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大安法师:西方确指第6集


   日期:2016/11/21 12:4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西方确指》

  地点:秦皇岛市工人文化宫

  时间:2009年11月

  主讲:大安法师

  第6集

  诸位大德比丘、诸位居士同修:请掀开文本。请掀开文本,请看第三十二段:【有年少僧四人进谒。菩萨曰:“诸年少!众生无始时来,因于恩爱,故成眷属。而眷属中,父母于子,又为恩之至重,爱之至切,难割难舍。今尔等出家离俗,得为比丘。当知父母于尔,又有恩上之恩,非言所喻。故应趁此壮年盛力,勤办道业,答父母最初割恩断爱一片苦心,方不愧出家两字。若复放逸懈怠,以致终身废坠,是不孝中之不孝,为天地间极重罪人矣!当因吾语,猛生痛念。”】勤办道业报亲恩。

  有年少的比丘四人来参拜菩萨请求开示,觉明妙行菩萨做了如下的开示,这对于出家从尤其要加以关注。菩萨云:诸年少比丘,众生无量劫以来是由于恩恩爱爱的因缘,才成为家亲眷属。在家亲眷属,人伦关系当中,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五伦里面的父子关系,也是父母跟子女的关系,是恩爱极重的。父母对子女那种血缘的爱,是至深至切的;由于深切故,所以难割难舍。要让这些年轻的比丘回光返照,知道父母恩重,现在汝等出家离俗能够到佛门里面得做比丘,就应当知道父母对你们又是恩上之恩。第一个恩,就是生育了你;第二个恩,难割难舍的爱又割断了;这种恩上之恩的程度不是语言所能比喻的。恩重如山哪!天地深广都难以比喻父母的恩德。作为出家人怎么去报答呢?就应当趁“壮年盛力”年轻力壮的时候,精勤地去修行道业,只有道业成办,才能报答父母最初割恩断爱的那一片苦心。如果不能这样做,这个后果严重;只有成办道业报答父母之恩,才不愧为“出家”两个字。

  那么父母对于割恩断爱的一片苦心,到底是什么苦心呢?有时候,可能年轻的比丘不一定能够确切地去理解。那么这里可以引用一封母亲的信,这是清代玉琳国师的母亲给玉琳国师的一封信,看看一个出家人的母亲的恩爱,她的心理状态,是什么样子的。玉琳国师母亲的信是这样写的:我与汝往世有甚深的因缘,才能这一世得一个母子的情分,现在却竟然恩爱从此永诀。“怀汝时”——就是怀胎的时候,是“祈神祷佛”——祈神祷佛,愿意生下一个男孩子——“男子”。十月怀胎满月,命若悬丝,生下的是一个男子,就像珍宝一样地爱惜,三年哺乳不倦,是极为的辛勤劳苦。刚刚长育成人,马上送到学堂去念书,每天下课稍微晚点回来,我就在门前悬望——“倚门悬望”。父亲早亡,母亲还在,兄薄弟寒,我无依靠。娘无舍离儿子之心,儿子却有丢弃母亲之意。一时汝往他方,就是出家到处参访求学,我是日夜常洒悲泪。苦哉苦哉!你既然再不回家,只得任从汝便,再也不望你回家了。不愿你学王祥卧冰、丁兰刻木,这是二十四孝的两个孝子:王祥为了母亲吃鲤鱼卧在冰上,感得冰开,鲤鱼跳出来。丁兰父母早亡,就刻木像,日夜像父母活着一样地供养。现在你出家了,我也盼望不到你像王祥卧冰、丁兰刻木那样的孝顺。只是愿你如大目犍连尊者,度我的来生。如果你不能做到这一点的话,我就郁闷情结还在。这是一个比丘的母亲的一封信,代表着普遍的母亲的心态。

  一个出家人如果不能了解父母恩重,父母割舍让你出家的一片苦心,还在僧团里面放逸自己的懈怠,不在道业上精勤修行,自己终身道业不得成就,自己不能解脱自己,那你父母盼望让你救度的愿也落空。世间,你行不了世间的孝道:赡养父母。出世间,你又不能让父母出离六道轮回:那可就不是不孝之中之大不孝吗?天地之大,怎么能容这样极重的罪人呢?出家人要有这么一种观念。你们要因我这样的开示,猛然回首,痛深思念,即办道业,报答父母让你出家的一片苦心。

  请看第三十三段:【菩萨又示众曰:“诸善男子!人之一身,父母所生,父母所育。现前尔等种种营谋,种种受用,即使父母不曾一得一钱,也还是父母生却你身,故有今日。万事身为大,身为本。从本而推,岂不是父母之恩难言难尽。所以佛言,于父母边出一高声重语,尚获罪无量。况今有甚于此者耶?若言父母或以不堪相加,不得不诤,则是视父母如路人矣。只可欢然顺受,父母自有感悟之日。决不得争个你非我是,做逆天背伦之人。”】父母之恩难言尽。这还是谈孝道,可见佛门对孝的关注是多么的重大,这出在一个极乐世界菩萨之口。

  觉明妙行菩萨又开示众弟子:诸善男子,人的一生,身体是父母所生,父母所养育。你们现前种处的生活状况,种种的资生用具——到达这个程度,即使父母没有给过你们一分钱,没有给你们留下什么家产。但是你们的身体也还是父母生养的,才有今天你的事业,你的家产、你的生活。在所有的事里面,身体为最大,身体为根本,就是修道也离不开这个假合的身体。人身难得,人身是修道的道器。人做世间的事业,也要靠这个身体。从这个根本上来推究,可不是表明父母生育我们身体的恩德,是以难以用语言所表达的吗?就光这一点——生育了你的身体,恩德都无量无边。所以佛在经典当中说,一定要孝顺父母。如果你用不孝的心,在父母旁边出一高声重语,就是不听父母的话,还跟父母用高声重语来对抗,这就尚且要得无量无边的罪过。更何况现在有人比在父母前用高声重语讲话还重严重的行为,那他的罪过更是不堪设想。

