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陈静瑜:念佛回家,可别掉队——五种多余之事


   日期:2018/3/10 18:0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尊敬的各位同学,大家好。

  静瑜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我们在修行佛法的时候,需要很清楚地看清楚五件事情。这也是静瑜看到祖师大德所讲,有很多感悟,跟同学分享一下。

  所谓修持佛法时有五件事是多余的。第一,当你对生死轮回没有生起出离心的时候,你修虔诚心是多余的。这句话很重要,讲的就是我们对佛法、对善知识再虔诚,但是我们对了生死、出轮回没有概念,那么这个修行其实是没有结果的。就佛法的本质来讲,它是出世间法,不同于世间法。出世间法对我们最大的利益,就是在我们这一世,得人身的这个时间期限内,能帮助我们了断生死轮回。尤其是净土法门,在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力的加持下,能让我们这一生带业往生成就,到极乐世界真正地了断轮回。到极乐世界之后就是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菩萨就是三不退菩萨,念不退、位不退、行不退。我们平时在修行的时候,自己就要多反问一下自己的内心,自己是不是对平时的生活有贪恋?对生死轮回、出离生死有概念?如果没有这种出离心的话,我们真的是像祖师大德所讲:生起这种佛法的虔诚心是多余的。

  所以你看印光大师在关房当中,佛像后面,唯写了一个字,就是大大的「死」字。你这一生从出生到老死,是没有一天、一刻、一时、一秒停歇的。在奔向死亡的路上,我们是怎么个死法,死的时候将来去哪里,自己心里要常常反问,要清楚,不能够没有这种危机感。这个跟我们年纪大小没有关系,所谓「生死路上无老少,黄泉路上无老少」。当我们有这种出离心的时候,修行路上是勇猛精进,没有任何障碍的。

  第二个,当你没有远离对物质的攀缘时,思惟空性是多余的。空性的智慧在佛门当中叫般若智慧,也就是说我们在修行的时候,你思惟再多的般若智慧,但是如果你内心还放不下对五欲六尘、对这个花花世界的贪恋,还有很多攀缘,财色名食睡样样都放不下,那么般若智慧的本义,是没有办法进到我们内心的。因为般若是我们自性本具的智慧,打开自性就要明白,这个世界是虚妄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这个身也是四大假合,也是虚妄的。我们面对的所有这些身边的物质世界,都是我们的念头变现出来的幻相,这个被念头变现出来的幻相,它的频率有多高?佛在经上讲: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如果像师父上人说,一秒钟能弹六次的话,也就是二千二百四十兆次这个概念。这么多念头的生灭,没有一个念头是一样的,它都是相似相续相,就跟现代量子力学家证明的一样。面对这些虚幻的幻相,你去攀缘它,怎么可能得到内心的这种智慧?所以要放下对所有物质的攀缘。同时也要真正明白「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确实你就不要攀去。平时有时间多读读《了凡四训》,「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把对外攀缘的心一点点地就平息下来,心念多放在修行上,改自己的毛病习气,多用功办道。

  第三,当你没有远离渴望时,修禅定是多余的。渴望是指我们很多的欲求,当我们还有很多欲求的时候,是得不到定的。因为定是要持戒,所谓「持戒、得定、开慧」。持戒就是守规矩,不仅是身要守,身口意三业都要守规矩。也就是在儒家讲「欲不可纵」,要适可而止。但是对于我们学佛的同学来讲,就像经里讲的,要「绝欲去忧」,欲望要完全地断绝、去掉。对人的这种情执,对事的这种攀缘,还有很多自己放不下的牵挂、忧虑,这些都要放下。你放不下,你的心思被它牵引,你就没有办法入定,所以明白这些道理之后,都要在修行上进行体验。

