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信愿法师:念佛人如何发起真实信心?


   日期:2016/12/10 7:5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晚上藉着大家念佛共修的法缘,师父来向大家报告《念佛发真信》。

念佛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发真信就是从心中发出对阿弥陀佛教法的真信。对这句名号南无阿弥陀佛,念佛人必须建立真实的信心。因为有真信必定是有切愿,必定会是力行。信、愿、行往生三法,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行者,必须要做到的。所以念南无阿弥陀佛,要做到信、愿、行。

信、愿、行三法是一体不二。信当然具足愿与行,愿具足信与行,行具足信与愿。所以第一步应该要先做到真实的信心。念佛人如果经常听经闻法,必然知道念佛的要领就是,第一、不怀疑,第二、不夹杂,第三、不间断。不怀疑当然就是指信心,建立对阿弥陀佛名号真实的信心,对念佛人而言是第一重要的。

下面引用行策大师在《净土警语》所开示的一段话,来说明念佛发真信的道理。事实上这段文就是,行策大师鼓励念佛人,要建立对名号真实的信心。

行策大师是清朝时代一位高僧,中国净土宗第十代的祖师,是江苏宜兴人,俗姓姓蒋,字截流。他的父亲全昌精通儒佛,与憨山、德清两位大师有亲交。德清大师示寂之后三年,全昌梦见他的杖锡入室,因此生下行策。长大之后,行策大师的父母相继去世。年纪二十三的时候,投于武林理安寺箬庵通问门下,五载不横卧。这句话就是在说,行策大师五年都没有躺下休息,可见是一位非常精进用功修行的祖师。彻达法要,对佛法的真理相当的通达。住报恩寺受息庵瑛师之劝,而修净土,受到善知识的劝勉之后,专修净土法门,这就是行策大师得遇净土法门的因缘。

行策大师《净土警语》,请看第一段文:

「念佛三昧,其来尚矣,自远祖崛起庐山,肇兴莲社,六时净行,遂成千古芳规。虽曰功高易进,乃末世行人罕获灵验,良由信愿不专,未能导其善行,以要归净土故也。今既广邀善侣,同修净因,若非谛审发心,哪知出苦要道。」

第一段文是行策大师说出,念佛虽然是功德很高,也容易修行,可是末世的行人很少获得灵验。原因就是信愿不专,也就是没有做到深信切愿。所以行策大师净土思想,与蕅益大师净土思想也相当类似。因为蕅益大师的开示,也是鼓励净业的行者,要注重信愿。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说两句非常有名的名言,「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低,全由持名之深浅」,是不是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看行者有做到信愿吗?如果有做到信愿,当然就能往生。在这里行策大师也说,末世行人罕以获得灵验,就是因为信愿不专,所以不能获得真实的善行,而回归西方净土。

「念佛三昧,其来尚矣」,行策大师是清朝时代的人,所以说「念佛三昧,其来尚矣」。就是念佛三昧,在中国净土宗的初祖,东晋慧远大师一直到清朝,当然时间经过千余年。所以行策大师说,「自远祖崛起庐山,肇兴莲社」。远祖就是中国净土宗第一代祖师慧远大师,慧远大师与出家在家僧俗二众,在庐山东林寺修行,有一百二十三个,通通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当时在莲华池刻画六时,拜佛念佛,称为莲社。所以有「莲社」这两个字,就是从慧远大师这个时候开始,所以我们如果看见某某莲社,就知道这就是一个念佛的道场。六时净行就是日夜六时,清净的修持。当然慧远大师东晋时代,所修的念佛方法,与我们现在念佛的方法,是不完全相同。我们现在是持名念佛,当时慧远大师在庐山东林寺,所修的念佛注重观想,因为当时的众生根性比较猛利。观想就是根据《般舟三昧经》修学。慧远大师在东晋时代,净土三部经之一的《观经》,还没有翻译到中国来,所以慧远大师他们会观想念佛。别说慧远大师是一位了不起的祖师,能够观想入定,就是刘遗民在家居士,住在庐山半年,就证悟念佛三昧了,相当的不容易。

