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安士全书新白话版68


   日期:2018/3/24 11:5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性学阐微类(七问七答)

  问:季路问生死的道理,仲尼拒绝回答。你却辩个没完,不是“素隐行怪”(孔子语,意思是怪人怪语)吗?

  答:“未知生,焉知死者?”是孔夫子婉转启发的话啊,不是随意拒绝啊。孔子说:“死生亦大矣”(出《庄子》),难道是“素隐行怪”吗?

  问:佛教所谓的性,就是“无善无不善”的意思吗?

  答:“无善无不善”,那是顽空断灭了。世间人不执著“有”,就是执著“无”,不是执著“也有也无”,就是执著“非有非无”。所以《观佛三昧经》说:“譬之瞽人摸象也。生而盲者不识象,有一国王,集群瞽告曰:‘汝欲知象形否?’ 瞽人皆言愿知。王敕象夫牵象于庭,命群瞽以手摸之。王曰:‘汝等已知象形否?’皆曰:‘已知。’摸其耳者,曰:‘象形如箕。’摸其鼻者曰:‘象形如琴。’摸其牙者曰:‘象形如橛。’摸其背者曰:‘象形如屋。’摸其髀者曰:‘象形如壁。’摸其尾者曰:‘象形如帚。’摸其足者曰:‘象形如柱。’群瞽各执所见,争竞不已,继以殴击。王笑曰:‘汝等皆未知象。箕者,其耳也;琴者,其鼻也;橛者,其牙也;屋者,其背也;壁者,其髀也;帚者,其尾也;柱者,其足也。’群瞽闻王所说,不敢复言,然意中犹信所摸不谬。”(有一国王召集天生的盲人摸像,摸到耳朵的说是簸箕,摸到鼻子的说是琴,摸到牙齿的说是棍子,摸到背的说是屋子,摸到大腿的说是墙壁,摸到尾巴的说是扫帚,摸到脚的说是柱子。盲人们互相争论,各执己见,国王告诉他们真相,但盲人们心里还是坚信自己是对的)世间人说性也像盲人摸像啊。

  问:万物有成必有坏,有始必有终,性也有生灭吗?

  答:凡是有形的东西,就是有成坏终始,性既然没有形,哪有生灭?

  问:那么性如虚空吗?

  答:不是啊。虚空的空,名叫顽空;性空的空,名叫真空。

  问:耳朵眼睛,是形啊;听见看见,是神啊。神如果不灭,就能看能听,应当像少壮时一样不变。可是到了老年,眼力渐渐发花,耳力渐渐变聋,那么看见听到的性,也有老死,因此知道神有生灭了。

  答:耳朵眼睛的发花变聋,是形骸导致的,哪里跟看见听到的性有关呢?眼睛能看见,不是眼睛本身看见啊,是依凭看性而能看见的;耳朵的能听,不是耳朵本身听到啊,是依凭听性而能听到的。如果认为眼睛本身能看见,那死人瞪着的眼睛,也应当看见了;而要梦中闭着眼睛时,不应再见到种种形像。如果认为耳朵本身能听到,那死人的耳朵,也应当听到了;而在梦中耳朵在床上,不应再听到别处的声音。这样的话哪有生灭去来呢?

  问:性没有生灭,大概知道了,性没有去来,还不明白啊。

  答:乍去乍来的,是妄想心啊,不是真性啊。真性的大,包容虚空。大千世界在我性中,不过如海上的一水泡罢了。

  问:三途恶道的果报,以及投生人间,论相的,认为是阎君的审判;论性的,认为是自己业力感招的,敢问谁对谁错?

  答:不执一边,那两种说法都对;执着一边,那两种说法都错。譬如夫妇共生一孩子,如果两人无心说:“这是我生的啊。”这没有什么要紧;倘若夫妇争执到脸红卫赤,以为“这是我生的啊,不是你生的啊”,就错了。

  恶道缘由类(十问十答)

  问:鸳鸯鹑鸽,因为过去世造淫业,所以今世变为淫鸟。而飞雁丧偶,到死不再另找配偶,过去世不淫很明显了,为什么也堕落鸟身?

