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梦参老和尚:放下


   日期:2016/10/27 11:0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人生就像是一次长途旅行,不停地行走,沿途会看到各种各样的风景,历经许许多多的坎坷。如果把走过去看过去的都背在身上,就会给自己增加太多额外的负担,阅历越丰富,压力就越大,还不如一路走来一路放下,永远保持轻装上阵的状态。即使是那些曾经让我们难过的、痛苦的事情,也不妨让它们消失在回忆中,不必耿耿于怀。佛说“放下,就会自在”,人生中之所以有那么多的烦恼、怨恨、情仇,归根结底就是学不会放下。懂得放下身上的包袱,懂得人生就是放下,才能得到自在。

  佛说悟道三阶段 “勘破、放下、自在。”

  佛说懂得放下执着与烦恼

  放下才能自在

  星云大师:人生就是放下

  梦参老和尚:懂得放下执着

  佛说悟道三阶段 “ 勘破、放下、自在。”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佛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佛说:万法皆生,皆系缘份,偶然的相遇,暮然的回首,注定彼此的一生,只为眼光交汇的刹那。

  缘起即灭,缘生已空。

  佛门中说一个人悟道有三阶段:“勘破、放下、自在。”

  的确,一个人必须要放下,才能得到自在。

  佛说懂得放下执着与烦恼

  人的心本来是平静如水的,因为有了外境界的缘与自身贪嗔痴等无明,才会在心中生起感受,也就是我们说的“著于外境而起生灭心”,这才是执着,是无明思维的影响下产生错误迷恋和贪取,所以实际上是用“妄执”这个词。

  而所谓“信念”,在佛经中使用的是“正思维”“正精进”等概念,意思是为了正确的行为而约束自己、为了正确的方向而要求自己。

  佛法讲执著,是自己对“无常”、“无我”的五蕴、四大认为是“常”和“我”,因此以假为真、以虚为实,念念不断,产生种种幻想和牵挂,放下就是解脱。

  不分别,不是不去做,而是不去迷恋于目的。时时为了某种目的而生活而做事的,就是妄执,比如,对于欲望的追求,从眼耳鼻舌身体意念各根源寻找快乐、迷惑,叫欲取;对某些观念和想法的固执,叫见取;对于错误的出发点、没有意义的行为约束产生的知见上的迷惑,叫禁戒取;执著一个四大五蕴所构成的假相而不能领会到“我”只不过是一个假相的事实,产生种种对“自我意识”“自我价值”的追求、种种对自我利益的固执、前途的忧虑,叫我取。

  对于思想的进步、佛法的修行、道德的完善等等,都需要我们刻苦、认真、有信心和恒心。所以,佛法的不执着,不是要我们做事稀松,而是要我们知道什么是“妄”,什么是“实”。该做的工作一定要做好,该尽的义务一定要尽责,不懈怠、不迷惑、不固执。要我们知道什么是正确的行为,什么是错误的执著,就是佛法带给我们的智慧。

  佛说:我是一切根源,一切根源在我。佛的世界是心灵寄居的家园,佛的世界是诗意地栖居,佛的世界是忍让与超脱,佛的世界是领悟万法自然,佛的世界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读完该书你会明白本性来自自我修佛,超凡来自励志成佛,逍遥来自出世修佛,善心来自自我成佛。

  有一种忍让叫做佛,有一种自然叫做佛,有一种自我叫做佛,有一种智慧叫做佛。世人皆有烦恼,世人皆有佛性,世人皆有善心,世人皆有佛根。天地一份情,浓缩在自身修佛发掘一种本性,励志成佛折射一种超凡,出世修佛隐喻一种逍遥。

  自己谓佛浸润一颗善心。只要心释然,佛心常相伴,只要释善意,佛理皆可期,只要花还开,佛法皆可待、只要心常在,你我皆为佛。佛是超脱,佛是自由,佛是蕴藏真理的中国智慧。

  自身修佛发掘一种本性,励志成佛折射一种超凡,出世修佛隐喻一种逍遥,自己谓佛侵润一颗善心。只要心释然,佛心常相伴,只要释善意,佛理皆可期,只要花还在,佛法皆可待,只要心常在,你我皆为佛。

  佛教所说的智慧叫“般若”,般若是智慧,世间聪明也是智慧。只是两者层次不同。佛法不异世间法,世间法不异佛法。佛法世间法无有杂乱,亦无差别。举个管理学的例子来说明吧,管理学中有关于效率和效能的概念辨析。

  效率是正确地做事,效能是做正确的事。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对企业而言,不可缺少的是效能,而非效率。”我们首先要做正确的事,然后再去考虑把正确的事做好。从哲学的角度讲一个是世界观,一个是方法论。

  般若就好比世界观,是战略层面,有般若就能找对方向,去做正确的事;世间聪明就好比方法论,是战术层面,让我们有效率地把选择好的、我们认为正确的事做好。

  因此般若、世间聪明都是必须的。当然般若比世间聪明更重要。不然,你不会知道依现下的因缘,你该出世还是入世,抑或是进入类似薛定谔猫态的第三种境地,如果这个世都不用入,你还用得着世间聪明吗?