「遂成千古芳规」,这句话就是在说,后来莲社六时专修念佛,就成为后人遵修的规矩。

「虽曰功高易进,乃末世行人罕获灵验」,功高就是修学念佛法门的功德非常的高,易进就是容易修行进道。念佛法门就是在起行非常的简单容易,一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功德很高就是形容念这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可以灭掉凡夫的生死重罪。《观经》下品下生的经文说,至心称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可以灭除八十亿劫的生死重罪,这样念佛的功德大不大?有,确实很大。

但是末世行人罕以获得到灵验,「良由信愿不专,未能导其善行,以要归净土故也」。就是因为信愿不专,不专当然就杂,没有建立对阿弥陀佛名号本愿的深信,也没有做好切愿。信要做到深信,浅信还不够;愿要做到切愿,有愿还不够;行要做到力行,有行还不够。所以往生三法信、愿、行,如果能够做好,我相信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决定是没有问题。

「今既广邀善侣,同修净因,若非谛审发心,哪知出苦要道」。这段话就是行策大师,对当时一起共修的净业行者的鼓励。如果现在大家一起修持净因,如果没有发真实的信心,哪知出苦要道,说的实在真好。既然有心要念佛修行,如果没有发出真实的信心,怎么能够出离生死苦海,有道理吗?有道理。学佛的人不管学什么法门,都是要真诚、诚恳,恭敬、真实修学佛法,才容易成就。一般的人修学佛法,有时候因为不是流露出内心的真心,所以修行进进退退悠悠散散,道业难以精进。到最后因为懈怠放逸,所以学佛修行只是有名无实。业力现前的时候,平时的悠悠散散修行,抵不过业力,所以不是退失道心,就是被业力的牵引随业流转,继续六道轮回。所以我们念佛的人,应该要将真信做到,切愿做好,力行做好,这样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才是稳当。

下面请看第二段文:

「凡我同人,与斯法会者,须具真实信心,苟无真信,虽念佛持斋,放生修福,只是世间善人,报生善处受乐。当受乐时即造业,既造业已必堕苦。正眼观之,较他一阐提、旃陀罗辈,仅差一步耳。如是信心,岂为真实。」

第二段文延续第一段文,行策大师鼓励参与念佛法会的行者,要具足真实信心。如果没有真实信心,虽然念佛持斋,虽然放生修福,只是世间善人。既然是世间善人,那报生在人天善处,也就是受人天的福报而已。当受人天的福报,当然就造业,造业之后就会堕落。所以行策大师说:「正眼观之,较他一阐提、旃陀罗辈,仅差一步耳」。一阐提在注释第二有,一阐提就是断善根,没有任何一丝一毫善根的人,叫做一阐提。也就是断绝一切善根,无法成佛的人叫做一阐提。当然佛陀所说的真理,到了最后的《涅槃经》,讲连一阐提也都能够成佛。

这样的道理我们要明白,如果念佛持斋放生修福,而没有建立真实的信心,犹如世间的善人,和一阐提一比较,只不过是差一步而已,和旃陀罗辈一比,也只不过是差一步而已。旃陀罗在注释第三有,旃陀罗就是印度社会阶级种姓制度中,居于首陀罗阶级之下位者,乃最下级之种族。彼等专事狱卒、贩卖、屠宰、渔猎等职,印度四姓阶级最为卑贱的一族,就是旃陀罗。一般旃陀罗这一类人,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就是狱卒、贩卖,还有屠宰、渔猎等等,这在印度的社会,是相当的没有地位。

「如是信心,岂为真实」,这样的信心就不是真实的信心。就是说虽然有念佛、有持斋、有放生、有修福,但是没有建立对阿弥陀佛名号的真实信心,所以只能受人天的福报。这样念佛建立真实的信心,重不重要?太重要了。

下面继续看第三段文:

「所谓真信者,第一要信得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是未成之佛,弥陀是已成之佛,觉性无二。我虽昏迷倒惑,觉性未曾失,我虽积劫轮转,觉性未曾动。故曰:莫轻未悟,一念回光,便同本得也。」

