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界法师:禅净双修


   日期:2018/10/7 21:3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禅 净 双 修 净界法师

  【01】我们断不了烦恼,但是我们可以做到不随妄转!

  【02】禅净的内涵是有所差别的

  【03】净土宗是规划未来,禅宗是探讨过去!

  【04】往生与否跟你业障深重没有关系!

  【05】我们很多人为什么念佛会错误会失败?

  【06】你用什么心态来念佛,这件事很重要!

  【07】我们人生是没头没尾的,来无所从,去无所止!

  【08】你不要住在五蕴的角度来念佛!

  【09】你要告诉你自己:人生只是一个客人!

  【10】你必须跟你的身心世界保持距离!

  【11】佛陀没办法去改变众生,佛陀是把道理告诉你

  【12】如果我们本来就有烦恼,那就完了!

  【13】我们现在要开始训练自己不要跟着感受走!

  【14】怎么知道快乐的时间痛苦的时间哪个比较多呢?

  【15】学佛的人,你要改变你的生命,你要善用你的想象力!

  【16】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次一次地轮回的主要原因!

  【17】我们就是生了病吃止痛药而已!

  【18】佛法是重视觉悟的,你强忍是没有用的!

  【19】你把你今生快乐的福报放下,你来生会更殊胜!

  【20】为什么念佛一定要修禅观?

  【21】第一个,就是你要先修空观,破执!

  【22】为什么我们取着眼前的生命会产生痛苦呢?

  【23】修学佛法你要先认命,才能够去改造未来!

  【24】不要试图去改变外在的环境,你会越弄越糟的!

  【25】你心态不调整,你今生就活得非常的苦恼!

  【26】这个就是他今生跟你有缘无缘的道理!

  【27】我们没有相对地去忆念佛陀,那四十八愿等于没有效果!

  【28】你要勉强自己,因为这是你唯一的道路!

  【29】以自我为中心,那你很难跟弥陀感应道交!

  【30】对你道业没有帮助的,佛菩萨不会给你!

  【31】学佛不是说你今生活得很安乐就可以了!

  【32】在娑婆世界你不要说进步,保持原状就很厉害了!

  【33】你要能把净土的功德很清楚地在心中不断地忆念!

  【禅净双修34】饶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

  【35】佛七期间喉咙发炎,念不出来,应该怎么办?

  【36】我们应该如何来对治悲魔的来袭?

  【37】我们可以观想这四字佛号吗?

  【38】净土宗的关键,就是一心归命通身靠倒!

  【39】这个就是我们禅净双修的主要理由!

  【40】禅净双修所依止的道场在哪里?

  【41】我们不跟它抗拒,就四个字——蓦地放下!

  【42】心常觉照,不随妄转!

  【43】你遇到什么事情都要说,你本来没有这个东西!

  【44】不能只是做到放下,还要把它提起来!

  【45】一 念 具 足 十 法 界 !

  【46】我们今生内心很多的造作,已经把来生慢慢雕刻出来了!

  【47】十如是(一)

  【48】十如是(二)

  【49】十如是(三)

  【50】十如是(四)

  【51】我们对于过去只有两个字,叫作认命!

  【52】改变你心中的相状,就能够改变你的未来!

  【53】你跟阿弥陀佛是一家人嘛!

  【54】你不念佛,你只好被过去的你牵着走!

  【55】你这样子修学,临命终的时候,谁都不能破坏你!

  【56】破除执着最好的方式,把心带回家!

  【57】【圆满篇】圆修不能变杂修,杂修跟圆修有什么差别呢?

  禅 净 双 修

  净界法师

  【01】我们断不了烦恼的,但是我们可以做到不随妄转!

  第一卷

  诸位法师慈悲!诸位佛友,阿弥陀佛!

  我们有这个殊胜的因缘,我们在三天当中来跟大家讨论有关禅净双修这个课程。在讲禅净双修之前,我们先简单地说明为什么要禅净双修。

  在大乘佛法的修学内涵当中,不管你是修什么宗派,都有两个重点:

  第一个,你刚开始要成就一个善业力;

  第二个,你进一步要成就一个正念力。

  不管你是修天台宗、唯识宗、净土宗,所有的法门都没有离开善业力跟正念力这两种的修学。

  我们刚开始皈依三宝,我们是依止一念的信心来修善业,透过布施、持戒、忍辱种种善法的造作来忏悔业障、积集资粮。

  我想我们刚开始让自己的身心离苦得乐,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是这样的要求是不够的。因为你只是成就善业,我们心中的颠倒并没有改变。

  也就是说,我们顶多在内心的烦恼当中创造一个暂时的善业,我们颠倒的本质并没有太大改变的。

  所以我们透过善业以后,我们进一步要开始修学止观来加强心中的观照,到底生命的真实相是什么?

  透过一种如理的观照来消灭我们无始的颠倒,而产生一种究竟的解脱,而不是一时的安乐而已。

  其实所有的修学,它的根本就是在修正念这一部分,善业只是一个基础而已。

  那么我们心中的正念,从净土宗的角度,它所要求的特别是要求临终的正念,临命终的时候你要保持正念,你才可以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的。

  从我们修学净土宗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知道,临终的正念是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祖师的正念。你看历代的祖师,莲池大师、蕅益大师,他临命终的时候正念现前,那么他那个正念已经修到业净情空,他那个正念是没有杂质的,所有的烦恼完全被消灭、被调伏了。这种我们叫作净业成就的,但是这种是很少很少的。

  所以祖师型的正念,我们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我们顶多能够做到凡夫的正念,没办法做到祖师的正念。

  什么叫作凡夫的正念呢?

  就是我们在临终的时候保持一个忆佛念佛的正念,但是也夹带了很多很多烦恼的活动,因为我们没有断烦恼。

  所以我们一个临终正念,一个生死凡夫他肯定会夹杂很多的烦恼跟罪业在那个地方活动,所以我们一般凡夫的正念必须做到不随妄转。

  我是一个生死凡夫,我临命终的时候,遇到的是一个内忧外患:我内在的色身即将败坏,我平常所爱的色身要败坏,外在的环境的干扰,亲属的哭泣,你肯定是百感交集的,你的心不是在一个很平静的状态下往生的。

  那么在这样的烦恼干扰之下,我们断不了烦恼的,但是我们可以跟它保持距离,这一点可以做到。你可以透过智慧的观照,你可以不随妄转。

  所以我们讲临终的正念,并不表示说我们没有烦恼,而是说我们能够真正地生起一种禅观的智慧来跟烦恼保持距离,而做到印光大师所强调的心常觉照、不随妄转。

  所以我们禅净双修,我们的主修还是忆佛念佛,但是你必须靠禅观来保护你的佛号。

  我们看到很多的同修在临终的时候失败了,因为他低估了烦恼的势力。因为烦恼毕竟是我们很熟悉的一个境界,我们平常对烦恼没有产生观照,没有跟它保持距离,你临命终的时候佛号现前,贪爱娑婆的烦恼也现前,结果你的佛号被烦恼所破坏,非常可惜了。

  所以我们必须在平常除了你念佛以外,你要加强你心中的观照。

  我再讲一次,我们断不了烦恼的,这是现实问题,但是我们可以做到不随妄转,这点可以做到的。

  所以我们希望透过三堂课,我们应该怎么样在心中,除了佛号以外,你必须另外要再出现一道的光明,让你自己能够在烦恼活动的时候保护好你的佛号,做到心常觉照、不随妄转,你就成功了。断烦恼是到净土以后的事情。但是你要在临终的时候做到不随烦恼所转,那这个是要看你智慧的力量。

  所以说,我们为了能够达到禅观跟念佛的结合,其实主要的目的就是达到我们临终的正念,是这个意思。

  【02】禅净的内涵是有所差别的

  将述此义,大科分三:

  甲一、总标禅净之相互关系。

  甲二、别明禅净之个别修法。

  甲三、结示禅净之双修法要。

  甲一、总标禅净之相互关系。

  这一段是印光大师的开示,他把禅跟净它们所修的内涵作一个说明:

  禅者,即吾人本具之真如佛性,宗门所谓父母未生以前本来面目。宗门语不说破,令人参而自得,故其言如此。实即无能无所,即寂即照之离念灵知,纯真心体也。净土者,即信愿持名,求生西方。非偏指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也。

  印光大师先把什么是禅、什么是净土,这两个修学的重点先标出来。

  禅观它的所缘境是我们本具的真如佛性。真如佛性,简单地讲就叫作清净心,那么它相对的名词就叫攀缘心。

  我们一般人内心所安住的不是安住在清净心,是安住在向外攀缘五欲六尘的一种攀缘心。

  所以禅宗主要的目的就是把清净心找回来,我们讲把心带回家,从宗门的角度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现在的内心不是本来面目,我们是在无始劫的生死轮回当中累积很多错误颠倒的想法,但是我们在没有轮回之前我们的面目是清净的,必须把这个最早的原始生命的相貌把它找出来。

