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弘一大师晚晴集讲记


   日期:2011/1/1 16:4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弘一大师晚晴集讲记

净空老法师讲述

  净空老法师于一九九三年春季,在美国达拉斯净宗学会演讲弘一大师所编的《晚晴集》,有录音带八卷,承张德声居士惠赐一套,恭听之后,摘要笔录,供养读者。

  这次是达拉斯净宗学会举办佛学讲座之首次,选定弘一大师《晚晴集》与同修共同研习。兹先将其因缘作一报告。现在我们这个社会是有史以来未曾有的混乱时期,真所谓天下大乱。我们不幸生在这个时代,既要救自己,也有义务帮助别人,究竟由何处下手呢?冷静观察,参阅古圣先贤之遗训,即能明白古时人性淳朴,皆能安分守己。古圣先王行不言之教,人人都过著安乐生活,没有纷争,天下太平。其后知识水准提升,知识开了,智慧变成了情识,人心乃渐趋于巧诈。用现代话说,即所谓时代潮流,愈演愈烈,到今天知识已经到了爆炸时代,思想纷歧复杂,正邪是非难辨,此乃一切动乱痛苦的根源,如何自救救人,还要依古人所说的反璞归真。若真回头即能领悟到真理,体会到事实,得真实受用。诚如现在人所说的自在幸福,照佛家术语说即是得到‘菩提涅槃’。生在这个时代必须顺应这个时代的潮流,由顺应中学习反璞归真。

  学佛要把佛认识清楚,上次已将佛陀教育向大家说明,佛教不是宗教。佛说法四十九年,经弟子们会集之后编为《大藏经》,内容是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佛教与我们人生有密切的关系。现代人的知识扩张不知要超过古人多少倍。中国在乾隆时代,编了一部《四库全书》,从乾隆到现在已有两百多年,在此两百年中出版的书籍又不知增加多少倍,人哪有时间去读一切书。这个道场四年前刚要筹备的时候,我即有一个幻想,希望道场建立之后,请大家发心把这个道场所存书籍,读过之后将好的句子摘录下来,一本书摘录两三条,或三五条均无不可,总名称叫‘中国传统学术精华’,内容分为五部分:一为大藏经精华录,二为四库全书精华录,三为四库荟要精华录,四为史鉴精华录,五为群书精华录。此书编成后,对自己修学与帮助大众均有裨益。

  今天我们选择《晚晴集》就是一个样子。弘一大师读经与古人著作,把重要文句集录下来,一共有一百零一条,如第一条是由《金刚三昧经》录下来的,第二条是由《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内录下来的,下面都注明出处,将来编中国传统学术精华也照此格式,最好印成一册,这一本书将是全世界最好的书,因为没有一句废话,句句对我们修养处世待人接物都是金玉良言。将来这部书流传到全世界开讲,即由今天宣讲弘一大师《晚晴集》开其端。

  这个工作我本想请诸位同修负责编,有人说:‘我们程度有限,恐难担任。’我说:‘就因为你能力有限才叫你选,你能看得懂,别人也能看懂。’选的文句要大众化,希望中学生也能看。选择典籍文句,如入山采药。采药为治病。现在人害的病是伦理道德丧失了。从治疗效果上说有五个目标:一、幸福快乐,二、家庭美满,三、社会和谐,四、国家富强,五、世界和平。此外还有一个构想,请专人主其事。在北大或其他大学设立一个研究所,请十位教中文或教历史的退休老教授担任编纂,该所经费由我们供应。希望五年能够完成,十年之后一本最有价值的书可以流通于世,这就是今天讲经采用《晚晴集》的因缘。下面讲正文。

  1、若失本心,即当忏悔,忏悔之法,是为清凉。(金刚三昧经)

  本心即禅宗讲的真如本性,教下讲的菩提心,《大乘起信论》讲的直心、深心、大悲心,《观经》讲的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儒家讲的诚意、正心。大乘佛法通常讲的四弘誓愿、六度-布施心、持戒心、忍辱心、精进心、禅定心、般若心,这都是大乘菩萨的本心。净宗所讲的清净心、平等心、觉心是本心。就净宗总括来说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心。这个心要是失掉,立刻就要忏悔。忏是忏摩,悔是悔过,此梵华合一名词。忏摩是发露,悔是改过自新。真心悔改,心地即清凉。我们的心若不清净不平等,觉心就失掉了,应立刻忏悔。祖师大德劝我们老实念佛,这一句阿弥陀佛包括宗门教下所讲的本心统统在内,一个也没有除外。佛号断掉了,立刻提起来即是忏悔。忏悔不是叫你天天想已作的事,这个错了,那个错了,如再这样想就是再造罪,每想一次即再造一次。已做的过失知道了,以后不再做叫忏悔,至于究竟圆满彻底的忏悔就是念一句阿弥陀佛,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五逆十恶的罪业都能彻底铲除,怎能不清凉呢?

  2、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学佛同修对佛菩萨都愿意随顺供养尊重承事,而对于众生则忽略了。试想泥塑木雕的佛菩萨像只是一个象征,启发我们的本性,见到佛要尊重。《华严经》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无量寿经》说:‘一切众生皆成佛’,所以随顺供养尊重承事一切众生就是随顺供养尊重承事诸佛。现在问题来了,假如这个众生无恶不作,思想行为都是违逆本性的,也要随顺吗?佛在世时弟子们已经代我们请示,佛说不可以随顺,善行善事应随顺,恶行恶事不随顺。见其作恶,以真诚慈悲心劝导之,如其不听即随他去,不再说,佛法称之为‘默摈’。佛教我们隐恶扬善,心中只记好事,不记恶事,如常记恶事,心就不清净了。我们从佛所学,可以完全应用于日常生活中,所以它是世出世间最好的教育。

  普贤行是建立在六度基础上,如盖一栋大楼有五层,普贤行是第五层,第四层是大乘菩萨六度,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般若度。六度的基础建立在三学戒定慧上,三学的基础建立在十善上,十善是人天乘,十善的基础建立在五德上。五德以孔夫子为典范,当年孔门学生谈到夫子的德行有五项,即温、良、恭、俭、让。以五德的基础修十善,以十善修三学,以三学修六度,以六度修普贤行。我们净宗学会在行门上提倡的德目即由此而来。另外还加了一个六和,六和最重要,家和万事兴,不和没有前途,个人与团体都要毁灭。果能照以上步骤修行,能使一切众生与一切诸佛欢喜。

  3、我若多嗔及怨结者,十方现在诸佛世尊皆应见我,当作是念:云何此人欲求菩提而生嗔恚及以怨结?此愚痴人,以嗔恨故,于自诸苦不能解脱,何由能救一切众生?(华严经修慈分)

  此段经文值得我们每天随时警惕。嗔恚是三毒之根,起了嗔恚心必与众生结怨。平时对人对事对物常犯此病,必须深自悔责。为什么自己智慧不开,功夫不得力没有进步,其主要原因即是贪嗔痴未断。《华严》是佛对法身大士所说,菩萨立志存心是自度度他,如还有嗔恚,结怨于人,则自度度他的目标就达不到了。佛菩萨对于多嗔的人在想,此人欲求菩提为什么还会生嗔恚心与人结怨?这与他的心愿恰恰颠倒,有嗔恚即不能断烦恼,也不能证解脱得自在。怨结另有一解,佛说:十善厚友,十恶冤家。怨结亦可以指十恶而言。

  4、迦叶白佛:我等从今,当于一切众生生世尊想。若生轻心,则为自伤。佛言:善哉快论。(首楞严三昧经依宝王论节文)

  此文是把一切众生都看作佛,其效果生平等心。有人问我如何修平等心,我说你家里一定有佛堂供有佛像,把你最恨的人写一长生牌位供在佛像旁边,每天香花供养他如佛。他说这样不行,我见到他就讨厌。此乃功夫不够,应再用功修,几时见到此人不觉讨厌,还要尊敬他,自他平等,心就清净了。清净、平等、觉是三而一,一而三,一个得到了,其余两个也得到了。

  5、应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恶事向自己,好事与他人。(梵网经)

  《梵网经》是大乘菩萨戒经,也是一个大部头的经。传到中国来只把其中之一品翻译过来,即心地戒品,上卷心地观法,下卷讲戒律。学作菩萨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要能承受代众人之毁辱。一切过错自己承当,好事让与别人,可以消除我们无始劫以来的贪嗔罪业,这与世间人恰好相反。如非真正觉悟,很难做到,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锻炼。

  6、离贪嫉者能净心中贪欲云翳,犹如夜月,众星围绕。(理趣六波罗蜜多经)

  《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台湾有单行本流通。一切众生大的烦恼是贪嗔,嫉妒是嗔恚之一分。佛在一切经论中,常常劝我们把贪嗔痴三毒烦恼断掉,这是修行的根本。心中有三毒才遇到外面的毒害,假如心中无三毒,喝毒药如饮甘露,因心内无毒,它不起作用。若遇毒虫咬伤,应生惭愧心。民国初年印光大师住的寮房中有臭虫跳蚤蚊虫等,都不驱除。小侍者欲为大师清理,大师不许,并说:我的德行不够,留著它们叫我改过自新。大师七十岁以后,所住的房间没有一个臭虫跳蚤。大师是作一个样子给我们看,他可以作到,每个人都可以作到。晚间没有浮云,可以看到星星月亮清清楚楚,比喻人若离开贪嫉,则心中清净,见事不迷。

  7、生死不断绝,贪欲嗜味故,养怨入丘冢,虚受诸辛苦。(大宝积经富楼那会)

  生死是大事,能真正知道了生死才算是一个觉悟的人,如不知了生死,学任何法门都脱离不了轮回。就法门说,一律平等,并无高下。贪是贪爱,欲是欲望,嗜是嗜好。在这个世间,还贪爱这样,贪爱那样,想离开娑婆就难了,我们生生世世都在修行而没有能出三界,仍在轮回,就是因为贪欲嗜味。若不离开,如养冤家,一生修行全落空。这个偈子就是我们生生世世的写照,始终没有离开辛苦。特别在这个时代,第一、同修贵精不贵多,志同道合,真修实练,不是人多凑热闹。第二、道场重实质,有学风道风,不重形式,香火鼎盛没有用。第三、修行在修清净心,其他神通感应都不重要。

  8、是身如掣电,类乾闼婆城,云何于他人,数生于喜怒?(诸法集要经)

