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达真堪布:《现观庄严论》讲记十


   日期:2018/8/19 18:5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讲《现观庄严智度窍诀论》。

  己一、广讲所得遍智分四

  这里主要讲遍智,佛的境界。通过十种法相来宣讲。可以通过十种法相来表示遍智。

  庚三、(教授之果——抉择分)可分为二:一、略说本体;二、广讲特法。

  这是教授之果。前面讲过,发心,接受教授,然后以教授修行,得到修行的境界。为什么说抉择分呢?这里抉择指的是大乘的见道。在此处讲的不是抉择,而是抉择支分,即抉择之因,指大乘的加行道。大乘加行道是见道的因,所以叫加行道。

  抉择诸法的究竟实相,也就是远离八边的大空性,主要是以闻思为主,这个阶段叫资粮道。资粮道分小资粮、中资粮、大资粮三个阶段。对这些真理产生了一些觉受,心里有强烈的感受,这个阶段开始是加行道。加行道分暖位、顶位、忍位、胜法位四个阶段。

  最初,所取外境方面抉择空,对这种真理有觉受,心里有强列的感受,很明了,这个阶段刚开始是暖位。进一步增上的时候,开始是顶位了。能取是有境,指的是心,对有境抉择空,对这个真相有一定的觉受的时候,心里有强烈的感受,这个时候开始是忍位。进一步增上的时候,就是胜法位,胜法位接下来就是见道。经过四个修行的阶段,接下来就要进入见道了,即将要进入圣者的境界。

  加行道,先讲所依。加行道的所依是什么?它在何种众生相续中才可以产生这些道相呢?

  按小乘的观点,暖位、顶位、忍位,这三个未生之生——之前没有产生,初次产生。在人间,只有在除北俱卢洲之外的其他三个洲的众生的相续中才能产生。欲界的六种天界,在那些天人的相续中已生可以增长。最后的胜法位与见道的所依是一样的。

  按大乘的观点,除了人,在其他道众生相续中也可以产生加行道的这些功德。这是所依。

  加行道的智慧,属于闻思修三个中的修慧。在资粮道主要是闻慧和思慧,主要以闻思的方式去修行。已经有觉受了,心里已经有很强大的感受,这个时候开始进入加行道,加行道的智慧属于修慧。但是加行道已经对大空性、对诸法无生的真谛已经有了觉受,但他还在凡夫地,还是不离分别念,所以跟圣者的境界是不同的,到见地的时候才是现证。他的所见还是比量见,不是现量见。加行道是见道之因,在加行道胜法位结束时就是见道。胜法位和见道是在一生中要经历的,所以二者所依是同一个。

  第一个加行是暖位,它为什么叫暖位?这时不久在相续中产生见道的现观,见道能彻底断除遍计烦恼,也能断除一些俱生烦恼。见道如同一把火,我们接近火,感觉到火之暖时,预示着已经快要见到火了。同样,我们进入加行道时,快要现证诸法的究竟实相了(见道),在暖位时有这样的感受,所以叫暖位。

  到顶位时有一个特征。正常来讲,如果善根不回向,容易被违品摧毁,但是修行已经到顶位时,善根再也不会被违品摧毁,这是它的一个特点。

  到忍位时,对大空性的真理再也不会有丝毫的恐惧。小乘根性的修行人听到大乘的教义,比如远离八边的大空性时无法接受,心生恐惧,甚至吐血而亡。修到忍位时,对空性不会有任何恐惧,心里丝毫对这种真相、真理不会抵抗,所以叫忍位。

  最后是胜法位。胜法位是在世间当中,胜法位是最高的境界,没有比它再高的境界,再高的觉知,所以叫胜法位。这是大概的描述。

  抉择分分两个部分。

  辛一、(略说本体):

  所缘及行相 因缘并摄持

  菩萨救世者 如暖等体性

  简单介绍加行道的本体。这里讲了加行道的五种法相,也可以说是五种特点。

  第一个法相:所缘,以无常等为特征之四谛如同幻觉的所缘。四谛十六相,四谛每一个都有四个行相,总共有十六相。这是小乘的说法。大乘里承许,总共有三十二种相。比如常和无常都是无有自性的,小乘认为常是无有自性的,他们执着无常,用无常对治常有的分别念,但是在大乘里,无常也是无有自性的。所以这样下去总共有三十二种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三十二相含摄轮涅一切法,所以是所缘。

