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菩提达磨四论和莲师大师无染觉性直观解脱之道


   日期:2017/8/4 20:4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菩提达磨大师 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

  达磨祖师著

  弟子昙琳序

  法师者,西域南天竺国人,是婆罗门国王第三之子也。神慧疏朗,闻皆晓悟;志存摩诃衍道,故舍素随缁,绍隆圣种;冥心虚寂,通鉴世事,内外俱明,德超世表。悲悔边隅正教陵替,遂能远涉山海,游化汉魏。亡心之士,莫不归信;存见之流,乃生讥谤。于时唯有道育惠可,此二沙门年虽后生,俊志高远。幸逢法师,事之数载,虔恭咨启,善蒙师意。法师感其精诚,诲以真道,令如是安心,如是发行,如是顺物,如是方便,此是大乘安心之法,令无错谬。如是安心者:壁观。如是发行者:四行。如是顺物者:防护讥嫌。如是方便者:遣其不著。此略序所由云尔。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理入者:谓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之理入。行入谓四行,其余诸行悉入此中。何等四耶?一报冤行,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四称法行。

  云何报冤行?谓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我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多起冤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甘受都无冤诉。经云:逢苦不忧。何以故?识达故。此心生时与理相应,体冤进道,故说言报冤行。

  二随缘行者: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苦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是故说言随缘行。

  三无所求行者:世人长迷,处处贪著,名之为求。智者悟真,理将俗反,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万有斯空,无所愿乐。功德黑暗常相随逐,三界久居,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而安?了达此处,故舍诸有,止想无求。经曰:有求皆苦,无求即乐。判知无求真为道行,故言无所求行。

  四称法行者:性净之理,目之为法。此理众相斯空,无染无著,无此无彼。经曰: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法体无悭,身命财行檀舍施,心无吝惜,脱解三空,不倚不著,但为去垢,称化众生而不取相。此为自行,复能利他,亦能庄严菩提之道。檀施既尔,于五亦然。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无所行,是为称法行。

  达磨大师四行观终

  附达磨大师碑颂

  梁武帝萧衍

  楞伽山顶坐宝日。中有金人披缕褐。形同大地体如空。心有琉璃色如雪。

  匪磨匪莹恒净明。披云卷雾心且彻。芬陀利花用严身。随缘触物常怡悦。

  不有不无非去来。多闻辨才无法说。实哉空哉离生有。大之小之众缘绝。

  刹那而登妙觉心。跃鳞慧海起先哲。理应法水永长流。何期暂通还蹔渴。

  骊龙珠内落心灯。白毫慧刃当锋□。生途忽焉慧眼闭。禅河驻流法梁折。

  无去无来无是非。彼此形体心碎裂。住焉去焉皆归寂。寂内何曾存哽咽。

  用之执手以传灯。生死去来如电掣。有能至诚心不疑。劫火燃灯斯不灭。

  一真之法尽可有。未悟迷途兹是竭。

  达摩大师血脉论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07-12-13 [达磨祖师]

  达摩大师血脉论

  达摩祖师著

  达摩大师血脉论序

  右朝奉郎通判建昌军事赐绯鱼袋任哲作

  原人之心,皆具佛性。泛观诸家禅说一切经文,原其至当之理,未有不言自己性中本来真佛。达磨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盖谓自己真佛,不出一性之中。人人不自委信,所以向外驰求。将谓自性真佛外更有别佛,故诸佛诸祖师说法要人省悟自己本来真佛,不假外求。又缘种种法语泛滥不一,转使学人惑乱本性,无悟入处。惟有达磨血脉论,并黄檗传心法要二说,最为至论。可以即证自己佛性,使人易晓。比之求师访道,钻寻故纸,坐禅行脚,狂费工夫,相去万倍,此非小补。绍兴癸酉见独老人任哲序。

  达摩血脉论

  渝州华严寺沙门释宗镜 校刻

  三界混起,同归一心,前佛后佛,以心传心,不立文字。问曰:‘若不立文字,以何为心?’答曰:‘汝问吾即是汝心,吾答汝即是吾心。吾若无心因何解答汝?汝若无心因何解问吾?问吾即是汝心,从无始旷大劫以来,乃至施为运动一切时中,一切处所,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即心是佛,亦复如是。除此心外终无别佛可得;离此心外觅菩提涅槃无有是处。自性真实非因果。法即是心义,自心是涅槃。若言心外有佛及菩提可得,无有是处。佛及菩提皆在何处?譬如有人以手提虚空得否?虚空但有名,亦无相貌;取不得、舍不得,是捉空不得。除此心外,见佛终不得也。佛是自心作得,因何离此心外觅佛?前佛后佛只言其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若言心外有佛,佛在何处?心外既无佛,何起佛见?递相诳惑,不能了本心,被它无情物摄,无自由。若也不信,自诳无益。佛无过患,众生颠倒,不觉不知自心是佛。若知自心是佛,不应心外觅佛。佛不度佛,将心觅佛不识佛。但是外觅佛者,尽是不识自心是佛。亦不得将佛礼佛,不得将心念佛。佛不诵经,佛不持戒,佛不犯戒、佛无持犯,亦不造善恶。若欲觅佛,须是见性,见性即是佛。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益处。念佛得因果,诵经得聪明,持戒得生天,布施得福报,觅佛终不得也。若自己不明了,须参善知识,了却生死根本。若不见性,即不名善知识。若不如此纵说得十二部经,亦不免生死轮回,三界受苦,无出期时。昔有善星比丘,诵得十二部经,犹自不免轮回,缘为不见性。善星既如此,今时人讲得三五本经论以为佛法者,愚人也。若不识得自心,诵得闲文书,都无用处。若要觅佛,直须见性。性即是佛,佛即是自在人,无事无作人。若不见性,终日茫茫,向外驰求,觅佛元来不得。虽无一物可得,若求会亦须参善知识,切须苦求,令心会解。生死事大,不得空过,自诳无益。纵有珍馐如山,眷属如恒河沙开眼即见,合眼还见么?故知有为之法,如梦幻等。若不急寻师,空过一生。然即佛性自有,若不因师,终不明了。不因师悟者,万中希有。若自己以缘会合,得圣人意,即不用参善知识。此即是生而知之,胜学也。若未悟解,须勤苦参学,因教方得悟。若未悟了,不学亦得。不同迷人,不能分别皂白,妄言宣佛敕,谤佛忌法。如斯等类,说法如雨,尽是魔说,即非佛说。师是魔王,弟子是魔民,迷人任它指挥,不觉堕生死海。但是不见性人,妄称是佛。此等众生,是大罪人,诳它一切众生,令入魔界。若不见性,说得十二部经教,尽是魔说。魔家眷属,不是佛家弟子。既不辨皂白,凭何免生死。若见性即是佛,不见性即是众生。若离众生性,别有佛性可得者,佛今在何处?即众生性,即是佛性也。性外无佛,佛即是性;除此性外,无佛可得,佛外无性可得。’问曰:‘若不见性,念佛诵经布施持戒精进,广兴福利,得成佛否?’答曰:‘不得。’又问:‘因何不得?’答曰:‘有少法可得,是有为法,是因果、是受报、是轮回法,不免生死,何时得成佛道。成佛须是见性。若不见性,因果等语,是外道法。若是佛不习外道法。佛是无业人,无因果,但有少法可得,尽是谤佛,凭何得成。但有住著一心一能一解一见,佛都不许。佛无持犯,心性本空,亦非垢净。诸法无修无证,无因无果。佛不持戒,佛不修善,佛不造恶,佛不精进,佛不懈怠,佛是无作人。但有住著心,见佛即不许也。佛不是佛,莫作佛解。若不见此义,一切时中,一切处处,皆是不了本心。若不见性,一切时中拟作无作想,是大罪人,是痴人,落无记空中;昏昏如醉人,不辨好恶。若拟修无作法,先须见性,然后息缘虑。若不见性得成佛道,无有是处。有人拨无因果,炽然作恶业,妄言本空,作恶无过;如此之,堕无间黑暗地狱,永无出期。若是智人,不应作如是解。’

  问曰:‘既若施为运动,一切时中皆是本心;色身无常之时,云何不见本心?’答曰:‘本心常现前,汝自不见?’

  间曰:‘心既见在,何故不见?’师曰:‘汝曾作梦否?’答:‘曾作梦。’问曰:‘汝作梦之时,是汝本身否?’答:‘是本身。’ 又问:‘汝言语施为运动与汝别不别?’答曰:‘不别。’ 师曰:‘既若不别,即此身是汝本法身;即此法身是汝本心。’此心从无始旷大劫来,与如今不别;未曾有生死,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好不恶,不来不去;亦无是非、亦无男女相、亦无僧俗老少、无圣无凡;亦无佛、亦无众生、亦无修证、亦无因果、亦无筋力、亦无相貌;犹如虚空,取不得、舍不得,山河石壁不能为碍;出没往来,自在神通;透五蕴山,渡生死河;一切业拘此法身不得。此心微妙难见,此心不同色心,此心是人皆欲得见。于此光明中运手动足者,如恒河沙,及乎问著,总道不得,犹如木人相似,总是自己受用,因何不识?佛言一切众生,尽是迷人,因此作业,堕生死河,欲出还没,只为不见性。众生若不迷,因何问著其中事,无有一人得会者,自家运手动足因何不识。故知圣人语不错,迷人自不会晓。故知此难明,惟佛一人能会此法;余人天及众生等,尽不明了。若智慧明了,此心号名法性,亦名解脱。生死不拘,一切法拘它不得,是名大自在王如来;亦名不思议,亦名圣体,亦名长生不死,亦名大仙。名虽不同,体即是一。圣人种种分别,皆不离自心。心量广大,应用无穷,应眼见色,应耳闻声,应鼻嗅香,应舌知味,乃至施为运动,皆是自心。一切时中但有语言道断,即是自心。故云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色无尽是自心,心识善能分别一切,乃至施为运用,皆是智慧。心无形相,智慧亦无尽。故云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四大色身,即是烦恼,色身即有生灭,法身常住无所住,如来法身常不变异故。经云:众生应知,佛性本自有之。迦叶只是悟得本性,本性即是心,心即是性,性即此同诸佛心。前佛后佛只传心,除此心外,无佛可得。颠倒众生不知自心是佛,向外驰求,终日忙忙;念佛礼佛,佛在何处?不应作如是等见,但知自心,心外更无别佛。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又云: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自心是佛,不应将佛礼佛;但是有佛及菩萨相貌,忽尔见前,切不用礼敬。我心空寂,本无如是相貌,若取相即是魔,尽落邪道。若是幻从心起,即不用礼。礼者不知,知者不礼,礼被魔摄。恐学人不知,故作是辨。诸佛如来本性体上,都无如是相貌,切须在意。但有异境界切不用采括,亦莫生怕怖,不要疑惑,我心本来清净,何处有如许相貌。乃至天龙夜叉鬼神帝释梵王等相,亦不用心生敬重,亦莫怕惧;我心本来空寂,一切相貌皆是妄见,但莫取相。若起佛见法见,及佛菩萨等相貌,而生敬重,自堕众生位中。若欲直会,但莫取一切相即得,更无别语。故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都无定实,幻无定相。是无常法,但不取相,合它圣意。故经云:离一切相,即名诸佛。

