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安士全书新白话版47


   日期:2018/3/6 16:4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释飨亲祭祖之疑(凡六辨)

  问:为祭祀神灵杀生,固然知道不可以了。为了奉养亲人杀生,不知也有罪吗?

  答:恐怕有很重了。善的归亲人,过失归自己,这是做儿子的道理啊。自己不杀,却为奉养亲人杀生,是把过失归亲人了。假使国家的法网,自己不敢冒犯,却可以使父母冒犯吗?鬼神的福报,享尽了就轮回,难道父母的福报,享不尽吗?倘若父母不持斋素,用三净肉可以啊,或求店铺中的熟食,可以啊。倘若必定要杀生才可以,那就是用鸩酒给亲人止渴了。

  有客人忿然变色说:“这是什么话?孝是百行中的首要,杀动物奉养亲人,是名正言顺的事,上天必定不肯把杀生的罪,加给孝养的人,动物谅它不能用微细的怨,报复在命终以后。”

  答:从你一人来看,应当奉养的,不过是父母二人。若是从天下来看,那应当奉养的,用河沙不能说明那个数目。若是都为奉养亲人而杀生,那虽然积骨如山,流血成海,也不够抵罪了。杀如此无量的众生,其中难保没有过去世的六亲呢?杀过去眷属,供养现在的父母,颠倒固然很过分了。倘若害过去的父母,供养现在的父母,颠倒不是更过分吗?若说是出于奉养亲人,天必会见谅,试问上天在这个问题上,只谅解你一人的心情吗?或者天下都谅解呢?总之一句话,就是“不细想罢了。”

  问:做儿子的报本,没有比祭礼更重了。父母生前不持斋,死后用素,不顺亲情了。

  答:倘若以为祖先借祭祀吃饱,那一年的祭祀,不过几次,那三百五十天不是饿着吗?如果认为除此以外不至于饿着,那设祭不过是尽儿子的心意罢了。哪里是宰杀造业,就可以称为尽心呢?那做子女的,生前不能尽劳尽养,只是白白麻烦父母一世的恩勤,死后只是用虚器虚名,又连累父母多生的业障,还能算是人家的子女吗?曾元只养父亲的口腹(曾元,曾参的儿子,曾参孔子的学生),尚且不如他父亲曾参能养父亲的心,为什么去世以后,反而用口腹连累呢?孝子奉养亲人,还需要仁者的粮食;杀动物命去供奉,怎么这么不仁?

  问:子孙祭祀,祖宗来享用吗?还是不来享用呢?

  答:祖先如果生到鬼道,子孙能精诚感应,就会来享用。如果生在天道,因为受天上的乐,不肯来享用。如果生在三途恶道,因为受恶道的苦,不能来享用。如果生在人道,另有六亲眷属,不再来享用。子孙虽然极其诚敬,不过是自享那福德罢了,就如《中阿含经》里说的那样。

  问:祖先如果不来,还有其他神来受祭祀吗?

  答:有。《长阿含经》说:“一切人民所居舍宅,皆有鬼神,无有空者。”《优婆塞戒经》说:“若近树林,树神受祭,若近江河泉井,江河泉井等神受祭。”

  问:梁武帝用面作祭品,写历史的都认为他是不用肉食的创始,所以知道祭祀先用素,不是礼仪啊。

  答:“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就可以知道仁。”(孔子语,意思是人的过错各有不同,观察他的过错就可以知道仁不仁)武帝杀六贵(南朝齐废帝宠信的六人),水灌寿阳城,是他的不仁啊。如果用面作祭品来说,那祭祀的,至今还受他的恩德。倘若这个方法不流行,那物命伤残,劳民破财,又不知怎么样了。武帝因为一念的仁慈,让天下后世不知不觉就消除了无边的杀业,那面祭品的制度,比起成汤解网(传说成汤出游时,看到有人用网捕鸟,便劝他撒开一面,好让鸟能够飞出去),子产畜鱼(春秋时,有人送给郑国的子产一条鱼,子产不忍心吃,叫手下人放到池塘里去了),那功德倍上加倍啊。至于天下的失去,是国运导致的罢了,如果是因为面祭品,那陈、隋等君王,难道不是用太牢(指牛、羊、猪三牲),怎么亡得那么快呢?果然是这样,当天祭品不用面,那侯景的兵马,必定害怕逃避了。难道帝王的社稷安危,是靠畜生的去留吗?而且圣人如尧舜,不能保证儿子必定类似父母,怎么可以用成败来论呢?莲池大师说:“始作俑的人,用假人殉葬,仲尼讥讽他无后,那假牲口祭祀,仁人不不满意呢,非要舍弃相像的而用真的,多么忍心啊?”