  在禅宗当中,当然它在发明清净心的时候它是不立文字的。你看祖师他在表达我们的清净心,你看我们说是德山棒、临济喝,什么是我们的本来面目?你问德山禅师,他打你一棒;那么临济禅师,他就严厉地呵责你。他透过棒喝的过程当中,把我们的妄想截断,把妄想停下来。因为我们平常都活在表层意识,表层意识其实是把我们内在的本性给遮盖了。

  所以禅宗说我跟你讲道理也没用,干脆打你一棒。那么在痛的感觉当中把你整个妄想给截断了,在那一瞬间,让你自己回光返照,去感受你的本来面目。

  所以禅宗在发明心性当中,他习惯性不用文字的,他们喜欢采取行动,他的重点就是让你自己去觉悟,让你去回光返照,参而自得。所以在整个禅宗的修学当中,就是在破除我们那种攀缘心的能所,开显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那种离念真实的心性。所以禅宗的重点就是回光返照、正念真如,破除我们的攀缘。

  那么净土宗,它的方法就不一样了,它的重点在忆念弥陀的圣号。当然它是包括了信心跟愿力来忆念弥陀的圣号,而依止这样的资粮力来求生净土。

  所以我们在净土宗它不是讲唯心净土,因为唯心净土它强调的是内心的净土,西方净土所强调的是十万亿佛土外的净土,不是内心的净土,也不是内心的弥陀。

  那么我们从印光大师的这段定义,我们可以清楚禅净的内涵是有所差别的。

  你看禅宗是向内,净土宗是向外。禅宗是回光返照去看我们的本来面目,它是一种理观;净土宗是去忆念阿弥陀佛的功德,它是向外去缘佛法界,它是一种事修,所以这个地方是有所不同的。

  【03】净土宗是规划未来,禅宗是探讨过去!

  我们再往下看:

  有禅者,即参究力极,念寂情亡,彻见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明心见性也。有净土者,即真实发菩提心,生信发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也。

  前面是讲到禅跟净土,这个地方加一个有,有就是你内心当中产生这样的功德。

  所以禅宗是透过对内心的一种参究,这个参究简单讲就是一种思维观察,去消灭我们心中的妄想执着,而彻底地见到我们最初的本来面目,叫作明心见性。

  而净土的修学是发起菩提心,生信发愿,忆念弥陀的圣号而求生净土。

  我们可以这样讲,禅宗是在探讨我们生命的过去,就是你从什么地方来?它整个思考模式在探讨我们生命的原点,把那个原点找出来。

  净土宗的特色,它所在乎的是未来,它不管你过去是什么业障凡夫,它不管你的,它强调的是你的未来,你将往哪里而去?所以理论上这两个,禅、净,方向不同。所以理论上禅净是不能双修的,但是我必须强调,禅净双修要有一个先决条件:你一定要有一个主修,还有一个助修。

  如果你是以净土宗为主修,以念佛来摄禅观,你主修还是念佛,只是用禅观来破除烦恼,那么这个是净土宗的禅净双修。

  你要问禅宗的话,他们的禅净双修就不一样了。他也念阿弥陀佛,但是他重点不是求生净土,他在念佛当中,他在观察念佛是谁,他假借念佛的因缘,顺从这个佛号去找他最初的原点——念佛是谁?

  所以禅净双修,我们必须有一个先决条件,你的主修是什么?另外一个只是一个助行。

  因为这两个方向不同,净土宗是规划未来,禅宗是探讨过去。

  【04】往生与否跟你业障深重没有关系!

  好,大家把这两个思想体系弄清楚,我们再往下看:

  禅与净土,唯约教约理。有禅有净土,乃约机约修。教理,则恒然如是,佛不能增,凡不能减。机修,须依教起行,行极证理,使其实有诸己也。二者文虽相似,实大不同,须细参详,不可笼统。

  我们讲禅跟净土,那是约着教理来说的,是从教理的角度。但是加一个有,有禅有净土,那是从修行的角度来说的,一个是理论,一个是实践。

  理论这部分当然是恒然如是,它是一种人生的真理,所以它是在佛不增,在凡不减。但是讲到个人的根机所产生的修行,那就是千差万别了。

  所以这个地方文字很相似,只差一个有字,但实际的内涵是大不相同的,应该好好地去分别清楚。

  这段就是讲禅、净土,跟有禅有净土,一个是教理,一个是实践。最后一段就非常重要了:

  倘参禅未悟,或悟而未彻,皆不得名为有禅。

  到这个地方印祖把参禅跟念佛它们的一个标准讲出来。

  什么叫作有禅呢?

  你要能够真实彻底地去开悟我们的本来面目,你真实能够破妄显真,把无始的攀缘妄想给破掉,把心带回家,依止不生灭心来修学。所以禅宗所强调的是一种内心的观照,念佛法门所强调的是对阿弥陀佛的皈依。

  所以我们再往下看:

  倘念佛偏执唯心,而无信愿。或有信愿而不真切,悠悠泛泛,敷衍故事。或行虽精进,心恋尘境。或求来生生富贵家,享五欲乐。或求生天,受天福乐。或求来生,出家为僧,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宏扬佛法,普利众生。皆不得名为有净土矣!

  这段对净土宗的开示是很重要的。

  念佛法门,它是一个他力的法门。在他力的解脱当中,我们之所以能够往生净土,完全不是我们的力量,是仰仗佛力的加被。我们要做的一件事情,只有产生一种强烈皈依的心来忆念弥陀的圣号。

  所以说,在整个往生的关键当中,你在忆念这个佛号的时候,你的信心、你的愿力是一个成败的关键。

  所以他讲,信愿要很真切,决定不可以悠悠泛泛、敷衍故事。

  我想我们曾经有过念佛的人都知道,念佛是不一定能够往生的,因为念佛它是一种善业嘛!无量光、无量寿在你身口意活动的时候,它的确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善业力,但是你的心态是很重要的。你用什么心态来念佛,会决定这个佛号对你产生的救拔力。

  那么我们真正要把这句佛号的功德全部都把它启动出来,这关键就是你的信心跟愿力要很坚定,这个佛号才能够带你到净土去。

  在美国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在美国有一个小村庄发生了旱灾,好几个月都没下雨了。那么这个时候,因为美国都信基督教嘛,教堂就发动这个村庄的人民在礼拜天的早上,大家都到教堂来祈雨,向上帝祷告。那么礼拜天早上大家就都到教堂去了。有一个小女孩她也去参加祷告,那么这个小女孩有什么特别呢?她去祷告的时候,她带了一把雨伞去,其他的人都没有带雨伞。

  我们应该说这个人是信愿具足的,她相信她可以做到、她一定可以做到。因为为什么?你去祈雨,当然就是会下雨嘛!

  所以修净土宗的人,其实你的决心是很重要。

  我经常听到很多居士跟我讲说,他很想要往生,这个人大概是不能往生的。因为你很想要往生,表示你没有把所有的心力放进去嘛!你给自己很多的偷心嘛,偷心未死嘛!你给自己太多的活动空间。

  因为我们往生的人,诸位你看看《净土圣贤录》,往生与否跟你业障深重没有关系,因为是佛力加被,跟你没有关系嘛!但是对你那个一心归命、通身靠倒的决心是有关系的。

  你去看历代的往生成功的例子,都有一个特色,就是背水一战!你没有退路!就像韩信用兵一样,他面对项羽的军队,是他三倍以上的军队,但是他把军队带到整个黄河的前面,你看后面是黄河,你只有往前冲了。

  所以往生的人他所建立的愿力,如果你看看祖师的开示,他对佛号念得好不好这个标准不高,那临终十念嘛!相续称念,乃至十念,这个标准不高嘛!但是一个往生的人,他对你的愿力的要求是超高标准的,非常高的标准,不能有任何空隙。

  你佛号可以念得不够好,没关系,这个影响你品位嘛!但是你的决心,这一点的要求就非常非常高了。

  净土宗对这个是用超高标准的标准来要求所有净土宗的人,就是你对阿弥陀佛那种一心归命通身靠倒的决心。

  【禅净双修05】我们很多人为什么念佛会错误会失败?

