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徐恒志老人佛学书信集之幻斋心鸿(下)


   日期:2017/5/11 13:4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徐恒志老人佛学书信集---幻斋心鸿 (下)

  三、书 简 节 录 [1994年徐老曾将部分书简遴选发表,为便于参考,仍予印行。编者注]

  1、略述佛法大旨 学佛要领只是息妄想。仁者目前第一要着是先收摄妄想,不使纷驰。今既要办公,又要学诗、学气功、学书画、学佛法,如此头绪纷繁,杂念纷飞,不病已是大幸。佛在临涅槃时曾开示: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孟子亦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放出去的心)而已矣。人有鸡犬放则求之,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从而知古今圣贤安身立命功夫,无有不从戒定慧三方面下手者,故学佛实为一切学问之根本。惜世上一般学佛者,不知从根本上下手,往往只是求福报、求长寿、求神通、求奇门遁甲……在佛法看来,甚可怜悯,因不明本觉心性,不知真如实相,始终徘徊门外,虚耗时间和精力。《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又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佛说得如此斩钉截铁,而学佛者往往仍追求有相有为之法,迷茫不悟,岂不可惜。

  (答安康杜居士)

  仁者说:佛法大旨总在“以佛知见,破凡夫知见”,此言甚当。凡夫知见,即是种种妄想分别和执着,佛的知见即是智慧觉性。但不必在觉性上去求,只要做息妄心功夫,妄心一息,息即菩提。《圆觉经》所谓:“诸幻灭尽。非幻不灭。”关键在于实践实证。根据仁者根性,目前似宜从“观心”下手,因返观自心,才能启发觉性。观心是根本法门。不观自心,不识自己本来面目,学法很难得到真实受用,愿共勉之。

  (答安徽邓金祥居士)

  人生在世,多被无始以来的妄想、业习所纠缠,以致流浪生死,“八苦”交煎,不得解脱。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这是实话。我们既学佛法,首先应按照佛的教导:“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来净化三业、净化心灵,远离贪着和污染。一切法门,种种方便不同,但归根到底,都是息妄心、显真如。真性既显,便知 一切事物,一切境界,无不是缘生性空,过而不留,接而不染,逐步自能获得解脱和自在。至于修法,由于各人根性、环境、兴味等等各有不同,下手方便亦很难一致。或思生死苦,念佛求生,横超三界;或先修有相观法,逐渐归入无相,然后知当相即道,即事而真,性相不二,理事相即。

  又法门无量,息妄则一,果能一门深入,自可由一门会入普门,故不必到处趋求。明师、大德虽应亲近,但与我之烦恼何涉!妄从心起,还从心灭。大德、善知识只能指点方便,不能代我消业。只要勤修戒定智慧,自能洗除种种心垢。

  (答保定胡居士)

  欣闻令兄深信唯此一事为实,真令人生无量法喜!但所谓'此事'果是何事乎?凡夫始终茫然,二乘为之惊退,如果离开“此事”而谈修行,皆是魔业。《法华经》云:“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又云:“无量众所尊,为说实相印。”故小乘说“三法印”,大乘即以实相为印。宗旨既定,乃可修各自当机之法,以悟证之。因此或禅或净,或密或教,乃至无量法门,都一时的善巧方便。如果执以为实,则成鲁愚;如果弃而不修,又成狂妄,如何才能恰到好处?倓虚大师有偈云:“取之不得,舍之不当,不取不舍,乃吉乃昌”,确是甘苦之语。

  (答上海李老居士)

  学佛的宗旨,在息妄显真,转迷为觉,得定开慧,明心见性,了生脱死。有人说学佛好比画龙点睛,此言颇当,所谓点睛者,即是认识本来,明悟自性也。因为心性不明,势必心外取法,盲修瞎炼。至于禅宗六祖开示惠明“不思善,不思恶……”之语,惠明言下大悟,何等直捷痛快!仁者认为这里是否还有一个“不公开的别传话语,点明心要?”实则此时既一念不生,了无别物,又灵知不昧,不同木石,请问这不是自性又是什么?!何须更有密意?!故六祖说:“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总之此事须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方有少分相应。       (答吉林四平李居士)

  2、切磋念佛妙法 欣知贤伉俪精修净业,行解并进,念佛时能做到“精神焕发,没有疲意”,自觉“心与道合,心与佛合”如此不断用功,必能妄想日消,智慧日朗,亲证念佛三昧,深为敬仰!

  佛说无量法门,大都是仗自力断惑证真,称为竖出生死。唯有持名念佛法门仗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他力加持,加上自己信愿内熏,感应道交,便能不断惑业,横出三界,普令含识,同出生死,畅佛本怀,故此法门称为'教内别传'。《大乘无量寿经》上说:“彼无量亿诸菩萨等,皆悉求此微妙法门,尊重听闻,不生违背。多有菩萨欲闻此经而不能得。”又说:“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我们生死凡夫,得闻如此微妙法门,福德因缘真是不可思议!

  您们来信说:“念佛到境空心寂时,如拨乌云,见到睛空,无智亦无得。”但须体会到虽无智无得,却了了分明。所以彻悟禅师说:“当念佛时,不可有别想,无有别想,即是止;当念佛时,须了了分明,能了了分明,即是观。一念中止观具足。”又说:“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即寂而照;了了分明,一念不生,即照而寂。能如是者,净业必无不成。如此成者,皆是上品。”深愿贤伉俪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答宁波徐珊珊居士)

  函悉。知仁者对持名念佛法门,有甚深因缘。在各种法门中,唯此一法三根普被。下根人只要信愿真切,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舍此报身,可带业生于极乐的凡圣同居土。一生之后,见佛闻法,永不退转。中根人念到事一心不乱,触境逢缘,心不动摇,便同断见思惑的阿罗汉,可生于极乐的方便有余土。上根人念到理一心不乱,心佛一如,能所双忘,便相当于破无明、见法性的法身大士,就能生到极乐的实报庄严土,也分证常寂光土。可见净土法门,可浅可深,确为径中之径。同时应知执持名号,杂念不生,而正念了了分明时,正是无上深妙之禅,故禅净也本来不曾分家。

  至于各大德的开示,由于因缘、立场、愿力各有不同,故所说可能有异,但是以佛法为方便,息妄显真,得定开慧,明白心性,了脱生死,则无不相同。如果您能以般若为先导,以净土为归宿,必将亲得佛法的无边利益。

  (答成都樊莉居士)

  弟忆灵峰蕅益大师所著《宗论》中有云:“予初志宗乘,苦参力究者数年,虽不敢起增上慢,自谓到家,而下手功夫得力,便谓净土可以不生。迨一病濒死,平日得力处,分毫用不着,方乃一意西归,然犹不舍本参,拟附有禅有净之科。至见博山后,稔知末代禅病,索性弃禅修净……炽然合秽取净,与不取舍,原非异辙,较西来祖意,岂不更直捷耶。”可见净土法门,非大彻悟人不能全提,而钝根凡流亦无少欠,确是三根普被之教内别传,知仁者有志于此,谨录呈以供参考。

  (答上海李老居士)

  持名念佛法门可分为事持和理持。印光大师云:“事持佛名,久久可通入理性。”这说明一般念佛,必先从事持下手。正象《阿弥陀经疏钞》上说:“着事而念能相继,不虚入品之功”,意思是说:但能念念接续,无有间断,便已能伏妄,即使得少分清净,亦可进入末品。如果此人夙有灵根,顿明谛理,也可进入上中二品,所以说:“不虚入品之功。”又说:“执理而心实未明,反受落空之祸。”如果行人口口谈空,步步行有,便会受三途流转之祸。事持力极功纯,便可了知能念心外,别无所念之佛;所念佛外,别无能念之心,能所不二,心佛一如,便进入理持境界了。这时即禅即净,非禅非净,也可名为念实相佛。

  (答辽宁曲居士)

  欣知仁者能以随息念佛法门持之以恒,实很难得。此法既可调息,又可调心,心身两利。根据愚之体会,上座念佛时,如能两手结“法界定印”,用金刚念,两耳唯听一句圣号的无声之声,不理一切。如此易从有念入无念,转乱心为佛心。念至淡泊虚明,便与实相相应。

  又人人有此四大幻身,病痛势所难免。当病痛时,首先要作空华观,想我此身父母精血和合,生灭代谢,如幻如化,缘生性空,本不可得;若知诸法无我,谁受苦者?同时,以至诚心念阿弥陀佛圣号。应知念佛即是念心,念心即是念佛,心佛一如,能所不二。果能心无所着,气血便得调和,病苦自可减轻。忆昔弘一大师有偈两首,录助法喜:

  阿弥陀佛,无上医王,舍此不求,是谓痴狂。

  一句弥陀,阿伽陀药,舍而不服,是谓大错!

  (答保定胡居士)

  黄念祖老居士所说:“信愿具足,再加行持,三者具备,必生净土。”正是如此。故蕅益大师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此二句成为净宗之要领与铁案,无可改易。至于所示莲池大师之说,主要着重于“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因弥陀不离自性,净土唯是自心,若能如此体会,则一句弥陀,心佛不二,理事交彻,无念而念,念而无念,生则沉着安闲,殁则迳登上品矣。

  (答宁波徐珊珊居士)

  令友已修净土十多年。求生净土很好,不必改变。但是否调整一下修法:(1)把一句弥陀圣号当作无上密咒念,(2)早晚静坐各念一小时,用金刚念(唇动不出大声),( 3)手结法界定印,意则一心只顾到持名,不作观想。如此修法与修六字大明咒无相密法没有两样。念佛人并非不可修其他法门,但宜以念佛为主,其他为助,主助分明。如修净土的人也常念《心经》,《心经》是般若法门。修法总以简要为主,如念佛得力,则可一门深入,不必更换。

  蕅益大师曾开导念佛人:“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复起贪嗔痴,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真能念佛,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这段开示十分精要。希能转告令友。

  (答芜湖潘居士)

  古德确有昼夜念弥陀十万声者,如此速度已很快,约每秒钟1.5-2句。此种追顶念法,一般以念四字洪名为宜。正如长者所说:如此“妄念不易插入”,久久纯熟,便可从有念入无念,由事持达理持,无相、无住之清净心态便相继现前,不难现证念佛三昧矣。

  (答内蒙古王永光老居士)

  法门无量,但门门皆是般若,法法都可融通,惟学者根性不同,故方便设施有异。仁者所谓“以持名念佛一法,圆摄诸宗,融通世法,”乌乎不可!但念佛时必须一门深入,至我心、佛心相契相入时,自然由一门会入普门而圆矣;否则间断、夹杂,不免影响实效。中上根性人,也可先参本来,及有发明,再于顺逆境界中刻苦磨练,打扫夙习;特别要在障碍中忍得过,这是练心的要法。然后不离觉照,至诚持佛名号,并广行众善,回向净土,逐步圆满自性功德。此所谓“有禅(谓彻悟本来)有净土(谓信愿求生),犹如戴角虎”也。

  (答北京陈居士)

  禅净二门方便不同,下手修持时,决不能兼收并蓄,脚踏两船,而应一门深入,穷以岁月,否则势必二法俱败,一事无成。故从来祖师大德之提倡双修者,亦必参禅明心,先悟根本,洞彻源底,然后复修念佛法门扫荡而圆净之。当参禅到根尘迥脱时,而灵光独耀,终不断灭;念佛到念而无念时,虽洪名历历,终不粘着,可见从空门入者,真空不空;从有门入者妙有不有,空有本非二法,禅净实未分家。既非二法,何须融通;既未分家,何言聚合,寂照正是念佛,念佛不离寂照。故知学佛大事一人有一人之机,一时有一时之法,若有定法即非佛法。从根本处来说,有法终非究竟,无为岂即涅槃?

  (答上海李老居士)

  长者于修净要妙,提出“全身靠倒,勿忘勿助”八字,非笃实用功者不能道。盖勿忘,即无念而念;勿助,即念而无念。如此念去,自然空有圆融,理事交彻;既念念不落空,又不劳作道理会,分别既息,正智现前。故经云:“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

  至于念佛方法:由心起——口出——耳入——还心。这似适宜于初机念佛之人,实际上不必人人套用这一循环公式。因如此做法,反易分心,难得一心。“行起则解绝”,只要蓦直念去,自然暗合道妙,巧入无生,正由全理成事,全事即理故。所以幽溪大师《净土生无生论》说:“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我今念佛心,全体是法界。”

  又耳听实即心听,若心不在焉则听而不闻,故《楞严经耳根圆通章》说:“反闻闻自性”,即由耳根入门,而直观自心也。正如您老所说:念佛时“只守住意根,则其余诸根就随之皆摄了。”譬如君王正坐,则百官臣伏,一念单提,六根都摄,即来书所谓“不必分张,共凝一处”也。

  (答内蒙古王永光老居士)

  来函敬悉。仁者出家三年,修密学戒,明春将返五台山尼众学院学律,并有志安居阅藏,知见正确,愿力宏深,实非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所种善根!闻五台如瑞法师领导的念佛、学戒道场,清净如法,甚为难得。仁者除“以戒为师”外,如生死心切,把一句万德洪名善巧地安住于杂乱心中,久久自能进入“一心不乱。”至此,自知一句弥陀即是实相,即是法界全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贵信真愿切,并要一门深入,必能转化惑业,彻证光寿无量之自性。

  (答五台山静戒师)

  与仁者通信累年,可谓无话不谈,今知仍苦闷彷徨,未入正修,不胜惋惜!其病在于用心太杂,未能专一深入。所谓“法门无量誓愿学”,在于会通诸法,利益群生,岂可于自修中如开杂货铺,样样俱有,而件件不精?为今之计,实宜于净宗随息念佛,全身靠倒。因经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一句圣号提起,则一切烦恼妄想,便立即转化。一念相应则一念是佛,念念相应则念念是佛。正如清珠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圆顿直捷,无可比拟,一句弥陀,正是实相,事虽简易,理实幽深!彻悟禅师说:“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十六字,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偈云:“万古是非浑短梦,一句弥陀作大舟。”愿与仁者。互相策勉。

  (答保定胡居士)

  3、探讨修证要领 见性是学佛的重要关键,根本不明,必盲修瞎练,难除烦惑,唐丧光阴。仁者学有渊源,得天独厚,故前函以见性相共勉。至于见之之法,亦无一定,凡能适应自己之修持与根性,由是而能得定开慧、明悟本性者,皆妙法也。故“无有定法,如来可说。”(《金刚经》)。世有诤论胜劣,或执指为月,非真能明自性者也。

  (答北京陈居士)

  明心见性后,应着重以慧照力扫荡多生习染,似无须再修有相法;即使从无相三昧中,起用修有相诸法,自能知“当相即道,即事而真,”其目的仍不外破烦惑而显法身,入于理事无碍,真俗不二之中道。

  (答北京陈居士)

  修法至能所双忘,刹那间前后际断,此时出现的淡泊虚明,正是自性显露的端倪,但因定慧力弱,故转瞬即逝,随着修持的增进,逐步自能常处于寂照不二的境地中。但切勿祈求见光见佛,因有相皆妄,不宜执着。

  (答河南李智俊居士)

  凡修心功夫得力,第八识中翻出习气益多,此即内魔;内心散乱,处理不当,也可引起外魔,故以净心空念为主。知一切本不可得,而方便调伏,则心空境寂,诸魔齐退。《楞严经》所说五十种阴魔,莫非是种种妄想以为其本。故经说:“当处禅那,觉悟无惑,则彼魔事,无奈汝何。”故不必惊怖、顾虑。

  (答保定胡居士)

  来信所说学佛体会,显然很有进步,理解来自实证,十分难得!一切佛法莫非除凡夫妄想执着之病,愈病药废,恢复本来真如佛性,才知一切诸法虽缘生性空,但都不离自性而有,色空不二,性相一如。只要触境应事,不粘不滞,无住生心,都是自心的妙用。仁者所说:“寂而不断,了了分明;照而不动,一无所得”。能实证此境,正与自性相应。又真如之法,无时间相,无空间相,但诸法和合,虽性空而缘起;有相皆妄,虽缘起而性空。相由性造,性由相显,故说幻则一切皆幻,说真则一切皆真,毕竟真妄皆不可得,而不可得处,却“无尽藏”也。仁者所说,多是正论。祈善自护持之。

  (答南通钱居士)

  您为维持长远生活,拟创办小型企业,这与修道并不妨碍。从佛法说,只要大愿不退,修持不停,并处处以人事和业务作为磨练,随缘应付,过而不留,练个无住无着的功夫;举心动念,视作由体起用,用后归体,依然心如虚空,如此便可做到佛法、世法两不误。所以《法华经》说:“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顺正法。”六祖惠能大师亦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古德亦有“我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的开示。祈仁者于境缘上打磨,功夫将更为得力。

  (答安徽邓金祥居士)

  一切佛法,莫非方便,如人有病,非药不治,病愈则药废,药只用于一时;又如以指标月,既不能离指而见月,亦不可执指以为月,不执不离,斯乃得之。至于功夫是否进步,可自己在触境逢缘时考验之,如果前后对比,能遇境不粘,无挂无碍,正是学佛得力处。粘与不粘实是凡圣界线,希仁者返躬自问,便可冷暖自知。

  (答杭州彭常年居士)

  参禅是离心、意、识参,于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时,回光返照,拈取本来,非从根尘识起修,与观世音菩萨“从闻思修,入三摩地”方便不同;但离妄想分别,生灭灭已,寂灭现前,照见那个了了见闻觉知而无住无着的,则无不相同。所谓“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楞严经》)

  (答杭州彭常年居士)

  来信所说:“出现短暂的无念境界”,不是病态,正是趋向正定的开始。但此无念现象,不必着意去求,求则成妄,只老实依法修持,(不管修什么法)一旦诸妄消落,无念、无相、无住的本体自然现前。所以古人说:“不用求真,但须息妄。”

  (答吉林李智明居士)

  见性之人,虽湛寂虚融,而仍了了不昧;虽能所两忘,而却妙用恒沙,岂如有人所说“不知东南西北,不能料理生活”之理?这仍是识神用事,以推理代实证。在日常生活中,只是随缘应付,不住不着,无滞无碍。仁者所说:“如痴如呆,倒亦照样生活。”岂非体用齐彰,空有不二吗?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可借以参证。

  (答河南李智俊居士)

  近闻仁者习气种子翻动剧烈,这是大好事,说明第八识中含藏的多劫杂染种子被功夫逼急而纷纷显现,正是进步之时,切勿怀疑。“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正是指此。惟有不惊、不怖、不畏、不取、不舍,一面修法,一面忏悔,自能逐步业消智朗,寂照现前。

  (答河南李智俊居士)

