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今天的世界,缺少的就是慈悲心! |
||
|
||
今天的世界,拥有充足的物质资源、拥有先进的知识、拥有才华横溢的作家、能言善辩的演说家、高明的医生、哲学家、心理学家、科学家、宗教顾问、诗人、有才干的政治领导人物等等。 虽然这世间拥有这么许多有才干的人,可是这世间并不因此而获得幸福与和平。这世间一定是缺少了某些东西,是的,就是缺少了对他人的慈悲心。 物质不能带来永恒的幸福与和平。和平必须奠基于人类的心,唯有自己的心识,才能带来和平,进而扩展到他人以及全世界。 要获得真正的和平,唯一的道路就是依据佛陀的教义而行。 要修持慈悲心,首先必须培养非暴戾的崇高原则,克服贪欲、嗔恚、愚痴,以正道处事待人。 斗殴并非我们的身体的个别作用,而是我们的“心”以不正确或不正当的“念”引导我们身体的作用。 非暴戾的慈悲心,远比以暴力的行为作为报复更为有效,报复只会助长邪恶。 要修持慈悲心,必须抛开个人自私的“爱”。这世界太多的“爱”是以个人为出发点,人们只爱个别的自我。 爱丈夫,并非出自对丈夫的爱,而是出自对自己的爱。 爱儿女,并非出自对儿女的爱,而是出自对自己的爱。 爱朋友,并非出自对朋友的爱,而是出自对自己的爱。 到头来,所有被爱的人,都得不到真正的爱,而是他人自己对自己的爱。这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爱。 人们应该了解修持无我的慈悲心,能获得自我解脱。自杀能终止身体的活动,自私却阻碍了心灵的进展。 今日世间所缺少的就是无我的慈悲心。慈悲心在佛教里不是情绪化,也不是自私的。慈悲心是根除贪、嗔、痴、嫉妒、暴戾和根除一切污染的最有效的方法。 “慈爱”涵盖的范围很广,包括了对一切动物的爱。 佛陀说,爱的动机有很多种,首先是自私的爱和无我的爱,自私的爱,只是在满足于个人对同伴的感受,嫉妒就是自私的爱的另一种表现。 无我的爱,是指一个人完全放弃自我的感受,全心全意的去善待他人,如: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 通常,人类对“自私的爱”和“无我的爱”混淆不清,譬如:父母对子女的慈爱,通常都还有要求回报的因素存在。 另一种与“慈爱”很接近的就是“友爱”。“友爱”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只作用于少部份的人。 超越种种“爱”的就是“慈悲心”,这是佛陀极力推荐的。佛陀放弃家庭、王位、荣华富贵,为的就是由于他多世实践慈悲心。 佛陀的慈悲心不仅仅对于人类,也普及一切众生。佛陀的慈悲心没有自私,是一种无欲无求的奉献。 世间的爱,往往以失望为收场,就是因为有所求。慈悲心却能带来更大的幸福和满足。 一个人如果发展这种宇宙性的慈悲心,不仅为他带来快乐,也提升了他个人的境界。 在《佛陀的古道》一书中,作者毗亚达息尊者说:“慈悲心是一种活跃的力量,由意识的引导而作用,导致一切支援、振奋、简化、消除烦恼的正面力量,从而获得更高的幸福。” 佛陀在《慈经》中说道:“有如母亲在危急的环境中保护她唯一的子女一般,我们以类似的心,去培养无边无际,一视同仁对待众生的慈悲心。我们把这无边无际的慈悲心,推广普及于世间,乃至天下,横遍十万方广,没有障碍、没有嗔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