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达真堪布:《修心七要》讲记(三)


   日期:2017/7/7 17:3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达真堪布仁波切宣讲于2017年6月23日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主要讲解《修心七要》之菩提心的修法。菩提心有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修心七要》主要讲世俗菩提心,同时也讲了胜义菩提心,内容包括七点。

  第一,共同前行。前行分两种。无论是修世俗菩提心,还是修胜义菩提心,首先要进行出离心这些基础的修法:暇满难得、寿命无常、因果不虚、轮回过患。这都是佛讲的基本的佛理。若没有精通这些,更谈不上真正的了知其他了。

  这些都是根,如果没有明白这些道理,即使修本尊、修空性、修大圆满、大手印,都不过是空中楼阁,都不可能成功。没有树根,哪来的树枝、树叶?连基本的佛理都没有弄明白,基础都没有打好,都没有因果、轮回正见,甚至都不相信这些。

  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每天很精进的打座,修所谓的空性,每天念很多咒语,自以为在修本尊。但若是没有弄明白基本的佛理,修出来的不是佛,可能是魔鬼。所以,基础的修法很重要。

  第二,不共前行。特指修法、入座时要具备的条件,这属于前行,不属于正行。

  修任何法,既有打坐修持的,也有随时随地在行住坐卧中修持的。但后者有点难,尤其对初学者来说很难。

  无始劫以来,凡夫的习气很重,很难做到随时随地安住、保持正念。一般都是先坐下来,然后再修持。比如,修无我、空性等甚深的教理或修慈悲心、利他菩提心等,首先要静下心来。

  此处讲了两种祈祷方式。一般而言,修密法者,可以先做上师瑜伽,然后再进入修行的状态。其他非修学密法者,也应该先祈祷佛菩萨,然后进入修行的步骤。

  修上师瑜伽时,首先要明白上师是一切诸佛的总集,然后一心祈祷。祈祷的时候,要具足三种信心:一是清净信心,即清净的欢喜心,就是从内心里升起一种欢喜,这是修法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条件。

  若是对上师具足信心,只祈祷上师就可以;若是对上师没有具足的信心,那么是对佛有信心?还是对菩萨有信心?若是对佛陀有信心,就忆念、祈祷佛陀;若对菩萨有信心,祈祷菩萨就可以了。有欢喜心是很重要的助缘。

  无论是闻法还是修法,具有欢喜之心和希求之心很重要。如果有欢喜之心,你肯定愿意来闻法,定会在听法的过程中受益良多,并且感觉时间转瞬即逝。如果没有意乐,没有强烈的求法之心,虽然人在大殿,心却在昏沉磕睡,这样还不如不来闻法、修法。讲闻法方式时曾强调过,这样闻法、修法,都是过失,都是不如法的。

  欢喜心很重要,首先要调整好心态,有修法的积极性。积极性被激发出来了,才能对佛、菩萨、上师有信心。再忆念佛、上师、菩萨的功德,然后做祈祷,就生发欢喜心了。再修法,就能避免外散、内收等诸多过患。

  祈祷能获得佛、菩萨、上师不可思议的加持和能量。修法就像充电、加油一样。加满油,发动机就能发动了;充足电了,这是一种加持。加持也取决于自己的心态。若是有欢喜心,能解开心里的疑惑,加持自然会出现在相续中,自然就能获得这种能量。

  只要祈祷佛、菩萨、上师,就可以遣除各种违缘。打座修法时,要么没几分钟就晕沉了,就是内收;要么心跑了,就是外散,总是无法进入状态,甚至会出现一些外在的阻碍。但如果能一心祈祷佛、菩萨、上师,就可以遣除违缘。

  遣除违缘是不是完全依靠佛、菩萨、上师的力量呢?可说是也可说不是。说不是,是因为自己有信念。一祈祷,坚定的信念就体现出来了,这时一切的违缘都不再是违缘,一切的障碍都不会阻碍你。这些都是很有必要,很重要的。最终佛、菩萨、上师就会与自己相应,还会融为一体。也许有些人会有疑惑:自己怎么能跟佛、菩萨、上师相应并融为一体呢?