  仁者精进行持,埋头前闯,彻见“本来真光,时时现前”,自是不久到家之消息。但承当此事大须仔细,差以毫厘,失之千里。如当行人精进修定,第六意识暂伏不起,而七、八两识仍恒行不灭,这时所现的一段灵明,乃是第八阿赖耶识之见分。必须连此灵明亦不执,黄檗禅师所谓“直下无心,本体自现。”古德偈云:“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前认识神,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认作本来人。”正是指此。《楞严》亦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又《金刚经》说:“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愿仁者默契之。

  (答河南齐志明居士)

  由于仁者真实用功,第八识中含藏的无始以来习气种子被工夫逼迫翻腾而出,这是必经的过程。按照憨山大师的开示,这时“决不可被它笼罩,决不可随它调弄,决不可当作实事。”“当用大勇猛力、大精进力、大忍耐力”、“如金刚宝剑,魔佛皆挥。”并说:“过此一番,便得无量轻安、无量自在……但又不可生欢喜心,以防欢喜魔附心。”故希您沉着应付,自能逐步化去,平安无事。《四十二章经》云:“夫为道者,如一人与万人战……沙门学道应当坚持其心,精进勇锐,不畏前境,破灭众魔而得道果。”

  (答辽宁曲居士)

  知您因与习气斗争而有病,这须善巧方便加以调伏。当各种境界现前时,切莫与之作对,要不取亦不舍,因都是缘生性空的。一切随缘应付而不失觉照,幻力若尽,本体自现。《圆觉经》所谓:“诸幻尽灭,觉心不动。”

  (答辽宁曲居士)

  开悟见性在程度上有大小深浅之别,古人所谓大悟一十八,小悟无数次。我们具缚凡夫多生多劫以来在迷妄生灭中度过,今修学佛法一旦“桶底脱落”,才知生灭之中,有个不生灭的。此不生灭心,空而灵,虚而明,初显时认识不透,必多次体会,才由生而熟,如他乡遇故知,十分亲切。

  (答桂林宋居士)

  关于定慧问题,定是体,慧是用,实际上是定慧不二,体用一如。如明镜无尘是体,能照万物是用,二而一也。镜前放花则花现,放灯则灯现,此即随缘起用;虽能照用而不粘不染。真性也如此,虽应诸境,而无染无着,解脱自在。

  (答河南李智俊居土)

  手书敬悉。所询各点略陈愚见如下,未知当否:

  一、仁者说:'有妄念时好观,无妄念时难观,'当知无妄念时,虚明自照,正是般若放光。此时虽不起分别,而能微妙观察一切事物,这正是妙观察智的初步功能,与第六识的分别计度不同。此重在实证,非思量分别所能解了。

  二、仁者说:“心安住于空性,不起第二念。”如此岂不成为断灭?六祖说:“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又说:“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故拙赋《观心诗》有云:“却喜心君招抚后,纷纷流寇作良民。”

  三、所说:“无有分别即是止,没有观。”应知无分别时,不是木石一般,当下空空寂寂(止),而又了了分明(观),寂照同时,止观双融。于此若不证知,不得名为见性。

  四、一般说来,由于凡夫心乱,故先修止,由寂定本体起用观照,故次修观,功夫纯熟,便止观双运,定慧等持。但学人根性不一,法亦无定,如学禅、参话头,是以极强的慧力照顾参究;圆教行人修观心法门,下手时回光返照现前心念,不取不舍,当下寂然,这些都是由观入止,以慧助定,再由定发慧,最后定慧交资,寂照现前。

  (答辽宁曲居士)

  关于“知觉”问题,最需搞清。众生皆具佛性,但无明、妄想所障,业识用事,成妄知妄觉。学人只要依任何一种佛法,专精修持,自可逐步证入“寂然不动,而了了觉知,非同木石”的境界。功夫到此便能于念而无念,于相而离相,如明镜照物影来不拒,影去不留,入不思议境界。又能所两忘,无粘无着是果,定慧双运,历境锻炼是因,否则要想解脱自在、无滞无碍终不可得。

  (答安徽邓金祥居士)

  来书敬悉。奉复如下:

  一、真空(体)和妙有(用)是同时存在。真空即是妙有,妙有即是真空,不一不异。譬如明镜照物时,即空即有、即体即用、即寂即照。普照禅师《修心诀》所说:“亦无相貌,言之不可及”是说真空;又说“原来不空,明明不昧”,是说妙有。“妙有”不执着、不污染;“妄有”触境便滞,处处粘染,此即圣贤与凡夫不同处。

  二、《坛经》说:“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是为大错,”这是说压制念头、不会起用之过。六祖指出,“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这种无念境界,也可说是“正念”,修至定慧圆明时,自然体用如如了。

  三、观心时提起正念,返照憧憧往来的生灭心,不随逐、不执着、不排遣,知妄心本空,何须着意于取舍,总是不理。如小儿久哭无味,自然停哭。观心一法,正如伐木断根。经云:“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缠缚。”因此佛法的根本在心,行法的根本在观。

  四、观心与参禅下手方便,有所不同,但开正知见、悟本心性则一。六祖对惠明说:“汝若返照,密在汝边。”故观心、参禅又都不离返照。仁者果能一念不生,而了了分明,正是本体现前。

  (答保定胡居士)

  夙根深厚之人,经多世用功而渐进于道,但往往因习染未清,未免仍被调弄,甚至因失照而退转,实甚可惜!我们学佛同修,惟有明因识果,净化三业,在在处处不离觉照,刻苦用功,奋发向上,或念佛念咒,清除积垢,用功不懈,则烦恼、业识皆转成大光明宝藏。至于种种境界现前,以不取不舍为宜,《楞严经》所谓“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如能在日常生活中,寂然不动而应用无穷,久久纯熟,便不难起大机大用。

  (答上海倪居士)

  来信所述近来修证境界:“用而空寂,念而不住”,这确是仁者今后一个时期的修持和努力方向。主要是要求彻悟本来,从见道入修道,以所悟的见地,打扫无始业识、习气,包括种种见、思烦恼,勿受五欲、六尘的污染、粘着,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的。至于宗门修证,必先使参究,以开道眼,古德所谓“但贵子眼正,不说子行履。”大事既明,更须精严操履,刮垢磨光,使垢尽明现。禅宗破三关的情况,大致是:破初关,妄想脱落,契悟心源;破重关,绵密“保”护,长养圣胎;破牢关,放“任”而为,无所不是。所以悟后“保任”功夫,自有深浅层次。

  (答安徽邓金祥居士)

  仁者谓妄想心和觉照心是一个东西,不错。譬如波浪和水,都是湿性,原是一体。但妄想心处处牵挂、系缚、痛苦;觉照心处处解脱、自在、逍遥。学佛人若能离一切相,心无住着,便是菩提妙心。您现在把妄想心贴在呼吸上,这是修定初步妙法,故佛教导散乱心多的众生用数息观;亦可至心念佛名号。心息相依,或心声相依,妄念自清。

  (答河北王亚雄居士)

  您一心办道,努力向前,十分难得!所说:“非空非有,一丝不挂,一尘不染,说什么都是多余”、“知本来无缚何求解脱”、“如释重负,心无系缚”等等,都是正论。正如六祖所说:“汝等心是佛,更莫狐疑!”又说:“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六祖所传是顿教法门,“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只要常起真正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即是自性现前。当见性时,所见的是性,能见的亦是性,古德所谓“见即是性”,故知能所不二。体用一如,及至归家稳坐,始知本来如是,何须庸人自扰。但也少不了走一段冤枉路,否则理虽如是,事不相应。古人大事未明,如丧考妣,大事已明,仍如丧考妣,正是做除习气功夫也。

  (答河南白智生居士)

  仁者应知一切佛法都是对症下药,善巧方便化度众生。如专一深入,功夫纯熟,自能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打成一片。这在净宗叫“一心不乱”,在禅宗叫“灵光独耀”。故修法本不拘一定形式,但初心学人都宜从静坐下手,易于得力。有人说您“胡乱打坐要神经错乱”,这是指不明修法,或修丹田气功、大小周天之类,不明心性状态,错乱用心或著相而求者说。仁者用功有年,当不至发生这类偏差。又说您有“宿冤纠缠”,当知更是着境迷心,不知返观自性。我们具缚凡夫,谁无宿冤!其实所谓宿冤即无始以来所作业障,故要念佛、礼拜、发愿、忏悔,上求下化,冤亲普利,若能业识消落,净心现前,自知业障本空,宿冤可忏,不至怖畏惊疑,自陷苦恼。

  (答保定胡居士)

  仁者于“能所双忘而又灵明常知”时,得个入处,很好!元音老人所以不肯仁者,正防仁者以“认知”为自性,而成认贼为子。《楞严经》所谓“知见立知,即无明本”。古德所以不肯轻易许人者,大都缘此。六祖亦说:“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今仁者果悟“起心动念,皆自性之神机妙用,体用不二,”便知粘着则是业识,无住便成神通。当“一切无所得,惟灵明洞彻,朗然独存”,此非自性,尚是何物?!但不能随着言语、文字转。宗门行人破参以后,于一切时、一切处不忘“觉照”,在各种境界上打磨、勘验。仁者但寂寂惺惺,于心无事,于事无心,则无住而生心,生心而无住矣。黄檗禅师说:“学道人若不直下无心,累劫修行,终不成道。”

  (答河南傅运海居士)

  函悉。您在明白因果不虚的基础上,发心以“悲智转业力”,很是敬佩!《普贤行愿品》说:“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来信所说:“这个空空无一物,又不断灭,了了明明,不是你的佛性,又是什么?!”说得简明痛快。希望后之学直指见性法门者,能从您这句话中,得个入处,直趋无门之门;结合行愿,上求下化,成就菩提。

  (答安徽邓金祥居士)

  正如来书所说,以前仁者是落在“求有所得”上,近来几经钳锤,而“一贫如洗”;如真能到“贫无立锥之地”则更妙。千余年来《心经》大喊“无智亦无得”,而领悟者不多,大都是着相住境,故修道者多,悟道者少。学佛法不经大死,不得大活;绝后再苏,则大机大用起矣。

  (答上海倪居士)

  拜读手教,知仁者弱冠以前,便读《坛经》,而立之年,便于《楞严》有所悟入,足见般若内熏,所来有自,不胜仰止!所说“志在般若,行在净土”,与后学“以般若为先导,以净土为归宿”的自修宗旨,若合符契。

  承示社会上对修持法门,多有诤议,此似未达如来说法之深旨。世尊悲智双运,以“四悉檀”为众生说法,八万四千法门,随机而施,破其所执,无有定法。正如以不同之指,标实相之月,既不能离指见月,亦不可执指为月。今之持门户之见,诤论胜劣者,似皆未达根本,执指为月之类也。窃念佛法以菩提为正因,以大悲为根本,以方便为究竟,所谓禅、净、密者,实际上是即禅、即净、即密,非禅、非净、非密,盖门门不离自性,法法皆是般若。禅之灵光独耀,净之一心不乱,密之当相即道,毕竟又有何别!虽下手方便不同,但归元终究无二,所谓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也。摸象之言,幸垂赐正。

  (答杭州俞中元居士)

  学佛宜行解相应。读经主要是懂些教理,但真能搞懂教理,还要从实践中来。譬如观心得明自心,念佛渐入一心,再看经研教,便了了如数家珍,否则总觉隔靴搔痒。仁者目前可适当选读几种主要经论,进行阅读,但不要随着经文转,仍宜以老实修持,加强定慧力,明自本性为主。

  (答广西张志兴居士)

  我们凡夫,无始以来,无业不造。《普贤行愿品》说:“假使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今仗佛法逐步消除、转化无始业识过程中,自有一番奋发砥砺之过程,所谓:“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因此必须发菩提心,立坚固愿;不作诸恶,力行众善,净化三业,洗除心垢;“随缘消旧业,莫再造新殃”;时时凛觉,不取诸相,诸境现前,不取不舍。如能依法修持,久久功夫纯熟,自得根尘脱落,定慧圆明。经云:“生灭既灭,寂灭现前”,本具佛性,自然呈露。

  (答深圳李俊居士)

  一切众生无不具有圆觉妙性,与佛不二,只以多生业识障碍,不得解脱,随所作之业,受不同之报。今仁者有缘得闻佛法,知自性本具无量功德,知一切有为之法,无不如梦幻泡影。若能严防诸邪,力行众善,发菩提心,自利利人,了达我空,离相无住,自然福慧日增;即使命苦福薄之人,亦可转而成为多善根福德因缘。因命由业造,业随心转。认真学佛可以出生死、成佛道,何况世间小小境界。虚空非大,心王为大;金刚非坚,愿力最坚。愿与仁者共勉之。

  (答河北刘建才居士)

  仁者夙具灵根,故能直下从观照下手,以便契悟自性,少走弯路,十分敬佩!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证得,即仁者所谓“以幻象为实有,随妄念而流转”,忘却了本来不生不灭之常住真心。惟有回光返照,才能深入体会:“凡所有相(指有形和无形的一切现象),皆是虚妄”。因而不取不舍,自然归于空寂;然后由真空显妙有,逐步证入空有不二的本地风光。

  (答芜湖潘居士)

  手书已收。所说学习体会,理解正确,十分难得!总的来说,一切众生无始以来,一念妄动,流而忘返,以致长劫流转,受无量苦。现学佛法,就是循流溯源,返妄归真,恢复自己本有佛性,正如仁者所说:“将已颠倒的知见,重新颠倒过来。”理虽如此,更要由解起行,由行而悟,由悟而证,不断以般若(无分别智)观照,或念佛、念咒,二六时中念起即觉,觉之即空;虽然心空不动,但灵明遍照,了了不昧,于一切境、一切事,照样应付,照样处理,但心不粘滞,洒脱自在。在方法上,特别要常常与自己习气奋斗,常常与自己逆,在有障碍中忍得过,就能较快清除积垢,这正是宗下的保任和牧牛功夫。果能诸妄消落。自然心宝常现。

  (答安徽邓金祥居士)

  示悉。仁者所说翻种子境界,是修练中必有之现象,翻动愈烈,去泥愈多。此种翻动今后将继续发生,但会翻一次少一次,翻至彻底清净时,自然证入不动。昔年王骧陆师曾开示一偈,现录呈作法供养。偈曰:

  欲修最上乘,尘劳为资粮;

  冤家一起到,庄严此道场!

  (答宁波李老居士)

  来函所说的“解悟”,也可简称曰“悟”,所说的“证悟”也可简称曰“证”。修心方法,不外由修而悟,悟后正修,由修而证,这是通常修证层次。但也无有定法,顿悟、顿修、顿证的最上乘境界,并非绝无其人。这里所谓“正修”,是在悟本心、开圆解、顿悟同佛之后。悟后必经苦修,否则习染难除。所谓:“顿悟虽同佛,多生习气深,风停波尚涌,理现念犹侵。”

  (答北京陈居士)

  仁者深入经藏,慎思明辨,不胜敬仰!然必先行起解绝,于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时,彻悟自性之“大千经卷”,然后借文字般若以印心,则弥善矣。否则分别名相,入海算沙,不免徒自辛劳。至于研究求解,宜另立一个时间表。又见性境界大有深浅。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多是悟的境界,悟后还有一个“如丧考妣”在。至于别教初地菩萨破一分无明,显一分法性,是大乘见道位,则是证的境界,能随缘于百佛世界,现十法界身,自利利他,大喜遍身,故名欢喜地。(相当于圆教初住位)虽境界悬殊,但证必由悟,仁者切勿执此自囿,不敢见性。

  (答北京陈居士)

  读仁者书,每觉默契,正如自己人道家里事,十分亲切。来示谓读祖师语录,不辨味,不咀嚼,可谓得其诀窍。因宗下诸书,如以指标月,别有所契,若执指以为月,随着言语文字转,或竟死于句下,岂不冤枉!大抵公案语句或互相勘验,察其落处;或启发疑情,逼令见性,如果穿凿附会,作道理会,则千里万里矣。即如马祖有病,院主问曰:“近日尊候如何?”祖曰:“日面佛,月面佛。”僧问洞山:“如何是佛?”洞曰:“麻三斤”;僧问云门:“如何是超佛越祖之谈?”答曰:“糊饼”。凡此种种又如何作道理会耶?

  (答上海李老居土)

  4、有关无相密乘 手书敬悉。凡修无相密法心中心到一定阶段,有定慧功效,得明眼人点拨,自己又勤于体究,很易悟入本性。凡修满千座而未契入本来的,则坐也可,不坐也可,只要在各种境界上观照锻炼,常常与自己逆,越不易化除的越要化除,便能进功。

  又上座修法时,有时寂定,有时昏沉或掉举,只要手结印不散,口持咒不停,意则一心只顾到持咒,自能逐步入于无相、无念。这时虽空寂无念,而虚明不昧,这是什么?如能直下承当,不难悟性。随着功夫进步,以后可常常体认而默契之。

  (答西安光升师)

  心中心法是无相密,修时只要依法修持,不取诸相,不著二边,不取中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必惊疑,也不必怖畏,埋头前闯,任运而进,自然到达彼岸。见光见佛,都是幻相,切勿执着。应知不依无着妙心,而能究竟成就者,无有是处。

  (答西安光升师)

  来书谓坐中“难调微细烦恼”,这是功夫所显现。一般凡夫粗重烦恼尚不易察觉,何况微细烦恼,多生习染必有消磨之过程。大体说来,凡夫是迷而不觉,菩萨是觉而不常,佛是常觉不迷。只要大愿摄持,坚毅奋发,终必有成。若习气力大,自力不能降伏,则可念佛念咒,求菩萨加持自能逐步化于无形。

  (答西安光升师)

  仁者阅王骧陆师的《乙亥讲演录》,深有启发,实很难得;近闻上海倪老居士对此书也有相见恨晚之感。按王骧陆师浙江海盐人,由净入密,由密悟禅。三十年代起,在天津、上海等处创办“印心精舍”,灌顶授法,大悲利生,其平生示人,是以般若为宗,以总持为法,以净土为归。所说皆一乘了义之教,乃自性三昧所流露。弟二十余岁时,向其求教,蒙师开示从直观本体入手,观之数年,得个入处。抗战胜利后,又随之学“心密”,并以尘劳为资粮,借境练心。虽自愧障深慧浅,功行未逮,然每念佛恩、师恩及众生之疾苦,不觉泫然欲泪也!