  此从比喻说,人命无常,如闪电之刹那生灭。《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乾闼婆城是幻象,非真实。世间万法无常,如执著有我有常就痛苦了。起心动念,顺自己意思,生欢喜心,不合自己意思,生嗔恚心。不知道一切事都是假的,一场梦而已。

  9、嗔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佛遗教经)

  世尊当年在世讲经说法,常常提到嗔恚之害。嗔恚对于修行有莫大障碍,如佛门中说:‘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又说:‘火烧功德林’。火为嗔恚之火,一发脾气,功德就没有了。功德与福德不同,功德是定慧,一发脾气,定就失掉了,跟著慧也没有了。福德不会失掉。名闻是荣誉,为社会大众所尊重赞叹者,虽有好名闻,也会被嗔恚所破坏,因为人不喜见也。

  10、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佛遗教经)

  人生在世都希望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生活,然幸福快乐由那里来呢?绝不是由修福而来,今天的富贵人或高官厚禄者,他们日日营求,一天到晚愁眉苦脸,并不快乐。修福只能说财用不虞匮乏,修道才能得到真幸福。少欲知足是道,欲是五欲六尘,生活不缺,受用够了就行,不必贪多,吃得饱,穿得暖,住得舒适就行了。生活悠悠自在是真幸福,绝不在乎有多少财富与产业。无忧无虑,没有牵挂,所谓心安理得,道理明白,事实真相清楚,心就安了。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迷,处世待人接物恰到好处,自然快乐。

  11、身语意业不造恶,不恼世间诸有情,正念观知欲境空,无益之苦当远离。(有部律周利槃陀伽尊者,三月不能诵得,即此伽陀也)

  世尊的弟子中有一位名周利槃陀伽者,根机很钝,其兄教他读诵上项偈子,经过三个月之久都背诵不出来,认为不可造就,令其回家,他哭泣不肯去。世尊见到,教他两句偈,后来他证得罗汉,大开圆解,辩才无碍。世尊说周利槃伽前生是一位三藏法师,会讲经说法,但是吝法,教人总要留一手,所以今生得愚痴报。身语意三业不造恶不恼害众生。正念欢察人生享受五欲六尘与外面境界都是空的,欲属心法,境属色法,二皆非实。《心经》与《百法明门论》都讲到这个问题。百法中前面九十四种属有为法,心、心所属‘欲’,色法属‘境’,一切法归纳起来不外心、色二法,亦即此偈中所说的欲、境二字。《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叫我们观想,为什么不要造恶,不要恼害有情,因为万法都是空的。缘生体空,而因果不空,造恶必受恶报。另外还叫我们不要修无益的苦行。小乘人著相修苦行,有时修得很冤枉,大乘则否。但是佛在戒经中常常赞叹苦行,因人肯吃苦,才能断绝一切贪嗔痴慢,不取奢华享受。生活平淡,可以激发道心。佛教周利槃陀伽两句偈是:‘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生。’教了上一句,下一句又忘了,教了下一句,上一句又忘了。以周尊者之钝才尚能证到罗汉,我们比他总好一点,若今生不能成就,毋乃太自弃了。

  12、名誉及利养,愚人所爱乐,能损害善法,如剑斩人头。(有部律)

  自古以来世间人为了名利,不择手段,不怕因果,造了许多罪恶,此迷惑颠倒之人所喜爱,真正觉悟的人不要。纵然得到也不要,为避免祸害,成全功德,有利与大家享受,仔细想想道理不难明白。人在世间一切享受够用就行了,衣服够穿就行了,吃能吃多少?住房能遮避风雨就行了,不必大厦别墅。在美国我见过很大的住宅,设备豪华,我在里面坐坐很舒服,喝喝茶,享受享受,但是主人苦了。为收拾房子,操心受累,受很大压力,所为何来?聪明人应不作糊涂事。

  13、世间色声香味触,常能诳惑一切凡夫,令生爱著。(智者大师)

  ‘色、声、香、味、触’是五尘,属于物质,再加上一个‘法’,名为六尘,法属于知识。眼所见者为色,耳所闻者为声,鼻所嗅者为香,舌所尝者为味,身所接触者为触。这都是外面的环境,容易迷惑人,令人生起贪嗔痴慢。为了追求物欲享受,使人生起爱著,一爱一执著,毛病就来了。心被境界所转,即是凡夫。佛在一切经论中。常常提醒我们要修行,行是生活行为,在生活行为中难免发生很多错误,修正错误的行为谓之修行。五尘都是虚假的,可以受用,不可以爱著。佛菩萨对五欲六尘亦享受,但不执著,没有爱、取、有,没有分别执著,永远在定。

  符按文内提到法字,法师解释为知识,甚为恰当。仍恐初机对于法字之含义,究何所指,尚有疑惑,兹略补充之。法字梵语为达磨,乃通于一切之谓,包罗万象,一切事事物物,不论眼见耳闻,即看不见,听不到,有形无形,真实虚妄,而为心思所想及者均称为法。世间法与出世间法均包括在内,故又称一切法。

  14、嗔是失佛法之根本,坠恶道之因缘,法乐之冤家,善心之大贼,种种恶口之府藏。(智者大师)

  佛在《楞严经》上讲到世间现象比其他经典讲的详细,其他经只讲六道,而《楞严》讲七趣,多一个仙道。七趣经文很长,讲地狱道几乎占了一半,特别详细,叫我们小心谨慎,不要堕地狱。嗔恚是地狱道之业因,贪爱是饿鬼道之业因,愚痴是畜生道之业因。佛法是什么?佛是觉的意思。法是一切万法,对一切万法觉而不迷就是佛法。嗔恚心一起来就迷了,觉性就丧失了,故称失佛法之根本。我这次在圣荷西讲经,有人提出学佛总是进进退退问题,这是因为在修学过程中,功夫不够,没有得到法喜。古人学佛,最初五年学戒,遵照老师的教诲,依照老师指定的课程用功,第一个阶段成就,即能得到法喜。精神饱满,不易疲倦。俗语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我们看古今大德,修学不疲不厌。吃的是粗茶淡饭,睡眠时间很少,修持不懈,勇猛精进,其精神是由法喜中来的。心里很想修善行,行善事,但被三毒障碍,不能自主。种种恶口之府藏乃是口业的来源,修行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处世待人接物,时时刻刻要警惕,回光返照,此之谓觉察,也是禅宗的观照工夫。

  15、凡夫学道法,唯可心自知,造次向他道,他即反生诽。谛观少言说,人重德能成,远众近静处,端坐正思惟。但自观身行,口勿说他短,结舌少论量,默然心柔软。无知若聋盲,内智怀实宝,头陀乐闲静,对修离懈惰。(道宣律师)

  发心学道,如道业有成,只可自己知道,不必向人家说,说了他未必信,反而生毁谤。他为什么要谤三宝呢?是你给他的增上缘,将来他堕落三途,你也跑不掉。阎王爷问他,你为什么毁谤三宝,他说这是某人引我说的,所以你也有份。佛菩萨教化众生能观机,如不契机,他不能接受即不说,即无过失。凡夫无观机能力,最好少说。谛观是仔细观察,少说话。远离热闹场所,道力不坚,往往不知不觉即被繁华气氛污染,使自己退失道心。古人修道多在深山,不但远离都市,也远离乡村,与外面社会完全断绝,心容易清净,在今天这个时代很难做到。现在大陆丛林都变成观光区,想找一个清净场所已不可能。佛早有预见,他在《法华经》中说,在末法时期要用大乘法度人,不要用小乘法。大乘是开放的,能适应时代潮流,小乘是保守的。

  ‘端坐正思惟’这句话不能看呆,六祖大师在《坛经》中讲‘坐禅’并不是打坐,坐是不动,心不动叫坐,对五欲六尘不动心谓之坐。禅是不著相,外不著相曰禅,内不动心曰坐。所以《华严经》鬻香长者在市场中修,在市场中观赏,样样清楚,样样不执著,不起心动念。真正修行人最要观察自己起心动念,所作所为,是否与佛的教诲相应。少批评人,少说是非长短。身口意三业,口业最易犯,往往障碍了自己与大众的修学。少发议论,心中自然清净慈悲。‘无知’即古人所讲的大智若愚,心中有真实的智慧,有觉正净性德三宝,生活方面不求享受,喜欢悠闲清净,这叫真正享受。在修持方面,永远精进不退,懈怠堕落都能离开。

  16、处众处独,宜韬宜晦,若哑若聋,如痴如醉,埋光埋名,养智养慧,随动随静,忘内忘外。(翠严禅师)

  与大众相处或独处绝不能炫耀自己,显露自己的才华。要作到韬光养晦,必须如痴如聋。修行人不要知名度,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肥。’人一出名,嫉妒障碍陷害诽谤全来了。培养自己的真实智慧,智慧靠养,不是学来的。读书多是知识,儒家说:‘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因为不是你自己领悟的。智慧是由定来的,不是外来的,要养。心清净到一定的程度才产生智慧,因定生慧。内不动心,外不著相,内外是二,二都没有就是一,才能达到一真法界。如仍有内外,仍在十法界中。

  17、我且问你,忽然临命终时,你将何抵敌生死?须是闲时办得下,忙时得用,多少省力。休待临渴掘井,做手脚不迭,前路茫茫,胡钻乱撞。苦哉苦哉。(黄檗襌师)

  如果在生死交关的时候,你有什么办法呢?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也是修行人时时刻刻提醒自己的问题。黄泉路上无老少,人人都应警惕,有充分准备,临时就不会慌张。平时要作工夫,这一天到来就能派上用场。禅宗如不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纵然有定功,如大限来临;心不乱,看他定功的深浅程度可以生天,但出不了三界。宗门大德,晚课都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经》。平常把这一句佛号念好,到临终时,阿弥陀佛必来接引。幸勿临渴掘井,等病苦现前才找几位同修助念,效果很小,恐无济于事。可能随著业力乱撞到三途,三途容易进去,但很难出来。

  18、鼻有墨点,对镜恶墨,但揩于镜,其可得耶?好恶是非,对之前境,不了自心,但尤于境,其可得耶?洗分别之鼻墨,则一镜圆净矣。万境咸真矣。执石成宝矣。众生即佛矣。(飞锡法师)