  [按]武帝即位后,断酒禁肉,节俭爱民,在暗室中必定整齐衣冠,夏天没有赤身裸体。每当执行死刑时,必定持斋一月,临刑时为犯人流泪。人民休养生息,连年大丰收。从晋朝到隋袁,号称小康的,没有超过武帝的,享国四十九年,寿命八十六岁,都没有超过武帝的。以后子孙在唐朝做官,八代当宰相(俱见《唐书》)。史臣因为他信奉佛,就私心诋毁,掩盖他的优点,难道是圣贤取善的公心吗?

  释古圣教杀之疑(凡六辨)

  问:伏羲氏制作网罟(渔猎用具),用来打猎捕渔,那么伏羲错了吗?

  答:捕鱼网鸟,村夫童子都能干,哪里要伏羲教呢?因为洪荒的时代,鸟兽繁殖,不被限制,人将受困,伏羲教民御防,也说不定;否则渔猎的事,是在伏羲时代兴起,也说不定。如果认为是教人杀生,我恐怕渔船和无赖,都成为伏羲的功臣,而解网放鸟,养鱼放生,反而有罪不浅了。尸子说:“伏羲的时代,天下多兽,所以教人捕猎。”

  问:伏羲的事,我知道了,但西伯(周文王)养老,限定母鸡母猪的数,又是为什么?

  答:古圣人的政务,有因当传承的,有应当改革的,如结绳变成书写,巢穴变成宫殿,正是不局限古制啊。往昔是让子弟代表死者受祭,使父兄叩拜在他的脚下,何等的颠倒?如今只设虚位,何等的安慰?可知不养鸡、猪,未必不是善于体会文王的用意啊,何况五鸡二猪的说法,不过是岐周国当时家家富足罢了。具体的事务,自有部门负责,圣人难道细察到鸡猪的事吗?文王有官员管理国家百姓,难道鸟兽的繁殖交配,也要核查数目吗?动物的不等齐,是动物的常情啊,又怎么能截然限定五与二呢?根据情理判断,未必有那样的事啊。不然,文王的恩泽涉及到枯骨,枯骨是无知的啊。无知的东西恩泽还能涉及到,有知的反而要杀害,这个见识出自童稚以下了。所以孟子说:“完全相信书,还不如没有书。”

  问:孔子戒杀,不过不网不射宿鸟罢了。没有废止钓弋,都要戒掉,那孔子不值效法了?

  答:你也知道钓弋的深意吗?所谓钓,就是引导人们不要网。所谓弋(射飞鸟),就是化导人们不射宿鸟。后人认为因为要赡养与祭祀就可以杀生,也太小瞧圣人了。那么试问后世所以尊崇孔夫子,是因为他擅长钓弋吗?还是因为他的道德高尚呢?如果注重的是钓弋,那渔夫、猎叟,贤过孔子的就多了。如果因为是道德高尚,敢问先生的道德,能赶上孔子吗?倘若认为道德不能赶上孔子,却先拿钓弋效法孔子,就像学颜子,只学他的短命;学曾皙,只学他的吃羊枣了。噫,折巾效郭(东汉时的郭林宗,是个名儒。一次遇到下雨,把头巾的一角折下来遮雨。当时的人纷纷仿效,都把头巾折下一角,称为“林宗巾”),易名慕蔺(司马相如原本不叫相如,年轻的时候,倾慕战国蔺相如的为人,就改为相如),也不算是郭、蔺,因为我的缺点,去学柳下惠的优点,才可以成为鲁国的男子,先生明白吗?

  问:君子贵重的是人轻贱的是畜生,因为贵重去杀轻贱,理所当然,平等看待,太迂腐了。

  答:论圣贤大道,那天地万物,本来与我是一体,如人的手足,虽然分贵贱,但不可以用手去断脚。如果止看眼前的高下,那厨房的奴婢,也知道呵骂畜生,哪里需要君子说贵说贱?

  问:天地万物,与我本是一体,怎么见得呢?

  答:没看过子思的话吗?子思认为“尽其性,则能尽人性;尽人性,则能尽物性”,细品几个“则”字,那道理自然明白了。不然,致“中”怎么到天地位,致“和”怎么能万物育呢?