  看看印光大师他把这个信愿讲出什么条件,他说:净土宗的人绝对不可以悠悠泛泛、敷衍故事。

  悠悠泛泛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可有可无,往生也很好,没有往生也无所谓。那么念佛虽然很精进,每天有定课,但是呢,心恋尘境,对我们熟悉的娑婆世界隐隐约约还有贪恋的心。

  比方说,他这个贪恋还不是贪恋杂染法,他贪恋善法,你看:

  或求来生生富贵家,享五欲乐。

  你想到你今生造了很多的善业,你曾经持过五戒,护持三宝,你对来生的安乐在念佛过程当中隐隐约约有所期待。

  或者,或求生天,受天福乐。这个人善业更加的精致,他不但是修五戒,修十善业,他连身口意都非常地严谨,但是不幸的是,他对这样的善业还是有所期待。

  或求来生出家为僧,一闻千悟,得大总持。

  这个人所要求的是更清净了,他希望来生能够出家修梵行,有广大的智慧,能够摄持无量的法门,甚至于有大悲心来普利众生。当然,你不能说出家为僧、弘护正法不对,而是你站在净土的角度,你还有这个想法,你就不是叫作有净土了,你就不是叫作信愿具足了。

  所以什么叫作信愿具足?我们等到后面再详细说明,它有一定的标准的。

  好,我们把这样的一个禅净的思想画成一个表。最下面这个就是我们现在的面貌,不是本来面目,就是你现在的面目。就是你这一念清净心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轮回,每一次的生命从小到大,你接触很多的人,你遇到很多的事情,凡是你走过的人事都有留下一些痕迹,留下一个业力的种子、一个烦恼的种子,这个就是我们的杂染心,在佛法的角度叫作阿赖耶识,我们一般人修学佛法是依止阿赖耶识修学的。

  依止阿赖耶识修学,在《楞严经》就是依止生灭心来修学的。

  什么叫生灭心呢?就是你的心是随外境而动荡的。你有时候修得不错,有时候修得不好。你风平浪静的时候修得很好,逆境现前的时候你就修不好了。因为你的心住在一个生灭心的角度,你太重视你眼前的感受。

  所以我们很多人为什么念佛会错误?为什么念佛会失败?因为你佛号是建立在一个不坚固的生灭心。

  我们要强调一个观念:佛号虽然有救拔你的力量,但是你临终的时候要保持心不贪恋、意不颠倒、正念分明,你的心态是很重要的。

  所以我们在念佛的当中要先改变我们的心态,不要用生灭心来修学,应该是把这个杂染的心提升到清净心。你要安住在你的本来面目,安住在你的清净本性来提起佛号。

  比方说你盖房子,你这个房子盖得很庄严,上面的建材很漂亮,里面的装潢也很庄严,但是你这个房子是盖在一个地震带,那就完了。你平常没有先调整你的心态就开始念佛,依止生灭心、依止攀缘心来建立佛号,就像一个美好的房子盖在地震带一样,你这个佛号是不坚固的。

  【06】你用什么心态来念佛,这件事很重要!

  我们讲一个实际的公案来说明这个道理。

  过去在中国的上海有一个姓林的居士。这个居士他的家族是做买卖的,所以他长大以后就继承家业,做一些生意的买卖,也赚了不少钱。这个林居士在中年以后听到了念佛法门,他就很虔诚地念佛,也发愿求生净土。他把他所赚的钱买下一个很大的花园,叫作颐园,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念佛堂了。他不但是提供给大家共修,他平常也参加念佛共修,所以他这个人也算是蛮虔诚的一个净土的修学者。到临命终的时候,很多的同修来帮他助念。那么他本身有念佛的善根,有内因力,又有这个外在佛号的牵动,内因外缘具足,所以他刚开始佛号念得不错。

  后来念到一半的时候,他娶两个太太嘛,他大太太是学佛的,但是他小太太没有学佛。他平常对他的小太太心中是有所贪恋。那么他小太太来的时候就开始哭泣啊,说你走了以后我怎么办呢?那么他平常在念佛的时候并没有调整他的心态,他还是依止生灭心嘛,生灭心就是一个情感的心,一个带有情感跟业力的心。

  所以一个有情感的人,他听到他平常所爱的人的音声,内因外缘的碰撞,这个时候就触动他的烦恼。他的佛号就被破坏了。所以他的小太太在哭闹当中,他本来是很安详的脸色,马上就转成很不好看的脸色,当下就往生了。后来到了香港转世为一只小狗。这个公案大家都很清楚了,在倓虚老和尚的《开示录》里面有提到这个公案。后来这只小狗还托梦给他儿子,把他找回来,送到寺庙去抚养。

  这个意思就是说,这个林先生本身,他在一念的心中建立很多的佛号都没有错,但是他的心态错了,他没有真正调整他的心态。他依止生灭心来念佛,依止攀缘心来念佛,所以临命终的时候有一点风吹草动,这个时候就心随境转了。

  我们要求的佛号是要很坚固的,我们要求的佛号是能够不随外境而转的,心常觉照、不随妄转。

  所以诸位要知道,你现在开始调整你的心态还来得及,在死亡到来之前的时候。

  你用什么心态来念佛,这件事很重要。一个是依止生灭心,一个是依止不生灭心,两种情况。

  什么叫安住在不生灭心呢?

  那你就必须对整个人生有很彻底的了解,你才能够进入到不生灭心,不生灭心是我们的目标。那么这个过程当中,你必须有智慧的观照。

  【07】我们人生是没头没尾的,来无所从,去无所止!

  那么,依止不生灭心就是我们的目标,我们怎么从一个攀缘心而到达不生灭心呢?

  这个禅观的智慧就是一个最重要的过程。

  我们看第二段,别明禅净之个别修法,在这个地方我们就个别说明禅宗跟净土宗的个别修法。

  看乙一、禅宗修学法要。

  禅宗当中有三段,先看第一段,总标相妄性真。

  这以下的经文都很重要,你应该怎么样能够训练你自己不要老是被外境所转?你不是等到临命终才被外境所转。我们不相信说,你平常八风一吹,你的心就一直动,到了临命终的时候突然间不动,不可能有这种事情,这不合乎唯识的等流性。你现在是什么心态,你临终就是什么心态。你这一棵树往东边不断地生长,你把它砍断了,它肯定是往东边倒下去;它往西边发展,砍断了,是往西边倒下去。

  所以你一个人,净土宗它不要求你断烦恼,但是它你要能够去不随妄转,这样子的智慧观察是很重要。

  我们往下看,这段经文总共有三大段,先看第一大段,我们怎么来观察人生才能够做到不随妄转。看经文:

  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

  我们要能够把心态安住在不生灭心,你必须有三种智慧,就是空假中三种智慧。

  那么第一段先作一个总标。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去观察我们的身心世界呢?汝犹未明一切,这个一切指的是我们的全部,包括色身、包括内在的思想,就是身心世界。这个身心世界,佛陀讲出两个譬喻来形容它,第一个是浮尘,漂浮在空中的灰尘。身为一个灰尘,它自己做不了主的,这灰尘要往东、往西啊,是那个业力的风在吹的。

  所以从这个浮尘的譬喻我们知道我们的生命有两种相貌:第一个,它是变化的,诸行无常的。你看你昨天好好的,今天早上起来身体就不舒服了。很正常,生命本来就不是一条线,它是波浪状,好好坏坏。因为我们过去也不完全是造善业,也不完全造恶业,这个善业、恶业都混在一起,就创造一个变化的人生。所以这个浮尘是变化的意思。第二个,你没办法做主,诸法无我,它要往东往西你做不了主的,它不会满你的愿。这是讲到浮尘。

  第二个,诸幻妄相。它是虚妄不实的,就好像是魔术师所变现的兔子。你看魔术师拿这个手帕,他变现个兔子,它明明是个手帕,但是他假借这个幻术把它变成一个兔子。所以这个兔子只是一个假相,它没有实体。

  所以我们从浮尘跟幻化相的譬喻我们得到一个结论:我们的生命是当处出生、随处灭尽,这个是很重要的。

  你要能够不受生命的干扰,你必须要正确地观察人生。

  我们今生的生命它是因缘和合而出生,也因为因缘别离而消灭。那么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在《楞严经》当中佛陀在教导我们观察人生,他习惯性用一种思考模式,佛陀告诉我们,你经常要问你自己:你从什么地方来?你怎么就有你现在的色身,你怎么就有你现在的思想呢?你从什么地方来?当然说,我是从前生而来,这句话是不对的,因为你前生不是长这个样子啊!你前生的思想也不是你这个思想啊!你怎么说你从前生而来呢?如果前生创造了今生,那你应该要跟前生很相似啊!我们前生可能是一只蚂蚁,蚂蚁的色身、蚂蚁的思想。你今生变成一个人,怎么蚂蚁会把人创造出来呢?不可能的事情嘛!我们不是从前生而来的。

  好,我们再问第二个问题:你将往哪里而去?你说我到了来生去,也不对,因为来生也不是你这个样子。它也不是你这个色身,也不是这个内心。

  所以我们怎么去正确看待人生呢?

