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谈天说地问自己之每周一经节目 |
||
|
||
列位朋友: 在佛法修习中有句人们很熟悉的话叫做“大彻大悟” ,能说出此话的人并不稀罕,可真正知道它的内在含义的人,不見二三。人们常常是“雾里覌花” 缺少一双慧眼,难以将有若云雾遮障的五蘊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 所谓“慧眼” 者,即是凭借对五蕴物质的不喜、不爱、不乐、不取、不着的清净思想意识来以平等的不一不異;不即不离的思想心态来对待一切自然存在的物质世界,彻底看清了它的本来真实的面目是无常、变易之法;无我、无我所、不相在的事实。 对于以前(后际)、以后(前际)、当前(現在)的一切存在的无量无边事物,都能辩认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于从前过去的一切事物无有恩怨纠葛;于未来一切事物不存理想希望;于眼前当下一切情景一片寂灭清凉是法无生,这才叫做“大彻大悟” !若能常住此境,即是涅槃。 下面且来听听如来佛陀怎样说? 第58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何等为五?所谓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善哉!比丘:不乐于色;不赞叹色;不取于色;不著于色。善哉比丘!不乐于受、想、行、识,不赞叹识;不取于识;不著于识。所以者何?若比丘不乐于色;不赞叹色;不取于色;不著于色;则于色不乐,心得解脱。如是受、想、行、识,不乐于识,不赞叹识;不取于识;不著于识,则于识不乐,心得解脱。 若比丘不乐于色,心得解脱;如是受、想、行、识不乐,心得解脱。不灭不生,平等舍住,正念正智。彼比丘如是知、如是见者,前际俱见,永尽无余。前际俱见,永尽无余已,后际俱见,亦永尽无余。后际俱见,永尽无余已;前后际俱见,永尽无余,无所封着。无所封著者,于诸世间都无所取。无所取者,亦无所求。无所求者,自觉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佛说此经已,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58经译文: 当佛陀住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时,一天世尊对诸比丘说,有五种受蕴。名曰:1、色受蕴,2、受受蕴,3、想受蕴,4、行受蕴,5、识受蕴。世尊说,我高兴的看到了善于修习的比丘们,①不乐于色,②不赞叹色,③不取于色,④不著于色。世尊说由此推论,比丘于“受、想、行、识”四蕴中,亦能做到不生赞叹蕴,不取于蕴,不著于其它蕴的人。所以说比丘于五蕴若能不生赞叹,不生喜乐,不取、不著者,则于五蕴心得解脱。以心得解脱,渐至不灭不生,平等捨的原故,而住于正念正智中。那些比丘能做到具有这样的了知,这样的见解人,五蕴消散。前际(以前事)后际(以后的事)五蕴尽散,清清楚楚,朗彻无余,无所封著(无任何封挡影尘、尽消,无任何牵缚),自由自在。面对世间无所取,无所求。由自觉悟,而显涅槃。我生已尽(不在有生),清净梵行已牢固地确立,所作的都已过去,自己知道不受后有,最后一次有身,不会再有了。佛说此经已。 小结:佛陀总结、鼓励比丘们修习成果,常时正念正智;不灭不生;前际后际五蕴永尽无余,实现自覚湼槃的光明前程。 久見婆罗门,逮得般浧槃。 一切佈已过,永超世恩爱。 列位朋友:让我们沐浴在正法佛学的暖阳春风里,轻松愉快地渡过每一周,谢谢大家! 列位朋友: 路有里程碑,学有学位;官有官衔;军有军阶,都是用于表明既有事业成果未来事业的基础。佛法修习也是这样,也有前程进步的里程碑。下面经文提到的“须陀洹果” ,即是证道圣人的最初级果位,自此入圣人流不生不灭。 怎样做才行呢?切听佛陀如是说: 第59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何等为五?谓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云何色受阴?所有色,彼一切四大,及四大所造色,是名为色受阴。复次,彼色是无常、苦,变易之法。若彼色受阴,永断无余,究竟舍离、灭尽、离欲、寂没,余色受阴更不相续、不起、不出,是名为妙,是名寂静,是名舍离一切有余,爱尽、无欲、灭尽、涅槃。 云何受受阴?谓六受身。何等为六?