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人间天:从菩萨现居士和宰官身说法说居士学佛的责任


   日期:2017/9/18 10:2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普门品》云:“应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此句说的是,应该以居士的身相得度的众生,观世音菩萨就会现出居士身来为他讲说对应的法;应该以官吏身相得度的,观世音菩萨就会现官吏身而为此类众生讲法。

  关于观世音菩萨现居士和宰官身说法,我们可以在《楞严经》中看到更详细的描述:“若诸众生,爱谈名言,清净自居;我于彼前,现居士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治国土,剖断邦邑;我于彼前,现宰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此句的意思是,如果有这样的众生,喜欢言谈一些经典法句,并以清净行持自居,观世音菩萨就会在他前面现居士身来为他讲法,帮助他成就居士;如果有众生喜欢指点江山,管治城县,观世音菩萨出现在他的面前,现出官吏的身相来为他讲法,帮助他成就。

  1.什么是宰官身?

  宰在中国出现较早,古代有太宰、太牢等官位,一般来说宰还是官位比较高的,我们习惯用官吏来做代表,官是代表主事的官员,吏是干活的小吏,所以有刀笔小吏一词,而“官吏”就囊括了从上到下的官员了。古印度是种族制度很严苛的,能做官的种族数量很少,就算做很小的官员也需要对应的种族,所以经文用宰来代替对应种族的职业待遇,这个情况在中国也有发生,但不是以先天种族分阶级和以后的职业,而是有爵位、门阀、家族的世袭。

  比如周建国后册封公孙尚到了姜地,因公孙尚还有一个名字叫做子牙,所以从封地得姓氏,后来他就有了姜子牙的名字。而公孙并不是姓氏,是代表家族关系的,也就是他是某个被册封的王的孙子(非嫡孙),所以叫很多人叫公孙什么什么的,后来就形成了一个复姓。随后姜子牙的后代在姜地繁衍生息,在现在的山东那片,然后就可以选择嫡子来世袭爵位,嫡子的嫡子继续世袭爵位,那个不是嫡子的孩子,后代就只能作为公子、公孙,而不能叫做世子了。

  在很长一段历史里世袭爵位,把官员的位置霸占的牢牢的,不是出身名门的人,就算有学识、有见地、有才干,也不可能被重用,所以古代也一直在努力对抗这种局面。在汉出现了举孝廉的制度,如果大家听到某人有孝名,或者很廉洁自律,可以举荐他做官,核对无误后也会给他对应的职位。在此之前有才干的唯一出路就是做某名族的幕僚,这个局面直到隋朝打破了,隋朝出现了科举制度,相当于现在的高考兼公务员考试。科举制度真正的为出身寒门的人提供了一条报效国恩的路,到后来因为种种的历史因素,这个事情就变质了,变成了八股文,要去做非常生僻而又没有实际意义的骈文,这就和古人提倡的五书大相径庭了,那时候还讲骑马、赶车、射箭的学习,可推行八股文考试了,就不再提这些了,就出现了范进中举这样的事情,也出现了很多人屡试不第的局面。考试的这种模式虽然被各种诟病,可是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更完美的选拔人才的可执行的更好的标准。

  在古时有一个阶段是以做官为耻的,所以就出现了不孝有三,第一不孝:父母有错,而不能规劝,令父母英名受损,这是第一大不孝;第二不孝是,家穷亲老,不仕而养,就是家里也很穷了,亲人也老了,就算你有气节有才干,不想去做官员去养活家人,这是第二不孝;第三不孝就是无后,这个无后,往往被我们理解为没有后代子孙,导致断子绝孙的情况,断了烟火了,可是这个理解是错误的,古圣贤绝对不可能低端到这个层面;这个无后是,你的才识、学问、德行、素养没有人继承,所以第三不孝就是:父母的美德,我们没有继承下来,没有传递下去,这是第三不孝。

  所以现在来看,我们很多人都各种不孝了,有的人说孝顺孝顺要顺,那就错了,违背了第一大不孝的原则,亲人有错,你不去劝,名节受损,这是对不起列祖列宗的大事,可是现在人几乎是不去劝,因为被所谓的孝顺的顺给误导了。还有就是嫌父母唠叨,说的都是废话,不能继承父母的美德,导致德行上的无后。

  不做官养活家里,这个我们现在不容易理解,现在觉得做官还不错,但古代做官要催租啊,要去催粮,催税,古时生产力低,而税负很高,还要抓派劳役、兵役、工役等等,这事绝对是得罪人的大活,而且民众那么苦,自己还要去逼迫催促,所以但凡有点骨气的人都是不肯做这样的官。但是就算这样,家里情况不好,你也要折下你的腰杆,不然就不孝了。

  2.怎么才能做官呢?

  怎么才能做官呢?比如说诸葛亮做了《隆中对》,他不出茅庐就把刘备蒙得滴溜溜乱转,可是为什么诸葛亮可以做到足不出户在家种地就能知道天下大事?那是因为他的两个兄弟在两个地方做官,所以他才能知道魏的情况,知道吴的细节,才能搞出鼎足的设想来。所以你想当官那就要有一个全局意识了,如《耳根圆通》里提到的指点江山了。

