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宏圆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第三十愿辩才无限愿


   日期:2017/7/31 11:0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好,我们现在来看第三十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智慧辩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觉。这是辩才无限愿。

  上一愿,我们说的是极乐菩萨通过持诵得辩才智慧,但是如果这些菩萨的智慧辩才有限量的话,在碰到一些难题时,就有可能回答不了,这样就会给度化众生带来障碍。辩才,指的是宣说佛法的才能,只有具备了无量无边的智慧辩才,才能在面对任何人、任何情况时,用佛法来度化众生。尤其在面对一些外道的时候,如果被外道的教理说的哑口无言,对佛法的弘扬是非常不利的。所以阿弥陀佛紧承上一愿,又发此大愿,如果我成佛的时候,国中的菩萨都是智慧辩才无可限量,如果是这一愿不能实现的话,我就不成正觉。所以极乐世界的菩萨,都能具足种种的无碍辩才,还入十方世界,还入三界为众生自在宣说佛法,常转法轮,度化无量的众生。

  在我们的公案当中,我们的佛教史上,有好多的高僧大德,以智慧辩才降伏外道、度化众生的例子数不胜数。玄奘法师在印度那烂陀寺的时候,跟戒贤法师学习了五年,又花了五年的时间南巡印度诸国。公元六百四十年的时候,玄奘法师这时候四十一岁,他决定回国之前,绕道那烂陀寺再去看看。这一回去不得了了,遇到了一场以命相搏的辩论,就这么厉害,以命来相搏。辩经,辩的就是佛法的真理,是印度佛教重要的交流方式,印度的辩经是非常激烈的,失败者往往会销声匿迹,重的会割掉舌头,甚至拿命以生命来相搏。玄奘法师一回到那烂陀寺,就碰到一位小乘佛教的人来挑战辩经,而且他写了宣传自己观点的四十条标语,挂到寺庙的外面,宣称你们大乘佛教,有一个人能驳倒其中一条,我就自杀,而且戒贤法师选定了四个人来应战,其他的三个人都不敢应战,只有玄奘法师站了出来。玄奘法师最后把他给辩倒了,对方非常佩服他,而且要实现自己的诺言,就是要自杀,被玄奘法师给阻止了,这次辩经大会让玄奘法师,赢得了很高的荣誉。后来统治古印度的戒日王,举办了一场由全印度的学术界、知识界、思想界、还有宗教界、一切的有识之士参加的无遮大会,以玄奘法师为大会的论主,连续十八天,都没有人出来挑战他的观点,玄奘法师赢得了胜利。所以,当时印度的大乘佛教尊称他为大乘天,小乘佛教尊称他为解脱天,可以说他是名震了整个印度,玄奘法师的辩才,对于大乘佛法的弘扬,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还有我们近代的高僧虚云大师,他和李根源将军的一段公案,对我们今天的人来说,也非常的有教育意义。云南新军的统领李根源,他一向厌恶佛神,他认为这个是迷信。有一次,他抓到了两个不守戒律的僧人,这更增加了他的厌恶,他以鸡足山数万僧众有武装抗拒为借口,亲自带着队伍开赴鸡足山。入山以后,他驻在悉檀寺,把山上的金顶鸡足大王的铜像,以及佛殿都给毁坏了。当时虚云老和尚正在祝圣寺讲经,这个僧人就把这个消息报告给了老和尚,虚云大师不顾众人的劝阻,果断地决定下山去说服李根源将军。虚云大师来到悉檀寺山门口的时候,卫兵班的班长正好认识他,劝他赶快逃命去,说李根源只要抓住你,就要枪毙你的。但是,虚云大师坚持进去去见李根源,进到殿内,虚云大师就对李根源将军说了,请大帅立刻停止拆寺毁佛的事情。李根源厉声说,你叫我不要毁寺,我问你,佛教有何益处?虚云大师就说了,释迦牟尼佛设立佛教,总的来说是济世利民,从最根本的来说,是帮助人去恶为善。自古以来,政教并行,政以齐民,教以化民。佛教教人治心,心为万物之根本,那如果这个本正的话,万物得以安宁,而天下太平。李根源一听老和尚这么一说,觉得有些道理,脸色稍微缓和了一些,又问道,那这泥塑木雕有什么用?白白地浪费了钱财。大师就说了,佛言法相,相以表法,不以相表,于法不张。雕塑佛像是为了让人见到佛像的庄严慈悲,而生起畏敬之心,人心如果没有敬畏,就会无恶不作,无作不恶,导致祸乱。比如世间的尼山塑圣,丁兰刻木,中国的各宗的祠堂,以及各国的铜像,也不过是让人心有所归,能够生起敬仰,功效不可思议,语其极则,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老和尚给他讲了这么一番道理,李根源听得非常有道理,直点头,这个时候就缓和了,让他的卫兵给大师送上茶点来。又问道:为什么和尚不做好事,反而做很多的怪事呢?那岂不成了国家的废物?虚云大师说,和尚是佛教僧人的通称,有圣凡贤劣之别,不能因为一两个僧人做的不好,就唾弃所有的僧人,就像不能有一两位不好的秀才,你就去骂孔子;又好比大帅虽然统领兵将,军纪严明,但是也会出现一两个不好的现象。海不弃鱼虾,所以为大,佛法以性为海,无所不能。僧人秉佛的教化,护持三宝,济度众生,对国家社会方方面面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并非完全都是废物。李根源越听越觉得有理,就留虚云老一起吃晚饭,然后秉烛深谈,最后,对虚云老和尚佩服的五体投地,最后他认识到了自己毁寺的罪过,发心以后全力的护持佛法。在以后的四十年间,李根源将军作为佛教的外护,出了很多的力。非常有因缘的在一九五四年,两个人的名字,同时出现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的名单里,非常有因缘的。