  我们人生是没头没尾的,来无所从,去无所止。它只就是在某一个时空,在我们无量的过去生命当中,我们曾经有一个时间、某一个空间,我们曾经造过某一个业,这个业成熟了、表现出来了,就把你的身心世界显现出来了,就像魔术师,他就把你的这个兔子显现出来,兔子结束以后,你说它到哪里去了?它也没到哪里去。

  比方说做梦,我们一个晚上做五个梦。你看我们第一个梦梦到我们遇到什么人,做什么事,但是你梦境消失的时候又变成第二个梦,第二个梦做完又做第三个梦……那你说第一个梦从什么地方来?它没从什么地方来,那么梦消失了,它又往哪里去?它也没到哪里去。

  所以我们人生是没有一个实体。如果它有一个来处,那这个人生是有一个真实的体性。因为它觅之了不可得,它只就是我们在一念的清净本性当中,我们在过去偶然的机会有一种业力去熏习你的真如本性,这业力把你的身心世界给现出来,等到这个业力的能量消失以后,你再也找不到你这个色身,再也找不到你的身心世界了。

  所以我们的人生只就是在这个因缘当中一个暂时的假相,它只就是一个当处出生、随处灭尽的一个假名假相假用而已。

  你比方说我这个释净界从什么地方来?我也没从什么地方来;等我往生以后,你再也找不到我的外表的色身,我现在的思想也找不到了,我又换另外一个身心世界了。本性是空,但是它的因缘有它暂时的假相假用。

  所以大乘佛法看人生,它是不完全否定、也不完全肯定,它对于不变的体性,那种自性执——我执法执是否定的,身心世界没有一个真实的自我,对我空法空的真理,这一点是肯定的。在我们的身心世界当中没有一个不变的东西,没有一个常一的我,没有。空观是破除我法二执,但是它也要修假观,说我身心世界是暂时的,那我就完全放弃了,也不对!你必须借假修真,你为什么能够忆佛念佛?你还得靠你这个暂时的假名假相假用来听经、来打佛三、打佛七,去积集资粮。

  所以从大乘佛法,正确地看人生,它是不否定也不肯定,它是即空即假即中,保持中道。

  【08】你不要住在五蕴的角度来念佛!

  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

  第一段是一个总标,第二段是一个别示。

  所以我们在看人生有两种的角度:第一个是看到它的假相,这一点请大家不要否定你暂时的假相,你要假借你的身心世界来借假修真,你的积集资粮、你的净土的成就,你还得靠人身啊,人身难得。但是假相,在《楞严经》里面它把它譬喻成一个大海所产生的一个水泡,它迟早会破裂。

  所以《楞严经》说我们怎么正确看人生呢?一个平静的大海,因为业力的风一吹,产生一个暂时的水泡。所以你一定要知道它的体性是毕竟空的。所以我们的生命从空性而来,总有一天也要回到空性而去,所以你不能太执着,你必须从无住的角度、站在一个无住的角度来面对你的生命。

  这个地方也就是说,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这个身心世界是因缘的业力的和合而显现,当你的因缘的业力结束的时候,不管你今生活得很快乐,或者你今生活得很痛苦,它背后都有它的因缘,事出必有因。但是这个因缘,它是有为法,它是有穷尽的,等到这个能量释放完了以后,你就再也找不到你现在的色身,你就再也找不到你现在的思想了,因缘别离虚妄名灭。

  但是在整个生灭的变化当中有一个不变化的,就是我们的真如本性,它是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它没有变化,永远灵灵觉觉,周遍法界的真实本性。

  所以说我们在整个修学当中,你要依止的是你的清净本性,不能依止你的五蕴身心,你的五蕴身心是变化的。

  所以我们念佛的人,你不要住在五蕴的角度来念佛,不要老是注重你的色身,不要老是注重你的感觉、你的想法、你的造作、你的了别,那个色受想行识,那么应该怎么办呢?

  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我们要站在一种真实常住的心性当中,这个心性是怎么回事呢?它没有去来,去就是我们说的失败,有所失;来就是有所得,它没有得失的观念,没有凡圣迷悟的差别,没有这种生死的对立。那么在念佛当中,你要站在一种无住的角度,不住色生心,不住受想行识生心,站在一种清净本性的角度来提起你的佛号,你的佛号就不受任何因缘干扰了。

  这就是我们强调的以不生灭心来念佛。这种念佛法门,你这样子修,它有两个好处:第一个究竟义,第二个坚固义。

  《楞严经》说,我们不管修什么法门,你依止不生灭心来修学,从你的清净本性来生起种种的善法,第一个,你的功德更加圆满,它不会受到一时的局限;第二个,你的功德特别的坚固,不可破坏。

  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你的心态,因为你的心态会影响到你这个佛号是不是坚固。

  【09】你要告诉你自己:人生只是一个客人!

  第二卷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四面。

  我们讲到一种智慧的观照。生命本身没有错误,生命的本质是把我们过去的业力它如实的表现出来,你过去是一种善业的力量,它显现一种安乐的果报;如果是过去罪业的力量,它显现痛苦的果报。所以因缘果报本身并没有什么对错,问题是我们对它坚固的执取,而产生了颠倒,问题在这个地方。所以要反省的不是生命的本身,而是我们内在的智慧的不足,因为生命没有错嘛,身为一个生命,它就是如实把你的善业、恶业转成一个五蕴身心嘛,这个大海就是不断的创造水泡嘛,水泡本身没有错,问题是我们在整个过程当中产生执取,这个颠倒是很可怕的,那我们怎么去消灭我们的颠倒呢?

  我们应该把人生分成两部分来观察。

  第一个,它是变化的。就是我们现前的五蕴身心,这个相状是变化的。但是变化当中生命它是不会断灭的,你死亡以后肯定会创造另外一个生命。因为你的心性,我们在内心的深处有一个能够明了分别的觉性,这一部分是不会断的,它是不会变化的。那个就是我们整个人生的依止处,整个修学的依止处,那个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那一念灵灵觉觉的觉性是不会变化的。

  所以佛陀把我们的五蕴身心比喻作客人,暂时来挂单的,那我们的清净本性是主人。

  所以我们看人生,你要把今生当一个过客,这是正确的,你不可能久住的。

  过去有一个国王,他在享受五欲的快乐的时候,他内心还是觉得很空虚、很痛苦,他希望追求一个真理。后来他到深山去,找到一个修行人,说你可不可以告诉我一句真实地能够正确观察人生的真理,来解脱我的痛苦。

  那个修行人讲了一句话,他说:一切都会过去。这个国王听了以后,他真实地了解了。

  我们对于眼前的因缘太过执取,对这个得失太过执取,让我们的心不断地在动,一直在动。所以你应该知道说,不要随着相状而转,要安住在你一念不生不灭的本性。

  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到所谓的空假中三观,以空观来照了我们心性的本体;以假观来务实地面对人生,在因缘当中找到你的定位,你该做什么你还做什么,借假修真。但是你要告诉你自己:人生只是一个客人。你平常就养成这种心态,你临命终的时候才能够很洒脱地把它放下。

  我讲实在话,你平常跟五蕴身心咬得紧紧的,你临命终放不下,因为这习惯性了。

  所以,放下身心世界,你平常就要注意了,而不是到临命终的时候。

  所以我们看,在中间这个地方就是我们众生的心性,是我们整个修学的依止处,依不生灭心而住,你绝对不能够住在五蕴身心。

  但是在整个的心性当中,我们过去有它的一个业力,它会创造一个外环的有五层的色受想行识——我们暂时的五蕴身心,这个是变化的。这一部分你就不能太执着,因为它总有一天会消失,它只是一个小水泡。

  所以我们的功德,我们不是把功德创造出来而已,你的功德是不是坚固?那跟你的智慧有关系了。

  【10】你必须跟你的身心世界保持距离!

