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四书》是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精华


   日期:2017/6/12 9:4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尊敬的各位侨领、诸位嘉宾、诸位大德:大家好!

  时间过得很快,记得去年六月我们也在伦敦这个地方举行祭祀大典,转眼之间一年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在座的增加了很多新面孔,很高兴有这么多人共襄盛举,一起来祭祀世界各族万姓祖先!

  我们希望每年都能够在这里举办祭祖大典,缅怀祖先恩德、提倡孝道!

  近几年来我们在世界各地提倡祭祖,除了英国和香港之外,还有澳洲、新加坡、马来西亚。

  祭祖大典从宏观方面来说,能够促进全人类的团结,增进全人类的福祉,这个因缘殊胜无比。

  世界各族的祖先都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给后代子孙,令我们非常感恩!

  在今天交通进步、通讯发达的时代,地球变成一个村、变成了一家,使得我们能够分享各族祖先的智慧与经验的遗产加以运用,更好的共同经营这个地球村、地球家!

  借着今天伦敦祭祖大典的机会,我想跟大家分享“中华传统文化代表作之《四书》的简介”,希望有助于东、西文化的交流、互鉴,促进社会和谐与世界和平。

  中华传统文化以“儒、释、道”三家为代表,而《四书》则是儒家的代表。

  《四书》在从前是中国人必读之书,《四书》开篇的几句话都是最关键的话,是全书的宗旨。所以底下我就以《四书》的开篇第一章来进行介绍。

  《大学》开篇简介

  《大学》一开头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里讲的“明德”,就是《三字经》上所说的“人之初,性本善”,也是佛法里面所讲的“自性”。

  “亲民”的意思就是博爱大众,在佛法讲的是“慈悲”。

  “明明德”和“亲民”都做到圆满就是“止于至善”。“明德”是大人之学,(大道)之体、本体;“亲民”是相、现象;“止于至善”是作用。“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三句话把大人之学“体、相、用”都说明白了,跟大乘佛法都能相通。

  现在人们的情况怎么样?现在我们的“明德”不明,所以老祖宗聪明,在“明德”上头加上一个“明”字,这个“明”字是动词,希望把我们的“明德”恢复光明,这是教育的目的。

  要恢复“明德”,以佛法来讲这是属于“自利”,也就是要成就自己的德行与能力。恢复“明德”的方法就是要断烦恼,如果烦恼不断,“明德”就没有办法恢复。

  “自利”之后一定要“利他”。

  “亲民”是利他,帮助众生恢复自性的“明德”然后才能“止于至善”,达到善的极处,究竟圆满。

  谁做到“止于至善”?孔子做到了,老子做到了,都是“止于至善”的好榜样。

  以上是《大学》的总纲领。

  纲领说出来之后就要教方法,如何才能够做到“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第一个要“知止”,也就是说在这一生当中你要有一个目标。每个人的人生目标不相同,但是这里头有个原则:无论从事哪一种行业一定要专精,这就是“知止”。

  “知止而后有定。”目标确定之后心就有固定的方向,不会朝三暮四。

  “定而后能静。”方向确定之后你才能静得下来。

  “静而后能安。”静下来之后你的心就安定。

  “安而后能虑。”心安定之后智慧就生起来了。

  “虑而后能得。”智慧开了之后你就得到成就。这个“得”是得什么?得“明明德”,得“亲民”,得“止于至善”。这些境界你都能够得到,纲领和方法都知道了。

  修行从哪里下手?从“格物”下手。

  “物”是什么?是物欲、是欲望。世间人常讲的“欲海难填”,你只要有欲望你就不能“止”。

  “格”是格斗,要跟欲望格斗,要把欲望克制住。

  “欲望”是什么?“贪嗔痴慢、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凡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

  “物格而后知至。”革除欲望之后本有的智慧才能开显出来。“格物”是破“烦恼障”;“致知”是破“所知障”。这两种障碍去掉之后你的“意才诚、心才正”。“诚意”就是直心、就是至诚心,“正心”就是深心、大悲心,然后就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亲民”和“止于至善”的功夫,效果就出来了。

  《中庸》开篇简介

  《中庸》“开宗明义”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什么叫“天命”?本有的真心是天命。“天”是自然的、固有的。我们现前“一念心性”,这个“真心本性”是遍法界的充满整个宇宙,不生不灭,无有动摇,所谓“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三际”是讲的时间——过去、现在、未来;“十方”是讲的空间。在无尽的时空里面心性没有一处不遍满,这就是《中庸》里面讲的“性”。