  在我们现在这个知识经济的时代,众生的知识的见解特别的多,我们如果没有智慧辩才,很难去度化众生的,对于众生提出的问题,我们根本回答不了,就没有说服力。那么,怎么样才能去提高我们的辩才呢?就是要诵经念佛,修清净心。只要是妄想分别少了,清净了,你的智慧才能增长,我们不是靠知识的积累,这个是智慧,这个是错误的。

  古人讲,读经有两种,第一是求根本智。根本智就是佛法里面讲的涅槃妙心,无相实相,也叫无分别智,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我们读经的时候,假如在读经的时候,你想着这一句经文是什么意思,那一段经文怎么解释,那你就把这个佛经,当成知识当成世间的书来读了,得不到效果。读经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恭恭敬敬,念兹在兹。从如是我闻开始,一直到信受奉行,作礼而去,只是恭恭敬敬的念,一个字也没有错,字字分明,不求解义,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怀疑。就是我们常说的,离文字相,离语言相,离心缘相,这种读经就是修定,就是修根本智。就像师父常跟大家说的悟一样,我们的悟不是叫你翻江倒海,把你的知识都再翻出来,这叫妄心,这叫所知障。我们的这个就是让我们的心清净下来,你的智慧自然显露出来,这样读经就是修定,就是修根本智。