  在《上师瑜伽》里讲过,从自性的角度讲,真正的佛是自性佛。佛、菩萨、上师和自己都是一个本体,就是万法一心,万法一心就是一个自性。从这个角度来讲,本来就是一体的。最后,融为了一体,与佛、菩萨、上师相应是这个意思。

  虽然相应有很多层面的解释,但这种相应是最究竟的相应,这种相应非同寻常。跟佛、菩萨、上师相应,能融为一体,这叫做回归自性,也是见性。是非常不可思议的。这是第一个。

  第二,观呼吸,以此令自己的心平静下来。身体的姿势,跟曾经讲过的一样,就是毗卢七座。毗卢七座的坐姿很重要。我们打座修法时都没有做到。有的学佛修行好多年了,依旧做不到。

  关于毗卢七座,禅修时讲过,要把身体的七个部位调整好,做到身直脉直,脉直心直——身直则脉直,脉直则气顺;气顺则心自然静。

  然后是观呼吸。观呼吸时,对气的颜色和形状会有一些要求,或者会有一些其他的内容。但在此处没有其他的要求和内容,只观呼吸就可以。

  这里比较特殊。观呼吸,反复观二十一次就可以,做到心自然放松、安住。观呼吸时,心要专注,要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呼吸上,到第二十一次时就停下来,心就可以自然安住。

  首先令心专注于呼吸,或专注于某一个对境,让心平静下来。先成为禅定的法器,即心先专注、平静下来。平时我们的心很浮躁,念头特别多。大家有没有尝试过,稍微一坐,一会儿心就跑到其他地方去了,一会儿杂念就生起了。讲禅修的时候讲过,即便是无想禅,一般凡夫都很难做到。

  在此处我们讲了身口意的三个要点,其中包括了身的坐姿毗卢七座,然后是观呼吸,呼出去再吸进来,也可以说是语的要点。然后是心专注,反复呼吸二十一次后,让心静下来,再自然安住。意的要点也包括在其中,身口意的三个要点都具备了。

  此处,身、语、意的要点,没有分开讲,但都包含在其中。一般而言,做到反复呼吸二十一次,身口意的要点就圆满了,然后安住。暂时什么也不想,只是坐好,念头再生起时,再去思维、观察,要有这种见解。

  反复呼吸二十一次,自然安住在见解和境界中,停止任何杂念。如果没有见地,就是一个无想的状态;若是有见地,就是本觉的状态。这是有差别的。

  所以,见解很重要,大家都会说安住安住,都会说放下放下。但若是没有见解,说安住也非真正的安住,说放下也非真正的放下,那只是一种无想的状态,而不是本觉的状态。本觉的状态必须有见解、必须有见地。

  《修心七要》主要宣讲世俗菩提心,在宣讲世俗菩提心之前,略讲了胜义菩提心。因此,先讲胜义菩提心

  思诸法如梦,观心性无生,

  对治亦自争,道体住赖耶。

  虽然只有四句,一个偈颂,但内涵非常深广。“诸法如梦”:此处指旧噶当派的大德们的境界,也是他们的修持方法,与麦彭仁波切的观点一致。但也有不同的地方。麦彭仁波切的观点是:将万法抉择为心,心抉择为空,空抉择为光明。将万法抉择为心,形形色色的显现都是心,除了心没有别的法。这是唯识宗的见解。

  唯识宗有假相唯识宗和真相唯识宗,麦彭仁波切说的是真相唯识宗。万法抉择为心,在这里讲诸法如梦,这些显现、外境既不是心,也不是事实存在,都如梦境般不存在。我们凡夫的心识,相对圣者的境界来说,都是一种错觉。也可以说有境是一种错觉,这些对境都是不存在的假相。