  “率性之谓道。”“率性”是讲众生有感,“自性”就有应。“自性”的大用就是能知、能觉,见闻觉知,所以感而遂通。

  有感就有应,这个感应佛法里称之为“因果”。这个“感”是什么?起心动念是“感”。“应”,境界现前就是“应”。因果感应相续循环这个理就叫做“道”。那么就“因果”来讲,善因感善果,恶因感恶报,这是个丝毫不爽,一点也不会差错的。这是怎么来的?本来就是这样,自然而然的,这叫“道”。如是“因”就得如是“果”。

  “修道之谓教。”明了“因果法则你就依循着因果而修,断恶修善,种善因得善果,最后你的果才能圆满。种圆满的因就有圆满的果,这种修德跟自性的性德圆融成一体,所谓“性修不二”,这叫圣人之教(圣人的教诲)。

  《中庸》讲的理极为深广,教导我们依照“自性”的“道”而“行中和”。所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能够“行中和之道”,天地万物就会处在自然和谐的状态。

  《中庸》所讲的道理是《四书》所依据的基本原理,不仅是《四书》乃至整个圣贤教育都是以这种“吾人本善之本性”为体的。从这里可以看到,儒家的学问跟佛家所说的“明心见性”,都不外乎是让我们恢复、回归自己本有的明德、佛性而已。

  如何开始修道?印光大师有一段话说:“其下手最亲切处在于格物、慎独、克已复礼、主敬存诚”。

  “格物”就是格除物欲。

  “慎独”是自己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不放肆、也不随便,还是认真格除自己内心的欲望,以期达到至善,这种慎独的功夫很重要,能够慎独才会有诚意、正心;

  “克己复礼。”“克己”是克服自己的习气、毛病,把自己的恶行、恶语、恶念格除干净;“复礼”是遵循古圣先贤的教诲。

  这些教诲不是古圣先贤故意弄出来、制造出来禁锢我们、规范我们的,这些教诲都是讲我们心性中本有的性德;只是我们现在不能恢复性德,也就是不能“明明德”,就不得不先依靠圣贤教诲来修行。等到有一天能够恢复明德,那你所做的无一不跟圣贤教诲相应,那时候圣贤教诲就没用处了,全是你自己的心行。

  “主敬至诚”,就是你心中要有诚敬,圣贤学问是从“诚敬”入手。

  《论语》开篇简介

  《论语》里面第一篇,孔老夫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这是讲学习圣贤教育的喜悦。古人读书是享受,读书快乐;现在人读书多苦,是苦差事。为什么古人读书是乐事?因为古人读书明理之后能变化气质,宇宙人生、过去未来他都明白了。不但明白,而且把他所读的书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生活行为,他当然快乐。佛法亦如是,把我们所修学的经论统统变成自己实际的生活行为,这就快乐,这才有法喜。如果经典是经典,生活是生活,根本不相干,这里面怎么能产生“法喜”?!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所学的佛法一定要把它消化,所谓的消化就是把它变成自己的理念、自己的见解、自己的生活行为。“化”是变化,要变化自己的气质,这很重要!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习”就是要把你所学的应用到生活上变成自己的生活习惯,这样就会有“法喜”。

  “说”跟下面的“悦”字相同,喜悦也就是“法喜”。

  “法喜”是对身心最好的滋养,能使人健康长寿,不病不老。

  “法喜”是修法相应时自然而产生的一种喜悦,这个喜悦与外面境界的刺激不相关。我们一般人讲“苦乐”,“乐”跟“苦”是相对的,都是受外面刺激而生的,顺自己的意思,愉乐就现前;违背自己的意思,就会感到痛苦,苦恼就现前。“法喜”不必依赖外面境界的刺激,它是从内心里头自然流露出来的。

  “法喜”当然有浅、深不同。随着你的功夫修养加深,随着你的境界提升,“法喜”的程度都有不同。

  “法喜”并不是学佛才有,世间法里面也有,为什么?因为心清净的时候,就有“法喜”。这种从内心涌出的喜悦,能够达到很深,以佛法里面常说“法喜充满”。

  第二句也很重要!“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yuè)乎?”“朋”是志同道合的同学或朋友,经常不断的有同学在一起互相切磋琢磨,这就不容易退转。