  问曰:因何不得礼佛菩萨等?答曰:天魔波旬阿修罗示见神通,皆作得菩萨相貌。种种变化,是外道,总不是佛。佛是自心,莫错礼拜。佛是西国语,此土云觉性。觉者灵觉,应机接物,扬眉瞬目,运手动足,皆是自己灵觉之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道,道即是禅。禅之一字,非凡圣所测。又云:见本性为禅。若不见本性,即非禅也。假使说得千经万论,若不见本性,只是凡夫,非是佛法。至道幽深,不可话会,典教凭何所及。但见本性,一字不识亦得。见性即是佛,圣体本来清净,无有杂秽。所有言说,皆是圣人从心起用。用体本来空,名言犹不及,十二部经凭何得及。道本圆成,不用修证。道非声色,微妙难见。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可向人说也。唯有如来能知,余人天等类,都不觉知。凡夫智不及,所以有执相。不了自心本来空寂,妄执相及一切法即堕外道。若知诸法从心生,不应有执,执即不知。若见本性,十二部经总是闲文字。千经万论只是明心,言下契会,教将何用?至理绝言;教是语词,实不是道。道本无言,言说是妄。若夜梦见楼阁宫殿象马之属,及树木丛林池亭如是等相;不得起一念乐著,尽是托生之处,切须在意。临终之时,不得取相,即得除障。疑心瞥起,即魔摄。法身本来清净无受,只缘迷故,不觉不知,因兹故妄受报。所以有乐著,不得自在。只今若悟得本来身心,即不染习。若从圣入凡,示见种种杂类,自为众生,故圣人逆顺皆得自在,一切业拘它不得。圣成久有大威德,一切品类业,被它圣人转,天堂地狱无奈何它。凡夫神识昏昧,不同圣人,内外明彻。若有疑即不作,作即流浪生死,后悔无相救处。贫穷困苦皆从妄想生,若了是心,递相劝勉,但无作而作,即入如来知见。初发心人,神识总不定;若梦中频见异境,辄不用疑,皆是自心起故,不从外来。梦若见光明出现,过于日轮,即余习顿尽,法界性见。若有此事,即是成道之因。唯自知,不可向人说。或静园林中行住坐卧,眼见光明,或大或小,莫与人说,亦不得取,亦是自性光明。或夜静暗中行住坐卧,眼睹光明,与昼无异,不得怪,并是自心欲明显。或夜梦中见星月分明,亦自心诸缘欲息,亦不得向人说。梦若昏昏,犹如阴暗中行,亦是自心烦恼障重,亦自知。若见本性不用读经念佛,广学多知无益,神识转昏。设教只为标心;若识心,何用看教?若从凡入圣,即须息业养神,随分过日。若多嗔恚,令性转与道相违,自赚无益。圣人于生死中,自在出没,隐显不定,一切业拘它不得。圣人破邪魔,一切众生但见本性,余习顿灭。神识不昧,须是直下便会,只在如今。欲真会道,莫执一切法;息业养神,余习亦尽。自然明白,不假用功。外道不会佛意,用功最多;违背圣意,终日驱驱念佛转经,昏于神性,不免轮回,佛是闲人,何用驱驱广求名利,后时何用?但不见性人,读经念佛,长学精进;六时行道,长坐不卧;广学多闻,以为佛法。此等众生,尽是谤佛法人。前佛后佛,只言见性。诸行无常,若不见性,妄言我得阿耨菩提,此是大罪人。十大弟子阿难多闻中得第一,于佛无识只学多闻,二乘外道皆无识佛,识数修证,堕在因果中。是众生业报,不免生死,远背佛意,即是谤佛众生,杀欲无罪过。经云:阐提人不生信心,杀欲无罪过。若有信心,此人是佛位人。若不见性,即不用取次谤它良善,自赚无益。善恶历然,因果分明。天堂地狱只在眼前,愚人不信,现堕黑暗地狱中;亦不觉不知,只缘业重故,所以不信。譬如无目人,不信道有光明,纵向伊说亦不信,只缘盲故,凭何辨得日光;愚人亦复如是。现今堕畜生杂类,诞在贫穷下贱,求生不得,求死不得。虽受是苦,直问著亦言我今快乐,不异天堂。故知一切众生,生处为乐,亦不觉不知。如斯恶人,只缘业障重故,所以不能发信心者,不自由它也。若见自心是佛,不在剃除须发,白衣亦是佛。若不见性,剃除须发,亦是外道。

  问曰:白衣有妻子,淫欲不除,凭何得成佛?答曰:只言见性不言淫欲。只为不见性;但得见性,淫欲本来空寂,自尔断除,亦不乐著,纵有余习,不能为害。何以故?性本清净故。虽处在五蕴色身中,其性本来清净,染污不得。法身本来无受,无饥渴,无寒热,无病,无恩爱,无眷属,无苦乐,无好恶,无短长,无强弱,本来无有一物可得,只缘执有此色身,因即有饥渴寒热瘴病等相,若不执,即一任作。若于生死中得自在,转一切法,与圣人神通自在无碍,无处不安。若心有疑,决定透一切境界不过。不作最好,作了不免轮回生死。若见性,旃陀罗亦得成佛。

  问曰:旃陀罗杀生作业,如何得成佛?答曰:只言见性不言作业。纵作业不同,一切业拘不得。从无始旷大劫来,只为不见性,堕地狱中,所以作业轮回生死。从悟得本性,终不作业。若不见性,念佛免报不得,非论杀生命。若见性疑心顿除,杀生命亦不奈它何。自西天二十七祖,只是递传心印。吾今来此土,唯传顿教大乘,即心是佛,不言持戒精进苦行。乃至入水火,登于剑轮,一食长坐不卧,尽是外有为法。若识得施为运动灵觉之性,汝即诸佛心。前佛后佛只言传心,更无别法。若识此法,凡夫一字不识亦是佛。若不识自己灵觉之性,假使身破如微尘,觅佛终不得也。佛者亦名法身,亦名本心,此心无形相,无因果,无筋骨,犹如虚空,取不得。不同质碍,不同外道。此心除如来一人能会,其余众生迷人不明了。此心不离四大色身中,若离是心,即无能运动。是身无知,如草木瓦砾。身是无性,因何运动。若自心动,乃至语言施为运动,见闻觉知,皆是动心动用。动是心动,动即其用。动用外无心,心外无动。动不是心,心不是动。动本无心,心本无动。动不离心,心不离动。动无心离,心无动离,动是心用,用是心动。动即心用,用即心动。不动不用,用体本空。空本无动,动用同心,心本无动。故经云:动而无所动,终日去来而未曾去,终日见而未曾见,终日哮而未曾哮,终日闻而未曾闻,终日知而未曾知,终日喜而未曾喜,终日行而未曾行,终日住而未曾住。故经云: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见闻觉知,本自圆寂。乃至嗔喜痛痒何异木人,只缘推寻痛痒不可得。故经云:恶业即得苦报,善业即有善报,不但嗔堕地狱,喜即生天。若知嗔喜性空,但不执即业脱。若不见性,讲经决无凭,说亦无尽。略标邪正如是,不及一二也。

  颂曰

  心心心难可寻,宽时遍法界,窄也不容针。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这心是佛。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佛性不从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时。

  偈曰

  吾本来此土。 传法救迷情。

  一华开五叶。 结果自然成。

  达摩大师血脉论终

  达磨大师悟性论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07-12-13 [达磨祖师]