  照镜子看见鼻子上有一墨点,很讨厌,擦镜子一定没有用。外面的如同镜子,境界是缘,引起了心中的好恶是非。如回光返照,观察自心,即能觉悟。修道人知道是非好恶是内心起了分别,外面并没有是非好恶。石头与宝石并无两样。现在科学发达,此种理论更可证实。万法平等,万法一如,无高下之分。《金刚经》上说,世界是一合相。‘一’是科学家说的基本物质,或称为原子电子,佛家称之为微尘。所有一切物质均为它的组合,一合相是平等的,一切现象是缘聚缘散,缘聚则生,缘散则灭。一切万象不生不灭,此种学说逐渐将为现代科学所证明。我们起了错觉,才有善恶是非。众生与佛亦无差别。石头是一合相,宝石也是一合相,只是化学的方程式排列不同而已。

  19、修行人大忌说人长短是非,乃至一切世事非干己者,口不可说,心不可思。但口说心思,便是昧了自己。若专炼心,常搜己过,那得工夫管他家屋里事?粉骨碎身,唯心莫动。收拾自心如一尊木雕圣像坐在堂中,终日无人亦如此。旛盖簇拥香花供养亦如此。赞叹亦如此。毁谤亦如此。修行人常常心上无事,时时刻刻体究自己本命元辰端的处。(盘山禅师)

  修行人对于自己不相干的事不要去听,也不要打听,不必想知道。古人说:‘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时是非多。’凡是对于清净心有妨碍者,都要远离。反之,心就迷了。在日常生活中常发现自己的过失,就是开悟。悟了才能改过自新。自己有过失而自己不知道,有人说我的过失,若是修行人马上向此人恭敬顶礼。迷惑的人听了,马上就发脾气。身是假的,心是真的。身比作佛堂,心比作佛像,心不可动。一个人独处也是如此,在热闹场面心仍不动,赞叹毁谤亦不放在心里,心永远是定的。修行人心中无事叫真工夫。体究自己本命元辰端的处,即是参究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也就是随时提起正念工夫。就净宗说,就是时时刻刻提起一句佛号,历历分明,不夹杂,不间断。心中无事就不夹杂,净念相继就不间断。

  20、元无我人,为谁贪嗔?(圭峰法师)

  这两句话非常难懂,我与人在世间法里都承认的,为什么说没有?这是很高的境界,世间人以妄为真,不能辨别一切法之真假。现在科技相当发达,对于一切事物之真相渐渐明了,亦只限于极少数科学家,而一般大众依旧执著身是我,以及缘生之物确实存在。小乘人执著空,所以这是罗汉以上之境界。执著有是业障烦恼,执著空虽可免六道轮回,但万物的真相他见不到。惟有菩萨遵从诸佛如来的真实教诲两边都不执著,这种境界谓之中道,如果他执著中道又坏了,连中道都不执著,所谓‘两边不立,中道不存’,才能见到宇宙人生的真相。学者如常常用此二句‘元无我人,为谁贪嗔?’提醒自己,帮助自己断烦恼,念佛工夫成片,确实是一个好方法。

  21、报缘虚幻,不可强为。浮世几何,随家丰俭。苦乐逆顺,道在其中。动静寒温,自愧自悔。(佛眼禅师)

  报指身体,缘指这一生遭遇的环境,我们这一生的境遇,全是虚幻不实的。觉悟的人生活随缘就自在了。不觉悟的人造作强为,以自己的心意为所欲为,就是造业。虚幻的世间无常,人命苦短,祖师们嘱咐我们随家庭之丰俭,安份度日,无论苦乐顺逆均属三世因果。觉悟之人心中清楚,在日常生活中,心清净不动。佛弟子大迦叶尊者修苦行,心地清净,智慧圆满。善财童子生于富贵家庭,心中亦如如不动,不为环境所转,此之谓道在其中,道是觉悟的心。在生活活动与环境变化之中,被环境所转而不能觉悟就应当忏悔,自己努力悔过。

  22、学道人逐日但将检点他人底工夫,常自检点,道业无有不办,或喜或怒或静或闹,皆是检点时节。(大慧襌师)

  一般人总见到他人的过失,假如能倒过头来只观察自己,以批评别人的心批评自己,就是修行。在日常生活中,任何喜怒动静情况都可以检点自己。

  23、化人问幻士,谷响答泉声,欲达吾宗旨,泥牛水上行。(永明禅师)

  禅宗境界的话,不能想,一想就错了。参禅不用意识。这偈子请各位参参。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24、千峰顶上一茅屋,老僧半间云半间,昨夜云随风雨去,到头不似老僧闲。(归宗芝庵襌师)

  此偈依文解义尚容易了解,即云随风雨去,老僧仍处茅屋中不为境转。是否如此简单,请各位参参。

  25、过去事已过去了,未来不必预思量;只今便道即今句,梅子熟时栀子香。(石屋襌师)

  过去的事不要再想,未来的尚未到,何必操心。聪明人抓著现在。梅子栀子都是有季节性的,一定要把握时节因缘,不能空空放过。

  26、即今休去便休去,若觅了时无了时。(云峰襌师)

  请诸位自己参。

  符按古禅宗大德见面互相问询,出词吐语,往往内含禅机,局外人听不懂。因为他们多为得道高僧,乃称性而谈,非用意识。我们对于佛法一知半解,焉能领会。若是研究揣摩,等于瞎猜,枉费时间、白费事。不如认为我的智慧太差,参禅学密,根本甭谈,只能死心蹋地专念一句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比较可靠:印光大师说,一千七百则公案,如果你有一条不懂,你就全不懂。况且参禅不开悟,不能了生死。倓虚大师说过,学禅的人得定者他见过,但他从未见过一位开悟者,可见修禅是难行道,聪明人应有所选择。

  27、琐琐含生营营来去者,等彼器中蚊蚋,纷纷狂闹耳。一化而生,再化而死,化海漂荡,竟何所之?梦中复梦,长夜冥冥,执虚为实,曾无觉日,不有出世之大觉大圣,其孰与而觉之欤?(仁潮禅师)

  琐是琐碎,微不足道,即指芸芸众生。营营是忙碌不停,等于蚊虫在器皿中乱飞乱撞。化是变化,生死是变化,化海即六道轮回,何时才能有个头绪。人生实在是梦中之梦,等证到罗汉果,才恍然大悟,知道已往乃是一场梦。明心见性,证得法身大士,想到从前作罗汉时也是在作梦。六道众生把假的当作真的,无始以来从未悟过,假如不是世尊把宇宙人生真相告诉我们,我们怎会晓得。

  28、纵宿业深厚,不能顿断,当方便制抑,自劝自心。(妙禅师)

  修行用功非常重要。过去生生世世所造恶业,累积到今生成为习气。习气若深厚,则障碍了清净心,障碍了智慧,障碍了德能,障碍了学习。参禅念佛最常见的习气是昏沉掉举。虽不易除,总要设法克服,提高警觉,遇到昏沉掉举即一心念佛。如无效,可改用读经或研究经典以克制之。

  29、放开怀抱,看破世间,宛如一场戏剧,何有真实?(莲池大师)

  世间事不容易看破,但是看戏就容易体会是假的。人生又如梦境,梦醒之后,想想梦里的境界均非真实。佛在经中常劝我们不要造恶,他说;‘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明白这个道理,决定不造恶业。在世间吃亏上当,还是欢欢喜喜的接受,因为知道全是假的。如此行之,自然不受外面境界的影响。净宗无比殊胜的特点是教我们抓著一个真实的法门,只念一句‘阿弥陀佛’,就能超越三界,一生成就,为其他任何宗派所无。其他宗派要想一生圆满成就是不可能的。假如有可能的话,华严会上文殊普贤又何必求生净土。中国两千年来,历代祖师大德,禅宗大彻大悟,教下大开圆解,最后都念佛求生净土,此乃彻底觉悟之人。什么都是假的,只有念佛是真实的。

  30、达宿缘之自致,了万境之如空,而成败利钝,兴味萧然矣。(莲池大师)

  ‘宿缘之自致’是了解三世因果报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外面的境界全是空的。佛说人生为酬业而来,富贵是前生修福,贫穷是前生作不善业,聪明是前生修法布施,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了解此种事实,人生实在没有什么味道,完全被业力牵著鼻子走。一般人对于世间事兴趣很浓,仍然愿意在这个花花世界随波逐流,乐此不疲,也只好随他吧。

  31、伊庵权禅师用功甚锐。至晚,必流涕曰:今日又只恁么空过,未知来日工夫如何?师在众,不与人交一言。(莲池大师)

  伊庵权禅师用功甚为精进,到了晚间,他流涕说:今天又空过,明天不晓得工夫怎么样。平常他与大众相处,一句话不说,这才是真正用功之人。从前在寺院一般清众见人都不理,一切接待事务有知客僧负责。因为修行人没有时间同人闲谈,今天时代不同,如修行人不理人,人家会说他架子大。

  32、畏寒时欲夏,苦热复思冬,妄想能消灭,安身处处同。草食胜空腹,茅堂过露居,人生解知足,烦恼一时除。(莲池大师)

  天冷的时候,总想夏天好过。天热的时后,又想冬天多么好,总没有舒服的日子。如舍掉妄想,心就安定,心安理得是真工夫。民国四十三年间台湾第一次印《大藏经》,佛教会发起组团到各处推销,环岛宣传,由章嘉大师领队。参加人员有道源、东初、煮云诸位法师。当时是夏天,很热。章嘉大师穿著西藏式服装,很厚。有人问大师,你穿这么厚衣服不热吗?大师说:心静自然凉。草食是吃粗粮食,饮食不好,总比没有强。住茅草房子总比树下露宿好。人能知足,一切随缘是真快乐。我们作佛教事业,有缘就作,无缘不作,不要化缘,更不要化小缘。若先拟一个计画,打算要作什么,办不到,自讨苦吃。我在台北第一次印经是在民国六十年,最初只印一本《了凡四训》,以后供养多了就多印。决定不化缘,我们的道场有佛菩萨护持,听其自然。若靠信徒维护道场太苦了,宁可不当和尚。

  33、人之过恶深重者,亦有效验。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或无事而常烦恼;或见君子而赧然消沮;或闻正论而不乐;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梦颠倒;甚则妄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苟一类此,即须奋发,舍旧图新,幸勿自误!(袁了凡)

  过恶,过是罪过,恶是恶习气,即前面所说的宿业。其征兆是神志不清,容易忘事,无事时自生烦恼。或看到有道德有学问的正人君子,即觉得自己卑不足道。或听到正法时听不进去。或送礼与他人,反而受人奚落,或糊梦颠倒,语无伦次。都是过去的孽障所致。如有任何一项,即应改过自新,不要自误。

