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达真堪布:《现观庄严论》讲记十七


   日期:2018/9/9 20:2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讲《现观庄严智度窍诀论》。

  己二、(广讲能得之道智)可分为二:一、道智之支分;二、道智之整体。

  庚一、(道智之支分):

  之前我们讲过所得之法——遍智。遍智是佛的境界,也是我们最究竟的成就,但不是我们言思的范畴,所以如果要直接讲述有一定的难度,于是就通过十个特征、法相来表示遍智。

  遍智是我们每一个大乘修行人所追求的最终目标——佛的境界。若想获得这样圆满的智慧,需要依靠道智。这就是为什么讲完遍智接着要讲道智的缘故。道智是遍智之因,二者是因果关系。

  讲道智,先讲道智支分。支分有几个,其中之一是变成道智之法器。想要在相续中产生道智,首先要成为法器。如何在相续中产生这种道智,这种菩萨的境界?这里主要讲的是要遣除、降伏傲慢心。有傲慢心不可能产生功德。这里直接讲的是傲慢,间接也讲了其他烦恼。不可以有现前烦恼,也可以说不可以有粗大的烦恼。在这里,傲慢是作为代表,其实傲慢是最大的违缘,也是最大的障碍。

  调伏诸天故 放光令隐闇

  当年佛陀宣讲佛法、转法轮的时候,来了很多天界众生。因其有一些神通,身上有光,就心存傲慢。佛观察到这些后,以智慧之光调伏了这些众生,消除了他们的傲慢之心。然后给他们传法。当年来听法的有欲界和色界的天人,欲界的天人有四大天王、三十三天等等。无色界是没有色身的,不能来听法,能听法的主要是色界的天人。

  为了(调伏)欲界与色界诸天人,使其堪为生起道智之法器的缘故,诸善逝以智慧所放射出的自性光芒,而令诸天以业所生之光隐闇。一切佛都是这样的,释迦牟尼佛也是如此。

  天人身上的光是业力生的,属于异熟果。佛法的光是自性的光,也是智慧之光。相比之下,天人之光如同放置于上品纯金旁边的赭石一般黯然失色。从而摧伏诸天因自恃形貌端严,兼具光明等等而自视甚高,致使内心极不调柔,烦恼此起彼伏,成为生起道智的违缘。天人哪有佛的功德、神通?于是心生惭愧,从而消除了傲慢,变成了道智之法器。

  天人的福报比人大,无论相貌、福报,人都无法与天人相比。他们还有一些神通,心里自然有傲慢心。佛经过观察,发现他们的内心极不调柔,烦恼此起彼伏,以这样的状态听法肯定不会受益,也不可能在相续中产生道之智慧,于是就示现神通。无论是佛自性的智慧光芒,还是佛本具的功德,天人再有神通、福报,也不可能与佛相提并论,他们很惭愧,消除了傲慢,同时也消除了其他的烦恼,或者说是粗大的烦恼,同时也遣除了修道的违缘、障碍。

  如果心怀烦恼,无论是傲慢,还是嗔恨,烦恼现前的状态下,都不可能产生功德,也不可能产生道之智。闻法时若有傲慢等烦恼掺杂,如同向有毒药的容器里灌输再美好的饮食,也不能享用,否则,会丧失生命。

  同样,如果你相续中有现前的烦恼——傲慢、嗔恨心等,即使听闻的法再殊胜、再究竟,也会丧失自己的慧命。不但没功德,反而有过患,所以要放下烦恼。想除掉烦恼的根很难,需要经过漫长的修行。所以,我们经常讲,无论是闻法,还是求法,要有恭敬心。

  闻法不可以缺少恭敬之心!恭敬心能对治傲慢等烦恼。傲慢等烦恼现前时,闻法、接法均不如法。不要说产生道之智慧,菩萨的境界,哪怕真正要得到法益、传承,都必须要有恭敬心。

  现在也有些人说我们应该去结缘一些高端人士。所谓高端人士,肯定会有傲慢心。有才华、势力、容貌、名气,把这些作为对境,自己觉得“我”很了不起,这种心态叫傲慢心,这些人很难成为法器。其实不分身份,只要是有缘众生,我们都会结缘的,因为有缘、有恭敬心之人才可以成为法器。如果没有一点恭敬心,不去降伏傲慢等烦恼,不可能成为法器。没有成为法器,我们所传授的法再殊胜、再究竟,也不可能利益到众生。所以,我们以前是这样,以后也是一样的。主要是有缘的、有恭敬之心就行,有恭敬之心才能得到佛法,得到佛法了就肯定能得到佛法所带来的利益。现在很多人,也在闻法的行列当中,但是没有恭敬之心,不可能得到佛法。