  对这一点,我们看看现实的生活,确实孝道文化已经遗落得太多了,普遍地不知道对父母孝顺,不知道对父母孝功德无量,供养父母等同于供养十地菩萨的功德,父母就是家里的活佛。不供养父母,不恭敬父母,而且怨父母。你看很多做子女的埋怨父母穷,没有给他这个,没有给他那个,只是想到向父母要钱,没有想到返哺之恩——回报父母。甚至有很多抛弃老人的现象,有些多子女家庭,本来父母老了,应该是一家养一段时间,然而就像踢足球一样的,你踢给我,相互踢吧!让父母真是无家可归。医药费也不出,相互推诿;子女住最好的房子,父母住最差的房子。最近我还听一个居士说,在农村他亲自经历的真事,就是父母老了,那个村庄竟然有这样的习惯:把年老的父母赶出门去讨饭。还有一位居士说,她的一个哥哥在农村,竟然把他的老母亲用摩托车拉到沙漠里面丢下——丢弃了,过了几天之后,他的那个老母亲就在那里饿死了,死的时候很惨,一手指着天,一手就是那样的一个姿势——踮着脚,望着天、指着天的样子,就是这样一个死亡的情况。他一谈都谈得太悲惨了,竟然发生在现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还有杀害父母的现象。所以我们现在已经到了非常严峻的程度,连孝都没有,那就是连动物都不如:羊都有跪乳之恩,乌鸦都有反哺之德,现在连动物都不如了,这就非常糟糕。

  所以对父母的孝道,我们一定要在这个时代重新张扬。孝是万德之本,一个人在家里孝都做不到,你说他还能够对社会、对他人有好的行为吗?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传统社会把孝和忠是同等来看的:求忠臣于孝子之门,你在家里是孝子,在朝廷做事才是忠臣。所以你看看,现在在政治上的那些贪污腐化——那些贪官们,他就是不忠嘛:拿着国家的薪水,利用自己的权力去牟取私利。国家给他的待遇不低,但是为什么做这个事情?最终的根源还是不孝。如果在家里是孝子,他就在朝廷是一个忠臣。所以我们提升整个民族的道德水平,建立每个人的道德人格,要从孝下手。这个孝文化是放之法界而皆准的真理。那处理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哪怕是父母有做的不对的地方,有讲的不对的地方,你都要容忍,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有的人说:“哎呀!我的父母……”就像前天有个人说,他要管教父母,认为父母打麻将,喝酒,先讲出这个话显出这个行为一看就是不孝;不孝马上在他身上体现出来,果然是一个精神分裂病者。你怎么能这样呢?即便是父母有让你不能接受的东西,你也不要去争论。

  曾子他有个孝行:父母打自己,用小棍子打就容忍;用大棍子打,要打死的话,就赶紧跑,但是不去争论。只可欢心地去顺受,如果你争论,要跟父母辩一个是非邪正,你就把父母看成是路人了。所以古人对这种父母和子女天然的血缘关系,是非常护持的。比如,为什么小孩不让父母教,是让其他人去教?因为教育它是要责善的,做的不好,是要责怪他的,甚至要打他。但是父母如果在教育过程,用打骂的形式,就会破坏父母和子女的血缘关系、亲善的关系,所以就叫“易子而教”。自古相互易子,你的子女给另外的人教,自己的子女给他人教。那老师教小孩要在家里孝顺父母,父母要教小孩在学校恭敬师长,相互这样地教育,共同地来扶持这个幼小的心灵在一个道德、礼仪的层面成长起来。对父母做得不对的地方,你可婉言劝谏,等父母高兴的时候你可以劝谏一下,如果劝谏三次不听,你也就不要再去争论了,等待父母慢慢醒悟过来的日子;千万不可争一个你是我非,这就是不孝之人。

  你看《二十四孝》为什么把虞舜放在第一?虞舜在处理他父母的关系问题上,他的父母确实在一般看来是顽劣的,他的母亲是一个后母。他的父母甚至就要害死虞舜,还有他的一个后母生的弟弟——象,这三个人共同对付他,虞舜是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家庭当中。父母对他不好,他只是自己责怪自己,说自己做得不好。但是对父母一定是恭恭敬敬,欢然顺受,最后终于把他的父亲、母亲、还有弟弟感化过来了——大孝。尧——唐尧寻找他作接班人,就是由于他大孝,大孝感得:他耕田的时候——在历山耕田,青鸟为他拔草,大象为他耕田,他都有这样殊胜的感应。你看,尧看中他作接班人,真是看准了。他对于顽劣的父母竟然这样地能转化,尽到了纯孝之心,他把这一念孝心一扩大,所有的天下百姓都是他的父母。你看他会奉行什么样的政治?百分之百的仁政、德政。所以他以孝治天下,垂衣裳而天下治——无为而治,就是他孝感人心,孝通神灵。如果一个不孝的人,整个的道德人格完全瓦解,做人都做不好,所有的事业全都破产,业障深重,下一辈子做地狱的众生去了,这是不得不加以了解的。

  好,请看下面,第三十四段:【菩萨曰:“诸弟子当知,十方诸佛是众生心,十方众生是诸佛心。是故忆佛念佛,则十方诸佛现汝心内。然亦非诸佛入于尔心,亦非汝心出于诸佛。皆是觉妙本明,不可思议。”】觉妙本明,念佛佛现。这一段阐释,佛跟我们众生内在的同体的关系。