  34、只‘强顺人情,勉就世故。’八个字,误却你一生大事。道业未成,无常至速!急宜敛迹韬光,一心向道,不得再误!(西方确指)

  西方确指这本书是根据扶乩写的。宋朝时有十二人同修念佛,其中一人生西后名觉明妙行菩萨。西方确指一书就是觉明菩萨在乩坛上的开示。本来扶乩为佛家所禁,惟此书内容,纯属正见,经印光大师审定,故亦视同正论。‘强顺人情,勉就世故。’这八个字害人不浅。念佛人随缘绝不攀缘。光阴非常快,往生西方有无把握,自己知道。如无把握,人情俗事必须摆脱。所以菩萨劝我们敛迹韬光,一心向道,不得再误。

  35、深潜不露,是名持戒,若浮于外,未久必败。有口若哑,有耳若聋,绝群离俗,其道乃崇。(西方确指)

  持戒在修行方面非常重要,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一般所说的定,即《弥陀经》讲的一心不乱。净宗经论所说的念佛三昧也是定。持戒要会持,完全在事相上形式上修,所得的是人天福报,与清净心绝无关系。戒能得定,善不能得定。如何才能得定,菩萨说要深潜不露。所谓戒是戒自己,非为旁人。常守清净心是名为道共戒,又称为定共戒。定中一定有戒,而戒中未必有定。道中一定有戒,戒中未必有道。自己有一点小善小行就大事宣扬,禁不起时间的考验,日久必败。从历史上看,真有大德大能之人,在生时遭遇苦难或被人陷害,不幸死亡。但过了几十几百年,被人翻案。有人没有实德,靠权术欺骗帝王及民众,炫耀一时,以后不待死亡即行败露。不必要的话不要说,不必要的事情不要打听。现在的人,在这个复杂社会里,如不随俗,特立独行,修行能有成就,比古人困难多了。

  36、种种恶逆境界,尽情看作真实受益之处。名利、声色、饮食、衣服、赞誉、供养种种顺情境界,尽情看作毒药毒箭(蕅益大师)

  人的一生有顺境也有逆境,逆境未必不好,而顺境未必好。会运用环境之人,顺逆均能成就。处人事环境更难,到处有冤家债主来为难。我们要回光返照,他为什么不找别人的麻烦?总是过去生中我有对不起他的事情,我只有修忍辱波罗蜜,此佛法所说的逆增上缘。至于名利声色等等顺境最容易淘汰人,大师叫我们提高警觉,不要叫这些顺情境界引起自己的贪嗔痴慢,要把它们看成毒药毒箭。

  37、将身心世界全体放下,作一超方特达之观。(蕅益大师)

  此观是人生观、宇宙观。我们心量太小,只想到自己或家庭以及亲戚朋友,现在有心照顾亲戚朋友的已经很少了。心量小绝不能超越六道,也绝不能往生净土。《无量寿经》上说:三辈九品往生均要发菩提心,四十八愿中的第十八愿是一向专念,第十九愿是发菩提心,这两愿非常重要,菩提心是真正觉悟之心。觉悟世间无常,生死事大,人生真苦,极乐真实不虚,依佛教诲,老实念佛决定得生。除一句‘阿弥陀佛’外,把身心世界全体放下,作一超越十方,通达无碍的宇宙观。此乃常住真心,与诸佛菩萨同一心量,哪有不往生的道理。

  38、善友罕逢,恶缘偏盛,非咬钉嚼铁,刻骨镂心,何以自拔哉?(蕅益大师)

  ‘善友罕逢,恶缘偏盛’。此八个字把世间相说透了。善知识很难遇到,但是遇到之后,你也不一定喜欢他。因为看他的样子,听他的讲话,都觉得格格不入。他说的是苦口良药,但世间人听不惯。恶缘是引人造罪的因缘,随时可以遇到,而且你很喜欢同他交往,以后吃亏上当,已经晚了。真正善知识必定谦虚。从前闭关的人是为养道,道业已经成就,闭关清修,等待时节因缘成熟再出来弘法利生。现在不行,尚未出家即闭关,已失掉闭关的意义。在今天这个时代,只有以佛为师,以经为友,决不会错。应有刚毅的志气,成就自己的道业,坚守原则,决不同流合污。

  39、何不趁早放下幻梦尘劳,勤修戒定智慧?(蕅益大师)

  世间人一生中能够觉悟,甚为难得。觉悟愈早愈好,功力才能踏实。自己没有真实功夫,很不容易体会蕅益大师的开示。古时修行人有二三十岁即大彻大悟者,觉悟得早是放下早。我们闻法太晚,放下更晚,必无成就可言。身心世界均属幻梦尘劳,把一切虚幻不实的东西一齐放下,在戒定慧上下工夫,时时刻刻,精勤不懈,才有办法。

  40、勿贪世间文字诗词而碍正法!勿逐悭、贪、嫉妒、我慢,鄙覆习气,而自毁伤!(蕅益大师)

  喜爱世间文字诗词是读书人的毛病,障碍自己的清净心,它引发人的感情,障碍修道。道是如如不动。八关斋戒中规定不可唱歌跳舞看戏,有碍道心,均所禁止,诗词歌赋也是一样。在学佛以前所学的文艺可以作为接引众生之工具,以前未学,出家以后再学这些,即犯大错。弘一大师的艺术修养是他出家前学的,后来他利用书法文字接引初机。修道人不要随顺世俗,必须把贪悭嫉妒,贡高我慢种种不良习气一概舍弃,因为这些东西都会毁伤道心,障碍念佛。

  41、内不见有我,则我无能;外不见有人,则人无过;一味痴呆,深自惭愧!劣智慢心痛自改革!(蕅益大师)

  无我,谁有能;无人,谁有过。如觉得自己很了不起,看见别人有过失即有人我之相,四相具足,即非菩萨。虽然受了菩萨戒,而仍有我人等相就不是菩萨。戒可以重受,皈依只有一次。皈依是皈依三宝而不是皈依某一位法师,不要搞人情佛事。真正修行人的态度是如痴如呆。我们比古代大德比不上,即民初的先贤也比不上,自以为聪明是劣智,自以为了不起而看不起别人是修道人的大忌。先要知道自己的过失,工夫才能有进步。等觉菩萨还时时刻刻检点自己的过失,何况我们凡夫,毛病习气太多太多了。印光大师劝初机学者念了凡四训、安士全书、感应篇,无非是叫人先找自己的毛病。天天阅读这些书,考量心里有没有肮脏的东西,有则改之。若是天天吃饱了饭混日子,光阴空过,太可惜了。

  42、篱菊数茎随上下,无心整理任他黄,后先不与时花竞,自吐霜中一段香。(诵帚襌师)

  菊花不与时花争奇斗艳,比作修道人道业成就,即自吐霜中一段香,与人无争,于世无求,真正可以作到。修道人目标只有一个,求生净土,其他均非所要,自然有一段清香。

  43、从今以后,愿遁世不见知而不悔,作一斋公斋婆,向厨房灶下安隐过日,今生不敢复作度人妄想(彭二林)

  彭二林即彭际清居士,他父亲是乾隆皇帝的兵部尚书。贵族出身,念佛往生。以上一段话即老实念佛的注解。古时有才干有德能之人,不作官,隐居度日,后世为他立传。我最初读到历史中的隐士传,深觉困惑,认为这些人对社会国家没有什么贡献,为其立传有何意义?后来学佛才恍然大悟。原来他们现身说法,与人无争。如每人都不争不求,则社会必然太平。有能力争而不争,有能力求而不求,隐士们真能作到,所以后世为其立传,实有深长意义。彭居士说今生不敢复作度人妄想,他一生著书立说,度人无量,而心中若无其事。《金刚经》说: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度无度相,彭居士已作到了。学净土者只准心中存一句‘阿弥陀佛’圣号,别的什么都没有。

  44、幸赖善缘得闻法要,此千生万劫转凡成圣之时。尚复徘徊歧路,乍前乍却,则更历千生万劫,亦如是而止耳!况辗转沦陷,更有不可知者哉?(彭二林)

  彭居士熟读《华严》,著有《华严念佛三昧论》,把《华严》的修行方法统统归到念佛,可以说把经念通了。他又说:《无量寿经》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这种深入观察,确实证得华严三昧,泛泛者说不出来。念佛法门是一切法门最精要的,得到这个法门,一生决定能成就。若信心不足,还想学其他法门,对世间事兴趣还很浓,再过千生万劫也就这样轮转六道,不知道沦陷到什么地步。

  45、轮转生死中,无须臾少息,犹复熙熙如登春台,曾不知佛与菩萨为之痛心而惨目也。(彭二林)

  在六道生死中没有一刻钟休息,实在可怕。佛说法四十九年也不过是教我们觉悟,历代祖师大德苦口婆心教导我们也无非要唤醍我们而已。而我们麻木不仁,仍然在这个世界中熙熙攘攘的唯名利是求,还觉得满有逸趣,佛菩萨岂有不痛心之理。

  46、汝信心颇深,但好张罗及好游、好结交,实为修行一大障,祈沉潜杜默,则其益无量。戒之!(印光大师)

  信心颇深,是好现象,此生脱离轮回往生净土的好因缘。但有障碍,障碍即好张罗,好游玩,好交朋友,这是修行的大忌。把不必要的应酬统统放弃,喜欢场面,喜欢形式热闹,于实际修行没有好处,应引以为戒。

  47、汝是何等根机,而欲法法咸通耶?其急切纷扰,久则或致失心。(印光大师)

  弘一大师把这些条文作为自己的警愓,我们是什么根机还要想作大通家。我们只有作个斋公斋婆,一心念佛,彻底放下才是正道。我们比弘一大师他们差远了,还要博学多闻吗?