  我们举一个例子好了。

  你看孔夫子,他有一天带着他的弟子游行在陈蔡之间,陈国跟蔡国之间一个叫作匡地的地方,结果被一个军队围住了,孔夫子跟阳货长得很像,所以大家把他当成阳货。

  这个时候军队已经把孔夫子跟他的弟子团团围住,非常危险。但是孔夫子就坐在地上,弦歌不断,他照样弹他的琴,他心不随境转。这个子路很紧张,就跑去跟他的老师说:夫子啊!这是什么时候,您老人家还在弹琴啊?孔夫子说:你坐下,来来来,你坐下,吾与汝道,我跟你讲个道理。

  孔夫子说:我一生啊,避穷久矣,我一直在躲避贫穷,我刚开始就在躲避贫穷,但是我还是躲不了贫穷,我一生不得志;那么我一生求通久矣,我追求通达也很久了,但是也没有办法去成就这个做官的机会、表现的机会。孔夫子他一生当中的官运不是很好,反而他的弟子们表现得比较好。但是孔夫子他真正的好处在哪里呢?他能够真实地看破,他说:我自知天命如此。上天要毁灭我的话,我紧张也没用,上天要把我保存下来,我也不需要紧张。所以他五十而知天命,就是说他把人生真正地参透。当然参透的意思不是你否定,你该做什么还做什么,但是心态不同。我们常说,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夕阳不是昨天的夕阳。

  所以我们应该用一个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工作,而这个出世的精神正是你一种智慧的观照,一种空假中三观的智慧。

  我们不能够站在生命的角度来看生命,这是很危险的。你要跳脱到佛性的角度来看生命,你要站在比较高的一个点。

  你一天到晚活在你的身心世界,你会搞得你很痛苦的,因为它变化得很厉害,而它没有错。因为你过去造善业也变化得很厉害,它就是如实地把你的业力显现出来嘛!它有什么错呢?人生没有错嘛!而是因为我们对它过分地执取,产生我执法执,所以我们跟着它动,这是不对的。它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你要有这种心理准备。

  所以我们叫无住,站在无住的角度来生心,你必须要先脱离你的五蕴身心,站在一个无眼耳鼻舌身意,站在一个无色声香味触法的角度来念佛,你这个念佛才可以成功。

  在《楞严经》当中,它讲出了虚妄的相状,也讲出了真实的心性,但是它告诉我们一个结论:真实的心性在哪里?就在你的虚妄的心中。

  所以我们的内心同时有两个地方:一个是充满了风雨、充满了波浪的地方;一个是风平浪静、没有风雨的地方,看你要站在什么地方。这两个同时存在啊!

  你一念的妄动,当下就是风雨交加;你一念的回光返照,当下就是风和日丽。

  所以真妄是不二的,就在你一念之间。一个是生起智慧的观照,一个是心随境转,颠颠倒倒。

  所以我们必须要站在一个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站在一个无色受想行识的角度来念佛。

  这个地方是可以找到的,你必须跟你的身心世界保持距离,因为你不能受它干扰的,它就是一个生灭相。它是一个生灭相,因为它是业力所显现的有为法。

  好,那么我们从空假中三观就能够知道跟身心世界保持一个不即不离,不能够执着它,但是你也不能够否定它,是这个心态。

  【11】佛陀没办法去改变众生,佛陀是把道理告诉你

  丙二、别明五阴相状。

  前面是一个总标,这以下就详细地把我们的五蕴身心是怎么回事,它的一个体性是什么、它的相状是怎么来的详细地说明。

  我们先看第一个色阴。

  在五阴当中最粗显的就是我们的色身。这个色在佛法当中叫质碍,它有固定的形状,也占有一定的空间,叫作色,就是我们的眼睛、鼻子、嘴巴、身体,就叫作色阴。那为什么叫阴呢?因为这个色法现前以后,它很容易去覆盖我们的真如本性,让我们忘失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会习惯性跟着色法而转,所以它有覆盖真如的作用,所以叫作阴。我们看经文就很容易清楚:

  阿难!譬如有人,以清净目,观晴明空,唯一晴虚,迥无所有,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瞪以发劳,则于虚空别见狂花,复有一切狂乱非相,色阴当知亦复如是。

  这段经文等于是把我们生命当中分成了一个不变的体性跟一个暂时的相用。

  先看这个色阴的不变的体性,其实色阴的本质是一个清净的佛性所显现的,它的本质是清净的佛性。

  它先讲出一个譬喻,譬如有人,一个健康正常的人,他以一种非常清净的眼睛、非常明亮的眼睛去观察晴朗的虚空,这个晴朗的虚空就是我们的真如佛性如如理,那么如如理当中具足如如智,它有一种本觉的智慧,理中有智、智中有理,如如理生起如如智,如如智还照如如理,能所不二,所以叫唯一晴虚,迥无所有。这个时候在我们一念的生死妄动之前,我们的整个感受是空空荡荡、了了分明,没有一点云雾、没有一点色法的,所以我们本来是没有色身的,这个也很清楚。

  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瞪以发劳,这个地方就是我们一念的妄动,其人无故,这个无故、无缘无故就是在整个修习止观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

  你怎么会有色身?我们为什么会有一念妄动?这是没有原因的。一个人起颠倒,颠倒从什么地方来?没有原因。如果颠倒、无明妄想是有原因的,那表示它是真实的,那你就没有办法断它。

  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妄想是没有实体的,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哪有什么原因呢?

  所以这个地方这句话,无缘无故就是说,妄想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所以所有的修行一定要通过你自己的智慧去观照,别人救不了你的,因为你自己捏造出来的,只有你自己有办法解决它。

  为什么佛陀不能帮我们解决颠倒?因为是我们自己想出来的。本来就没有,你把它想出来的。

  所以佛法要改变你自己只有一种可能,就是你自己觉悟,你自己改变你自己。

  你看佛陀没办法去改变众生,佛陀是把道理告诉你。

  你的心随顺道理去思维,你自己觉悟,然后你自己从妄想的因缘当中跳脱出来,叫自觉。为什么?因为妄想是没有根源的,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

  【12】如果我们本来就有烦恼,那就完了!

  不动目睛,瞪以发劳。我们内心当中以一种不动,就是很专注、没有眨眼睛的情况之下产生的疲劳。

  这个地方是指的我们在清净的真如本性当中,因为无始劫来的一念妄动,这个妄动是没有原因的,这个时候就把真如本性转成了阿赖耶识,微细的色法出现了。然后在整个虚空当中,在阿赖耶识当中业力的显现,又在虚空当中出现了狂乱飞舞的花,虚空本来没有花,但因为我们有这样的业力,我们自己发现了狂花,还有种种乱动的相状。这个花在那个地方向东向西地乱动,色阴当知亦复如是。

  也就是说,我们本来是没有色阴的,这个地方很重要。

  我们在断烦恼有两种不同的心态,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你认为你烦恼很重来断烦恼,就很难断烦恼了!因为你站在烦恼的角度来断烦恼,这是不对的。

  一个人在忏悔业障用什么心态?你要告诉你自己,你本来是没有烦恼的,你要站在本来就没有烦恼的角度来断烦恼,那是后来的因缘乱动才有的,如果我们本来就有烦恼,那就完了。

  你看西方的哲学家就认为,我们人生本来就有烦恼,所以他的整个修学就是克制烦恼,他没办法断的,他认为人性就是有烦恼,这个思考模式没办法解脱的。

  佛法,整个大乘的信心,你成佛的信仰,你成佛的整个修学的动力来自于——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

  虽然我现在有烦恼,虽然我现在有罪业,那只是后来的一时的因缘才产生的,后来的。你的生命的本来面目是没有烦恼的,你才可以真实地去断烦恼。你本来就没有烦恼,你本来也没有罪业,那是在一念清净的心中显现的一个暂时的假相而已。

  它既然是因缘生,当然你也可以用清净的佛法修学的因缘把它消灭。如果你本来就有烦恼,那就完了,你断不了了,它本来就有嘛!

  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们要很清楚,我们本来是没有色阴的,那只是,在《楞严经》叫作什么?叫作循业发现!你有这个业力,你就看到你这个色身,它没有来处的,也没有去的地方。

  我自己有一个体会提供给大家参考。我去年在回到我房间的时候,我去开门,结果我那个门撞到我的头,产生一个包包,我那个时候刚好在讲《楞严经》。

  我们习惯性产生一个相状,我们的心会跟着相状走,我们一般的思考是顺着因缘走,这是很麻烦的一件事情,我们会被因缘带动。但是《楞严经》告诉我们,你要逆向思考,你要逆向操作,你要从因缘的根源去找。我们一件事情发生以后,你有两种选择,第一个是跟着事情本身跑,那就完了,那你就被它牵走了。你要问这个事情,你从什么地方来?你说我撞到这个头,头上长这个包包从什么地方来?

  你说是门给我的,门是个物质,它怎么会产生包包呢?门本身没有包包。

  你说我的头自己产生包包,那平常为什么不生起来呢?一定要撞到才会有呢?头也不生包包。那你可以告诉我这个包包从哪里来吗?

  答案是:来无所从,去无所止。它只就是我个人的循业发现,我个人有这个业力,我个人自己发现我个人的色身,如此而已。当我这个业力消失的时候,这个包包自然消失掉。它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它是没头没尾的。

  任何一件事情都没头没尾。但是它业力在的时候,它业力表现出来的时候,它的确有它暂时的假名假相假用,如此而已。

  你这样子看人生,你才能够不否定也不肯定,你才能够无住而生心,生心又保持无住。你假借你的色身修学,但是绝对不能执着,因为它本来就是一个暂时的假相。因为我们的本来面目它没有色身的,那是无缘无故的眼睛的一个疲劳而产生的虚空的狂花。等到眼睛恢复了,这个狂花也就消失掉了,就是这样子的。

  所以我们在思考人生一定要站在本来就没有这个东西,那是后来的因缘才有的,这个思考非常重要,非常重要!

