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明如居士:不学习的坏处(一) |
||
|
||
不学习有哪些坏处呢?孔子曾用“六言六弊”进行过精辟的论述。《论语》中记载,孔子有一次问他的学生仲由说:“仲由,你听说过‘六言六弊’的道理吗?”(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仲由回答说:“我没有听说过!”(对曰:“未也。”)孔子说:“你坐下来,我告诉你!内心仁慈却不好学,这种人的弊病就是愚痴;喜爱智慧却不好学,这种人的弊病就是行为放荡;讲信用但不好学,这种人的弊病是害人害己;性情直率但不好学,这种人的弊病就是语言刻薄;勇敢而不好学,这种人的弊病就是给人添乱子;刚强而不好学,这种人的弊病就是狂妄。”(“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我们知道,学习就会获得智慧、明白事理;而不学习,心中则不会产生智慧。没有智慧的人内心是什么样子呢?首先,对什么样的“因”会导致什么样的“果”或处于浑然无知的状态,或处于谬知的状态。例如,明明人有前世和来世,却浑然无知或误认为没有;明明内心的安乐或痛苦来源于内心看待事物的态度,却误认为是外境造成的;明明发火吵架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给自他带来更多的痛苦,却误认为通过发火吵架可以解决问题;明明吃多了对身体有害,反而误认为有益等等。其次,没有智慧对事物的真实义也会处于愚昧和谬知状态。例如,一切事物,包括自己的寿命、家庭、事业等等,明明是无常的,终有坏灭的一天,内心却认为这些将会永恒不变、长久存在;明明是痛苦的事情,却执为快乐,明明是快乐的事情,却执为痛苦;明明一切事物都是没有自性的,只是诸多成分的聚合,却误认为有自性;美女或俊男的身体明明只是由一层表皮包裹着种种不净物,但却误认为美好、清净。所以,人不学习,内心就会充满种种困惑和疑虑,充满种种愚痴和执著,于是诸多痛苦就会蜂涌而来。 仁慈、聪明、讲信用、率直、勇敢、刚强等等,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培养的美德,但是这些美德如果没有用智慧来摄持,则不是真实的美德。因为缺少了智慧,这些美德未必能够让自己和他人离苦得乐。就像绢布和塑料做的假花,看起来也很美丽一样,但是却不能结出任何果实;同样,没有智慧摄持的这些美德,根本不会使自他离苦得乐。金矿通过火烧等方法冶炼就能炼出金子;同样,仁慈等美德,如果没有用智慧火来冶炼,也永远是没有任何用途的“矿石”而已。 下面来观察,为什么“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呢?我们知道,仁慈是一种利益他人的心,光有这种利益他人的秉性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智慧。如果没有智慧,就根本不知道如何利他,或者虽然主观上的发心是想利他的,但是客观上的行为却损害了他人。有人经常抱怨自己“好心办不成好事”,其实这种情况是自己没有智慧造成的。譬如,仅仅有想到某处去的想法和愿望还是不够的,需要具备眼睛和脚,没有眼睛和脚永远也到不了自己想去的地方。“想到某处去”的动机就好比是“仁慈”,“眼睛和脚”就好比是“智慧”。 例如,当今时代,很多父母对子女可谓仁慈之至:含在嘴里怕融化了,抱在怀里怕压着了,什么事情都不让孩子去做,发现不良习气,也一味包庇纵容,不行管教,最后等到孩子长大了,发现自己养了一个“豺狼”,要不得、扔不得,万分痛苦。由于孩子自小养成了什么事情也不做的习惯,所有的事情,家长全部“慈悲地”代劳了,于是孩子长大之后,仍然什么事情也不会做。由于自小家长就处处以孩子为中心,所以长大了,孩子仍是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根本不知道关心和爱护别人。曾经有几个家长向我痛苦地诉说自己的孩子是如何不懂事,并请教我佛教里面有什么“神奇的、不可思议的”好方法来让自己的孩子突然转变。我诚恳地告知他们:“即使佛陀亲自降临也没有什么不可思议的方法!你们过去对孩子的溺爱是‘因’,现在孩子不懂事是‘果’,什么‘因’对应什么样的‘果’,‘因果报应,真实不虚’,这就是真正的佛法!要想让孩子转变,从现在开始进行正确的教育,如果教育成功了,以此为‘因’,孩子将来或许还能转变。从正确的‘因’来求自己所需要的‘果’,这就是真正的佛法了!”所以,仅有对子女的慈爱是不够的,如果没有智慧,看不到前因后果,害了自己和子女也是有可能的。 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只与主人相依为命的猴子。一天中午,主人在午睡,好心的猴子在一旁守护。有一只苍蝇飞来,落在了主人鼻子上,为了让主人能够睡好,猴子便用手驱赶苍蝇,可是那只苍蝇就是不知趣,飞起来之后,又落在了主人的鼻子上,这样反复多次。猴子终于忍耐不住心头的怒火,在边上操起一块石头,向着主人鼻子上的苍蝇砸过去,结果苍蝇没有砸到,主人的鼻子被砸得血流不止。猴子的发心不能不算慈悲,但是没有智慧的缘故,反而给主人带来了伤害。 还有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两个读书人,他们是邻居,共同在百里之外的学堂读书,因思念父母和妻子,便一同起早步行回家,赶到家的时候,已经天黑。其中有一个人的父母,看到儿子回来,非常高兴,赶紧准备好酒好菜,吃完后便让他和妻子同寝。另外一个人的父亲由于具有智慧,想到儿子一天走了一百多里的路,已经非常疲倦了,如果让他和妻子立即住在一起,难免会发生男女之事,按照中医的说法,累极之后行房,轻则伤身,重则染上不治之症。于是,他故意严厉呵斥儿子不好好学习、贪图家室,一边责备一边佯装气愤,狠狠地揍了儿子一顿,并吩咐仆人,将其关在柴房里过夜。儿子先是感到很委屈,到了第二天传来同窗好友因贪图男女之事而暴毙的消息后,他终于知道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从这个故事来看,有智慧才能将慈悲落实到实处,没有智慧则慈悲根本没有落脚点。 《入菩萨行论》中说“众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愚人虽求乐,毁乐如灭仇。”在这个世界上,哪有人不希望得到安乐呢?又有谁希望得到痛苦呢?可是如果没有智慧的话,离苦得乐永远只是一个可望不可即的梦想而已;在这个世界上,心肠好的,也不乏其人,可是没有智慧,心肠好也未必真的能够帮助别人。所以,学佛不仅首先要有一副好心肠,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学习获得智慧。在大乘佛法菩提心的修法中,首先需要练习救度众生的“愿菩提心”,然后要修习“行菩提心”,所谓“行菩提心”就是奉行六度——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在这六度中,第六度智慧好比是眼睛,前五度好比是脚。没有智慧摄持的前五度,如同无眼之人,哪儿也去不了。 人心中的智慧从何而来呢?须知,智慧不会自动在一个人的心中无因而生,也不会主动从他人的心中或者从经书上跑到我们的心中来。智慧唯一是靠学习而得到!所谓学习,用佛教中的话来说,就是“闻思修”。“闻思”是“学”,“修”是“习”。由听闻可以得到闻慧;在得到闻慧的基础上进一步思维,可以得到思慧;在得到思慧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行实践,就可以得到修慧。“闻思修”是获得智慧的唯一途径,每一个希望离苦得乐的人,每一个发了愿菩提心要救度众生出离生死苦海的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通过学习获得智慧! 摘自《放生心语》(明如居士 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