  放下才能自在

  人生就像是一次长途旅行,不停地行走,沿途会看到各种各样的风景,历经许许多多的坎坷。如果把走过去看过去的都背在身上,就会给自己增加太多额外的负担,阅历越丰富,压力就越大,还不如一路走来一路放下,永远保持轻装上阵的状态。即使是那些曾经让我们难过的、痛苦的事情,也不妨让它们消失在回忆中,不必耿耿于怀。佛说“放下,就会自在”,人生中之所以有那么多的烦恼、怨恨、情仇,归根结底就是学不会放下。于是,人们负累前行,使原本可以轻松的步履变得沉重,在生活的重压之下辛苦奔波。其实,只要懂得放下身上的包袱,我们就可以活得自在洒脱。

  很多时候,你追求的越多,失去的反而越多,一个人不可能得到所有想要的东西,与其背负重担疲于奔命,何不选择放下,轻松启程,享受路上悦目的风景,体会平静祥和的人生。

  放下就会快乐。原来,只要你适时放下,快乐就会来到你身边,但有多少人肯放下呢?只有真正放下的人,才能步履轻盈,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快,行得更远。所以,放下不是放弃,而是为了更好地拥有。

  “两个空拳握古今,握住了还当放手。”人生要放下的东西实在太多,所以我们需要时时提醒自己,要敢于放下不必要的牵绊,永远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想要身心得到自由,就要在生活中学会放下。心灵不为外境所转,才能在当下的工作、生活中体味人生,才能感悟到快乐自适才是生命的本质。

  选择总在放弃之后。人生最大的智慧就是懂得放弃,我们都有难以割舍的东西,放弃了,也许就是一种胜利,一种收获。

  生活给我们的余地不会那么小,别往回看,后面其实什么都没有。你以为不可失去的人,原来并非不可。你流干了眼泪,自有另一个人逗你欢笑。

  当你握紧双手,里面什么也没有,当你打开双手,世界就在你手中。很多时候,我们紧紧握住双手以为把想要的抓住了,其实,手心里握住的不过是更深的伤害。倒不如放开手去,让那些伤害随风飘散,双手,还可以接到温暖的阳光。

  懂得放下的人,才能活得轻松快乐。

  星云大师:人生就是放下

  佛说,人活在世上,就是要追求快乐;快乐源自于放下、自在,不为旁人一句话而恼,不为他人一件事而怒。人生唯有少执着,多放下,对名利不执着,对权位不执着,对人我是非能放下,对情爱欲念能放下,才能享受随缘随喜的解脱生活。心若放下,风轻云淡;负累太多,苦在心头。

  很多人执念于拥有,觉得不管是什么,只要拥有了,就是快乐的。其实不然,你想要的,你拥有了是快乐,如果不是你想要的,那么拥有了反而是负担。因为它不仅对你没有实际意义,反而会占用你的精力,需要你花费时间和力气去打理照顾它。而在它们身上花费的时间越多,你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困难就越大。因为你只有那么多的时间,在这里耽搁了,在另外一方面就不够了。对这些并不是很重要的东西就要舍弃,然后将心思用在你真正想要的东西上。这时候你会明白,前面的舍,其实是为了后面的得。

  这是一本让我们放下、让我们快乐、让我们幸福的书,高僧大德、一代宗师星云大师寥寥数语,为你点破现实中的种种迷茫与困惑。书中讲了很多佛教中解决各种痛苦、放不下的不同方法,只要我们持之以恒,所有困难都会迎刃而解,轻而易举得到快乐。无论是事业、家庭、爱情,全都变得一帆风顺。

  信徒到寺里礼佛上香以后,由一位年轻知客师引导到客堂休息。

  坐定之后,知客师对肃立一旁的无德禅师说:“老师,请您上茶。”

  无德禅师赶快去倒茶来。

  一会儿,知客师又说:“请老师去把佛前桌子上的灰尘拂拭一下。”

  无德禅师依言做了。

  知客师又叫道:“今天还没有替瓶花换水。”

  无德禅师又赶快为瓶花换水。

  之后,知客师又说:“老师,一会儿别忘了引导信徒到餐厅用饭。”

  无德禅师仍然唯唯答应。

  知客师离去后,信徒对无德老禅师说:

  “刚才那位年轻知客师这般指使您做这做那,我实在是看不过去。请问那位知客师究竟和您是什么关系?”