  用耳朵听法是得法吗?不是。用眼睛看佛是见佛吗?不是。要得到法,见到佛,要靠心。心里恭敬、清净才能得到法、见到佛。即使身在闻法的行列中,即使听闻了很多的经典和论典也不能得到法。如果真正能得到法,肯定会得到法益、法喜。所以恭敬心很重要。闻法、皈依佛门、依止上师,都要有恭敬心。

  在上师座下闻法,在上师身边接受传授,如果没有恭敬心,还存有傲慢等烦恼,表面上看听到了很多经典、论典,接了很多传承,其实只有害没有利,因为丧失了慧命,这样还不如不依止、不亲近上师。依止上师善知识一定要有恭敬之心。

  有些人只看上师善知识的过患和缺点,生起各种各样的邪见。“我在某种方面比上师还厉害,比这位善知识还好。”如果心里有这种傲慢之心,还不如不亲近、不依止。如果你想亲近上师、依止善知识,要以恭敬之心才可以得到上师传授的法要,得到上师真正的摄受。道智支分讲的是心态,不要有傲慢心等烦恼。

  令我慢等违缘荡然无存的做法,便是生起道智之所依。诸位后学者们也应当令断除我慢与怯懦等等(的决心)在相续中生起。

  心态要保持适度。太高傲不行,太低落也不行。低落即对自己没有信心:“我只是个初学者,我不可能得到这些功德,在我的相续中不可能产生菩萨的境界,不可能产生道之智慧。”这样的心态是不可取的。既不高傲也不低落,心态保持适度。以这种心态修行,相续中才可以产生这些功德。

  能依之道智的内容包括生起方式、本性以及所作事业三方面。即功德在众生相续中以何种方式生起,以这三个方面来讲。

  境决定普遍

  (一)生起方式。即怎样才能生起智慧。

  从暂时的角度而言,道智是从具有空性大悲心的菩提发心中产生的,因而为境决定。

  发菩提心之人的相续中会产生道之智慧。菩提心有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必须是有上求佛果、下济众生之心。有这种发心的众生,相续中才能产生道之智慧。胜义菩提心是智悲双运的,智是空性见,悲是大悲心。因为以胜义菩提心即不堕入轮回边,也不堕入寂灭边。有空性见的智慧,就不会堕入轮回边;有慈悲之心,就不会堕落寂灭边。所以,胜义谛是智悲双运——即有智慧也有慈悲,一味一体之意。这是境决定,从暂时的角度讲的。

  从究竟的角度而言,因为一切众生皆具如来藏种姓,声闻缘觉等所有众生都可以生起大乘唯一之道智,故而为“普遍”。

  有境决定和普遍。普遍是从究竟的角度而言,所有的众生——声闻、缘觉、菩萨——三种种姓者最后都要进入大乘,即使是声闻和独觉,也要如此。因为都具如来藏之种姓。当唤醒种姓时自然会进入大乘,自然在相续中会产生大乘道智智慧。大乘道,即大乘唯一之道。

  声闻乘和缘觉乘都是暂时的,不究竟的。究竟的只有一乘——菩萨乘。通过菩萨乘,可以真正到达佛果,现证菩提。有些众生如果直接接触大乘佛法,抱着成佛的目的直接去修行,心里会有一些烦恼,甚至会产生一些障碍。所以为了这类众生,先讲声闻乘、缘觉乘,修证一下,最后佛劝请他们,从寂灭的状态中出来,唤醒他们的大乘种姓,使其趋入大乘。

  依照《楞伽经》、《妙法莲花经》、《吉祥鬘天女经》、《狮子吼经》等经典的含义来讲,之所以安立不同的三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都是具有不了义之密意的。

