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大安法师:何为一心不乱


   日期:2018/4/5 7:5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顾定成求教。菩萨曰:“汝来此庵,欲依净业。可知道云何得生极乐?”答曰:“念佛往生。”菩萨曰:“汝知云何念佛,即得往生?”曰:“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菩萨曰:“如何是一心不乱?”定成不能对。菩萨曰:“吾知汝第能言之,未必能如法行之也。汝谛听我语。善男子,心本无念,念逐想生。此想虚妄,流转生死。汝今当知此一句阿弥陀佛,不从想生,不从念有,不住内外,无有相貌,即是尽诸妄想。诸佛如来,清净微妙真实之身,非一非二,不可分别。如是念者,烦恼尘劳,无断无缚,止是一心。必得一心,方得名为执持名号,方得名为一心不乱,净业功成,直趋上品。”定成再拜曰:“浊世凡夫,心智浅劣,未能深达至理,更求详示。”菩萨曰:“汝今当发大愿,愿生极乐,然后至诚恳恻,称于阿弥陀佛。必使声缘于心,心缘于声,声心相依,如猫捕鼠,久久不失,则入正忆念三昧。更欲上进,当广参知识,博询高明,自悟即心是佛妙谛。汝今当具深信,慎毋学彼庸流,闻而不受。更莫学彼半真半假、半疑半信之徒,名虽受而无诚心奉行也。”

  —— 觉明妙行菩萨 说 弟子常摄 集《西方确指》

  弟子顾定成来请教诲,觉明妙行菩萨应他的根机作开示,就问他:“你来到这个地方,想依净土来修行,你可知道怎么样才能往生到极乐世界?”顾定成回答:“念佛往生。”菩萨又问:“你知道怎么样念佛才能往生吗?”顾定成回答:“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这八个字是出在《阿弥陀经》里面,“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菩萨就问:“如何是一心不乱?”你看,句句紧逼。顾定成一听这个问题,答不上来。下面菩萨就对这个问题,自己给出了回答。

  我们读《阿弥陀经》,对“一心不乱”历来的注经家有种种说法,那么看看觉明妙行菩萨对这个经文是怎么诠释的。

  菩萨就说:“我知道你对我的问题一一都能回答,但是未必能够如你说的如法行持,现在你认真听我的开示,善男子。”这些开示都是很玄妙的,都是指向实际理地(自性本体)去开显的,那种无上的开示。有时候,可能我们只是在事相上念,不一定会注意到这些,也很难去理解。但是,我们理上了解一点,对事相上的功夫都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如果你能够把这个理,理解完全,又能落实到事相的行持上,理和事都能圆融,还真的就有往生上品的可能。

  首先,要了解“心本无念,念逐想生”。我们介尔一念,妙真如性,就是真如妙心,这个心,本心,本觉之心,本来是无念的。这是一个概念,有念就是虚妄,无念才是我们的本来面目。

  所以,有时候禅宗的这些开示都是指归无念的心体。就好像六祖惠能对惠明的开示,让他坐下来:“不思善,不思恶,就在当下,什么是你明上座的本来面目?”不思善,不思恶,打破善恶的对待,这就指向无念的心体。宗门,他还是以般若的理念来施设的。净土法门,其实它也有甚深的般若道理在里面,你不了解般若的空性,就很难理解净土的妙有。

  本心是无念的,有念就是妄想。那这个“想”,妄想,是虚妄不真实的,但往往这个虚妄的妄想牵着我们走,意识流,我们认为它很真实,举心动念都被它牵着走了。妄想本来是一个贼,烦恼贼,但无量劫以来,我们把这个贼认为是很亲热的儿子,认贼为子,当认贼为子的时候,我们本有的主人翁,往往就睡眠了,被忘记了。所以,就被虚妄的、六尘缘影的、攀缘的心来做主宰,就造作诸多的恶业,流转三界,六道轮回永无终期,这是我们凡夫众生的可怜现象。