  老禅师非常得意地答:“是我的徒弟。”

  信徒大惑不解:“既然是您的弟子,为什么对您那么没礼貌?”

  老禅师欣慰地说:“有这么能干的徒弟,是我的福气。我只要倒茶、擦拭灰尘、留信徒吃饭,寺内其他的杂事都由他计划安排。这给我很大的帮助,否则我会忙得很辛苦。”

  信徒听罢,仍然满脸疑惑:“真不知道你们究竟是老的大呢?还是小的大?”

  无德禅师说道:“当然是老的大。但是,小的比较有用。佛教里有一句话:和尚要能老,老了就是宝。一般人都以为老的尊贵,其实,沙弥虽小,将来终会成为法王。”

  “沙弥虽小,将来终会成为法王。”无德禅师可谓识人、识世。在有些人眼中,对于沙弥,待其成为法王后再尊重就可以了,何必现在。但无德禅师用他的行为昭告了世人,即使一个人现在很普通,甚至地位低微,也是应该受到尊重的。

  凡人总是会无意间看人下菜,一个人现在落魄,便对他冷眼相向,待那人某日成了功名,又凑上前去。我们可以将这种行为说成是人情,但其实自己内心也知道,这多少还是有些世故的。

  真正的尊者,就是能摆脱这种世故,做到对事不对人,不管那人如今地位如何,只要他帮了你,亦或是做了善事,你就应该对他另眼相看,给予嘉奖。不要等人成了功名再凑上前去,凭空落得一个世故的称号。你对人平等,人也会对你平等。你尊重弱者,比你强的自然也会尊重你。如果心内有一把衡量别人的尺,那么,你总有一天也会被人量。放下这把尺,用平等心对待每一个人,你才能够得到每一个人的爱。

  梦参老和尚:懂得放下执着

  咱们拜佛也好,礼忏、念经也好,一天当中上殿过堂的,里头夹着毒素。所谓毒素,就是还有贪瞋痴,起心动念,不清净的地方太多了。吃饭的时候,今天很合口味,不知不觉就多吃两口;那不好吃的,勉强哪,差不多就算了,这里面都有爱憎。有时候发脾气,不敢跟人家发,在心里发,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这个事明明不晓得,根本不会,在很多人面前,怕失掉面子,勉强装会;不会的却装会,不懂装懂。因为在没得到清净的梵行之前,你的三业不会清净的。虽然也接受法,接受佛,接受僧,也皈依三宝,但这里头有毒素;毒素就是不纯,里头夹杂着爱染、爱见。为什么经过很多劫数都不能成道?成分不纯,不是清净行。

  如果你能够放下,这样观察,“于身无所取,于修无所著,于法无所住”,过去已经过去了,不再思念。没有一个人不留恋过去的,因为做个梦,他会想起很多事,也许会想好几天;做个坏梦,也会恐惧好几天。为什么?过去的不能消灭掉。过去就过去了,还是不能截断;未来呢?没有一个人不会想未来的,将来我会怎么样等等,这也包括我们修道者在内。

  一下想住住茅蓬,一下又想清净清净,人多了,烦乱修不成。那你就去住茅蓬去修吧! 一个人去修又害怕,三两个人又打闲岔,那怎么办呢? 就这样,反反复复,多生累劫都这样。大家共住吧,嫌着约束,一个人静住吧,又懈怠,又恐怖;一年又一年,一辈子又一辈子,无量劫就这么过来了。如果你执著,于法乐住,喜欢的,就专持哪一法,不喜欢的就排斥。这些执著,每个修道者都有,还不用说到不修道者。

  《梵行品》是专门为出家人说的。为什么?去除你的执著,你执著的不得了,就不能够随缘,一随缘就变了。达到随缘不变,那你必须观,观身无所取,那身业就没有了;观修无所著是意业,意业也没有了。对于一切法无所住,无所住就不执著,一切法都不执著。佛说一切法,就是要你不执著;可是我们学哪一法就执著在哪一法上,不能梵行。梵行并不是说什么都不动,专门落于空寂,那成断灭了,不是那样的意思。

  梵行清净是指什么? 是把你那个心洗干净。相信你这个心跟佛无二无别,那就非得用梵行,一切无著。当你面对持戒犯戒,修与不修,会有另一种看法。

  以前有一位师父,他有两个徒弟,其中一个大徒弟,已经深入修行了,可是外表没有显现出来,外相就是睡大觉。另外一个小徒弟非常精明,看不起不聪明的师兄,“这个家伙,出家干什么?一天懒惰得要死!”不过他师父是知道的,非常重视大徒弟。这个小徒弟自以为很聪明,就很不满。