  【13】我们现在要开始训练自己不要跟着感受走!

  第二个看感受。

  这个色法是个物质,这以下都是心法了,都是精神的状态。那么精神状态当中最粗的地方是感受,就是六根领纳的感受,眼睛、鼻子、嘴巴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会有痛苦、快乐种种的感受,叫作受阴。看经文:

  阿难!譬如有人,手足宴安,百骸调适,忽如妄生,性无违顺,其人无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于二手中,妄生涩滑冷热诸相,受阴当知亦复如是。

  在我们生命当中最麻烦的就是感受的问题。那么感受是从什么地方而来呢?就是我们本来是没有感受的。

  佛陀说,比方说有一个人,他双手双足非常的安稳快乐,他整个身体也非常调和舒适,他本来没什么感受。但这个时候,忽如妄生,他忘记了整个身体的存在,这个时候心中没有快乐也没有痛苦,这个是我们的本来面目。

  问题是我们凡夫的心习惯攀缘,我们不安于自己的本分而产生一念的妄动,所以其人无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我们两个手在虚空当中互相地摩擦,就创造了很多的感受。当然摩擦就包括了业力的造作,就把这个身心世界苦乐的感受给创造出来了。那么有什么感受呢?在两个手掌当中产生四种的感受——涩滑冷热。

  蕅益大师说,这个苦涩的感受表示三途的果报,就是造了很重的十恶业;滑,这个润滑指的是人天的果报,就是造十善业所招感的人天安乐的果报叫作滑的感受,润滑的感受;寒冷的感受是二乘的偏空涅槃,二乘人修无常无我而进入到偏空寂静的状态,叫作冷;热,这个温暖的感受是菩萨的大悲心所创造的菩萨的功德叫作热。所以整个九法界的感受都是我们一念的心所创造出来的,所以受阴当知亦复如是。

  在整个修学当中最麻烦的就是这个感受的问题,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业力的显现。

  你要把佛号念好,你最好不要老是跟着你的感觉而走,你要训练你自己。

  因为感受它是跟你的业力有关系的,而临命终的时候正是我们业力表现的时候,百感交集。

  所以感受在《楞严经》当中,它破六根就是破这个感受。

  我们今天要从攀缘的心回到清净的心,第一个要面对的就是你怎么要克服你的一时的感受。这是最粗的,第一关而已哦!

  我自己的感觉,我刚出家的时候,我第一个难关就是过午不食的问题。因为晚上习惯去吃东西了,肠胃已经产生一个生理时间。所以到晚上的时候特别饿,非常的饿,那种感受非常强烈。后来有一次我终于把这个感受的真相给看通了,因为你强忍没有用的,你很饿你就是很饿嘛!你忍耐忍个一天两天,但是你迟早是要用智慧来面对它。

  后来有一次我把它忍过去了。忍过去以后我发觉一个真相:就是我明明昨天晚上很饿,但忍过以后,早上起来以后,那种饿的感受没有了。那表示什么?这个感受不真实。

  照讲,你昨天晚上很饿,你今天早上应该更饿才对嘛,是不是?那个吃饭的时间过去以后,你饿的感觉也没有了。从那一次以后我知道,你吃得很饱,那是一种饱的感受;你很饥饿,也是一个饥饿的感受,它们两个都是感受,如此而已,问题是你要不要接受这个感受。

  它们这个感受只就是一个当处出生随处灭尽的一个水泡嘛。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所有的事情都可以这样观察,它只是暂时所产生的假名假相假用。

  所以我们现在要开始训练自己不要跟着感受走,这是最粗的,因为你临命终的时候,我给你保证临命终的时候感受不会是很好的感受,不是很好。

  所以我们本来是从没有感受而产生一个因缘的假相的感受。那我们可以做到不受,安住在不生灭心,是这个意思。

  【14】怎么知道快乐的时间或者痛苦的时间哪个比较多呢?

  看第三个想:

  阿难!譬如有人,谈说酢梅,口中水出,思踏悬崖,足心酸涩,想阴当知亦复如是。

  前面的感受是一个直觉的反应,这个想是一个想象,依止语言文字的一种想象。

  比方说,一个人,他没有真正地吃到酸酢,他嘴巴也没有吃到梅子,但是他听到有人讲出酢,讲到梅子这个名词,他嘴巴就流出口水出来,其实他嘴巴并没有吃酢,也没有吃梅子,完全是想象出来的。那么当他思维自己站在一个很高的悬崖的时候,他足心就产生一种酸涩的现象,特别有惧高症的人。但事实上他也没有真正地站在悬崖,他就是想象。所以想象的道理亦复如是,就是一种凭空的捏造。

  我们一个人心灵的力量有两种力量是最大的,第一个是想象力,第二个是你的意志力;一个是观照力,一个是行动力。

  比方说,我怎么知道你一个人,你快乐的时间会比较多,还是痛苦的时间会比较多呢?

  其实,我们在受用今生的果报的时候,你的业力的部分其实只占到百分之五十,你的快乐跟痛苦跟你的想象力是有关系的,这个部分差不多占了百分之五十,就是依他起性,唯识学上说,依他起性占百分之五十,你的遍计执,加上你个人的想象,会把这个问题扩大,或者把问题减少。

  比方说,当你看到半杯的咖啡,我不知道你会产生什么想象?如果你说,哎哟,还不错,还有半杯咖啡,你会珍惜你目前尚拥有的东西,你这个人快乐的时间会比较多,痛苦的时间会比较少。

  如果你习惯性看到你所失掉的东西,啊,糟糕啊!只剩下半杯而已,那你人生痛苦的时间会比一般人多。

  所以佛陀说,我们在一期的生命当中,我们不应该中第二支箭、第三支箭、第四支箭、第五支箭。

  第一支箭没办法改变,业力所显现的因缘法,你肯定要接受的,那是受,那是直觉。但是你带动想象的时候,那就不一样了,你可以把它扩大,你也可以把它降低。如果你经常思维你所得的部分,你说还不错,我还有这些东西,那你的生命当中会创造快乐出来,知足,快乐。你经常思维你失去的东西,那你就是受到第二支箭、第三支箭、第四支箭、第五支箭……

  我们的感受这一部分很重要,这个想阴,因为它会把我们的因缘加以扩大,或者加以减少。

  当然这个地方的想阴,它也是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它也是因缘所生法,也就是在心性当中是本来没有想阴的。

  【15】学佛的人,你要改变你的生命,你要善用你的想象力!

  第四个看行阴。

  前面的想阴是一种想象力,这个行阴是一种造作力,一个行动力,或者讲意志力。看经文:

  阿难!譬如暴流,波浪相续,前际后际,不相逾越,行阴当知亦复如是。

  这个暴流就是高山当中快速流动的一个水流,就是我们身口意的造作就像暴流一样。为什么呢?因为它波浪相续,相续不断。你看你在拜佛的时候,你的色身的动作是那么地相续,你内心当中忆念佛陀的功德,内心也是一样,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前际后际,不相逾越,前面的波浪跟后面的波浪不会重叠的,前面的消失了,第二个念头才生起,行阴当知亦复如是。

  前面是一种想象,这种想象以后会带动我们的行动。当然你是往哪一个方向想,它就往哪一个方向去造作。

  所以到行阴的时候,就正式去造业了。当然这个行阴是受想阴的影响,想阴又受到感受的影响,是这样子的,它这前后有关系的。

  不过在我们的生命当中,这个想阴是很重要哦!你的思想模式如果老是随着你的感受而走,那你要解脱就很困难很困难了。

  你的想象是要根据佛陀的教法来想象,你才能够超越生死的,所以这个想是很重要的。

  不要被你一时的感受,如果你这个想是受着你的受阴的影响,这个想就完蛋了,那你就被你这个五阴的身心世界牵着走了,我们讲产生一种生死的轮回。

  什么叫轮回呢?就像那个车轮子一样,它就没有停止了。因为你过去的业力创造一个生命,就有感受,然后这个感受又带动你的想象,又去造业,造业以后又创造一个生命,然后你又有感受,这个感受又产生想象,又产生造业,就恶性循环。

  所以你真正能够从五蕴当中跳出来的第一个步骤,就是改变你的想象,就是我们讲如理思维。

  比方说,思维娑婆世界的痛苦,你不应该再来轮回了,为什么?因为生命有无常的过失,有三恶道的过失;极乐世界有安乐的功德、清净的功德,这部分我们下一堂课再说明。

  所以学佛的人,你要改变你的生命,你要善用你的想象力。而这个想象力不能够跟你的外在环境而走,依止佛法的思维而产生正确的想象,你才能够从这个地方产生一个正确的行为。

  所以想阴会带动我们的行阴,而行阴最后产生识阴,就是我们的阿赖耶识。你所造作的业力都到我们的仓库去了,这个识阴就是阿赖耶识。

  【16】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次一次地轮回的主要原因!