  不了义之密意都要具足这三个特点。

  其用意:是因为暂时必定存在着三乘,众生的根基是不一样的,有的喜欢小乘,有的喜欢声闻乘,有的喜欢独觉乘,有的喜欢菩萨乘,所以暂时建立三乘。

  其必要:是为了令惧怕被长劫阻隔之佛地的众生暂时在声缘二乘进行休整,随后将其引入佛道。一说经历三大阿僧祇劫可以成佛,有些人会产生恐惧,三大阿僧祇劫是何种概念?是极其漫长的时间。

  如果刚开始就讲大乘,很多人会失去信心、产生恐惧。现在学佛人当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人,有的特别喜欢入定、静坐,有的特别希求自我解脱,有的情愿独居一处,不喜欢接触世间人。为了摄受这种心量不是很大的、不是决定菩萨种姓的众生,佛讲了三乘。先让他们成就声闻乘和缘觉乘这些果位,在寂灭境界中安住,自我解脱,修证一下。这是必要,也是一种引导方式。

  独觉佛,即独自一人居住,独居一个大劫都没有问题。最后佛会劝请他们在这种境界中出来。但是他们没有慈悲心,所以堕入了寂灭边,他们求的是自我解脱,特别喜欢静坐。有慈悲心肯定不会离开众生,离弃红尘。菩提心就是给这些无明、颠倒的众生发的。

  现在也有这样的人,包括出家人里也有,都在念仪轨、观想,自己却在那静坐,傻乎乎地呆着,什么也不想。这种人好像不是大乘种姓,不是法器,不太适合在这里,因为这是大乘的道场,修行的是大乘佛法。这种人可以去修阿含,去修小乘的佛法,先求自我解脱。真正获得了声闻缘觉的果位,在寂灭的状态中,几百年、几千年,甚至一个大劫都可以。因为没有慈悲心,只能这样修行。为了这种众生,佛安立了三乘,这并不是究竟的。

  以实理可害。因为什么?

  第一,消除障碍是合理的,因为客尘如同云朵、污垢一般,可以清除。

  不管是烦恼障、所知障还是习气障,都是染污,烦恼障障碍解脱,所知障障碍成佛,断烦恼障、所知障、习气障,要从根上断掉的,这些也是染污。烦恼好像天上的云朵,容器里的污垢。污垢不是容器本身,所以可以擦拭干净。云朵也是如此,它不是天空本身,通过风吹可以散掉。

  我们的污垢、染污是客尘,是突然起来的,可以断除、清净的。声闻和缘觉的所证也是不究竟的,他们只证悟了人无我以及法无我的一部分,其他很多还没有证悟无我空性。他们在所断方面也是不究竟的,只断了烦恼障和粗大的所知障,很多所知障即其他的障碍都没有断,还有很多法都没有证悟空性,还是分别执着。他们所证和所断也是这样的,只断了烦恼障和一些粗大的所知障,还有很多的细微所知障、习气障没有断。但是这些障碍最终都是可以断除、清净的。

  从究竟而言,心的自性是断除痛苦之因——我执的种子,并现前证悟真实之本体。心之自性就是这样,断证都可以圆满的。虽然声闻和缘觉在所证和所断方面没有达到究竟,但都是可以究竟的。因为不存在痛苦的折磨,存在着作为对治的,以与痛苦之因直接相违的二无我来进行辨析的智慧。因为证悟了二无我的智慧,可以断除人执和法执及所有的执着。并且由于三有的烦恼已经穷尽,所以不存在三有的生,但无漏的生却仍然存在。

  通过智慧、证悟断除烦恼障、所知障等障碍,如同断除树根。树根断除之后就不会再长出枝叶。同样,以二无我的智慧断除了我执和法执,就不可能再产生我执和法执,这样,所知障和烦恼障也就没有了。

  人执、法执都是可以断除的,也有断除的方法,即证悟二无我就可以断除。有些人可能会有疑惑:断除了之后是不是还会生起来?不会的,因为是从根断除的,如同树根断除了,再也不会长出枝叶一样,仅仅压伏一下,没有意义。

  此处讲的意思是,所有的众生都有佛性,心之自性就是可以断证功德圆满的本性——所断的都可以断除,所证的都可以证得,断除之后再也不会产生,如同树根断除后再也不会长出枝叶一样。

  最终都要进入大乘,都会成佛。此处有一个辩论:众生都有佛性,那么,众生都一定成佛吗?还是可能成佛?还是必定成佛?有不同的观点:有的说所有众生可能成佛,但不是所有众生绝对成佛;有的说是绝对成佛,不是可能成佛,因为都有佛性;有的说,有佛性所以可能成佛,但是不是绝对成佛,因为佛性是要唤醒的,但是不一定都能唤醒。

