他要不觉,众生有感,他怎么会有应?有觉才有应。觉不是知,这里头有差别,觉是真实的智慧,般若智慧。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的时候,讲经说法四十九年,讲般若的时间就占二十二年,几乎占他弘法利生时间的一半。大家知道般若讲空,空就什么都没有了,这三岁小孩都懂,何必要讲二十二年?他老人家讲的这个空,空就是有,有就是空,空有是一桩事情,不是二桩事情。这就把我们讲糊涂了,愈讲愈不好懂。这才费二十二年的时间,让我们真正明了空有是一桩事情。「空」是根本智,「有」是后得智,般若的总纲领是「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知是空,无所不知是有。无知跟有知都叫做觉,所以那个觉不是我们现在观念当中的觉。我们现在观念当中的觉是从意识里生的;佛所讲的觉是离开心意识,是自性里本来具足的,那才叫做正觉,不是修来的。全体是觉,全体是佛,全体都能现相。

  演【若言是因,对果言因,既无当果,因是谁因。】

  因果是二法,二法就不是佛法。自性里说不上果,说不上果,哪来的因?所以因果也没有了。诸位要晓得,证得究竟位,因果没有了,这在净土是到常寂光净土这个境界。实报以下都有因果,他有相,有相就有因果。实报土的相,佛在经上说,有生无灭;方便土、同居土现的相是有生有灭。我们今天看到的现象,这一切万象都是有生有灭的,实报土有生无灭,常寂光土没有生也没有灭,生灭都没有。这是讲常寂光的境界,讲到究竟圆满,所以因果也没有。

  演【若言是果,对因言果,既无前因,果是谁果。故名是也】

  因果也没有,究竟是什么?不得已说了一句话,「唯是一心」,或者说唯是一觉、唯是一佛。这些话都是很勉强、很不得已而说出来的,决定不能执著,听了决定不能起心动念。这叫「是」,是心是佛。

  我说这一段,我自己感觉到说得很明白,说得很清楚了。恐怕诸位听了还是懵懵懂懂的,还是听不清楚。确实难懂,难在什么地方?我们可以说,不讲过去,过去都忘掉了,讲这一生,从生下来到今天都没有这经验,都没有这个常识,突然听到这个境界,真是堕入五里雾中,有这个现象。这个现象也是正常的,必须有相当的功夫去历练,历练就是念佛,念到心清净的时候,你就能体会到一点意思,这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

  疏【又此一心,即定中之定故。】

  钞【定中定者,以定散判之。】

  定的反面就是散乱,跟散乱对立的这一边就是定。

  钞【修余少善福者,散善也;一心不乱者,定善也。】

  什么叫『散善』?什么叫『定善』?实在讲,修行关键在心,心散,修什么法门都是散漫的;心定,修一切法都是定的。这在《普贤行愿品》里面显示的最为清楚,普贤行,从礼敬到回向,跟凡夫所修的有什么两样?我们见到佛像恭恭敬敬顶礼三拜,普贤菩萨见到佛像也顶礼三拜,这不都是一样的吗?为什么我们修的顶礼三拜不叫做礼敬诸佛,他的顶礼三拜叫礼敬诸佛?事上一样,心不一样。我们心量很小,有分别执著,看到这是佛像才拜,看到那个不是佛像就不拜了。有分别执著,心不广。普贤菩萨的心没有分别执著,他的心是广大的,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他一心。普贤菩萨的心就是我们此地讲的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普贤心,用一心不乱修一切法都是普贤行。这才晓得我们本宗跟普贤菩萨的关系是何等的密切。

  散心修一切行都属於散善,散善总归在福报。为什么说是福报?不能出三界,不能了生死,所修的果报是在三界六道里面享福,这叫散善。散心所修就是杂乱心所修,说得更清楚、更明白一点,就是妄想分别执著没有断,所修的一切善法统统叫散善,果报是六道里面有漏的福报。一心不乱不一样了,下面还有详细说明,一心是定,定中定,定中定是自性本定。佛在《楞严经》里面换一个名字叫首楞严大定,首楞严大定就是此地讲的定中定,也就是一心不乱里面讲的理一心。一心是定,不乱是慧,一心不乱是定就是慧、慧就是定,一心就不乱,不乱就是一心。但是你要晓得,不乱是慧,一心是定,定就是慧,慧就是定。由此可知,很多人误会以为念佛的人只修一点定,完全没有智慧,他搞错了,他不知道定心起作用就是慧。念佛人确实是「定慧等持」,这句佛号里面有圆满的大定、有圆满的般若,很多人不知道,不肯修学,当面错过。他为什么错过?少善根、福德。