  也很难说是心,其实唯识宗也是远离一切能取所取的。他的究竟胜义谛指这些显现都如梦,都是不复存在的假相,都是错觉、幻觉。在生活、工作中也会遇到一些人,他们心理不太正常,有很多幻觉,看到了这个,看到了那个,他们所看到的东西都是假相——幻觉,针对正常人来说都是幻觉。

  我们的见闻觉知所取到的,所了知的东西,跟菩萨、圣者相比较,都是假相,都是幻觉,以智慧观察都无有自性。

  有部和经部承许外境存在,除了自己,除了心,外面还有法。柱子在外境上存在,宝瓶在外境上存在,李三在外境上存在。但是这些看起来存在的,都是粗大的,究竟上是不存在的,都是假相。但他们最终还是安立了极微尘和刹那心,这是为了建立自己的宗义而特意安立的,其实这都是不存在的。我们以前做过分析,一经分析,都不存在。

  物理学和现代科学也证明了组成世界的不是物质,而是一种看不到摸不到的能量。以前认为是由粒子组成的世界,现在不这样认为了,现在认为宇宙中有一个看不到,也摸不到的能量组成物质。其实,也只能这么说了,他不能说都不存在,都是空的,他也不敢这么说。所以只能这样安立。其实这个所谓的能量也是不存在的,所以外境不存在。通过这样分析,粗大的相续都可以分开。

  刹那的道理也是同样的,一年由十二个月组成,除了十二个月哪里有一年?一个月由三十天组成,除了三十天哪里有一个月?以此类推,一天由二十四小时组成,一个小时由六十分钟组成,一分钟由六十秒组成……这样分下去就没有了。

  有部和经部认为:不能无穷无尽地分下去,总要有个终结。所以他们安立了一个不可再分的刹那,但这是不存在的。如果有这样的刹那存在,肯定还能分。这个刹那——若是时间概念就有前后,没有前后就不是时间概念。

  有前后就能分,这样要么无尽的分下去,要么就有终止。但是没有终止,无边无际的分下去也不合理。否则最大的时间单位是大劫,最小的时间单位是刹那,那么,  一大劫与一刹那就等同了。我这样说大家可能好理解一些。

  若说一分钟等同一小时,大家都不会承许,因为这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只能这样说。不能无尽地分下去,要有终止,但是没有。有终止就不能分,不能分就不叫时间。前后不能分,没有前后,就不是时间。时间的概念指,既非无止境地可分,又非不可分的终止。

  微尘也同样,比如房屋由柱子、墙壁等组成。把这些一个个拿走,房屋也没有了。柱子也由无数微尘组成,把这些微尘东南西北各个方向一分,最后也没有了。如果可分,只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无止境的分,这样会有如佛经里说的过失:一个极微尘的重量和须弥山的重量等同,这是不能承许的。第二种情况是有终。这与有部和经部说的极微尘,即不能再分的微尘一样。

  此微尘能不能不再分?如果微尘存在,肯定有方向,若没有方向就不存在。若有方向就能再分,从东南西北分,最后就不存在了。一观察就没有了,不存在了。

  所以,我们看到的宝瓶、柱子、张三、李四,都是幻觉,仔细观察都不存在,所以如梦。梦在世俗谛、名言谛也是不存在的,但是我们看到的房屋、李四、张三这些法,在名言谛上是存在的。这是梦和实物的差别。

  为什么用梦来作比喻呢?因为虽然梦没有自性,但可以显现;虽不存在,但可以显现。世间的事物也是如此,虽然我们通过观察量观察都不存在,没有自性,但可以显现——显而无自性,如梦如幻。

  《金刚经》里讲,一切有为法,可以说一切法。讲因明的时候讲过,无为法观待有为法而安立,其实它是不存在的,它没有自相。《金刚经》里讲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梦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而“诸法如梦”虽没有那么多比喻,只以梦比喻,但是道理一样。