  达磨大师悟性论

  达磨祖师著

  渝州华严寺沙门释宗镜校刻

  夫道者;以寂灭为体。修者;以离相为宗。故经云: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佛者觉也;人有觉心,得菩提道,故名为佛。经云: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是知有相,是无相之相。不可以眼见,唯可以智知。若闻此法者,生一念信心,此人以发大乘超三界。三界者:贪嗔痴是。返贪嗔痴为戒定慧,即名超三界。然贪嗔痴亦无实性,但据众生而言矣。若能返照,了了见贪嗔痴性即是佛性,贪嗔痴外更无别有佛性。经云:诸佛从本来,常处于三毒,长养于白法,而成于世尊。三毒者:贪嗔痴也。言大乘最上乘者,皆是菩萨所行之处,无所不乘,亦无所乘,终日乘未尝乘,此为佛乘。经云:无乘为佛乘也。若人知六根不实,五蕴假名,遍体求之,必无定处,当此人解佛语。经云:五蕴窟宅名禅院。内照开解即大乘门,可不明哉。不忆一切法,乃名为禅定。若了此言者,行住坐卧皆禅定。知心是空,名为见佛。何以故?十方诸佛皆以无心,不见于心,名为见佛。舍身不吝,名大布施。离诸动定,名大坐禅。何以故?凡夫一向动,小乘一向定,谓出过凡夫小乘之坐禅。若作此会者,一切诸相不求自解,一切诸病不治自差,此皆大禅定力。凡将心求法者为迷,不将心求法者为悟。不著文字名解脱;不染六尘名护法;出离生死名出家;不受后有名得道;不生妄想名涅槃;不处无明为大智慧;无烦恼处名般涅槃;无心相处名为彼岸。迷时有此岸,若悟时无此岸。何以故?为凡夫一向住此。若觉最上乘者,心不住此,亦不住彼,故能离于此彼岸也。若见彼岸异于此岸,此人之心,已得无禅定。烦恼名众生,悟解名菩提,亦不一不异,只隔具迷悟耳。迷时有世间可出,悟时无世间可出。平等法者中,不见凡夫异于圣人。’经云:平等法者,凡夫不能入,圣人不能行。平等法者,唯有大菩萨与诸佛如来行也。若见生异于死,动异于静,皆名不平等。不见烦恼异于涅槃,是名平等。何以故?烦恼与涅槃,同一性空故。是以小乘人妄断烦恼,妄入涅槃为涅槃所滞。菩萨知烦恼性空,即不离空,故常在涅槃。涅槃者:涅而不生,槃而不死,出离生死,出般涅槃。心无去来,即入涅槃。是知涅槃即是空心。诸佛入涅槃者,为在无妄想处。菩萨入道场者,即是无烦恼处。空闲处者,即是无贪嗔痴也。贪为欲界、嗔为色界、痴为无色界,若一念心生,即入三界;一念心灭,即出三界。是知三界生灭,万法有无,皆由一心。凡言一法者:似破瓦石竹木无情之物。若知心是假名,无有实体,即知自家之心亦是非有,亦是非无。何以故?凡夫一向生心,名为有;小乘一向灭心,名为无;菩萨与佛未曾生心,未曾灭心,名为非有非无心;非有非无心,此名为中道。是知持心学法,则心法俱迷;不持心学法,则心法俱悟。凡迷者:迷于悟,悟者:悟于迷。正见之人,知心空无,即超迷悟。无有迷悟,始名正解、正见。色不自色,由心故色;心不自心,由色故心;是知心色两相俱生灭。有者有于无,无者无于有,是名真见。夫真见者,无所不见,亦无所不见,见满十方,未曾有见。何以故?无所见故,见无见故,见非见故。凡夫所见,皆名妄想。若寂灭无见,始名真见。心境相对,见生于中,若内不起心,则外不生境,境心俱净,乃名为真见。作此解时,乃名正见。不见一切法,乃名得道;不解一切法,乃名解法。何以故?见与不见,俱不见故;解与不解,俱不解故。无见之见,乃名真见;无解之解,乃名大解。夫正见者:非直见于见,亦乃见于不见。真解者:非直解于解,亦乃解于无解。凡有所解,皆名不解;无所解者,始名正解;解与不解,俱非解也。经云:不舍智慧名愚痴。以心为空,解与不解俱是真;以心为有,解与不解俱是妄。若解时法逐人,若不解时人逐法。若法逐于人,则非法成法;若人逐于法,则法成非法。若人逐于法,则法皆妄;若法逐于人,则法皆真。是以圣人亦不将心求法,亦不将法求心,亦不将心求心,亦不将法求法。所以心不生法,法不生心,心法两寂,故常为在定。众生心生,则佛法灭;众生心灭,则佛法生。心生则真法灭,心灭则真法生。已知一切法各各不相属,是名得道人。知心不属一切法,此人常在道场。迷时有罪,解时无罪。何以故?罪性空故。若迷时无罪见罪,若解时即罪非罪。何以故?罪无罪处所故。经云:诸法无性,真用莫疑,疑即成罪。何以故?罪因疑惑而生。若作此解者,前世罪业即为消灭。迷时六识五阴皆是烦恼生死法,悟时六识五阴皆是涅槃无生死法。修道人不外求道。何以故?知心是道;若得心时,无心可得;若得道时,无道可得。若言将心求道得者,皆名邪见。迷时有佛有法,悟无佛无法。何以故:悟即是佛法。夫修道者:身灭道成。亦如甲折树。生此业报身,念念无常,无一定法,但随念修之;亦不得厌生死,亦不得爱生死;但念念之中,不得妄想;则生证有余涅槃,死入无生法忍。眼见色时,不染于色;耳闻声时,不染于声;皆解脱也。眼不著色,眼为禅门;耳不著声,耳为禅门。总而言,见色有见色性,不著常解脱;见色相者常系缚。不为烦恼所系缚者,即名解脱,更无别解脱。善观色者,色不生心,心不生色,即色与心俱清净。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一地狱。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菩萨观察妄想,不以心生心,常在佛国。若不以心生心,则心心入空,念念归静,从一佛国至一佛国。若以心生心,则心心不静,念念归动,从一地狱历一地狱。若一念心起,则有善恶二业,有天堂地狱;若一念心不起,即无善恶二业,亦无天堂地狱。为体非有非无,在凡即有,在圣即无。圣人无其心,故胸臆空洞,与天同量。此已下并是大道中证,非小乘及凡夫境界也。心得涅槃时,即不见有涅槃。何以故?心是涅槃。若心外更见涅槃,此名著邪见也。一切烦恼为如来种心,为因烦恼而得智慧。只可道烦恼生如来,不可得道烦恼是如来。故身心为田踌,烦恼为种子,智慧为萌芽,如来喻于谷也。佛在心中,如香在树中;烦恼若尽,佛从心出;朽腐若尽,香从树出,即知树外无香,心外无佛。若树外有香,即是他香;心外有佛,即是他佛。心中有三毒者,是名国土秽恶;心中无三毒者,是名国土清净。经云:若使国土不净,秽恶充满,诸佛世尊于中出者,无有此事。不净秽恶者,即无明三毒是;诸佛世尊者,即清净觉悟心是。一切言语无非佛法;若能无其所言,而尽日言是道;若能有其所言,即终日默而非道。是故如来言不乘默,默不乘言,言不离默;悟此言默者,皆在三昧。若知时而言,言亦解脱;若不知时而默,默亦系缚。是故言若离相,言亦名解脱;默若著相,默即是系缚。夫文字者:本性解脱。文字不能就系缚,系缚自本来未就文字。法无高下,若见高下非法也。非法为筏,是法为人筏者。人乘其筏者,即得渡于非法,则是法也。若世俗言,即有男女贵贱;以道言之,即无男女贵贱。以是天女悟道,不变女形;车匿解真,宁移贱称乎。此盖非男女贵贱,皆由一相也。天女于十二年中,求女相了不可得,即知于十二年中,求男相亦不可得。十二年者,即十二入是也。离心无佛,离佛无心;亦如离水无冰,亦如离冰无水。凡言离心者,非是远离于心,但使不著心相。经云:不见相,名为见佛。即是离心相也。离佛无心者;言佛从心出,心能生佛。然佛从心生,而心未尝生于佛。亦如鱼生于水,水不生于鱼。欲观于鱼,未见鱼,而先见水。欲观佛者,未见佛,而先见心。即知已见鱼者,忘于水;已见佛者,忘于心。若不忘于心,尚为心所惑;若不忘于水,尚被水所迷。众生与菩提,亦如冰之与水;为三毒所烧,即名为众生;为三解脱所净,即名菩提。为三冬所冻,即名为冰;为三夏所消,即名为水。若舍却冰,即无别水;若弃却众生,则无别菩提。明知冰性即是水性,水性即是冰性。众生性者,即菩提性也。众生与菩提同一性,亦如乌头与附子共根耳;但时节不同,迷异境故,有众生菩提二名矣。是以蛇化为龙,不改其鳞;凡变为圣,不改其面。但知心者智内,照身者戒外。真众生度佛,佛度众生,是名平等。众生度佛者,烦恼生悟解;佛度众生者,悟解灭烦恼。是知非无烦恼,非无悟解;是知非烦恼无以生悟解,非悟解无以灭烦恼。若迷时佛度众生,若悟时众生度佛。何以故?佛不自成,皆由众生度故。诸佛以无明为父,贪爱为母,无明贪爱皆是众生别名也。众生与无明,亦如左掌与右掌,更无别也。迷时在此岸,悟时在彼岸。若知心空不见相,则离迷悟;既离迷悟,亦无彼岸。如来不在此岸,亦不在彼岸,不在中流。中流者,小乘人也;此岸者,凡夫也。彼岸菩提也。佛有三身者;化身报身法身;化身亦云应身。若众生常作善时即化身,现修智慧时即报身,现觉无为即法身。常现飞腾十方随宜救济者,化身佛也。若断惑即是雪山成道,报身佛也。无言无说,无作无得,湛然常住,法身佛也。若论至理一佛尚无,何得有三?此谓三身者,但据人智也。人有上中下说,下智之人妄兴福力也,妄见化身佛;中智之人妄断烦恼,妄见报身佛;上智之人妄证菩提,妄见法身佛;上上智之人内照圆寂,明心即佛不待心而得佛智,知三身与万法皆不可取不可说,此即解脱心,成于大道。经云:佛不说法,不度众生,不证菩提。此之谓矣!众生造业,业不造众生。今世造业,后世受报,无有脱时。唯有至人,于此身中,不造诸业,故不受报。经云:诸业不造,自然得道。岂虚言哉!人能造业,业不能造人;人若造业,业与人俱生;人若不造业,业与人俱灭。是知业由人造,人由业生。人若不造业,即业无由生人也。亦如人能弘道,道不能弘人。今之凡夫,往往造业,妄说无报,岂至少不苦哉。若以至少而理想前心,造后心报,何有脱时?若前心不造,即后心无报,复安妄见业报?经云:虽信有佛,言佛苦行,是名邪见。虽信有佛,言佛有金锵马麦之报,是名信不具足,是名一阐提。解圣法名为圣人,解凡法者名为凡夫。但能舍凡法就圣法,即凡夫成圣人矣。世间愚人,但欲远求圣人,不信慧解之心为圣人也。经云:无智人中,莫说此经。经云:心也法也,无智之人,不信此心。解法成于圣人,但欲远外求学,爱慕空中佛像光明香色等事,皆堕邪见,失心狂乱。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八万四千法门,尽由一心而起。若心相内净,犹如虚空,即出离身心内,八万四千烦恼为病本也。凡夫当生忧死,饱临愁肌,皆名大惑。所以圣人不谋其前,不虑其后,无恋当今,念念归道。若未悟此大理者,即须早求人天之善,无令两失。