  我们看经文就容易清楚了:

  阿难!譬如有人,取频伽瓶,塞其两孔,满中擎空,千里远行,用饷他国,识阴当知亦复如是。

  前面的我们的业力创造一种感受,可能是快乐的感受,可能是痛苦的感受,那我们习惯性从感受当中产生一个想象,由这个想象力推动我们造业,这个业力又存到我们的阿赖耶识。那么这个阿赖耶识是怎么回事呢?

  比方说有一个人,他去取这个频伽瓶,频伽就是一种鸟,频伽鸟,妙音之鸟。这个鸟它的形状很美丽,音声很悦耳,所以这个商人就把它的形状作成一个花瓶的样子,叫频伽瓶。这个鸟它是两个头,这个商人把它的两个头这个孔给塞住。这个时候满中擎空,就把这个瓶子里面的虚空从甲地带到千里以外的乙地去受用,就把这个地方的虚空带到另外一个虚空去。那这表示什么呢?

  这个瓶子里面的虚空跟外面的虚空本来是相通的,但是因为塞住以后,就表示我们的我执法执。那么我执法执就把内在的虚空的空气跟外在的空气给阻绝了。也就是说,我们个体生命的灵性跟真如佛性的灵性,因为我们的执着,所以我们就忘了回家的路了,我们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本来我们五蕴身心的身心世界是有一个真实的灵性在,一个觉性在的,因为个体的水泡是从大海而来,但是因为我们习惯性在五阴当中过分地执取,所以我们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了。你看被带到很远的地方去,然后一次一次地去带到甲地、带到乙地、带到丙地……就表示我们因为塞住了整个对外的通风孔,所以我们开始跟虚空加以隔绝。

  识阴当知亦复如是,我们生命的本质阿赖耶识也就是这样,因为被第七意识的我执法执的阻绝、隔绝,所以我们在身心世界当中,我们已经忘了来时路,我们从什么地方来的我们再也找不到了,这是很可悲的。所以我们在破的时候,当然是破六七八,就是想象力、行动力跟整个阿赖耶识。当然下手,我们说过,是改变你的思想。

  天台宗倓虚老和尚他讲《楞严经》的时候,他讲这个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就是我们内心深处一个仓库,我们造了善恶业都跑到阿赖耶识去了。因为阿赖耶识的善恶业的引导,让我们忘失了我们的本来面目。

  倓虚老和尚他讲出一个偈颂说:眼观青山数千里(看着这个青山可以看到数千里),青山内外皆自己;只因自己不相识,不识己者是自己。

  它的意思就是说,我们面对眼前的身心世界,我们不认识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被一时的因缘假相所迷惑、所牵动,就忘失了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了,所以就跟着这个因缘不断地波动。你看你今生有一个生命体,然后你就执着你这个五阴的身心,被你的感觉牵着走,然后产生一种生灭的假相,又造了很多的业力,又创造另外一个生命。这个生命你又产生一个感觉,你就跟着你的身心世界而转,又创造另外一个生命。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次一次地轮回,我们的生死永远不能停止的主要原因,因为我们没有看到生命的真相。我们一次一次地执着,一次一次地投入,就加强那个生死的力量。

  所以你必须要把生死的力量降低,你必须要慢慢慢慢把这个五阴身心慢慢地放下,慢慢地松脱。你要站在一个清净的本性来面对你的生命,保持不迷不取不动。你这个时候念佛,这个佛号才能够产生一定的正念。

  假设你一定要跟五蕴身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那你佛号肯定被破坏。

  所以我们在这个地方把五阴讲出来,色受想行识都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它都是暂时存在的,而且它们都没有错,错在我们对它的执取。

  佛陀在经文当中一再地告诉我们,我们本来没有五蕴的,那是因缘和合才有的。

  【17】我们就是生了病吃止痛药而已!

  我们看丙三、结示劝修。

  当我们了解这样的因缘以后,我们应该怎么修学?前面所讲的是理论,这以下我们来看修行。

  这当中有两段,第一个结示法要,结示法要当中有两段,第一个开显妄源,整个生命的颠倒的根源在哪里?

  陀那微细识,习气成暴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

  我们一般在对治烦恼,都是从表面的烦恼对治。

  你看,多贪众生不净观,你贪欲重,就修不净观,反向操作嘛。你观想你的色身脓血屎尿所成,看你还贪不贪?

  多嗔众生慈悲观,你要嗔恚,你就观察慈悲心,每一个众生都是我们过去的母亲,他对我们有恩惠嘛。

  但是这样的对治只是表面的对治,我们永远没有找到烦恼的根源从什么地方来。

  就是生了病吃止痛药而已。

  所以《楞严经》的特色就是,它从烦恼的根源连根拔起。

  所有的烦恼都是从阿陀那识也就是阿赖耶识,业力所成就的一个心识,它那个心识非常的微细。这个心识是流动的、生灭的,习气成暴流,习气就是种子,我们讲潜伏的功能。

  我们过去造了很多善恶的业力,它都是在阿赖耶识当中,睡眠当中,就像一个刹那刹那流动的水流,没有停止。

  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你说阿赖耶识它是真,也不对,因为它是生灭法;你说它不是真,也不对,因为你真实的本性也没有离开你整个业力所形成的阿赖耶识。它那个真性也没有离开这个阿赖耶识。

  我们应该说体性是真实的,作用是虚妄的。

  所以它一个真妄的和合体,佛陀对于一般的小乘的根机跟人天乘的种姓不随便开演。

  【18】佛法是重视觉悟的,你强忍是没有用的!

  所以我们今天问题点在哪里?我们习惯性站在一个由过去的业力所形成的阿赖耶识,我们住在这个地方,所以我们受了业力的不断干扰,因为我们站错位置。

  那怎么办呢?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这个地方少了五个字,幻法云何立。)

  那么问题在哪里呢?自心取自心,因为我们第六意识的攀缘心去取着第八识所变现的身心世界。

  我们对于今生的果报,今生的果报从什么地方来?是阿赖耶识变现的嘛,阿赖耶识本身也是一种虚妄的体,所以成佛以后也是破阿赖耶识。

  那么阿赖耶识变现一个果报,我们的内心又去执取它,结果非幻成幻法。它本来没有错的东西变成错误了,本来不是颠倒的东西变成颠倒了。

  所以怎么办呢?不取,你应该要慢慢慢慢回光返照,你要不断地告诉你自己,你的身心世界从什么地方来,找到你的最初的原始的家,在那个地方安住。这个时候所有的颠倒开始结束,我们的生命开始逆转,从生死流而慢慢慢慢启动了涅槃之流。这个时候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依他起性的非幻尚不生,何况遍计执呢?

  所以在我们修行当中,最重要就是只有六个字,做个总结,你对于你现在的身心世界,你要训练你自己,不迷不取不动。不迷是智慧的观照,不取是禅定,不动就是持戒,你要保持不迷不取不动,也就是说你要站在一个不生灭心的角度。

  我们修行人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我们一般在修学佛法的时候,在护持三宝的时候,在造善业力的时候,你感觉你的身心世界很真实,因为你根本没有智慧观照。我们刚开始叫作跟三宝结缘,叫作因缘法,在因缘当中修善业,这个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你过去是什么思考,你现在还是什么思考。

  你一个人生命真正的突破是第二个阶段,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你对身心世界开始否定了,你开始问你自己一句话,我从什么地方来?开始去找我们真实的家了。这个时候,你跟身心世界开始脱离了。这个过程很重要,非常重要。当然很多人看你这个人不正常,其实不正常才是正常。

  如果你学佛以后,你从刚开始学佛到你最后学佛都表现得很正常,你没有真正学佛,你太正常了。你都没有真正大死一番嘛!你的思考模式还是过去的思考模式,你这样子叫作积集善业,就是成就安乐道,你不是在走解脱道。你一定要经过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对身心世界开始否定了,开始跟它保持距离了。

  然后到第三个阶段,经过你大死一番之后,再重新发大悲心,借假修真,又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但是心情不一样。

  开始三个阶段,缺一个都不可以。你用一种比较超然的心态来面对你的人生,你不否定,但是也不执着,叫作即空即假即中。

  你能够保持这样的心态来念佛,你的佛号绝对不会受外在的环境干扰。

  当然我们觉得这个对我好像很生疏,所以你要训练自己。我们明天会讲到,这是你唯一的路,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你只有这条路可以走,没有其它路了。

  我们佛法是重视觉悟的,你强忍是没有用的。佛法的对外境的解脱不是勉强的,强忍你不会持久的,你真实地能够觉悟,你内心才能够真实地放下,是这个意思。

  【19】你把你今生快乐的福报放下,你来生会更殊胜!

