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怡西法师:《修行之路》(中)


   日期:2018/7/18 14:5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修 行 之 路》(中)

  ——怡西法师2016年讲于美国新泽西

  大众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加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意。

  尊敬的愿广法师、悟慈法师、弘静法师、妙正法师,尊敬的居士同修们:

  大家下午好!阿弥陀佛!

  我们接着上午所讲的内容,上午讲了整个修行之路,非常重要的五个方面,如法如量的皈依、出离心和菩提心,持戒、正知见、正修行。前两个方面,如法如量的皈依,出离心和菩提心已经讲完了。而且向大家汇报了在实修皈依和菩提心方面,最简单实用的练习方法。例如,上节课在课上带着大家闭上眼睛,体验的那几分钟时间,还有每天早上发一个心:愿我全天的身口意利益一切众生,然后全天就在这个菩提心的摄持之下。各位在这五天当中,如果有哪怕是一次的练习体验,也会生起与原来不一样的对三宝的信心和菩提心。

  希望在这五天当中,哪怕有一次观照到了当下清楚明了的感觉,那种觉悟的、了然的、对自己的生命有清楚觉知的状态。你能感受到如如不动的本觉,也能体会到由于信心和菩提心激发起的始觉,始觉和本觉正逐渐地契合,美妙极了。这种感受就象一朵花在春天的山野里绽放,一切都是自然发生的。在这五天当中,按照上午介绍的方法来做一次,哪怕只有一次,你会体会到在这样一个如梦幻泡影一般的世界里,该追求什么,该舍离什为什么而修行,靠什么而成就。当你一旦喜欢了这种练习,那你将很乐意地保持。

  上节课我们说过,串习就是不断的练习,就象排队。当你的内心感觉到它的殊胜美妙,就不会嫌这种练习很辛苦。所有的好习惯都是通过练习养成的,一开始的时候,它像一件衣服,穿上的时候貌似是你的,可以庄严你的身体,可是一旦脱下来,衣服是衣服,你还是你。通过练习,把这件衣服变成你的皮肤,它就无时无刻不是你的,你甚至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它就在那里,随时随地都在。这就是串习的结果。

  好,还是恳切的希望大众能够每天做这个功课,几分种。感受当下的力量,将你的心从疲弱的状态中拉回来。生命的长河是由点点滴滴的当下构成的,当下做了这种功夫,当下就是进步,当下守住了正念,当下那一刻肯定就没有堕落。

  接下来我们进入五个方面的第三。

  三、持戒。

  第三点修行的基础是持戒。

  戒是保护栏。目标在前面,动力在后面,保护栏在左右两侧。我们修行就像是走悬崖,没有保护栏很容易摔下去。持戒不是让我们痛苦,不是让我们被束缚,而是对不良行为的遮避和从业习捆绑下得到解脱,保护我们更安全地到达目的地,所以戒律也叫做解脱。

  六道里的众生,无论是什么生命形态,都象个木偶,被业习捆得死死的,举手投足都受业力的牵引,让你抬胳膊你就得抬胳膊,让你抬腿你就得抬腿。有时候我们会想到木偶很可怜,从一开始就被绑着,从没有摆脱过绑着他的那些线。人又何尝不是一样呢?木偶的线是能看见的,绑我们的线是看不见的,看不见的线很隐蔽,很复杂,不是绑一生一世,而是生生世世都被绑着,比木偶更可怜。操纵着这些的就是业习。

  生命在六道当中浮浮沉沉,唯有人道是最好的修行的法器。天道享乐太多,荒废修行;三恶道痛苦太多,身心煎熬顾不上修行;人道堪忍,尽管生老病死都是苦,但这个苦还能忍受,因为有苦,所以想出离苦,这就是修行的理由。

  那么得到人身的机会又有多大呢?佛在经中做了两个比喻:

  第一个叫做“盲龟浮木”,第二个叫做“须弥穿针”。

  所谓“盲龟浮木”,就是茫茫大海里有一只瞎眼的小乌龟,它一百年把头浮出海面换气一次。海面上飘浮着一块木板,木板中央有一个洞,那么这只瞎眼的小乌龟把头探出海面的时候,正好从木板的洞里穿过的几率有多大,能生为人的几率就有多大。

  “须弥穿针”是说从须弥山顶上放下一根线,山脚下有根针,放线下来正好从针眼里穿过的几率有多大,再投生为人的几率就有多大。别说是须弥山顶放下一根线,就是从一楼窗台上放下一根线,能穿过地上的针的可能性有多大呢?