  我们很难常常跟老师在一起,跟同学就可以常常在一起,跟老师不大好意思辩论,有时纵然不认同老师所说的话,也不敢争辩,跟同学就可以辩论,那就无所谓。所以要想道业成就,同学比什么都重要。

  老师是指路,所谓“一日为师”,指出一条明路给你走。但是路很长,必须自己去走,如果是一个人走,很孤单!如果有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则可以结伴同行,互相激励。

  菩提道上也不例外,一定要有同参道友,至少一个星期要有一次的聚会。借不到道场的话,在自己家里也行,每星期聚会一次,研究讨论佛法,这个星期在张三家,下个星期在李四家,在家里研究讨论;还有其他的好处,如果你的家人不信佛,平常讨厌你学佛,但是看到你的朋友来了,当然不好意思得罪朋友,你们在高谈阔论佛法的时候,他在一旁听到了,可能会觉得佛法有道理,这就把家人也度了。如此,单靠自己度不了家人,就找一些同学来度家人。家里的人度了,渐渐的邻居也会得度,这是自利利他。

  所以学佛,不能一个人,孤孤单单在那里学,闭门造车,那很痛苦,法喜生不起来。所以《论语》把这两句话摆在最前面,用意非常深,这是讲初发心如何保持法喜保持精进不懈。

  《孟子》开篇简介

  《孟子》第一篇是孟子去见梁惠王,梁惠王见到他,头一句话就问,“先生,你到我的国家来,能够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好处、利益?”

  孟子回答得很好:“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主张力行“仁义”,不愿意谈论利益。谈到最后,结论是“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上”是君主,“下”是百姓。从上到下都在追求功利,你的国家就很危险了。

  诸位想想,一个家庭里面,如果夫妻、父子、儿女都在互相竞争利益,这个家庭还成一个家吗?就不成为一个家了。

  如果一个国上下都在竞争利益,这个社会还会安宁吗?

  今天最大的麻烦在哪里?全世界的教育,都是教人竞争,不择手段的竞争,你说这怎么办?大家不讲“道义”,只着重功利,有利是朋友,没有利是敌人;有利就联手,没有利就消灭对方。这是祸患无穷的做法。

  今天不只是“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而是举世之人都在竞争财利,举世危矣!如果只是一个国家遭受危难,还有别的国家在,我们还可以移民、还可以避免,今天全世界都遭受危难,你说这个事情多么可怕!

  要挽回这个劫运,一定要从“人心”开始,所以孟子强调,一定要讲求“仁义、道德”,那就是要把教育摆在第一位,这个教育是伦理教育、道德教育、因果教育和圣贤教育。推行这四种普世教育,这个世界才有救。

  《四书》能够促进世界和平,由上述简介可以知道。

  《四书》包含的内容极其广泛、深刻,是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精华,其重要性非比寻常,称之为中国人的《圣经》亦不为过。宋太祖赵匡胤的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半部《论语》就能治理天下,何况《四书》!

  《四书》不但对古代社会做出重大的贡献,对现代社会也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能使个人身心安乐,家庭美满,事业顺利成功,社会安定和谐,国家富强康乐,世界永续和平。

  今天我们发大心,希望化解冲突、促进和谐,正如宋朝大儒张载所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要达到这样伟大的使命,就必须学习《四书》,认真落实。

  祭祖大典提醒我们,要将老祖宗的文化遗产发扬光大,将东西方优秀的传统文化振兴起来。如果我们能以老祖宗的智慧和经验来帮助现代人解决问题,这个世界将顺利的走向安定和平。

  最后,祝福大家身心健康、吉祥如意!祝福世界安定和谐、永续大同!

  谢谢大家!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净土法门       四书)(五明学佛网:净土法门       四书)  

 仁焕法师:如何理解净土法门 

 吕有祥教授:教演天台,行修净土――简述近现代天台宗大师倓 

 仁焕法师:净土法门的特点 

 仁焕法师:净土法门的信、愿、行(二) 

 仁焕法师:净土法门的信、愿、行(一) 

 大安法师:净土法门的特别之处 

 大安法师:佛嘱应不悔于入大火求净土法门 

 大安法师:净土法门急救凡夫众生 

 大安法师:十大因缘兴起净土法门 

 大安法师:净土法门的真实大利在什么地方? 

 大安法师:净土法门之殊胜 

 游祥洲教授:游祥洲博士专访净土法门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