既然念佛的净业行者,要建立真信,那么行策大师就说三种信。首先第一种信要信,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是《华严经》的两句经文。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我是未成之佛,弥陀是已成之佛,觉性无二。这是从佛性来讲,我们凡夫众生,是还未成佛的佛,因为我们有佛性,阿弥陀佛是已经成佛的佛,开显佛性。阿弥陀佛已经开显的佛性,和我们凡夫还未开显的佛性,觉性是无二,佛性是平等。《心经》所说的,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生不灭,我们的真如本性,与诸佛如来的真如本性,无二无别。所以我们有佛性没有修行,继续在六道里面轮回受苦,说起来冤不冤枉?说起来实在是很冤枉。

「我虽昏迷倒惑,觉性未曾失」,我们虽然是迷惑颠倒凡夫众生,但是我们的觉性并没有失去。因为自性不生不灭,没有生灭之相,所以修行是向外求,还是向内求?向内求对。我们自性真如有无量的德能,所以修行是从自性下工夫,不是向外求。那么我们念佛的人,当然是用念佛的方法,来开显自性。但是也许你会这样问我:信愿师父,我念佛的时候都还会打妄想,要如何显露自性?没有错,不是只有你念佛会打妄想,师父也会打妄想。我告诉你所有天下的念佛人,人人念佛都会打妄想。但是我们念佛人尊贵的地方,就是我们念这句佛号,仰仗阿弥陀佛无碍的光明普摄,绝对的救度,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所说的,「不断烦恼得涅槃分」。

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我们自然在清净的西方环境,就能断惑证真。因为西方极乐世界,不同于娑婆世界。我们在娑婆世界有恶人、有恶声、有恶事,所以随时随地都有可能遇到恶缘,烦恼起现行。但是在西方极乐世界,因为没有恶人、没有恶事、没有恶声,所以纵然我们烦恼没有伏断,在清净的西方极乐世界,烦恼不会起现行,有佛菩萨的教导,很快就会成就阿鞞跋致。所以怕只怕,不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会成佛。所以师父经常说,对我们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决定百分之一百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对不对?当然。

「我虽积劫轮转,觉性未曾动」,虽然我们在六道里面轮回,经过无量亿劫,我们的觉性未曾动。也就是我们的真如本性,与诸佛如来无二无别,没有生灭,没有增减,没有净秽。说起来佛是已经成佛的佛,我们是还未成佛的佛,所以诸位你只要有志气,好好听经闻法,好好念佛修行一生不退,不要让世俗的五欲六尘将你考倒,不要让金钱名利将你打倒,不要让感情亲情将你考倒,一生就是不断的念佛,将来临终阿弥陀佛现前,迎接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决定的。所以我们虽然是昏迷倒惑的凡夫众生,觉性未曾失,我们虽然这劫轮转在六道,觉性未曾动。

「故曰莫轻未悟,一念回光便同本得也。」这几句话在讲,我们不要轻视一个没有开悟的人,说不定他一念的觉悟,他就能够证悟真如。当然这是上等根性的众生,比较容易做的到,我们可以从禅宗的许多修行者,看到有时候参禅的行者,他一念的开悟,就了解自己的本来面目,经由用功修行最后成就道业。对根性猛利的人而言,要以禅宗的教法修持,当然是没有问题,但是对烦恼厚重的凡夫而言,要参禅悟道就相当困难,法契应不同的根机。对现在五浊恶世,烦恼厚重的凡夫而言,念佛是契机的法门。所以诸位菩萨,末法时代的凡夫众生,要成就道业,应该是要好好老实念佛,随顺印光大师的勉励。

你看行策大师这样了不起的祖师能够彻达法要,这是何等的根性,能够五年不躺在床上休息,这样的修行,现代人能够相比吗?我看没有办法。但是行策大师一生专修净业,这对我们确实是一种启发。如果我们的修行跟祖师大德相比,我们一定是远远不如。但是行策大师修行这么严谨,而且通达法要,他一生专修净业,那我们跟祖师一比远远不如,我们再不专修净业,想要解脱生死,就更为困难,对不对?当然。

「次要信得,我是理性佛、名字佛,弥陀是究竟佛。性虽无二,位乃天渊。若不专念彼佛,求生彼国,必至随业流转,受苦无量。所谓法身流转五道,不名为佛,名为众生矣。」

第二要信什么呢?行策大师告诉我们,要信我是理性佛、名字佛,阿弥陀佛是究竟佛。这是用天台的六即佛道理,来分析凡夫与阿弥陀佛的不同。我们来看什么叫做六即佛,因为六即佛的道理明白了,那你就了解行策大师所说的意思。