  这样的机率投生为人,实在讲比念佛求生净土难太多了,净土法门确实是易行道。不要认为成佛有多么多么难,实际上想想看,当个人更难。当了人,又能够学佛,乃至于出家修道,又遇到净土法门,需要什么样殊胜的善根福德因缘,不可思议,无法比喻,大众一定要珍惜。机会这么难得,一定要趁此机会,斩断所有绑在身上的绳索。

  因为人身难得,人是修行的法器,所以戒律上对人就有特殊的“优待”。例如杀戒,杀人重罪不可悔,杀非人,杀畜生的罪就没有那么重,有差降。有人问差降的原因,就在这里。佛心是没有任何不平等的,只是因为百千万劫轮回的道路上,人道众生最具有解脱痛苦的机会,把人杀掉了,那这个机会就没有了,伤害之处是太大太大了。堕胎等于杀人罪,原因也是这样。胎儿也是人,他生下来之后,也是当生成佛的法器。还有受声闻戒,只有人道众生可以受,其他非人,畜生,变化人都不可以。

  由这些方面,要对戒律生起无比的殷重心。不要觉得受戒是随随便便能得到的机会。更不要轻易的放弃这个权利,持着自己不正确的知见,说现在还持不好,等什么时候能持好了再去受。这是对戒的法体行相四方面的根本不了解。靠如法纳受善种子来防非止恶,不是靠你自己先练习好了再去纳受善种子。都练习好了还纳受这颗善种子干什么呢?

  《西游记》这部电视剧大家都熟悉,其中有一个情节是孙悟空给唐僧画了一个圈,告诉他说只要不出这个圈,任何妖魔鬼怪都进不来,奈何不了他。其实戒律就是那个可以避免一切妖魔鬼怪伤害的圈,什么是妖魔鬼怪呢?是害你堕恶道的那些恶习。只要在戒律的规范内,不违犯,就不会被伤害。

  对于唐僧来说,是待在圈里容易做到还是把自己先练成孙悟空那么厉害,能够自己打妖怪更容易?当然是待在圈里更容易,只要待在圈里就是安全的。那么勇敢的去受戒,尊重而不违犯,就等于是把自己放在保护圈里,就安全了。假如你自己试图不靠纳受戒体,要靠自己练好了,都不犯戒了再去受戒,那就相当于唐僧放弃保护圈,而去自己苦练神功,试图有朝一日练成齐天大圣那么厉害,有朝一日还没到来之前,或许早就已经被妖怪吞没了,因为他没在保护圈的范围内,他时刻都是不安全的,根本等不到神功成就。

  还有人讲不受戒还犯得轻点,受了戒要加上制教罪,犯得更重,因此不去受戒。这都是对戒律不了解,对戒律没有殷重心。受戒是为了持戒的,不是为了犯戒的。假如他能了解持戒的功德远远大于犯戒的伤害,假如他能知道持哪怕一条戒,都斩断了捆住自己的一根绳索,他就会很乐意去受戒持戒了。

  虽然我们幸运的得到了人身,但仍然不是安全的,我们是走在悬崖上的人,有保护栏保护着就不会摔下去,戒律就是保护栏。摔下去的可能性没有了,那么摔下去的痛苦因此得以解脱。假如持戒的心不严肃,身口意利益众生很难落实。

  凡夫的心,就像刺猬一样长满了刺,你的言行举止都会刺伤别人。嗔恨心刺伤别人是直接的,爱欲心刺伤别人是柔软的,杀人不见血的软剑。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如果没有持戒,虽然你的目标很明确,动力很强,但是越强,越容易摔下去。