  (答上海李老居士)

  关于心中心法的修证要领,在拙作《怎样实践佛法?》的“修密”一节里,己作了扼要说明,主要是以三密加持之力,不取一切相,使妄念随起随扫随空,扫至无可再扫,自然证入三昧。然后由体起用,打扫习气。化一分习气,显一分本智;消一分污染,得一分自在。若能定慧互资,自得寂光现前。此种修证境界,全在自己埋头苦干,潜修密证,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必衡量别人修证意境,古人所谓“依他作解,塞自悟门。”心中心法的证入,最后完全与禅相通,也即是《金刚经》所说的境界。至此方知一切佛法无非方便,“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答九江东林师)

  仁者欲修学密法,可一心修习六字大明咒无相密法。此法简单易学,可依照法本,手结大莲华印契;口用金刚念法(唇动而不出声,自己听见。)持六字大明陀罗尼;意则一切不管,只顾到持咒,不取诸相,这便是三密加持法。每日修一座,每座一小时,修满一百座为一期,当有奇效;专精用功,修满千日,自可得定开慧。坐时两足或单趺、或双趺均可,不能结跏趺坐的人,也可两足交叉平坐。

  又六字大明咒是观世音菩萨微妙本心,又名大悲心咒,凡持诵的人可治病、消灾、去障、得定、开慧、通佛法、明心地,了未来生死,种无量福田;也能助往生西方之愿,与观音大士结无上胜缘。《大乘庄严宝王经》专明此咒功德,便可参究。

  (答桂林廖彩兰居土)

  修此法后,由于心定、神宁、气旺,体力可逐步增强,但夙世杂染种子,很易被迫翻腾而出,这本是好事,但如果认识不清,便会被习气调弄,陷入苦闷,而枉用功夫。但亦不必顾虑,只要依法虔诚修持,一心持咒,即使有较强习气现前,也可立即转化;因业力虽强,心力更强,专精持诵,无不消融。治贪欲亦如此,《四十二章经》说:“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断阴,佛谓之曰:若断其阴,不如断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从者都息,邪心不止,断阴何益。佛为说偈: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说明除淫以治心、治思想为重。(“思”和“想”即五阴中的行阴和想阴。)“非色、非行”即观一切色、一切行,如梦幻泡影,不以为实。再加持咒、念佛和常观男女根身之恶臭不净,淫意便可转化。

  (答吉林四平李居士)

  修心中心法知已在百座以上,执着既较前减少,意境自与前不同,但定力毕竟不足,故遇事仍难放下,宜坚持修法。修法虽是事修,实也不异理观。非定不足以启慧,非慧不足以空境,老实行持,打好基础,不要放手过早,日后自有受用之时。

  (答河南李智俊居士)

  欣知仁者已有因缘修学无相心密,此法直证心田,破尽诸相,明心见性。希根据环境和时间,善巧方便地安排修持。先苦修六印圆满,再进修至一百座,初步打扫尘垢,勒止不羁之马,逐步自能增强定慧力。然后知世间一切一切,莫非因缘所生,缘生性空,处处观照,时时自在,便能亲得佛法利益。

  (答河南李智俊居土)

  一切佛法,皆是善巧方便,正象以黄叶止小儿之啼。修“心密”至多坐一千座者:

  1、此法直入无相门,一千座后,定力必然增强,此时若得善知识点拨,不难开悟见性。见性后,重点放在历境除习上,故不一定再修。

  2、修千座而未能悟性,则再修亦无用,以未能明体而起用也。

  3、修千座悟见本来后,仍每日修一座,并无不好。因(1)助其常摄在定,如杀敌后,仍经常磨刀;(2)修法时三密相应,三业清净,能“恒住净戒一切功德。”(3)修法时气血流行,有助于强身。但如果贪着于法,不肯放弃,便成法执。《金刚经》说:“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所谓“法”是指有为法,“非法”是指无为法,两无所着,便证中道,真入无相之门矣。

  (答河南齐志明居士)

  仁者所学“六字大明咒修法”是无相密法,故不必观想本尊,亦不须另行着意返观自心,因持咒时全咒即心,全心即咒,心咒不二故,一心持咒即寓有观照自性的作用。若另外着意于“返观”,则心便不能专一;修时注意于“安详”也如此,故自谓有“念咒不那么真切”的感觉。修法总以一门深入为主,久则打成一片。

  (答陕西贾琪成居士)

  仁者悟性超群,夙植甚深。知近以修六字大明咒为方便法门,很好!持至能所双忘时,回光返照,看是什么?此事非文字言语所能及,一落言诠,即非究竟,请于非思量处,讨个消息;果能根尘脱落,则历历孤明,一真独露,寂光真境,时得现前。

  (答无锡妙悟居士)

  知仁者从修六字大明咒,逐渐返照观心,而进入无相空境,这是正修,因“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也。进入无相空境时,如能返照此湛寂而灵知的是什么?不难明自本心,见自本性。仁者学《金刚经》、《六祖坛经》都处处点示此境,贵在于日用中自我体会、自我认识、自我默契。

  (答天津法智居士)

  仁者欲以六字大明咒的念诵,作为积累往生资粮,临终也以诵咒当作佛号求往生,并无不可。六字大明咒功德,说不能尽,在《大乘庄严宝王经》上有详细说明。红教祖师诺那大师曾说:“诵六字大明咒,三世业障悉得清净,了脱生死,究竟成就,且能断无明、开智慧,消灾延寿……欲生何佛土,均如愿成就。”故只要时时发愿,以此持咒功德,回向极乐,必能往生。仁者可把一句咒,当作一句圣号念;亦可把一句阿弥陀佛圣号,当作无上密咒念。

  (答上海唐鸿生居士)

  我们修心的主要目的是息妄念、去执着,但因多生贪着、污染,非一时可清,故人人都须经历一个翻腾、清扫过程;特别修心中心密法,功夫加深,习气被迫翻出的力量也愈大,翻到一定阶段,定慧力逐步增长,无始习染便逐步松动、转化。遇到世间之事,也不是不想,唯应以智慧照察,事来便应,事去便空,不留滞、不粘着。如经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答保定刘居士)

  5、试释种种疑难 近世学人喜谈“性命双修”,实际上是一味追求精、气、神的锻炼,以“气”为宝,舍本逐末,不知明心见性为何事,很是可惜!佛法认为“观息”是世间禅定的初门,不要说未臻妙境,即使修至色界、无色界的四禅八定,仍未能出离三界生死。必须如二乘人从“观色”下手,修“九想”、“八背舍”等,才能渐出分段生死。若从“观心”入门,便易与真如三昧相应,能出分段、变易两种生死。道祖老聃虽主张“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但又提醒大家:“吾有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因四大本空,五蕴无我,气功只是一时的方便利生,虽有超乎常识的特异功能,然终非究竟。学佛同仁当以“三法印”、“实相印”印证诸法,才不至本末倒置。

  (答宁波李老居士)

  读手书,恍如对面。仁者才华横溢,故能博览群籍,涉猎诸艺,惜乎未明心性要义和修养根本,以致所学愈广,心志愈纷,既荒废专业,复遭亲友之垢谇,使自己处于彷徨歧途、无所适从之境,至可扼腕!但仁者须知“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孟子曰:“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拂逆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老子亦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从古圣贤豪杰、志士仁人,无不从逆境中锻炼成长者,希仁者切勿自馁,当奋发图强,日新又新,必能有所成就。

  (答安康杜居士)

  仁者问及学佛与现实生活会否发生矛盾?回答是简单的:学佛的人照样学习、工作,照样穿衣吃饭,不过就在人事上、生活上时时处处加上一个觉照,觉得快,转得快,热恼顿时可化为清凉。所以六祖惠能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但初学的人往往不易觉、不易转,或明知妄想本空,却无力把持,每每随境流浪,这是力量和功夫问题。如果能于一切法不取也不舍,只是绵绵密密照顾这一句佛号,日久功深,自能念念之间转化烦恼妄想,获得轻安与宁喜。而且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顺逆因缘,都是我们学习佛法、磨炼习气的机会,这样岂不是“不离佛法而行世法,不离世法而证佛法”吗?

  (答成都樊莉居士)

  来信所说您过去在山上寺庙里所出现的境界,很可能是您夙世所修定境的反映。但对一切境界切不要去执着、回想、喜爱它,应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只要老老实实修持,做到如您所说:“一句阿弥陀佛绵绵密密在心头”,并化除我执,放开心量,常常与自己脾气奋斗,终有离苦得乐、亲得受用的一日。

  (答成都樊莉居士)

  知仁者发愿持往生咒三十万遍,念满后拟一心以执持阿弥陀佛万德洪名为主,兼以持咒。仁者愿在西方,如此做法,颇为适当。因执持名号为往生正因,经有明文。但我辈凡夫惑业深厚,往往道力不胜业力,今仗陀罗尼总持之力以转化之,使业消智朗,障尽福崇。过去参禅大德,于夙种翻腾,无力把握时,亦每密持神咒度过难关,可见佛法皆是对治方便,实无定法可说。

  又仁者谓:“念满三十万遍,先消除业障”。能下扎实功夫,固然大有功德,但最主要的必先彻了业障本空,原不可得。故永嘉真觉大师《证道歌》说:“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宿债”。如不从根本上彻了,误认为确有业障可消,执业障为实有,则用功多而得效少,应知业障如幻,今持咒功夫,莫非转化其如幻的力量而已。

  (答平湖许常觉居士)

  知仁者过去曾奉命拆除寺房,已作深刻忏悔甚好,今后可不必再牵挂了,一则仁者原无有意拆毁三宝房所的动机;二者罪性本空,心灭则罪忘也。偈曰:“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忘,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答杭州彭居士)

  生死根本是无明,所以“十二因缘”从无明开始。无明缘行,即起惑造业而入胎。此无明即是妄想生灭心,也即贪爱痴迷心,总是迷惑不觉,心随境转,藉淫欲因缘而生死相续,所以《楞严经》说:“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总之,贪嗔痴三毒皆生死之根株也。

  (答吉林四平李居士)

  知识分子学佛,往往对“三世因果”、“六道轮回”、“西方极乐”等问题,抱怀疑态度,只信其理,不信其事,实际上理即事、事即理,本来不二。愚认为要彻底明白这些道理,必先彻底明白、悟证空寂圆明的觉性——真如、实相、本来面目等,则上列问题,乃至广大佛法,自然迎刃而解,谛信不疑。

  (答安康杜居士)

  承询“明心后当以何为归?”心本不可得,即归于不可得处,此在明彻后自知。未明彻前仍需借法修练,以便增强打扫习气之定慧力。习气打扫至如何程度,即悟证自心至如何程度。及其至,则灵明不昧,了了常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本自不生,今亦无灭,十方佛土,随愿往生,无生而生,生即无生。

  (答河南李智俊居士)

  凡在专精修法、参究阶段,不宜广读大部经典,得定开慧后,则取以印证,至此三藏十二部莫非自心注脚,否则难免被名相、义理分别卜度所转,对修法无益。现阶段,一般禅宗语录等亦宜以少阅为宜,古德所谓“依他作解,塞自悟门。”

  (答河南李智俊居士)

  关于功课安排问题,由于各人根性、环境、时间、习染等等不同,原无定法。总的说来,功课不宜安排太繁太多,太繁多则不宜持久。总宜适当安排,主次分明,或一门深入,全身靠倒。凡修证层次愈高的,修法往往亦愈简。如修净土的最后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禅观明心的,最后在行住坐卧中,简要地用一个“照”字。一法若通,则法法皆通。

  (答吉林刘慧真居士)

  近世学佛的人,往往不明真理,着相而求,随境而转,故着魔发狂,迷惑入邪的人不少。希仁者多接近有正知正见的人,端正身心,深信因果,不取诸相,一心念佛,于一切法不惊、不怖、不畏、不贪、不着、不动,自然逢凶化吉,诸邪尽退。同时,也要回向,愿一切魔邪冤魂同发无上菩提之心,使尽除烦恼,同得解脱,因他们亦都是流浪业海的苦恼众生,应相与为善,共趋觉道。

  (答吉林四平李居士)

  外道功夫亦可获得神通,但不能证得第六漏尽通,故不究竟。凡悟道而明自心的人,由于多生习染未除,故神通虽未开发,但根本已明,大事已彻,只要悟后正修,步步落实,成佛作祖,尚且有分,何况些小神通,故古人把神通认作圣末边事。永嘉大师说:“但得本,莫愁末,如净琉璃含宝月,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终不竭。”

  又气功大都以打通气脉,调和气血、却病延年为主,通过吐纳引导,虽能调动人体潜能,但总是生灭变化的色身边事,与见性悟道是两码事。凡能体认自性的才叫悟,(“悟”字是“心”(忄)字和“吾”字合并,意指能识吾心的叫做“悟”。)您说:有人认为学佛顶不住中层气功,这都是不明根本,信口雌黄。

  (吉林四平李居士)

  不论修何种法门,在用功严密、真妄交攻时,有时身上往往会发生颤动,或脑部也会有爆炸般的震动现象,心理方面有时也会影现种种幻境。这些现象可因各人心身情况而有不同,都出于自然。其原因大都是由于静极而定之后,由心理上的变化,引起生理上的反应,有时也是业习逐步消除的一种现象,并无神秘奇特可说。只要不求不着,自能任运进功。

  (答河南李智俊居士)

  来信所说的大仙、巫婆等人,切不可亲近,此辈人自心未明,着相取境,入于迷信颠倒,以盲引盲,随而信之,无有不苦上加苦者。当知学佛以无念、无相、无住为要领。般若诸经、《六祖坛经》等都阐述此旨。仁者目前种种苦恼,都是心念不空之故。《心经》说:“照见五蕴皆空,”便可“度一切苦厄”。有人自称是菩萨转世等等,切勿轻信,徒增烦恼与系缚。从来真真圣贤、大德,无不汰虚务实,谦虚谨慎,戒德严净,淡于名利,决不自我标榜,甘作增上慢人。

  (答保定胡居士)

  做佛事,种善根,固是好事,但无钱亦不必勉强。一切吉祥福乐,都不离本人心地,心地狂乱,求佛何益!根据因果道理,各人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命运。但“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故宜知命、安命之外,更要“立命”。立命之法,重在不作诸恶,力行众喜,居心仁厚,冤亲等视,难忍能忍,难行能行;更要学佛法,明心地,离相无住,寂而常照,虚空有尽,我愿无穷,“大慈念一切,慧光照十方”,悲智双运,自他普利。如此行愿,诸佛菩萨必将冥中加被而护念之焉。

  (答保定胡居士)

  学佛的人必须自他兼利,修净土法门求生西方,亦要发度生之愿。学大乘佛法都要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提心。但我们目前以自度为主,度人是以后的事,如破烂之舟,岂能济多人于彼岸?至于随分随力劝化、引导他人,并无不可,这又当别论。

  (答保定胡居士)

  仁者夙根深厚,不论在家、出家,如能继续认真修学,成就必大。佛有四众弟子,出家修行,能离欲清净,减少俗缘,住持正法,自比在家为好。但在家学佛磨练的机会较多,在消除多生业障,转化无始积垢上,要比出家为有利,故宋大慧宗杲禅师曾说:“在家修行比出家得力且二十倍”。同时,必须了解,所谓出家,主要指出生死之家、烦恼之家。佛世时的维摩诘居士,就是一位在家的大菩萨,“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维摩诘所说经》)马祖禅师的弟子庞居士,全家都是成就者,但并无一人出家;傅大士也是以居士身,修天台宗一心三观,位至等觉菩萨。此外,历代居士获大成就或念佛往生者,不可胜数。总之,各人因缘、条件不同,总宜善自筹量。《优婆塞戒经》上说:“出家之人,发菩提心,此不为难,在家之人发菩提心,是乃名为不可思议。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

  (答辽宁常林居士)

  在上座修法时,往往易于发病,此有二种情况:一是旧病翻出。如平时感受风寒湿热,坐中气血阻滞,引起关节疼痛。入定后,气脉流畅,,便能不痛。中医所谓“通则不痛”也。二是用功不得法,如座上用力过猛,求进心太切,或用意念硬使身体不动,此皆如石压草,草还滋生。但能心不执着,循序渐进,不久可恢复正常。

  人体的作用范围有生物场,能在各部位辐射出各种电磁波,尤以指尖和脑部最多。这是一种本有潜能,气功家通过气功来加以发掘,故有意念制动、意念开锁等等。现在科学家已证实意念的物质性。但应知佛法以开悟见性、成就菩提为最高层次,“但复本来性,更无一法新”,以免迷失修证航向。

  (答河南白智生居士)

  佛家所说之“中道”,即指佛性,因其非空非有,不落两边。儒家讲“中庸”,并指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其所说实亦是指性体(明德),但两者境界不同,所谓“未发”者,可能是较粗的“喜怒哀乐”,亦未必能因而“悟性”,故两者虽同源,而有深浅之不同,乃至老子的'无为',可能是佛教所说“非想非非想”的境界,因六、七两识虽伏,(非想)而八识命根未转,(非非想)故仍落生死,况儒家乎!愚见未必有当,仅供参考。

  又仁者问“无住生心”的心,应按在哪里?答曰:按在“不可得处”,若真心有所得,岂不又有所住而成生灭妄心?故二祖慧可“觅心了不可得”便绍祖位。果能人人悟心不可得,便得离相无住的真心了。

  (答湖南吕泽慈居士)

  居家学佛,家务必须乐于承担。如《普贤行愿品》所说,对一切众生要“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在家与家人共,宜以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之“四摄”法而摄取之;并发同体大悲心,教以正道。若能因果分明,难忍能忍,难行能行,自可逢凶化吉,遇难成祥。

  (答保定胡居士)

  来信说:应如何看待目前“正法陵夷,邪见充斥”的现象。其实这些现象不仅现时存在,将来任何时候都可能存在。这是因为整个世界科学日益进步,而人心却日益烦乱,根性日趋暗钝之故。但佛法包含着宇宙人生的真理,其所说因果相续、缘起性空以及“三法印”、“实相印”等,都是不可移易,万古常新的。故佛法虽有兴衰代谢,但终究会有大心佛子,开正法眼,护持慧命的。

  (答郑州吴居士)

  仁者所说现象与本体的关系问题,这是因迷悟而有不同看法。“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一般人不知“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总是被现象所迷,而随境流转。若能透过现象,见到本质——明悟本性,便知万法不离自性,现象与本质不二,即体、即相、即用,故《楞严经》说:色身、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又说: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故知色空不二,性相一如,相由性造,性由相显。相由性造故,色即是空;性由相显故,空即是色。所谓“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也。

  (答南京吕建福居士)

