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原创

 口业警示集41(第七章 谨言慎行 七、三缄其口)


   日期:2018/8/4 10:5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七 三缄其口

  ○孔子观周,遂入太祖后稷之庙,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安乐必戒,无所行悔。勿谓何伤?其祸将长;勿谓何害,其祸将大;勿谓不闻,神将伺人。焰焰不灭,炎炎若何?涓涓不壅,终为江河;绵绵不绝,或成网罗;毫末不扎,将寻斧柯。诚能慎之,福之根也;口是何伤,祸之门也……(略)”

  孔子既读斯文也,顾谓弟子曰:“小子识之,此言实而中,情而信。《诗》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行身如此,岂以口过患哉?” (《孔子家语•观周第十一》)

  【译白】孔子到东周观光,前往瞻仰周的太祖后稷的祠宇。祠宇右边阶级之前,有一座铜铸造的人像。人像的口上被封了三重,他的背上刻了铭文说:“这是古代说话非常谨慎的人。大家要警戒啊!不要多说,多说的往往多败;不要多事,多事的每每多患。即使生活在安乐的环境中,也一定要戒慎恐惧。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后悔自己的多言多事。不要说没有什么损伤,那引起的祸患将要影响深长;不要说没有什么损害,那引起的祸患将要继续扩大;不要说上天听不到,天神正在观察着你呢。火刚冒烟的时候,你不去扑灭它,到了火势很大的时候,又怎么办呢?水还是细流的时候,不去堵塞它,那么最后就要扩大成为长江大河的;细微的线缕,如果不去撅断它,有的就可能被织成大的网罗;最小的幼苗,如果不去拔除它,将来就非用斧头不可啊。假如真能慎之又慎,那就是致福的根基;多嘴多舌不是没有损害,它正是致祸的门径……”

  孔子读完了这篇铭文,回头对弟子们说:“你们年轻人要记住啊!这些说得很具体而又很中肯,说得合乎情理而又很有说服力。《诗经》中说:‘恐惧戒慎,好像下临无底深渊,生怕跌了下去一样;好像踩在薄薄的冰块上,生怕陷了进去一样。’这样去要求自己,难道还怕嘴巴会招来祸害吗?” (节自智悲德育网孔子故事《三缄其口》)

  ○俗话说“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言语表现了一个人内在品德修养。然而,人们知道言语能够彰显自己的德行,却不知道,谨慎言语,才是培育德行的所在。像文中金人三缄其口,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封了口,形象表现出“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谨言态度。如此,不得不让我们提起警惕,谨防口过。 (智悲德育网孔子故事《三缄其口》)

  ○某农场的刘君(化名)为人正直,他对场领导贪赃枉法的事情看不惯,曾私下里劝“一把手”“注意点形象,别太过”,为此得罪了领导。场领导雇人在过春节时把刘君一家砍伤。很明显的案子,在领导势力面前,就破不了案。为了封住刘君的口,某家曾被人纵火,于是场领导设计,采取体刑和逼供的方法,将刘君做为纵火犯判刑入狱。 (《太上感应篇新证》)

  ○寡言。此事最为紧要。孔子云“驷不及舌”,可畏哉! (弘一大师《改过实验谈》)

  ○“驷”字意为马,“驷不及舌”是说马跑得再快,也不及语言传得快。所以这真是很重要的很可怕的事情。《世范》一书有言:“言语简寡,在我,可以少悔;在人,可以少怨。”意思是说话要简短且少,这样对我来说可以减少“话多必失”的悔恨;对于别人来说,可以减少对我的怨恨。

  《三国演义》中有个叫杨修的人,非常聪明,但就是管不好自己的嘴巴,喜欢多说话。一次曹操建造花园时,动工前,工匠们请曹操审阅花园工程的设计图纸,曹操看了什么也没说,只在园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工匠们不解其意,忙惊动杨修请教。杨修说:“‘门’内一个‘活’乃是‘阔’字,丞相是嫌园门设计得太大了。”工匠们按杨修的提示修改了方案。曹操见改造后的园门,心里非常高兴,问工匠们如何知道自己的心意的,工匠们说多亏了杨主簿的指点。曹操口中称赞杨修,心里却嫉恨杨修的才华。

  后来曹操平汉中时,连吃败仗,欲进兵,怕马超拒守,欲收兵,又恐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恰好掌管厨房的人送鸡汤,曹操见碗中鸡肋,沉思不语。这时有人入帐,禀请夜间口令,曹操随口答“鸡肋”。杨修见令传鸡肋,便让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将士们问何以得知魏王要回师,杨修说:“从今夜口令,便知魏王退兵之心已决。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魏王班师就在这几日,故早准备行装,以免临行慌乱。”曹操早恨杨修才高于己,今见杨修又猜透了自己的心事,便雷怒,以扰乱军心定罪,杀了杨修。这也正应验了一句俗话: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在日常生活中,因为说话太多而犯错或产生矛盾的事,可能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有时是自作聪明,有时是要泄愤,有时是好为人师,有时是不知深浅,为此得罪亲朋好友或者结下仇怨的人也不在少数。如果我们能够管好自己的舌头,多做事,少说话,应当会给自己带来很多的好处,会减少被人认为说大话、传是非、大嘴、口快等形象的机会。还要想到,即使你和亲朋的关系非常好,也不可以把自己或者别人的隐私全都说给人听。因为一旦双方关系恶化,那么从前的所说所述,就会成了他人和你争讼时所凭借的资本了。 (阿莲《论弘一大师改过经验谈》《洛阳佛教》2010年第2期)