  假若把人的特点分成四种,聪明、愚蠢、勤奋、懒惰。第一等的当然是既聪明又勤奋的,先天好,后天也强。

  第二等的是聪明+懒惰的。因为聪明是天赋,只要把后天的懒惰加以修正,还是会变得很好。

  第三等是愚蠢+懒惰的。虽然愚蠢,但因为懒,所以没有什么实际行动去伤害自己,伤害他人。

  第四等是愚蠢+勤奋的。愚蠢,但是动力特别强,愚蠢的人越勤奋,越伤害大。例如愚蠢地认为可以主宰一切,而且特别勤奋,像个不会休息的马达一样,尽情地释放愚蠢,伤害面积非常大。

  没有持戒的人,菩提心发得很大,他要利益众生,他要如何如何,一天到晚去给别人说法,两说三说有可能就给说到“日渐相亲”,越来越亲密,终必堕落。

  或者将自己缠缚在众多的事务当中,本来发心是好的,要利益众生,只是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戒法的保护,造作种种不如法的罪过,连自己都利益不了,更谈不上利益众生,就偏离了原来利益众生的目标。甚至还有可能伤害众生的信心,让众生退失菩提心。

  对自己这方面来讲,如果没有持戒的心,菩提心即使暂时生起来,但不会长远,不能长远地保持菩提心的状态,凡夫习气会克制不住地发作起来。这就是戒和善的区别。

  五戒、十善的内容看起来好像一样,但是戒和善有几点重要的不同:

  一、首先是果报不同。

  “戒”跟“善”在外形的相状上相同,在果德上不相同。假若没有受戒,即使同样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只能称为“善”,并不是“戒”。“善”的果报是得到福报,而“戒”的果报是得到定慧。因为持戒得清净心,清净心比什么都重要,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尽管“善”能获得福报,但是却没有获得清净心的能力。

  二、其次是当初的发心不同。

  “戒”是你自己正式发誓而得到的,必须通过发誓得到戒体,而“善”并不需要正式的发誓,也不必得到戒体。前面向大家介绍过扬州法海寺每个月大众都来随喜受戒,然后共同打一个持戒念佛的佛七,目的就是练习不断强化这种誓愿的力量,加强戒体这颗善种子熏习的力量,使它越来越强大。

  大众通过正式的传戒和受戒得到戒体,由戒体来引发随行,这种自律的力量非常大。人类高贵的品格是自律,能够受戒和持戒,在自律方面是其他不受戒的人无法比的。

  三、戒能帮助你防非止恶,善要靠自己。

  受戒是有戒体的,戒体能够起到任运(自然)防非止恶的作用,而善要靠自己,并不保证一切时,一切处,善心都能任运发起。例如:你早上去上班的时候,见到一个乞讨的人,当时有善心发起,布施给他一块钱。晚上回到家,正在做饭,突然发现碗柜里有蟑螂。假若没有受戒,或许还是会因为蟑螂侵害了你的利益而动手打死它们,假若你受过戒,得到了戒体,即使心里也起了想打它们的念头,但是戒体任运地会生起防非止恶的作用,马上就会想到我受过佛戒,发誓不杀生,不能杀害它们。于是你放下了想杀它们的念头,从而避免了杀生这一条过失,当然就不会有因杀生而引起的苦报加诸到你身上。

  有的人受了戒,可以坚持吃素食,不伤害生命,因为有戒体在,即使家里人吃,或者朋友聚会劝你吃肉喝酒,你都因为受过佛戒不敢违犯而拒绝。但是假若只是善心,没有受过戒的,太多的人说平时一个人的时候能吃素,也不饮酒,但是家人朋友聚会的时候就不行了,跟着一起吃喝。因此这些人不敢去受戒。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因为你做不到,所以要求受戒体帮助你做到,而不是靠自己先在家练习着,什么时候练习的都可以做到了再去受戒,正如前面刚刚讲过的《西游记》画保护圈的事。

  要知道杀盗淫妄的事,不论受戒不受戒,都是有罪过和苦报的,越早杜绝它越有利,不要再等待。早早地在恶业上刹车,早早就安全了。因此戒和善在防非止恶方面的功效是有差别的。

  四、受戒有严格仪轨,不必先有仪轨再行十善。

  我们刚才谈到戒律是保护栏,还远不止如此,事实上,佛对于持戒给予了无比高贵的赞誉。《涅盘经》上面说:佛即将示现入于涅盘,阿难尊者万分悲伤,问佛:您灭度后我们怎么办呢?以谁为师?佛说:[以戒为师]。