  “现在你应当知道,这一句阿弥陀佛,它的情况不一样,它不是从妄想生起来的,也不是从念头里面有的。”大家知道,这句阿弥陀佛的本意是无量寿、无量光的,无量寿、无量光实际上就是一切众生当下一念的佛性——实相,我们众生有无量光、寿的性德,依据这个性德来建立阿弥陀佛名号。所以,阿弥陀佛名号是有我们心性的依据,离开我们的心性——无量光、寿的性德,就没有阿弥陀佛名号的施设。反过来说,没有阿弥陀佛名号的施设,也就显发不了我们本具的无量光、寿的性德。这里有点像法相唯识讲的,本质境和影像境的互动关系。所以,这句阿弥陀佛不是从我们虚妄的妄想生起来的,也不是从我们的念头里面有的。

  这句阿弥陀佛,你寻找它的出处,不住在心内,不住在外面,也没有相貌,也没有颜色,也没有形状。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所以,这句阿弥陀佛的来源,你觅它的出处,了不可得。这个“尽”,扫尽我们的妄想之处,就是无量光、寿,阿弥陀佛就在当下。

  这是从理性上去理解阿弥陀佛的本源,阿弥陀佛也就是一切诸佛如来清净微妙的法身。那么,这样的一个法身,你既不能说它是一,也不能说它是二。你很难去分别,它到底是有还是无,是一还是二,它离开了我们思惟分别的范畴。

  建立对阿弥陀佛这样的一个认知,以这个心态去念这句名号,在名号孤明历历的当下,我们一切虚妄的烦恼、尘劳,无断无缚。你不需要去断,也没有人来系缚你。你孤明历历的这句名号,就是你“一心”的展示,心性的展示。所以孤明历历的一句佛号,一声佛号一声心,这个心“非一非二”,不在内,不在外,“不从想生,不从念有”,和盘托出了我们在烦恼淤泥当中,隐藏了无量劫的那个心。这样去执持这个名号,就叫“一心不乱”。

  能够这样去念,一心不乱,净业功夫一定成就,往生都是上品往生。这都是在理性上谈得比较玄妙。

  顾定成听了之后,他又顶礼来问,意思就是他可能听这些也是似懂非懂。但怎么下手呢?五浊恶世的凡夫众生福报很浅,智慧很陋劣,不一定能够深切地理解这样至深的道理。有时候一谈实相问题,真的觉得很难讲,实相无相,不在内,不在外,没有青黄赤白色,没有长短方圆的形状,觅之不可得,但又不能说它无,又存在它的功能作用。所以,绕来绕去,还是很难理解。但不管怎么说,我们听到这些,知道了一些,就像前面说的“无则决定无,有则决定有”。阿弥陀佛就是诸佛如来的法身,他在我们六根门头放光动地,他跟我们无量光寿的性德耦合相连。

  虽然他理解不了这个道理,顾定成就想更求详细的开示,就是把这个理又回归到事上来请求。一般陋劣的众生智慧不深,就应该从事相上去讲,他才听得懂,才觉得能够下手。菩萨就说,那你在事相上,就是发大愿。

  信、愿、行里面,愿是纽带中枢,你发往生愿的时候,信心就在里面,行也能够带起来。所以《阿弥陀经》讲,光是发愿就能往生。若已愿就若已生,若今愿则今生,若当愿则当生。为什么发愿就能往生?由于这个真诚的愿往生心,跟阿弥陀佛摄受众生往生的愿,这两愿互动、沟通了。愿和愿,像磁石吸针一样的吸住了,那发愿的众生一定往生。所以,净土法门非常重视发愿,有种种不同的发愿文。

  上半年,我在宁波居士林也讲过莲池大师的《西方发愿文》,大家可以了解一下,这个愿文事理圆备。愿一定要从自己内心真真切切地发起来,发了愿之后,一定要落实在行动当中。这个行持就是,至诚恳切地称念阿弥陀佛名号,这就是由愿导行。

  那么,念佛号的时候,怎么念得功夫上路,得力?这里教了一种方法,一定要使你念出的声音,跟你的心相依,要“声缘于心,心缘于声”,就是你的心在声音上。缘声是什么?就是这个声音你听得清楚,如果你听不清楚这个声音,说明你的心跑了。心和声相互互动,念清楚,听清楚,这叫“声心相依”,你能念佛的心跟所念出的声音是相依的,依靠在一起的,这种相依就好像“如猫捕鼠,久久不失”。