  ○是否应管住自己的嘴巴?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敢于纳谏、从善如流的明主毕竟太少,喜听恭维赞颂之辞,也是人性中的一大劣根性致命弱点。杨修的被杀,显然是由嘴巴引来的横祸,其教训是惨重的,其启示是颇耐人寻味的。有嘴巴可以说话是幸福的,然而也正应了老子的那句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祸从口出,嘴巴竟会导致杀身之祸,在下从中读出了古代智者所说“慎言”二字的沉重分量。在心胸狭隘、忌贤妒能的上司面前,管好自己的嘴巴舌头,守住自己心灵的大门,关键时刻,沉默是金,也许是最好的人才自我保护的护身符。 (达亮《留意自己的嘴巴》《广东佛教》2007年第1期)

  ○在弘一法师的好友眼中,弘一法师是一个寡言君子的形象,因为弘一法师真正理解了中国那句古话:言多必失。言多必失,有些时候,讲者无心,听者有意,这样便很容易产生各种误会,在无形中结了许多怨恨,招致以后的果报。

  鬼谷子说:口可以吃饭喝水,不可以多话。意思是说要克制自己,不要乱说话。程明道说:道德提升,言语自然简洁。意思是说,有道德的人,自然寡言。朱晦翁说:觉察自己的话多了,就要检点。意思是说,话要适可而止,才不至失言。古人告诫说:凡是丧身亡家的人,因说话起祸的,占了十之八分。

  因此,言语谨慎是十分必要的。如果一个人总是滔滔不绝地讲话,说得多了,话里自然而然便会暴露出来很多问题。话多的时候,难免会涉及其他人和事,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人的心理感受不同,而同一句话由于地点、语气的不同,所表达的情感也不尽相同,别人就难免会对你所说的话,产生各种各样的误解,从而招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南北朝时,贺若敦(dūn吨)是晋的一员大将,自以为功高,不甘心居于人下,看到别人做了大将军,唯独自己没有得到升迁,心中十分不服气,口中多有抱怨之词。后来,他奉调参加讨伐平湘洲战役,打了胜仗之后,全军凯旋,他自以为必然要受到封赏,不料由于种种原因反而被撤掉了原来的职务,为此他更加不满,大发怨言。晋公宇文护得知以后,十分震怒,把他从中州刺史任上调回来,迫使他自杀。临死之前贺若敦对儿子贺若弼说:“我有志平定江南,为国效力,而今未能实现,你一定要继承我的遗志。我是因为这舌头把命丢了,这个教训你不能不记住呀!”说完,便拿起锥子,狠狠地刺破了儿子的舌头,想让他记住这血的教训。

  灾祸往往出自于口。无论你身处什么位置,也不管你财力、势力有多么雄厚强大,言辞均既能帮你平步青云,也能让你遗臭万年。所以,管不好自己的嘴,就相当于在自己身上绑了一颗随时都有可能爆炸的炸弹。 (节选自于海英《做人的无比智慧》)

  ○今生怎么了法?兢兢业业,谨慎注意身口意三业,不叫它犯戒,这样才有脸见阿弥陀佛。十业当中,唯口业难守。身犯杀盗淫,可起正意念防止;心最难防,也可起正意念防止;唯口业不得了。一言刚出口,已经追不及了。话刚出唇,已经造业了,最难防。希望大家防三业,要从口业防起。时时刻刻谨慎检点自己。你们不要仅仅看我是你们的师父,应看每人是你的师父。对每人现前,都不敢有一点放逸,这样道业才能增进,希望大家各自勉励。 (智谕法师《夏雨清凉节要》)

  ○值得注意的是,尤其在上师、高僧大德等严厉对境面前,千万不能说些乱七八糟的刺耳语。否则,上师若因此而显现不高兴,甚至示现圆寂,舍弃利益众生弘扬佛法的伟大事业,那你会有极大的罪过! (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第63课)

  ○有些事你心里明白便可以了,不要说出来。想必生活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景,有些事情只能心里明白,但不能说出来。一旦说出来,便可能会引起不好的后果。比如在一个特定的形势、场合、背景下,尽管有些事你心里知道,但是不该说的就不说,说了反而不如不说的好,甚至还会带来灾祸。或者是有人私下里向你打听一些有关别人的私人信息,或者是有人不怀好意地询问你对别人一些行为的看法,试图和你一块在背后控告、挖苦别人,这些时候,便是你运用“知者不言”的智慧的时候了,给他来个假装没看见、没听见,或者装傻充愣,这才是真正的“智者”了。相反,那些不知轻重,不知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毫无顾忌地拿起什么说什么的人,表面上似乎比别人多知道些东西似的,其实是真正的“不智者”。现实中,因为不懂得适时沉默,因此给自己带来麻烦,乃至带来灾祸的人,可谓数不胜数。 (文若愚《道德经大全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口业警示集       谨言慎行)(五明学佛网:口业警示集       谨言慎行)  

 做人要谨言慎行,​少说多做也是一种智慧 

 口业警示集66​(附录格言警语6 其它格言选 

 口业警示集65(附录格言警语5感善梯航选) 

 口业警示集64(附录格言警语 四集善录选) 

 口业警示集63(附录格言警语3重订增广贤文选) 

 口业警示集62(附录格言警语2佛光菜根谭) 

 口业警示集61(附录格言警语1) 

 口业警示集60(第九章求出苦轮 二念佛) 

 口业警示集59(第九章求出苦轮一忏悔) 

 口业警示集58(第八章学会说话 七规劝谨记) 

 口业警示集57(第八章学会说话 六时节因缘) 

 口业警示集56(第八章学会说话 五恰当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