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明如居士:佛教的人生观(三)


   日期:2017/4/5 10:1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是人生观中最重要的部分。如果一个人对人生的现象和本质有了正确的认知,就会对人生的意义有合理的看法;相反,如果一个人对人生的现象和本质没有正确的认知,则这个人的人生观也必然是不合理的。例如,不少人认为“人死如灯灭”,人的身体死亡之后生命也会彻底归于消亡,因而这些人根本不承认有前世和来世,在他们的心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三世因果定律也根本没有立足之地,人的痛苦和快乐、荣华富贵和贫穷下贱等纯属偶然,人作的恶未必有恶报,行的善也未必有善报。在诸如此类的错误观点的驱使下,这些人很自然就会奉行“人生在世,吃喝二字”、“今朝有酒今朝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只要我活着的时候快乐,在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等错误的人生观。据说,一个得眼病的人会误把白色海螺看成是黄色的,虽然在其眼中海螺是黄色的,但却不能否定海螺是白色的真相;同样,虽然有些人不承认人有前世和来世,以及“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三世因果定律,然而这些人的错误观点根本改变不了人有前世和后世以及“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事实。

  有人简单地认为:“佛教是禁欲的,佛教提倡人们过苦日子。”这其实是对佛教的无知所下的结论。实际上,佛教的唯一目的就是教导人们如何通过正确取舍自己的思想、行为和语言得到暂时和究竟的安乐。佛教所提倡的是要获得没有后患的安乐,而不是那种后患无穷的“割肉充饥”式的安乐。确实,从自己大腿上割下来的肉可以解决暂时的饥饿问题,然而大腿的创伤将来如何弥补呢?从银行里面贷款行乐,暂时虽然能逍遥一番,但是等到钱花完了,我们用什么去还贷呢?譬如,吃惯了肉食的人在吃肉的时候确实会有短暂的快乐感,但是一个理智的人知道了“吃它半斤须还它八两”的真相之后,就会舍弃吃肉这种不理智的行为。又如,一个人通过偷盗虽然能暂时获得一点钱财,依靠这些钱财可能暂时可以得到一点安乐,可是这个人却可能因为偷盗今世蹲监狱,来世感知贫穷下贱的果报。再如,邪淫虽然能使人获得片刻的快感,但是当人们知道了邪淫会导致各种令人难以堪忍的恶报之后,一个理智之人就会对邪淫毫无兴趣。所以,一个稍有理智的人一定会认同,我们应当选择那些可以使我们“从快乐走向快乐”的正确人生观,而不应当选择“从痛苦走向痛苦”或者“从快乐走向痛苦”的错误人生观。

  佛教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一方面要通过取舍善恶获得暂时的人天安乐,一方面要通过证悟心的本性、通达万法实相而成就无上菩提并获得究竟的安乐”,如果一个人的一生在这两个方面下功夫,则这个人的人生就是有意义的珍宝人生,此人将从快乐走向快乐,最终必将获得无上安乐。反之,如果一个人的一生并没有在这两个方面下功夫,则这个人的人生就是毫无意义的“流浪人生”。此人虽在辛勤地追求着快乐、不希望得到痛苦,但是由于不知道生命的真相以及因果报应的法则,所以就像一个盲人在生死的旷野上流浪一样,随时都有落下悬崖的危险。这样的人只能漫无边际地在轮回的苦海中头出头没。

  《随念三宝经》中说,由于佛陀彻证了万法实相,所以其所宣说的佛法是“初善、中善、后善”的,也即当我们依照佛法去进行善恶取舍时,我们不仅现在就可以得到安乐、将来也会得到安乐、最终会得到究竟的安乐,不会导致任何痛苦和后患。例如,世人杀生吃肉的行为虽然表面上暂时可以得到吃肉的安乐,但未来却是痛苦无边的,所以“初”似乎是善,但“中”不善、“后”也不善”。不少杀生吃肉的人甚至会对不吃荤的学佛者生起颠倒的悲悯,他们常常会说:“啊呀!你多么可怜啊!连荤菜都不吃?这样活在世上有什么意思呢?”事实上,真正值得悲悯的就是那些杀生吃肉者,因为他们的今世或来世不仅会感受种种病苦的果报,并且还必将被那些被杀者讨还命债,因而陷入生生世世的仇杀之中,冤冤相报,无有了结之时。而真正值得称赞的却是那些吃素者,一方面营养丰富而价格便宜的种种素菜和水果等照样可以使得吃素者身体健康,另一方面吃素者将来根本不会像吃荤者那样为欠下的命债而遭受种种痛苦。所以,将吃素和吃荤的行为进行比较,吃素是真正明智的选择。

  儒家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是说君子也希望得到财富,但是不会用导致种种自他痛苦的方式去获得。同样,从佛教的角度来看,“智者求乐,得之也有道”,智者也在追求安乐,但绝对不会用导致今世和来世更加痛苦的方式去获得,而是用“初善、中善、后善”的方式获得。当我们用无贪、无嗔、无痴等正确的思想和态度对待各种纷繁复杂的外境时,我们不仅当下就可以获得安乐,还可以创造美好的未来;当我们用贪、嗔、痴等种种错误的思想和心态看待外境时,我们不仅当下不会得到安乐,未来也会远离安乐,并会不期而遇种种痛苦和灾难。

  仅有善恶取舍还不够,因为善恶取舍只能使我们得到暂时的人天安乐;在善恶取舍的同时,我们还要朝着明心见性、证悟万法实相的目标前进。众生本来是佛,我们每个人的身心的真相就是如如不动的佛性,但是我们却因为心中的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所以,首先我们要认真学习佛法中的般若智慧,通过闻思在道理上渐渐通达般若智慧,然后需要通过禅定实修般若智慧。

  一个星期就是七天的时间,转眼就过去了。一个月大约有四个星期,一年大约有五十个星期。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再活二十年,大约也只有一千个星期,即便可以再活四十年,大约也只有二千个星期。二千其实是个微不足道的数字!我曾经看到,银行里的数钞机可以在半分钟不到的时间内数完一百张钞票,这样数二十次就能数完两千张!所以,人的一生实际上也是转瞬即逝,时间这架无情的“数钞机”很快就会将我们生命的“钞票”数完。佛经里面说,人的宝贵的生命好比是一个金子做的盆,如果将此短暂的一生用于作恶、吃喝玩乐、追逐无常迁变的外境,就好比在此金盆中装上了不净粪。如果我们依此宝贵的人生沿着佛陀所指引的方向断恶行善、证悟心性、成就无上菩提,就好比在金盆中装上了奇珍异宝,生命将因此而熠熠生辉、充满意义!这就是佛教的人生观!

  摘自《放生心语》(明如居士 著)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