  答:十恶里面,淫是其中之一罢了。十恶都可以堕落为畜生,鸳鸯鹑鸽,是从淫业堕落的啊;孤雁的果报,是从其他恶堕落的啊;如《俱舍论》中说:“人若造业,当堕畜生,各自差别。就中淫欲盛者,生鸽雀鸳鸯中;嗔恚盛者,生蝮蝎蚖蛇中;愚痴盛者,生猪羊蚌蛤中;骄慢盛者,生虎狼狮子中;掉戏盛者,生猕猴中;悭嫉盛者,生饿狗中。”(人如果造业,堕落畜生的,各有差别,淫欲重的生到鸟类中,嗔心重的生到蛇类中,愚痴重的生到猪羊中,骄慢重的生到虎狼中,好动好玩重的生到猕猴中,吝啬嫉妒重的生到饿狗中)

  问:人如果造罪,应当入畜生胎,这时知道是畜生吗?

  答:到这时不由自己作主。

  问:为什么说死后作不得主?

  答:现在哪里作得主?同一美色啊,淫人见了,爱入骨髓;妒妇见了,恨入骨髓。现在就这样,何况死后?

  问:昔日有忉利天王,自知寿命尽了,将要入驴胎,至心归依三宝,当时就堕胎,又恢复为天帝(详《法句喻经》)。这又是怎么说?

  答:这是因为过去世的福报深厚,所以能挽回。不然,就是母猪在前,只见美女;屎尿的气味,宛如旃檀香味了。

  问:世人众多,世事很繁杂,如果丝毫都要记录,就堆积文墨如山,而且不够用,阎老何苦费这闲心,记录这闲事?

  答:一切惟心造。心能作天宫,心能作地狱。天宫内院,殊胜的境界很多,但不是营造的,生在其中,自然受乐。地府泥犁,狱中器具无量多,也不是营造的,生在其中,自然受苦。

  问:活着时候的痛苦,是从形体来的,死后没有形体,痛苦谁受?

  答:痛是在于神,不在于形,如果因为形体,死人也有痛了。

  问:人造恶业,固然应当重治,但狱卒鬼王,那恶更重,又有什么样的地狱果报呢?

  答:如果就事上来说,譬如地狱鬼差奉命处罚人,决没有再受处罚的事;如果就理上来说,那阿旁狱卒等(阿旁:狱卒名,牛头人手,两脚牛蹄),都是造业的人自心显现的。

  问:地狱既然有,应当使世间人各自亲眼见到,才会信受。

  答:将来亲眼见到的,到处皆是,只是可叹亲眼见到的不能再回来罢了。

  问:如来用脚指按地,大千世界,都变成金色(见《维摩诘经》)。有这样的神通,为什么不破十方地狱,使地狱受苦的都生到佛国?

  答:大医王能治疗恶病,不能救不服药的人。造业的自己感招恶报,菩萨不能救免他们,犹如贫穷的人饿肚子,富人不能代他们吃饭吃饱啊。

  问:定业既然难免,佛法也没什么用,而经中常说救度无量,为什么?

  答:世间一切苦恼,都是由恶业造成,劝人不造恶业,已断苦恼的根,不是救度是什么?

  婚嫁穷源类(八问八答)

  问:淫既然是万恶之首,那圣王治世,应当有办法杜绝,而伏羲通媒妁,使二姓合好,为什么呢?

  答:这正是要息止天下的淫啊。如果没有婚礼的讲究,那天下无论男女,必定成了禽兽的行为,而生下的子女,也必定扔弃而不养育。所以打开一扇方便的门,成为婚姻的规矩,使男子各有妻子,女子各有丈夫,父母各有子女,守住其一而不乱啊。

  问:把作合的权利归于媒妁,为什么?

  答:恐怕巧诈的人取美弃丑,开了天下的争端啊。

  问:设计“问名”“纳吉”“请期”等婚姻礼仪,为什么?

  答:恐怕打开了后世苟合的通途,所以多加曲折啊。

  问:婚嫁的缘故,我已知道了。男女之道,什么时候开始的?

  答:按《起世因本经》,劫初的时候,众生都是从光音天下来,自然化生,不是胎生。当吃了地上的食物后,形色丑恶,便有筋脉骨髓,分出男女的样子,而后有淫欲的情状,这是男女之道的开始啊。

  问:儒家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佛法是告辞亲人出离世俗,极力说家室的害处。儒释两条路,为什么判别这样分明?