  “如梦”,指如同梦境一样。晚上我们睡在一间小小的屋子里,只有六七平方米,像箱子一样。但做梦时却很真实,来了很多大象、牛、马、羊群等。若是在外境上真实存在,我们睡觉的房间根本装不下。虽然这些都不存在,但是可以显现。这是比喻。

  影子也一样,镜子里有没有山,有没有水,有没有大地?没有。但它能映照到影子,显而无自性。镜子里没有这些,但可以显现,就是以此比喻,一切法自性不存在,但在名言谛上都可以无有欺惑的显现。

  张三在面前站着,我们可以跟他说话,甚至跟他握手。但是你说张三存在,跟我说话了,跟我握手了,梦里也一样。梦里确实来了大象,我还骑着走了一圈,但不能说它们真实存在。以此比喻显而无自性。

  一说梦幻泡影就有疑惑,是不是像梦一样,名言谛上也不存在?不是。在胜义谛上讲,名言谛上存在不等于存在(自宗的观点是名言谛上存在等于名言谛上存在),跟圣者比较都是假的,都是不存在的。

  “思诸法如梦”:陀美仁波切就是这样解释的,我们按他的解释来讲解。

  “观心性无生”:显现外境如梦境一样,经不起观察,都是不存在的,心也不存在。

  据麦彭仁波切的观点,显现在外境上不存在,都是自己的心而已,甚至心也不存在。虽然说“一切都是心的幻化和游舞”,但心的自性也是空的。

  唯识宗认为心的自性不空,一切法都是从心中产生,心是有自性的,尤其是阿赖耶识是心识,心识有自性,究竟上也是存在的。他们认为,一切法都是从阿赖耶识中产生的,都是心的幻化、游舞,都是心。但中观否认此点,密宗更是认为,心的自性是空的。这是中观与唯识宗的不同之处。

  按麦彭仁波切的观点是这样的,其他的观点还不一定这样认为。麦彭仁波切将万法抉择为心,一切外境上的显现都不存在,除了自己的心,外境上没有别的法。这个心是实有的还是无实有的?是存在的还是不存在的?心也是无实有的,不存在的。

  “心性无生”,心也是不生、不住、不灭的。《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口头上我们都会这样说。什么叫“不可得”?一定要去分析,分析透,才知道什么叫不可得,才知道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都不可得。否则你这是鹦鹉学舌——会说但是不明白,鹦鹉也会说“HELLO”,但不知是何意。

  诸法如幻如梦,都是假相,都是凡夫的幻觉,都是不存在的,心——精神世界,也是不生、不住、不灭的法,指自性也是空的,不存在的。首先不生,不生就不住,本来就没有生,怎么能说住呢?本来就没有生,怎么能说灭呢?这里主要破生。怎样是不生?要把这点说清楚。中观有个逻辑叫金刚屑因,讲生只有自生、他生、自他生、无因生四种情况。

  第一自生,指自己产生自己;第二他生,指以他法而产生;第三自他而生,指即靠自己,也靠他法而产生;第四无因生,指没有因,不依靠因缘,自己自然产生。通过思维分析,除了这四种情况,不会有第五种情况。

  首先分析自生,自生有无义生、无穷生两种过失。

  何者为生?指以前没有的,通过因缘,现在有了。自生是先自己有,然后再依自己产生自己。不可能有这样的情况,这样不可能成立因果关系。自己生自己,就会无边无际地生。已经存在了,有了,还要生第三次、第四次……无数次地生,就有无穷无尽生的过失。这实在不合理。

  此外自生的一个过失是无有意义。如果存在了,就不必再生了,如果还要生就没有意义了。一个不存在的事物,通过因缘产生了,存在了,这才是生的意义。没有第一个,怎么会生出第二个?如何生?若依靠自己生自己,前提必须是第一个先存在,否则生就无意义了。