注释第四有将六即佛解释出来,请看注释第四:六即佛,天台宗就佛而判立六即位。

一者理即佛:一切众生本具佛性之理,与诸如来无二无别。

二者名字即佛:此等之人,于名字中,通达解了一切诸法皆是佛法。

三者观行即佛:此等之人,所行如所言,所言如所行,言行一致,以证此位。

四者相似即佛:此等之人,虽未能真证其理,但于理彷佛,有如真证。

五者分证即佛:指分断无明而证中道之位,无明惑有四十一品,由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位,渐次破除一品无明,而证得一分中道。

六者究竟即佛:指断除第四十二之元品无明,发究竟圆满之觉智者,即证入极果妙觉之佛位。

天台宗将佛判立为六即位,第一就是理即佛,第二就是名字即佛,第三就是观行即佛,第四就是相似即佛,第五就是分证即佛,第六就是究竟即佛。我们凡夫就是理即佛,或者名字即佛。理即佛、名字即佛,和观行即佛都还没有断烦恼,到了第四的相似即佛,才断除见思二惑。

诸位如果你读天台宗的开宗祖师智者大师的传记,你就会了解一件事实,智者大师是隋朝时代一位了不起的天台宗开宗祖师。智者大师临终,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智者大师的弟子问他:师父您以几品位往生?智者大师说:我因为领众所以损道,因此才以五品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五品位就是天台六即佛的第三观行即佛,换一句话来说就是智者大师,还没有断除见思二惑。这么了不起的祖师大德,有后释迦之称,竟然还未断除见思二惑。所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没有靠阿弥陀佛的愿力,要解脱生死实在非常的困难,对不对?对。

从智者大师的实例,带给我们很大的启示,所以我们凡夫是理性佛,是名字即佛,阿弥陀佛是究竟佛。究竟佛就是已经将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断尽了,业净情空,福慧圆满。

所以有人这样说:我就是佛了,我何必要念佛,这样说对不对?这样说不对。应该说我有佛性,我是理性佛、我是名字即佛,还没有断烦恼,还没有证菩提,还在生死苦海。佛不论是阿弥陀佛,或释迦牟尼佛、或药师佛,都是究竟佛,已经断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福慧圆满了,真实断烦恼证菩提的圣人。十法界最至高无上的就是佛陀,就是究竟佛。

「性虽无二,位乃天渊」,虽然本性是无二,在理性来说,凡夫与诸佛都有佛性,但是阶位天渊之别,也就是天差地别。我们凡夫是理性佛,阿弥陀佛是究竟佛,所以如果说我就是佛了,何必要念佛,这样就大大的错误。我们有佛性,但是佛性还没有开显,所以正要藉着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成就究竟圆满的佛道,这样才是正确的。

「若不专念彼佛,求生彼国,必至随业流转,受苦无量。」这几句话是行策大师的鼓励,我们如果没有专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一定会随业流转受苦无量,行策大师说的有真实吗?有。而且这段话行策大师教我们专念阿弥陀佛,还是杂念阿弥陀佛?专念。不管行策大师,不管印光大师,不管善导大师,不管法然上人,这一些了不起的祖师大德们,都鼓励我们专念阿弥陀佛。你如果了解祖师开示的用意,你会感恩祖师悲愍的劝勉,真的要好好的专念佛,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比较有希望。

「所谓法身流转五道,不名为佛,名为众生矣。」如果我们没有专念阿弥陀佛,又随业流转,那法身流转在五道,那就不叫做佛了,叫做众生。所以我们现在要叫做佛,还是要叫做众生?众生。我们现在如果叫做佛是名字佛,是理性佛,有佛性但是还没有开显佛性,还没有了办生死,还没有断除烦恼,还没有证悟菩提。这种的是凡夫不是佛。

第三要信什么呢?