  第二个法相,断除了对彼等一切的耽着,远离了三十二种增益的法无我行相。断除三十二种增益就是法无我,如果断除十六种增益,仅仅是人无我,不能达到法无我,所以这里是法无我之行相。“所缘”指的是对境,“行相”属于有境。

  第三个法相,生起三乘一切证悟的因缘。小乘没有这个特点,下面会讲。大乘生起三乘一切证悟。三乘指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一切证悟的因缘,通过它,可以产生三乘一切证悟的智慧和现观这样的因缘。这也是它的一个特点。

  第四个法相,被善巧于内外方便,把握诸有(轮回)寂(寂灭)之法的善知识所摄受。善知识有内在的和外在的。内在的善知识是智悲双运的见解,外在的是具有大乘法相的善知识。这些都是善巧方便,让众生断除一切分别念。小乘缺乏这样的善巧方便,缺少内在和外在的善知识。

  第五个法相,菩萨作为救护世间众生者,即如同暖等加行道的体性一般。菩萨有发心,可以解救三界一切众生,有这样的发心和勇气,同时也讲了他的所断。所断在后面会展开讲。

  总共讲了五种特征、法相。具备五种法相、五种特征的加行道的暖位、顶位、忍位、胜法位,有四种支分。进一步再分,每一个加行,都可以分上品、中品、下品,总共有十二个。这是大乘加行道,也叫抉择分的本性。

  依具四分别 分下中上品

  胜出诸声闻 及以诸麟喻

  麟喻指独觉,讲的也是加行道。加行道自身所断的能取所取四种分别念,是以所断的形式来依靠具备的。能取所取各分清净、染污、实有、假有四个分别念,以所断的形式具备。在这里解释偈颂,这样讲的。因为以四加行只能分别将各自的分别念削弱,加行道自己也是分别念,可以对治一些分别念,成为自己所断的分别念。这就是经常讲的以毒攻毒、以妄治妄的方式对治。

  它没有办法彻底断除,所以不能从根本上断除(分别念)。因为它自己也是分别念,所以没有办法彻底断除分别念。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这种修行,修到见道,现见诸法的究竟实相,这个时候证悟了大空性,不是比量,而是现量见。这种现观,有彻底断除所断的能力和作用,之前是没有的。

  我们通过学中观等,对诸法的究竟实相——大空性产生相似定解,然后通过资粮道、加行道的修行,最后可以现证诸法的究竟实相大空性,然后再串习,通过修道最后可以现证佛果。

  通过以上五相,通过以上所讲的所缘、行相、因缘、摄持、所断五种特点、法相,而将大乘暖等四加行分别划分出下、中、上三品的此等十二种加行道,是远远胜出诸声闻,以及以诸麟角来比喻的独觉加行道的。而将大乘暖位、顶位、忍位、胜法位,分别划分出下、中、上三品等十二种加行道,从而远远超越小乘的加行道。如何超越的呢?

  诸声闻、独觉的暖位等,也有四个法相,但是不同于大乘。小乘仅仅将对四谛的抉择作为所缘。比如苦谛、无常、无我、痛苦、空性,每一个都有四个行相将四谛抉择作为所缘,它的所缘共有四谛十六相,通过四谛抉择十六相。

  大乘则不一样,对于人无我的真谛,这些相也是要破的,对无我空性也不能执着,要断除对十六行相的耽着,所以他的所缘共有三十二种,也可以说是轮涅一切法。

  具有强烈耽执于无常等等的补特伽罗人无我行相,是仅仅生起劣乘诸证悟的因缘。小乘是这样的状态,但大乘不是,大乘是法无我,对轮涅一切法无有耽着,将其观为无相、空性,二者有着很大的区别。小乘有界限,大乘没有界限,无量无边。所缘也有着天壤之别。小乘声闻乘或独觉乘的证悟,无法成为大乘证悟的因缘,仅仅是生起劣乘诸证悟的因缘;大乘可以成为三乘证悟的因缘,这是区别。