  也就是说佛灭度后,以佛当年在世时制定的戒法为师,经历了正法千年,像法千年,直到未法时期仍然没有改变,还是以戒为师。戒法和佛陀一样都是我们伟大的老师,假如轻视戒法,就等同于轻视佛陀,我们做为佛弟子,连最根本的老师都轻视,不可能得到佛法真正的利益。

  那么持戒究竟能得到什么样的利益呢?我们选取律藏当中几个公案来说给大家听听持戒的利益。

  先说第一个:酒戒。不饮酒这条戒的好处。在这条戒的制意当中,讲到「佛在支陀国,娑伽陀为佛侍者,诣编发梵志龙室宿,于夜降龙……」。

  佛在支陀国的时候,娑伽陀尊者做佛的侍者,他修行很好,有很大的神通力。有一天他到编发梵志家里去,这位梵志家里有一间房屋被毒龙占领,毒龙很厉害,当时没人降伏得了它。那天尊者就住在被毒龙占领的房间,尊者以神通力降伏了毒龙,把它变成一只小虫放在自己的钵里。

  第二天正好国王来,知道了这件事,就想供养尊者。在六群比丘的怂恿下,尊者喝了过量的酒,从而大醉卧在道路中间。这时候正好佛和阿难尊者路过,佛故意问阿难:这是谁啊?阿难答:是娑伽陀尊者。佛说:你看,酒使这位能够降伏毒龙的阿罗汉尊者,醉卧路中,他现在这种状况,别说降伏毒龙了,恐怕小虫也降伏不了。

  确实如佛所说,尊者未饮酒时有大神通,饮酒之后失了神通,失了威仪,一切尽失,还被老师责备,饮酒没有任何利益,反而是重重的过失。

  另一个关于酒的公案:在《萨婆多论》和《婆沙论》当中,都讲过一个类似的公案。我就按《婆沙论》所说的,讲给大家听:「曾闻有一,邬波索迦。禀性仁贤,受持五戒,专精不犯。后于一时,家属大小,当为宾客,彼独不往,留食供之。咸味多故,须臾增渴,见一器中,有酒如水,为渴所逼,遂取饮之。尔时便犯离饮酒戒。」

  有一个男居士,这里的[邬波索迦]就是我们常说的优婆塞,男居士的意思。这位男居士禀性仁贤,受持五持,而且持的很好,专精不犯。有一天,家里的其他人都出去坐客,只有他一个人没有去,家里人把饭留在家里供他食用。但是饭比较咸,吃了没多久就口渴了。他见到器皿中有酒,象水一样,这就意味着他是明知道那是酒,并不是不知情而误饮的情况。他明知道是酒,但是为渴所逼就取酒而饮,这个时候就犯了酒戒。

  「时有邻鸡,来入其舍,盗心捕杀,烹煮而食,于此复犯,离杀盗戒。」

  这个时候邻居家的鸡来到他家,他又以偷盗的心把鸡抓住杀了,杀了之后煮熟吃掉,这就又犯了杀盗两条戒。

  接下来隔壁的妇女,来到他的房舍找鸡,他又用威力强迫跟这个妇女交媾,于是又犯了邪淫戒。邻居家很愤怒,把他带到官府里去,断事的人讯问他,他拒绝承认,因此又犯了妄语戒。

  由这个公案可以了知,他平时是能够守持好五戒的,持不饮酒这条戒,可以遮止犯其他的戒。所以称为遮戒。公案中是由于他先破了酒戒,才引发后面四条都破。

  再说说盗戒,不允许非理侵损众生的财物。那么“盗”这个字,含摄了四个意义:一、盗。二、劫、三、偷窃。四、不与取。这四个方面都是盗戒所犯的境界。

  这是从保护众生财物方面来说的,不偷盗众生的财物,就不和众生结怨,不让众生起烦恼。不偷盗的人有信用,有信用的人,大众就对你有信心,你和他们说世出世间的善法他们才会接受。