「次要信得,我虽障深业重,久居苦域,是弥陀心内之众生。弥陀虽万德庄严,远在十万亿刹之外,是我心内之佛。既是心性无二,自然感应道交,我之苦切必能感,佛之慈悲必能应,如磁石吸铁,无可疑者。所谓佛念众生,如母忆子,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也。」

最后第三要相信,我虽然是业障深重的凡夫,久居在这个痛苦的娑婆世间,但是我是阿弥陀佛心里的众生。这句话讲的很好,虽然我们是凡夫,但是我们是阿弥陀佛心中的众生,说亲切一点就是,实在说我们就是阿弥陀佛的宝贝孩子。诸位你肯念佛,最欢喜的人是什么人?阿弥陀佛。为什么如此肯定?因为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就是为了要救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修六度万行就是要将名号的功德回向给你。阿弥陀佛成立清净的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要让你回归安住。就好像师父建立本愿山弥陀讲堂道场,我的目的就是希望大家,能够回到我们讲堂来好好的念佛修行。不然我花了好几亿,费了十几年的时间、心血、精力、金钱,建一座讲堂做什么?目的就是要让大家回到讲堂共修,有一处可以好好清净念佛的地方,成就道业往生净土。西方极乐世界的建立,阿弥陀佛的用意也是这样。阿弥陀佛希望大家念佛回归西方极乐世界,过着清净快乐的生活。所以庄严的接引像,左手持莲台,右手垂手接引,就是要接引诸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当你一念想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他的愿力就满足了。因为所有一切发愿修行,都是为了要成就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阿弥陀佛的救度,会条件订得非常的严苛,非常的高吗?不会。就好像师父建立本愿山弥陀讲堂,我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够回到我们讲堂,好好来念佛闻法修行。我不会订很高的条件,将来要回到我们本愿山弥陀讲堂修行,第一、一定要受三皈五戒十善,第二、一定要吃素,第三、一定要做早课晚课,第四、一定要建立佛化家庭,第五、要有受五戒、八关斋戒。我只要订这五个条件,我看没有一个会回来的,能够回来的人就非常的少,对不对?所以要回到本愿山弥陀讲堂,听经闻法念佛共修,要条件吗?不必。本愿山弥陀讲堂的大门永远敞开着,欢迎十方的众生有缘快进来,绝对没有条件的。人间的道场要接引众生都没有条件了,阿弥陀佛的净土世界要接引众生回归也不会有条件。你就是念佛,这是阿弥陀佛对你唯一的要求,你念佛,我救你,你总要有修因才能感果。如果连念佛都不要,那当然是不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好像你要回到我们本愿山弥陀讲堂来共修,你总要启程,你总要动身对不对?你连启程连动身都不要,你是要如何到本愿山弥陀讲堂一样。你念佛当下不就启程迈向西方净土,对不对?你念佛当下不就是动身前往极乐净土,对不对?所以师父常常说,念一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就向前迈向一步,距离西方极乐世界越来越近。

阿弥陀佛虽然万德庄严,远在十万亿佛刹的西方极乐世界,是我心内之佛。这段话行策大师也讲的很好,因为阿弥陀佛的佛性和我们凡夫的佛性无二无别。虽然阿弥陀佛已经成佛了,我们还没有成佛,但是法身遍一切处,光光相照,佛成就的佛性,跟我们凡夫的佛性无二无别,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所以所证悟的佛性真如,是一体不二的,心性无二,既然心性无二,自然就感应道交。那感和应要产生道交,要有因才会有果。

「我之苦切必能感,佛之慈悲必能应」,这两句话讲的实在很好。我们凡夫众生在受苦,就会感召阿弥陀佛流露慈悲,来回应救度我们。

诸位如果为人爸爸妈妈的人,如果你的孩子生病了,在受苦呻吟,你当爸爸当妈妈的会不会很怜悯你的孩子在受苦?会。你一定会看看他到底生了什么病,原来吃坏肚子了,所以人不舒服。你会不会赶紧带他去看医生,把他的疾病治好?会。因为子女是你父母的心头肉,对不对?我们就是阿弥陀佛的宝贝孩子。所以当我们的苦流露出来,受生死的大苦折磨,我们肯念佛南无阿弥陀佛,你不必求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因众生苦而起大悲心,自然应声现前来解苦救苦,这是一定的道理。