  今天跟大家概略地讲一讲,自己回去可以详细分析。佛法所讲的真理都是经得起考验和观察的。佛自己都说过,一定要观察分析之后,再相信我讲的道理。不要因为我是导师,我是佛陀,就不观察分析而盲目地信,这是不合理的。佛也不愿意你这样做。

  第二种情况是他生。一般凡夫都认为一切都是通过他法而生,通过因缘产生,如苗芽通过种子产生,孩子通过父母的精子和卵子产生。破斥他生有点难,破斥自生、无因生不难,因为不符合普通人的思维方式,也不符合我们的观点。

  为什么不是他生?此处破的是自性生,自性生不是他生,而是实实在在的生。确实如此么?稻芽就是实实在在地从稻种中产生的吗?不是这样的。站在究竟的胜义谛上分析,实实在在的存在就是实成。

  第一,我们破我执、执着。什么是执着?就是视这些法为实有。实有和缘起是相反的,一切法是缘起,不是实有。实有即实成。此处的实有和实成等同。实有是恒常的,我们将昨天的事物和今天的事物视为了同一个。昨天的柱子和今天的柱子都视为同一个,昨天的李三和今天的李三都视为同一个,刚才的稻子和现在的稻子都视为同一个,这叫常见。我们都有常见,这是不符合实际的。

  柱子、张三、豆子……都在刹那中变。现代物理学也这样讲,一切物质产生的同时就在变化。意思是一生即灭,没有刹那停留。若第一刹那停留了,那么,第二刹那没有理由不停留,这样就变成恒常的了。我们不必特意去思维,就会把昨天的、今天的、刚才的、现在的,都视为了同一个,长久以来,我们就是这样的观点。此处用这些做例子,让我们对一切法有正确的认知。

  第二,我们都认为一切法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而不知道这一切都是假相,一经观察都是不存在的。刚才我们观察了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心、刹那。用时间进行分析可知,心与物质不一样;物质是有形状的,可以用方向进行分析,二者的分析方式不同。通过分析都不存在,而且经不起观察,这叫无有自性。但我们不明真相,把一切都当成真有,当成了实实在在存在。

  其实好坏、美丑、快乐与痛苦都是相对法,但我们却当真了。若你知道是相对的,那么快乐和痛苦也不例外,相对于他,没有快乐;相对于她,却有快乐。好和坏也是相对的,对于你来说他是好人,但对于她来说他是坏人,只有相对,没有绝对。但我们都看成了绝对,这都不符合实际,是不明真相。

  佛讲这一切显现都是缘起。缘起有三个特点,与我们的想法是相反的。这些缘起法本来就是无常的,都是刹那刹那变的,这是它们的自性,观待而安立的,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比如说长和短,这支笔跟茶杯比是短的,跟别的东西比就是长的。观待而安立,这是缘起,一切都是假相,以我们的分别心假立的。

  因明的内容就是名言谛的法,并不高深,按萨迦班智达的观点,我们的根识、意识也能取境,但不起作用,无法决定有无、是非等。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做决定要靠分别念,分别念都是假立的。我们说显现和遣余,遣余是分别心缘取对境的一种方式,就是自相和总相混为一体,不是真实存在的,都是分别心假立的,相对的,都在刹那刹那中变化的。

  现代科学已经证实,宏观世界的变化取决于微观世界的变化。若是微观世界没有变化,宏观世界也不会有变化。人类的眼睛只能看到宏观世界的变化,看不到微观世界的变化,微观世界的变化就是刹那的变化。

  再观察此刹那变化是生还是灭?其实,它既是生又是灭,也就是不存在。这样一分析,大家是不是对空性有了一点感觉,有点明白了?其实,中观还有共同五大因和不共同四大因等很多推理方式,但都不再需要了,仅用刚才的方法,就可以观察出刹那是生还是灭。

  若第一刹那能停留,那么第二刹那也能停留,这样就变成恒常的、实有的了。而实有的是实实在在的,不能变化的、独立存在的。这样的两个实有法,怎么能变成能生和所生的关系?如果有因果关系,二者必须是能生和所生的关系,这样,就是互相观待了——通过因产生果,就有变化了,就不是实有,而是缘起了。