  自宗的观点是绝对成佛的。但这样承许有过患:若众生都成佛了,佛的事业就间断了。佛的事业应该是恒常的,若是没有众生,佛的事业就有结束的时候了。如果众生都成佛,轮回也有结束的时候。如果众生不存在了,轮回也就不存在了,这样轮回就有终了。如果有终,也就有始了。

  但是可以这样理解:众生都有佛性,所以绝对成佛,但众生是无量无边的,是不可数的,所以不可能有都成佛的时候。对方可能没有明白这个道理。不可能出现众生都成佛、轮回空了的状况,否则,众生就是可数的、有量的了。所以佛的事业不会间断,轮回也不会有终。

  此处还有一个辩论:轮回是有始终的还是无始终的?有的说有始终,有的说无始终。自宗的观点是轮回没有始终,若是有始终就不叫轮回。之前我们讲过,个人的轮回是有终的,但是整体的轮回是没有始终的。这只是简单讲,并不是仅仅这样讲就可以服众,还是有很多辩论之处。

  三乘有了义和不了义的,此处也有辩论:有的说第二转才是了义的,第一转和第三转都是不了义的。有的说二转和三转是究竟、了义的,一转是不了义的。有很多不同的观点。自宗的观点是,若从诸法本体空性的角度讲,第二转是了义的;若从光明的角度讲,第三转才是了义的。所以不同侧面讲,二转三转都是了义的。但从密宗或明分的角度讲,第三转才是究竟的、了义的,一转和二转都是不究竟、不了义的,因为三转里讲了如来藏,讲了明分、清净的显现。对于这些辩论,大家可以查阅参考资料。

  三乘是不了义的说法,究竟一乘是了义的说法,这是自宗的观点,也是很多论师的观点。但是也有不同的观点,认为三乘都是了义的。他们也是有依据的,有些经典里是这样讲的。但是自宗的观点认为三乘是不了义的说法,一转最后是唯一的大乘,大乘唯一之道智,大乘才是真正最了义的乘。声闻缘觉小乘的成就者最后都要进入大乘道,最终都要获得究竟的涅槃,都要成佛。

  所谓无漏的生,按照《楞伽经》的观点,是指诸声缘阿罗汉,声闻是阿罗汉,还有独觉佛,也叫辟支佛,在无漏法界(寂灭的状态)中昏厥后(即进入入定的状态),诸佛劝请使其出定,继而在清净刹土之莲花苞中降生(但也不一定全是如此),随之依靠诸佛弹指、发光而苏醒大乘种姓。他们都有大乘种姓——如来藏,在发菩提心之后进行大乘妙道,最终成就佛果。

  小乘最后都要入大乘,但是从哪里入的?此处也有辩论:有的论师认为阿罗汉、辟支佛等入大乘时,是从八地开始,因为他们已经彻底断除了烦恼障,没有烦恼障了。只有八地以上的菩萨才没有烦恼障,所以他们是从八地开始入。但这是不应理的。声闻的修行时间是很短的,比如三世、七世,最后获得了果位。而菩萨需要修三大阿僧祇劫,仅在资粮道、加行道就要一个大劫,从一地到八地也要一个大劫,这样,他们这两个大劫都不需要了。他们是钝根者,成佛反而快,这是不应理的。不应理的地方还有很多。

  有的论师认为是从见道开始入大乘的。这也是不应理的,理由同上。自宗的观点是从大乘的资粮道开始入。佛劝请他们从寂灭的状态中出定,通过弹指、发光等方式苏醒他们的种姓。他们发菩提心——生起世俗菩提心的同时进入大乘妙道,是大乘的小资粮道。因此是从大乘小资粮道开始入的。他们之前虽然彻底断除了烦恼障,相续中再也不会产生烦恼,但是还有很多所知障需要断除。修行的时候,主要是修远离八边戏论的大空性。他们断所知障可能比普通的菩萨快一些,但也需要从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一步一步修行的。

  处于大乘的资粮道、加行道也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圣者菩萨”。比如之前修过小乘并获得果位的,他虽然是圣者,但是从大乘的角度来说,他还是在凡夫地。他苏醒种姓、转入大乘的时候,属于资粮道和加行道。