  觉明妙行菩萨就开示:诸弟子,你们应当知道,十方诸佛是众生心,十方众生是诸佛心。这两句怎么理解?十方诸佛他在以前发心修行也是凡夫众生,由于他勇猛精进,修菩萨六度万行,断见惑、思惑、尘沙惑、无明惑,证到了法界理体。那么十方诸佛所证的是什么?所证的就是我们一切众生现前介尔一念的心,十方诸佛证到了。这个心,我们本具,在因地当中具足佛性了。十方诸佛在果地上让它朗然现前了,这就是:十方诸佛所证的是众生的心。他证到的这个心,是一切众生和诸佛同体的真如妙性,所以在这样的心里面,十方诸佛在这个心性里面——含摄。《华严经》有句话,就是菩萨要思惟,他的念念当中,有无量无边的菩萨都成佛了;不仅菩萨成佛,在这个菩萨成佛的时候,十方无量无边的众生也一时都成佛了。因为十方众生跟这位成佛的菩萨是同体的,所以佛在众生的心中,众生就在佛的心中,这就是心、佛、众生等无差别。于是佛所证的心——心是无心,以无心应一切众生的心,所以佛证到了无为法性,就能遍知十方无量无边众生的心。由于无心,就能应众生的心来示现不同的身份,来教化救度。由于我们众生的心跟诸佛的心是平等不二故,所以当我们忆佛念佛的时候,十方诸佛就法尔自然地在我们的心内显现出来。

  这里十方诸佛我们理解为法界藏身阿弥陀佛的话,忆佛念佛的时候,阿弥陀佛就在我们的心中显现出来,这就《观经》讲的:当我们忆佛念佛的时候,是心就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佛相就出来了。但是我们有时候觉得:念佛,佛相为什么我看不到?念佛的时候佛就现在面前,这是由于我们心还很浑浊,很散乱。当我们念到心清净的时候,就能够见到佛,所以得念佛三昧,现前就见佛了。这个现象也不是阿弥陀佛从十万亿佛刹之遥远的地方到了你的心里,也不是你的心就变出了阿弥陀佛,这里面就是我们本具的觉妙本明。“觉妙本明”,就是我们这个佛性的一个表达,这种本觉是奇妙的,是光明的;本觉的理体跟阿弥陀佛的关系,就像一个摩尼珠跟另外一个摩尼珠的关系——光光互摄的。

  所以当我们起心念佛的时候,阿弥陀佛就显现出来了;不是阿弥陀佛来我这里,也不是我要去阿弥陀佛那里;都是法尔自然的一种显现。有阿弥陀佛的愿力,有我们的妙觉本明的心,就像这个摩尼宝珠自然映出另外一个摩尼宝珠的影子。这个珠子映过来,我们这个珠子也映过去;而且这个映着阿弥陀佛影像的影子,又映到了另外一个珠子里面;这是重重无尽的,像因陀罗网一样的。这个确实属于大不可思议的境界,就是在我们所思惟的有限时空态里面,它是很难去理解的,只有到了事事无碍的境界,才会现出这种法尔自然的现象。这是觉明妙行菩萨让与会的弟子知道这桩事情——在理上明白,你去念佛,就能够契入到第一义谛的境界,得上品往生的资粮。

  好,请看下面。第三十五段:【菩萨曰:“心行处灭,是诸佛常真心。心行处有,是众生生死业心。其间不容丝发。若汝等能绵密加工,使此心无些子空隙,方得几分相应。莫略做半年十月,便谓我能苦心修道。不知此正障道处,切宜慎之。又工夫虽加,若未到铜山铁壁,推不倒、移不动处,犹未是打成一片。切莫见些影响,便即歇手,是为半途之废,必至弃其前功,毫无所益。此又学道人大病,不可不知。要知佛法如大海,转入转深,断非小小知见之所能尽。应尽形修习,造极为则,切莫作容易想。”】尽形修习,造极为则。就是对这个净法门要发长远心:尽形寿修习这个法门,要把它修到登峰造极的程度才歇手。

  觉明妙行菩萨开示:心行处灭,是诸佛常住真心;心行处有,是众生生死业心;这个道理,大乘圆顿的经典常常是这样表达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心行就是我们的念头,这个生灭的念头没有了,灭尽了。“生灭灭已,寂灭现前”,那个寂灭是十方诸佛的常住真心,这常住真心有时候表现为佛性,有时候表现为一真法界,有时候表现为圆觉,有时候表现为无量光、寿。所以我们要体会常住真心,一定要达到无念的状态。那么“心行处有”,就是我们心里这个五蕴,尤其是受、想、行、识,念念不间断。有那个念头的话,这个有念的业识的心就是我们众生无量劫以来在六道生死轮回的“业心。”所以是真心还是妄心,就是在有念和无念当中判断,这里面是不容一丝毫的差错。

  我们明白这个道理,那么修行做功夫怎么做?就是要截断这种生死的业心,要像香象过河,截流而过。截流而过,我们念佛就得要“绵密”,净念相继,念念都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使这个念佛的心没有一点点“空隙。”你稍为有空隙,马上妄想、杂念乘虚而入。这个妄想、杂念不招自来,汹涌澎湃,这是无量劫以来的六尘的缘影在我们内心的累积。所以一定要把这个空隙挡住,念念都是阿弥陀佛——净念相继,才有可能得到“几分相应”的功夫。这个功夫确实是要发长远心的,要累积起来的。这个心性上的功夫不是你在外面作秀,做宣传广告,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功夫用得是不是得力,用得是不是绵密,这是不能骗人的。做功夫一定要长远地去做,不能说念了半年或者十个月,就好像沾沾自喜:你看看,我多么苦心修道,每天我要念多少,你就是做了半年,十个月的功夫嘛!你就觉得很了不起了,甚至就想歇手不干了,这恰好就是障道之处,千万要避免这样的一个短期行为。