  如果眼睛很狭窄的只看眼前的利益,就不适合做官了,要看到全局的发展,看到各个细节的配合,看到各个行业的状态,从而能有一个拿捏和调控,这是做官的基础素质了。所以要学习,读了一本书,你怎么看这部书?怎么用这部书?怎么转化为生产力?这和我常常提的《佛教框架体系》是一样的概念了,我们学佛了,要对佛法、佛教、佛有一个全局的理解,如果只是眼看丁点大的地方,这个全局性就很难建立。据科学观察发现:一个人大概五岁左右,他的大体架构就已经初步形成了,余下的就是填充砖瓦的细节了。所以对很多人来说“全局性”是一个硬伤,小的时候忽略了这个方面的建立,长大了,基础架构形成并越来越顽固了,再想推倒原来的狭小建筑,重新构建一个庞大的建筑,这不是一个小工程。但不破不立啊,你固有的思维模式不被打破,你新的思维格局就不可能建立。

  所以学佛会有一阶段非常苦恼的时期,就是你但凡一点点的小妄想,都要被打碎,让你不敢有一点执着,但凡一起执着,马上就被打脸,知道痛了,明白怎么回事了,就不敢再执着了。可是这个放下执着的过程很艰难啊,就像猫喜欢吃鱼是天性,在猫前摆出鱼和别的,你要让猫选不吃鱼,这个就是破执着的难度。

  3.什么是居士、优婆塞、优婆夷?

  居士这个词也是中国古而有之的,是代表雅士的意思,比如某人的号叫什么什么居士的,不是展现他学佛,而是展现雅意的意思。而雅的标准也随时代而有不同,所以某个时代以不做官为雅,如东床快婿这样的不争为雅,如聚集在山林里唱歌做诗为雅,到唐宋以学佛为雅,以肥为雅,以胡服骑射为雅,以梅花妆为雅,到宋代后以瘦金文为雅,时代不同标准也不同。

  佛教进入中国,居士一词几乎就被佛教霸占了,成为佛教的专属名词。在家修行的人被称谓居士。所以在家学道教的也可以称谓居士。居士学什么东西?《耳根圆通》给出的是“爱谈名言,清净自居。”

  有的人把居士理解为优婆塞、优婆夷,粗暴理解是没什么大毛病,但普门品后面提到了优婆塞、优婆夷,就是直接地告诉我们这和居士是有差别的。居士并没有深入到优婆塞、优婆夷这个层面,这两个再不怎么样也是算佛的信徒受众的。在佛陀宣讲其他佛陀的事情时,提到四众就包括了:出家的比丘;没有受足戒的沙弥;和在家的优婆塞;优婆夷!一共四类是佛的四众弟子。但释迦佛破天荒的收了女众出家,所以四众就另有对应了,如果细化就不止是四众了:比丘、沙弥、比丘尼、沙弥尼、学法女、优婆塞、优婆夷!这就七众了。所以可以粗暴的理解居士的信学层面低于优婆塞的,在《阿含经》里有人来问在家怎么修,佛陀回答了《居士八法》,各位可以自己百度看居士八法都是什么,这八法分为现世利益的四法和未来利益的四法,仅是涉及到现世和来世的利益,没有涉及到出轮回的层面。

  4.作为佛弟子就要为出轮回而努力

  在经文里佛陀千叮咛万嘱咐的要大家出轮回,永取涅槃,常驻快乐!我们学佛就应该理解佛的苦心,明白佛陀这样说的意思是让我们出轮回。所以那些不出轮回的,不能出轮回的,不为出轮回努力的所谓学佛人,很难叫优婆塞、优婆夷,就更不能叫佛弟子了。最多就是佛教知识的爱好者水平,这个水准也确实没办法考虑出轮回的事情。但是作为一个有思想、有觉受、有情绪的三有众生,我们刚性需求是出轮回啊,不是在轮回里受苦煎熬,不是要在轮回里被逼迫。

  所以一切有情众生最最根本的愿望一定是离苦得乐,但离苦得乐就有无漏和有漏的两种了。所谓有漏就是不究竟的,就像从地狱道跑出来了,投生人道了,是得了离苦,相比地狱,人道也确实还可以算快乐,可人寿几十年一晃就过去了,然后还要继续轮回,这个情况就是有漏的离苦得乐;包括投生天道也是有漏的离苦得乐。

  无漏的离苦得乐怎么得?只有出轮回才能满足彻底的、无漏的离苦得乐,就算以后做菩萨又倒驾慈航,主动的参与的轮回,在人世间做工作,可是那个时候菩萨在人世间的种种他没有痛苦,没有逼迫,所受种种也都是做个样子给人表法演戏罢了,这就自在了,就是游戏神通了。所以对真学佛的人而言:出轮回一定是要做为第一个阶段性的小目标去完成!就算在家修行,你有正确的方向,有清晰的方法,还有高效的保障,出轮回也不难。

  佛教讲平等观,既然大家都是相同的,都是平等的,为什么你可以出轮回?我不可以?同样的道理,既然是平等的,为什么你能发菩提心、能有慈悲心?而我就一定没有?既然你可以有,我也当然可以有,从本质上没什么差别可言。各位记得这个平等观啊,他可以的,我也可以,他可以修行有一个结果,我也可以;他可以做恶下了地狱,我也可以;他可以轮回受了大的逼迫苦恼煎熬,我也可以。

  所以这三十二应身,其实就是三十二个“我也可以”,那就看各位想做什么了?所以才说:你的愿才最重要!这个愿不是说我要救度众生等等的这种愿,而是你想如何、你希望如何、你要如何?这个你想、你要、你希望的部分还要加上一个多强烈的动力和理由,也就是这个愿的迫切性。所以当我们的某个愿很迫切,那么就要优先满足,以自己的心念行为去满足这个愿,而人较为近视眼,很难看到生死那么长,所以对出轮回的刚性需求了解的不够明确,这就导致学佛的效果会打折扣了。

  今天的部分就到这里,阿弥陀佛!

  摘自幻海迷局新浪博客《普门品析72》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