  释仁民爱物之疑(凡五辨)

  问:“君子亲亲仁民,仁民爱物”,施行有顺序,戒杀放生,是先从事那末等了。

  答:孟子的话,是亲疏次第,不是先后次第。如果一定完全做到这样然后再那样,就是幼失父母,却要利益苍生;没有当官,就放生修善的,反而得罪君王父辈了。孟子哪有这样呆滞的意思呢?又何况亲、仁、爱,道理本是相辅相成的,不应该一分为三。有子(孔子的弟子)把孝弟作为仁的根本,这是亲与仁不可分了。孟子称赞用羊换牛是仁术,这是仁与爱不可分了。孔子认为断树杀兽不是孝,这是亲与爱又不可分了。譬如头脑与股肱虽然有高下的不同,但其中血脉贯通,相依为命,怎么可以过分区别呢?

  问:儒门戒杀,不过是见生不忍见死,听声不忍吃肉。佛教是必定要一虫不伤,与墨子的兼爱有什么区别?

  答:墨子在当时,哪里有戒杀的说法,考证古书,都没有见到啊。何况那学术的谬误,在薄亲,不在兼爱。如果以为兼爱不对,那孔子的所谓“泛爱众”,孟子的所谓“仁者无不爱”,试问“泛”与“无不”,跟“兼”有什么不同呢?至于摩顶放踵(不顾身体劳苦)的说法,是好仁不好学的结果,与跳井救人,同样有失,那是伤了自身却于是无补,势必反而归咎到仁,孟子指出流弊,所以斥责。这话不可以向没有智慧的人说啊。

  问:孟子认为一个人爱他兄长的子女与邻家子女,本来有差别,而佛家有平等的思想,所以说近似于墨子罢了。

  答:孟子这话,是论情啊,不是论道啊。没看过孔子的话吗?孔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大道盛行时是天下为公,所以不只是对自己的亲人子女有亲情,现在大道消失了,天下是为自己,各管各的了)又说:“大道之行也,某未之逮,而有志焉。”(大道盛行时,我没赶上,但有志向往)这样看来,那孟子暗含批评的,正是孔子感叹羡慕的,是达不到的啊。发挥孔子的话,就如上天的无私覆盖,大地的无私承载,日月的无私照耀。发挥孟子的话,就是爱他兄长的子女,又不如爱自己的子女了。所以孔子的一念,可以发挥,而孟子的一念,不可以发挥啊。何况礼教破坏的原因,都是由于争名夺利,太自私的祸患,不是太大公的祸患,那孔子的话,就是我儒家救世的良药,而孟子的话,不过是用水救水罢了。论道的人,应当以孔子为正。

  问:那么夷子(墨家信徒),超过孟子了吗?

  答:燕雀怎么能跟鸿鹄比呢?爱邻家的子女犹如兄长的子女,这是孟子的话啊,以为是夷子做过的实事,就错了。

  释因果差别之疑(凡七辨)

  问:好生得长寿,好杀就夭亡,是定理啊。却为什么有好生而寿短,好杀而寿长的呢?

  答:果报有三种。今世的作为,一是今生受报,二是来生受报,三是多生多劫受报。好生的寿短,宿世孽报啊,不好生就更短了。好杀的寿长,宿世的福报啊,不好杀就更长了。

  问:某某人也曾戒杀放生,诵经持咒,现今不见有回报,为什么?

  答:报有快慢,看因缘的是否成熟罢了。缘没到求快点报,就像是刚下的种子却盼望庄稼马上丰收了。何况官司、火灾、盗贼、疾病、危难,是人常有的,现在见不到这些祸,也就是福,哪里知道不是有暗中保佑的呢?

  问:现报示现给人看,才知道畏惧,推迟到后世,都认为渺茫,上天为什么不使人快速受报呢?

  答:报的快慢,是自己的业力感招的。善人先前的孽障到来,不能先报那善,恶人过去福报降临,不能先报那恶。譬如管理园子的人,先种桃而后种李,虽然善巧灌溉,也不能使尺寸粗的李,比两手合抱粗的桃先长成啊。如果一定要等到现报才相信,也太愚了。

  问:某某人没修福时,一切如意,作善以后,反倒坎坷,难道业报是偶然的吗?

  答:如果不是偶然,一定是过去世有业障,应当受重报,因为他修福,转重报变轻报了。譬如死刑的囚犯,冬季才执行,还没到期,因为有能力的贵人帮助,只是打板子就可以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