  6、交流学教体会 《大乘起信论》梁译:“若有众生能观无念者,则为向佛智故。”与唐译:“若有众生能观一切妄念无相,则为证得如来智慧。”两译虽都是归向“无念”、“无相”,但愚见依之修持,下手时微有不同:后者“观一切妄念无相”,是从假入空观,是从看念、观妄上下手,知妄心本空,归入不生不灭;前者“观无念”,则是中道第一义观,观“一切法有即非有,唯是一心,体无分别。”(《大乘止观法门》)正如宗下的直指心源,寂照现前,故更为直捷。若论“止”,这“观无念”,便是息二边分别止,分别既息,则空有圆融,性相一如矣。

  (答上海李老居士)

  来书谓于观心法门,一门深入,数十年来亲得受用,此实根性使然也。弟体会观心一法,实为修行之根本法门。《大乘心地观经》说:“若能修习深妙观,惑业苦果无由起,唯观实相真性如,能所俱忘离诸见。”灵峰蕅益大师在《教观纲宗》里,开宗明义提出:“佛祖之要,教观而已矣。”台宗以四观释“化法”四教:如来对藏教根性人,使修“析空观”;对通教根性人使修“体空观”;对别教根性人使修“次第三观”;对圆教根性人使修“一心三观”。当修一心三观时,行起解绝,唯回光直照此湛寂圆明之心,蓦直照去,则即空、即假、即中,圆融三观一时现前,不劳次第安排,所谓举一即三,言三即一;非一非三,而三而一,故名为不思议妙观。果能如此,便与诸佛菩萨、诸大祖师一鼻孔出气矣。

  (答上海李老居士)

  修心之悟、证二者,确不能含混。“悟”者彻见本来也,而积习未除,必历缘锻炼,逐步证入自性;而除业习又有伏和断之不同。若以台宗“六”即判位言之,大体上修至圆解大开(即悟境)仍属“名字”位(名字即佛);进修观行,圆伏见思、无明,即入外凡位(观行即佛);进而断除见思惑,入内凡位,了分段生死,这是圆教七信位;到十信位时,已断了尘沙惑(相似即佛);然后分破无明,分证法性,直到破最后一品生相无明而成妙觉(分证和究竟即佛)。来信说:“初关所悟,仅相似于佛,尚不足降伏一切烦恼。”此就宗下行人破参见性、顿悟同佛而说。若就教相而论,则'相似即佛'是已断了见思惑和尘沙惑,唯未破无明而已。

  (答北京陈居士)

  长者手书谓:“关于真心之义,余疑未释。”谨述所知,就正有道。荷泽云:“知之一字,众妙之门。”此就事证而言也。如《圆觉经》云:“知是空华,即无轮转。”又云:“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皆是指“证知”,而非“解知”、“了知”、“识知”也。此“知”乃由体起用,寂照同时,空有齐资,妙用恒沙,故曰“众妙之门”。盖真如无知而无不知。如知讷禅师《真心直说》云:“妄心对境有知而知,于顺逆境起贪嗔心。若真心者无知而知,平怀圆照,故异于草木;不生憎爱,故异于妄心。”并引《肇论》云:“夫圣心者……非有,故知而无知;非无,故无知而知。”此正如长者所说:“此一‘知’字,恐非常情所言能缘之知,”信然。正如大圆镜垢尽明现,照用斯备;群像虽现,而体无粘着,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即体即用,法尔如是。又真心不涉先后、能所、真妄、迷悟等等二元对待诸法,无去无来,非空非有,而能“善分别。”如《维摩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前句说用,后句说体,体用不二,色空相即。此即印光大师所谓“离念灵知,纯真心体,不可得而思议也”。摸象之言,敬乞教正。

  (答上海某老居士)

  手教谓:“意识无罪,必不可灭,”此“灭”字确实欠妥,意识岂可灭耶?当云“转”,转八识成四智也。在唯识学中,意识属第三能变,力用特殊,与五十一个善恶心所都相应。《摄论》云:“唯意识是能遍计,有分别故。”由虚妄分别而起惑造业,流转六趣。故《八识规矩颂》颂第六意识云:“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由于意识造作身口等业,既能引起未来世的总报,又能成满未来世的别报。昔谛闲老法师讲《大乘止观》时云:“吾人现前一念随境攀缘分别之意识,用以修止观,便有功能;用以缘妄境,便成种种罪过。”可见意识不但是罪魁,也是功首。如能转变,便成妙观察智,能观察诸法性相,圆满光明,遍照大千。

  (答上海某老居士)

  承示“佛性即一切法不可得之性,”并广引经论以证之,自是正知正见,不胜钦仰!此乃就空谛、真谛言之。然真空必具妙有,诸法宛然,空有不二。如明镜当台,胡汉斯现;虽森罗万象,而了不可得,所谓实相无相而无不相。台宗因之以圆融三谛,统摄一切,所谓“举一即三,非前后也;含生本具,非造作之所得也”(《始终心要》)但大乘经论在诠圆融三谛中,随机施教,各有侧重,或侧重言性,或侧重言相,或侧重言空,实则非可隔历,性之自尔。若偏言真空,即成藏、通二教。三乘所修之法虽有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之不同,但同证偏真,只入化城,得空便止,不能深观,因此但见于空,不见不空。若是利根三乘,不但见空,并见不空,趋入中道,就能接入别、圆二教中。愚观大乘经论,皆空有并举,二谛融通,言真空外,亦阐妙有。如《法华经》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楞严经》云:“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是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圆,含裹十方。”《涅槃经》则说常、乐、我、净为涅槃四德。又世人多以般若部属空宗,实则仍不离圆融三谛。如《金刚经》云:“如来者即诸法如义。”“一切法皆是佛法。”“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尤妙者,五千八百多字之《金刚经》内,竟找不到一个“空”字(除“虚空”之“空”字外)实寓深意。《三千有门颂》说:“真空不空非但空,圆中圆满非但中”。从知毕竟空中炽然有,不可得处无尽藏也。

  (答上海某老居士)

  “缘起”说明一切事物待缘而起,这是佛教的重要学说之一。简单地说,缘起可分四种:“业感缘起”,是小乘教所常说;“阿赖耶缘起”是大乘始教;“真如缘起”为大乘终教;“法界缘起”则是圆教。所说之法有深浅之不同,但实互相关连。“业感缘起”所说三世因果,惑业苦三道展转相生,是“阿赖耶缘起”之“种现互熏”所造成;而“阿赖耶缘起”乃第八识之真妄和合所成,不离开“真如缘起”;“法界缘起”更谓法界一切诸法,互相融通,一法成一切法,一切法归一法,法界即是一大缘起。所以四种缘起不即不离。仁者所说“并无本质差别”,即是“不离”之义;但所诠内容,毕竟不同,是“不即”义也。

  (答五台山静戒师)

  四、开示、论、稿 徐恒志老人开示《金刚经》要义 1.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2.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3.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法执),亦无非法相(空执)。

  4.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5.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6.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法空、空空。)

  7.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8.一切法皆是佛法。(一切法不离自性故。青青翠竹即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9.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真如之法)

  10.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执,有为法。空执,无为法。)

  11.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12.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13.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

  14.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15.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16.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无住无相)

  17.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18.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19.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20.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21.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

  22.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23.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24.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

  25.如来者,即诸法如义。(在诸法中,法性不变,如如不动。)

  26.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此稿刘志强居士提供,编者注]

  徐恒志老人对部分居士的开示 (2004年1月27日岁次甲申正月初六)

  一、一切用功都要针对妄想分别执着,这是主攻方向。贪嗔痴慢疑是根本烦恼,无常、无我,涅槃寂静三法印。有漏皆苦。要常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生无所住心。

  二、念阿弥陀佛是大乘。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学佛是生死大事,学佛是大福报,大智慧。我们学佛求生西方,了脱生死。末法众生,根机不同,明心见性不太容易。所以要念佛,回光返照,照见五蕴皆空。

  三、心中心法门无相无住无念,除打坐之外,还要对治习气。心中心打坐增加定力,念佛求生西方,各人情况不同。有的人以念佛为主,以心中心打坐为辅;有的人以心中心打坐为主,以念佛为辅。没有矛盾,不要有分别心。

  四、戒是基础,戒中最重要的是摄心。《楞严经》云:“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

  五、求神通方向错了。元音老人生前一直反对求神通 。

  六、净土法门是了不起的法门。念一佛,十方一切诸佛都念到了。阿弥陀佛和十方一切诸佛名号无二无别,一句佛号就是无上法门。有人把十方一切诸佛的名号都念一遍,实际上只要念阿弥陀佛就够了。念佛是阿伽陀药,无上大药王。别的佛也可以念,但是必须知道,一句阿弥陀佛,只要念到一心不乱,十方一切诸佛都念到了。(举例福建省一位八十八岁老婆婆念佛往生的事迹)我们一定要相信净土法门的大愿大力。

  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心是什么心?不要住在境界上而生其心体。心体本来是无住。为什么有烦恼?只因有分别。应无所住是空,而生其心是有。这个心是真心,是不可得的。应无所住是本体,而生其心是妙用。对事对物,随缘而用,不起烦恼。不可得之心,无所住的心,是非空非有。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句话懂了,一切佛法就都懂了。佛法不说断灭相,这一句话是关键的关键,这一句话懂了,修行就有了方向!

  三宝弟子张儒平执笔整理

  幻 斋 偶谈 学佛目的:在得定开慧。修法开始阶段,妄念纷飞,是正常的,不是坏事。到后来少了,渐渐再少、再后来自然不动,根尘脱落。此时一念不生又了了分明,不正是明心见性么?!既然明白真如实相,随缘自在,但应继续用功,修六度万行。定力不足时,仍以专修一法,一门深入为主(这样不影响修持,多了反而不好)。日常修持打扫三毒、五欲、六尘,“于有碍中忍得过”方见功夫(功夫得力了,便忍得过也冲得过)。接着渐破我执(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再破法执(法相),最后破空执(空相)。破无明见法身,破除一分无明就是证到一分法身,连空执(执空之相)也破了,就是《金刚经》所示: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妄想脱落,无挂无碍,一切法皆是佛法,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 ,妄想即妙用。

  明心见性以后还要修,要打扫无始以来的习气,悟后起修,修到断见思二惑是阿罗汉,是小乘,出三界,粗的分段生死断了;但对大乘来说还是不够,还要回小向大,解决变易生死,破除尘沙惑(三界以外的迷惑)。破了尘沙惑后,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但是圆顿行人一修一切修,一断一切断。小乘见道位是斯陀洹,生死还没有了尽,大乘见道位是别教初地菩萨,强调修行是“有境界”,那末所谓无有少法可得,无智亦无得,怎么理解呢?二元对待、分别,是凡夫境界,无所得时这么得,也不是断灭。

  虽寂然不动,但观照分明,虽照样学习、工作、照样生活,应付一切,但了无一法当情,于事不粘是真受用。这一念不生而了了分明,了了分明而一念不生是什么?

  总的来讲,要得定开慧首先要定,持咒、结印、心念耳闻是三密相应,容易得定。禅宗参话头是从慧下手,根性差者往往不易照顾。总的要求把妄心息下来,心量广大,遍照法界。

  定慧不二,真如即定即慧,即体即用。老子也曾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无不为即是起用,而凡事不能真正起用的根源:1、执相:事相上起执著,贪取功德,以虚相代实相;2、进一步明白一切了不可得,但还没圆融;3、再进一步明白事相不非,即是理性。供养、礼拜等一切事相,不离自性,理事圆融不二。功夫到家,一切法皆是佛法,事事无碍。既不放弃事,也不执着理。全理成事,全事即理。清净无碍,寂然不动。毛病的根源是定力不足,故一切法门皆是以定为依止。

  练心之法:要在有碍中忍得过;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常与自己逆便是进功。有碍中忍得过是实际功夫,不是口头活计,事上证得才能真得大自在。

  “高高山上立,深深海底行”。转化业力,了生脱死,心无挂碍,心得自在。我空、法空、空空,随缘应用,一切皆了不可得。勿轻易放过“五蕴皆空”之“空”。不但是因缘和合,其性本空之“空”,而且五蕴诸法与真空不二,相即是性,性相不二。于财、色、名、食、睡,一关一关处处与自己奋斗、透过去,要实际做,非口头说说。《金刚经》无有少法可得,说明三空到底不留余地。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虽无所住,但还“生心”,无所住并非什么都没有了,还有一个“无所住心”这是什么心,会么?会则成佛有份矣。

  无得无证,一天到晚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说寂说照也是多余。照见五蕴,缘生性空,第一层意思:五蕴诸法,就是真空,第二层意思:到这里性相一如,理事不二,得大法喜、大自在。《楞严经》说:“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大光明,大力量,大智慧,皆从定出来,光明显发与佛光接触,定慧双融,感应道交。

  于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时,讨个消息,这境界是证悟不是解悟。

  心若了悟,自能超脱,实相即非实相,无相无不相。“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 。最苦者是心有挂碍,学佛是心无挂碍。

  顿悟中还有深浅,古人有大悟一十八,小悟无数次之语。顿悟顿修顿证,非无其人,但多数是渐悟渐修,因缘有异,根性不同。

  简单一句话,当无念时,了了灵知还在,这离念的灵知无实无虚,即体即用。

  修持可概括为五个阶段:学、悟、修、证、用1资粮2明悟3悟后起修4证体5起用。

  佛法的关键是般若,般若法门是根本法门,净土法门横超三界是条捷径,在此下手不但将来可生西,现在也可得受用。“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苦难中磨练,锻炼自己,一切逆境就是成道资粮。娑婆本苦,苦性本空,照见五蕴皆空,岂不庆快平生!

  基本目的,见到实相,悟后起修,理事圆融。有如轮船开出,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培福修福,更加修慧,福慧双修便能成佛。法门无量誓愿学;修行门路很多,宜一门深入为好。佛事门中不舍一法,实际理地不受一尘。

  事法界,培福、供养、礼拜。理法界,回光返照见到自性实相。进而修理事无碍,供养礼拜恭敬培福,都是自心显现,不离自性。进而再修事事无碍。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离一切相即名诸佛,诸佛者如如不动,不取于相。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生无所住心。无所住心即清净心。《金刚经》确实是为发大乘菩萨说,为发最上乘者说。

  具体做法,于一切法不取不舍,以不粘为主。“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不着六尘,不着相,相没了,也无法相,亦无非法相。非法者空也,一空到底,你还修什么法?功夫到家,无修无得也无所证。

  至于宣化上人乘愿再来的问题,并不听到有何提示,但总归是法身大士救度众生而来,他在世常以净土勉励学人,所做功课也是禅净双修……愿与法界众生,同生西方,同见弥陀。

  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佛事门中不舍一法。心理上不受外界丝毫影响,具体事情仍一一照做,做过就算,毫无粘滞。如空中鸟迹,水上刀痕。

  儒释道三教同源,方向一致,但深浅不一,老子最高只是非想非非想天。

  人人都知有个生老病死,但不是人人都有体会,若以慈善心、菩提心、惭愧心、精进念佛,一定能度过难关。

  人生不外十二字: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穷通得失。此十二字无常无我,如幻如化。

  修净土当以手结定印、口持弥陀、心念耳闻为好,至净念相继时,也即禅宗灵光独耀、禅净不二境界。

  人在镜前,镜显人像(影子),影子虽然虚妄,但与镜子同时存在。当人走开,镜影消失,是故镜影不一不二,真空妙有不一不二。

  《坛经》“寂寂断见闻”,是断见闻觉知么?非也,是断妄见妄闻,非断真见真闻,真见真闻,不常不断,顽空不能解释见性问题。

  “十分枯燥乏味”,不管他有味无味,我只是口念耳闻,有事可做,总是埋头前闯,行之不息。一旦心意空寂,妄想脱落,不知不觉到达彼岸矣,妄想息处,正智现前!

  开悟之后,进而打扫习气,一切无住,则寂然不动之现量境界随处现前。众生病根就是妄想执著,三毒、五欲、六尘都不离妄想执著。妄执全消,则寂光真境,常得现前。须知破妄离相,不仅破我相(四相)、破见思惑,还须破法相(有)、非法相(空)。至我空、法空、空空(破尘沙惑、无明惑)方是菩提本心,至此“无有少法可得”,“无智亦无得”,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熟读《金刚经》,便能了然矣。任重而道远,祈共勉之。

  学佛目的,在得定开慧,悟――修――证,是三个主要过程。最后切身体会到无相无不相的实相境界。

  很多人,打坐产生“爆炸”等现象,但不一定人人都有,并非法身成就,这里由心理变化影响生理变化居多,须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知幻即离,离幻即觉”此“知”乃证知之“知”,非解知之“知”也。

  修定到一定阶段,应以动静双修为宜。原先打坐是为得定,若已打开本来,可不必拘泥于打坐之上。正所谓“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一切学习、工作、生活中不妄想、不执著;到随缘自在,顺逆无拘,又进一步矣。

  修行不粘缚、不搭牢,俱化为妙有。此“有”微妙不可思议,也即起用,如有体(证体)无用仍没用,证体当起用。关键在起妙用,禅家所谓“死水不藏龙”。

  另主要用回光返照法,当下无念,但灵知不昧却心空无念:虽空空寂寂,但了了分明,不落断灭、寂照不二。逐步逐步打扫习气,按圆教教相说,须破四十二品无明。如妄念息不下去,则念佛,仗佛号转变妄念,以佛号之不思议妙有,转化习气,日久功深,功夫扎实,自然把习气化于无形。念佛之法,非常圆妙,非常实用!

  “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说明自性包含虚空,心光通达,无处不照。

  见境心不起,即不生,不生即不灭,即无生灭,当下解脱,对迷说悟,本即无迷,悟亦不立,是故无迷悟可分,无迷悟可得。

  佛法遍在一切处,教学人向何处驻足?