  另外,因为死亡也分为相续断灭与不可思议两种。而经书中又认为,其中的后一种并不是声缘的死亡,从而建立了究竟一乘的观点。

  第二种情况,即不可思议的轮回、投生是可以有的。他们证悟了无我的智慧,断除了烦恼障,但是还有无明习气地,尚未彻底断除无明,对法还有很多所知障,比如对无我、无常等还会分别执着。在此基础上,他们有无漏的业,以无漏的业而有不可思议的投生,以这种方式入大乘变成菩萨,以菩萨的身份度众生,修大乘之道。

  他们没有彻底断除无明,还有无明习气地,所以还不是佛。他们虽然没有有漏的业,但是有无漏的业。他们的生死不是相续断灭的投生,而是以不可思议的方式投生。所以,最究竟的只有一乘,唯一一乘是了义之法,声闻缘觉都要进入大乘道,最终都要成佛。

  从究竟的角度讲,相续中都会产生道之智慧;从暂时的角度讲,发菩提心的众生,相续中才会产生道之智慧。所以,这即是境决定和普遍的意思。

  本性及事业

  (二)能依道智之本性:是烦恼方面获得了自在,并在乃至轮回存在,众生利益未竟之际不住于真实边际的本性。

  菩萨的烦恼有两种,第一种,能产生轮回、痛苦的烦恼,是菩萨要断除的。第二种,一地以上的菩萨相续中还有烦恼,但它产生不了轮回和痛苦,而是以这种烦恼为方便。小乘成就者没有想投生的心,不可能再投生,而大乘菩萨有投生之心,这个心就是菩萨的第二种烦恼。菩萨有将烦恼转为方便的能力,以此投生到六道轮回,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使烦恼分别获得自在。菩萨有能力将烦恼转为道用、方便,菩萨有慈悲心,不会像声闻和缘觉那样堕入寂灭的状态,他会投生到六道里,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菩萨的事业是无终的。

  有很多菩萨都是以菩萨的形象度化众生,如文殊菩萨始终以童子的形象度众生,地藏王菩萨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即使成佛也是示现成佛,但菩萨的事业仍然不会间断。无论是以凡夫的形象,还是以菩萨、佛的形象,主要目的是为了度化众生,这就道智的本性。

  文殊菩萨、地藏菩萨等,不示现成佛,而是以菩萨的形象度众生,这他们唯一的心愿。其实,他们早就在自性清净的刹土中成佛了,只是示现的是菩萨。我们经常讲的“安于密严刹土中”,密严刹土指的就是自性清净刹土。但是,无论如何,度化众生的事业是不会间断的,所以示现成佛也是为了度化众生。

  大乘菩萨发菩提心不是为了成佛而修行,是为了度化众生而修行的。最后示现成佛也是为了度众生。如果不度化众生,仅仅是为了成佛而修行,这不是大乘的发心,也不可能成为菩萨。菩萨的发心是度化众生,这是唯一的目的,成佛的目的也是如此。道智本性也就是自性烦恼,即所谓的大悲心,或不舍善巧方便,不入寂灭,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

  此处也有辩论,有的说烦恼不是真正的烦恼,指的是慈悲心,实际上慈悲心不是烦恼。大乘菩萨,尤其是一地以上的圣者菩萨,是有能力把随眠烦恼变成慈悲心,变成一种度化众生的方便。不舍弃众生的善巧方便,也是慈悲心。想投生度化众生,这不是普通的烦恼,如果没有这样的方便和能力,就是随眠烦恼。但是大乘菩萨,尤其是圣者菩萨的道之智慧——见道和修道,相续中具备这些功德,有这个方便和能力,所以在他的相续中存在的随眠烦恼都可以变成慈悲和不舍弃众生的善巧。我认为是不矛盾的。

  烦恼有两种,第一为束缚于轮回;第二为随眠的本体。作为圣者,并不会存在其中的第一种烦恼,而第二种烦恼虽然存在,但他们却可以将其转化为菩提之支分。

  换言之,圣者在获证见道且自在无漏之业以及各地(一地、二地、三地、四地)自身所断之后,不舍弃声闻之见,并受持投生三有之因。如果普通人有想投生的心,肯定是烦恼,是一种欲望。但是菩萨不同,此处讲的“不舍弃声闻之道”,意思是菩萨具备声闻、缘觉的智慧,但也不舍弃轮回。菩萨可以受持为投生三有之心,他还想投生到六道里,以慈悲之心,善巧方便度众生。而一般普通的声闻、缘觉没有投生之心,他们堕入了寂灭之边。