  缘起的自性是空的,但名言谛上的缘起生是不必破的,所破的是实有的生——实有的因果关系。两个实有之法不可以有因缘、因果关系。因为实有不能有变化,没有变化怎么能成为能生所生的关系呢?因和果是相观待的,观待因而安立果,观待果而安立因,这样一观待就不是实有。若是实有法能建立能生所生的关系,过患就大了。

  有两种过患:第一,一切生一切。若二者没有能生和所生的关系,却坚持能生,那么一切也能生一切了;第二,若是一点关系都没有,还坚持能生,那么黑暗中也可以产生光明,光明中也可以产生黑暗,有此过失。某个地方光明黑暗并存,不会存在这种情况,这个有点难。

  两个实有之法——因是实有的,果也是实有的,若成立他生,就有过患了。所以,缘起而生、因缘和合而生都是以分别心假立的,这样是可以成立的,若是实实在在的生则是不可能的。

  至于自他共生也是有过失的,既有自生的过失,也有他生的过失,这些过失都会落在你的头上。

  无因而生——不通过因缘就能产生,过患就更多了,要么是一切法恒时存在,要么是一切法恒时不存在。因为不必依靠因缘,他们自己就可以生,不会出现时有时无的情况。这样一切法要么同一时间、同一地方恒时存在,要么永远都不存在,具有此过失。

  以上是《入中论》所讲的,用金刚屑因破四边生——自生、他生、自他生、无因生,没有此外第五种生。通过分析这四种生,就可以断定没有实实在在的生、住、灭。既然是不生、不灭、不住,心又在哪里?所以心也是不生、不灭、不住的,我们认为的心就没有了。我们认为的心是分别心,分别心不存在,妄念也不存在,但真正的自性是存在的。这只是简单的讲,这是通过分析抉择不生、不住、不灭。

  有些相续趋入成熟——通过长期积累资粮、消除业障,相续即将成熟之人,上师会通过简单的窍诀令其见性。比如上师突然喊了一句:“心在哪里?心不生、不住、不灭……”他就见性了。但只有上上根基之人,才会发生这种奇迹,是特殊情况,普通人则不会。

  现在的人不想修、不想学,就想见性,这是不可能的,没有这么简单,想解脱、想成佛就要下功夫。我们通过逻辑分析还不算什么,分析、明白之后,要在相续中产生相似的定解,才会有目标。通过安住,不断地修持,把相似的定解变成真实的定解。

  我们学因明的逻辑分析,学中观的四大因、五大因,都是次要的,主要的目的在于通过这些义理去明白、去了知,然后在定解中安住。否则怎么安住?保持觉悟的状态,哪怕保持相似的觉悟状态也可以。

  该讲的我已经讲清楚了。开悟见性只有两种渠道,第二个渠道很难。要通过长期消业积福,通过上师的窍诀,对此还没有丝毫的怀疑,信念没有一点的动摇。这样长久的坚持,因缘和合的时候,上师喊你一下或打你一下,把你喊醒、打醒,“心在哪里?”“哦,心不可得。”

  这是一种窍诀,一种能量。喊一下,你就醒悟了;打一下或敲一下,你就开悟了。但很难,佛教在世界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只有几个人发生过这种奇迹,但是你我不一定是这种根基,不容易明白,所以不要自欺欺人。

  第一种情况,通过学因明的逻辑和中观的推理方式去推理,在相续中产生相似的定解,然后打坐安住趋入真实定解。刚开始时以观察为主,中间阶段观察和安住轮流进行,最后才是安住。这个窍诀是无价之宝。

  现在社会上的很多人,有的只观察,认为不能不观察。其实,不能一味地分析观察,一定要明了,提起觉性,否则,怎么对治内在的烦恼和习气?而有的只安住不观察,认为黑狗咬出来的血是红色的,白狗咬出来的血也是红色的,所有善念恶念都要放下,自然安住就可以了。这种情况比较多见。