  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

  大海和天空,因为其空,才能鱼跃鸟飞,所以学人亦当无住生心,随缘起用,妙用恒沙,正所谓: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

  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此文由陈锋师兄整理,已经徐老审阅,普愿三宝弟子见闻得益,早证菩提。

  中有教授听闻超度解脱密法(简捷法) (又称自度度他(它)简捷法)

  前 言

  以佛陀经教为依据, 以普度快捷为宗旨。

  以简单方便为妙用,以即生成就为归宿。

  诸 圣 加 持

  此法的撰写,非我之所能,乃是由我立地成佛,度尽众生的大愿心,至信心,真诚心,紧迫心,感得莲华生大士和诸佛菩萨大慈大悲,不可思议威神力的加持护念及经咒巨大摄受之力于我身的示现,以我之身行,示现佛法度众生之简单、易行、快速、殊胜,以我之文笔示现,文字般若之妙不可言。不仅如此,且承蒙(融禅密净于一体20多岁时,经仁知阿阇黎认证,明心见性。此段位明信居士后加。),今已年近九旬的[原“大德”二字按徐老意见删去]大善知识(他老人家因不愿宣扬己名,在批改文稿中把自己的名字删除)[原“我的恩师徐恒志师父”按徐老意见删去,编者注。],亲自指点和鼓励,有诸多同仁大力支持,得以完成。

  [原“徐老”二字按徐老意见删去]老人手书说:“仁者所撰自度度他(它)简捷法,化繁复之念诵,为简易之说法,创新意图十分可贵。原来之中有教授听闻解脱密法较为繁复,不但在亡者亲友中很难找到这样念诵的善知识,而且时间长达53天,目前多数人很难做到,仁者所撰内容简化不少。佛法本是善巧方便,救度众生,无有定法可说。且仁者已因此法度诸多人,故总认为此法可给有缘人实施,只要至诚,恳切,在诸佛菩萨的威神和慈悲感召下,在经咒力量的加持下,必能施众生以无畏,获得感应和加持。如果有条件的人,亦可依照孙景风居士所译的法本,依教奉行;有信心者及喜简的人,则可依照尊撰之法,恳切行之,必能得其利益,决不至有害于人。”

  殊胜 因 缘

  当我初读《中有教授听闻解脱密法》之解释《中有成就秘笈》时,深感莲师大慈大悲救度众生之心至[原之改为至]极恳切[原至彻改为恳切],众生死后也不失最后一次补救的机会。此法又是殊胜无比,使亡者听闻即得解脱。故发愿弘扬此法,广度众生,使更多的众生早日解脱。此念一生即有感应,接二连三地听说了几个死亡的人,我想决不失此善缘良机,以此大法,度其解脱,但此时手中还没有《中有教授听闻解脱密法》法本。此法非常殊胜,但中阴度亡之53天,方法内容各别,比较繁复,在此紧急关头,我发心要依教理教义,化繁为简,始终只用一法,学不学佛者都会使用满其所愿。我在诸佛菩萨的加持下,在超度第一个死后30多天的80余岁老太太时,此“自度度他(它)简捷法”,不加思考地脱口而出,只行持了3次亡者即得解脱。如此灵验,信心倍增,后来依此度亡,无不灵验应心。为使众所周知,普度众生,方提笔而书,顺理成章,一气呵成。

  大愿 感 召

  大善知识近九旬老人又说:“仁者来函敬悉,大愿至佩!关于《普度实录》我总的感觉较为全面。偈颂道彻本来,依此前进,方向端直,不至有错,可喜可贺。”

  我以[“以”字为徐老所写]至诚心,发宏誓愿。愿我业尽情空,[此句徐老所写],圆破[原“破除”徐老改圆破]无明,大彻大悟。立地成佛,广泛弘扬《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心中心诸法。切实[原彻徐老改为切实]满愿,是诸佛法,永不隐灭,普摄一切,度尽众生。当下证到,德能圆满。凡所法界,一切众生。或见我身,或见我形,或见我影,或见我光,或闻我名,或闻我声,或闻我事,或闻我教。或踏我跡,或依我行,或循我论,或被我见,如是等等。如是奉行,罪障悉灭。福慧具足,悲智双全。百病顿愈,身健神旺。现世安乐,时事如意。十方净土,随意往生。即生成佛,度尽众生。

  自从我发如上至诚宏誓大愿以来感应道交,非常殊胜,不可思议。如《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一句等同无量句的智者念佛法、念一遍金刚经再念一遍金刚心咒等于念9亿万遍金刚经、一变无量咒、修法后念七遍补阙真言能增加一千万倍功德、《中有教授听闻解脱密法》等等大圆满法,自然而然,不求自得。此“自度度他(它)简捷法”油然而生,非为造作。

  诸佛菩萨,时时加持,如实所言,一切众生,无不是佛,寂怒二相,同示大悲,顺逆境相,皆是佛相,正反之力,皆是佛力,我等依上法超度诸多亡者,速得解脱,依法放生,了脱生死,诸多病患者被我依法治愈,表面看来我为其治愈身病,实在说来是患者给我治愈心病,敦促我虔修佛法,所谓被我所助,实乃助我,被我度者,实乃度我。用此法度众生过程中,自然深熟此法,在度他(它)中,自己也自然得度了,即是生时未得解脱,中阴期必定解脱无疑,因彻底明了中阴期怎样解脱,瞬间如愿,诸佛菩萨保驾护航,即生成佛。自度度他(它)简捷法不仅如此,且有《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咒塔之殊胜加持,更是胜中又胜,闻此经名,必定解脱。

  为报三世诸佛恩敬献偈语如下 :

  诸佛大慈悲,平等度众生。视众之根机,说诸不同法。生生不弃舍,六道来又去。莲师又现身,教度于中阴。此生之机缘,只剩五十三(天)。若未得解脱,万劫则难还。是法易中易,是法便中便。是法密中密,是法胜中胜,解脱瞬时现。有志诸仁者,勿易而小见。言简且意赅,乃是大圆满。诸法禅净密,此一法中全。当下明了者,可名再来人。随缘度众生,不漏任一众。众生度尽时,圆满报佛恩。

  诸仁若欲详习此法,请见《中有教授听闻解脱密法》、《中有成就秘笈》、《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

  后学:明信 敬言

  中有教授听闻超度解脱密法

  (又称自度度他(它)简捷法)

  实施 法 要

  已故×××(三称姓名,亦可加称呼),我是×××(姓名)现在给您讲:“中有教授听闻超度解脱密法”,使您当下离苦得乐,了脱生死,即生成佛。请您一定要认真听,如实做,切勿轻视,在这何去何从,生死紧要关头,千万千万要听我的忠言劝告,莫失良机,一失则万劫难复,受苦无尽。(三遍)

  我知道您现在非常困苦难过,无依无靠,无有饮食,无有住处,到处飘流,身心不安,险恶恐怖,此起彼伏,狂风暴雨,巨雷震耳,大雪迷雾,猛兽怨敌,妖魔鬼怪,紧逼追捕,砍头破腹,吃肉喝血,粉身碎骨等等恶缘恶境,听闻便悚然战栗,怎能忍受,诸多恶境躲不了,抛不开,更危难之事,后必重重而来,进退两难,不知所措,如此危险之时,我真心帮您彻底解脱,给您讲授当下解脱无上大圆满密法,要用心听,至诚信,明此理,发大心,成佛道,度众生,莫失最后的[“最后的”三字为徐老所写]善缘良机。

  已故×××(姓名),谛听!谛听!依教奉行!您无论何时何地见到何种善恶境相,不要执著,不要害怕,皆非实有,《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一切有为法,为徐老所写]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您果能如是观行,诸境[原景字徐老改为境]顿空,即得解脱,永无苦恼,即得快乐。

  已故×××,谛听!谛听!依教奉行!您凡是见到寂怒尊相和男女双身佛相,万勿生瞋心及邪念,此是佛慈悲所现无上密义之法相。即是您自性所现,千万不要恐惧,果断与他合上去,当下解脱。[此段作者根据徐老修改后的意见,并参照“中有教授听闻解脱密法”增补,编者注。]

  已故×××(姓名),谛听!谛听!依教奉行!您无论何时何地只要见到强烈的刺眼的光,无论什么色的,或光中发出千雷震耳的巨响,一定不要害怕,那是您自性发出的光和宏大法音,您自性发出的光明和法音您怕什么!不要怕!切勿迟疑当机立断,毫不畏惧,勇敢地与那耀眼的光合上去,当下解脱,或往生佛净土,即生成佛。永断[原“无”字徐老改为断]生死轮回之苦,没有任何烦恼,无忧无虑,只有幸福欢乐,[荣华富贵,四字徐老删去]永享不尽,[“金银财宝,珍珠玛瑙遍满世界”此句徐老删去];行、住、坐、卧,一切所需之物,需要则来,不需则去,不需劳作,受用无尽,寿命无量,[身健神旺,此四字徐老删去]无有疲倦,没有生老病死,青春永驻,神通自在,家亲眷属或有缘人若有危难困苦,瞬间便能使他们转危为安,逢凶化吉,并随机缘成就他们的一切善愿,善行,修行佛法,直至成佛。

  已故×××(姓名),谛听!谛听!切记!切记!依教奉行!您无论何时何地,只要见到柔和的、平淡的、黑暗的、不刺眼的光,无论什么色的,千万千万不要喜欢它,一定要远远躲开,如果触到这类光,立即就堕到畜生、饿鬼、地狱等六道去受极大罪苦。地狱中饿吃热铁丸,渴饮烊铜水,割头破腹,油炸火烧,如此等等。日日万[原“一”字徐老改为万]生万死,无有间息,求生不得,求死不成,万般苦痛,无有了期。警惕!警惕!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请您一定一定牢记我发自[原“之”字改为自]肺腑的忠告,万勿迟疑,依教奉行!越早越好,品位也[也字为徐老所加]越高,您如是奉行,就是最聪明,最有福,诸佛菩萨赞叹,加被护持的上上人!如上忠言,真实不虚,毫无妄语,切记!切行!(从开始至此每次念三遍)[此句为徐老所加]

  已故×××(姓名),为帮您当下解脱,圆成佛道,度尽众生,我现在念咒、念佛超度您。如是咒语佛号一闻一念当下解脱,功德无量,不可思议,请您虔诚地跟我念。

  1、方便念诵经题法(前加南无,后加咒塔梭哈):

  南 无 一 切 如 来 心 秘 密 全 身 舍 利 宝 箧 印 陀 罗 尼 经 咒 塔梭哈。(10口气)

  ná mó yí qiè rú lái xīn bì mì quán shēn shě lì bǎo qìe yìn tuó luó ní jīng zhòu tǎ suō hà

  2、智者念佛法:南无 十 方 三 世 一 切 阿 弥 陀 佛。(10口气)

  ná mó shí fāng sān shì yí qiè ā mí tuó fó

  3、补阙真言:嗡,嘟噜嘟噜,渣 雅 穆 克 梭 哈。(3口气)

  wēng dū lū dū lū zhā yǎ mù kè suō hà

  4、回向:愿以诸功德,回向极乐世界,回向一切佛净土,回向给 ×××(姓名),愿您当下,业消智朗[“业消智朗”为徐老所写],解脱成佛,弘扬佛法,度尽众生。(三遍)

  每日实施2-3次,多者更佳,时间适当间隔。[原“每次三遍”四字徐老删去]

  简要 说 明

  一、方法与判断

  1、首先两手合十,至心祈求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三宝慈力加被,成就我超度×××当下解脱大愿(三遍)(2人以上可依次称名一起做)。

  2、两手合十,面对亡者遗体、遗骨、遗像、遗物或衣服之一角皆可,如上皆无,(实践证明,以上诸物有无效同)可于佛像前(或意想佛像前),以大慈大悲,救度众生的至诚心,平心静气地出声念诵此法,每日行法2—3次,字句清晰,快慢适中。

  3、往生与否?可按孙景风居士教授的抓阄示现法测之。即做已往生净土,未往生净土两个阄,心平气和,两手合十,念诵“祈求佛菩萨慈力加被,以抓阄法示现亡者×××,现在是否已往生净土”?(三遍)当心地清净,生否不著时,抓阄判断,以第一次为准,若已往生净土,施法[施法两字为徐老所写]可至此为止,若欲继续行法,其效[果字删去]更佳,自利利他[自利利他四字徐老所写],生亡两利,不可思议。(第一次判断,施法三天后为宜)。

  二、理证与殊胜

  依《中有教授听闻解脱密法》(是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之化身的莲花生大士所造之真宝,是密教中的密中密。孙景风老居士不辞辛劳所译)及其解释《中有成就秘笈》(是融禅、密、净于一体之大德元音上师悲智双运之大作。)《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诸法[“一切如来……诸法”为徐老所写]的教理教意及中阴期的实际,简单扼要、融会贯通,教授亡者见诸境相,依法奉行,当下解脱,更加念佛诵咒加持,无一不成就者。《中有教授听闻解脱密法》卷后结归云:“诸凡罪大恶极者,一经听闻此法,未有不能解脱者。”

  依密法不可思议,无比殊胜加持力,超度亡者,立竿见影,即是亡者已堕地狱,或升天界,皆可超升,了脱生死。已生净土,助升品位。自此法闻世,度亡无数。以咒语、佛号,超度之力更殊胜无比。就连藏密黄教祖师宗喀吧大师因在世时忙于整理教规和造论,亲自领导诸众,日夜奔忙,耽搁了自己修行,最后也是依靠中阴救度法成就的。天台宗的开山祖师智者大师,为了接引众生,设立教规,也耽搁了自己的修行。在临终生西方极乐世界时说:“我不领众,必净六根(断粗惑),损己利人,但登五品。”(伏无明),对一般人来说,依靠中阴救度,更为重要。[“我不领众……依靠中阴救度,更为重要。”为徐老所写]孙景风居士的师父宝堪布上师告诉他说,此法只要听过七遍的人不必修也能成佛。但切勿错会,不用修行了。而要尽早精勤努力,勿需中阴期就有所成就,此法只是最后一道保险,最后一次救度。[最后一次救度为徐老所写]

  何以故?如已开许宏传的无上大圆满密法《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云:“如是法要,神力无穷,利益无边。……满一切愿。我今略说万分之一,汝宜忆持,利益一切。若有恶人,死堕地狱,受苦无间,免脱无期,有其子孙,称亡者名,诵上神咒,才至七遍,烊铜热铁,忽然变为,八功德池,莲生承足,宝盖驻顶,地狱门破,菩提道开,其莲如飞,至极乐界,一切种智,自然显发,乐说无穷,位在补处。”“若我灭后,四部弟子,……至心发愿,诵念神咒,文文句句,放大光明,照触三途,苦具皆辟,众生脱苦,佛种芽萌,随意往生,十方净土。若人往在,高山峰上,至心诵咒,眼根所及,远近世界,山谷林野,江湖河海,其中所有,毛羽鳞甲,一切生类,碎破惑障,觉悟无明,显现本有,三种佛性,毕竟安处,大涅槃中。”“ 以其咒力及信心故,自小塔中,出大香云,香气云光,周遍法界,薰馥晃曜,广作佛事,所得功德,如上所说。取要言之,无愿不满。”如上经文,言简意赅,充分显示出密法不可思议的加持力、超脱力。经中“有其子孙,称亡者名,诵上神咒。……”并非只有其子孙,诵念神咒,才有如是,巨大威力,而是教人,超度任何众生,只要有超度亲生父母一样的大孝敬心,大慈悲心,至诚心,则“无愿不满”(诸众生皆我往世父母)。

  我用此法,超度中阴期10余个未学佛者,快者3次,慢者7次皆得往生净土。教他人如法行持,被超度之亡者甚多,无一不往生净土,并现诸多瑞相。如今年寒冬季节,有一86岁老太太终生未闻佛法,病危时殊胜因缘得到一居士书写两张上述咒语佛号及一床往生被盖在身上,临终时无有任何痛苦,死后三天火化时仍全身柔软如棉,具诸多瑞相显示已往生佛净土。诸家亲眷属因此诚信佛法,发愿修持,即生解脱。亦用此咒语佛号超度8个久故的家亲眷属往生佛净土。曾念诵“南无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咒塔梭哈”超度一只活得很旺盛的小蝴蝶,当念到第5口气时,它欢快地扇动了几次翅膀当下往生极乐世界。也曾念诵此句总咒,使一次放生时不慎买的9只死甲鱼复活,见闻者无不惊奇赞叹,不可思议,灵感事迹数不胜数。

  此法用于放生,所放之物,即生解脱。修此法之人,行、住、坐、卧中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度了无量无数众生,即是无意中见了一面即生解脱。经云:“一切所愿,任意满足”。“况有众人,或见塔形,或闻铎声,或闻其名,或当其影,罪障悉灭,所求如意,现世安稳,后生极乐”。“若人读诵此一卷经,即为读诵,过去现在未来诸佛所说经典。由如是故,九十九百千万俱胝,一切如来,应、正等觉,侧塞无隙,犹如胡麻,重叠赴来,昼夜现身,加持其人。”“由法要故,一切如来,坚住护持,昼夜不去。”“乃至八万四千法蕴,亦在其中。若与此人,往过道路,或触衣风,或踏其迹,或唯见面,或暂交语,如是等人,重罪咸灭,悉地圆满。”“何因缘故,此法如是,殊胜功德?佛言当知!以此宝箧印陀罗尼,威神力故。”此咒,三世诸佛的名号,法报化三身,心印,所说一切经典,一切咒语,一切宝塔等,皆在其中,咒语是此经之总持,也是一切经总持,此咒较长,在方便使用时,可念此经经题加咒塔梭哈代之(“梭哈”即速速成就之意),因经题是总持之总持。由是之总持故,故能“一切所愿,任意满足”。

  中有教授听闻解脱密法一书后云,六道金刚咒(啊阿下萨嘛哈),听闻解脱咒(阿比甲当嘎),本觉大密咒(嘛嘛郭林萨敏达)。以上三咒均为阿达尔玛普贤王如来根本总持。六道金刚咒、亦名大圆满六字真言。能摧破六道苦轮,拔济六道众苦。听闻解脱咒,亦名阿达尔玛普贤王如来听闻解脱咒,即本密法中所谓入耳一闻便得解脱之咒。本觉大密咒,亦名阿达尔玛普贤王如来心咒,又名大密宗根本咒,又名去贪瞋痴三毒咒。持诵此咒,能悟自性本空,断除三毒烦恼,成就法身;命终荼毗,能出舍利。以上三咒,一历众生耳根,即能消除宿业;持以度亡放生,功德极大。加持土沙,散亡者墓上,彼亡者虽堕恶道,亦能出离,往生极乐世界;又或书写此咒佩带身上,俱获利益。其他功德甚多,不及详述。

  六道金刚咒,虽只六字,有不可思议之大威力。诺那上师初莅临汉地时,即广传此咒。有人叩请此咒之功德,奉上师开示云:“此咒亦可译作佩带成佛咒,即佩带身上,亦可成佛。此咒普度众生,有无量无边功德,凡耳闻此咒声,或目观此咒字,或身手触着此咒,均消灭三世业障,将来均得成佛。又此咒对于超度死亡众生,功德尤大。死亡众生,虽已堕恶趣,亦可出离,往生净土。生前如多念此咒,则死后焚身,即得舍利。此咒因缘,是阿达尔嘛佛传于毗卢遮那佛,在毗卢遮那佛时,有某修道人,心甚慈悲,彼时有一大河与某湖相连,因天旱水涸,致河水与湖水,亦因之干断,湖内之鱼,天天被干死者甚多,某人乃天天将湖内之鱼捞起来,一担一担送到河里去,但天旱甚剧,将此一担鱼送到河去,待回到湖时,又见有许多鱼都干死了,某人叹气说:“得救的众生少,不得救的众生多,众生真难度”,彼时毗卢遮那佛化身对他说:“众生度众生,当然得度的众生甚少;如以佛法度众生,则众生自能普度”。某闻此言,即求毗卢遮那佛传授普度众生之法,毗卢遮那佛乃授以此咒。某念七遍后,所有已死之鱼,均往生西方净土;未死之鱼,均消灭无量业障,随后均得往生成佛(当然此三咒亦在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中,因经中云:“若人读诵此一卷经,即为读诵,过去现在未来诸佛所说经典。”故行法时不需念诵,只是为了说明此经不可思议之威神力故)。