  我们经常讲,以业力投生是轮回,以愿力投生是菩萨,都是乘愿再来度化众生的。正如《普贤行愿品》里讲的:“日月不住空,莲花不著水。”菩萨在六道里不会被染污的,因为他不属于轮回,是以愿力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

  普通人若是有这种心,就是欲望烦恼。菩萨如同转毒为药一般,使烦恼成为菩提支分的善巧方便。本来是毒,但是他有办法将它转换成药,就起到了药的作用,不会产生毒的作用。同样这种心本来是一种欲望、烦恼,但是菩萨把它转换成了菩提支分。这样,对他来说就是利益众生的一种方便,不可能因此而投生轮回。

  使烦恼成为菩提支分的善巧方便,因为是以善巧方便与智慧所摄持,所以并不是自相烦恼,反而是成就佛法的助缘。

  真正发菩提心、相续中有道之智慧功德的人,特别愿意投生到六道,愿意接触凡夫,尤其是接触刚强难化的人。而我们不同,我们总是想逃避。跟自己缘分好的,比较看得惯的,投缘的人就愿意接触。这跟普通凡夫有什么区别?还说发菩提心,哪有发菩提心?我们很多修行人都没有菩提心,不愿意接触跟我们不太投缘的人,甚至讨厌某些人,唯恐避之不及。哪有这样的菩萨?真正发了菩提心,是非常愿意接触众生的。水牛身上的毛少,夏天特别热时,它怕热,就跑到河流里蹲着。同样,菩萨特别愿意到六道里,特别愿意接触凡夫俗子,尤其是接触刚强难化的人,这是他的慈悲心导致的。

  众生都是凡夫,有烦恼是正常的;都是轮回里的人,有业力是正常的,包括我在内。如此思维,一切都是应当的,不应该逃避。有时看到一些不太如法的行为以及看不惯的一些事情时也会产生厌离心,想逃避。但如果我们按佛理,以智慧去分析、观察,都是正常的。轮回的人能没有业力吗?很多事情他也不愿意这样做,但因为有业力的牵引,实在是不自由的。

  有烦恼是正常的,有嗔恨心、贪心、傲慢心、嫉妒心也是正常的。有些人看到学佛人里有这样的人,就失去了信心。这都是错误的。学佛人又怎么了?虽然他们有向善的心,愿意发菩提心,但毕竟还是凡夫,还在轮回里,有烦恼是正常的。

  如果不在轮回里还学什么佛?已经解脱了还学什么佛?如果没有烦恼就成佛了还学什么佛?都是起步阶段,相续中还没有产生无漏的功德,没有达到什么境界。有的人之前不了解,以为学佛人都和佛一样,都在发光。结果当他加入到学佛人的行列中,看到了很多和自己一样烦恼重、业力重的人,就对僧众生起了邪见,甚至对佛法产生邪见,这都是没有智慧的想法和做法。

  (三)所作事业:即具有在摄受所调眷属之后,能使(相续)未成熟者成熟,已成熟者解脱的事业。

  如果相续中产生了道之智慧,那么它的作用是让未成熟者成熟,已成熟者解脱,送到究竟的涅槃——菩提果。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上师仁波切宣讲于2018年7月9日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达真堪布       现观庄严论)(五明学佛网:达真堪布       现观庄严论)  

 金易明教授:弥勒菩萨《现观庄严论》思想体系略述 

 达真堪布:末法时期的众生有两个特点 

 达真堪布:六度新解(二)疫情期间如何修持安忍、静虑、智慧 

 达真堪布:若是你有智慧到处都是阿弥陀佛和观音菩萨 

 达真堪布:疫情期间如何修持佛法? 

 达真堪布:让隐身的化身佛切换到在线状态 

 达真堪布:拜财神灵验的关键是什么? 

 达真堪布:透过无常找到永恒 

 达真堪布:认真不是执着,放下不是放弃 

 达真堪布:为了平安幸福,不要吝惜你的祈祷 

 达真堪布:今年,你要集的福都在这儿 

 达真堪布:相爱何必要相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