  从自己这方面来说,防止贪心滋长,见到别人的东西绝不会起心动念想要拒为己有。不但不会占有别人的东西,自己的东西只要能帮助人的,也不吝惜。

  从不偷盗开始修布施,慢慢就把自己的贪心布施掉了。三毒烦恼当中,贪是根本,贪而不得就嗔,对贪,嗔都看不到本质,就是痴。

  有这么一桩公案,佛陀和阿难一起入城乞食回来,路上看到一处地下埋藏的伏藏显露出来,很多金银宝物。佛说:毒蛇。阿难尊者也说:毒蛇。旁边有一个农民看到了,怎么佛陀和阿难尊者都说有毒蛇呢?他过去一看,原来是那么多金银财宝。这个农民好开心,哦!如果这就是毒蛇的话,那宁愿让这些毒蛇都来咬我吧!于是他把这些财宝都带回家了。迅速翻盖了房子,置办了产业,一年的时间发家致富了。

  国王带着随从出门游猎,走过他家看到一片毫宅,原来这个地方没有这么豪华的大房子,这是谁家的呢?一打听,是他家的。国王说一年的时间就富成这样,肯定没干什么好事。于是就把他全家抓起来,拷问他,他说是捡到的钱宝,国王哪里会信呢?下令处死他。

  死到临头了,他别提多后悔了,原来真的是毒蛇啊!后悔没有听佛的话。他大声叫着佛陀,求佛来救他,佛真的来了,证明确实是那个情况。国王把他放了,东西全都没收。因为是出在国王土地上的伏藏,国王就归自己所有。这个农民又一贫如洗了,还被打得半死,差点丢了性命。这不是愚痴又是什么呢?

  《华严经》讲菩萨可以把自己的头目手足、国城男女统统都不吝惜地布施给大众,菩萨都是持佛戒的,没有不持佛戒的菩萨。在因地上持了佛戒,把贪心去掉了,结果就是六度万行任运自如。

  所以佛陀要制盗戒,将贪心去掉。当然在声闻戒当中,除了初篇的盗戒之外,还有比如说忏舍堕,要先舍财,再舍相续心。不但把犯戒境界上的财物要舍掉,那颗相续的贪心也要舍得干干净净才行。如此这般都是为了斩断把我们栓在六道当中的那些绳索。

  上次课说过了,哪怕还有对一个世间法的执着不舍,那个贪心都会把你拉向一次新的轮回,那个所贪的东西,哪怕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玩意儿,都会变现出一个轮回的世界。佛陀用种种戒法将这些害你法身慧命的东西斩断。

  再比如说“非时食戒”。这条戒意理非常之深,有很多不了解佛制这条戒甚深义理的人,都不以为然,一天三顿饭天经地义,就是吃点夜宵,加个餐也没什么,吃东西和修行有什么关系呢?越吃的饱,越修的好嘛!少吃一顿饭,身体会不好,不吃饭的人简直就是傻子,自残的作法。

  还有一些人,听说师父们晚上不吃东西,用一种悲天悯人的眼光看着师父,觉得师父实在太可怜了,吃的都是素的,质量不好,而且还得挨饿。于是误会说过午不食就是挨饿,忍饥挨饿也看不出有什么意义来。

  那么,从医学的角度,现在越来越看到晚上少吃或不吃的好处,对于心血管,呼吸,消化、睡眠都非常好。这与我们传统文化当中,养生的理论是完全吻合的。我们这里不谈健康方面,各种医学科学对这个谈得很多。我们来看,佛陀制这条戒甚深的用意。

  宋朝灵芝律师说:「经中说云:早起诸天食,日中三世诸佛食,日西畜生食,日暮鬼神食。佛制断六趣因,令同三世佛故。」

  [经]就是指《毗罗三昧经》。这部经当中说「早起诸天食」,早晨起来是诸天吃饭的时候,诸天都在早晨吃饭。「日中三世诸佛食」,而日中以前是三世诸佛的食法,日中一食是佛的常法。因为佛是安住在中道的,所以假借事相表示真理。凡是佛,教化的仪式,没有不是符合中道的。所以三世诸佛都是日中一食。