  演【一心不乱名定者,心缘一境,无有异念,故言定善。】

  这句话使我们当头棒喝,我们念佛就不晓得把心定在一个境界上,口里念阿弥陀佛,心缘许多境界,怎么能成就!精神意志不能集中,用散乱心念佛不能成就,用散乱心参禅、用散乱心研教也不能成就。古德强调要一门深入,道理就在此地。一门深入就是心缘一个境界,容易成功,不需要很长的时间,心就收了。我们佛法讲求这个原则,儒家教学也不例外,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放心是什么?散乱心,这个心都放在外头,学问是什么?把放在外面这个心收回来,把它归一,就是这个意思。「心缘一境」,就是孟子所讲的收放心,俗话讲「收心」,就是这个意思。只要缘一境,这就是定,这样所修一切是善法,那都叫定善。为什么?心定,心定修一切善法就是定善;心散,修一切善法是散善。散善叫福德,定善叫功德,功德跟福德差别就在此地。定善修的是功德,散善修的是福德,为什么?他没有定、没有慧,他有福报。福报有三种,第一种是财富,第二种是聪明智慧,第三种是健康长寿。功德就不一样,功德得禅定开智慧,智慧开了,断烦恼破无明,那个完全不一样了。

  钞【又以一心而分定散,事一心者,定善中之散善也;理一心者,定善中之定善也。】

  这里面讲「定中定者」,就是指理一心。换句话说,实实在在就是讲定功的浅深而已。定功浅的,这是散善;定功深的,那是定善,这是又更深一个层次的比较。假设我们把一心分作事、理二种,事一心当中有九品,理一心之中也有九品。性定圆满现前,那是理一心的上上品,上上品的理一心就是成佛了,上中品的是等觉,上下品的就是十地菩萨。圆教十住位是理一心的下品,因为十信位是属於事一心,初住以上则是属於理一心。理一心的菩萨一共有四十一个位次,上面还有佛的位次,总共四十二个位次。四十二个位次都是理一心,为什么有四十二?理一心浅深程度不同。

  演【事一心者,犹未离六识,故为定中散;理一心者,则是常住真心,故为定中定。】

  没有离开心意识,这是「事一心」;完全离开心意识,那就属於「理一心」。换句话说,事一心是意识心当家做主,理一心是真心,是自性当家做主,这就是用心不一样。普贤菩萨所用的心是真心、是自性,也就是本经上讲的理一心,这叫普贤行。大小乘圣者,别教三贤位的菩萨都还是六识起作用,所以纵然得到甚深的禅定,还是在事一心。莲池大师讲的定中散、定中定是这样区别的。

  疏【又此一心,即菩萨念佛三昧故。】

  演【即菩萨念佛者,以有凡夫念佛三昧,二乘念佛三昧,今是菩萨念佛三昧故。】

  由此可知,念佛三昧是一个总称,里面境界很复杂,层次很多,不是说一个念佛三昧就涵盖一切,那就错误了,念佛三昧也有浅深广狭不同。凡夫的念佛三昧就是常讲的功夫成片,法喜充满,念佛念得很欢喜,念到精神饱满,念到自在快乐,这是凡夫的念佛三昧。有没用处?有。有什么用处?带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这几乎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古德讲万修万人去,就是说这个。二乘念佛三昧是上品的事一心不乱,菩萨念佛三昧是理一心不乱,这是不难区别。

  钞【或疑佛说菩萨念佛三昧经,其间并无信愿往生等语,惟言正念诸法实相,是名念佛,似与此经意义相戾。今谓彼专主理,此兼理事。理一心者,念而无念,即实相也。盖彼以无念正入,此以有念巧入,作用稍别,究竟不殊,是故同名念佛三昧。】

  大师这一段的开示讲得非常巧妙,如果不是过来人就没有办法讲得这样简单明了,这话是过来人说的。《大藏经》里面有一部经叫《佛说菩萨念佛三昧经》,因为这个地方讲到「菩萨念佛三昧」,《菩萨念佛三昧经》上跟我们此地讲的不一样,这就容易引起怀疑,引起争论。因为《菩萨念佛三昧经》里面没有说「信愿持名」,只说『正念诸法实相』,这叫念佛。初看好像跟净土宗讲的完全不相应,可是现在我们听到这个话已经是比较容易接受,为什么?因为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是诸法实相的代名词,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念诸法实相,这有什么两样?其实没有两样。这是我们在净土教里面下这么多年的功夫才明了;没有在这里面下过功夫的人,他还是执著在理事不能圆融的状况之下,就很难接受了。