  因执著于堕入有寂边戏而远离善巧方便,因而是下劣的摄持[善知识]。小乘缺乏内在和外在的善知识,大乘具备这个条件,有外在和内在的善知识。大乘修行人以善巧方便,可以不堕入轮回边和寂灭边,即一切边。小乘没有这样的条件,虽然没有堕入轮回边,超脱了轮回,但是最终堕入了寂灭边,他们执着无我、空性,有漏皆苦,诸法无常等等,执着这些相,所以堕入了涅槃边。这也是一个边,他们是没有办法度众生的。这是差别。

  断除大、中、小分别念各自所断的对治也是毫无关联或毫不具备。大乘每一个加行道,各自都有上品、中品、下品。小乘不具备这些,这是所断上的差别,所断方面差别也很大,大乘要断除所有的分别和执着,小乘断除了一部分,比如所取的耽着,这样的分别念。

  辛二、(广讲特法)可分为三:一、宣说所缘、行相与因缘三者;二、宣说所具法分别念;三、宣说善知识之特征。

  壬一、(宣说所缘、行相与因缘三者)可分为二:一、广讲加行道之所缘及行相;二、结语。

  癸一、(广讲加行道之所缘及行相)可分为四:一、暖位之所缘及行相;二、顶位之所缘及行相;三、忍位之所缘及行相;四、世第一法之所缘及行相。

  子一、(暖位之所缘及行相):

  加行道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暖位,先讲暖位的所缘和行相。

  所缘即自己特有的对境,行相是取境的方式,也可以说是有境自己的状态,意思是取境的时候,它的状态是什么,是有分别还是无分别,有分别是什么样的分别,是能取的还是所取的。

  经中以“菩萨之词义如何”而询问了所依之身份菩萨,并进一步阐释出此等了不可得的道理。对于作为其部分的暖位所依,经中也以“如是须菩提,犹如虚空无有鸟迹……”以及如梦如幻等无住无得的比喻进行宣说。并将九种比喻与九种所取分别念相对应。同样,以下五法也是将分别念与比喻之义相结合而进行宣说的。

  以上讲的是出处。经中记载,佛弟子向佛问菩萨为什么叫菩萨?佛就此宣讲了菩萨及其很多不可思议的境界、道理,尤其讲了暖位。以鸟在空中飞翔,虚空中不会留下鸟的痕迹作比喻,菩萨不会耽著于任何法。大藏经里有《般若经》,《般若经》中讲了很多这方面的内容。

  暖位的本体:对于分别四谛具有明得胜解的相应等持与智慧,获得了犹如火焰一般的见道智慧前兆暖相。

  菩萨有四种胜解行,明得胜解是其中之一。明得胜解是指生起通达于内外法所立名言如梦如幻之慧。大乘所有的道都是如此,包括加行道,都是止观双运的。对四谛所摄的一切法所产生的境界,也是止观双运的。等持是指禅定,与智慧是同时的。

  以上讲的是暖位的本体。对于一切法,尤其是所取能取,属于所取的一切法都无有自性——没有实质性,都是以分别心假立的,对此道理产生觉受。所缘是一切法,尤其对所取方面更有觉受,处于这样的一个阶段。

  所缘无常等 是四谛等相

  现在分开讲暖位及其所缘和行相。暖位也分三个——下品暖位、中品暖位、下品暖位。

  下品暖位:

  所缘:声闻在通达无常等依靠四谛的能依(等相)十六行相自身本体为空之后,从而对外境色法等断除了增益,即是(所缘之)基础。

  佛在经中也以“舍利子,菩萨摩诃萨行持般若波罗蜜多时,若耽著、沉湎、思维于‘色法无常、痛苦、空性及无我’,此菩萨摩诃萨具法爱过”等等而作了宣示。

  这是对法的一种爱过——耽著之意,对菩萨来说这是道之过患。意思是对无常等也不能执着。小乘执着无常、痛苦、空性、无我,比如执着无常,以对治常有。但大乘若是这样修行,是对无边的一种耽著。所以对大乘修行人来说,这也是道之过患。