  「日西畜生食,」假若太阳偏西了,就是畜生吃饭的时候。[日暮鬼神食],太阳下山是鬼神吃饭的时候。所以我们放蒙山,通常是在日暮的时候。

  「佛制断六趣因,令同三世佛故」,所以,为什么制非时食戒?制戒用意要断除我们轮回三界六道的原因,使令我们能够同于三世诸佛的缘故,即使不能日中一食,虽然有吃早斋,但是我们过午之后就不再吃了。

  大家看,仅仅是非时食这一条戒就有这么深的义理存在。试问,除了伟大的佛陀,又有谁能够将事情看得这么透彻呢?吃饭这件事太普通了,可持戒吃饭,那就变成了趋向三世诸佛的因,有这么大的利益在里面。

  我这里仅仅是从律藏当中举出一些公案。我们真的可以看到佛陀在临灭度前,将戒法比做如佛在世一般,是恰如其分的,并没有夸大。只要佛制的戒法还在,处处都在教我们如何穿衣吃饭,行住坐卧,这不是修行又是什么呢?[以戒为师]的[师],指的是佛陀,经律论三藏当中,唯有律得到佛陀这么高的亲口赞誉。

  我们大家每天都回向,祈求正法久住。那么正法如何能够久住?佛陀说:[毗尼住世,则正法住世。][毗尼]就是戒律,只要有戒法在,正法就在,戒法灭了,正法也就灭了。戒法在不在又体现在哪里呢?如法持戒的清净僧团在,有清净僧团在,居士们才有可依止之处。

  可见,我们受戒、持戒不光是保护个人,而且能够使令正法久住。求正法久住,一方面是求佛力加持,一方面是求自己,自己是不是持有清净的戒法,关系着正法还在不在,假如没有持戒,正法就灭了。

  大众一起共修,诵戒是非常重要的修行,对居士们同样非常重要。居士们假如已经受了五戒,或是菩萨戒,同样也需要半月半月诵习。按照五戒和菩萨戒的诵戒仪轨来诵戒,佛说他每半个月一来,诵戒的时候就是他来的时候。

  对于受了佛戒的佛弟子来说,诵戒是非常庄严的时刻,每隔半月就见到本师,而且每次诵戒都是为心灵做了一次洗礼。如果身体半个月不洗澡,将很臭秽,如果心灵半个月不洗澡,又会如何呢?

  因为你的内心已经对佛法,对三宝生起了真正的信心,所以你很乐意按照佛陀的教言去做。哪里有感,哪里就有佛菩萨来应,那就是正好得到学习共修的机会,福慧寺超凡法师提倡佛教教育,提倡大家学戒持戒。这都是天地之间的大感应,也是佛菩萨加持力的显现。

  我们能够好好学习戒法,懂得开遮持犯,自己不但很自在,而且可以善好地为别人解答疑问。有一些人,在戒律上不明了,烦恼很多,这能不能做?那能不能做?是不是又犯戒了?东听一句,西听一句。没有人可以很明确地给予他答案,如果你懂得戒法,就可以解除他的疑问,是不是真的破戒,是不是犯戒,犯戒的话如何忏悔。如此这般,对于其他人来说,也就不会再迷惑于戒律,你可以更多的人可以好好持戒。

  另外戒定慧三无漏学是修行一切法的次第,净土法门亦如是,没有戒是生不起定慧的,没有戒做基础,求定,求慧都是空中楼阁。

  真正懂得持戒的人妄想少,不会轻易动摇,在群体当中,总是稳定的核心力量,受到大家的爱戴和尊重。所谓懂得持戒,一方面是说懂得细微的戒相,善于判断开遮持犯,另一方面是明白戒律是戒自己的,不是拿来挑剔他人的。这个也非常重要,不要让戒律成为挑剔别人和伤害、攻击别人的工具。

  所以必须具足对三宝的信心,随时生起这种信心,必须具足出离心和菩提心,必须具足严谨的持戒心,这样我们才有机会时时刻刻以正常的,遵守规则的态度来生活,不伤害任何众生,也不伤害自己。

  关于戒律,如果有机会,我们以后再用相对比较长的时间来给大家介绍清楚。

  时间到了,下节课再接着讲下面的内容。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