  答:行善不同,都归到治。世人根器不一,有佛法不好教化的,而儒教可以教化;有儒教不好教化的,而佛法可以教化。所以三教的圣人,虽然同心协力,不得不分别担任不同的事,各立一种门庭,各垂一种教化,名义虽然是三,而实际是一啊。譬如三大良医,都要治病,而病有不同,如果三人都会一种业务,那救济必然不能广泛。又如刀兵劫来,有三大长者,各自要救人出城,如果开一门,那救的也必定不广在。所以能实行仲尼的教导,释迦见了必定欢喜,能实行释迦的教导,仲尼见了也必定欢喜。如果认为顺从我的教导行善,就欢喜,不顺从我的教导行善,就不欢喜,那也不能是佛,不能是圣了。隋朝的李士谦说:“三教如日月星三光啊,怎么可以缺一呢?”(出《隋书》)后人议论纷纷,只是暴露那狭隘短见罢了。

  问:有人怀疑羲皇等圣人,都是大菩萨应化,不知是不是?

  答:也许是的。“良弓之子,必学为箕;良冶之子,必学为裘”(《礼记》语,意思是打基础)。佛教有方便有真实,有渐有顿。离欲出家,是实教顿教啊;配合两姓,是渐教权教啊。譬如不能持斋的,先劝他吃三净肉罢了。三教圣人这心同,这理同啊。

  问:天下人人绝欲,百年后没有人类了,怎么办?

  答:这样的浊世,男女二十不嫁娶,就相互偷窥相互私奔了,怎么能人人绝欲?就是先生您自己反思自己,恐怕也做不到,何况别人呢?打渔人一天不捕鱼,就怕船浆不好使了,这是杞人忧天了。

  问:假如有这种情况,怎么办?

  答:果然如此,那一切世间,都如天人的化生,不经过胎狱了。

  忏悔往生类(七问七答)

  问:已造淫业,要除那罪,应当在佛前忏悔吗?还是从自心忏悔呢?

  答:心就是佛,佛就是心。佛前忏悔,不妨碍自心忏悔,自心忏悔,不妨碍佛前忏悔。

  问:今世犯的淫业,固然应当忏悔消除,如果是过去世中犯的,有点渺茫,还须忏悔?

  答:我们无量劫以来,直到今天,凡是四生六道的身体,每一个都受过是无量的;凡是罪大恶极的事,每一件都造过是无量的。如果忏悔今生,而不管过去世,岂不是去草留根吗?

  问:善恶因果,父子不能相互代替,忏悔一身的业,还恐怕顾不过来,并代四生六道忏悔,是不是太迂了?

  答:只求自利,不想利人的,是凡夫的见识。没有求自度,先要度人的,是菩萨的心。夏禹后稷的“己溺己饥”,孔子“老安少怀”,范子的“先忧后乐”,(三个成语都有关心天下大公无私的意思)道理是一样的啊。

  问:淫欲固然是生死的根本,不可不断。但出世的法,却是身后的事罢了,晚年修习,不算晚啊。

  答:“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礼记》语,意思是应有准备)。晚年以后再修习,这就像饿了才去耕田,渴了才去凿井了。何况能到晚年的,眼前数数有几个呢?举世尽从忙里老,谁人肯向死前休?

  问:末法的众生,特别贫苦了,佛国楼阁宫殿,都是七宝庄严,为什么那苦乐不均等呢?何况佛看众生等于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不分恩惠给十方,使一切众生共享其乐呢?

  答:苦乐有天渊的差别,现在的果,之所以如此,是过去的因。往昔在因中,全世界都造杀业,菩萨却独有慈悲;全世界都沉迷色欲,菩萨却独修梵行;全世界都在贪吝,菩萨却独爱布施。作善作恶,既然有天渊的差别,各自不能相互替代,那受乐受苦,也有天渊的差别,各自不能相互替代。譬如舜目是重瞳,比起双眼明亮的还有多余;舜父是盲人,想有独眼能看都不行;舜虽然是大孝,怎么能用自己己的多余,补他父亲的不足呢?

  问:土阶茅舍(简陋),可见尧舜的仁;琼室瑶台(豪华),正表现桀纣的恶。佛既然观三界是牢狱,何必借七宝来庄严?

  答:一个是百姓的福利,一个是三生的福果。二个比较,不伦不类。

  问:佛国的清净庄严,固然是超过尘世万倍,但经中所说,未免形容太过了。如果都相信,不是有点荒唐吗?

  答:人相信的东西,不过是眼耳心思。眼耳不到的地方,就以为是荒唐,何况心思不到的呢?譬如蚯蚓只知道一尺土中吃泥巴的快乐,不知道苍龙胖腾跃大海,突浪冲波;也如屎克螂,只知粪土里转粪球的快乐,不知大鹏扶摇九万里,风在下机。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