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佛教中的布袋和尚到底是谁 |
||
|
||
恭迎农历三月初三布袋和尚坐化日。 五代梁时浙江奉化县布袋和尚,常露腹欢喜,手执布袋,禅机幽默,所以被称为布袋和尚,相传他是弥勒菩萨的化身。 ——节选自《佛学常见辞汇》 布袋和尚,五代梁时僧。明州(浙江)奉化人,或谓四明人。姓氏、生卒年均不详。自称契此,又号长汀子。世传为弥勒菩萨之应化身。常以杖荷一布袋,见物则乞,故人称布袋和尚。有偈曰(大五一·四三四中):‘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青目睹人少,问路白云头。’可为其一生之写照。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七载,布袋和尚身材肥胖,眉皱而腹大,出语无定,随处寝卧;常用杖荷一布囊,凡供身之具,均贮于囊中,时人称为长汀子布袋师。师能示人吉凶,颇能预知时雨。梁贞明二年(916)三月,师将示寂,于岳林寺东廊下端坐磐石,而说偈曰(大五一·四三四中):‘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偈毕,安然入寂。其后,有人于他州见师负布袋而行。世人以其为弥勒之化现,江浙之地多画其像流传之。宋画遗品今唯存梁楷之布袋图。又传至日本后,成为七福神之一,民间多祭祀之。 ——节选自《佛学大词典》 一日,有僧在师前行,师乃拊其背。僧回首。 师曰:乞我一文钱。 曰:道得即与汝一文。 师放下布袋,叉手而立。 白鹿和尚问:如何是布袋? 师便放下布袋。曰:如何是布袋下事? 师负之而去。 先保福和尚问:如何是佛法大意? 师放下布袋,叉手。 福曰:为只如此,为更有向上事? 师负之而去。 ——节选自《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师偶立街市上。 僧问云:在这里作甚么。 师云:化缘。 僧云:十字街头化甚么缘? 师云:十字街头正好化缘。 僧拟议。师荷布袋大笑而去。 有陈居士者。馆遇甚谨。及游两浙。与之别。 居士问曰:和尚何姓?何年月日生?法腊几何? 师云:你莫道我姓李。二月八日生。只这布袋与虚空齐年。 居士因谓师曰:和尚此去。若有人问。只恁么对。不可堕他人是非。 师答以偈曰: 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宽却肚皮常忍辱。放开泆日暗消磨。 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要使此心无絓碍。自然证得六波罗。 又问:和尚有法号否? 师又答以偈曰: 我有一布袋。虚空无絓碍。打开遍十方。八时观自在。 又问:有行李否? 答以偈曰: 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睹人青眼在。问路白云头。 又问:弟子愚鲁。如何得见佛性? 以偈答曰: 即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纵横妙用可怜生。一切不如心真实。 又曰:和尚此去。须止宿寺舍。莫依族舍而住。 答以偈曰: 我有三宝堂。里空无色相。不高亦不低。无遮亦无障。 学者体不如。求者难得样。智者解安排。千古无一匠。 四门四果生。十方尽供养。 居士异之。复作礼曰:愿和尚再留斋宿。以尽弟子恭敬之意。 是夕。师复书一偈于居士之门曰: 吾有一躯佛。世人皆不识。不塑亦不装。不雕亦不刻。 无一块泥土。无一点彩色。工画画不成。贼偷偷不得。 体相本自然。清净常皎洁。虽然是一躯。分身千百亿。 至四明。与郡人蒋宗霸游。出处饮食。相往来尤密。教其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为日课。世因呼宗霸为摩诃居士。一日。与浴长汀溪中。使摩诃揩背。忽见师背有四目。焹然光粲。摩诃惊骇。 作礼曰:和尚是佛也。 师曰:勿说。吾与汝相聚三四载矣。可谓有大因缘。吾当去汝。汝勿忧也。 遂到摩诃家。徐谓之曰:汝欲富贵乎。 摩诃曰:富贵安能久远。但愿子孙久远可也。 师即以布袋一只。内有无数小者。并一箱一绳。以授摩诃曰:吾以此物与汝别。乃汝后代事也。摩诃受已。不解其意。 数日。师复来曰:汝解吾意否。 摩诃曰:弟子不解。 师曰:盖欲令汝子孙如所遗物也。 梁贞明三年丙子三月,师将示灭,于岳林寺东廊下端坐磐石,而说偈曰: 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后书九字云。不得状吾相。此即是真。至是乃知师是弥勒佛也。 ——节选自《佛教人物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