谓眼触生受,耳、鼻、舌、身、意触生受,是名受受阴。复次,彼受受阴无常、苦、变易之法,乃至灭尽、涅槃。 云何想受阴?谓六想身。何等为六?谓眼触生想,乃至意触生想,是名想受阴。复次,彼想受阴无常、苦,变易之法,乃至灭尽、涅槃。 云何行受阴?谓六思身。何等为六?谓眼触生思,乃至意触生思,是名行受阴。复次,彼行受阴无常、苦,变易之法,乃至灭尽、涅槃。 云何识受阴?谓六识身。何等为六?谓眼识身,乃至意识身,是名识受阴。复次,彼识受阴是无常、苦,变易之法,乃至灭尽、涅槃。 比丘:若于此法以智慧思惟、观察、分别、忍,是名随信行。超升离生,越凡夫地,未得须陀洹果,中间不死,必得须陀洹果。 比丘:若于此法增上智慧思惟、观察、忍,是名随法行。超升离生,越凡夫地,未得须陀洹果,中间不死,必得须陀洹果。 比丘:于此法如实正慧等见,三结尽断知,谓身见、戒取、疑。比丘,是名须陀洹果,不堕恶道,必定正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然后究竟苦边。 比丘:若于此法如实正慧等见,不起心漏,名阿罗汉。诸漏已尽,所作已作,舍离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正智心得解脱。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59经译文:接上经地点佛说有五受蕴: 一、什么是色受蕴呢?世尊说:一切所有色都是四大种组成,由四大种交涉变化所造就叫做色受蕴。再说此色是无常的,苦的,变化不定的法。若能将这样的色受蕴永远断除,不余遗留,干干净净,视为究竟之捨离、灭尽;视为离欲、寂寞。这样做再也不会有其余色受蕴后继产生,处在一个即无有新的生起产生,又清凉寂没,纯一满净。所以我们称之为“妙”,叫做寂静。也叫做捨离一切有余,爱之尽底,无有欲贪,色之灭尽,进入涅槃。 二、世尊继续说,什么是“受受蕴”呢?说的是六受身。有哪六受身呢?①是说眼触生受,②耳触生受,③鼻触生受,④舌触生受,⑤身触生的受,⑥意触生的受,这六种情况都是“受受蕴’。这六种受受蕴都是无常、苦,变易之法,以至于它们灭尽时可入涅槃。 三、什么是想受蕴呢?是说六种想的受蕴。①眼触色生成的想象,叫眼之想蕴。②因耳触生成的音声的想像,叫作耳之想蕴。③因鼻之嗅闻触知生成的各种气味之想蕴。④因舌之尝觉触知生成食味之想蕴。⑤因身体的摩擦触感生成的想蕴。⑥因心意识之感知辨别众法之想蕴。想受蕴的特点是:无常、苦,变易之法。可以灭尽,乃至涅槃。 四、什么是“行”受蕴呢?六思身是(思是思考、思虑、思索),分别有六种情形。①因眼触生成的思为眼行蕴。②因耳触生成的思为耳行蕴。③因鼻触生成的思为鼻行蕴。④因舌触生成的思为舌行蕴。⑤因身触生成的思为身行蕴。⑥因意触生成的思为意行蕴。六种行蕴共同特点是无常、苦,变易之法,乃至灭尽涅槃。 五、什么“识”受蕴呢?六识身。分别为:①因眼识而生成的识受蕴;②因耳识而生成的识受蕴;③因鼻识而生成的识受蕴;④因舌识而生成的识受蕴;⑤因身识而生成的识受蕴;⑥因意识而生成的识受蕴。所有这些识受蕴共同特点,是无常、苦,变易之法,可以灭尽,直至涅槃。 佛说比丘,如果能于此法,用智慧去思维、观察,加以忍耐克制,不起识别心。思想认识搞通了就叫作“随信行”,可以“超生,离生”,越过凡夫地。在未得须陀洹果之前中间不停止,必定证得须陀洹果位。 佛说比丘若于此法能够努力、奋斗、向上,以智慧思维、观察、忍住分别不起识心,修习实践跟上去,就叫做“随法行”。能超升、离生,越过凡夫地位,未得须陀洹果之前,中间不停止,必定证得须陀洹果。 佛说比丘,于此法能如实,从正智慧做到“等见”,三结尽断(身见,戒取见,疑)。佛说比丘:到此时就是须陀洹果了,不堕恶道,必定能正直进入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人间天上,七次往来)然后到究竟苦边(三界尽头)。 佛说比丘们若能于此法,正慧等见,三结使尽断,知道了什么是身见,戒禁取见,疑见(注解:①身见:执著五蕴假身为实有。②戒禁取见:执行或受持邪戒,错认为五戒。③疑:疑师、疑法、疑佛,对真理怀疑),做到上述各条的比丘,就证得须陀洹果了。如是比丘,做到如实五慧等见,不起心漏,就叫作阿罗汉了。诸漏已尽,所作已作,捨离重担,逮得已利,尽除诸有结使,以正智心得解脱。说完此经,比丘们欢喜奉行。 久見婆罗门,逮得般浧槃。 一切佈已过,永超世恩爱。 列位朋友:让我们沐浴在正法佛学的暖阳春风里,轻松愉快地渡过每一周,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