  『今谓彼专主理』,《菩萨念佛三昧经》完全是从理上说的,我们这个经多半从事上说的,经确实有两大类不同。一般讲,说事的经好像很浅,讲故事,好懂、很浅,说理的经就很深很玄,很不好懂,这是浅人的看法。深的人看法跟我们浅人看法恰恰颠倒,讲理的经好懂,讲事的经不好懂。讲事的经,事里有理,理要是讲不清楚,这事谁相信?台中李老师告诉我,他一生最怕讲的经就是《阿弥陀经》、《地藏经》,最难讲的,都讲的事。有人问:事怎么来的?为什么有这事?那就麻烦了。《楞严经》讲理,《金刚经》讲理,讲理的经好讲,容易懂。事的经非常难讲,因为它有很深的理,理要不透彻,事就讲不圆,没有办法叫人相信。理讲不圆,能讲一分,他可以信一分,讲二分,他可以信二分,它很有趣味。讲事的经要不是完全透彻,就没有办法叫人接受,无法叫人相信。

  难易差别,我们也要了解。净宗是出了名的难信易行,修很容易,理太深,经上都说这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唯佛与佛方能究竟。只有成了佛,对於净土的理才能彻底圆满的了解。九法界有情众生,九法界包括等觉菩萨,要靠自己的力量都没有办法把它讲圆满,这里头包括等觉菩萨,才晓得这个理之深广不可思议。这样深的经典,我们今天在此地也讲了,大家在这里也听了,好像不难,其实真难!我们哪有能力讲,不但没有能力讲,听的能力也没有,说听的能力都是诸佛威神加持,离开诸佛菩萨的加持,菩萨都说不出,何况我们凡夫!我们能说,大家能听,听了欢喜,都是佛力加持,佛本愿威神的加持。自己过去修积善根、福德,现在缘成熟,蒙佛加持,这叫二力法门。佛加持我们,善根深的人能感觉得出,善根差一点、业障厚一点的人感觉不出来;虽然感觉不出来,佛还是在加持你。所有一切法门,最容易得佛力加持的就是这个法门,因为你修学这个法门,没有一尊佛不欢喜,佛欢喜当然就帮助你、体恤你,希望你在这一生当中圆满成就,道理就在此地。

  一般世间人,凡是学佛的佛教徒,没有一个不是天天求佛菩萨保佑,其实大多数人都在打妄想,佛菩萨凭什么保佑你?凭你磕几个响头,供几根香蕉水果,佛就保佑你,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情!真念佛,真发愿求生,你不求佛菩萨保佑,佛菩萨统统都来保佑你,为什么?这是诸佛菩萨最欢喜见到的一桩事情。你修学其他大乘佛法,未必感应到一切诸佛的护念,当然也有诸佛菩萨护念,少数,很少,与那个法门相应的,就有感应道交。

  净宗念佛法门是一切诸佛都感应,《弥陀经》里面六方佛,你就看到了,六方佛是罗什大师翻得简略,玄奘大师的译本是十方佛。念佛法门是一切诸佛都赞叹,一切诸佛都弘扬,一切诸佛都巴不得众生接受这个法门,修学这个法门。你真的信受奉行,没有一尊佛不欢喜,就是没有一尊佛不保佑你,确实不相同!你要是头脑冷静一点,长时间去观察,你看看念佛的跟修学其他法门的人,将来的成就,我们看不到,我们只看现在,从哪里看?俗话常讲相随心转,你就看他的相状,念佛人跟学其他的法门不一样,念佛人显得愈来愈有福报,愈来愈有智慧,愈来愈健康。你从这个地方去观察,就能体会到佛菩萨加持的力量不一样,这都是佛力加持的。一切经论都与佛菩萨有感应道交,是一部分的,唯独这个法门与佛菩萨感应是全体的,一尊佛都不漏的。真的知道这个法门好处的人不多。夏莲居老居士会集大经之后,他有一个偈子说明这是「佛云难信诚难信,万亿人中一二知」,那个话说的一点都不假,我们今天遇到这个法门,真叫大幸,真是不容易。