  再就是,念佛功夫虽然精进,你念得比较长远,但是这个功夫如果还没有到“铜山铁壁,推不倒移不动”的时候,还没有到“打成一片”的时候。我们确实念佛的功夫要取法于上,争取做到功夫成片。功夫成片不是说出来的,是做出来的。你要耕耘哪!你一天几万声佛号要雷打不动地去念,你无论是闭关还是打佛七,真正是要忘我地投入,使这句佛号在心性上像铜山铁壁一样的坚固啊!铜山铁壁的力量上来了,你的虚妄的妄想、杂念,它就进不去。这样,念念都是清净的佛号,你才有功夫成片的可能性。你千万别说,我念念佛,好像得了点轻安,好像很舒服,就认为功夫到家了,差不多了,就停下来了;这就是半途而废。你半途而废,必定是前功尽弃。为什么呢?古人把修行比喻成钻木求火。木头里面有火,但你钻木求火的这过程,得要有很大的耐心,你不能钻一钻就停下来。停下来,再拿起来钻:这个样不是猴年马月都不会成功吗?所以钻木取火,就是你盯着这个木头不断地钻,钻得有点“影像”,就是有点暖气了,有点温度了,但是你还要钻钻钻。钻得即将起火的前身,它还会冒烟,等冒烟的时候,还不是成功的时候,你还要继续钻钻钻。钻到“砰”它火起来了,你才成功了。如果你钻得火没有起来,只是有点温度,有点冒烟,你就停下来,它又冷了,冷了,你再钻。那不是前功尽弃吗?毫无利益吗?念佛也是啊!本来你这段时间念得很清净,念得比较好了,这时候你一放放几个月,去忙世间的事业了,等忙了一头雾水——心很散乱,想一想,再来念念佛。念一段时间,又觉得还不错,又放下来了,又去忙什么东西,你就等于是:钻木求火,火没有出来,老是给它中止。这是凡夫众生修道的大病:得少为足。这是不可不知道的,要知道这个心性的修行:“佛法如大海,”你功夫用到一分,对佛法的理解就增进一分。佛法像深广的大海,你会觉得越进入就越深,永远找不到它的底,无有边涯。这佛的智慧无限深广,你怎么能说你修行一段时间就能到家呢?

  大家知道龙树菩萨,他是公元二世纪左右的一位上根利智之人。他原来没有接触佛法之前,所有外道的书籍、典籍都通达,他真是过目不忘,非常聪明:等他以后出家,在很短的时间当中把所有的佛经全都看完。看完了以后他就生了一念傲慢之心,觉得自己是不是可以另外立一个宗教,做教主。大龙菩萨就怜悯他,怕他以这种傲慢心造孽,所以就方便引他到龙宫,打开龙藏让他看。龙树菩萨这一看:哎呀!龙藏里面无量无边的佛经,这时候他才知道佛法太深广了,他傲慢心才被降服下来了。《华严经》是龙树菩萨从龙宫诵出来的——大本、中本、小本,诵了一部小本的《华严经》,十万偈,翻译成中文是四万五千偈;我们八十一卷的《华严经》不够小本《华严经》的一半,所以这个佛法的大海绝对不是凡夫那种鼠目寸光的知见,所能穷尽的。

  现在我们在这世间修行佛法,为什么难?难就难在:第一,我们的知见狭劣,难以理解大乘佛法圆顿的奥义。第二,寿命短暂,你好,好不容易看点人佛经,有点味道,但是寿命到了——死魔。所以我们在这个时代,要以谦恭的心尽形寿来修习净土法门,一定使修行这个法门到达一定的高度,这里讲“造极为则”。造极为则: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作为我们的目标。这个目标,说实在话:我们要树立取法于上,但能不能达到?还是有相当的难度。事一心不乱是伏断见、思惑,理一心不乱都要破一品无明,有相当的难度,但我们也要尽量去做。所以对佛法的修行切莫作容易之想,就是最有智慧的人,他面对佛法的大海,都有兴叹之感,更何况一般根机的人。在这个时代我们发四宏誓愿:佛法无边誓愿学,我们要发这个愿,但在西方极乐世界才能真正兑现这个愿。

  好,请看下面第三十六段:【菩萨曰:“念佛三昧,是汝心大势力所成,非由他致。今尔等念佛,昼夜不能如一,乱想犹复间真,皆是用心不得力处。”】念佛三昧,心力所成。这谈念佛三昧问题,三昧是正受、正定的意思。能念的心、所念的佛打成一片,离开心意识,展示我们心性的全新境界;念佛三昧是我们一切净业行人所神往的一个境界。那这个境界是由什么所成就的呢?还是唯心而已。是由心的大势力所成就的,不是由其他的原因所导致的。这个心怎么有大的势力,这就是我们要考量的;现在我们的心没有力量,叫做怯弱的众生。通身都是业力,都是烦恼,都是分别,都是执著,于是我们都是业识的心:是虚妄的心,它是没有力量的。这个心的大势力,就是我们自性的清净心,妙觉本明的心——显现出来了,它是无尽的宝藏,是从空性里面显发出来的巨大的力量。

  修心为什么要持戒?持戒使我们心有力量的一个重要的功能。你不持戒,就是贪、瞋、痴,你行为就很邪僻,于是这个心就被你的业障障碍住了。那持戒使我们的心趋向跟道相应:对治贪、瞋、痴,就能够心比较清净,比较稳定,这时候心的力量上来了——心性力量;所以戒律——持戒,是有力量的。那有持戒的力量,就会导致禅定的力量,禅定的功夫不可思议。那个定中都能有种种不同的神通,神通是从禅定里面出来的。那禅定尤其能开发自性的般若智慧,这个般若智慧力量就更大,所以比喻为金刚,能够摧毁一切,摧毁一切烦恼。当我们把烦恼、分别摧毁的时候,我们自性本具的真如、如来——的力量就现前了。我们戒、定、慧的修持,包括菩萨六度的修持,菩萨六度为什么要布施?布施就是破悭贪心。凡夫有悭贪心,它就遮盖了心性的力量,就使“我”怯弱。如果是布施了,悭贪心没有了,它力量上来了。常常发脾气,瞋恨的心一覆盖,没有力量了,所以要忍辱。这些都是让我们心得到解放,得到解脱的一些方法,而且必须要修行的方法。