  念阿弥陀佛超度同样有不可思议殊胜之功效。普摄一切法,念一句即可消80亿劫生死重罪,一念十念即得往生,特别是临终时,中阴期,真信切愿地念一声阿弥陀佛,当下往生极乐。特别是念“南无十方三世一切阿弥陀佛”一声,即同念佛无量声,其功德效应更不可思议,正如龙舒净土文所说:“释迦佛时,有翁婆二人,用谷一斗记数。念阿弥陀佛,愿生西方。佛云,我别有方法,令汝念佛一声。得多谷之数。乃教以念南无西方极乐世界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同名同号阿弥陀佛。出宝王论,尝以禾山谷校之,一合千八百粒,此数乃二千石(dàn)之数。佛自以此教二老人,则其功德甚大可知矣。若愚人不能念者,且单念亦可。教人全念,得大福报。”

  如上行法后再念诵补阙真言,可消除诵经、持咒、念佛中缺漏之罪业,又可增加功德一千万倍。

  此回向文不可缺少,功德无量,如文中“愿以诸功德”就不只是此一功德,而是通摄三世一切功德。“回向极乐世界,回向一切佛净土”意即:回向无量佛,无量佛净土,一方面功德自然放大无量倍,另一方面因听闻故,可使亡者与所有佛净土广结善缘,并使亡者随缘随意往生佛土(此缘即过、现、未来三世及中阴期之缘),这样更方便,更有把握。“愿您当下解脱成佛,弘扬佛法,度尽众生”。此是行法者的功德大愿,亦即是亡者的大愿,此大愿无量无边。促使亡者顿超三界,即生成佛。

  三、方便易成就

  (一)简单

  中有教授听闻解脱密法,根据中阴期的实相,把中阴期分为三个阶段,即死位中有(断气后半小时至第四天),法性中有(断气后第五天至第十八天),轮回中有(断气后第十九天至五十三天)。每期每日的行法各别,实行比较复杂,为了简单方便,广泛效捷,僧俗皆宜,始终如一,教者方便易施,受者明朗易行,撰写此法。此殊胜之处,有诸佛菩萨,莲华生大士慈悲加持护念和经咒佛号威神之力,又加以施法者,至诚恳切,如法实施,不漏一众,皆得解脱,即是轮回中有期开始施用此法,亡者亦无轮回,速得解脱。如法行持“实施法要”三遍,并将此法全文书写或复印三份,覆盖在危重病人的面部、胸部、上腹部各一份,此人可能重病得愈,寿命延长,福德无尽。若阳寿已尽,临终时定能往生净土(此三份随亡者火化)。若念“实施法要”三遍后,将全文三份焚烧成灰,全部撒在亡者骨灰盒里,或坟墓上,再盖上一层土,勿使风吹雨淋而流失,亡者速得解脱。用于放生,无不解脱,但不得有疑。

  (二)易救

  中阴期即是前身已坏后身未成之过度期,事[原“理”字徐老改为“事”]实证明此时众生比活着时好度。智慧能力比活人高9倍,并且有除漏尽通外不圆满的五神通,不受距离限制和物体的障碍,一呼即来。教授解脱方法,能聆耳谛听,听则真信,信则实行。语言文字,理解力强,生时不识字,也能深解此法,特别是历经诸多惊惧险恶境相和万死一生的逼迫,饱尝苦恼,欲求脱离,身不由己,无能为力,如同有人,陷入深井,在死难逃,求出不能,有人救拔,唯有此望,最为听话,依教奉行,不打折扣,自力他力,合而为一,目标一致,瞬间得救。又加咒语佛号威神超脱之力其效更为殊胜。中阴期众生好度,但宜早不宜晚。死前受持,其效更佳,中阴期间,闻即忆行,如此简单,殊胜大法,无论学佛与否,定能解脱。

  如此大法,融禅净密。救度众生,随缘应机。不加分别,众皆平等。自他两利,皆成佛道。

  吾之后学,愚陋难免,请诸大德,慈悲指正,共弘佛法,度尽众生。众生度尽,实无度者,亦无被度,本来如是,真报佛恩。诸多同仁,鼎力相助,深表感谢,即生解脱。

  后学:明信敬上

  2001年阿弥陀佛圣诞日

  [编者注:此稿经徐老两次校阅、修改。范业信(明信)居士编写的《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中有教授听闻解脱密法——普度实录》和配套光碟,经徐老校订、支持,已由河北省佛教协会印行流通。为方便同仁参考做自度度它之用,录入本书。]

  念佛 大 圆 满 一、念佛往生是怎么一回事

  二、持名法门的三大特点

  (一)下手简单,不碍众务

  (二)可浅可深,三根普利

  (三)即生成办,圆证不退

  三、持名法门基本要求和方法

  (一)积储三种资粮

  (二)具足正助二行

  (三)依靠自他二力

  (四)达到一心不乱

  四、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

  (一)带业往生,还是消业往生

  (二)怎样理解“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

  (三)为什么说“禅净不二”

  五、上师关于净宗念佛的圆满开示

  净土宗是中国佛教大乘八宗之一。它的教义是以念佛往生净土为目的,所以称为净土宗。净土宗的主要依据是三经一论--《佛说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大乘无量寿经》和《往生论》;此外,千经万论也都处处提示。在佛所说的无量法门中,念佛是最方便的一种,其中持名念佛,是一种特别法门,称为易行道。所以历来禅、教、律、密各宗大德,发愿回向,求生极乐,以迅速圆满功行的很多。现在我们就教言教,站在净土宗的立场,按照净土宗的教义、观点和方法来浅谈持名念佛法门,对广大净宗学人来说,是有普遍实践意义的。

  一、念佛往生是怎么一回事

  学佛的目的,可概括为四句话:断烦恼,了生死,度众生,成佛道。释迎牟尼佛为了救度在生死大海中挣扎着的一切苦难众生,针对惑业的轻重,根机的利钝,敷演无量法门,或顿或渐,或权或实,各随所宣,依法修持,出生死大海,登菩提觉岸。在无量法门中,禅净二门,最有代表性,可以普摄一切法门,因为禅宗主张离心、意、识,直指本性,灵光透露,当下悟入;净宗也正是彻证自心清净之土,心土不二。下手方法,虽各有不同,但都很简要,都是法门中的瑰宝。但禅宗全靠自力,要人在“不思议处”拈取,一旦触及,体认不误,便可开正法眼,得大受用。正象永嘉大师《证道歌》说:“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终不竭。”然而谈何容易!从前有一位姓张的居士作了一首偈:“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及至遍参无一事,始知虚费草鞋钱。”意思是说:赵州从谂禅师为了心头尚未悄然,八十岁还去行脚参访,但遍参归来后,却又了无所得,徒然化费了草鞋钱!可见宗下意在言外,每使人无从下手,更谈不上解粘去缚。即使伏惑发悟,破参见性,而习气仍在,离了生死尚远,总之仗自力比较困难。所以永明寿禅师语重心长地说:“有禅无净土,十人九磋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它去。”

  净土宗就不同了,除自力外,兼仗他力。《大乘无量寿经》上,载有阿弥陀佛所发的四十八个大愿。其中第十八愿说:“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就是仗佛慈力,伏惑往生。我们无量劫来起惑造业,还没有解脱,但只要从今以后不造现(新)业,(现业刹那便成过去,故实质上,现业与夙业不二。且业由心造,上根人悟三心不可得,业从何起?虽然如此,仍须顶礼十方诸佛,忏悔余习。中下根人,心地未明,更须“随缘消旧业,莫再造新殃”,正如服药必须忘食,否则难以愈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就可往生极乐净土。《佛说阿弥陀经》上,开宗明义地指出:“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这二个“有”字份量很重。佛是戒妄语的。“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金刚经》)这说明西方极乐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不象我国古代玄学家庄子,常喜以空阔的言词,来论证他的学说:说什么“有个名叫混沌的人,生下来就没有七窍,有人很怜悯他,替他凿了七窍,结果虽然有了七窍,但混沌却死了。”意思是说:天地未分以前,人是无知无识的,等到知识多了,有了七窍,就促使人们早亡。这是一种寓言,实际上没有这回事。

  但是佛教所说十方有无量世界,其中有西方极乐净土,这不但不信佛教的人不会相信,在已信仰佛教教理的知识分子中,也往往表示怀疑。他们的目光始终没有超出所居的地球。他们不知道宇宙在时间上的无限性和空间上的无边性。七十年代以前,人们认识宇宙的边缘还只有100亿光年。1972年发现了距离地球160亿光年的类星体,那时又有人认为160亿光年将意味着宇宙的边缘。但近年来澳大利亚和英国的天文学家又发现了一颗200亿光年远的类星体,代号为PKS2000-330。天文学家预料,新的发现又将引起科学家们关于宇宙范围的新的争论。实际上,时间是无始无终的;空间是无量无边的。科学的发展,促进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也为佛学作了注脚。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说:“要深信只今现前一念不可尽故,依心所现十方世界亦不可尽;实有极乐国在十万亿土外,最极清净庄严,不同庄生寓言。”根据《华严经》所说:华藏世界海的每一世界种高二十层,每层中有无量诸佛国土,婆婆世界与极乐世界同在刹种第十三层。如果我们只相信佛说的义理,而不相信佛说的事相,这就叫“执理废事”,既废了事,那末理也不圆。因为事与理是对立的统一,从来是不二的。又要知十万亿佛土,并不在我现前一念心性之外,所以古德说:“临终在定之心,即是净土受生之心。”因为心性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也不能以大小、内外、远近来衡量,因为这些都是我们凡夫的分别情见。心性既没有界限,佛土也原无定向,佛说“从是西方”,是为我们指方立相,使能系心一处,易成念佛三昧。莲池大师在《弥陀疏钞》中说:“不颠倒处,全身生极乐莲台;颠倒才生,应念住娑婆国土,即心即土,即土即心,西方去此不远。”这是理事圆融的微妙开示。

  释迦牟尼佛了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惑业深重,愚昧无知,无常执以为常,无我执以为我,苦恼执以为乐,不净执以为净,种种颠倒,根深蒂固,要大家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很不容易。所以从同体大悲心中,无问自说,开示这个持名念佛法门,善巧地将一颗清净佛珠安放在众生染著心中,念念消除烦恼习气,净化心地,往生净土。我们必须不辜负佛的悲心,实践、护持这一广大微妙法门。莲池大师说:“假使驰骋狂慧,耽著顽虚,于自本心,曾未开悟,而轻谈净土,蔑视往生,为害非细。所谓‘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招殃祸’者也”。这段开示,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二、持名法门的三大特点

  持名念佛既是一种特别法门,那么特别在什么地方呢?根据历来祖师大德的教导,大致有下列三个方面:

  (一)下手简单,不碍众务

  就是说,一句阿弥陀佛万德洪名,人人会念,随时随地,提起便是。一念提起便一念是佛,念念提起便念念是佛,虽目的不在见性,见性也自在其中,真可谓“妙契实相,暗合道妙”啊!只要我们在行住坐卧、日常生活之间一句弥陀不离心口,至诚恳切,专精用功,便能逐步从有念入无念,即凡心为佛心。即使在人事纷繁,八面应酬的情况下,这一句佛号,仍不妨见缝插针,“竹密何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确是很好的描写。从前湖南衡州地方,流传一个故事:有一位姓王的打铁佬,大家叫他王打铁,一家四口,靠打铁度日。他为了生活,终日在炉旁忙个不休,觉得做人没有什么意思。有一天,有一位出家人,从他的门前经过,王打铁忙上去施礼,要求出家人慈悲,教他一个解决痛苦的方法。那位出家人见他十分诚恳,便到屋里坐下,对他说:“这很简单,你只要一心念阿弥陀佛就是了,你可随着打槌和拉风箱的动作,手里一槌、一拉、一推,口里跟着念起佛号。天天这样,痛苦自然可以解除。”王打铁听后十分高兴,觉得既不碍工作,又可使精神有所寄托。从此一面打铁,一面念佛,不但不感到打铁的辛苦,而且感到很快乐。因为他把全副精神集中在佛号上,整个希望也寄托在极乐世界上。这样念了三年佛,临终时预知时至。一天,他对妻子说“我今天要回家去了。”他妻子惊异地问道:“这里不是你的家吗?还要到什么地方去!”他说:“我的家在西方。”这才使他的妻子知道原来他要往生净土了。不一会,他又站在炉边煨铁,并高声念佛。当把铁煨红取出时,说了一首偈:“叮叮当当,久炼成钢,太平将近,我往西方。”举槌念佛一声,敲下时便去了。异香芬郁,面不改色,从此衡州念佛的风气很盛,可见净土法门,真是难信易行之法啊!

  (二)可浅可深,三根普利:

  这就是说,其他法门往往只适宜于惑业较轻、上根利智的人,对中下根性人不易相应。持名法门却是利钝普摄,三根齐收:

  1.下根人往往表现为烦恼惑业重,分别执著深,甚至多造恶业,不知惭愧,以致众苦逼迫,无法摆脱。这种人如果改过为善,忏悔既往,勇猛回头,并以深切的信愿,执持佛名,从朝至暮,念念相继,久久纯熟;妄想便能逐步减少,执著便能逐步放松;虽没有完全断除见思烦恼(即贪、嗔、痴、慢、疑、恶见六种根本烦恼,或分而为十种惑),但由于依靠真信切愿和自他二力,命终就能带惑往生极乐的“凡圣同居土”。《观经》中说到即使是五逆十恶的人,临命终时,由于生大恐怖,听从善知识的教导,至心念佛十声,也能往生。正象有人被贼追赶,前无出路,后无退路,一心寻船渡江,这时只此一念,更无二念。这样便能伏住惑业,顿出生死。《大智度论》说:“一切众生临终之时,刀风解形,死苦来迫,生大怖畏,是故遇善知识,发大勇猛,心心相续,十念即是增上善根,便得往生。”但这种不断惑业,而得往生,决不能侥幸而得,如没有平时笃实念佛功夫,决不可能有临终往生的效应;就是那些作恶多端,能临时十念往生的,也是夙因成熟,故能碰到善友安慰劝勉,便生信发愿,至心念佛,可见仍不离因果的网络。但这种情况,实是万中没有一个二个啊。

  2.中根人惑业较轻,一般说来,能诸恶不作,众善奉行;具足五戒、十善等道德规范,不谋私利,助人为乐,至诚仁厚,表里相应,净化心身,完成人格;并逐步学习四摄六度,实践大乘佛教,打好成佛基础,同时一句洪名不离心口,前句后句,相续不断,在一切顺逆境界上锻炼打磨,日积月累,能在事上念到粗垢脱落,一心不乱,见思烦恼逐步由伏而断,命终便能往生极乐的“方便有余土。”

  3.上根人般若气分较厚,智慧猛利,深信因果,对于实相妙谛,心不惊动,有的参禅明心,有的说法利生,并以清净心,执持名号,回向极乐。他们在念佛名号中,即念即观、即观即念,观念合一、理事双融;了知能念心外,别无所念之佛,所念佛外,别无能念之心,能所不二,心佛一如,在理上念到一心不乱,做到了“恰恰念佛时,恰恰无佛念,无佛恰恰念,当念恰恰无。”这种于念而无念,于相而离相,正是实相念佛和禅净不二的境界。功夫到这一地步,便能破无明,见佛性,了知一句弥陀,即是本觉理性,即是法界全体。也就是说,正当念佛时,此心便是圆融清净宝觉。“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何等直捷,何等痛快!所以幽溪大师在《净土生无生论》上说:“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故我念佛心,全体是法界。”这种人因平时已智慧花开,本性佛见,一期业报终了,便生极乐的“实报庄严土”,因已分破无明,故也分证“常寂光土”。

  众生根性万别千差,修证也有许多层次,三根只是大致的分类。以上总的说明,下根人可以伏惑往生,中根人可以断见思惑往生,上根人可以破无明往生,随各人功行的深浅,所生虽有四土不同,但生到“同居土”,就可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这就是说生同居土,就已横生上三土,极乐四土圆融具足。所以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赞叹净土法门“十方佛土,无此名相,无此阶位,无此法门。”以上讲到五逆十恶临终十念便可往生,这不是可浅吗?《华严经》说: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以后,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指导他和华藏世界诸大菩萨,求生极乐,早成正觉;还说到破无明,见佛性的十地菩萨,一切所作都不离念佛。这说明念佛法门正接上根大器,旁及中下根人,这不是可深吗?所以念佛法门是可深可浅的。

  (三)即生成办,圆证不退

  按照一般的修持法门,要经历多番生死,才能脱离三界流转。象初果圣人—须陀洹,断见惑后,要经历天上人间七番生死往返,才能断尽欲界中的九品思惑,然后再进断色、无色界共七十二品思惑,才证第四果—阿罗汉,了脱生死。这是竖出三界,而净土法门就能在这一生中带着惑业往生。往生后,由于境缘殊胜,就不会退转凡夫之位,叫做位不退;并能不断进修,断除见思、尘沙等惑,利济众生,悲愿无尽,叫做行不退;进破无明,中道正念永不退失,叫做念不退。象经中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就是说,往生人中,还有很多已成就了等觉菩萨果位。这说明从凡夫十念成就,带业往生,虽居下下品的位次,但都能即生成办,圆证三种不退,可见净土法门的优越性是无以复加了!

