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第十八愿善导释》 081 净土法门非二力法门 |
||
|
||
三、净土法门非二力法门 有的人认为净土法门是二力的法门,虽然有他力,也必须有自力,或者自力一半、他力一半,或者自力一分、他力九分,总之认为要有自力才能往生极乐世界。这种说法可以说是完全错误的。 我们说“力”(力量),是就娑婆到极乐世界来讲的,要从娑婆到极乐世界,我们哪有什么功夫、功德?如果说精进念佛就是自力,可是我们再怎样精进念佛,如果没有弥陀的愿力,也无法往生;再怎样精进念佛,如果不愿往生极乐世界,也不能往生。所以,从“缘”来讲,完全都是阿弥陀佛的力量,我们只不过是愿生弥陀净土,而专称这句佛号而已。 但是,这句阿弥陀佛名号本身已经具备往生的功德资粮了,不需要加上我们半丝半毫的功德,我们只要称名念佛,就相应于阿弥陀佛救度我们的愿。所以,善导大师就说: 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 “阿弥陀佛”这四个字,是我们往生的功德资粮。 所以,从娑婆到极乐,完全是靠佛力,我们只不过是随顺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呼唤我们说“十方众生,要欲生我国”,那么我们就“愿生彼国”;阿弥陀佛呼唤我们,跟我们约定说“要乃至十念”,我们就专称弥陀佛名地乃至十念,来跟阿弥陀佛的本愿相应,就如此而已。 我们强调往生完全是靠佛力的道理就在这里。 四、本愿称名之传承 龙树、天亲、昙鸾、道绰、善导一脉相承,皆以称名念佛为本愿,故曰“本愿称名”,称名念佛即是往生正因、正业、正定业故。 善导大师是相承于谁呢?相承于龙树、天亲、昙鸾、道绰,善导大师集其大成,他们都是以称名念佛为本愿。 龙树菩萨关于净土法门的代表著作就是《易行品》,《易行品》就是在讲阿弥陀佛的“本愿称名”,而且说本愿称名是“易行道”,同时用乘船来比喻。龙树菩萨在《易行品》中说: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常应忆念。 这是龙树菩萨的传承。 天亲菩萨《往生论》说: 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 又说: 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由这两段法语来会通,“称彼如来名”就是佛的本愿,唯有“称彼如来名”才能呼应弥陀名号之中的光明功能,所以说“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也唯有“称彼如来名”才能吻合阿弥陀佛这句名号的意义、功能,唯有“称彼如来名”才可以称为真实的修行,否则不是真实的修行。同时显示,不论何人,只要“称彼如来名”,都能快速拥有成佛的大功德而快速成佛。 这两段法语就是天亲菩萨“本愿称名”的传承。 昙鸾大师的传承,在这份讲义中也提到,昙鸾大师于《往生论注》言: 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便得往生安乐净土。 又言: 缘佛愿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 经言“十念”者,明业事成办耳。 这几段法语,都很明确地在传承“本愿称名”这个法脉。 道绰大师的传承,讲义中也提到: 道绰大师“本愿取意文”言: 若有众生,纵令一生造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这些都是有关“本愿称名”的内涵。一直到善导大师集其大成,善导大师关于第十八愿的解释就非常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