  好,那么念这句阿弥陀佛,是让我们的心得到大势力的最好法门。为什么呢?这句阿弥陀佛直接指向我们自性本体的一个生命的原型,就是无量光、无量寿;就直接撬动我们本元力量的源泉。无量寿证到了,无量光就现前了,无量光、寿就有穿透一切的大势力,就能让我们得到念佛三昧。你在念佛三昧当中就能见到阿弥陀佛的报身,就能获得阿弥陀佛的神通、光明、妙力的巨大加持,这时候六种神通、种种应化都能现前。所以我们了解这个明了念佛就是修清净心;念这句名号就安立在无上正真之道,这句名号就是打开自性如来藏的金钥匙。以生灭心忆佛念佛,最后到达以念佛心入无生忍,这就是心的大势力从因到果的过程。也就是大势至菩萨所示现的,专修念佛三昧的根大圆通的方法。大势至,你看这个名号就告诉我们:就通过念这个名号得到心性的大势力,就叫大势至。由于他通过念佛打开了心性的大势,就能到达如来地“至”就是到达,到达如来地,到达阿弥陀佛的刹土,所以就叫大势至。所以我们一切专修念佛法门的人,以这个《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方法去修行,我们每一个人也能成为大势至菩萨。

  菩萨开示:汝等念佛,昼夜不能得到一心,妄想杂念常常还在间断,这都是念佛用心不得力的情况。所以念佛不得力,妄想杂念常常汹涌,所以心性的力量也就很难显发出来,念佛三昧也就遥遥无期。

  好,请看正面,第三十七段:【顾定成求教。菩萨曰:“汝来此庵,欲依净业。可知道云何得生极乐?”答曰:“念佛往生。”菩萨曰:“汝知云何念佛,即得往生?”曰:“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菩萨曰:“如是一心不乱?”定成不能对。菩萨曰:“吾知汝第能言之,未必能如法行之也。汝谛听我语。善男子,心本无念,念逐想生。此想虚妄,流转生死。汝今当知此一句阿弥陀佛,不从想生,不从念有,不住内外,无有相貌,即是尽诸妄想。诸佛如来清净微妙真实之身,非一非二,不可分别。如是念者,烦恼尘劳,无断无缚,止是一心。必得一心,方得名为执行名号,方得名为一心不乱,净业功成,直趋上品。”定成再拜曰:“浊世凡夫,心智浅劣,未能深达至理,更求详示。”菩萨曰:“汝今当发大愿,愿生极乐。然后至诚恳恻,称于阿弥陀佛。必使声缘于心,心缘于声,声心相依,如猫捕鼠,久久不失,则入正忆念三昧。更欲上进,当广参知识,博询高明,自悟即心是佛妙谛。汝今当具深信,慎毋学彼庸流,闻而不受。更莫学彼半真半假、半疑半信之徒,名虽受而无诚心奉行也。”】何为一心不乱。

  弟子顾定成来请教诲,觉明妙行菩萨应他的根机来作开示。就问他:你来到这个地方,想依净土来修行,你可知道怎么样才能往生到极乐世界?顾定成就回答:“念佛往生。”菩萨又问:你知道怎么样念佛才能往生?顾定成回答: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这八个字是出在《阿弥陀经》里面的“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菩萨就问:“如何是一心不乱?”你看,句句紧逼。顾定成一听这个问题,答不上来。

  下面菩萨就对这个问题自己给出了回答,我们读《阿弥陀经》,对“一心不乱”历来的注经家有种种的说法,那么看看觉明妙行菩萨对这个经文是怎么诠释的。菩萨就说:我知道你对我的问题一一都能回答,但是未必能够如你说的如法行持,现在你认真的听我的开示。善男子……首先从自性本体,这些开示都是很玄妙的,都是指向那种实际理地去开显的,那种无上的开示。有时候可能我们只是在事相上念,不一定注意到这些,也很难去理解。但是我们理上了解一点,对我们事相上的功夫都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如果你能够把这个理解完全,又能落实到事相的行持上,理和事都能圆融,还真的就有往生上品的可能。

  好,首先要了解“心本无念,念逐想生”:我们介尔一念——这个妙真如性,就是真如妙心;这个心——本心——本觉之心,本来是无念的。这是一个概念:有念就是虚妄,无念才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所以禅宗有时候这些开示都是指归无念的心体,就好像六祖慧能对那个慧明开示,让他坐下来:不思善,不思恶,就在当下什么是你明上座的本来面目?不思善,不思恶,打破善恶的对待,这就指向无念的心体;宗门这个样子,他还是以般若的理念来施设的。那净土法门其实它也有甚深的般若道理在里面,你不了解般若的空性就很难理解净土的妙有。这个本心是无念的,有念就是妄想。那这个“想”——这个妄想,就是虚妄不真实。但往往这个虚妄的妄想牵着我们走,意识流,我们认为它很真实,举心动念都被它牵着走了。妄想本来是一个贼——烦恼贼,但无量劫以来我们把这个贼认为是很亲热的儿子:认贼为子。当认贼为子的时候,我们本有的主人翁往往就睡眠了,被忘记了。所以被这个虚妄的、六尘缘影的攀缘的心来做主宰,就造作诸多的恶业,流转三界六道轮回永无终期:这是我们凡夫众生的可怜的现象。

  现在你应当知道这一句阿弥陀佛它的情况不一样,它不是从妄想生起来的,也不是从念头里面去有的。大家知道,这句阿弥陀佛它的本意:是无量寿、无量光的。无量寿、无量光实际上就是一切众生当下一念的佛性、实相;就是我们众生有无量光、寿的性德,依据这个性德来建立阿弥陀佛名号。所以阿弥陀佛名号是有我们心性的依据,离开我们的心性,无量光、寿的性德,就没有阿弥陀佛名号的施设。反过来说,没有阿弥陀佛名号的施设,也就显发不了我们本具的无量光、寿的性德。这里有点像法相唯识讲本质镜和影像境的互动关系,所以这句阿弥陀佛不是从我们虚妄的妄想生起来的,也不是从我们的念头里面有的。这句阿弥陀佛你寻找它的出处:不住在心内,不住在外面,也没有相貌,也没有颜色,也没有形状;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所以这句阿弥陀佛的来源,你觅它的出处了不可得。这个“尽”,扫尽我们的妄想之处,就是无量光、寿、阿弥陀佛就在当下,这是从理性上去理解阿弥陀佛的本源,阿弥陀佛也就是一切诸佛如来清净微妙的法身。