  “如猫捕鼠”,禅宗也在强调,也在用这个比喻。比如你参话头,你参的这个话头,不让它丢失,就好像猫捕老鼠。你看老鼠也很机灵,猫抓老鼠非常警觉。有时候,这个老鼠躲到洞里面去了,猫就在洞口睁大眼睛等着,一眨都不眨,因为眨一下眼睛,说不定老鼠“哧溜”一下就跑了。它就盯着洞口,等这个老鼠要跑的时候,“啪”它的爪子就上去了,把它按住,抓到了。你看,是这么高度警觉的一个情况。所以,我们念佛也是这个样子,如猫捕鼠,提起全副的精神。

  这句佛号从内心非常明晰地、孤明历历地出来,然后非常清楚地听进去,中间不能有丝毫的差错。历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昏沉,不散乱。这样,功夫用得久久,不打失,就进入正忆念三昧。“正忆念三昧”就是你的心和佛相依了,心不离佛,佛不离心了,全心即佛,全佛即心,这就成为正忆念三昧。这是在事相上去做。

  如果你还进一步要明向上的心地法门,就得要广参大善知识,明眼人,“博询高明”。要透过念佛来觉悟“即心是佛”的玄妙道理。这就要了解第一义谛,第一义谛就是诸法的空相。《观经》讲上品中生,他往生资格就是解第一义谛,解第一义谛相当于禅宗的开悟,你以开悟的资格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能得上品中生。一个念佛人具有般若的气氛,具有甚深般若的善根,他的往生品位是增上的。

  菩萨开示顾定成:“你现在要具足深切的信心。”有深信切愿,老实称名,如猫捕鼠,久久不失,这样去做。

  “谨慎,不要去学那些一般的庸劣之流。”庸劣之流闻到了净土法门,他不相信,还哈哈大笑,甚至生起轻慢之心。“啊!这个法门都是愚夫愚妇修的,我是上根利智,根本不需要修这个法门。”他不去念佛,这是一类。

  还有一类,他也在念佛,但他是“半真半假、半信半疑之徒”。这种人不少哦!说起来他也是在修念佛法门,但是他心不真诚。你说他不真诚吧,他又有点真,但是虚伪的心也有。比如说念佛求往生,他有时候也觉得应该念佛求往生,他往往是,“哎呀!这段时间身体生病了,各项事业做得不好了,冤家对头碰面了,生活很潦倒了,觉得这个世界没意思,我念佛求往生。”过段时间境遇好起来了,又有钱赚了,又有官当了,身体也忽然好了,这时候,他其它的妄想杂念又出来了,又要干这个事业、那个事业,说求往生极乐世界“等一等,还有很多事情等着我去做呢”。这就是半真半假。

  有时候念佛,他又半信半疑。说不相信吧,看看大家都在念,好像是有,但真正要发心,要放下一切求往生吧,他又有怀疑。这种怀疑还会导致他不安,“你说我把世间的事情放下,这么多时间去念佛,到时候真的有极乐世界还好一点,如果万一没有,怎么办呢?我五欲又没享到,极乐世界又没有,我这一生可不吃了大亏吗?”这就是他的怀疑,他不能决断,这在念佛行人当中,还是有相当比例的。

  这种人虽然也在修持净土法门,他的真诚性还是有欠缺的,所以能否往生,也是有风险的。因为往生还是要具足信愿,你半真半假、半信半疑,就不是具足了。当然,阿弥陀佛非常慈悲,对半信半疑之徒,你还能够相续念佛,也能摄受你往生。就是有一类往生者,属于边地疑城往生,就是半信半疑之徒的往生情况。

  【讲述:大安法师】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大安法师       一心不乱)(五明学佛网:大安法师       一心不乱)  

 大安法师:净业行人要有真诚心 

 大安法师: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方法念佛 

 大安法师:简单才美 

 大安法师:凡有愿者 终必能满 

 大安法师:大安法师对国学推广志愿者的开示 

 大安法师:通途与净宗菩提心的异同 

 大安法师:庚寅年冬月大安法师与居士谈话 

 大安法师:十八高贤之刘遗民 

 大安法师:学净土宗须下钝功夫 

 大安法师·开示问答:“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的含义 

 大安法师:感而遂通与感应道交 

 大安法师:菩提心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