  三、持名法门基本要求和方法

  《佛说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其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这里,已开门见山地将持名念佛法门的要领,和盘托出。其中“善根”(因)“福德”(缘)是条件;“执持名号”是方法;“一日至七日”是过程;“一心不乱”和“心不颠倒”是目标;“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和“即得往生”是效果。具体说来,修持名念佛法门,有下列一些基本要求:

  (一)积储三种资粮

  这譬如远游,必须准备资粮。信、愿、行则是往生净土的三种资粮。所以这部《阿弥陀经》以实相为本体,以信、愿、持名为宗旨,以往生不退为力用。在信、愿、持名的宗旨中,以信居首,因为“信为道源功德母”,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有了真信,必能发起切愿和笃行。一个人如果一直怀疑极乐世界是否真有?自己念佛能否往生?他就不可能发起真正的愿行。另外《大乘无量寿经》说上、中、下三辈往生都要发无上菩提之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观经》则说九品往生,其中包括五逆十恶的下下品人,至心念佛十声,命终便得往生。既能“至心念佛”,必定具足信愿,既有信愿,即是发菩提之心。所以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说:“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由此而执持名号乃为正行。”又说“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可见修此念佛法门,必须具备这三种资粮。

  (二)具足正助二行

  这就是要求福慧双修,凡是发菩提心,修念佛行,即是正行——善根(亲因);孝养父母,尊敬师长,积极工作,见义勇为,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深信因果,读诵大乘等等,即是助行——福德(助缘)。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主要是指示我们要具足正助二行,来达到往生的愿望。

  (三)依靠自他二力

  实践佛法首先要依靠自力,发挥主观能动性。我们要以“八苦”为师,把修学佛法与人事的磨练结合起来,与痛改习气结合起来,在种种障碍中忍得过,越是在困难中练成的,功夫越靠得住。但净土法门还可兼仗他力,因为阿弥陀佛曾发临终接引的大愿,只要念力猛利,就能感应道交,使我们多障凡夫,十念、一念都可往生。(在《大乘无量寿经》、《观经》和《念佛三昧宝王论》上都有说明。)《称赞净土经》还说:“是善男子,或善女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来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北京黄念祖老居士在《大乘无量寿经解》中,把“慈悲加佑,令心不乱”二句,看作是“净宗的心髓”。因为佛力加被,行人心才不乱,于是十念相续,便得往生。所以称净土宗是他力法门,是易行道。当然,如果我们不是“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而误认为念佛法门,轻而易举,留恋尘缘,心存轻慢,正不知何年何月才得解脱哩。从根本上说:众生是弥陀心中之众生,弥陀是众生心中之弥陀,自他二力,正是二而不二的。

  (四)达到一心不乱

  持名念佛要求念力集中,心不散乱,久久烦恼便能圆伏圆断,证入一心不乱——念佛三昧,所谓一心就是无心,这时便无心可乱了。“一心不乱”有事理二种,念到触境逢缘,妄心不起,叫“事一心”;念到心契实相,心佛不二,叫“理一心”。这二种“一心”是断惑一心,是往生净土的正因。但一般人要做到“一心不乱”很不容易,净土宗就有一个特别办法,就是“伏惑”往生——伏住惑业,使无量劫来习气种子不起现行,心得不乱,便生净土。可见伏惑亦能一心。不论断惑、伏惑,只要“一心”便能往生。世亲菩萨《往生论》说:“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净土。”当代净宗大德李炳南老居士,曾有偈说:“净土难信却易行,全由二力正助功,必得一心方有效,方便伏惑即感通。”正说明这个道理。

  要达到一心必须生死心切。从前有个国王,看到出家人整天只是念佛,很不以为然。有一天他问出家人:“你们修行人,只念佛,不刻苦,怎能成就?”出家人说:“修行不在刻苦不刻苦,而在生死心切不切。如果生死心切,虽整天六根对六尘,也不会影响正念。”“你这话能用事实来说明吗?”出家人答道:“可以。明天请安排二班宫廷美女,一班在东街跳舞,一班在西街唱歌。另叫一个判死刑的犯人,持着盛满了油的罐子,绕街走去,后面跟着拿大刀的力士,如果犯人落下一滴油,立即斩首。”国王同意照办。到时犯人想:“今天是我生死关头,不能丝毫大意。”绕街结束,果然没有落下一滴油,便赦他无罪。国王问他:“你绕街一周,见到什么?”犯人答:“大王,我什么也没见。”国王大怒说:“你在我的面前,还敢胡说八道,这还了得!”犯人说:“我在生死关头一心管着油,哪有心思去顾到歌舞?”国王这才相信。所以念佛人如果生死心切,一定能做到“一心不乱”,往生极乐。

  至于念佛的方法,由于根性、环境、忙闲等种种不同,功课的繁简,佛号的多少,可以因人、因时、因地而制宜。《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就是说,念佛时,内而身心,外而世界,一切放下,将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都摄在一句佛号上,心声相依,相继不断,自能于不知不觉中转化其颠倒妄想,从事持达理持,转染心为觉心,这真是持名念佛的总持法门!所以说:“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三摩地”即“三昧”,译为正定。摄持六根,净念想继,这是得念佛三昧的第一妙法。所谓“净念相继”起初是以六字名号作为净念,念念相继,随着念佛功夫的深入,六字净念转化为无相、无住、无念的清净心态,根尘脱落,寂照同时,无相净念,相继现前,正是“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了。

  祖师大德们对念佛方法,也有很多开示。如(一)随息法,即随着呼吸的长短、不急不缓、自然、安详而念。由于呼吸出入的自然规律,佛号也随着念念不断,心息相依。经过一定时间的实践,心念越来越细,呼吸也若在若亡,佛号仍绵绵不绝,渐渐证入无念、无不念的境地。(二)计数法,即当念佛时,要至诚恳切,从一句到十句,或从一至五,从六到十,分二气念;或从一到三,从四到六,从七到十,分三气念,要句句相续,字字分明。(不必二十、三十连续记数)作事时,则可恳切直念。这种方法能使妄念无处落脚。此外事务繁忙的人可用朝晨十念法,借气束心。发心勇猛的人,可打精进佛七,克期取证。元音老人说得好:“念佛如能象推车上山一样用力,句句相接,字字分明地随着呼吸细细缓缓念去,虽下下根人,亦不怕念佛不能成片。”净宗大德夏莲居老居士,昔年将念佛经验和受用,写成四偈,现恭录二偈,借花献佛,普作供养:

  (一)

  念佛最忌 精神涣散

  字句模糊 先快后慢

  既无音节 又不联贯

  心不应口 声不摄念

  轻忽养识 古德所叹

  如此念法 永难成片

  (二)

  声和韵稳 字正音圆

  恳切绵密 沉着安闲

  声合乎心 心应乎声

  心声相依 妄念自清

  四、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

  (一)“带业往生”,还是“消业往生”

  这是净土宗的关键问题。过去在教友中,曾有人提出不同看法,现在根据佛言祖语,谈谈个人的学习体会,就教于净宗大德:

  1.执持名号,至心恳切,可以带着惑业往生净土,这是净土宗的重要特色,是释尊悲智双运,为头出头没、速生速灭、浮沉于生死大海的迷妄众生,指示一条出路——横超三界,使一切利钝诸根,都得度脱。所以《大乘无量寿经》说:“当来之世,经道天尽,我以慈悲哀悯,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如果说必待惑业消尽,不许带业往生,这便同一般的竖出生死,不成其为特别法门了。莲池大师在《弥陀疏钞》上,曾指出净土法门是“特于无量法门出胜方便。”大师所谓“胜方便”就是不断惑业,带惑往生。大师说:“依余宗修,直至惑尽,始得出离。……唯兹念佛,带惑往生,以己念力及佛摄受大神力故,一生彼国,即超三界,不受轮转。”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也说:“若执持名号,未断见思,随其或散或定,于同居土分三辈九品。”此外历代祖师大德,也都处处阐明这一要点。

  2.有人认为既有惑业障住,如何往生净土?这一方面是弥陀如来“十念必生”大愿的感应,譬如把巨石放在船上,便可不沉;一方面由于此人临终“至心念佛,便能暗契一心,顿出生死。譬如千江万水,只要没有狂风巨浪,虽有微波,也能显出月光。莲池大师说:“令谓至心者,即一心也。……此之至心,正属理一心。一心既朗,积妄顿空。”这里指出“至心”念佛的重要,也正显弥陀本愿的不可思议。

  3.《观经》所说九品往生中,下品上生是“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随化佛后生宝池中。”下品中生是“……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华之内。”下品下生者是“……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观经》所说,下品三种人,都是造恶众生,临命终时,遇善知识,教令念佛,消除了五十 —— 八十亿劫的生死罪业,而得往生。可见业由心造,业随心转,只要信真愿切,心力坚强,便能于念念中,消除罪业,往生极乐。但正象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所说:“虽百年昼夜弥陀十万,一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然所灭罪如爪上土,未灭罪如大地土。”可见这些人虽得往生,但必有余罪未消,如罪业都已消尽,那末二菩萨为什么还说“除灭罪法”呢?又如果罪业都消,往生者个个断除了见思惑,生方便有余土,那末生凡圣同居土的又是何人?再看《观经》九品往生中,前四品或悟无生法忍,已破了无明惑,或得阿罗汉道,已断尽见思惑,都是断惑往生;而后五品有的要经半劫或一小劫成阿罗汉,有的要经十小劫,才入初地,可见往生时,都是带惑而生。由于带惑有深浅,故证果有迟早。所以经典中虽没有“带惑往生”的提法,但实际上对“带惑往生”的涵义,已作了具体表述。总之,博地凡夫,惑业尚在,而能横超三界,长谢生死,非带业而何?严格地说,在没有证到妙觉位以前,都可名为带惑,罗汉虽断见思惑,还未断尘沙惑,未破无明惑。圆教初住菩萨,虽破一品无明,尚有四十一品无明待破。所说虽是教相,但教相正说明理性,性相原是圆融一体的。

  综上所述,带业中有消业,消业中有带业,不宜说只有消尽惑业才能往生,以免使人畏难,摧人善根,这才好啊!

  至于另一些人,听说只要具足信愿,可以带业往生,临终自有佛来接引,即使下下品也于愿已足。这是走到另一极端。由于依赖心强,平时不重视老实念佛,临终怎能至心念佛,伏住惑业,往生净土?只有随业漂流去了!

  (二)怎样理解“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

  凡是信愿具足,一心念佛,心不散乱,光明显发,与佛光光融通,就“生则决定生”了。正象每一电台发射的电磁波,遍满虚空,这比喻佛的光明无处不照。如果我们能转动接收器的旋钮,调准波长、频率,世界各地声音,立即就在当前。这比喻念佛到心不散乱,也能起感应作用,在刹那间,由佛接引生到净土去了。那么为什么又说“去则实不去”呢?这是因为我们的真性广大无边,周遍法界。正象《楞严经》说:“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又说“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可见十方世界无不在自性包含之中,极乐净土,也正是自心本具之土,哪有来去之相可得?“生则决定生”是说事,“去则实不去”是说理,而却理事无碍;知佛无来去,而见佛来,明本来无生,而现往生。正象一座大圆镜中,显现数十层楼阁、山水,层次分明,但镜光并没有去来。有些行人喜谈理性,厌说事相,但理事不二,本来交彻,又何必舍事就理,离相觅性呢?如果我们以生为生,这是常见;以无生为无生,这是断见,生而无生,无生而生,这才是第一义谛啊!

  (三)为什么说“禅净不二”

  禅净一门,归源都是一样,但门庭设施有异,下手方便不同。禅是主张即心是佛,直下无念,顿悟清净心体,空寂灵明,妙用恒沙。净是从第六意识下手,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久久功纯,念到根尘脱落,自然寂照现前,这就是所谓“暗合道妙,巧入无生”。所以古德说:“禅者净土之禅,净土者禅之净土”,二门不但是分无可分,而且是合无可合;分合都谈不上,还论什么同与不同,二而不二呢?经云:“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又说:“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净宗行人,应从这里死尽贪心!

  五、上师关于净宗念佛的圆满开示

  净土宗念佛修持十分特殊,非常殊胜,主要特别在三根普被:上根、中根和下根。

  净土宗念佛,主要用功就“一心不乱”四个字。一部《佛说阿弥陀经》,重点只是两句话:一句是“一心不乱”,另一句是“心不颠倒”。经上说:“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其中,一句是“一心不乱”,一句是“心不颠倒”,而“心不颠倒”就是“一心不乱”,所以归根结底是“一心不乱”,要求非常明确。

  一心不乱分为两种:一种是事上的一心不乱,一种是理上的一心不乱。

  事上的一心不乱,就是碰到各种五欲六尘境界,能够心不散乱、不动摇,事相上做到杂念不起,这是“事一心不乱”,相当于阿罗汉的境界。阿罗汉证到无生,断除了见思惑两种烦恼,因而出离三界。念佛修持,念到事一心不乱的人,实际上也断见思烦恼了。但是,还有两种惑烦恼没有断:一种叫尘沙惑,尘沙烦恼;一种叫无明惑,无明烦恼。因此,有些大阿罗汉回小向大,继续前进,先破尘沙惑,再破无明,见法性,就成为法身大士。《华严经》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统统都破无明,见法性。三种惑:见思惑比较粗,尘沙惑比较细,无明惑比较微细。《首楞严》里谈到三惑时说,不尽三惑,即使有神通,亦为入魔道。修持必须逐步地破尽三惑。三惑破尽之后,在位置上讲,等于圆教初住菩萨,等于别教初地菩萨。破无明,见法性,到这个地步,才谈得上理一心不乱,理上的一心不乱。

  什么是“理一心不乱”呢?晓得自心就是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念佛时,能念之心就是所念之佛,所念之佛就是能念之心,心佛不二,能念所念双亡,叫理一心不乱。在这个境界里,寂而常照,照时不起妄念,灵明觉照。寂而常照,也就是照而常寂,既有体又有用,既有定又有慧——寂就是体,就是定;照就是用,就是慧。到这时候,定慧、寂照属于不二境界。

  我们念佛人,从最初一念下手,如果能念念不忘,一丝不挂,不入迷惑,紧紧凑凑,绵绵不断,净念相继,到后来逐步逐步就可以进入寂照境界。到寂照境界时,实际上就是禅。所以,禅净不二。常说念而无念,又说无念而念。念,还是念的,但没有挂碍。心里没有挂碍,无能念之相,也无所念之相,全没有的。虽然在念,等于没念;若说无念,但念念阿弥陀佛,很清楚,并不是不念,一句句阿弥陀佛清清楚楚。这在禅宗讲,就是禅的境界,所以禅与净不二。对初下手的人来说,好像分禅分净,实质上是一回事。从结果来讲,净土宗的一心不乱,就是禅宗的灵光独耀,实际上是一回事。禅宗说“妄想脱落,灵光独耀”,又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到寂照境界时,灵光独耀。在密宗,又有密宗的说法,叫“当相即道,即事而真”,实际上还是一回事,同样境界。

  我们现代人,大多数修净土宗比较稳当。对上根人来说,念一句阿弥陀佛,就可以明心见性。并非不可以明心见性,上根人可以修到理一心不乱。念佛念到妄想脱落、一心不乱的时候,自性了了分明。中根人呢,比如阿罗汉,念到两惑断掉,凡碰到事上境界,能杂念不起,自然而然被定力摄住,心不散乱,这就达到了事一心不乱。以上两种境界,对下根人来说,不下非常的苦功夫,是很不容易达到的,尤其是我们在家居士。但是,根据永明大师的四料简,说“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并不要开悟。所以,净土宗的特点在于带业往生。理一心不乱之外有事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之外还有带业往生,带业往生属于下根凡夫。下根人念佛,于惑业没有断,但因信心真切,愿力坚强,临命终时一心求生西方,盼望阿弥陀佛慈悲加持,这样有信有愿,又有他力加持,便“至心信乐”,十分信乐地求生而就生到极乐世界去了。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说:“若有众生,愿生我国,至心信乐,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这就是第十八愿。这第十八愿,实际上是四十八愿的关键和精要。如果有众生,至诚恳切地相信,希望生到极乐世界,“乃至十念”,“乃至”的意思是超越,“乃至十念”是最少十念,少到十念也可以,多念总归益善的,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是阿弥陀佛亲自发的愿。阿弥陀佛是修成正觉了的,四十八愿,包括第十八愿,当然是条条都兑现了的。所以,我们生死凡夫就有了大靠山,靠这个法门,临终时至心信乐地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最少十念,一口气断掉时,阿弥陀佛就来接引而生西方了。如果这样念佛而佛不来接引,佛便妄语了,当然没有这回事。由此可见,即生成办了生脱死这件大事,只有靠念佛法门最最稳当。因为,修其他法门要断三惑,难哪!只说断见惑,就有我见、身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五见统统断掉,共八十八品,才是须陀洹,还不过是初果。初果见道了,消除了见道惑。再修上去,二果、三果,到四果阿罗汉,见思惑才断尽。再修,断尘沙惑。上根人修持,就要破无明了,见道时是初地菩萨。佛法无量法门之中,净土宗称为特别法门,特别就特别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利根、钝根都有相应的法门:上根,修理一心不乱;中根,修事一心不乱;下根,可以带业往生,即生了脱生死。能够即生了脱生死的法门,除净土宗外,其他法门都没有讲到。因此,我们要至诚恳切地相信佛菩萨的话,相信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决不是虚愿,相信本师释迦牟尼决不会妄言,我们好好念佛并回向西方,临命终时,仗佛慈力,往生净土。因为净土法门是他力法门,仗佛慈力主要是他力加持。但是,他力法门也不离自力,自己心愿的力量。自己信心越强,就越清净,与阿弥陀佛加持的力量也就越相应,感应的程度就越快越大。所以,我们念佛时,一定要至诚恳切,以清净心持念名号。

  关于念佛的方法,首要的是两句话,很值得我们注意,是十六观经里讲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所谓“是心作佛”呢,我们念一句阿弥陀佛,就是自心作佛。自心怎么作佛呢?念佛的心当下就是佛,并不需要借助其他的力量,心作心是。自心不作佛,就不是佛。自心作人,就到人道;自心作畜生,就到畜生道;自心作地狱,就到地狱道。自心作佛,念阿弥陀佛,就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个道理啊,很清楚,很清楚!