  那么这样的一个法身,你既不能说它是一,也不能说它是二;你很难去分别它到底是有还是无,是一还是二;它离开了我们思惟、分别的范畴。建立对阿弥陀佛这样的一个认知,以这个心态去念这句名号,那在名号的这种孤明历历当下,我们一切虚妄的烦恼、尘劳,无断无缚。你不需要去断,也没有人来系缚你,你孤明历历的这句名号就是你“一心”的展示,心性的展示。所以孤明历历的一句佛号,一声佛号一声心。这个心“非一非二”,不在内,不在外,“不从想生,不从念有”,和盘托出了我们在烦恼淤泥当中隐藏了无量劫的那个心,这样去执持这个名号,就叫“一心不乱。”能够这样去念,这样一心不乱,这个净业功夫一定成就,往生都是上品往生。

  这个都是在理性上谈得比较玄妙,顾定成听了之后,他又顶礼来问,意思就是他可能听这些似懂非懂,但怎么下手?五浊恶世的凡夫众生福报很浅,智慧很陋劣,不一定能够深切地理解这样至深的道理。有时候一谈实相问题,真的觉得很难讲,实相无相,不在内,不在外,没有青黄赤白色,没有长短方圆的形状,觅之不可得,但又不能说它无,又存在它的功能作用。所以绕来绕去,还是很难理解。但不管怎么说,我们听这些,知道——就像前面说的“无则决定无,有则决定有”。阿弥陀佛就是诸佛如来的法身,他在我们六根门头放光动地,跟我们无量光、寿的性德耦合相连。理解不了这个道理,顾定成就想更求详细的开示,就是把这个理又回归到事上来请求。一般陋劣的众生智慧不深,就应该从事相上去讲,他才听得懂,才觉得能够下手。

  这个菩萨就说:那你在事相上就是发大愿。信、愿、行里面,愿是纽带中枢:你发往生愿的时候,信心就在里面,行也能够带起来。所以《阿弥陀经》就讲光是发愿就能往生:若已愿就若已生,若今愿则今生,若当愿则当生。为什么发愿就能往生?由于这个真诚的愿往生心跟阿弥陀佛摄受众生往生的愿,这两愿互动、沟通了,愿和愿像磁石吸那个针一样的吸住了,那发愿的众生一定往生。所以净土法门非常重视发愿,有种种不同的发愿文。上半年我在宁波居士林也讲这莲池大师的《西方发愿文》,大家可以了解一下,这个(愿文)事理圆备。愿一定要从自己内心真真切切地发起来:发了这个愿之后一定要落实在行动当中,这个行持就是至诚恳切地称念阿弥陀佛名号,这就是由愿导行。

  那念这个佛号的时候,怎么念得功夫上路、得力?这里教一种方法:一定要使你念出的声音跟你的心相依,要“声缘于心,心缘于声”,就是你的心在这个声音上。缘声是什么?就是这个声音你听得清楚。如果这个声音你听不清楚,说明你的心跑了。这个心和声相互互动,念清楚,听清楚,这叫“声心相依”。你能念佛的心跟所念出的声音是相依的,依靠在一起的。这种相依就好像“如猫捕鼠,久久不失”。“如猫捕鼠”,禅宗他也强调,用这个比喻。比如你参话头,参的这个话头不让它丢失,就好像猫捕那个老鼠。你看老鼠也很机灵,这个猫抓老鼠非常警觉,有时候这个老鼠躲到洞里面去了,这个猫就在洞口等着,睁大眼睛,一眨都不眨,因为眨一下眼睛,说不定老鼠“哧溜”一下就跑了。它就盯着洞口,等这个老鼠要跑的时候“啪”,它的爪子就上去了,把它按住——抓到了;你看,是这么高度警觉的一个情况,所以我们念佛也是这个样子,如猫捕鼠,提起全副的精神,这句佛号从内心非常明晰地,孤明历历地出来,然后非常清楚地听进去,中间不能有丝毫的差错,历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昏沉,不散乱。这样功夫用得久久不打失,就进入正忆念三昧。

  “正忆念三昧”,就是你心和佛相依了,心不离佛,佛不离心了,全心即佛,全佛即心,这就成为正忆念三昧,这是在事相上去做。如果你还进一步要明向上的心地法门,就得要广参大善知识——明眼人“博询高明”。要透过念佛来觉悟“即心是佛”的玄妙道理,这就要了解第一义谛,“第一义谛”就是诸法的空相。《观经》讲上品中生它的往生资格就是解第一义谛,解第一义谛相当于禅宗的开悟;你以开悟的资格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能得上品中生。一个念佛人具有般若的气氛,具有甚深般若的善根,他的往生品位是增上的。

  菩萨开示顾定成:“你现在要具足深切的信心。”有深信切愿,老实称名,如猫捕鼠、久久不失,这样去做;谨慎,不要去学那些一般庸劣之流,庸劣之流闻到了净土法门不相信,还哈哈大笑,甚至生起轻慢之心“啊!这个法门都是愚夫愚妇修的,”我是上根利智,根本不需要修这个法门,不去念佛,这是一类。还有一类就是也在念佛,但是他是“半真半假、半信半疑之徒”,这种人不少。说起来他也是修念佛法门的,但是他心不真诚;你说不真诚,又有点真,但是虚伪的心也有。比如说念佛求往生,他有时候也觉得应该念佛求往生,他往往是——哎呀!这段时间身体生病了,各项事业做得不好了,冤家对头碰面了,生活很潦倒了,觉得这个世界没意思,啊!我念佛求往生。过段时间境遇好起来了,又有钱赚了,又有官当了,身体也忽然好了,这时候他其它的妄想杂念又出来了,又要干这个事业、那个事业,说求往生极乐世界,等一等,还有很多事情等着我去做呢,这就是半真半假。