  夜坐偈云

  一更端坐结跏趺。怡神寂照泯同虚。旷劫由来不生灭。何须生灭灭无余。

  一切诸法皆如幻。本性自空那用除。若识心性非形像。湛然不动自真如。

  二更凝神转明净。不起忆想同真性。森罗万像并归空。更执有空还是病。

  诸法本自非空有。凡夫妄想论邪正。若能不二其居怀。谁道即凡非是圣。

  三更心净等虚空。遍满十方无不通。山河石壁无能障。恒沙世界在其中。

  世界本性真如性。亦无无性即含融。非但诸佛能如此。有情之类并皆同。

  四更无灭亦无生。量与虚空法界平。无去无来无起灭。非有非无非暗明。

  不起诸见如来见。无名可名真佛名。唯有悟者应能识。未会众生由若盲。

  五更般若照无边。不起一念历三千。欲见真如平等性。慎勿生心即目前。

  妙理玄奥非心测。不用寻逐令疲极。若能无念即真求。更若有求还不识。

  达摩大师悟性论终

  达磨大师破相论

  达磨大师破相论 达磨祖师著

  渝州华岩寺沙门释宗镜校刻

  问曰:若复有人志求佛道者,当修何法最为省要?答曰:唯观心一法,总摄诸法,最为省要。问曰:何一法能摄诸法?答曰:心者万法之根本,一切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则万法俱备;犹如大树,所有枝条及诸花果,皆悉依根。栽树者,存根而始生子;伐树者,去根而必死。若了心修道,则少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费功而无益。故知一切善恶皆由自心。心外别求,终无是处。

  问曰:云何观心称之为了?答曰: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了四大五阴本空无我;了见自心起用,有二种差别。云何为二?一者净心,二者染心。此二种心法,亦自然本来俱有;虽假缘合,互相因待。净心恒乐善因,染体常思恶业。若不受所染,则称之为圣。遂能远离诸苦,证涅槃乐。若堕染心,造业受其缠覆,则名之为凡,沉沦三界,受种种苦。何以故?由彼染心,障真如体故。十地经云:‘众生身中有金刚佛性,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重云所覆,如瓶内灯光,不能显现。又涅槃经云: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无明覆故,不得解脱。佛性者,即觉性也。但自觉觉他,觉知明了,则名解脱。故知一切诸善,以觉为根;因其觉根,遂能显现诸功德树。涅槃之果德,因此而成。如是观心,可名为了。问:上说真如佛性,一切功德,因觉为根,未审无明之心,以何为根?答:无明之心,虽有八万四千烦恼情欲,及恒河沙众恶,皆因三毒以为根本。其三毒者,贪嗔痴是也。此三毒心,自能具足一切诸恶。犹如大树,根虽是一,所生枝叶其数无边。彼三毒根,一一根中,生诸恶业百千万亿,倍过于前,不可为喻。如是三毒心,于本体中,应现六根,亦名六贼,即六识也。由此六识,出入诸根,贪著万境,能成恶业,障真如体,故名六贼。一切众生,由此三毒六贼,惑乱身心,沉没生死,轮回六趣,受诸苦恼;犹如江河,因小泉源,洎流不绝,乃能弥漫,波涛万里。若复有人断其本源,即众流皆息。求解脱者,能转三毒为三聚净戒,转六贼为六波罗蜜,自然永离一切诸苦。

  问:六趣三界广大无边,若唯观心,何由免无穷之苦?

  答:三界业报,唯心所生;本若无心,于三界中,即出三界。其三界者,即三毒也;贪为欲界,嗔为色界,痴为无色界,故名三界。由此三毒,造业轻重,受报不同,分归六处,故名六趣。

  问:云何轻重分之为六?答曰:众生不了正因,迷心修善,未免三界,生三轻趣。云何三轻趣?所谓迷修十善,妄求快乐,未免贪界,生于天趣。迷持五戒,妄起爱憎,未免嗔界,生于人趣。迷执有为,信邪求福,未免痴界,生阿修罗趣。如是三类,名三轻趣。云何三重?所谓纵三毒心,唯造恶业,堕三重趣。若贪业重者,堕恶鬼趣;嗔业重者,堕地狱趣;痴业重者,堕畜生趣。如是三重,通前三轻,遂成六趣。故知一切苦业由自心生,但能摄心,离诸邪恶,三界六趣轮回之苦,自然消灭离苦,即得解脱。

  问曰:如佛所说,我于三大阿僧祇劫,无量勤苦,方成佛道。云何今说,唯只观心,制三毒,即名解脱?答:佛所说言,无虚妄也。阿僧祇劫者,即三毒心也;胡言阿僧祇,汉名不可数。此三毒心,于中有恒沙恶念,于一一念中,皆为一劫;如是恒沙不可数也,故言三大阿僧祇。真如之性,既被三毒之所覆盖,若不超彼三大恒沙毒恶之心,云何名为解脱?今若能转贪嗔痴等三毒心,为三解脱,是则名为得度三大阿僧祇劫。末世众生愚痴钝根,不解如来三大阿僧祇秘密之说,遂言成佛尘劫未期,岂不疑误行人退菩提道。

  问:菩萨摩诃萨由持三聚净戒,行六波罗蜜,方成佛道;今令学者唯只观心,不修戒行,云何成佛?答:三聚净戒者,即制三毒心也。制三毒成无量善聚。聚者会也,无量善法普会于心,故名三聚净戒。六波罗蜜者,即净六根也。胡名波罗蜜,汉名达彼岸,以六根清净,不染六尘,即是度烦恼河,至菩提岸。故名六波罗蜜。

  问:如经所说;三聚净戒者,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今者唯言制三毒心,岂不文义有乖也?答:佛所说是真实语。菩萨摩诃萨,于过去因中修行时,为对三毒,发三誓愿,持一切净戒。对于贪毒,誓断一切恶常修一切善;对于嗔毒,誓度一切众生;故常修慧;对于痴毒,由持如是戒定慧等三种净法,故能超彼三毒成佛道也。诸恶消灭,名为断。以能持三聚净戒,则诸善具足,名之为修。以能断恶修善,则万行成就,自它俱利,普济群生,故名解脱。则知所修戒行不离于心,若自心清净,则一切佛土皆悉清净。故经云:心垢则众生垢,心净则众生净;欲得佛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也。三聚净戒自然成就。

  问曰:如经所说,六波罗蜜者,亦名六度;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今言六根清净,名波罗蜜者,若为通会。又六度者,其义如何?答:欲修六度,当净六根,先降六贼。能舍眼贼,离诸色境,名为布施;能禁耳贼,于彼声尘,不令纵逸,名为持戒;能伏鼻贼,等诸香臭,自在调柔,名为忍辱;能制口贼,不贪诸味,赞咏讲说,名为精进;能降身贼,于诸触欲,湛然不动,名为禅定;能调意贼,不顺无明,常修觉慧,名为智慧。六度者运也,六波罗蜜喻若船筏,能运众生,达于彼岸,故名六度。

  问:经云:释迦如来,为菩萨时,曾饮三斗六升乳糜,方成佛道。先因饮乳,后证佛果,岂唯观心得解脱也?答:成佛如此,言无虚妄也;必因食乳,然使成佛。言食乳者,有二种,佛所食者,非是世间不净之乳,乃是清净法乳;三斗者,三聚净戒,六升者,六波罗蜜;成佛道时,由食如是清净法乳,方证佛果。若言如来食于世间和合不净牛膻腥乳,岂不谤误之甚。真如者,自是金刚不坏,无漏法身,永离世间一切诸苦;岂须如是不净之乳,以充饥渴。经其说,其牛不在高原,不在下湿,不食谷麦糠麸,不与挬牛同群;其牛身作紫磨金色,言牛者,毗卢舍那佛也。以大慈悲,怜愍一切,故于清净法体中,出如是三聚净戒六波罗蜜微妙法乳,养育一切求解脱者。如是真净之牛,清净之乳,非但如来饮之成道,一切众生若能饮者,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问:经中所说,佛令众生修造伽蓝,铸写形像,烧香散花燃灯,昼夜六时绕塔行道,持斋礼拜,种种功德皆成佛道;若唯观心,总摄诸行,说如是事,应虚空也。答:佛所说经,有无量方便,以一切众生钝根狭劣,不悟甚深之义,所以假有为,喻无为;若复不修内行,唯只外求,希望获福,无有是处。言伽蓝者:西国梵语,此土翻为清净地也;若永除三毒,常净六根,身心湛然,内外清净,是名修伽蓝。铸写形像者:即是一切众生求佛道也;所为修诸觉行,彷像如来真容妙相,岂遣铸写金铜之所作也?是故求解脱者,以身为炉,以法为火,以智慧为巧匠,三聚净戒、六波罗蜜以为模样;镕炼身中真如佛性,遍入一切戒律模中,如教奉行,一无漏缺,自然成就真容之像。所谓究竟常住微妙色身,非是有为败坏之法。若人求道,不解如是铸写真容,凭何辄言功德?烧香者:亦非世间有相之香,乃是无为正法之香也;薰诸臭秽无明恶业,悉令消灭。其正法香者,有其五种:一者戒香,所谓能断诸恶,能修诸善。二者定香,所谓深信大乘,心无退转。三者慧香,所谓常于身心,内自观察。四者解脱香,所谓能断一切无明结缚。五者解脱知见香,所谓观照常明,通达无碍。如是五种香,名为最上之香,世间无比。佛在世日,令诸弟子以智慧火,烧如是无价珍香,供养十方诸佛。今时众生不解如来真实之义,唯将外火烧世间沉檀薰陆质碍之香,希望福报,云何得?散花者,义亦如是;所谓常说正法,诸功德花,饶益有情,散沾一切;于真如性,普施庄严。此功德花,佛所赞叹,究竟常住,无雕落期。若复有人散如是花,获福无量。若言如来令众生,剪截缯彩,伤损草木,以为散花,无有是处。所以者何?持净戒者,于诸天地森罗万像,不令触犯;误犯者,犹获大罪,况复今者故毁净戒,伤万物求于福报,欲益返损,岂有是乎?又长明灯者:即正觉心也,以觉明了,喻之为灯;是故一切求解脱者,以身为灯台,心为灯炷,增诸戒行,以为添油;智慧明达,喻如灯火。当燃如是真正觉灯,照破一切无明痴暗,能以此法,转相开示,即是一灯燃百千灯,以灯续然,然灯无尽,故号长明。过去有佛,名曰然灯,义亦如是。愚痴众生,不会如来方便之说,专行虚妄,执著有为,遂燃世间苏油之灯,以照空室,乃称依教,岂不谬乎!所以者何?佛放眉间一毫相光,上能照万八千世界,岂假如是苏油之灯,以为利益。审察斯理,应不然乎!又六时行道者:所谓六根之中,于一切时,常行佛道,修诸觉行,调伏六根,长时不舍,名为六时。绕塔行道者:塔是身心也,当令觉慧巡绕身心,念念不停,名为绕塔。过去诸圣,皆行此道,得至涅槃。今时世人,不会此理,曾不内行,唯执外求;将质碍身,绕世间塔,日夜走骤,徒自疲劳,而于真性,一无利益。又持斋者:当须会意,不达斯理,徒尔虚切。斋者齐也,所谓斋正身心,不令散乱。持者护也,所谓于诸戒行,如法护持。必须外禁六情,内制三毒,勤觉察、净身心。了如是义,名为持斋。又持斋者,食有五种:一者法喜食,所谓依持正法,欢喜奉行。二者禅悦食,所谓内外澄寂,身心悦乐。三者念食,所谓常念诸佛,心口相应。四者愿食,所谓行住坐卧,常求善愿。五者解脱食,所谓心常清净,不染俗尘。此五种食,名为斋食。若复有人,不食如是五种净食,自言持斋,无有是处。唯断于无明之食。若辄触者,名为破斋。若有破,云何获福?世有迷人,不悟斯理,身心放逸,诸恶皆为;贪欲恣情,不生惭愧,唯断外食,自为持斋,必无是事。又礼拜者:当如是法也,必须理体内明,事随权变,理有行藏,会如是义,乃名依法。夫礼者敬也,拜者伏也;所谓恭敬真性,屈伏无明,名为礼拜。若能恶情永灭,善念恒存,虽不现相,名为礼拜。其相即法相也。世尊欲令世俗表谦下心,亦为礼拜;故须屈伏外身,示内恭敬。举外明内,性相相应。若复不行理法,唯执外求,内则放纵嗔痴,常为恶业,外即空劳身相,诈现威仪,无惭于圣,徒诳于凡,不免轮回,岂成功德。