  其次呢,古德讲,念佛时“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这话讲得好,非常重要!为什么“一念相应一念佛”呢?因为,我们念一句阿弥陀佛的时候,这一念正当念的时候,妄想一定歇下来,所以念的时候是相应的。如果第二念不接上来,妄想又来了。念佛一次,等于相应一次,这一念就是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呢?若不断念佛,则不断相应,就不断是佛,不断就是佛。由此可见,一句佛号,当下立竿见影!所以,我常和大家勉励,劝大家老实念佛。当妄想来时,一句阿弥陀佛提起来,妄想马上走掉,因为心无二用啊!念阿弥陀佛至诚恳切,妄想自然解脱了,自然而然地接受阿弥陀佛,就是阿弥陀佛!因此,净土宗念佛法门三根普被,非常特别。上根人,通达即心即佛,念念是佛。中根人,肯自念自听,自念自唤,就能唤醒自己。一般根性的人,迷惘颠倒,用不着多讲道理,就劝他多念佛。念阿弥陀佛就是唤醒自己,赶快醒悟啊!赶快觉悟啊!他只要肯念,多念,慢慢地就解脱了,不念就不能解脱。所以,净土宗提倡老实念佛。

  再有呢,在高层次讲,一句阿弥陀佛就是实相。我们引用一首偈语来说明:

  “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我今念佛心,全体是法界。”

  这一偈语,出自天台宗幽溪大师(就是传灯大师)撰的《生无生论》。这篇论著,十分出名,被藕益大师收入《净土十要》之中。《生无生论》说,虽然生到西方净土,但生而无生。因为自性本来不生不灭,所以自性无生无死,本来无生无死。然而,生肯定还是生的,不是说不生,不是说净土没有的,是“生而无生,无生而生”。佛法是辩证法啊!《生无生论》的偈语非常好!“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法界”,就是众生的本性,也就是自己的佛性,自性具足的清净佛性,是一个圆融之体啊!用来作我一念之心。“我今念佛心,全体是法界”——我现在念佛之心,自然遍及法界全体了。这样,一句阿弥陀佛是全法界体所作,那么念一句阿弥陀佛就是法界全体。换句话说,一句阿弥陀佛,就是法界,就是实相。不用其他法求实相,就念这句阿弥陀佛,实相就现前,非常了当!所以,“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我今念佛心,全体是法界。”这首偈语好极了,味道好!

  还有,在修持中我体会到,修净土法门,方法上需要有所改进。许多时候,大家谈为啥修心中心法,为啥修六字大明。因为修心中心和六字大明有三密加持。而念阿弥陀佛,大多数人只有一密——口密。身不密,意也不密。所以,一心念佛修净土者,最好盘腿、结手印,就是身密。每天早上,五、六点钟或六、七点钟,坐念一小时,至少半小时,一般来说一小时比较好。夜里,睡觉前也坐念一小时。口里念,四字名号或六字名号都可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小音声念,自己两耳能听到。不要出大声,大了伤气。嘴巴要动,不动,口就不密了。意密呢,就谛听这句佛号。因为众生的耳根比较伶俐,耳根的摄受能力比较强。这样念佛,心念耳闻,身密、口密和意密三密加持,力量就大,当然进步就快了。

  观世音菩萨修耳根圆通,“返闻自性,入流亡所”进而“性成无上道”。“返闻自性”,是不去听外面的声音,反过来闻自性,实际就是观心,这是禅宗法门。净土念佛,就听自己念阿弥陀佛,这等于是观心,不必再观心,不必再观想,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不断地念,同时又一句一句地听。到后来呢,杂念不起,却了了分明,了了明了。正当此时,实际就是无生境界,就是真如佛性境界,也就是法身如来境界。可见念这句阿弥陀佛,确实微妙,不可思议,下手却非常方便,成就又相当高,和禅宗啊、密宗啊,没有什么两样。所以,以前的祖师大德,在开悟之后,大多数都归向净土。譬如善导、莲池、藕益、印光等大师,都是大彻大悟的大善知识啊,他们都归向净土,依仗阿弥陀佛的力量求生极乐。在《华严经》里谈到,十地菩萨一切作为不离念佛。十地菩萨都是法身大士,他们度众生的一切善巧方便,处处不离念佛,还要依仗佛力的加持,何况我们凡夫!因此,我们一定要自力、他力并用,信愿真切,心念耳闻,一门深入,求生极乐。当然,不否定明心见性,中上根人努力修持,可以明心见性,可以见到本来面目,见到《金刚经》上“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境界。《金刚经》上说“无实无虚”。我们念阿弥陀佛,念到妄想息下,就是“无实”;但是,灵光独耀,了了分明,就是“无虚”。一切事用不到考虑,饭来张口,衣来上身,自然会做的,是妙用。虽然无所得,无所依恋,但是妙用纵横,大起大用,与一切诸佛所证无二无别,这在禅宗讲起来叫“一鼻孔出气”。所以,并不是修净土所证到的低,低与不低完全在根性上说的,从证到的目的来说,“诸法平等,无有高下”,没有高下。念佛法门,不同根性人修持,就如大象和老鼠饮水,各得其饱。大象喝起来喝得多,饱了;老鼠喝一点点,也饱了,只要饱了就好了么!所以,念佛法门确实是不可思议的微妙法门啊!佛在经上讲:“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仗念佛得度生死。”只有念阿弥陀佛,才可以了生脱死啊!

  以上这些点点滴滴的体会,提供参考,大家共勉,同生西方,同圆种智。

  回 向 偈

  我写此文 严净佛土

  上报四恩 下济三途

  见者闻者 度人自度

  尽此报身 共生乐土

  五、纪 念 文 集 威仪寂静不示相,平等谦逊显大悲 ——忆一代大德徐恒志恩师

  值恒公恩师圆寂周年之际,为续佛慧命,让更多的众生得闻佛法,让更多的同修能继续受益于徐老恒公的法乳甘露,智亮和莲明等师兄发心将恒公恩师后期与弟子、道友往来的书信收集整理,汇编成册,结缘于广大信众及同修。此编汇集的内容,就针对性而言:恩师虽一时应机之谈,但其中很多是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故此集的出版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我有缘及有幸与人随侍恩师二载有余,故应两位师兄之邀,提笔和众师兄们回忆恩师为弘扬佛法、普度众生的巍巍功德,以达鼓励、鞭策和更加坚定地增强道心之目的。

  外显凡相,内密大行。——这是我侍师二年多来对恩师的感悟。末法时代,众生妄想颠倒,在有相世界中滚打之人为数可观,他们认为见性者即有神通,证悟者必相貌堂堂,殊不知:佛法贵在平实,佛法贵在一颗平常心。历代古德告诫:“平常心是道”!在几十年的弘法中,恩师总怀着一颗平常心告诫弟子:“观心是佛法的根本法门”、“应生无所住心”、“奥妙之行本无住着”。

  恩师心包太虚,胸襟广阔,从未拒绝不同法门、不同宗见的信众道友。并善于运用圆融的说教,以“法法平等,无有高下”之宗旨解开无数信众的心结,使他们塌实于各自相应的修法道路上。

  言及恩师普度众生的慈悲心非常令人动容。一次恩师因旧病复发卧床休息,一位江西上饶的信众前来求法,师得知,即召于床前,用轻微的话语和颤抖的双手比划着为求法者方便导引,并嘱家人安排其食宿,令来者和在场的弟子都感动得热泪盈眶……我侍师仅二载有余,目睹类似事例已记不清有多少,况师弘法几十年,其悲心度人,不舍一众生的事例之多是可想而知的。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对恩师弘法利生的功德和行住坐卧的言传身教,我因语言能力有限,不能做到如数家珍般地以笔墨示于众人;再者,恩师的功德也不是笔墨所能体现的,再华丽的词藻形容也相形见拙。

  我想:我们只有精进修法,拼除习气,完善自我,证悟心性,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末学 卜年华 谨拜

  2008年2月

  徐恒志老人追思法会纪实 中国当代著名佛学家、上海市佛教协会第八届咨议委员、宁波佛教居士林名誉林长、弘一大师研究会顾问、广东省元音古寺顾问徐恒志老居士于公元2007年3月5日凌晨2:36在上海寓所“幻斋”安祥示寂,享年92岁。徐老半年前就预知时至,遗嘱安排周详。临终手结法界定印,环视众人,之后仰望虚空,含笑而逝,走得安详、潇洒。

  3月17日,“徐恒志老居士往生西方净土追思法会”在上海益善殡仪馆隆重举行。徐老的亲属和生前友好以及众多佛教界人士上千人参加了此次追思法会。教界大德以及徐老的亲友、弟子为徐老题写的挽联挂满了整个追悼厅,花圈、花篮一直从大厅四周摆到了门外。当日凌晨2点,来自全国各地及海外的弟子们便陆陆续续赶来追悼上师。大家恭送恩师法体往殡仪馆。此时虽然已是后半夜,来瞻仰上师的人却越来越多,达数百人。令我们感动的是有许多老年人、还有许多带着小孩的居士全家来给上师顶礼。瞻仰过上师遗容后,我们发现恩师相貌比在世时更年轻了,头发也黑了许多。瞻仰过上师遗容后,由法师带队排成长龙在寂静的广场上绕佛念佛,表达对徐老的缅怀。灯火映照下的上海夜空祥云朵朵。宁静的殡仪馆,佛号声声,连绵不绝。

  深圳弘法寺方丈本焕老和尚及常住大众、广东云门大觉禅寺方丈佛源老和尚、扬州高旻寺方丈德林老和尚、重庆慈云寺方丈惟贤老法师、南海普陀白光大法师、苏州灵岩禅寺方丈明学老法师、上海真如寺方丈妙灵大和尚、普净寺方丈智正法师等,他们为徐老的圆寂,特意派代表送来了花篮;澳洲净宗学会、净宗学院、净空老法师和全体僧众、台北海明禅寺悟明长老和全体僧众、浙江三门多宝讲寺方丈智敏老法师和全体僧众诵经回向等;另外,从全国各地送来了无数的唁函、花篮和挽联,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各界人士对老人无限的缅怀和哀悼。其中有全国政协常委邓伟志先生、英国华夏文化协会会长贝学贤先生、台湾法尔禅修中心张玄祥居士等。

  17日上午8点30分,追悼仪式正式开始。与会大众先是一起唱颂三宝歌。然后由主持法会的上海市佛教协会陈妙丽副会长致词,并由维妙居士领众念颂发愿往生净土文,令与会者同沾法雨、共发菩提。接着宁波居士林林长徐文芳女士、广东元音古寺代表道西法师、在家弟子刘志强居士和朱庆生居士、徐老儿子徐觉哉先生先后致词。诸位代表的讲话字字矶珠,发自肺腑,无不令人动容。上午十点,江苏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无锡市佛教协会会长、灵山祥符禅寺住持无相大和尚为徐老著荼毗法语。

  荼毗后,在灰烬中又奇特地发现了数千七彩的舍利,其中有指骨、颚骨、锁骨、头盖骨等,呈现出种种神异的现象,其形有珠粒、有花瓣、有莲花、有珊瑚,其色有赤、有白、有绿、有碧,真所谓五光十色、烟白如雪、晶莹剔透。更为殊胜的是其完整的头灵骨和舌舍利,金刚不坏,见者无不唏嘘赞叹。历史上仅闻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和唐三藏法师玄奘有此希有瑞相,徐老为第三人。这是徐老一生精诚修持,为戒定慧道力所薰修得大成就之表相。

  荼毗法会第二天,家属及上百位弟子护送部分灵骨到苏州灵岩寺,并举行了简单而隆重的灵骨安放仪式后天降花雨,瑞相昭著。徐老之骨灰安放完毕,一切回向和纪念完毕后。在院子里,从天空中纷纷飘落如雪花一样洁白状物。到院外看,院外并没有,只有院子中有飘落。此时天空安详沉寂,白色花瓣状物纷纷飞舞和飘落,情形如同下雪,但比雪花大,有的大如指甲盖,接到手上,一抹即无,也并无水迹。院外其他地方并没有。参加追悼的师兄都看见此稀有瑞相。

  全国各地众多佛弟子也纷纷自发为徐老举行放生念经法会。在浙江卧龙山普净寺由住持智正老法师主持,举行了为期四十九天的念佛追思纪念活动。徐老的部分灵骨和舍利花也在法会期间供奉,供佛弟子瞻仰礼拜。

  为纪念徐老终生为法忘躯,广行慈悲喜舍之道的厥功伟德。宁波市是徐老的桑梓故里,宁波市佛教居士林徐文芳林长携全体同仁与家属及弟子信众共同发心筹建了“徐恒志纪念馆”。馆址位于宁波市佛教居士林安养院西侧,馆内伫立徐老塑像,还有水晶塔供奉舍利瞻仰,并陈列徐老生前的藏书、著作及书法等墨宝珍品。

  虽然徐老已经舍报生西,但他老人家广大宏深的悲愿、爱国护教的精神、身体力行的教化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祈愿有缘佛子因此而痛念生死、发菩提心,立志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为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庄严佛土、利乐有情而精进不懈,真修实证,方不负徐老倒驾慈航的慈悲恩德。

  徐恒志上师荼毗小记 2007年3月17日,在上海老沪闵路1500号上海市益善殡仪馆举行了徐恒志上师的追悼会,凌晨2点,来自全国各地及海外的弟子们陆陆续续赶来,宁静的殡仪馆,佛号声声,连绵不绝。由于人多,厅小,由法师带队排成长龙在寂静的广场上绕佛助念,灯火映照下的上海夜空祥云朵朵。

  早晨8点30分,追悼仪式正式开始,有两千多人参加了仪式。上海居士林、宁波居士林、出家法师、在家弟子、上师的儿子先后发言。众人的讲话字字矶珠发自肺腑,令人心动。上师儿子的一番话特别让人感动,他说:“上师不只是我的父亲,也是属于大家的。”仪式后大家跪在地上诵“嗡嘛呢叭咪吽”诵一字一番慈力,诵一字一番悲仰。参加仪式的弟子是有福报的,上师的福智法雨尽洒会场,上师的智慧光明普照大千。在上师的庇佑下,上根者得大福田,中根者得中福田,下根者得小福田,最上利根者得无所得。立志成佛的弟子见上师现佛、如来的威仪,立志弘化众生的弟子见上师现观音菩萨威仪。虽然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是弘法利生亦不离有相。

  中午近12点,无相大和尚点火,上师遗体被送进了1200度的电化炉。仪式结束了,与会的人慢慢散了。我们南京来的弟子们一直在等待,大家都想等待看一看舍利子,因为在火葬场的焚化炉内电加热、抽风机、加之1200度的高温会不会破坏舍利,众人又不免有一些担忧。过了一个多小时,来生法师见上师的儿子出来,赶上前询问情况,告之有几千颗七彩舍利子,更为殊胜的是舌舍利,金刚不坏。舍利子太多,需要盒子装。乾圣师兄、耿师兄现场出资8800多元,购买了六个骨灰盒,其中一个放上师完整头骨的圆柱形骨灰盒,是殡仪馆最大号的盒子。一般人一个小号骨灰盒还装不满,六个盒子需要人送进现场,因为这个缘故我们得以进入现场,并拍摄了上师舍利子照片。火葬场的工作人员看到我们拍摄的照片也感到惊奇,他们说:“一般人也就是白色的灰,那些生前用药很多的人,骨灰会微微发绿,但不是很明显,象这样头骨完整,身体骨骼保持较好,这么多五颜六色的舍利子,从来没见过!从来没见过!”

  众人听说此事后,都欢喜无比,均得上师无上加持。伟大的上师啊,您朴素、平凡、低调的一生为我们示现了一个修行者高尚的情怀,伟大的上师您永远活在弟子们的心中。

  悲悯众生怜有情,

  倒驾慈航入娑婆。

  示现维摩居士身,

  讲经说法唤迷人。

  无来无去无证者,

  无相盛开般若花。

  ——南京弟子智华

  2007年3月19日于南京

  编 后 记

  一代佛教大德恩师徐恒志老居士,于2007年3月5日在上海寓所“幻斋”安祥示寂。临终时手结法界定印,仰望虚空,面呈微笑,自在生西,遗体停放于居室内,数日异香不散。3月17日于上海荼毗后获七彩舍利无数,头灵骨形貌完整,舌舍利不坏。翌日,在灵岩山举行简单而庄重的灵骨安放仪式后,天降花雨,瑞相昭然。

  师尊徐老少时便感世事无常,浮生如幻,萌发求解脱之心。早年皈依能海上师,法名定真。后随王骧陆上师学无相密乘心中心法,截断葛藤,直入无相门。1953年师尊受心密阿阇黎灌顶位后,开始为上海佛教青年会讲授佛法。数十年来,师尊为弘法利生,续佛慧命,为法忘躯,随机施教,普利群机,令人景仰。老人家一生以般若为先导、以净土为归处,显密圆融、潜修密证,严谨治学、悲心广大。其淡泊名利、简朴平易、谦和待人的独特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精神境界,已饮誉海内外,为三宝弟子所感佩和尊敬。卧龙山普净寺智正老法师赠联:

  现居士身,虚怀若谷,照大千,当今维摩诘;

  示般若花,实相明灯,悬万古,一代人天师。

  师尊示寂后,我们更感到老师教导之弥足珍贵。经杨振刚居士提议,由许洪亮居士发心收集、汇编,蒙同修道友得知后鼎力襄助,毫无保留地从全国各地寄来相关信件,经一年多的时间,得以收集徐老书简计两百余封,稿经三易,在三宝加持下终于整理成文。应师兄们的要求,本书之编辑保持了原信的体例,忠实原信内容,除个别人名以“某某”代替外,基本不进行删减,没有修饰改动,以真实体现在求解脱的道路上,修证者们真实的心历路程、本色本怀。诚期以此,能成为诸位同修们真修实证之借鉴。诸同仁奉之,若能以此山之石,攻自家玉藏,正令全提,至大休歇地,则不辜负浩浩师恩矣!

  适逢纪念师尊圆寂一周年之际,谨以此书普供十方。并感谢无私提供信件的各位师兄,感谢师尊公子徐觉哉、女儿徐蕴文和刘志强老师的关心与捐助、感谢齐志军老师支持并作序、师尊侍者卜年华联络多位常与师通信的居士,感谢莲明居士、李凯、许洪亮为此书编辑出版做出大量工作,感谢深圳李艾峻、赵一莼夫妇以及深圳佛协工作人员辛勤打字与热心捐助,果觉、骆天居士辛苦排版。感谢宁波居士林徐文芳林长、邵济平居士为流通本书大力支持。同时,由于收录整理匆忙,及编者自身水平有限,错漏之处难勉,还望诸同仁及时指正。

  《幻斋心鸿》编辑小组

  恩师涅槃,人天眼灭;外显凡相,内密大行。

  禅密净教,传佛妙心;戒定庄严,誓愿宏深。

  般若花开,法海萃金;常住寂光,无量分身。

  祈师再来,广度群伦!

  后学弟子许洪亮 沐手拜记

  于2008年春

  回向文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士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普为出资及读诵受持辗转流通者回向偈曰

  愿以此功德 消除宿现业

  增长诸福慧 圆成胜善根

  所有刀兵劫 及与饥谨等

  悉皆尽灭除 人各习礼让

  读诵受持人 辗转流通者

  现眷咸安乐 先亡获超升

  风雨常调顺 人民悉康宁

  法界诸含识 同证无上道

  幻斋心鸿

  流通倡印:宁波佛教居士林 三宝弟子

  佛历:二千五百五十二年

  公元:农历九月十九日观世音菩萨出家日恭印

  敬请常念

  南无阿弥陀佛 求生净土

  南无观世音菩萨 消灾免难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