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
||
|
||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内观基础》中有这么一段: 五取蕴为色、受、想、行、识。它们是什么?它们为你每时每刻所体验到的事物。你无需到别处寻找它们,它们就在你自身。当你看时,它们就出现了;当你听到时,它们就出现了;当你嗅、尝、触或想时,它们也立刻出现了。 当你弯曲、伸出或移动时,五蕴就在弯曲、伸出或移动里,只是你不知它们为五蕴。这是因为你没有观照它们,因此不知道它们的实相。不知道它们的实相,你就以贪爱和邪见执取它们。 当你弯曲时,什么发生?它始于弯曲的意念,接着是一个接一个的弯曲过程。在弯曲的意念中,有四种属于精神的蕴。要弯曲的心是识,当你想着弯曲,然后弯曲,你可能感到乐、苦或不苦不乐。如你快乐地弯曲,那就有乐受,如你不快乐或生气地弯曲,那就是苦受。如你不苦不乐的弯曲,那就是不苦不乐受。因此,当你想弯曲时,有受蕴,接着有想,即分辨出弯曲的蕴。然后是促使你弯曲的心识,它好似在说:「弯曲、弯曲」,这是行。因此在弯曲的意念中有受、想、行、识──四种属于精神的蕴。弯曲的动作是物质或形式,这是色蕴。如此,弯曲的的意念和弯曲的动作形成五蕴。 因此,在弯曲手臂的一个动作中,就有五蕴。你移动一次,就有五蕴,你再次移动,就有更多的五蕴。每次的移动引出五蕴,如果你没有正确的观照它们,和正确的了知它们,那么我们无需告诉你所发生的情形,你自己知道。 你想「我要弯曲」和「我在弯曲」,不是吗?每个人都如此。问小孩们,他们会给予同样的答案;问那些不懂得读和写的成人,也得同样的答案;问懂得读的人,也是同样的回答:说出如他心中所想的。但因他读得多,他将编构适合经典的答案而说:「名和色」。这并非他所知道的,只是编构以适合经典。在他心中,他在想:「这是『我』要弯曲,这是『我』在弯曲,这是『我』要移动,这是『我』在移动。」他也想:「这是以前的『我』、现在的『我』、将来的『我』,『我』永远存在。」这想法称为「常见」。没有人会如是想:「这弯曲的意念只存于此刻。」一般人通常想:「这心以前出现过,和过去一样,我的『我』此刻在想弯曲。」他们也想:「此刻正在思想的『我』,未来也将继续存在着。」 当你弯曲或移动四肢时,你想:「这正在移动的四肢,和过去的一样,这正在移动的『我』和过去的『我』一样」,移动后,你再想:「这四肢、这『我』,永远存在。」你不曾想过它们会消失。这也是常见。这是错把无常当作常,无我当作我,并执着于这种错误的见解。 当你顺着欲念弯曲或伸出,你认为很爽快。如果你觉得手僵硬,你移动或重新放置它,僵硬便消失,而感到舒服。你认为非常爽快。你以为这是快乐。舞蹈员和业余舞蹈员在跳舞时,弯曲和伸出,并认为如此做非常爽快。他们以此为乐并对自己感到满足。当你们在一起谈论时,你们时常摇手和头并感到满足。你认为这是快乐。当你所做的事成功了,你再次认为这很好,这是快乐。这是你们因为贪爱而喜悦。并执取于事物,误把无常当作常而感到快乐。苦、无我,只不过是名与色,你却当作快乐的、或我而沉溺其中。你对它们感到喜悦并执着。你也误认为它们为自我并执着。 因此,当你弯曲、伸出或移动四肢时,「我将弯曲」的想法为执取蕴,弯曲的动作是执取蕴。「我将伸出」的想法是执取蕴,伸出的动作的是执取蕴。「我将移动」的想法是执取蕴,移动的动作为执取蕴。我们所观照的执取蕴,就是这些执取蕴。 真是非常精彩的论述,典型的南传佛教风格!(可见佛法的每一个流派都是殊胜的,都有自身巨大的特点,那些只认为自己那一流派是最殊胜的,你们的分别心倒是可以算第一流的。) 我们的身心都是被妄认为真,同时妄认为己。《圆觉经》里说“妄认四大和合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楞严经》里说“认物为己”。事实上,这个五蕴是彻底的虚妄,也根本不是自己,身、心都只是一堆物件,是临时由于业力的导演,临时拼凑起来的一个东西,我们却把他认为是“我”。 因为业力,自己这辈子是人,当了smf,就认为是smf是自己;也是因为业力,下辈子当了猪,又认为那个猪是自己;然后不小心又堕入了地狱,于是又认为抱铜柱的那个是自己;继而又当了只蟑螂,你竟然认为蟑螂是自己——好恶心啊,是吧?可问题是,现在你认为现在的这个人是自己,在天人看来不是一样恶心吗?在佛菩萨看来不是一样愚痴吗? 哪个都不是你!如果那个真是你,你就不会变来变去,一会儿人一会儿猪一会儿蟑螂的。 你为何感到疼?因为你认为那个是自己,有一个强烈的自我,所以别人打你,你感到疼;别人骂你,你感到生气;别人夸你,你就沾沾自喜——你都被那个虚幻的业力拼凑的假象欺骗了。 当听到“当你弯曲或移动四肢时,你想:「这正在移动的四肢,和过去的一样,这正在移动的『我』和过去的『我』一样」,移动后,你再想:「这四肢、这『我』,永远存在。」你不曾想过它们会消失。这也是常见。这是错把无常当作常,无我当作我,并执着于这种错误的见解”时,我一下子就理解了《金刚经》里说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的意思。过去的身心是虚幻的,不是自己;现在的身心也是虚幻的,不是自己;未来的身心是虚幻的,不是自己。 那真实的自己到底在哪?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到底是什么? 一杯水,在人看来是水,在饿鬼看来是脓血,在地狱看来是烈火,在天人看来是琉璃。那么这个杯子里到底是水?还是脓血?还是烈火;还是琉璃? 都不是,我们都看错了。因为我们都有业力,业力会转化我们接触到的外境。当我们的业力彻底清净时,我们看到的才是最终极的实相,才是真实的。这种境界就是佛。 佛的眼里,只有空性大光明。 真心不落思维,妄心本无处所。上述问题的答案是:本来面目是空性,如来藏大光明是真实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