  问:如温室经说,洗浴众僧,获福无量。此则凭于事法,功德始成,若为观心可相应否?

  答:洗浴众僧者,非洗世间有为事也。世尊当尔为诸弟子说温室经,欲令受持洗浴之法;故假世事,比喻真宗。隐说七事供养功德,其七事云何?一者净水、二者烧火、三者澡豆、四者杨柳、五者净灰、六者苏髇、七者内衣。以此七法喻于七事,一切众生由此七法沐浴庄严,能除毒心无明垢秽。’其七法者:一者谓净戒洗荡僭非,犹如净水濯诸尘垢。二者智慧观察内外,犹如然火能温净水。三者分别简弃诸恶,犹如澡豆能净垢腻。四者真实断诸妄想,如嚼杨枝能净口气。五者正信决定无疑,犹如净灰摩身能辟诸风。六者谓柔和忍辱,犹如苏髇通润皮肤。七者谓惭愧悔诸恶业,犹如内衣遮丑行体。如上七法,是经中秘密之义。如来当尔为诸大乘利根者说,非为小智下劣凡夫,所以今人无能解悟。其温室者,即身是也。所以燃智慧火,温净戒汤,沐浴身中。真如佛性,受持七法,以自庄严。当尔比丘,聪明上智,皆悟圣意,如说修行,功德成就,俱登圣果。今时众生,莫测其事,将世间水洗质碍身,自谓依经,岂非误也。且真如佛性,非是凡形,烦恼尘垢,本来无相,岂可将质碍水,洗无为身?事不相应,云何悟道?若欲身得净者;当观此身,本因贪欲,不净所生,臭秽骈阗,内外充满。若也洗此身求于净者,犹如渐渐尽方净,以此验之,明知洗外非佛说也。

  问:经说言至念佛,必得往生西方净土。以此一门即应成佛,何假观心?求于解脱。答:夫念佛者,当须正念,了义为正,不了义为邪。正念必得往生,邪念云何达彼?佛者觉也,所谓觉察身心,勿令起恶;念者忆也,所谓忆持戒行不忘,精进勤了。如是义,名为念。故知念在于心,不在于言。因筌求鱼,得鱼忘筌;因言求意,得意忘言。既称念佛之名,须知念佛之道。若心无实,口诵空名,三毒内臻,人我填臆,将无明心不见佛,徒尔费功。且如诵之与念,义理悬殊,在口曰诵,在心曰念。故知念从心起,名为觉行之门;诵在口中,即是音声之相。执相求理,终无是处。故知过去诸圣所修,皆非外说,唯只推心。即心是众善之源,即心为万德之王。涅槃常乐,由息心生。三界轮回,亦从心起。心是一世之门户,心是解脱之关津。知门户者,岂虑难成?知关津者,何忧不达?窃见今时浅识,唯知事相为功,广费财宝,多伤水陆,妄营像塔,虚促人夫,积木叠泥,图青画绿,倾心尽力,损己迷它;未解惭愧,何曾觉知。见有为则勤勤爱著,说无相则兀兀如迷。且贪现世之小慈,岂觉当来之大苦。此之修学,徒自疲劳,背正归邪,诳言获福。但能摄心内照,觉观外明;绝三毒永使销亡,闭六贼不令侵扰;自然恒沙功德,种种庄严,无数法门,一一成就。超凡证圣,目击非遥。悟在须臾,何烦皓首?真门幽秘,宁可具陈?略述观心,详其少分,而说偈言:

  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知待心知。佛性不从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时。

  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

  达磨大师破相论终

  无染觉性直观解脱之道(两种翻译版本分别发布)

  媒体:心地家园 作者:莲花生大师

  发布:修乐

  2007/1/13 0:29:56

  (本站发此文仅供参考,密宗行者请按传承上师教授行持)

  注:发布顺序:(1)色字为刘立千译本,(2)色字为刘巧玲译本,

  莲花生大师:直指觉性赤见自解

  莲花生大师著

  刘立千 译汉

  布楚活佛倡印

  一、书名《深法寂静忿怒尊密意自解》中之《直指觉性赤见

  自解》。

  二、敬礼

  顶礼觉性自明三身尊。

  三、述意

  我将开示《深法寂静忿怒尊密意自解》中之《直指觉性赤裸现见自行解脱》如是直指自己觉性之法,有缘善男子,应善自领悟!

  三昧耶,甲,甲,甲。

  四、直指心性(觉、明、现)

  唉玛火(奇哉)!一心之内圆满包容了轮回与涅槃,它的本性无始即然,而你却不知道;明和觉从未有间断,而你却不认识;它处处皆无碍显现,而你却不了解。

  因此,为使你能了解心性的本面而作开示。三世诸佛讲说了八万四千无量法门,除了觉悟此性外过此说者佛未曾说。经典遍满虚空不可计量,究竟教诲只有直指觉性三句话。此现量直指诸佛之密意,既无前行,也无后修,导入之法,即此而已。

  五、一心

  吉哈!有缘弟子且谛听!所谓心者颇为广泛传播而声响亮,但对此性不了解或邪解和了解片面,由于未能正确如实了解之故,遂产生了无量的宗派之学说。而一般平庸士夫未悟此性,对自己的本面自己不知道,故不断流转于三界六道而受苦。他们皆因不悟自心本性而成过。烦恼的声闻独觉,只了悟无我的一面,虽欲求证悟而不能如实得悟。其他因受各自宗派和理论束缚不能见到心的光明,烦恼声闻独觉执着能所而成障碍,中观执着二谛边见成为障,下三瑜伽执着观想念诵成为障,摩诃阿鲁执着界觉成为障。于无二义分之为二而致误,若二不能融合为一不能成佛,因为皆是一心,轮涅本来无分别,若去断离取舍仍流转于轮回。因此现将所作法事一齐放下,指示你一切精华即此赤见觉性自行解脱之法。当你悟到一切法本自大解脱,则知大圆满是圆具一切。

  三昧耶,甲,甲,甲。

  六、名相

  称之为心者,就是那明明了了。说存在,它却没有一法存在,说根源,它却是轮回苦与涅槃乐种种生起之根源。由于对他的见解不同,始有十一乘门。从名相讲它有无穷的名称:有人称它为心性或本心,外道则称它为梵我,声闻独觉则称无我教义,唯识家称之为识,有人称它为般若到彼岸,有人称它为如来藏,有人称它为大手印,有人称它为唯一明点,有人称它为法界,有人称它为一切种,亦有人称它为平常心。

  七、明空觉性

  现在为你直指进入觉性之法有三要:过去之念不留痕迹而明净,未来之念未曾生起而鲜洁,现在之念住于当下心境不修整造作。即此平常的觉了之心,若自已对自己作赤露观照,观之并无所见,惟有明明亮亮觉性现量赤裸裸地显露出来,并非任何实成,惟有空空洞洞,这明亮和空洞不二,闪闪发光。它既不是常,非任何所成,亦非是断,然又光明灿然。其存在非单一存在,而是多种均能觉了和显明。也并非多种所合成,而是不可分割的独具一味。总之,这唯一的自觉性绝非是从他而有,如此方是直指事物的实际情况。

  八、三身

  在一觉性之中三身无别而完具。因它什么也不生,是空性法身,它的空性本光明亮,是报身,因它能无碍显现一切,是化身,三身是圆具于一心中之体性。

  九、本来心性

  今当用强制直指之法引入此性。你的当下觉性原本就是如此,它是那不造作而自明,怎么能说你不了解心性?对此觉性本来无可修持,你怎么能说修持没有成就?既然你的本觉现量就是这一念,你怎么能说你找不到自己的心?就是那个觉明本无间断,你怎么能说未见心之本面?心之思维者原本就是它,你怎么能说找不到那个动念者?对它没有任何可以作的,你怎么能说作而无得?本来不须修整,听之任之就可以,你怎么能说无法进入安静?你只要无为无作完全放下就可以,你怎么能说对它无能为力?觉、明、空(现)三者本是无别圆成,你怎么能说修之反而无成?本觉是无有因缘自生圆成,你怎么能说不能努力精进?念头是当下生起当下即消,你怎么能说无法对治?当下的本性就是如此,你怎么能说对它不能认识?