  麦彭仁波切讲,这都是错误的。刚开始时以观察为主,可以稍微安住一下,修炼到一定时候,观察和安住轮流进行,不能离开观察分析。必须把明了、觉悟的状态修出来,然后保持这种信念,在这种状态当中安住一下,最后修到一定境界的时候,只安住就可以了,再也不用分析、观察了。因为此时明了、觉悟了,在你的相续中已经根深蒂固了,一安住就在明了、在觉性中,根本不会消失,这才算大功告成了。所以,不懂就不要盲修瞎炼。

  这次听《修心七要》的大部分人,都是实修中心的出家人,这些人跟我学修很多年了,出家也有很多年了,但是很多人到现在还没有这样修炼,没有找到真正的方法,还在天上飘,还没有落下来,还在盲修瞎炼。岂不知寿命是无常的,死期是不定的,当你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会后悔的,那时谁也救不了你。

  现在有些信众,尤其是有些弟子,知道自己得了绝症,即将要离开这个世界了,内心很无助,给我写信、打电话。但是我也无可奈何,没办法啊!都是众生,还是我的弟子,弟子好比是自己的孩子一样,若是能帮能不帮么?但我确实帮不了啊!

  我跟大家讲过,希望能共同努力、精进。否则,到了关键时候,谁都靠不住,即使靠佛都很难,更不要说靠我了,只能靠自己。我也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还能帮你吗?这是不可能的事。那怎么办?我把这些窍诀和方法教给你们了,若是你们能下功夫精进修行,到时候自己就能帮自己,甚至还能帮我一把,这样多好啊!

  我们作为修行人,尤其作为大乘修行人,不能总是依靠他人,要依靠自己。什么是菩萨?菩萨就是时时刻刻都想着“我要度化众生,我要保护上师,我要保护佛祖……”有这种勇猛无畏之心,才堪称菩萨。若总是哀请佛菩萨“救救我,加持我,帮帮我……”,那么,想成就真的就难了。

  有一天到临终的关键时刻,或是大灾难来临,患绝症的时候,谁也帮不了你,药师佛亲自降临也没有办法,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你离开这个世界。

  现在的医疗技术如此发达,可以说药师佛的加持与能量已经发挥到了最大的程度。若是上海和北京那些大医院都无法医治,药师佛也没有办法。连药师佛都无法拯救你,谁还能拯救你?只能自己勇敢地去面对现实,以正知正念来保护自己,安抚自己的心态。能这样安详、平静地离开这个世界,也算是一种圆满。

  有些人想:佛菩萨怎么会这样呢?好像是一点都不帮助、不在乎。不是不帮助,也不是不在乎,都是众生,都是自己的孩子,能不帮助吗?但是无能为力啊!到那时只能是默然不语,无可奈何。

  希望大家不要懈怠懒惰。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一定要倍加珍惜,勇猛精进。这样,到时候才不会后悔,并且,时时处处都能照顾好自己,自己就能把握自己的命运。

  “对治亦自解”:此句意义就更深了。对治就是对治法,刚才我们通过分析产生了智慧,这种智慧也是自解脱,指自然远离束缚。但对此也不能执着,它也是空的。无论是觉悟还是明了,这种道心的自性也是不存在的。

  我们在以意念观察时,会认为:这些善念即觉悟智慧,自性也是不空的。若自性不空又会堕边,无着相就是这个意思。那时哪怕是一个善念、一丝觉悟的状态也要放下,这是到最后时必须要舍弃的。刚开始不能说一切心念都放下,还要以毒攻毒,以妄治妄,最后“对治亦自解”,自身解脱,远离了束缚,丝毫不着相,都是空性的。