  48、当主敬存诚,于二六时中,不使有一念虚浮怠忽之相,及与世人酬酢,唯以忠恕为怀,则一切时,一切处,恶念自无从而起。(印光大师)

  主敬,一切恭敬。存诚,以真诚之心,恭敬之心,处世待人接物。别人对我刻薄寡恩,我对他要诚敬。我学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不能与世俗人一般见识,处处吃亏无妨碍,一切不要计较,遭人家污辱毁谤,也欢欢喜喜,业障才能消掉,绝无虚浮怠忽之相。与世人往来存忠恕之心,不计较他人过失。

  49、直须将一个死字挂到额颅上。(印光大师)

  印光大师的佛堂陈设非常简单,只有一尊佛像,上面挂一个大死字,真是一心向道,常常念到‘死’,大师《文钞》中死字下原注云:此字好得很。

  50、若善男子、善女人,闻说净土法门,心生悲喜,身毛为竖如拔出者。当知此人,此过去宿命已作佛道来也。(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依迦才净土论引文)

  此文是由《无量寿经》摘录出来的,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是综合其他各种版本会集的,其文曰:‘若有众生得闻佛声,慈心清净,踊跃欢喜,衣毛为起或泪出者,皆由前世曾作佛道,故非凡人。’佛在《弥陀经》中指出‘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有人一听到这个法门就心生欢喜,或者有经过了许多挫折因缘之后才信受奉行,总之皆是善根成熟的现象。弘一大师庆幸自己善根因缘成熟,也叫我们知道自己在过去生中有深厚的善根,现在一定冥冥中得到佛菩萨的加持,应珍惜此希有的机缘。

  51、汝今亦可自厌生死老病痛苦,恶露不浮,无可乐者!(无量寿经)

  对于此世界要有厌离心才能放得下,西方净土才容易达到。生老病死,无人可以避免,无论贫富均有痛苦。身体不净,七窍均流恶露,既虚假又脆弱,事实真相如此,有何可乐?念佛法门是一生究竟圆满成就的法门,非常希有,为什么不能往生,乃是放不下之故。

  52、无忧恼处,我当往生,不乐阎浮提浊恶世也。(观无量寿佛经)

  此文是《观无量寿佛经》佛为韦提希夫人所说的,她觉悟了,她亲眼看见的。当时她遭遇家庭变故,痛不欲生,求释迦牟尼佛替她找一个安身之处,不愿再住在这个世界。佛很慈悲,并没有给她介绍一个地方,而是把十方诸佛世界,以佛的神力变现在她跟前,她看来看去,觉得西方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是最好的地方,请佛帮助她生到极乐世界,不愿意再待在这个娑婆世界。韦提希夫人此种举动是警惕我们这些迷惑颠倒留恋娑婆世界的人。

  53、才有病患,莫论轻重,便念无常,一心待死。(善导大师)

  此话如对一般人讲,人家一定说:你们太消极了,才有一点病就不想活了。他不知道事实真相,净土法门是不死的法门。现在人妄想多,贪生怕死。‘一心待死’四字应改为‘一心等待阿弥陀佛来接引’,意思完全一样。因为往生是活著时候去的,不是死了之后才去。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天天想阿弥陀佛来接我,这种求生的念头很恳切,到临命终时必不慌张,无有恐怖,毫无痛苦,到那时很自然很轻松很潇洒的就走了。

  54、我未曾见闻,慈悲而行恼,互共相嗔恚,愿生阿弥陀。若人如恒河,恶口加刀杖,如是皆能忍,则生清净土。(诸法无行经)

  我从来没有见过或听说过一个慈悲的修道人而行恼害众生之事,或者彼此嗔恚嫉妒,而欲生极乐世界者,这种人决定去不了。反而言之,若有人以恶口刀杖相加而能够忍辱,乃是生西方的主要条件。

  55、生宏律范,死归安养,平生所得,唯二法门。(灵芝元照律师)

  灵芝元照律师一生专弘戒律,提倡持戒念佛,求生净土,他成功了。《往生传》及《净土圣贤录》均有记载。佛教有三个法门是共同科目,无论何宗何派均须共修:一为戒律,二为法相唯识学是理论,三为净土是归宿。

  56、凡闻恶声,则念阿弥陀佛以消禳之,愿一切人不为恶行。凡见善事,则念阿弥陀佛以赞助之,愿一切人皆为善行。无事则默念阿弥陀佛,常在目前,便念念不忘。能如此者,其于净土决定往生。(王龙舒)

  日常生活中遇到一切不如意的事情,就念阿弥陀佛,佛号能消灾,能消业障。同时还希望一切人不要造作恶业,以免受报。过去灌顶法师是乾隆时代佛门大德,通宗通教。他的著述很多,他在《观无量寿经注解》里说到,世间所有一切最重的业障,任何忏法消灭不了的,这句阿弥陀佛名号可以把它消掉。遇到顺心喜欢的事情也要念阿弥陀佛,使善事能快速成就,且愿一切众生皆作善事。念佛有定课有散课,定课不可多,愈少愈好,容易作,但不能缺。散课不定,愈多愈好,常常观想阿弥陀佛在我跟前,心中即无妄想。能这样作,必可往生。

  57、人生能有几时?电光眨眼便过!趁未老未病,抖身心,拨世事;得一日光景,念一日佛名;得一时工夫,修一时净业;由他命终,我之盘缠预办,前程稳当了也。若不如此,后悔难追!(天如禅师)

  真醒觉的人,才能说得出来这几句话。六十岁以上的人体会得更深刻,回想少年时代如同昨日。年轻时玩伴先后作古。趁著未老未病,先预备盘缠。老了想用功,精神不够,如打个精进佛七,七天七夜不停,要体力,老人不行。修行要靠年轻,人命呼吸间,趁此时刻,抖擞精神,把世事放下。除穿衣吃饭其余均非必要。如只为了衣食,日子并不难过,用不了多少钱。作一件衣服,五年穿不坏。一个冰箱保养得好可用十年。不要跟著时代潮流走,样样赶时髦。一切诱惑我们身心不宁的是妖魔鬼怪。如电气用品,时时有新产品出厂,令人追赶不及。惟有得一日光景,念一日佛名,得一时工夫,修一时净业,这是真实的,其余全是假的。若不如此,必有后悔。

  58、如就刑戮,若在狴牢,怨贼所追,水火所逼;一心求救,愿脱苦轮。(天如襌师)

  刑戮是把犯人送到法场杀头,心必恐惧,至诚求救。所以有死刑犯临终念佛往生,真的安详去了,因其心至诚恳切,平常人比不上他。阿阇世王在世时,杀父害母,破和合僧,五逆十恶都作全了,犯了阿鼻地狱之罪。临终时地狱相现前,生大恐怖。此时他念佛求生净土,因其心专,真生到净土。佛告诉我们他生西的品位是上品中生。往生西方有两种人,一种平时念佛,积功累德而往生的,一种是造许多罪业,临终忏悔求生净土,如其忏悔心极为真诚,品位亦可能提的很高,如阿阇世王能生到上品中生,乃无法想像。人遇到极大灾难时,心必真诚,如在监狱中,急求出离,又如被冤贼所追或水火所逼,一心求救,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即能脱苦轮。新加坡对死刑犯还用吊刑,通常吊死的人都七孔流血。有一死刑犯在上刑时念阿弥陀佛,瑞相非常好,面貌端庄,火化后有舍利,非常好,我看过,如同宝石,丢在地上,声音清脆。这是李木源居士的功劳,他专到死囚犯监狱中劝他们念佛求生净土。囚犯听了之后,思想有一百八十度的改变,死心蹋地的念佛。典狱长都佩服他们。家人来探监,囚犯安慰家人不必伤心,说自己已一心念佛,求生净土,并劝其家人也同修净业。

  59、于此土声色诸境,作地狱想、苦海想、火宅想。诸宝物作苦具想。饮食衣服,如脓血铁皮想。(妙什襌师)

  人都喜欢娱乐的场所,他叫你的心动感情,起贪嗔痴慢,要把这些地方当作地狱苦海火宅想。世间人喜欢珍宝,我说它是破铜烂铁。戴个镯子与戴个手铐有什么两样,身上什么都没有才舒服。愈是简单的饮食愈健康,大陆多年来贫穷落后,而九十岁左右的人很多。他们吃的简单,粗糙,烦恼少,忧虑少,三餐吃饱就没事了。只要能温饱,不可奢求,身心才能自在,不为外物所牵。

  60、此界释迦已灭,弥勒未生,贤圣隐伏。众生奔波苦海,犹失父之儿,若不以极乐愿王为归,谁为救护?(妙什襌师)

  此界指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佛已灭度,弥勒佛要等五十六亿七千万年才下生,时间太长了。释迦佛的法运只一万二千年,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依中国历史记载,佛生在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灭度在周穆王五十三年壬申。算到今年是三○二○年。我们是在末法时期第二个一千年的开端,九千年以后就没有佛法,众生就更苦了。以后一世不如一世,明了此种事实,即应抓著此一时刻努力求生净土决定成就。不可有等待来生再修之念。以达拉斯说,有几个人来听佛法,不成比例。众生业障太深,菩萨罗汉都不出来,出来我们也不认识,在六道中如同无依无靠的孤儿,可怜可悯。在此情况之下,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是唯一的一条生路。

  61、闻教便行,奚待更劝?(妙什襌师)

  上上根人一听就领悟,立刻照作,无疑。中等根机还要等人劝,下等根机的人劝也不信,他说拿出证据来。佛说法是三转法錀。第一、说法。第二、劝勉。第三、作证。佛有此能力,能把十方诸佛国土现在韦提希夫人之前。佛虽不在世,而作证人仍然不少,只要留意即能发现。早年倓虚法师在香港讲开示,由弟子们记录,有一本叫《念佛论》,最后谈了几桩公案:第一、哈尔滨极乐寺传戒时,有一位修无师,出家人,不识字,在俗作泥水匠。他发心来戒坛帮忙。有一天他向老和尚倓虚法师告假,说要走了。老和尚有修养,不怪他。当家师定西法师沈不著气,责备他说:你既发心来护持道场,没几天就要走,说得过去吗?他说我是要到极乐世界去。大家一听很惊讶,问他何时去,他说不超过十天,并请求老和尚为他准备一个房间同两百斤柴。第二天他又来了,说今天就走。于是大家为他急于准备,并请同参道友来助念。有人请他说个临终诗偈,他说:我是苦恼人,不识字,不会作诗作偈,但我有一句要紧的话,就是‘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说完不到一刻钟就往生了。谛闲法师见到极为赞叹。