  十、心性喻

  心性真的是空寂无根,自心无实犹如太虚空洞,似与不似不妨观察你自心。不是空性断离之见,那自然智慧真的从本即是光明,自然智慧本身如同太阳的核心,似与不似不妨观察一下自心。觉性智慧真的相续不断,相续不断好像江河流水不停,似与不似不妨观察一下自心。各种念动真的不可认知,妄念无实好像空中微风难以捉摸,似与不似不妨观察一下自心。外境所现真的就是自现,外境自现好像镜中反映影像,似与不似不妨观察一下自心。一切有相真的都是自行解脱,自起自消,好像空中云彩,似与不似不妨观察一下自心。

  十一、心外无法

  不属于心之法非别有,除心而外哪有能修和所修。不属于心之法非别有,除能行持和所修持外哪有其他存在。不属于心之法非别有,除所守三昧戒而外哪有其他存在。不属于心之法非别有,除所证果而外哪有其他存在。再三观察!仔细观察自己的心。

  十二、性光

  当你外观虚空时,而心这时已无妄念起动之残余,你又再观自心时,亦无妄念起动之起动者,那么,无染的心性清净而光明,这就是你的本觉光明空寂之法身,好似无云晴空升起的太阳,虽无形相却能明确的知道,对于此义悟与不悟差别极大。

  十三、自生

  从本未生而是自生之光明,这是觉性的婴儿,可是却无父母,真希奇!这觉性谁也未造而是自生智慧,真希奇!它既无生也无由而灭,真希奇!它既现量而明在,却无人能见,真希奇!纵然流于轮回也不变坏,真希奇!纵然成佛也不增加,真希奇!它是大家都有,却无人知道,真希奇!你还翼望在他处得果,真希奇!它就是你自己,却别处寻找,真希奇!

  十四、见、修(定)、行、果

  唉玛火!这个当下的本觉明朗而无实质,仅此,即是无上的知见。它是无缘地包容一切而又离一切,仅此,即是无上的观修。它无造作,是世间放任无拘,仅此,即是无上的行持。它是不求而从本既是圆成,仅此,既是无上的证果。

  十五、四乘

  指示无误之四乘:见解不错之大乘,即此当下的觉性本具光明,因其明而无误谓之乘;观修不错之大乘,即此当下的觉性本具光明,因其明而无误谓之乘;行持不错之大乘,即此当下的本智本具光明,因其明而无误谓之乘;果位不错之大乘,即此当下之心本具光明,因其明而无误谓之乘。

  十六、四定

  今开示不变易之四定:所谓见地不变之大定,即此当下的觉心明亮,三世不易故谓之定;所谓见修不变易之大定,即此当下的觉心明亮,三世不易故谓之定;所谓行持不变之大定,即此当下的觉心明亮,三世不易故谓之定;所谓果位不变之大定,即此当下的觉心明亮,三世不易故谓之定。

  十七、无住

  指示三世一如之要门:过去之迹不追,抛弃过去的观念,未来不迎,断绝意识的关联,眼前念起不执不取,心如虚空。既然无法可修,则什么都不修,既然无可散乱,则坚持不散正念,在此不修不散的状况中只用赤裸观照一切,你的觉性便本知本明,光明灿然。当它生起时,则称为菩提心(觉性),因无所修则超越一切所知境,因无所散它的本体澄澈光明,现空是本自解脱,明空是为法身。一旦悟到佛道之中无可修习,即此时:便现见金刚萨埵。

  十八、无见

  下面开示把六种边见推到穷处之教授:不论不同的见解既广且繁,你的本觉心性是自然智。它是没有能见和所见,不管见与未见而寻觅那能见者,连求见者自己也找不到,此时便是把边见推到穷尽处,见之底蕴就到这样的地步。见和所见什么也没有,若不落于根本无有之断空,这当下的觉性明明了了,便是大圆满见。对此悟与不悟并无分别。

  十九、无修

  不论不同的观修既广且繁,你的本觉心性平常一样的通透赤裸,能修和所修并无分别。不管你修与未修而寻觅那能修者,若是找不到那能修者,这时便把观修推到穷尽处,修之底蕴就到这样的地步。修和所修什么也没有,若不落于散乱昏沉和掉举,这当下无造作的觉性明明了了,便是无作平等三摩地。入定不入定并无分别。

  二十、无行

  不论不同的行持既广且繁,你的本觉心性就是唯一明点,并无能行和所行。不管行与未行而寻觅行者,若是找不到那能行者,这时便把行持推到穷尽处,行之底蕴便到这样的地步。从本以来就无能行所行,若不落于迷乱的习气,当下之心无造作明明了了,切勿去作修整和取舍,这样便是清净行持。清净不净并无分别。

  二十一、无果

  不论不同的果位既广且繁,你的本觉心性就是圆成三身,并无能证和所证。若是寻觅能证果者,却找不到那能证果者,这时便把果位推到穷尽处,果之底蕴便到这样地步。无论什么果皆证不得,若不落入挂虑和取舍,这当下的觉心自明圆成,了悟现证三身仅是自己所具,即此便是本来成佛之果。

  二十二、中道

  觉性是远离断常二边,不堕任何一边才谓之中道。觉性就是那觉念恒常不断,空性乃觉性之核心,是故则称之为如来藏。若明了此义则超胜一切,因此又称它叫智慧到彼岸。超越思维从本离边故,是故其名为大手印。这仅是悟与不悟之差别。它是轮涅苦乐一切之根,故又被称为一种(阿赖耶)。它在安住无改平常之位时,即此清楚明亮的觉性,故又称为平常心。不论安它什么美妙的名称,实际就是当下的那一点灵知而已。

  二十三、勿外求

  除此以外没有什么更好的可以追求。比如像在家中而外出追踪,即找到三千大千世界之顶亦无可得。除心而外再无别佛可求。若不认识心而向外驰求,如身外去找自己怎能找到自己,好比一个傻子进到一大群人中,为热闹的场面所惑,而忘失自己。由于不认识自己而去它处寻找,误认别人是他自己。同样,如果不知万物的本性,不知外境原来是心,而仍误入轮回,不见自心是佛则障涅槃。所谓轮回与涅槃全凭觉明与无明,就在刹那一念,二者并无分别,若还以为存在于心外是迷误。迷与不迷之体都是一个,一切有情的相续心并无有二,不须修治,自然放下即可解脱。若不觉悟这迷误之性出自自心,你便永远不能了悟法性实际。

  二十四、空喻

  自己应当觉照自己那自起自生者,这些境相起初从何生?中住何处?最后归何处?若加观察如井中的鸦影,乌鸦从井飞去,除井外再无其它。同理,境相(表相)皆是由心所生,即从心生起,又由心中而散失,唯此心性是尽知尽觉,空而且明,从本就是明空无别犹如虚空。自然智慧现量的光明中,确定一切这便是它的法性,现有一切是它的表相,然而它又是均在心中觉知,因此,悟到这个心性是觉而灵明犹如虚空。但心性表示如虚空,只是一个比拟,是一个暂时的片面表诠,因为心性有觉性,空而无所不明,虚空却无觉性,只是空而顽空。因此,心性的实际不能以虚空作譬。总之,要无有散乱地安住本然便是。

  二十五、表象(心境)

  这些世俗境界的各种现象,没有一个真实存在,皆会消灭。比如现象界中的一切轮涅法,只不过是唯一心性的表象而已。何时心性有所改变,则生起外境改变的表象,所以一切皆心之表象。六道众生只认取各自的境界。有些外道则见为断常二分,密法九乘中各各见各自观点,故所见不同立说也就各异,由于所执各异,分别耽着而迷乱。你若觉了一切境相皆为心,虽见表象不执不取,这便是佛。

  二十六、一切皆心

  境相由于执着而起错乱。你若是了知执着的念头就是自心,则当下自然解脱。一切所现只是心的境界,外器世间现为冥顽之物亦是心,内有情世间现为六道众生亦是心,现为上界天神安乐的境界亦是心,现为三恶道的苦恼亦是心,现为无明烦恼三毒亦是心,现为自然智慧之觉性亦是心,现为善念涅槃亦是心,现为魔鬼作障亦是心,善现为佛神和悉地亦是心,现为各种清净境界亦是心,现为无分别专一而住亦是心,现为形相颜色之万物亦是心,现为无相离戏境界亦是心,现为一多不二亦是心,现为非有非无亦是心,所以没有任何境界不属于自心。

  二十七、赤见觉性

  心性不灭,任何境界都能现起,虽然现起,亦如海水与波浪并无有二,故在心性内解脱。所立不灭,任何名言皆可安立,而实际呢,心只有一个,即此一个,也是无源无根。从任何一边看它,什么也看不到,不见实法,因此也无任何存在;但也不见虚无,而是觉了和光辉灿然。它更不是各别差异,而是明空无别。当下自己的觉性光明朗照,即使如此,而仍无存在的主体,虽无自性而实修则真有觉受,只要能真实证悟此性,则一切都将解脱。因此,在根上并无利钝之分。如菜籽牛奶虽以油作为内因,若不挤压,怎么能出油汁?一切众生虽真实具有如来性,若不修证,众生如何能够成佛?肯修证即牛郎也可悟道,虽不会讲理,仍能从现量中得到肯定。如亲口尝过糖的滋味,那里需要他人解说其中滋味。不了悟真性,即使班哲达亦会生迷乱,不论他博通九乘的道理,缺乏现见而去求遥远的传闻,虽刹那亦未接近佛道。一旦觉悟此性,一切善恶当下清净,若不悟本觉,则所造任何善恶诸事业,皆是积累上升天界和下堕恶道的轮回之业。若是了悟自心空慧。则全无善恶之可得,如同虚空的空中积不了泉水,所以空性之中无功德与罪业积存之境。因此要赤见自己的本觉现量,这赤见自解是何等奥妙!是故必须求悟此自觉之性,秘奥封禁!

