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人间天:佛教框架体系(一)


   日期:2017/3/27 11:3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各位同修晚上好,我们在幻海迷局十方群用些时间唠叨一下《佛教的框架体系》的部分。过去常常敦促大家要自己建立框架体系,或许各位需要一个模版,所以我就抛砖引玉和大家分享一下这个部分内容。

  首先必须强调我们为什么要建立这个框架体系?这是一个必须在分享前就要解决的问题。或许我们在学佛的路上,常常会出现云山雾罩的情况、会有似是而非的理解、乃至有的说法我们无法辨别对错契机与否,这都会对当下的行持有一些影响。

  在错的路上越努力行进,就会错的越离谱,这是南辕北辙的故事。可是我们历生以来携带的习气,却不会俯身低头承认自己的过错,于是我们需要一个超越自我情绪的是非标准、善恶标准来做为约束和行为规范,而如果我们还在依靠个人的理解和感受去行事,自然这习气还会拖着我们去轮回,所以我们需要一个超越自我情绪的体系。

  这个框架体系就像是一栋建筑的主结构,是主要的骨架,而余下的血肉砖瓦放在哪里、怎么放、怎么配合?就全部都要视骨架而定,如果我们的《佛教框架》不够强大,就会把一些东西排除在佛法以外,也不会理解佛法里一些我们暂时理解不了的东西。这个框架体系是每个学佛人都应该自我建立的,才能真正地回头对佛法做一个全面的、立体的、深入地审视和归纳,这样的佛法才会帮助趋近完善,乃至获得完美。

  我们开始分享这个框架,此框架大略分三个部分:佛教到底是什么;佛法在研究什么;要如何行做。这三个算是非常粗暴的提法,若各位有自己的见解,可以自行丰富和完善,我这个只是抛砖引玉。

  一、佛教是什么?

  1、佛教定义。

  这个问题一百个人或许有一百个答案,从佛教诞生到现在也没有一个定论,但是我们却要试着去做一个定性,近代大师提出:佛教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从而丰富了古人“佛教是佛陀的教育”的提法。

  2、宗教定义。

  若我们回归宗教的本身就应该是教育体系,只是教育的内容和世间教育有了不同。几乎所有宗教都涉及到了死后的事情,也试图阐释宇宙源头等等,所以严格来说有些教派不能算在宗教里,只算是世间教育体系,因为并没有涉及到超越生死的范畴,只在人生这一段做文章,所以还不能叫做宗教。

  3、拆分细节。

  若我们以佛教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来作为注解,那么这个注解里就包含了最少五个名词点,我们当对此五个点有一个交待和理解。这五个点分别是:(1)佛;(2)众生;(3)法界;(4)至善圆满;(5)教育。所以若我们想理解好佛教到底是什么,必须要对这五个问题逐个展开,并且真正地理解他,而非是只对某个部分有信受、对某些部分不信受,这种偏听偏信是不能成就佛教正信的,就更不可能促成佛教提倡的正见了。

  (1)佛

  我们在各种媒体渠道里获得了很多对佛的理解,乃至有很多人对佛做出了种种的定义,不过到底什么是佛?这是学佛人的第一大问题。这个问题决定了随后我们能不能学、怎么学、能不能有进步、怎么才能进步的问题。

  佛的定义。

  经文中对佛有了种种描述,其中有很多别名,那么佛到底是什么?简单说:佛就是觉。但不只是“觉”那么简单,前面加上了几个定语冠词:1、正等、2、正觉、3、无上。也就是必须达到了“无上的正等正觉”才能叫做佛。

  正等正觉。

  世间有人把觉极大化,认为你一觉就成佛了,可是在经文中我们明确地知道,正觉是阿罗汉的状态。阿罗汉果位的圣人就必须是有正觉,在他的见解上没有错了,从正觉开始到正等这条路就漫长了。只有到了等觉菩萨这了,才可以说他拥有了正等的正觉,这个等就是等与佛齐,在觉悟上和佛一样了。可是还有一个无上,到达无上的极端高度了,这个等觉菩萨的觉才可以真正的和佛一致,也就是只有成佛了才能和佛的觉悟一致。

  无上之处。

  那么佛的觉悟到底极致到了哪里?在种种赞偈中我们知道——佛是两足尊,就是理事圆融,就是觉行圆满,在觉悟上这只是一个侧面,而另一个侧面是在行持上,这二者都要圆满;若还有某些部分不够圆满,这个觉到极处最多是等觉,但是不能算做无上的正等正觉。

  我们听过这样的提法:佛是身口意三业圆满,这里就是强调了佛的行持上的圆满。那么还没成佛的众生来说,是否就是在身口意三业上不圆满?是否在觉悟的智慧上有不圆满?这两个方面我们一提就会发现一个很奇妙的问题,佛陀自说“成佛是无有少法可得”,也就是在觉悟这个上面就没什么增加,因为自性里本就是圆满的,所以六祖也说“何其自性,本自具足。”在自性里觉悟智慧是具足的。