  总而言之,就是以从色法直至一切种智(轮涅一切法)之间的所有法都远离破立(遮破与建立)等等的特法作为所缘。也就是说,不是以《俱舍论》等论著中所宣说的十六行相之类作为所缘,而是以无有边际之行相作为所缘。虽然我们以分别念可以进行建立和遮破,但是在究竟的自相上都是不存在的。这是大乘与小乘的不同之处。

  行相破著等 是得三乘因

  行相:具有破除了耽著无常等名言的大中小三种妄念,彻底无有执著或超离诠说的行相。

  以上所述,为下品暖位的所缘以及行相。

  因缘:是获得三乘所有证悟之因。

  自此下品暖位以后,所有因缘的特征,都可以继续沿用,故下面不再赘述,因为都是通用的、统一的,都具备这个特点。

  有关四谛各自的经教,真可谓卷帙浩繁,在讲述道谛所缘及行相时,经中也以“心以心而不存在,心之自性乃光明”等作了论述。

  色等离聚散 住假立无说

  中品暖位:

  所缘:将对色法等,以真如作意而使成立或者集聚不可得(离),以胜解作意而使消散或者遮破不可得(离)的特法作为所缘。一切法都有这种特点。

  行相:因为将远离了对名言不同相续的安住作为特法,所以对不同相续自相所诠的耽执,安住以及相同的共相所诠都不存在(无),就是中品暖位的行相。

  名言中的有自相所诠这个观点,别说大乘,因明中也是不承认的。属于共相的所诠也是不存在的。至于想表达的所诠之耽著,除了假立之外,实际上并不存在。

  归根结底,无论是自相还是共相,所诠就是不存在,因为能诠的一切言词都不存在的缘故。

  上品暖位:

  所缘:从色法直至一切种智之间的所有法,都除了假立之外根本无法成立,是上品暖位的所缘。除了假立之外,以智慧观察根本无法成立。

  行相:善、不善以及无记的任何法都不可诠释,便是上品暖位的行相。

  至于对假立的执著也不存在的观点,则是从入定之后息灭一切分别妄念的角度而言的。若是出定后,以假立的方式存在。

  以上讲的是暖位的上中下三品,每一品都是从所缘和行相这两个角度来诠释。

  子二、(顶位之所缘及行相):

  对于诸谛具有明增胜解的相应等持与智慧,在防止以违品动摇善根方面已经达至顶峰阶段。一旦获得顶位,则在任何时刻也不可能出现被邪见违品截断善根的情况。

  明增胜解也是菩萨的四胜解行之一,是指生起通达名言所说事物不唯如幻之智慧。

  色等不安住 其体无自性

  彼等自性一 不住无常等

  顶位也分上中下三品,首先讲下品顶位,也是从所缘和行相的角度来讲。

  下品顶位:

  所缘:作为缘于色法等事物之心(有境),其所缘是不可安住的。若究其原因则是因为,作为色法等等,其体性实际上本无自性。因此,不见色法等相便是下品顶位的所缘。

  行相:作为色法等法,以彼等其中一法的自性空,便可将所有法的自性空归结为一体。因此,以不住于色法等诸法常与无常等等的智慧而通达(常、无常都不住),便是(下品顶位的)行相。

  一个法空性则所有的法空性,但是证悟的时候不一定能这样证悟,菩萨或修行人的慧根是不一样的,但是从对境的角度讲就是这样的。

  佛经中就此也以“因行于般若而不住于色法”等无住、无得的比喻进行了阐释。

  彼等彼性空 彼等自性一

  不执著诸法 

  中品顶位:

  所缘:作为无常等法,彼等以及彼等体性为空的空性(它们的本性),加上无常等法,彼等相互之间在同一自性当中以一体而无有差异,便是中品顶位的所缘。

  行相:不执著于诸法之我与我所的所取或者谛实,便是中品顶位的行相。

  不见彼相故 智慧所观察

  一切无所得 

  上品顶位:

  所缘:作为色等诸法,彼等并不存在蓝色、黄色等相,因不见诸相之故而不缘于色法等,便是上品顶位的所缘。

  行相:经中曾以“根德界索阳(遍行习技)” 的教证而进行过宣说。意为:在修习自道时,因执相而不见真谛;趋入般若后,便依靠不执相而见真谛。如果以通达实相的智慧来观察一切万法便会发现,一切万法在一切时刻都是相与无相皆无所得,这样的证悟境界,便是上品顶位的行相。

  根德界索阳最初是个小乘修行人,他执着无我空性的这些相,故而没有真正见到真谛。后来趋入大乘,断除了对一切相的执着,才现证了一切法的究竟实相、真谛。这是佛经里记载的,依教证而进行宣说。

  以上讲的是顶位。顶位加行也分上中下三品,各品都是以所缘和行相的角度宣讲的。

  子三、(忍位之所缘及行相):

  忍位的本体:在诸谛方面具有与趋入及随顺胜解相应的等持与智慧,因堪忍无生之义,故称为忍位。

  随顺胜解也是菩萨的四胜解之一,即入真实一分胜解,生起通达诸法名言性空之智慧。堪忍无生之义也是大空性的意思。修到这个境界的时候,对空性义理再也不会产生丝毫的恐惧,内心对大空性义理不会有任何不接受和对抗。

  在获得忍位之后,就不会再堕入恶趣,这也是它的一个特点。不堕恶趣没那么容易。我听很多人说过,说去世的人走得很好,身体是暖的、软的。好像往生了,最起码也升天了。其实这是很难的。只有修行到忍位境界的时候,才再也不会堕入恶趣了,之前都有可能。忍位之前的那些菩萨都很有修行、很有境界,但如果修不好,修行出现障碍,也有可能堕入恶趣。但是修到忍位的时候,就不会再堕恶趣了,这是绝对的。

  色等无自性 彼无即为性

  下品忍位:

  所缘:现见色法等无有自性所取之相的特法,便是下品忍位的所缘。所缘也是一切法,每一段所缘都有自己的特法。

  行相:通达色等诸法其实并不存在,只是在具有耽执的凡夫面前便会显现的本性。便是下品忍位的行相。

  因明里讲过,都是分别心假立的,都是不存在的,现在的科学也能证明。一都会说“无常、虚假”,但是并没有真正明白。其实,事实真相就是如此,都是虚假的,无实有的。忍位阶段,主要是对一切法,尤其是能取方面有觉受。

  无生无出离 清净及无相

  由不依彼相 非胜解无想

  中品忍位:

  所缘:色法等一切法既不存在生死轮回,也不存在出离涅槃的本性,便是中品忍位的所缘。轮涅都不存在了,轮涅平等,这个境界已经很高了。

  行相:因证达诸法自性空的空性,从而通达了能成就身语意三门、诸相以及刹土清净之因,便是中品忍位的行相。

  上品忍位:

  所缘:以证达诸法空性而现见所取无相,便是上品忍位的所缘。

  行相:由内心不依靠色法等彼相,并非以胜解作意印持诸相,而是通过相作意而无想,便是上品忍位的行相。

  忍位有上中下三品,各自以所缘和行相描述的。

  子四、世第一法之所缘及行相:

  胜法位也叫是世间第一法,即世间最高的境界、

  世第一法的本体:以各别自证之慧(见道之后才会有佛的自证之慧),而在诸谛方面具有与无间三摩地相应的等持与智慧,因在见道之前且与其无有间隙。以这种三摩地就现证诸法的究竟实相,随即便可出现圣者地之见道,所以接近于见道,并为世间法中首屈一指之殊胜法,故称为世第一法。

  正定定作用 授记尽执著

  下品胜法位:

  所缘:与健行三摩地等正定无有差异的色法等法性,便是下品世第一法的所缘。

  行相:正定的作用,就是具有于所调世间界中事业任运自成的果法之相,这便是下品胜法位的行相。

  中品胜法位:

  所缘:因为诸佛将安住世第一法授记为自然之法性、自然规律,故顺同于此的正定,便是中品胜法位的所缘。

  行相:在入定、授记等方面断尽了执著,便是中品胜法位的行相。

  三互为一性 正定不分别

  上品胜法位:

  所缘:所修之对境——般若,所修之法——正定,以及修持者——菩萨三者,也叫三轮,是互为空性、同一同体的自性,即将要现证空性,便是上品胜法位所缘。

  行相:因外境诸法不存在,所以有境正定也不可分别,为成就修习见道的殊胜方便,这就是上品胜法位的行相。

  胜法位也分上品、中品、下品,各自都有不同的所缘和所行。

  上述所讲的这些内容,有些看似一样,看似统一,或者看似相似,实际不是相似;看似重复,实际没有这样的过患。

  中品忍位是从因法的侧面,下品胜法位是从果法的侧面,下品忍位是从二谛本体的侧面,其余九位是从法性之相的侧面来阐释为所缘的。还可以解释为:加行道的所缘与行相是从本体的角度而言的;有些是从分类的角度而言的;有些是从果法的角度而言的;有些是从所依正定的角度而言的。虽然存在着诸如此类的论点,但其宗旨仍然是,无论是在暖位等任何阶段,都要修习般若波罗蜜多。

  在修习般若波罗蜜多时,缘于远离一切边戏的真如法性之后,所感诸相也不存在任何边戏之自性,无论是能取还是所取,都是无有边戏的,都要远离一切边戏。如果没有了知所破戏论在各个阶段断除方面的所诠也是如此(不存在任何边戏)的要点。他的所断无论是什么,实际抉择的是远离一切边戏的真如。在偶然具有的体会当中,体会也好,了知部分的无生空性也好,以内心是很难通达般若甚深密意之皮毛的,这一点尤为关键。

  无论讲什么,都是要远离一切边戏,因为真如的对境是远离一切边戏,所以有境,我们的智慧或觉悟,也要远离一切边戏,这样能取所取才会相应。如果不是这样,不会真正通达般若的真意。但是这里讲的加行道还是分别念。可能没有立即息灭一切边戏的。但我们无论是以轮番交替的方式,还是修行时以毒攻毒、以妄止妄的方式抉择大空性,这是极为关键的。其他的,通过各种角度讲的,境界方面稍微有些不同而已,大致上都是一样的。

  癸二、(结语):

  是顺抉择分 下中上三品

  抉择上述是诸法,便是无漏见道;与彼分相顺同的一切,即是作为见道之因的抉择分。

  资粮道行者以抉择诸法无自性的方式进行修持,从而获证在所取无实方面的最初明相。资粮道以闻思为主。但也是不确定,因为众生的根基不一样,但一般情况下是这样的。最初明相是暖位,明相的进一步增上是顶位。

  产生能取无实方面的最初明相之际,便是忍位;此相)的进一步增上,即是胜法位。暖位、顶位、忍位以及胜法位诸等又可分为下中上三品,下品、中品、上品。故其分类有十二种。

  这讲的是加行道的暖位、顶位、忍位、胜法位四种加行道,主要讲的是所缘和行相。因缘在前面讲了,都是一样的,所以后面没有单独讲。摄持,内外的善知识摄持,也是一样的。主要是从所缘和行相两个角度讲的。还有所断(即分别念),也有很多种,这些在下面会进一步展开讲。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上师仁波切宣讲于2018年6月11日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达真堪布       现观庄严论)(五明学佛网:达真堪布       现观庄严论)  

 金易明教授:弥勒菩萨《现观庄严论》思想体系略述 

 达真堪布:末法时期的众生有两个特点 

 达真堪布:六度新解(二)疫情期间如何修持安忍、静虑、智慧 

 达真堪布:若是你有智慧到处都是阿弥陀佛和观音菩萨 

 达真堪布:疫情期间如何修持佛法? 

 达真堪布:让隐身的化身佛切换到在线状态 

 达真堪布:拜财神灵验的关键是什么? 

 达真堪布:透过无常找到永恒 

 达真堪布:认真不是执着,放下不是放弃 

 达真堪布:为了平安幸福,不要吝惜你的祈祷 

 达真堪布:今年,你要集的福都在这儿 

 达真堪布:相爱何必要相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