  另外又举了一位女居士之例,他丈夫是拉黄包车的,一家四口,生活甚苦。没有人瞧得起。她参加当地念佛会,作厨房洗碗等粗活,但她能预知时至,自在往生。另有一位郑锡宾居士,生意人,读过书,听谛闲法师讲经后即发心学佛,学讲《弥陀经》。把生意丢掉,到处讲经。有一天讲经完毕,他说要往生打算租一间房子。有一位朋友就说,你要往生,到我家住,我没忌讳。当他临终时,也有人要求他说个偈语,留个纪念。他说不必了,你们看我这个样子就是一个很好的纪念。他的弟弟来为他料理后事,才觉得当初错怪了他,以后弟弟也专心念佛,三年之后也往生了。这就是现身说法,真正的证据。民国五十七年台南将军乡的老太太站著往生,其他坐著走的太多了,你看到之后还不相信,还用人劝吗?这些人真是聪明人,把身心世界一齐放下。世间全是假的,全是障碍,都是搞六道轮回。

  62、惟名闻利养,甜爱软贼,及嗔心嗔火;虽有佛力,不能救焉!行者当深加精进,以攘却之!(妙什襌师)

  有贪有嗔,诸佛如来都救不了,自己要精进不懈,把贪嗔痴三毒从内心中拔除。日常生活中要警惕,名利不是好东西要舍弃。贪嗔痴害不了别人,只害自己。拔除之法以念佛除之。念佛之人若真放下,才有感应,早一天放下,早一天得大自在,想站著走想坐著走都行。在未去之前,在此世界一切环境亦得自在,顺逆都自在,自在是真正幸福快乐的人生。

  63、又复当护人心,勿使夸嫌,动用自若;息世杂善,不贪名利,将过归己,捐弃伎能,惟求往生。(妙什禅师)

  大多数人都有这些障碍,须认真检点自己,有无贡高我慢,嫌弃他人之习气。世间善事,一切随缘,不必勉强。为名闻利养而作善事,果报还是在三界中。世人每天辛辛苦苦为名利是求,若看不破就脱离不了生死轮回。过去不知道每天追逐名利,佛点醒我们的迷关,方知已往之非。世间技术才艺也是搞六道轮回。有人说:假如天天念佛,谁给饭吃?佛在经中说得很清楚,纵然大地众生皆出家修行,佛以白毫光中之一分供养拿出来供给这些出家人生活,足足有余,所以念佛不要顾虑生活问题。

  64、娑婆有一爱之不轻,则临终为此爱所牵;矧多爱乎?极乐有一念之不一,则临终为此念所转;矧多念乎?(幽溪法师)

  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嗜好每人都有,只要有一项,就是牵引你在六道轮回之原因。念佛人对嗜好必须全舍弃,丝毫茍且不得。出家人把世间五欲六尘放下了,而喜欢经典也是贪爱,也是障碍。有人喜欢佛像,收集古董佛像,珍惜至切,来生依旧搞轮回。往生最重要的标准是佛在《无量寿经》中告诉我们的‘一向专念’。《弥陀经》的标准又高一层是‘一心不乱’,如夹杂其他念头,一向专念就达不到,专念尚且不成,一心不乱更作不到。

  65、若生恩爱时,当念净土眷属无有情爱,何当得生净土?远离此爱。若生嗔恚时,当念净土眷属无有触恼,何当往生净土?得离此嗔。若受苦时,当念净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若受乐时,当念净土之乐,无央无待。凡历缘境,皆以此意而推广之,则一切时处,无非净土之助行也。(幽溪法师)

  此是观想方法,西方世界人民绝无情爱,我们也应当放弃,恢复到心地清净平等。面色表示怒容者谓之嗔,心内不高兴不表现于外者谓之恚。比较有修养者,喜怒不形于色。西方人即使下下品生者,蒙阿弥陀佛无量光之摄受,所有烦恼皆消除,等于证得阿罗汉果。西方人相见皆生欢喜心,不会有烦恼,实不可思议,故称之为难信之法。当今天下大乱,生于此时代怎能不苦,只有轻重之别而已。在此娑婆世界有时亦有短暂的小乐,名之为坏苦。西方之乐不需要等待,也不中断。会用功者,一切时一切处,心可转境界,凡夫作不了主,被境界转,苦不可言。一切时一切处皆为修行人修净之助缘。《华严经》最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作出一个榜样,表演给我们看。凡历缘境,成就自己,样样清楚,而心中如如不动,定慧等修。

  66、如何说得娑婆苦?苦事纷纷等猬毛!(西斋禅师)

  刺猬身上的尖刺很多很硬,遇大动物侵害时即缩成一团,以保卫自己,颇为有效。娑婆世界苦事太多,多如猬毛,不适宜我们居往。禅师告诉我们应以苦为师。

  67、当屏人独处,自办道业,以设像为师,经论为侣。(袁宏道)

  袁居士也是念佛求生净土,《净土圣贤录》有记载,《居士传》有他的传记。他念佛求生极乐世界,只生到边地,但他觉悟很快,未久即生安养。设像为师,经论为侣,这一段话适合于当今时代,善知识难遇。我在已往讲习中介绍大家拜阿弥陀佛为师,在家里设一尊阿弥陀佛像,常常想念老师,想老师的慈悲功德,念老师的修行度众生之悲愿。这一句佛号把弥陀的无量智慧德能都包括在内,这叫真念佛。

  古时候古圣先王所有一切制度仪规,都是教化众生。读《礼记》,五礼中之祭礼,明白规定祭祀祖先,不是祖先不祭。孔夫子说:非其鬼不祭。鬼是归去的意思。至于祭天地山川是天子诸侯的事,非平民之事。祭祖先时要阐明祖先过去在生时之德行教诲,使后人常常追念遵行,这个祭祀属于教育。仪式留传于后世只有形式而无真实内容,常被人视为迷信。佛门中祭鬼神之仪式很多,其中有非常精彩的开示,但文字深奥,不易理解,似应用现代语言加以说明,使民众都能明白。经论是最好的伴侣,其中于往生无助者不取。袁居士讲的是往生经论。如想在这一生成就,虽有我最爱研究的经论也暂时放下,不要打闲岔,等到了西方再学不迟。

  符按前文中有孔子说非其鬼不祭一语,恐初机同修难以理会。此语出自《论语》卷二为政章中:‘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其大意是说:不是我们的祖先而我们去祭祀他,这是一种谄媚的行为。遇到道义上应该做的事而不去做,这就是没有勇气。郑康成注曰:‘人神曰鬼,非其祖考而祭之者,是谄求福。’可见鬼字就指的是祖先。又朱子解:非其鬼,谓非其所当祭之鬼,知而不为是无勇也。

  68、五浊恶世,寒热苦恼,秽相熏炙,不容一刻居住。(袁宏道)

  袁居士是古人,离我们几百年,已经说五浊恶世。现代科学家说:如不重视环保,五十年之后,这个地球就不适宜人类的居住。环保无法改善,其根源是依报随著正报转。依报是环境,正报是人心,心净则土净。人心是贪嗔痴慢,如不知保持清净心,而想改变环境,谈何容易。如真像科学家所说,五、六十年后我们到那里去呀!念佛人若不赶快求生净土,怎么办呢?浊就是污染,污染是由相上讲的,恶是由业因上讲的。心恶行为也恶,感得身心世界都污染了。这几年全球气候不正常,天时失常,不是好现象,与人心互为影响,愈来愈严重。

  69、问:人不信净土,恐只是本来福薄?答:此言甚是!(莲池大师)

  不信净土真是福薄,念了《无量寿经》就明白了。一听就相信,乃是过去生中无量劫所培养的善根福德。即使下下品往生的,或一生造作罪业,临终忏悔往生者皆是大因缘大福德,绝非平常人。

  70、余下劣凡夫,安分守愚,平生所务,惟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今老矣!倘有问者,必以此答。(莲池大师)

  莲池大师的道德文章修持近五百年中首推第一,而他虚怀若谷,没有一点自满自大,没有一点夸张,自称为下劣凡夫。他的特长即‘安分守愚’四个字,人不要学聪明,学聪明就坏了。我在台中跟李老师学,李老师教我学愚,他说他自己学愚,一生没有学成功。莲池大师平生所修惟念佛,一天念十万声,计数的,也不念经咒。年岁大了,工夫格外加紧。有人向他请教,不管什么问题,他的回答只是一句阿弥陀佛。印光大师晚年专心念佛,有人给他写信,他写一函遍覆。我现在也学他。我快七十岁了,人生七十古来稀,要办自己的后事了,大家写信给我,我刻一个图章‘老实念佛’,连信封都退回去。老实说:凡是提出问题来问的都是妄想分别执著,所以提出问题都是不老实的人。

  71、当生大欢喜,切勿怀忧恼,万缘俱放下,但一心念佛。往生极乐国,上品莲花生,见佛悟无生,还来度一切。(莲池大师)

  听到西方极乐世界以及阿弥陀佛的名字,一生可以决定往生,乃大欢喜,但不要怕去不了。只要真正肯修,善导大师说,万修万人去。从今以后,一切妄想分别执著忧虑牵挂统统放下,心中只有一句阿弥陀佛,随时希望往生。《无量寿经》上辈往生一段同《观经》上品上生章尤为重要经文,见到阿弥陀佛即证得无生法忍,证得无生法忍即有能力度众生。若是由西方世界打个转,再回到娑婆世界来,是再来人,就有智慧神通帮助别人,否则自己度自己都度不了,如何能度人呢?关于上品上生章非常重要,有录音带保存,诸位应当常常听,至少要听二百遍或三百遍。过去古大德学一部经要几十年,如终南山道宣律师,专学《四分律》。台湾有单行本,线装书二十册,精装者四巨册。道宣听了二十一遍。从前听经苦,没有交通工具,闻某法师在某道场讲经,不论远近皆步行前往。现代人求快速,说这部经我听过了。听过一遍就不想再听,这样态度,焉能有成就?我在台中时李老师讲经,有时在台中,有时在雾峰讲同一部经,我们一再去听,每次讲的都不一样。台中慈光佛学讲座编写的‘十四讲表’,我听了十一遍。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求生西方一定要上品上生,上品上生去不了,还有中品,如目标定的太低就麻烦了。

  72、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娑婆活计轻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稳当。弹指归安养,阎浮不可留。(蕅益大师)

  世情要看破看淡,不为世间情爱所累,念佛工夫才能得力。生活能勉强过得去就行了,不求奢侈丰盛,生西方世界才有把握,心在道上不要用在生计上,尽情追求生活享受,道心即退失,往生难有把握。阎浮世界是五浊恶世不可留,应当快快到西方极乐世界,真肯放下,往生有望。

  73、归命大慈父,早出娑婆关。(蕅益大师)