  我自己初学佛的时候,对於《华严》、《法华》是非常仰慕。《法华经》上用的功夫比较少,这是遇到善知识缘分不一样,我到台中就是想跟李老师学《法华经》的,我带了二十多种注解,我的材料很丰富,带到台中,台中李老师一看摇头,他说太麻烦了,我要单独找时间来教你一个人,找不出这么多的时间,他说:我现在正在讲《楞严经》,你学《楞严经》好了,我就少费力气。我说也好,《楞严》跟《法华》分量也差不多,这个经在大乘经的地位上也相彷佛,古人讲:「开智慧的楞严,成佛的法华」,我说好,我就接受了。接受老师跟他学《楞严》。当时我手上没有搜集《楞严》的参考资料,在台湾能找得到两个本子,圆瑛法师的《讲义》,孙仲霞居士的《直解》,那是庆芳书局印的,只有这两种本子。到台中之后,一面听经、一面找参考资料,这是得力於香港佛经流通处智开法师帮我很大的忙,他在香港真是全心全力替我搜集,一年当中搜集了十几种,都是《楞严经》的名注。《楞严经》的注解以后自己各方搜集,大概也有三十种,这是参考资料,学经。这个修学就是「缘」真正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一门深入,一心深入,这就一定有成就。

  『此兼理事』,本经有理、有事。理一心讲到最高的境界是念而无念,那就是实相。无念是什么?无念是一心,一心就是实相、就是真相。一心是理,念是事,事不碍理,理不碍事,就是《华严经》上讲的理事无碍,在这个经里面完全显示出来了。彭际清讲《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就是小本《华严》,我是把这个事实搞清楚了,再把《华严经》舍掉,来专心、专注在这个经上。这个经不但是《华严》的精华,也是《楞严》、《法华》的精华,这部经是三部大经的精华。我念精华录多好,我何必去惹麻烦搞那么多东西?费时间、费精神。这是为什么古来大德到晚年统统都舍弃,一门深入都来念阿弥陀佛了,就是这么个道理。年轻的时候,为什么搞那么多?无知!《地藏经》上讲的「刚强难化,业障深重」。老师虽然苦口婆心的教,依旧是阳奉阴违,到自己真的搞清楚、搞明白,才感谢老师,才后悔莫及。当年要是听老师的话,就少走很多冤枉路,自己的成就比现在一定提升很多个层次。因为自己的经历、时间浪费在这许多大经大论,耽误很多时间,不晓得专攻、专精的利益。

  我今天也是苦口婆心的劝人,我是过来人,几个人相信?几个人肯听?不肯听、不相信,我也了解,为什么?当年老师教我,我也是这样的!所以你们学习的心理,我怎会不知道?这个路我走过来的。肯信、肯听的人有福;不肯听、不肯信,那要走一些冤枉路。那个路要真能走回来,好幸运!走不回来,永远迷失,大概占百分之九十九,都回不来了。回来的太少,我很幸运打个转还回来了,才有这么一点小成就。如果没有回来,就完了。回不来的多,回来的少。我能回头,实在讲真正得力於《楞严》跟《华严》。从这两部经里面晓得净宗就是大经的精华,是大经的精要,跟大经完全没有两样,而且比大经是更简单、更容易让我们抓住全经的纲领,依照这个方法来修行,这才能很短的时间得到真正殊胜的利益。此兼理事,就是《华严经》上讲的理事无碍。

  『盖彼以无念正入,此以有念巧入』。正入好,正入难!为什么?见思烦恼念掉了,尘沙烦恼断了,无明也破一品,这才入了。为什么念佛是巧入?我们烦恼一品不要断,只要伏就入了。入了都一样,你正入,花那么长的时间,花那么多的精神;我这个巧入,不要用那么多时间,也不要用那么多精神,我们得到的效果相同。作用不一样,方法巧妙不一样,『究竟不殊』,所得的功德利益完全相同,『是故同名念佛三昧』。这个我们真的要好好去想一想,细心去体会莲池大师的苦口婆心。所以我说这不是过来人说不出,体会不到。好,我们念佛回向。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净土法门       阿弥陀经疏钞)(五明学佛网:净土法门       阿弥陀经疏钞)  

 仁焕法师:如何理解净土法门 

 吕有祥教授:教演天台,行修净土――简述近现代天台宗大师倓 

 仁焕法师:净土法门的特点 

 仁焕法师:净土法门的信、愿、行(二) 

 仁焕法师:净土法门的信、愿、行(一) 

 大安法师:净土法门的特别之处 

 大安法师:佛嘱应不悔于入大火求净土法门 

 大安法师:净土法门急救凡夫众生 

 大安法师:十大因缘兴起净土法门 

 大安法师:净土法门的真实大利在什么地方? 

 大安法师:净土法门之殊胜 

 游祥洲教授:游祥洲博士专访净土法门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