  第四,当你没有远离贪与瞋时,讲述教理是多余的。当我们的贪心和瞋心很炽盛的时候,你去听教理,听不进去,所谓它就是有业障。贪的本质其实就是淫心,情执;瞋的本质就是我们的傲慢心。所以古大德都有讲:家败离不开一个奢字,人败离不开一个逸字,讨人厌离不开一个骄字。「奢」就是奢侈,太过分了,太多的物质追求;「骄」就是人太傲慢自大,自以为是。贪淫心和瞋恨心,这两个心要彻底地拔除。怎么样拔除?只有不断地自己进行忏悔,像普贤菩萨那样,常行忏悔、认真改过,绝不姑息自己的毛病习气,也要真正地看清这些事情的本质。要知道我们在修行路上,「淫心不除,尘不可出」。对这些问题的本质要通达、要明白,了达众生是一体,常常去观一体的概念。当你明白众生是一体的,同体大悲的这种心就能常常生起来,这个时候你再去听教理,就能够得到一些受益。所以我们在真正修行的时候,确实要发菩提大愿,尤其是我们净宗同学,常发跟阿弥陀佛一样的四十八大愿,你发起这些愿力的时候,就得阿弥陀佛的本愿威神加持,得所有诸佛菩萨的加持,弥陀的光就会照到我们身上。弥陀的光有十二光如来的功德,清净光帮忙我们去贪淫的心,欢喜光帮助我们去瞋恨的心,智慧光帮助我们去除愚痴的心,解脱光帮助我们出离六道轮回,光光都不可思议,光光当中都有无限的、无量无边的佛菩萨在说法。所以我们真正修行的时候要发大愿,以至诚心发大愿,恳求佛菩萨的加持,这个时候再去听经、再去明理、再去修行,就能够得到很多受益。

  第五个,若不能配合权宜之义(指世俗谛),却给与冠冕堂皇的教示是多余的。如果我们的说法、分享、教导,不能够结合俗谛,俗谛就是世间人所能够明白的层次,你给与超过他的这些开示,他接受不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法「契理不契机」,众生消化不了,这也是没有用的。所以真正修行人,尤其是大乘佛法的修行人,一定是和光同尘,他能够体达不同层次人的喜怒哀乐,明白这些人的心境和情绪,然后再在你那个位次上,帮助你去提升。他说的你能懂、能明白,能真正地去落实;当你提升之后,再给你更高位次的教学指导。所以说法不能是空洞的、高高在上的,确实是要跟大众合为一体。我们很多同学学佛之后,家人不受益、不能转变,是因为我们没有这种慈悲心,不能站在父母、站在家人的角度上,去理解他的情绪,所以虽然你说得很对,但家人不听,这就是没有结合世俗谛。你真正去理解他、明白他,按照他能接受的这种说法,一点点引导他,慢慢地都会转变。所以任何时候不能离开慈悲心,离开慈悲心就没有菩提心,也就没有真正地行菩萨道。

  这五点都非常重要。我们在修学的时候要常常思惟,自己有没有出离心,有没有放下对物质的攀缘,有没有放下内心的渴望、贪瞋,还有这些慈悲的教导。真正开始修行的时候,一点点地就能够明白这些祖师大德的指导是非常有意义的。

  阿弥陀佛。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陈静瑜       念佛回家)(五明学佛网:陈静瑜       念佛回家)  

 体慧法师:修福修慧 念佛回家 

 陈静瑜:无常终是到來,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 

 陈静瑜:心里就没有恭敬三宝的这种概念,是不会有什么好的果 

 陈静瑜:修行人要的是清福,不要求世间洪福 

 陈静瑜:三宝门中犯盗戒的现世因果报应实录 

 陈静瑜:病可以自己转,只要你真信,所有的障碍也可以转 

 陈静瑜:持名念佛与一心三观 

 慧净法师:专依善导念佛回家不绕弯 

 陈静瑜:无论大小事,无论世出世间事,全可以求阿弥陀佛 

 陈静瑜:你愿力很轻的时候,绝对是业力占主要 

 陈静瑜:每一个来到身边的人都是主考官 

 陈静瑜:多看人家好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