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印光大师:念佛的原理是什么(87-90)


   日期:2018/1/7 18:2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四章净土内涵与净土特点

  87、念佛的原理是什么?

  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此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如来普令众生缘念于佛,使之随佛界之缘,则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矣。

  念佛一法,乃以如来万德洪名为缘,信愿持名。持至一心不乱,即可转凡成圣,其功能力用,超过一代时教一切法门之上。末法众生,福薄慧浅,障厚业深,不修此法,欲仗自力断惑证真,以了生死,则万难万难!

  念佛法门,其来尚矣。以吾人一念心性,犹如虚空,常恒不变,虽常不变,而复念念随缘。不随佛界之缘,便随九界之缘,不随三乘之缘,便随六道之缘,不随人天之缘,便随三途之缘。由其缘之染净不同,致其报之苦乐迥异,虽于本体了无改变,而其相用固已天渊悬殊矣。譬如虚空,日照则明,云屯则暗,虽虚空之本体,不因云日而为增减,而其显现障蔽之相,故,普令众生缘念于佛,故曰“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

  又曰“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此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夫随佛界之缘,则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矣。若随众生各界之缘,则是心作众生,是心是众生矣。了此而不念佛者,未之有也。念佛一法,乃以如来万德洪名为缘,即此万德洪名,乃如来果地所证之无上觉道。由其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如染香人,身有香气,如蜾蠃之祝螟蛉,久则化之。即生作佛,转凡成圣,其功能力用,超过一代时教一切法门之上。末法众生,福薄慧浅,障厚业深,不修此法,欲仗自力断惑证真,以了生死,则万难万难!(《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五第1041页 栖真常住长年念佛序)

  88、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含义是什么?

  凡作观持名,通名为作佛。心不作佛,则心不是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观无量寿佛经》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作佛者,谓观想佛像,忆念佛德,及与佛号。是佛者,谓当观想忆念之时,佛之相好庄严,福德智慧,神通道力,悉现于观想忆念者之心中,如镜照相,觌体无二。然则心不作佛,则心不是佛,心作三乘,则心是三乘,心作六道,则心是六道矣。心之本体,如一张白纸。心之作用之善恶因果,如画佛画地狱,各随心现。其本体虽同,其造诣迥异。故曰唯圣罔念作狂,唯狂克念作圣,吾人可不慎于所念所作乎哉?(《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五第1063页 千佛图颂并序)

  凡作观持名,通名为作佛。(《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八第1114页 复温光熹居士书十)

  作指心想,是指心是,观想既是作,持诵礼拜岂不是作。(《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163页 复永嘉某居士书五)

  89、初学者为什么只能缘想一佛,不能缘境过宽?

  缘境若宽,则心识纷散。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则百千法门,无量妙义,咸皆具足。

  且勿谓缘想一佛,不如缘想多佛之功德大。须知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所有十方法界诸佛功德,阿弥陀佛一佛,全体具足。如帝网珠,千珠摄于一珠,一珠遍于千珠。举一全收,无欠无余。若久修大士,缘境不妨宽广,境愈宽而心愈专一。若初心末学,缘境若宽,则心识纷散。而障深慧浅,或致起诸魔事。故我佛世尊,及历代诸祖,皆令一心专念阿弥陀佛者此也。待其念佛得证三昧,则百千法门,无量妙义,咸皆具足。古人谓已浴大海者,必用百川水。身到含元殿,不须问长安。可谓最善形容者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69页 复高邵麟居士书二)

  90、为什么说念佛一法取舍皆是?

  参禅一法,属专究自心,则取舍皆非。念佛一法,属兼仗佛力,则取舍皆是。

  言取舍者,此约究竟实义为难(难者、反诘问也)。不知究竟无取无舍,乃成佛已后事。若未成佛,其间断惑证真,皆属取舍边事。既许断惑证真之取舍,何不许舍东取西、离垢取净之取舍。若参禅一法,则取舍皆非。念佛一法,则取舍皆是。以一属专究自心,一属兼仗佛力。彼不究法门之所以然,而妄以参禅之法破念佛,则是误用其意。彼无取舍,原是醍醐。而欲念佛者,亦不取舍,则便成毒药矣。夏葛而冬裘,渴饮而饥食。不可相非,亦不可固执。唯取其适宜,则有利无弊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484页 复马契西居士书二)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