  有一次他的师父就试验这个小徒弟,拿个夜壶,老年人夜间尿尿用品,那个夜壶是瓷的,他师父就让他小徒弟洗。洗一遍,他师父说不干净,再洗,洗两遍,还是不干净,再洗。洗了好多遍了,拿来总是不干净,他就没办法了,“师父,我洗不好了。”“你洗不好,找你师兄去洗。”

  嘿,他就烦恼了,“我洗这么多遍都洗不好,他一天睡大觉,他会洗得好?我看他怎么洗?”他就拿那瓷的夜壶给他的师兄洗。他师兄在那膝盖上一顶,把这瓷夜壶翻过来了,再去洗,一洗就干净了,翻过来还不干净吗?这时候他才知道他的师兄是真正有德行的,真人不现相,现相就不是真人了。

  你从外相看,你看不出来哪个好哪个坏,得从本质上看。你看这位师兄对什么事都糊里糊涂的,因为他什么都不执著。这个小徒弟很精灵的,就是因为他太执著了,他才精灵。懂得这个道理吗? 你以为他在睡大觉,其实是在观心呢!

  不要在相上执著。看看自己的念头,一天都起什么念;念头要是什么都不执著,就是清净的。你要是看什么执著什么,一句话也放不下。看着一点事,牵涉你的放不下,那还可以,因为涉及你的自利。不干你的事,你也跟着搅乱,放不下,你说你不是糊里糊涂,麻烦吗?

  这不只是说话,而是检查你的行为,身所做的,有时候都不是真切的,心所想的才是真切的。身口是被指挥者,它有个识,指挥它的是识,你把识降伏住了,虽然不行,还是得降伏这个心。识是被心所指挥的,心的层次太多了,共有四十二个。咱们现在从十住、十行开始,乃至于到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佛,不是那么容易成就的。

  念诵《梵行品》,不用五分钟就可以念完了,要是去做,你要从凡夫地证到成佛。咱们讲的都是佛的境界、大菩萨的境界,一发心就成正觉了,这样的菩萨境界,能示现百劫作佛;可是我们的心,还没有完全梵行,唯佛与佛才能究竟梵行,不要把这个问题看简单了。

  我们怎么办呢? 咱们从净行达到梵行,先修持文殊菩萨所教授的一百四十一愿,再达到法慧菩萨所说的,一切无所著,这个时候功德就大了。是什么功德呢? 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成佛,并不是那么容易的,读读《梵行品》就知道了。

  要是我们做任何事都不执著,那就像一个痴呆似的,像傻子似的,其实并不傻。中国有句话,大智若愚,智能越大的,你看他像傻子一样。他就是傻,小事不注意,大事不糊涂;越大的事,清楚得很,小事他根本不在意,要这样去修行。

  我们一天当中就执著穿衣、吃饭、人我关系,要是把心放在这个上头,怎么能修道呢?怎么能清净呢?贪瞋痴放下了,戒定慧才能生起;戒定慧能生起了,你才能够一切无著。这并不是不持戒,而是他持戒达到这种程度了,不持而持,不再作意了,他不会犯戒的。

  咱们心里天天嘀咕在不持银钱戒上。递个东西,你先搁到这儿,我再拿。不过,我们现在拿的是纸币,并不是钱;“不执著金银财宝!”这不是金银财宝,而是人民币。

  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随因缘把过去的业消了,就好了,就清净了,别再犯新的错误。已经出了家了,心里别再想男女感情,否则如何修道? 如何能清净? 如何行梵行? 连净行都没有呢!要放下! 看破!

  说的是深的,行的要浅的。说一丈,不如行一尺;你做一尺,比那说的一丈还好得多。

  源自:梦参老和尚讲解《华严经·梵行品》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放下       梦参老和尚)(五明学佛网:放下       梦参老和尚)  

 圣旭法师:放下恩怨才能离苦 

 圣旭法师:放下屠刀 

 仁焕法师:看破放下把命放在终点上 

 道坚法师:禅宗公案:放下 

 大安法师·开示问答:如何放下多年来的怨恨心和悔恨心? 

 大安法师:总是挂念自己的亲人,怎么能放下? 

 大安法师:《西方确指》万缘放下,求度生死 

 杰克·康菲尔德:踏上心灵幽静 第8章 在觉察中演出 放下 

 杰克·康菲尔德:踏上心灵幽静 第2章 停止战争 放下战争 

 杰克·康菲尔德:踏上心灵幽静 第1章 我是否好好爱过 爱 

 宽运法师:放下名利枷锁 老老实实念佛 

 宽运法师:放下.解脱.清净.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