  第二种读经的方法,就是更深入一层了,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随文入观。这就是在得根本智以后才有这个能力,得根本智已经得了定了,才有能力把经里面佛所讲的理论、境界,跟我们的心融合为一体。就像我们读《阿弥陀经》的时候,我们念到了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能和我们自己的心融成一片,这个才是真正的随文入观,这个境界是非常高的,和阿弥陀佛没有两样,这样读经的利益是非常大的。现在我们见文解义,把随文入观理解错了,认为我一边读着经,一边想着经里的意思,我的心思入到经文所表达的意思里面去了,这就错了。这叫什么?这叫妄想心,你用的是心意识,而不是这个清净心,这样读经,对大家说,其实是干扰自己的清净心,根本得不到智慧的,这种就是一种干扰了,用的意识心而不是清净心。念佛也是一样,《楞严经》中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的时候要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印光大师为了大家能够更好的方便下手,跟我们讲,“须知都摄,注重在听,即使心中默念,也要听,因为心中起念,即有声相,自己的耳根,听自己心中之声,果能字字句句听得清楚,则六根通归于一,这种念法最稳当、最省力、也最契理契机”。当我们念这一句佛号的时候,任何的念头没有,就是耳朵听,在用心,师父说的明了一点,用心在听这叫闻,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所以我们不要一边念佛,一边观想阿弥陀佛或者莲花,我们这种修学的方法叫做持名念佛,也不是观想念佛,也不是观像念佛,我们就是执持名号,句句名号都入我们的耳朵,入我们的心。如果我们一边念着佛,一边观想弥陀的佛号,又一边观想着莲花,这叫什么?这叫三心二意,心怎么能清净下来?我们用的都是意识心。当我们念佛的时候,就是这一句佛号,字字流入我们的心海中,这就是念兹在兹,这样,不假时日,我们的心就会清净下来了。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一定要分辨清楚,辩才无碍和世智聪辩,这个我们不能混为一谈的。有的人,他有一些世间的知识,有一些世间的理论,遇事好和人辩论,夸夸其谈,在佛法里面这叫世智聪辩,不是智慧。世智聪辩是佛说的八难之一,佛在《无量寿经》中说:但以世智聪辩,增益邪心,云何出离生死大难?世智聪辩的人我见很深,自以为是,很容易产生贡高我慢之心,助长邪心,助长邪见。世智聪辩他是知识的积累,我们就说他是经验,都是所知,执着所知的经验,就会给自己带来障碍了,与修行解脱之道违背而驰,不能出六道轮回的。所以说世智聪辩是有分别执着的,它是染浊的、不净的,是世间的贪嗔痴中所生出来的这种小聪明,小的这叫意识经验,不是大智慧。而智慧辩才是从真如本性当中流露出来的,离一切妄想分别,不执着,不是意识的思维所产生的,随问随答,不要事先准备,而且讲出来的道理契机契理,能让人生起正信。

  师父跟大家举一个例子,大家就能明白。就像当我们遇到比较棘手的问题,用我们所有的经验想法都处理不了的时候,师父说把他放下,你去休息一下。然后我们睡一觉,早上起来,突然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大家都有这个方面的经验,这个时候就是什么原因?没用世智聪辩,而且你心静下来了,把它放到一边,把心静下来,宁静而致远。宁静而致远不是单指的一个长远的远,他可以横遍十方,竖穷三界,根据你放下的多少,你心清净的多少,你的智慧就会延伸到多少。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悟和想它是两回事,这个智慧和世智聪辩也是两回事。大家不要一听说,师父叫你们去悟悟去,你们就苦思冥想,不是这样的,悟悟是什么?把一切的东西放下,我们去静静,念念佛,把一切的事情放下,自然而然的你本来的智慧就会显露出来。我们本来都具足的,只不过我们都被这个经验、被所知,障碍住了,所以这就叫所知障,就是我们说的世智聪辩。所以我们一定要会学佛,一定要会用佛法,不要把佛法当成学问来研究,不要落到世俗的经验和小聪明里面去。那样只会增长邪心,乱了智慧,离佛法、离真理越来越远了。

  好,今天时间到,谢谢大家。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阿弥陀佛四十八愿       宏圆法师)(五明学佛网:阿弥陀佛四十八愿       宏圆法师)  

 信愿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后记:敬请深思 本愿名号 

 信愿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结语:闻佛誓愿 深思起行 

 信愿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拾壹、举往生实例 十、恶 

 信愿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拾壹、举往生实例 九、悲 

 信愿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拾壹、举往生实例 八、念 

 信愿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拾壹、举往生实例 七、弃 

 信愿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拾壹、举往生实例 六、本 

 信愿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拾壹、举往生实例 五、病 

 信愿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拾壹、举往生实例 四、本 

 信愿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拾壹、举往生实例 三、往 

 信愿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拾壹、举往生实例 二、玉 

 信愿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拾壹、举往生实例 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