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修行人不应以出离心为借口,逃避人生责任和社会担当


   日期:2017/6/15 15:4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修行人不应以“出离心”为借口逃避人生责任和社会担当

  一般来说,佛教修行需要有出离心,尤其是修学小乘佛教,必须具有出离心,否则修行很难有成就。然而,要求曾接受过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教育的现代人尤其是年青一代生起出离心实非易事。因为佛教所说的出离心一般是指脱离六道轮回,出离三界,离苦得乐,求得解脱和涅槃。这个意义上的出离心很难被不信佛的人所接受。刚刚接触佛教、对佛法还没有坚定信仰的初学者也难以生起这样的出离心。

  当代社会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与之相对应,人们的乐生观念也在不断强化,这是古人无法比拟的。再加上当代人普遍受过现代知识体系的教育和熏陶,思想观念也更倾向于唯物、科学和无神论,很难像古人那样亲近佛教,更不容易生起出离心。所以,不能要求修行人个个都有出离心,特别对于初学者,不能要求他们刚刚接触佛教就生起出离心。

  实际上,大乘佛教所说的出离心,尤其是当代“人间佛教”所理解的出离心,不是指跳出地球去别的什么空间,也不是指远离社会人群去深山老林避世清修,那不叫出离,叫逃避。所谓出离心是指远离种种烦恼痛苦的执着,身处红尘而不被世间各种尘垢染污,始终以一颗清净心坦然面对世间种种人事纷扰的精神境界。出离不是指出离现实社会和生存环境,不是指弃绝生命,放弃人生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而是指出离凡夫心,远离种种分别、执着和贪欲,不被世间的名闻利养和六尘五欲所束缚,心无挂碍,清静自在。对于在家居士来说,以出世心做入世事,才是真正的出离心。

  当代佛教的弘传应该适应当代众生的根性和时代氛围,不宜过分宣传原始佛教所强调的出世解脱意义上的出离心。弘法者应该用佛法的道理多向信众谈谈现实人生,多说说如何用佛法指导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如何用佛法对治生活中的种种烦恼痛苦以及各种错误观念和错误行为,如何用佛法解决各种各样的人生问题,如何用佛法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这些都是人间佛教需要研究的课题。

  当代中国大陆最流行的佛教宗门是净土宗、禅宗和密宗。一般来说,禅宗和密宗比较强调修行和生活的紧密联系,只要如理如法地修学,一般可以避免修行与生活脱节的问题。但净土宗就不同。由于净土宗设置了一个西方极乐世界,相对来说,出世的色彩比其他宗门浓厚一些,如果引导不当的话,比较容易出现修行与生活脱节的问题。这也是目前学术界和宗教界有些人士对净土宗颇多微词的原因之一。所以净土宗在彰显自己的法门特征的同时,一定要与当今教界和学界提倡的人间佛教思想相融相合,一定要注意净土宗的法理、法义所产生的社会效果和社会影响问题。这方面特别需要净土宗的法师和弘法的居士把握好宣传本宗门教法的尺度。

  在当代社会,不管弘扬佛教的哪个宗派、哪个法门,佛教向众生灌输的应该是积极的、乐观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佛法向社会提供的应该是有益于社会人生的正能量,而不是负能量。

  佛法若想吸引更多的信众,度化更多的众生,就不能与世间法发生矛盾冲突。佛法与世间法应融会贯通,互利互惠。世俗人生观认为,生而为人,就应珍惜人生,热爱生活,尽己所能,踏踏实实过好这一生。在家佛弟子,应该先学做人,后学佛,在学佛修行的同时,不忘赡养父母,侍奉家小,报效国家,服务社会,不能动辄就想出离尘世,避世静修。并非念佛坐禅才算学佛修行。学佛就在生活中学,修行就在工作中修。将佛法教理应用于日常营生和工作,用五戒十善、三学六度等佛法教义指导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尽力让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圆满出色,生活过得更圆融完美,心境变得更明澈宁静;少一些贪求,多一些奉献;少一些瞋恚,多一些宽容;少一些烦恼,多一些欢乐;少一些冷漠,多一些慈悲。这才是真正的学佛修行。诚如太虚大师所说:“学佛,并不一定要住寺庙、做和尚、敲木鱼,果能在社会中时时以佛法为轨范,日进于道德化的生活,就是学佛。”

  学佛修行人通过学习佛法,可以明白许多人生道理,开启自性智慧,发掘内在的潜力,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增强自信心;学佛修行人应该比普通人具有更积极、更乐观的人生态度,在工作事业中比普通人做得更出色,取得更大的成就;学佛修行人应该对家庭尽更多的义务,为社会作更多的贡献。在这方面,弘法者的引导一定要走对路子,修行人的修学也一定要走对路子,不能出现偏差,绝对不能让“出离心”成为逃避人生责任和社会担当的借口。

  末学认为,净土宗的修学重心应该落在修福修慧、念佛得定上,不宜过分宣传“往生西方净土”,对老年信众多说说“往生”关系不大,若对年轻的信众也如此强调“往生”就不合时宜,不符合俗世的人生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观。当佛教的教理、教义与世间法发生矛盾时,为了社会的安定和谐,也为了佛教自身的繁荣发展,佛法有时候不得不做适当的让步,去顺应世间法。所以,像“十岁女孩念佛三年往生”、“一农妇丢下三个年幼的孩子在床上盘腿往生”这样有悖于世间伦理道德的故事以后尽量少宣传,以免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这样的故事若误导了心智还没有成熟的少年儿童,使少年儿童产生消极厌世情绪,那后果不堪设想。修行人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必须把握分寸,务必三思而后行。学佛人必须时刻提醒自己:自己是社会的一员,应该先学做人,后学佛;先做好社会人,后做好佛弟子。因为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人首先要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然后再顾及自己的宗教信仰,扮演好自己的宗教角色。若将角色次序颠倒了,因为宗教信仰而放弃社会责任和担当,那不是正信的佛弟子的所作所为。无论是出家人还是在家居士,这个道理都适用。在家居士必须承担家庭义务和社会责任那是理所当然之事,自不必多说。即使身居寺庙的出家人也不能做自了汉,也应该承担自己的人生使命和社会职责:弘扬佛法,以佛法教化一方众生,济世度人,利乐有情。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