  若是有这种观察的能力,所有不好的念头都可以转为菩提心。比如说贪心生起时,不要纵容它,要观察它,它生在哪里,住在哪里……当认识到它也是不生不住不灭,这叫做烦恼转为菩提,即转识成智。再比如嗔恨心生起时,就看它的本面,观察它的自性,它也是不存在的,也是空性的,这叫做烦恼转为菩提。这种方法非常好。

  “道体住赖耶”:这个道本身住于阿赖耶。这个阿赖耶不是唯识宗讲的,贮存习气及种子的阿赖耶。阿赖耶分两种,一种是具有种种习气的阿赖耶,另一种是真如阿赖耶。真如阿赖耶是本具的光明,也就是如来藏。道是真实的如来藏。是对治烦恼习气的,是到达彼岸的方法,能实现究竟理想的方法。

  道住在本具的光明中,这时是本具的光明,也可以说是无上瑜伽里讲的信心,然后自然安住。这是最究竟的道,这是最后阶段的修持。在信心、在本具的光明中,自然安住就可以了。但是让它显现出来,要回归自性,这样才能真正安住在那个状态中。

  “坐间修幻化”:入坐的时候,在一般情况下(此时已经有见地了,在此见地中入座),真正入定的时候,没有这些分别念。下座出定了,就会有分别念,能看到柱子、人、房屋、车子,周围的人事物等。这时,也不能忘掉那种入定时的状态,把那种状态运用到出定。也就是明了一切都是如幻如梦的,都是显而无自性的。要保持这种意念,虽然没有在入定的状态,没有入定时的觉悟和能量,但一定要把这种觉知运用到生活中,做到视一切如幻如梦。这时才是真正明白,不是只在口头上说。这样就不会太执着世间的这些幻相。

  不执着指知道一切都变化无常,一切都是正常,都是观待而安立的,无论好坏美丑以及快乐痛苦等都是如此。这样很多烦恼就无影无踪了。因为你知道家庭的变化、工作的变化,乃至身体、朋友的变化等都是正常的。

  好人与坏人、快乐与痛苦,没有绝对的,都是观待的。比如有时候认为某人是坏人,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上观待,他也是好人。这样就不会迷茫,不会烦恼了。我们之所以烦恼,就是因为执着。只要执着就会迷茫。

  执着的原因是无明——不明真相。执着指当真了。认为是好人就喜欢,认为是坏人就讨厌;遇到好事就得意忘形,遇到坏事就害怕,就想逃避,因此而导致更多不好的事情发生。

  若是能明了,知道这些都是假相,都是以自己的分别念安立的,无任何真实,都是虚假的。如果心里有这种觉悟的状态,一切都会看透,看明白。这时心才不会为境所转,反之,境会为心所转,就得大自在了。这些道理非常深奥,也很难做到。

  此次宣讲世俗菩提心的同时,顺便讲解了一下胜义菩提心。但这都是圣者的境界,都是超越的境界,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很难了知的。

  如果我们不断努力,不懈的精进修行,最后一定能达到如如不动,了了分明的境界。到那时,再也不会感受束缚,再也不会迷茫,再也不会象只无头苍蝇一样,而是,身心会得到恒时的安乐与自在。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 班匝哲雅 阿瓦波达呢耶梭哈!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达真堪布       修心七要)(五明学佛网:达真堪布       修心七要)  

 达真堪布:末法时期的众生有两个特点 

 达真堪布:六度新解(二)疫情期间如何修持安忍、静虑、智慧 

 达真堪布:若是你有智慧到处都是阿弥陀佛和观音菩萨 

 达真堪布:疫情期间如何修持佛法? 

 达真堪布:让隐身的化身佛切换到在线状态 

 达真堪布:拜财神灵验的关键是什么? 

 达真堪布:透过无常找到永恒 

 达真堪布:认真不是执着,放下不是放弃 

 达真堪布:为了平安幸福,不要吝惜你的祈祷 

 达真堪布:今年,你要集的福都在这儿 

 达真堪布:相爱何必要相伤 

 达真堪布:当下的美,你感受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