  为什么我们却在轮回里?这条腿是健全的,可走路瘸,就是另一条腿有问题,是粗暴的说身口意三业不圆满了。所以对世间暂时没有成佛的众生来说,严格说来就是身口意这三个行持上还不圆满。这个我们理解了,佛教里的很多经典就很容易理解。自性是一致的,我们的自性和成佛作祖的那个自性一样,没有丝毫的分别不同,差别只是在于身口意上,于是学佛的路程,最后必然落脚在身口意三业的圆满上。

  佛是身口意三业圆满的无上正等正觉者,这样一来我们就理解,佛是宿愿度众,而菩萨可以发愿度众,这个愿是啥?严格来说愿就是意业。所以一切诸佛成佛,都是累生宿世的愿可以圆满了,在经文里常常看到:佛陀在因地行菩萨道时候发大愿,如果做不到这一条我不成佛。这个若我们理解,那么就非常容易理解经文里提到的愿的部分,也容易理解佛的愿、菩萨的愿了。

  (2)众生。

  众生是佛教里的专属名词,原意是:众多因缘和合而生。就是有很多的条件约束形成的一个短暂聚合,这个聚合勉强可以叫做众生,因为这个聚合会败坏、会消亡,所以这个所谓的众生也在生灭变异中,不是恒定的。

  有情无情众生。

  佛教里把众生分为有情众生和无情众生,无情众生好理解,就是没有主观的情绪、没有贪生怕死的想法、也不会计较攀比等等,我们眼前的事物,电脑、手机、桌子、板凳、书本、笔纸全部都是无情众生,都是众多的因缘和合才出现的,树木、花草也是;而有情众生就是有主观情绪、贪生怕死、有喜好有厌恶等等的情绪的众多因缘和合。有情众生因为能觉苦、能离苦,所以是有主观的愿可以被激活的,也就是说一切众生本就是佛、是未来佛、都可以成佛,就算是破戒比丘、就算是地狱众生、就算是猫狗畜生,只要拥有自性都有成佛的可能,至于是否有对的路线、对的方法去落实,这就是因缘和合的其他问题了。

  因缘和合引发无际。

  古德说“一切皆因遇缘不同而有差别”。就像世间的一个小孩子,从小熏染教他弹琴,他可以学会弹琴,成为音乐家;教他写字,他可以学会书法;教他舞蹈,他可以成为舞蹈家。对一个孩子来说,他有无限种可能,但是要看各种缘分促成什么样的教育引导。在众生的部分,若想探讨好众生的问题,因缘二字必不可少,若没因缘不能形成此形、此态,也不会形成此想、此念,所以众生的因缘即是触发众生身口意的契机,没有这个因缘不会形成对应身口意的业行。

  主观观察产生主次因果。

  前提是“众多因缘”,就是不只有一个因缘。我们对某个事情做观察,这已经带有了主观的选择性,从而在主观的方向,选定了一个因果为主因果,其他的因果就成为了对应的次因果,众多的次因果促成了我们提到的缘。

  假缘为因。

  所以大乘佛法不提第一因,因为没有第一因,第一因是假缘为因,也就是借助次因果后来并入主线,成为主因果了。就像一个人走路捡到钱,我们看到这个因果是捡钱为主因果,但是他为什么走这条路、为什么在这个时候走这条路、为什么在众多的选择下能在这个时间点、空间点出现在这里捡到钱?这就是众多的因缘和合下才会促成捡钱的事情。那个出现在这条路上的因果,算不算因果呢?算的,只是因为观察方向的取舍上有了主次因,就有了缘的一说。

  颠倒牵引源于不控业力使然。

  所以众生受什么影响最大?一是内在的身口意业为主要牵引力量;二是外在的身口意业的回溯,也就是其他的次因果的牵引力量,在众多力量形成的合力下,行走的路线就会出现主动或者被动的偏差,这也就是众生颠倒的原因。

  (3)法界。

  法界定义。

  法界这个词我们若想做一个定义就略难,所以我试着下了一个定义各位可以参考:法界是因法不同而形成的范围界限。也就是因为种种的做法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圈子,在不同的圈子里,就是粗暴的说在不同的法界中。

  粗分十法界。

  佛把法界粗分为10,分别是圣4凡6。在圣人道分为:佛法界、菩萨法界、辟支佛法界、阿罗汉法界;在凡夫上分出:天道法界、阿修罗道法界、人道法界、畜生道法界、饿鬼道法界、地狱道法界。再返回理解“因法不同而形成的不同范围”这个概念,就好理解法界是什么了,也就是因为你在做这样的事情,你就会去到对应的区域,就会进入到对应的法界去。所有的有情众生统分出10个大的区域,也就是因为有了10大类不同的行做,才会在对应的10个不同的区域中。

  法界因果平等。

  我们学佛的基础,就是通过调整自己的行做,转换到不同的法界去,这就是佛法的简单概念。在法界的角度、在因果的角度是没有所谓善恶的,他做恶就去恶的境界,他行善就去善的区域,这是“如是因,如是果”的事情,在因果上没有善恶可说,只是当结果形成,当下的我们能不能吃得消罢了。