所以下面行策大师说一个譬喻,「譬如磁石吸铁」,磁石在吸铁,磁石能够吸铁。磁石就犹如阿弥陀佛,我们凡夫众生就犹如铁,所以我们的佛性,和阿弥陀佛的佛性无二无别。所以我们一称念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愿力,就是用名号救度念佛人,自然阿弥陀佛光明普摄,就将我们吸回西方极乐世界。要记住,阿弥陀佛就是一颗大磁石,我们是一块小铁,说实在我们还是一块破铜烂铁,虽然我们凡夫是破铜烂铁,但是能够让磁铁吸住,对不对?对。所以也不要瞧不起自己,妄自菲薄。

下面是引用《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经文,佛念众生就像母亲忆念孩子。你们当母亲的,在想念着孩子的心情,我想你们当母亲的最能体会。如果孩子在国外读书,那你在想念孩子的时候,你的内心里那种思念孩子的滋味好不好受?不好受。同样的阿弥陀佛在思念我们,那一种思念的心,也是非常的悲切,所以千万不要让阿弥陀佛对我们的空等。

「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这就是感应道交。我们如果想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想我们,我们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念我们。犹如母亲在思念孩子,孩子在思念母亲,这样就是母子连心。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也。」

众生如果忆佛念佛,不管在现前或是当来,一定会见佛。《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这几句话讲的实在很好。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在现前如果能够入定,一定能见佛。但是入定对我们凡夫而言很难,所以我们临终念佛,你不用担心现在没有办法在平时见佛,到临终阿弥陀佛现前的时候,我们自然能够被阿弥陀佛的光明照破,我们将以凡夫的障眼,亲见阿弥陀佛的真身妙相,那我们就能够正念分明。所以在《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说,「念佛人在临终,阿弥陀佛现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阿弥陀佛在念佛人的临终,现前慈悲加持护佑,令临终者,心不颠倒、意不凌乱。所以将来我们在临命终,阿弥陀佛现前,我们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是千稳万当,也是一心不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最后看这四行:

「具如上真信者,虽一毫之善,一尘之福,皆可回向西方,庄严净土。何况持斋秉戒,放生布施,读诵大乘,供养三宝,种种善行,岂不足充净土资粮,唯其信处不真,遂乃沦于有漏。故今修行,别无要术,但于二六时中,加此三种真信,则一切行履,无烦改辙矣。」

最后这一段是结论,行策大师说如果能够具足上来所说的三种信,虽然所行善只是一毫而已,所修的福只是一尘而已,都可以回向西方极乐世界,庄严净土。何况是持斋守戒,何况是放生布施,何况是读诵大乘经典,何况是供养三宝,这样种种的修行,岂不能充足净土的资粮吗?也就是一定能够备足往生净土的资粮,也就是一定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所以重要的就是要把「信」这一个字做好,对不对?对。如果信处不真,如果信没有做好,没有做到真信,也就是没有做到深信,那么沦于有漏。所以现今的修行别无要术,在二六时中,将这三种信做好,那么一切的行履,就是一切的修行,就不需要再改弦易辙了。所以将信做好,一切修行自然不需要改变,也就是老实念佛,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这段文行策大师说的实在真好,诸位我们每天在念佛,一定要好好研究净土的经论,好好听闻净土的教理,那你自然就能将「信」,这一个字做好。你的念佛修行必然相应阿弥陀佛的愿力,一定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时间到了,向诸位报告到这里。祝福大家:一心念佛,往生净土。

南无阿弥陀佛!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信愿法师       信愿行)(五明学佛网:信愿法师       信愿行)  

 仁焕法师:信愿行 

 仁焕法师:理解“信愿行” 

 仁焕法师:进一步解释“信愿行” 

 刘元春教授:信愿行:完美人生之路——重读《<阿弥陀经>宗 

 仁焕法师:念佛的信愿行 

 元音老人:元音老人文集菁华录 第六章 净宗心要 14 信 

 怡僧法师:信愿行 

 信愿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后记:敬请深思 本愿名号 

 信愿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结语:闻佛誓愿 深思起行 

 信愿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拾壹、举往生实例 十、恶 

 信愿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拾壹、举往生实例 九、悲 

 信愿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拾壹、举往生实例 八、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