  大慈父是阿弥陀佛,归命即归依。

  74、世之最可珍重者,莫过精神;世之最可爱惜者,莫过光阴;一念净即佛界缘起,一念染即九界生因,凡动一念即十界种子,可不珍重乎?是日已过,命亦随减,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可不爱惜乎?茍知精神之可珍重,则不浪用,则念念执持佛名。光阴不虚度,则刻刻薰修净业。(彻悟禅师)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可惜我们都浪费掉了。我劝各位念佛机要随身带。阿弥陀佛是净念,起一个妄念,动了贪嗔痴即是九法界的业因。一天到晚不知道造了多少业,那个业因强,那个就先受报。故须特别留意,必要抓紧今生的机会,万一失掉,不知道那一劫才再遇到佛法。把精神放在执持名号上,光阴才不会虚度。

  75、悲哉众生!欲念未除,道根日坏。佛之视汝,将何以堪?(彭二林)

  欲是欲望,念是妄想,这两个东西在,道就站不住。虽不能剧断,亦应慢慢看轻放下。否则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也生不了西方。

  76、子等归向极乐,全须打得一副全铁心肠,外不为六尘所染;内不为七情所锢;污泥中便有莲花出现也。(彭二林)

  ‘子’,古时对男子之尊称。既然发愿一心一意求生极乐世界,必须要有一副铁石心肠,外不为六尘所染,内不为烦恼所动,此谓之铁石心肠,禅宗称之为禅定。色声香味触是外尘,法是内尘。世间法不能沾染,出世间法亦不能诱惑我们,什么禅宗天台贤首密教统统都不沾染,心才能定。只求一见阿弥陀佛,诸佛来了也不理不睬,何况其他菩萨罗汉善知识。内绝不起心动念是定,外不被诱惑是禅。修行有此觉观工夫与心态,哪有不成就之理。

  77、莲花种子,荣悴由人。时不相待,珍重!珍重!(彭二林)

  十方世界众生念佛求生净土,西方世界七宝池中即生出一大朵莲花,且有你的名字。心地真诚,念佛恳切,工夫不断,此花越长越大,光色一天比一天好,将来往生时,阿弥陀佛即以此花来接引。若退心,此花慢慢枯萎。西方只有池中莲花有生灭之相,其他皆是万古长春的。

  78、上品见佛速,下品见佛迟,虽有迟速异,终无退转时。参禅病著相,念佛贵断疑,实实有净土,实实有莲池。(张守约)

  上品往生的到了西方即见到阿弥陀佛,下品往生的还有一段修学时间才能见佛。不管上品下品均不退转,而且圆证三不退,此法门殊胜无比。参禅怕著相,一著相就不能开悟,如说我什么都不著,即著了一个什么都不著的相。念佛人只要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要专。念佛怀疑者还不多,而夹杂者难免。看非净土经论是夹杂,人情佛事均须放下,而且必须信有净土,实有莲池。

  79、念阿弥陀佛,正觉圆满之名;观极乐世界,清净庄严之相;如此滞著,只怕未能切实;果能切实,则世间种种幻化妄缘,自当远离。(悟开禅师)

  弥陀名号不但是西方教主圆满的名字,实在是十方一切诸佛如来的通号。‘阿弥陀’是梵语,其含义是‘无量觉’。‘阿’是无,‘弥陀’是量,‘佛’是觉,那一尊佛不是无量觉呢?所以这个名号是正觉圆满之名。西方世界是弥陀教主大慈大悲方便建立,接引一切有缘众生。所谓有缘者即是能信、能愿、能持者。此法门与禅宗性宗不同,禅、性二宗要离相,而这个法门必须执持名号,一定要执著,只是把执著的对象换一换,把往常执著的对象放下,执著一句阿弥陀佛,而且就怕你执著的不切实,果能切实,则世间种种一切幻化妄缘都可以远离了。

  80、随忙随闲,不离弥陀名号,顺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印光法师。以下悉同)

  无论在什么环境,闲忙都好,需要思考时把佛号放下,工作完了,马上提起一句佛号。假如是不需要思考的机械式工作,已经作娴熟了,可以一面工作一面念佛。称心如意时或遇到逆境时都不忘念佛,作到这样往生有望。

  81、诚与恭敬,实为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之极妙秘诀

  有一人写信给印光大师,问他学佛有无秘诀,他答覆说,秘诀就是‘诚敬’二字,诚是真实,一丝毫虚假都没有。‘真诚’是大乘佛法讲的‘无上菩提心’。儒家也讲诚意正心,所以儒家的学问思想也是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础上。儒家讲真诚不圆满,佛家讲的圆满。菩提心一发就是诚与敬真正发起的时候,从凡夫地超越二乘证到圆教初住的地位。圆初住以下都未发菩提心,用的是虚情假意。从圆初住到成佛的果位有四十二个阶级,证明诚敬的不同程度,恭敬是真诚起的作用,内心真诚表现于外者即为恭敬。祖师用最浅显文字开导我们,诚与恭敬实为超凡入圣之阶,果能作到即是法身大士。了生死不但了三界分段生死,同时也了掉变易生死,所以这是极好的秘诀。

  82、业障重、贪嗔盛、体弱、心怯、但能一心念佛,久之自可诸疾咸愈

  贪嗔痴三毒是病根,常常发作,身体衰弱,心常恐惧,都是心中有毒,心理影响生理,但能把一句佛号认真的念,工夫得力,使无始劫来的贪嗔习气消除,才是究竟彻底的治疗宿疾之法。

  83、佛固不见弃于罪人,当承玆行以往生耳。

  有一类人自觉罪业深重,不敢学佛,认为佛会怪罪他,不能收容他,瞧不起他,以佛菩萨为凡人。此种人还是好人,有惭愧心。佛对五逆十恶之人,只要肯念佛,一律平等收容,往生品位看其忏悔工夫。自知有罪,如不求佛拯救必堕三恶道。

  84、须信娑婆实实是苦,极乐实实是乐,深信佛言,了无疑惑

  娑婆世界实在是苦,极乐世界实在是乐,若深信佛言,乃是善根福德因缘成熟之人。祖师苦口婆心之言,我们要深深体会。

  85、应发切实誓愿,愿离娑婆苦,愿得极乐乐。其愿之切,当如堕厕坑之急求出离;又如系牢狱之切念家乡;己力不能自出,必求有大势力者提拔令出

  我们发愿要真实恳切,诸位如到大陆观光在乡下仍可看到大粪坑,如掉在粪坑里,还愿意多待一刻吗?必想急于出离。坐牢一切自由都失掉了,一心一意的急想出离,自己无能力出来,一定要求人帮忙。我们今天了解娑婆世界确是甚苦,但又无法摆脱。佛在经论中讲的理论很清楚,修持方法也很周详。叫我们断烦恼,修戒定慧。我们也知道三毒是病,三学是药,但是作不到。在无可奈何之下,不得不听诸佛如来的劝导,只要这句佛号念好,决定带业往生。

  86、业识未消,三昧未成,纵谈理性,终成画饼

  初机同修,尤其对于知识份子,这是当头一棒。学佛人粗心大意者多,心思细密者少。四弘誓愿谁都会念,不但教我们如何发心,连修学的程序都给我们说出来了。首先要发大愿,众生无边誓愿度,即与佛的心愿合一。烦恼无尽誓愿断,业识未消是烦恼未断,三昧未成是心不清净。此刻不能学法门,要等三昧成就再学法门。现代人前面两项不要了,先由法门无量誓愿学开始。如同盖楼房,一楼二楼都不要,只盖第三层,大错特错,光阴都虚耗了。我建议各位在这一生先修前二条,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再学后边两条,把时间精力都放在执持名号上,念到一心不乱,烦恼就没有了,念佛三昧也成就了。

  87、入理深谈,且缓数年

  广学多闻,再等几年不迟。如这一句佛号真念好,那些法门请你学,你都不愿意学。

  88、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只要念得熟,成佛尚有余裕!不学他法,又有何憾

  这是真话。《楞严经》上大势至菩萨将此事讲的清楚,他说我与五十二同伦,大乘菩萨位有五十个,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五十个,加上等觉、妙觉共五十二个。他与这五十二个位次的人,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只凭一句佛号,‘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一句佛号圆满成佛。世间一等聪明人不会找自己的麻烦,不会绕圈子。惟智慧第一者才能接受,《弥陀经》上佛对舍利弗说,他为什么不对别人说,因为舍利弗智慧第一。再者我们对于学其他法门的人要恭敬赞叹,不可毁谤。他如说我们无知无识,下根劣智,我们统统承认,一心老实念佛就好。

  89、汝虽于净土法门,颇生信心;然犹有好高骛胜之念头,未能放下,而未肯以愚夫愚妇自命

  前面谈过学愚,愚好,笨好,聪明伶俐不好,时间不会久。愚人含藏的深,能久能远,能光能大。浅识者见不到。祖师责备此人习气很重,好高骛远。不要同世间人比,要同往生人比,他为什么能成就,就是自己承认不如人,这与真诚恭敬相应。如认为自己这也行,那也行,样样都比人强,你来生还搞六道轮回。

  90、其有平日自命通宗通教,视净土若秽物,恐其污己者;临终多是手忙脚乱,呼爷叫娘

  佛门中无论在家出家,有很多自命为通家者。通宗是参禅的,通教是对经教有深入研究者。此种人往往轻视净土法门,不肯接受念佛。这样只有各修各的。他如劝我们学他的法门,就对他说,我没有你的智慧聪明学术修养,我不如你。如再劝,就说我怕麻烦,念佛简单,经教太繁。宗门教下,最后到临终时,一切经教统统用不上。民国五十七年佛光山刚刚开山,只有一个佛学院,星云法师找我作教务主任,同时担任讲师者尚有唐一玄、方伦居士,现在都不在了。当时还有一位钟景德老居士,年岁大我很多,学佛颇有成就,参禅学教兼习密宗。四、五年前我到屏东东山寺讲经,他来看我,已八十五、六岁。见到我握手言道,我现在念阿弥陀佛,那些禅与教都不得力。他一天念三万声佛号,一天走三万步,身体健康,红光满面。他肯回头,往生有望。

  91、汝妄想之心遍天遍地,不知息心念佛,所谓向外驰求,不知返照回光

  很多人都有这种毛病,妄想就是念头,妄想太多,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宗门所说的向外驰求。清净心中本来无一物,一个妄想都没有。神秀说的尘埃就是妄想。返照回光是息妄想的好方法。楞严会上观世音菩萨说出自己修持方法,‘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我们不肯回头,佛家常说回头是岸,古圣先贤教我们回首如意。古人手上常常拿著如意,因如意是回头的,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尤其富贵人家都有此物,提醒自己要回头。世间人求功名富贵,也要知足。此法门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要由一切妄念中回头,恢复我们平等心、清净心、正觉心,此之谓返照回光。