  那有时候念佛,他又半信半疑,说不相信吧,看看大家都在念,好像是有:但真正要发心,要放下一切求往生吧,他又有怀疑,这种怀疑还会导致他不安。你说我把世间的事情放下,这么多时间去念佛,到时候真的有极乐世界还好一点,如果万一没有,怎么办呢?我五欲没享到,极乐世界又没有,我这一生可不吃了大亏吗?这就是他的疑——怀疑,他不能决断。这在念佛行人当中还是有相当比例的,这种人虽然也在修持净土法门,他的真诚性还是有欠缺的,所以能否往生也是有风险的。因为往生还是要具足信愿,你半真半假、半信半疑,就不是具足了。当然,阿弥陀佛非常慈悲,对那个半信半疑之徒,你还能够相续念佛也能摄受你往生,这就是有一类往生者属于边地疑城往生,就是半信关疑之徒的这种往生的情况。

  好,请看下面,第三十八段:【菩萨谓查母曰:“汝何不勤勤念佛?”答曰:“因添儿孙,时常抱持,恐有不净。”菩萨曰:“汝谓不净念佛,恐怕有罪,不知不念佛则获罪无量。莫计净与不净,只管念去可也。”】不念佛则获罪无量。由于菩萨有六种神通,他心通、天眼通都具备,与会弟子的种种情况一目了然,所以作出的开示是对症下药。当时菩萨就对查定宏的母亲,查定宏的母亲原来曾经是一个比丘的身份,由于堕到空见的邪见就轮回三恶道,最后出了头还是得了一个女人的身体,这么一个情况。

  菩萨就对这个查定宏的母亲说:“你为什么不老实念佛啊?”这一问,意下就是:你最近根本就没念佛,念头不在佛号上面。查定宏的母亲回答:是由于添了孙子,我要带孙子,常常抱小婴儿,恐怕有不干净,所以不敢念佛;这都是知见不正确的。菩萨就说:你害怕不清净念佛有罪,但你不知道,你不念佛则获罪无量。这句话,注意,非常有分量,而且千真万确。为什么?我们一心具足十法界,当我们至诚念佛的时候,我们这一念心所系缘的佛号就是佛法界,它就令我们不清净的心转为像佛那样的清净。但你如果不系念佛号,我们这个心一定要落在九法界其中一个法界,一般也很难落到声闻、缘觉、菩萨法界,都会落在六凡法界。六凡法界,按我们惯性的力量都是充满贪、瞋、痴、慢、疑的,都是充满烦恼的,所以一般来说我们的念头都是落在三恶道的法界。这桩事情是丝毫不爽的、千真万确的。所以为什么佛菩萨、历代祖师苦口婆让我们每天念佛,因为我们不念佛就是充满贪瞋痴、人我是非、恩恩怨怨、功名利禄,都是下三恶道的种子。所以你不念佛就是获堕三恶道的罪过,无量无边,这就是一个严峻的心性上的现实。

  所以菩萨就开示查定宏的母亲:你现在不管抱小孩干净不干净,你只管念佛就可以了。抱小孩你也念,不干净你也念,到了不干净的地方你心里默念,但是心不要离开佛号。这样就使我们的心习惯于跟佛法界产生互动,用佛法界来熏习我们无明的业识心。佛号是我们的本命元辰,我们每天要靠佛号来滋养我们贫瘠的心地。佛号熟悉了,就能够直往极乐世界,功德无量。

  好,请看下面,第三十九段:【陈永寿问结局。菩萨示偈曰:“节欲戒瞋,是保身法。收敛安静,是作家法。随力婚嫁,是省事法。行善念佛,是出世法。守此四法,结局通达。”】守此四法,结局通达。这是陈永寿来问菩萨自己的结局,结局就是:我一生的命运怎么样啊?最后的结果怎么样呀?就是问这个事情。菩萨给他示了一个偈,这个偈颂对我们——无论日常生活,还是我们的修行道业,都是很好的开示。

  “节欲戒瞋,是保身法。”我们每个人都想保养身体,延年益寿,身体健康,历来都有养生之学。实际上说了很多养生的方法,最核心的:节欲、戒瞋两种。“欲”,五欲,要少欲,尤其是男女的欲望、不能纵欲。纵欲,你消耗了很多的精、气、神,你身体是很空虚的,所以身体容易生病。放纵自己的欲望,常常使你命中的寿命都不能保证,中途夭折。再就是瞋恨的心不能有,要制怒。你能够知道少欲知足,知足常乐;瞋恨心不起,你的身体、身心就会安乐,就能延年益寿,这就是保身法。

  第二是“收敛安静,是作家法”,“作”就是造作,做某件事情;“家”是到家、成功的意思;就是你做世间的事业,无论做什么事情一定心性要收敛,要安静,才能成办事业。这也是很好的开示,大家不要以为一天到晚奔波就能办成事,实际上一定要安静下来。安静下来就能汲取我们心性的能量,开发我们的智慧,然后你做什么事情就非常到位,非常有力量,就能成办这件事情。所以你看港台包括日本那些企业家他们知道这个道理,基本上每年再忙都得抽一个月到寺院去进修一段时间,或者坐禅,或者念佛。你一年到头都在外面忙,没有一刻回到内心安静下来,它最终就好像你的拳头打在外面是散的。你要有力量,往往要收回来再打出去一样;磨刀不误砍柴功。所以要做一定程度上收摄心性,安定心性的工作,你才能把事情做成功,这是“收敛安静,是作家法。”

  “随力婚嫁,是省事法”世间有很多事物,其中最重要的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如果处在一个大家攀缘的情况,这个婚嫁相互攀比,非要讲排场不可,超出自己能力之外,到处借债,搞得很忙——一头雾水:这些都是烦恼重重,所以随着自己的力量,有多大力量办多少事。人家有钱的人要在五星级宾馆请酒,你是一个工薪阶层、小康之家,不一定非得要像那些豪富不可在那个最顶级的宾馆请酒,你非得要打肿脸胖子不可,那就借了很多债,又何苦来着呢?随着自己的经济条件随分随力来娶亲,来嫁女,这是省事之法。对一个有智慧的人来说一定要省事,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处理,不要搞得那么复杂,尤其不要超出自己的能力之外那种攀缘、那种排场都把它放下。无非那个排场还是个我执,一个虚荣心嘛!实际上我们用节俭的方式来做事,对自己节省福报以及节约自然资源都有极大的好处。用随力婚嫁,来代表我们对一切事情都要用这种态度去做,随分随力,越省越好——省事法。