  共业招感。

  若我们想理解10个法界就会发现:每个法界拥有特质,而非是共性的。在共性的部分大家都一样,是不可能分出不同区域的;在这里我们必须提“共业招感”,形成相同的业力就会被招感到共同的区域,去面对共同的事物。于是你在南方,我在北,这也是累生的共业使然;于是打渔的会出现在海边;打猎的会出现山旁;做买卖的会在城市,这也是累生的业力使然。当这个业力消耗了,就会随另一个更重的业力再去做共业招感,若我们不想被业力拽来拽去,就当把业力理解清晰,并且要有手段去对治业力。

  对治业力总纲领。

  对治业力的方法,其实就是扭转身口意的方法,也就是调整行做的方法,就是转换法界的方法。在这些问题上依然没有善恶分别,举善恶的例子是都通的。我们能理解好法界,就会理解众生因为什么而成为众生、因为什么而在这、因为什么而出现在那里、因为什么而遭受什么?这是没有白遭白受白苦白累的事情,都是在业力牵引下,每个众生各自的因果使然,不能怨天尤人的。

  (4)至善圆满。

  世间善恶标准可能会错的离谱。

  至善圆满这个词不好理解,因为在人世间对善恶的标准是模糊的,是不确定的;在不确定的善恶标准上,非要强加一个极致的标准,就更不可得了。世间众生的善恶标准往往是个人好恶为主,掺杂了大量的个人情绪,使得善恶的标准含混不清。按这样的善恶标准,善恶的结果也会出错,在国外做过一例调查:问你是善良的人吗?答案是95%左右的人评价自己是善良的,而调查中列举了偷东西、骂人、打架等等,其中很多项目都是一半以上的发生率,在这样多的恶事下还能承认自己是善良的,这个善恶标准的混乱可见一斑了。

  佛教善恶标准。

  佛教里对此有什么见解呢?佛陀在教戒里列举了大量的戒条乃至要求,其中对普罗大众的最低要求是五戒,就是“杀盗淫妄酒”,再高一些有八关斋、十善、乃至还有菩萨戒;出家僧人有更多的戒条。基本戒律是五戒,可是这不是全部,菩萨戒也不是最高。《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中明确告知:心戒要比菩萨戒还要高,一切诸佛都是以心戒为戒条的。这才勉强算是至善,也就是在善恶上有一系列对错的标准,我们学佛当在这些对错标准里,学习实践对的;修改放弃错的,从而完善自我。

  初学方便。

  某人初学佛就不可能拿出最高的标准去要求,所以在戒条上也逐渐放宽,放宽到五戒就不能再放了。可是现在人连五戒也不乐意持守,各位想一想:这会是什么样的法界结果呢?也就是以此行持,会招感什么境界呢?这就是生命的走向问题了。

  至善。

  至善是极端的善,没有比这个再高、再好的了,那么在十个法界中,只有到佛法界才能算作是真正的至善,也只有达到佛法界才能算做圆满。

  (5)教育。

  所以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教育的落脚点就是帮助大众都成佛,除此之外没有第二个目标。于是九个法界从地狱道法界到菩萨法界,虽然差别很大可谓天壤之别,但是还都有不圆满的地方,还都需要佛陀的教诲,还都需要在某些部分去落实完善,从而真正的回归至善圆满。

  佛教终极目标。

  在经文中佛陀强调:十方诸佛出现于世间,只因为一个大事因缘,除此之外别无其他。这个大事因缘是什么呢?简而言之就是帮助大众都成佛。在《法华经》中说:欲令众生开佛知见故、欲令众生示佛知见故、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欲令众生入佛知见故。这“开示悟入”算是四个阶段目标,但是最后的终极目标就是帮助众生成佛。所以可以粗暴地说,佛陀出现于世间只是为了帮助大众成佛,除此之外不是为了别的什么;那么佛陀教育的终极落脚点就是如何成就为佛,除此之外别无其他;只是这中间要有些阶段路程,因为成佛的路也算是略长,不是瞬间就完毕的事情。

  《法华经》里有个《化城喻》说的很清晰了,直接带到终点大家都走不动的,没办法就要在中间歇歇,恢复体力才能继续上路,这个给我们暂时歇脚的地方就是化城。于是我们脚下的这个地方是不是化城呢?各位自己思维。

  小结:再简单把上面的五个部分重新说一下,希望各位能清晰些,也希望各位能在此部分的分享里有些微弱收获。

  1、佛。佛是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觉者、是身口意三业圆满者、是理事圆融、觉行圆满的。

  2、众生。众生是众多因缘和合而生。分有情和无情,一切有情众生的自性和佛的自性是一致的。

  3、法界。因法不同而成就的范围界限。在不同的行持下,有了不同的结果;在不同的因缘下,形成不同的结果;在众多的因缘汇集下,共业招感到一个相同的区域,承受相同的事物。

  4、至善圆满。真正成佛才算至善圆满。

  5、教育。教育的本质是复制传承。佛教的终极目标是令一切有情大众都成就为佛。

  本次分享的内容用了近两个小时,只是分享了框架中的第一部分:什么是佛、佛教。下次会分享下一部分:什么是佛法、佛法研究的内容是什么;第三部分是方法论。可能还需要略长一点时间沟通。

  摘自人间天新浪博客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