  92、今见好心出家在家四众,多是好高骛远,不肯认真专修净业,总由宿世善根浅薄,今生未遇通人

  大师痛切感慨之言,发人警醒。发心学佛者都是好人。佛门有句老话:‘学佛一年,佛在跟前,学佛二年,佛在西天,学佛三年,佛化云烟。’如能保持初心,成佛有余。随环境而动摇,值得我们随时警愓。世间善根为‘无贪、无嗔、无痴’,名三善根。反之,贪嗔痴为三毒。出世间善根为‘精进’。这一生机缘不好,没遇到一位真正善知识。末法时期找不到善知识,只有求佛。李老师自己非常谦虚,不以老师自居,叫我们学印光大师,印祖已逝世而有《文钞》在。真正通达的人没有不念佛求往生的,古来大德早年博学多闻,到了晚年一切放下,专心念佛。

  93、当今之时,其世道局势,有如安卧积薪之上,其下已发烈火,尚犹悠忽度日,不专志求救于一句佛号,其知见之浅近甚矣

  印祖八十岁圆寂,正在二次大战时。现代若发生战争,其惨烈有甚于二次大战时,以时代人心言,不如五十年前。现在表面上虽称承平,而危机四伏,远比昔时为甚。一旦爆发,逃避都来不及。李老师往生的前一天下午带几个学生散步,把消息透露给同学说,他要走了,不想再住下去了,告诉同学说时局已经乱了,即使佛菩萨神仙下凡也救不了,唯一的一条生路是念佛求生净土。这是李老师最后的遗言。老师去世七年,观察时局与老人家所说相符。如不认真遵行李老遗言,即是前面所说的善根浅薄。从电视报纸看,整个世界不景气,人口愈来愈多,失业率增加,情况非常严重。我们现在有这么一个安定的环境,若不认真念佛,就太可惜了。

  94、心跳恶梦,乃宿世恶业所现之兆。然现境虽有善恶,转变在乎自己,恶业现而专心念佛,则恶因缘为善因缘

  心跳恶梦,这些现象是过去恶业种子在梦中现行,不必介意。《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梦中相是虚妄的,跟前森罗万象也不是真实的。觉悟的人知道这是业习种子现行,善恶境界都不能脱离轮回。世尊在楞严会上说:‘若能转物,则同如来。’我们没办法转境界,印祖叫我们专心念佛即能转境界,在善恶因缘缠绕时,立刻提起念佛的警觉性。

  95、当恪守净宗列祖成规,持斋念佛,改恶修善,知因识果,植福培德,以企现生消除业障,临终正念往生,庶不虚此一生,及亲为如来弟子耳

  严格遵守净宗家风,老实念佛。持斋是吃素,不与众生结怨仇,培养自己的慈悲心,改恶修善,要由内心里去改。《了凡四训》、《安士全书》、《感应篇》,皆为印祖一生所提倡者。如何培德植福,依此而行,在生能消除业障,临终神志清楚,稳生安养。真心照教规去作,方不虚度此生,才是三宝弟子。

  96、但当志心念佛,以消旧业,断不可起烦躁心,怨天尤人

  世出世间一切法是无量因缘所生。法相中讲四缘,把无量无边的因缘归纳为四大类,即‘亲因缘、所缘缘、无间缘、增上缘。’一切法无偶然而来,一饮一啄,莫非前定。熟读《了凡四训》即能真正认识因果。凡夫不了解事实真相,遇到一点挫折即觉得冤枉,怨天尤人。应知人生恶多善少,故一生中违逆之事多,称心之事少。世间最重的业障所有经忏不能消的,念佛可以消掉。有人说:我念佛不少年,何以业障消不掉,这是念的不如法,第一心不真诚,第二念佛还夹杂,所谓‘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

  符按法师提到的四缘是法相名词,恐初机不易领会,兹简单说明如下:

  (1) 因缘。这是二法相生成缘。如种稻,谷子是因,长成为稻是果。稻又可作为种子,因成果,果又成因,故又称为亲因缘。

  (2) 等无间缘。这是二法相让成缘,又称为次第缘。譬如排队买票,前人走一步,后边人跟一步,中间不可插队。此二者互相衔接必须相等,即同类之义,故称等无间缘。

  (3) 所缘缘。这是二法相待成缘。譬如娶妻之人称为丈夫,如其无妻,他就没有丈夫的资格。又如镜子前面有一件东西,镜中同时照见一件东西。若没有这件东西,镜中即无此件之相。此第一个缘字有攀缘之义,有能缘所缘,必先有所缘然后才有能缘,无所缘,能缘不起作用。

  (4) 增上缘。这是二法相助成缘。譬如单独一个稻种不能发芽生苗成稻,须有水土肥料日光灌溉帮助其生长,这些助缘谓之增上缘。

  97、具缚凡夫,若无贫穷疾病等苦,将日奔驰于声色名利之场而莫之能已。谁肯于得意烜赫之时,回首作未来沉溺之想乎

  被烦恼缠绕的凡夫,假如没有贫穷疾病等苦,不见得是好事情。贫穷疾病中是在受报,报尽就好了。如无此苦,恐又要去吃喝玩乐造罪业。苦人没有时间金钱,自然可以避免许多罪过。谁肯在得意时想到将来会堕落。得意时难免损人利己。俗语说:乐极生悲。视其损害他人的浅深接受果报,不只现世受报,死后堕落三途才是可悲。

  98、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

  我们学佛为什么得不到好处?工夫为什么不得力?即因为未由恭敬中求。普贤十大愿王第一愿就是‘礼敬诸佛’。在课诵本或许多忏法中第一句是‘一心恭敬’。一般人只是在口头上滑过而已,故毫无效果可言。内真诚则外恭敬,表里一如。佛法真实利益是消业障,业障一消,则烦恼、忧虑、牵挂、分别、妄想、乃至于身心疾病都没有了。增福慧,自己聪明伶俐,对人对事对物比过去看得清楚,一切作为作得很恰当,这是慧。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但必须把业障消掉,障碍排除才行。

  99、念佛要时常作将死、将堕地狱想,则不恳切亦自恳切,不相应亦自相应,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亦是随缘消业第一妙法

  念佛不恳切、不真诚,心中还夹杂著妄想,是死难尚未临头。在《净土圣贤录》中读到张善和的往生记录,他过去生中修集善根非常深厚,到临终遇到善缘。但是这一生不幸作了一个屠夫,杀了不少牛只。临命终时看见许多牛头人向他讨命债。果报现前,惟心志尚清楚,生大恐怖,大声呼救。恰好有一出家人路过其门,闻之,即燃著一把香,令他急念阿弥陀佛,一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他念了几声之后,牛头人不见了,阿弥陀佛来了,他就走了。因为他的心真诚恳切,所以有这么大的效果。从此一公案亦可证明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愿愿均能兑现。世间一切苦比不上三途,饿鬼畜生苦比不上地狱。《地藏本愿经》说,地狱之苦,说之不尽。如不往生西方,迟早地狱有分,不能不警惕,即使下品下生亦能证三不退。

  100、末法众生,无论有善根无善根,皆当决定专修净土;善根有,固宜努力,无,尤当笃培

  善导大师讲,九品往生总在遇缘不同,如遇缘殊胜,即能上上品往生。我们今天的缘无比殊胜,超过任何一个时代,如不能上三辈往生,真叫冤枉。现代的佛教典籍容易得到。《无量寿经》译本有五种,无人能遍读五种版本。《无量寿经》是净宗第一经。会集本有四种,夏莲居老居士民国二十一年发愿会集,集五本之大成,比王龙舒、彭二林、魏源他们所会集的都圆满。此夏编会集本在台湾只印了三千余本,许多人未见过,道源老法师对五种译本未全读过,亦未见到夏编会集本。台中李老师九种本只见过五种,尚有四种未见过。今天我们把九种版本印成一册,此乃无比殊胜之缘。现在我们所缺欠的是善根。善根是真正相信发愿,福德是真肯念佛。我的善根很薄,学佛之初不相信净土法门,老师虽然苦口相劝,我不好意思同他顶嘴而心里不服。后来经过研究《华严》、《楞严》、《大乘起信论》之后才相信净土是归宿。特别是《华严》,古德说:‘华严、法华是无量寿经之导引’,这话说的一点不错。我劝人就念一句阿弥陀佛,不要研究经论,有人还不相信,也不服气。他说:法师叫我们不要研究经典,但是他自己曾经学了许多经典,他这是愚民政策。其实他那里晓得我的真意,我实在不愿意同学们再走我的冤枉路。我耗费了三、四十年才回头,吃了亏上了当之后才找到这个法门。假如我老早听老师的话,一心专攻念佛法门,到今天无论走到那里,人家会称呼我是阿弥陀佛。

  101、汝须自知好歹,修行要各尽其分,潜修默契方可,急急改过摄心念佛

  弘一大师在关房中摘录祖师大德的警句,用这一段文字作总结,意义非常深长。修行要各尽其分,根性利者可学教参禅,总不如念佛稳当,中下根性,学教参禅得益非常有限,不如老实念佛。出家人的本分是‘远绍如来,近光大法’。在家人本分是‘弘法利生,护持佛法’。僧团作到六和敬,佛菩萨必来护持。修行的态度无须要表现,工夫随其自然成就,无须与他人争胜,学愚,自觉一切不如人,自然不会贡高我慢,还要改过迁善,摄心念佛,勇往直前,永不懈怠。

一九九四年元旦草于西雅图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弘一       净土法门)(五明学佛网:弘一       净土法门)  

 仁焕法师:如何理解净土法门 

 吕有祥教授:教演天台,行修净土――简述近现代天台宗大师倓 

 仁焕法师:净土法门的特点 

 仁焕法师:净土法门的信、愿、行(二) 

 仁焕法师:净土法门的信、愿、行(一) 

 大安法师:净土法门的特别之处 

 大安法师:佛嘱应不悔于入大火求净土法门 

 大安法师:净土法门急救凡夫众生 

 大安法师:十大因缘兴起净土法门 

 大安法师:净土法门的真实大利在什么地方? 

 大安法师:净土法门之殊胜 

 游祥洲教授:游祥洲博士专访净土法门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