  最后是“行善念佛,是出世法”我们处在世间,要把世间法做好。世间法:保养自己的身体,事业上得到成功,做事比较节省;最后出世间法就是行善,念佛。行善体现在净业三福,首先从孝道开始——孝顺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行好这个善;专门念“南无阿弥陀佛”,临命终时阿弥陀佛来接引让我们直接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出离三界的轮回。如果能够坚守这四种法,你的结局、命运就会通达。

  好,请看第四十段:【顾善记问终身及行善之方。菩萨曰:“汝若存正心,行正事,得个正终身。你若存邪心,行邪事,还你个邪终身。至于‘善’之一字,随时随地可行,大事小事皆是。又兼戒杀放生,随力舍贫施苦。持念阿弥陀佛,回向极乐,是是不间。如是三年不改,方许你‘好心行善’四字”】终身行善之方。

  这也是弟子顾善记来问菩萨终身,“终身”也是问命运怎么样,以及行善的方法。菩萨就开示:“你如果能存正心……”有时候我们会表示存好心。正心诚意——这个儒家讲八条目,正心怎么获得?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你只要格去非分的私欲,开发了本具的智慧,才能做到正心、好心、善心、利益他人的心,好事留他人,坏事留自己,那种慈悲的、平等的、博爱的、恻隐的心,这些都是真心,还有惭愧的心、感恩的心,存这些心,然后用这个心来行正事,“行正事”就是行善事利益他的事,这样你就能得到“正终身”,你不是要好的命运吗?好的命运是一个果报,果报,你有善因就能得善果,这是表达一个因果的法则。

  如果你存的是邪心——“邪心”,念念都是自私自利、念念都是淫欲的心、嗔恨的心、伤害他人的心、挑拨离间的心、偷盗的心,你用这个心行了杀、盗、淫、妄的邪事,那就是不好的命运。所以人的命运好坏完全是操之在自己的念头和行为上的,自因自果的。这是一个真理,不管你承认不承认,这是放之法界而皆准的真理,因果的法则决定不虚,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你相信了这个因果,心性上,行为上,就会倾向于善的一面,不会像一般人认为:行善就吃亏,实际上行善是得大便宜,得善是得好命运的方法。如果你造恶就能得好的结局,那一切圣贤的教化都早就颠覆了,你造恶最终就得到极惨重的后果,所以一定要倾向于善的一面。

  那么“善”这个字,你随时随地都可以去做,大事小事都可以去做,不一定行善是要有条件的,非得我赚了很多钱才能去行善事。这不一定:你赚了很多钱,固然做善事的力量大一点,影响面大一点;你没有钱,也可以行善事。原来佛陀在世的时候,说有个树神,有人迷路了,问那个树神,还很饿,那个树神手指都出乳汁。那人问:你是怎么样一个善事得到这个善报?他说:我有一世是一个穷人,我做了什么事情?就是在路边为问路的人,那些比丘问我什么地方有供斋,为那些比丘指路,哪里是供斋的地方,他一生就做这个事情——指路,感得了他的手指流出了牛奶、奶汁这样的果报。指路你总可以做吧,是不是呀?水龙头“哗啦、哗啦”在那里开着,你把水龙头关一下,这个事情总可以做吧?自行车倒在地上让人走不了路,你把自行车扶起来,这总可以做吧?那个路被荆棘、什么杂草给它阻塞,你把它修整一下,让大家这个路好过,你总可以做吧?所以这个善事你随时随地都可以做的;不是说,非得要等到我怎么怎么样不可才做善事。所以会做善事的人,一切时、一切处都能行善。

  再加上要“戒杀放生”:断除杀业,放生。你看菩萨也在这讲放生,上午有一个条子也谈:放生有不有价值?放生有极好的价值。现在有的人自己不放生,还妨碍别人放生,人家一放生,他就说:哎呀!你们怎么放生?放生都把生给放死了,因为它运输过程可能免不了会有些鱼虾死亡的情况,我们要尽量地去避免这些,但是免不了的情况下,你不能以由于这个小事来阻碍放生的大事嘛。还有的人说:你看看,你放生又让人更多地去捕杀,当人家提这些,我们一方面坚持放生,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善巧:不一定说规定哪个放生的日子,让很人为了牟利到处去捕鸟捕鱼来等着你来买。这也倒不需要,要有智慧来做这个事情。但放生这个事情,我们一定要把它做好。

  而且要随分随力地布施给那些贫苦无告的人。布施,这就是种福田,福田里面有悲田,有敬田。我钱多,多布施一点;钱少,我也可以——哪怕布施一块钱,我也有一份布敬之心,也有一份福报。对那些鳏寡孤独、穷苦无告,饭都没得吃的人,首先要去布施,这就在行善。在这个行善的基础上要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把你行善念佛的功德都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你心量再扩大一点,也令一切有缘的众生乃至法界众生,由于我行善念佛的功德都往西方极乐世界去。如果你能这样去做,做三年不退转,就可以称你为“好心行善”四个字。菩萨开示得很平实,但是我们只要落实下去,我们的命运就会改善,我们的结局就会通达。以这个行善的功德往生极乐世界回向,就能增上我们往生的品位。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西方确指       大安法师)(五明学佛网:西方确指       大安法师)  

 大安法师:净业行人要有真诚心 

 大安法师: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方法念佛 

 大安法师:简单才美 

 大安法师:凡有愿者 终必能满 

 大安法师:大安法师对国学推广志愿者的开示 

 大安法师:通途与净宗菩提心的异同 

 大安法师:庚寅年冬月大安法师与居士谈话 

 大安法师:十八高贤之刘遗民 

 大安法师:学净土宗须下钝功夫 

 大安法师·开示问答:“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的含义 

 大安法师:感而遂通与感应道交 

 大安法师:菩提心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