  二十八、结语

  奥妙!直指觉性赤见自解,为利益后来浊世有情故,将所有续经、教敕和要门,凡已所知者都简单的扼要而书写,现在传授或作伏藏隐藏,发愿使未来有缘者能遭遇此法。

  三昧耶,甲,甲,甲。

  此开示觉性现量之著述,名为赤见自行解脱,是邬坚教主莲花生之所作,愿直到轮回未空之间利生无尽。

  莲师伏藏 无染觉性直观解脱之道

  莲华生大士伏藏

  噶玛林巴发掘

  刘巧玲 译

  本文叙述“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这是开示本来觉性最直接的法要,源自《宁静忿怒尊无上自性解脱最胜教敕》。

  一

  敬礼法报化三身,敬礼一切圆证空明觉性之诸佛。

  二

  我将开示“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

  源自《宁静忿怒尊无上自性解脱最胜教敕》,

  它为你真实解说自己的本来觉性。

  有幸佛子,谛听觉照!

  三昧耶 嘎嘎嘎

  三

  何其奥妙!

  娑婆与涅槃同时圆具于一心之内,

  它的本性亘古即然,你却无缘得识。

  它空明无染,永世不灭,你却无缘一睹它的丰釆。

  它处处显现无碍,你却视而不睹。

  因此著文,为解说自己的心性。

  若不了解内在自性,

  三世诸佛所开示之八万四千法门,

  无人得识其中奥义。

  此言不虚,大雄诸佛之密意尽在于此矣!

  佛法经典纵然遍满虚空,

  究竟教诲终归于导入自性的三要诀。

  今开显诸佛自性,

  下文解说修持要诀,此法既无前行,也无续修。

  四

  谛听!

  有幸佛子,谛听!

  常人虽也重视心性的问题,且广加研究,

  对它仍然茫然无知,或落妄见,或入边见。

  乃因彼等未能正视心性之本身,

  只知发展为各种哲学观念及学说,

  深奥难解,

  使一般人错失了认识自性的机缘,

  以致轮回流转于六道三界,受尽诸苦。

  由此可知,不觉自己的心性,是十分可悲的谬误。

  纵然声闻缘觉试由无我的道理深入,

  却无法了解自性之本来面目。

  其它行者亦各执一论,

  自作缠缚,无缘得见净光。

  声闻缘觉受到主客(能所)二元之分别见所障,

  中观派则蔽于真俗二谛的执着,

  事部、行部与瑜伽部因执着本尊外相而受缚,

  大瑜伽(方便父续)及随瑜伽(般若母续)则因分别空性与觉性为二而生惑,

  从不二的究竟义观之,

  他们因分别空觉为二而步入歧途,

  唯有先识破空性与觉性不二,方能证入佛性无碍。

  由自性观之,不论凡俗,娑婆与涅槃本来不二,

  只因你不断造作贪瞋诸毒,

  故至今仍然流转于娑婆世界。

  因此,暂且放下你现行或未行的佛学法事,

  藉今日开示“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的因缘,

  你终将明白,

  所有佛法都在这无上自性解脱中得以圆满。

  不论你修持何法,均将融入大圆满的究竟境界。

  三昧耶 嘎嘎嘎

  五

  那光明灿烂的觉性,也就是所谓的心性,

  有人视它为具体存在,实际上它并非实存。

  然而它又是一切之始,涅槃极乐及娑婆苦海的根源。

  它一向被密宗十一学派所推崇。

  从名相来讲,它具有各形各式的名称。

  有人称它为心,或心性;

  有人称它为梵,或大我;

  有人视它为无我的教义;

  有人直称它为心而已;

  有人称它为般若,或圆满智能;

  有人称它为如来藏,或佛种;

  有人称为大手印;

  有人称为唯一本体;

  有人称为法界;

  有人称为阿赖耶,或一切种;

  有人只称它为平常心(觉)。

  六

  现在为你开示本觉。要点有三:

  清除过去之念,不留纤毫痕迹;

  向未来之念开放,不受他境所染;

  安住当下心境,不修整造作。

  如此的觉照,实在平凡无奇,

  无思无念地观照自我,

  若仅仅纯粹的观察,唯见明空之境,并无任何观者存在,

  当下只是纯粹的觉照而已。

  此觉空明无染,非由他生,

  它真实无杂,明空不二。

  它既非永恒,亦非受造,

  然而它绝非虚无,因它光明遍在。

  它也不是单一的实体,因它明显地遍存万物。

  然而它亦不似一般物质和合而成,

  因它不可分割,只具一味。

  总之,我们本具的自觉,绝非源自任何外物。

  如此方是真正观察实相之道。

  七

  在这本觉内,法报化三身圆满如一。

  因它不生及空性,故是法身;

  因空性圆具光明朗净,故是报身;

  因它能够自在显现,故是化身。

  这圆满一体的法报化三身,便是觉性的本质。

  八

  谛听这殊胜的开示,

  你顿见自己当下的本觉原是如此,

  本来空明,纤毫未染,

  你怎能说,你不了解自己的心性?

  你的修持本无所执,亦无所求,

  你怎能说,你修持不佳?

  既然你的本觉就是这个,

  你怎能说,你寻不着自己的心性?

  心性原本就是那一念,

  你百般寻找,为何仍说你找不到那个起心动念的人?

  由是可见,起心动念的主体根本不存在,

  然而此念确有,你怎能说此念未生?

  你只需随任此念生灭,不修不整,

  你为何还说自己无法进入空境?

  既然你只需顺其自然,无为无作,

  你为何还说,你对它们一筹莫展?

  何况明、空、觉性,本是圆满不可分的一体,

  你怎能说,自己的修持一无所成?

  既然本觉是自然出生、自然圆满,不受前因或外境所限,

  你怎能说,一切功夫只是徒然?

  既然所有念头都是当下生起,当下寂灭解脱,

  你为何还说,你不知对治之道?

  既然当下的觉性本来如此,

  你为何还不识自己的本性?

  九

  自性本空,它真的无实无根,

  你的自性也如虚空,

  你不妨仔细观照一下自心是否确实如此。

  你真的不用先入为主地秉持着空观,

  那自然生起的本觉,从无始以来一直空明朗净,

  好似太阳一般,由核心自然发出光热,

  你不妨仔细观照一下自心是否确实如此。

  这本觉本智,真的是不灭的,

  好似江河流水一般永无止尽,

  你不妨仔细观照一下自心是否确实如此。

  心念变化无常,真的不是我们的意念所能尽解,

  它们就像微风一般难以捉摸,

  你不妨仔细观察一下自心是否确实如此。

  不论任何外境生起,真的就是本体显现,

  就像明镜能反映出一切外境似的,

  你不妨仔细观察一下自心是否确实如此。

  世上纷纭万象,真的都在它的自身内解脱,

  就像空中的云彩自行生出又自行寂灭,

  你不妨仔细观察一下自心是否确实如此。

  十

  一切境相无非是心性所生,

  在修持之外,岂另有修持之人?

  一切境相无非是心性所生,

  在事行之外,岂另有行者之存在?

  一切境相无非是心性所生,

  除了三昧耶戒之外,岂另有守戒之人?

  一切境相无非是心性所生,

  除了证果之外,岂另有悟者之存在?

  你应该仔细观照自己的心性,审思再三。

  十一

  当你外观身外虚空,

  若无杂念,亦不受外界所染;

  你再内观自性,

  亦无念者以念向外造境,

  那么,那微妙的心性,便空明朗净,无垢无染。

  你的本觉净光,即是法界本身,

  好似无云晴空中的太阳,

  阳光虽无形无相,却光明遍照。

  不论你了解与否,此乃最胜法义。

  十二

  这本来圆满的净光,自始便非源自他物,

  乃由觉性自生,本身却无父无母,真是不可思议!

  自生之无上觉性,亦非由他物所造,真是不可思议!

  它既无生,故也无由而灭,真是不可思议!

  它虽无所不在,却无人得见真相,真是不可思议!

  纵然流转于娑婆世界,却无损其身,真是不可思议!

  纵使得证佛性,对它亦无所增益,真是不可思议!

  它存在每个人内,却无人认出它来,真是不可思议!

  然而你还冀望成就其它外在的证果,真是不可思议!

  明知它在自身之内,你却四出寻觅,真是不可思议!

  十三

  何其奥妙!

  这当下的本觉空明朗净,无实可执,

  仅此,即是无上的知见。

  它涵括一切,却不受任何观念事物所羁,

  仅此,即是无上的修持。

  它不修不整,又是言语道断,

  仅此,即是无上的道行。

  无需四处追求,它本来圆满具足,

  仅此,即是无上的证果。

  十四

  殊胜之正道有四:

  殊胜的正见:

  正因当下觉性光明朗净,

  此光明净性又无瑕无疵,故可称之为道。

  殊胜的正修:

  正因当下觉性本具此光明,

  此光明净性又无瑕无疵,故可称之为道。

  殊胜的正行:

  正因当下觉性本具此光明,

  此光明净性又无瑕无疵,故可称之为道。

  殊胜的正果:

  正因当下觉性就是这光明朗净,

  此光明净性又无瑕无疵,故可称之为道。

  十五

  今开示三世不易的四定法:

  不易之正见,是为一法,

  当下常在的觉性光明朗净,

  三世不易,故称为定法。

  不易之正修,是为一法,

  当下常在的觉性光明朗净,

  三世不易,故称为定法。

  不易之正行,是为一法,

  当下常在的觉性光明朗净,

  三世不易,故称为定法。

  不易之正果,是为一法,

  当下常在的觉性光明朗净,

  三世不易,故称为定法。

  十六

  既然你已聆受三世如一的秘密教诲,

  便应尽拋过去的知见及一切,

  断除未来的冀望及筹划。

  眼前这一刻,纵有念头生起,不执不取,心如虚空。

  既然,由究竟观之,根本无法可修,故无需修持。

  既然,那儿本不散乱,你只需心不散乱地安住此境,

  不修不整也不散乱,只是觉照一切,

  你的觉性便本知本明,光明灿烂。

  当它生起时,称为菩提心,亦即悟性。

  因无所修整,故超越一切外在知识,

  因无所散乱,它是本体的光明净性,

  外境外相,既无自性,故自然解脱。

  明空不二,是为法界。

  一旦悟及佛性无道可及,无法可悟,不证自明,

  便得如实而见金刚萨埵。

  十七

  下面的开示,将为你穷究六种边见,并推翻其说。

  不论当前的知见学说,立论何等分歧,

  所谓的心性,便是你的本觉,

  它是自然生起的无上觉性。

  应知,观者及观照本来不二,

  当你观照,不妨寻找观者为谁,

  若遍寻不得,

  此一妄见便顿现其穷,而自然瓦解。

  这妄见一了,即是你重生的一刻。

  知见及持此知见之人并无分别,

  若能不落入空见或空境,

  当下的觉性顿显空明,

  这便是大圆满见。

  于是,不论识与不识,亦无分别。

  十八

  不论当前的修行方法,立论何等分歧,

  你的日常觉心,具有透视观照的能力。

  应知,修持与修持者本来不二,

  不论你在修行与否,不妨寻觅一番修持之人,

  若遍寻而不得修持之主体,

  你的修持便顿现其穷,而自然瓦解。

  修持一旦放下,便是你重生的一刻。

  你若能既不落幻境,也不昏沉散乱,

  当下无染的觉性自现光明朗净,

  这毫不造作的觉照,便是专一定境。

  如此,入定或不入定,本非二境。

  十九

  不论当前的行事标准,是何等的分歧,

  你本具的元觉,却是唯一本体。

  应知,行为与行者本非二事,

  不论你正在造作或无事,不妨观察一下,

  是否有一行者存在,

  若遍寻行者而不可得,

  你的行事便顿现其穷,而自然瓦解。

  造作停止的那一刻,便是你的新生。

  无始以来,事行与行事之人本无分别,

  你若能不落入妄见,染着习气,

  当下的觉性剎那归于清净无染。

  既不相应,也不排斥,随顺事物,不加修整,

  唯此道行,方称清净无染。

  如此,净行与不净行,亦本来不二。

  二十

  不论当前的悟境证果,是何等的分歧,

  心性的本质就是本觉,亦即本来圆满的法报化三身。

  应知,悟境与悟者本来不二,

  你不妨寻找一下悟境及悟者。

  若遍寻悟者而不可得,

  你的悟境便顿现其穷,而自然瓦解。

  悟境一旦寂灭,便是你新生的一刻。

  悟境与悟者皆觅不可得,

  你又不落于执着或贪瞋惧情,

  当下的觉性便归于本来的清净无染。

  只要了悟法报化三身圆具于你内,

  此即无上佛果。

  二十一

  本觉是不受不灭论或空见诸种边见所染的,

  此即所谓不落两边的中道。

  本觉原来就是清净无碍的常存觉性,

  它又是空性之核心,

  因此被称为如来性,即佛心或佛种。

  你若明了此究竟奥义,便已超越一切论说,

  因此它又被称为般若波罗蜜多,即圆满智能。

  又因它超越了理性及观念的范畴,

  因此又被称为大手印,即无上的象征奥义。

  因此,不论你了解与否,它皆自适其所。

  由于它是涅槃极乐与娑婆苦海的根源,

  故被称为阿赖耶,意即一切种。

  由于它本来面目平凡无奇,

  这空明常在的觉性,

  又被称为平常心(觉)。

  不论它具有多少个深奥而美妙的名相,

  最终所指,不过是这当下觉性而已。

  二十二

  于此心外,向外驰求,

  就好比外出追寻象迹,其实你的象正安居家中。

  即使你通晓整个宇宙,也无法穷究这奥秘的究竟。

  如果你不了解万象皆出自一心,便无由证得佛果。

  不知到取本觉之人,自然向外驰求,

  一味向身外寻求自我的人,怎会找到自己?

  好比一个笨人,进到人群中,

  便受到外境所惑,而忘失了自己,

  一旦忘失自我,便四处乱寻,

  不断误将他人当作自己。

  同理,如果你不知万物之本性,

  不知外境原是出自一心,便会再三流转于娑婆。

  你若看不透自己的本来心性就是如来,

  涅槃便变得遥不可及。

  所谓娑婆与涅槃,全凭你一念无明或一念明觉。

  若由究竟义观之,两者本质实在无所分别。

  你还以为它们存在于你的自性之外,

  真是极大的错误!

  其实错误与无误,本来也是一味(自性而已)。

  一切有性的心念本来不可分割,

  不修不整的心性,

  只需安住本来自然之境,便是解脱。

  如果你认不出那根本的迷惑及幻相也是出自本心,

  你便无法认识法界的实相。

  二十三

  你应努力觉照那自始自生者,

  由外相观之,起初似有所生,

  存在期间,似有所住,最后终将归于某处。

  可是你若加以细究,它却似乌鸦照井,

  当乌鸦离井而去,它的倒影也一逝不返。

  同理,一切表相皆由心所生,

  既由心生,也由心灭,

  唯此心性了知一切,且知一切本空本净,

  有如天上穹苍,它的空虚与澄澈本不可分。

  自生的本觉虽能生出外境,

  变成光明透澈又井然有序的万象,

  此即法性,也是实相。

  它虽藉外相来显示自身的存在,

  你心中却明明白白,那便是你的自性。

  由于它是如此明朗透澈,故被视为虚空。

  但虚空只是心性的一个比拟而已,

  不足以涵盖其意。

  因为自性虽如虚空,却具本觉,无所不明,

  天空却无觉性,它的空虚好似死尸一般地空虚,

  了无生命,

  因此,心性的真相,是无法以天空作譬的。

  总之,能毫不散乱地任心性安住本然便是。

  二十四

  何况纷纭万象,也具有俗谛(相对性的真理)的价值。

  没有任何现象真正地存在,它们迟早会消逝。

  涅槃及娑婆中的一切事物现象,

  只不过是表相而已,靠那唯一的自性去觉察。

  每当内在的心境有所改变,

  感受到的外境也随之变迁,

  因此,你所见的一切,只是心性的流露。

  六道众生都是依照自己的业报而认取外境的。

  二十五

  有些外道常持二元论,或以不灭论来驳斥空论,

  密法九乘中也各据立场来观外境。

  人们不仅观察外境的方式不同,解说立论也互异,

  一旦执着于变化无常的表相,谬误便由此而生。

  你若能对自心所见的表相,

  不论它们是虚是实,始终不执不取,便是佛境。

  二十六

  外境本身并无过错,因为执着才成障碍。

  你若了知那执着外相的念头,就是自性,

  此念当下解脱。

  一切显现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整个宇宙毕现于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六道众生毕现于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天人的福报毕现于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下三道的苦境毕现于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贪瞋痴等五毒毕现于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自生的本觉呈现于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涅槃道上的善念呈现于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各种魔难障碍出现于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天界神祇及其境界出现于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各种净念出现于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证入无念的定境,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观得万物光影交错,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证入色无边处定或识无边处定,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证入一多不二,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一切色与一切空毕现于前,这也是心性的流露。

  没有任何境相,不是出自心性。

  二十七

  正因自性无碍的本质,境相才能不断生起,

  有如大海及波浪本是一体。

  因此凡是生起之现象,必将在心性内自然解脱,

  不论你用多少不同的名相去指称它,

  由究竟观之,心性不曾离开过一切而存在。

  这一体性并非建筑在任何有形基础上的,

  它虽是一,你却无法由任何一边而得其全貌。

  它也不是存在某处的实体,因为它不由造作。

  它也不是虚无,因它的光明及觉性光辉遍照。

  它更不是各种形色,因为空性与光明是不可分割的。

  当下此刻的自觉是如此空灵及实在,

  虽有此觉照,却找不到觉照的主体,

  所悟实在只是被悟而已,一无实质。

  只要据此修行,一切自然解脱,

  我们的官能(五根)便能不受理性意识的干扰,

  当下体认一切。

  有如芝麻榨成麻油,牛奶搅成奶油的过程一样,

  不经榨压,哪来麻油?不经搅拌,哪来奶油?

  一切众生虽本具真实佛性,

  不经修持,如何证入佛果?

  若肯修持,即使放牛郎也能悟道解脱。

  他虽不了解其中学理,

  仍能从经验中一步一步地调练自己。

  譬如有人亲口尝过糖的滋味,

  哪里需要他人解说其中滋味?

  错失本觉,即使班智达(博学之士)也堕入歧路,

  不论他们学问何等渊博,通晓密宗九乘的次第,

  缺乏证量经验,所说难免以讹传讹,

  离佛地益远。

  一旦了知本觉,一切功德业报当下灭尽;

  若不识本觉,一切德行或恶业,

  终将累积为业报,在善恶二界中轮回流转。

  只要你能识破自性中空虚的觉性,

  善、恶、德、业,便不致落实成报。

  就如虚空流不出泉水一般,

  功德与罪业在虚空之境也无法滋生业果。

  那自生的本觉方能观照透视一切,

  以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是如此深奥!

  你必须熟谙自己的觉性。

  这秘密教敕何等深奥!

  二十八

  何等奥妙!

  『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

  直接为人开示本觉,

  这是为了未来众生的利益。

  此论虽精简非常,

  所有密法、要门、口诀,尽在于此矣!

  我既已传授此法于当世,仍另将它隐藏某处,

  作为岩藏密法,

  使未来善业成熟之人,有缘闻此妙法。

  三昧耶 嘎嘎嘎

  以上论述是开示人的当下觉性,

  定名为『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

  此文乃是邬金教主莲华生大士所作,

  愿这殊胜的解脱之道永不失落,

  直到娑婆众生毕竟解脱。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菩提       解脱)(五明学佛网:菩提       解脱)  

 仁焕法师:极乐的法是解脱之法 

 沈海燕教授:烦恼即菩提——天台善恶相即的理论 

 仁焕法师:如何解脱痛苦烦恼 

 杨笑天教授:菩提达摩二入四行 大乘壁观禅法(下) 

 杨笑天教授:菩提达摩二入四行 大乘壁观禅法(上) 

 仁焕法师:念佛让生命得到解脱 

 仁焕法师:回归极乐与生命的解脱 

 仁焕法师:生命的解脱 

 陈坚教授:佛教解脱论意义上的“善恶”观念 

 仁焕法师:为生命解脱而回归极乐 

 仁焕法师:灾难成因与解脱之道 

 仁焕法师:如何得到生命的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