  我们今天讲到我们如何来正确地看待我们今生的生命。

  你一定要面对这种一时的个体生命保持不迷不取不动。我讲实在话,你真实地放下身心世界,你后面才能得到你真正的摩尼宝珠。

  有一个西藏的法王讲出一个很好的譬喻,这个譬喻你要很好地参透。

  他说,一个小孩子他一哭的时候,你拿给他一个小面包,如果他不要,他要继续哭,你拿给他一个蛋糕,再哭的时候,你拿一个珍宝给他,如果他还不要,那你只好把摩尼宝珠给他了。

  这句话诸位听得懂吗?

  听不懂,正常。

  我们太容易满足现状,因为你对五蕴身心太过执取。佛法就是那个大人,我们修佛法,就是那个小孩子嘛。我们每一个人从三宝门中走过去,有些人得到人天福报,有些人得到二乘的涅槃,有些人得到无上菩提。你要能够真正地放下,你才能够得到最圆满的东西。如果你紧紧地咬住你的身心世界,你就很容易满足嘛,佛陀给你一个面包你就要了嘛,那你就完了嘛,后面的摩尼宝珠你就没有了嘛。这个意思你们懂吗?

  你说我把五蕴身心放下了,那我什么都没有了,不对!佛性会报答你。你试试看,把你的身心世界放下。即便你今生的身心世界非常快乐,你也把它放下,因为它会对你产生干扰,它会让你产生错乱,它会障碍你往生的,我给你保证。

  你说我前生修得不错,你看我布施有福报,我又持戒成尊贵身,我又忍辱成就庄严,我什么安乐都具足了。你说我应该去受用,没错,你有权力受用你的今生,但是你过分执着的时候,你会破坏你的来生,问题在这个地方。

  你把你今生快乐的福报放下,你来生会更殊胜,那是究竟的解脱。你今生去追求这个糖果,你以后要付出惨痛的代价,那是一个刀上的蜂蜜。

  你享受快乐的过程当中,会让你放逸产生颠倒。

  所以你怎么去面对你的五蕴身心?这个心态是很重要,是很重要的。

  所以我希望我们在念佛过程当中,你怎么样放下娑婆世界,你才能够真实地一心归命通身靠倒。这个一心归命其实是有智慧的成份在里面,不是一时的冲动。

  你要很正确地观察你的人生,你才能够死心踏地地跪在阿弥陀佛的面前,然后整个身心世界融入弥陀的本愿当中,这跟你的智慧有很大的关系。

  我们一般的念佛没有真正地融入弥陀的本愿当中,因为你眼前的因缘放不下。

  为什么放不下?因为你没有真正看到人生的真相,问题在这个地方。

  你看到人生的真相,你会觉得这个东西不是我要的。这个糖果有什么好吃呢?你后面有更好的东西等着你。当然你要能够放下,那你都必须要学习智慧。它只是一个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你就算你现在不放下,你死亡的时候你还得放下,但是那个时候放下来不及了、来不及了,太晚了。

  你死亡还没有到来的时候,养成一个放下的习惯,你还有机会,你到临终的时候,你就没有机会了,你还得再继续轮回,因为你执着它,你启动了十二因缘里面的无明,无明缘行,行缘识,你就顺着十二因缘而走了。你一定是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要逆向操作。这个时候你的智慧扮演重要的角色。

  好,我们今天先讲到这个地方,大家好好的体会体会这个放下的好处在哪里?

  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20】为什么念佛一定要修禅观?

  第三卷

  诸位法师慈悲!诸位佛友,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六面,丙三、结示劝修。

  我们在修学佛法的过程当中,其实你修学什么样的法门对我们的影响并不是这么的重大,反倒是你用什么样的心态来修学这个法门,它是有一个决定性的影响。

  所以我们在大乘经典当中,佛陀常说: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我们的生命是由我们的内心创造出来的。蕅益大师说,诸法无性,尽随心转,心为名利,一切法趋名利,心为菩提,一切法趋菩提。不管你是布施也好,持戒也好,念佛也好,这个法门本身是无自性的。

  我们念佛,有可能这个佛号会带到人天的果报,也可能这个佛号会带我们到极乐世界去,就是你那个能念的心态会影响到你整个生命的状态,心态决定我们的状态。

  在《楞严经》讲到修学佛法有两种的心态:

  第一个你用攀缘的心来修学佛法,你的心对于你整个内在的五蕴身心,对于整个外境产生强烈的攀缘跟执取,产生一种我法二执。那么这种情况会有两种过失:

  第一,即便你修学佛法经过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你还是感觉到弟子心不安,因为你的心是住在外境。当你一帆风顺的时候,你内心很安定。但是不幸的是,外境是变化的,就像这个空中的灰尘,随业力而变化。我们的生命不是一帆风顺的。所以当你住在外境的时候,你的心就随境而起伏,你生命的快乐跟痛苦你自己做不了主的,是由业力来推动的。所以你的心习惯性是住在外境,第一个你永远感到一种没有安全感。

  第二,你不断地在积集一种生死的力量。也就是说,你整个生命的轮回的力量不断地在加强。因为轮回的根本,就是我们对生命的一种错误的颠倒的执取,就是十二因缘里面的无明,这个无明就是攀缘心的意思。为什么我们死亡以后,我们来生还会出现一个生命?为什么圣人死掉以后,他能够没有生命,他能够进入无生?因为我们的心态不同。

  所以当我们心态不能改变的时候,我们在整个佛教修学当中,我们顶多做到积集福报,成就一种安乐的功德。当我们不能调整我们心态的时候,我们永远不可能趋向于解脱,不可能的!你那个生死轮回的力量永远不会停止的。

  所以在整个《楞严经》当中一再地告诉我们,你修什么法门都好,你一定要把心带回家,你要找到你整个身心世界一个不生不灭的清净本性,清净心,一个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一种清净本然的本性,在那个地方安住下来。

  所以我们在学佛过程当中,要有一个比较高的标准。说你这个人修行是不是上路了,怎么判断?我想我们不会说,因为你一天念了几万声佛号,你做了多大的布施跟持戒,就说你这个人修学上路了,其实不是。因为你搞不清楚,你内心当中是安住在虚妄的攀缘心,跟安住在真实的心性,你对心中的主人跟客人还分不清楚的时候,依我们的标准来看,你这个人还是颠倒众生,你还没有真正修学上路,你跟三宝叫作结缘。你高速公路的入口都没找到,你根本谈不上上路。

  一个人要真正地能够看清楚你生命的真相,照见五蕴皆空,然后在我空法空的清净本性安住,从此以后,你跟生命开始保持距离,从无住当中而生心。那么这个时候,我们说你这个人修学已经上路了。为什么呢?因为你认清路头,你找到了生死的关键点。

  所以在整个禅净双修当中,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念佛一定要修禅观?

  改变你的心态!

  因为你用攀缘心念阿弥陀佛,这个整个佛号完全变成一种攀缘的力量。阿弥陀佛是一个无量的功德,但是被你的心染污掉了,内心是攀缘,一切法成攀缘。

  印光大师说的,本来是摩尼宝珠,这个佛号到你的心中变成一只糖果。所以我们必须透过大乘的禅观,然后破妄显真,真实地找到我们的家,然后从那个地方提起佛号,这个佛号才能够坚固的。

  【21】第一个,就是你要先修空观,破执!

  那么这个地方就有一个问题:那我怎么去找到我的家呢?

  在《楞严经》的思想模式,就是空假中三观。你遇到任何的人事,你永远保持空假中三观。

  第一个,就是你要先修空观,破执。

  我们遇到一个生命的现象,可能是一个顺境,也可能是一个逆境。我们一个最大的毛病就是心随境转,我们顺着因缘的方向去走,那就完了。

  《楞严经》告诉我们,你要逆向思考,你要问它,你从什么地方来?你不要管这个因缘怎么走,你要去回光返照,去找它的根源,你从什么地方来?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色身?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思想?从什么地方来?

  那么当然答案就是,我们觅之了不可得。我们从空性而来,眼前的只就是一种业力的显现而已。

  我们过去曾经有一段的业力,现在表现出来了,创造你今生的一个假相,这个假相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它只就是一个生命的一段的假相,所以它没有一个真实的体性。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看清楚生命的真相,我们的内心开始平静下来,开始无住,不能够住在色受想行识。

  我们从今以后不再跟着我们的感觉走,不再跟着我们一时的想象走。

  我们在生命当中这叫正念真如。

  在你回家的路当中,虽然我们的感觉还会不断地干扰我们,我们过去习惯性的贪恋娑婆的想法还会不断地刺激我们,但是你可以做到不随妄转,因为它是一时的假相,你连断它都不要断它。因为它是虚妄的,你断它干什么呢?你只要不跟它结合,它就不能对你产生力量。

  所以在整个生灭的因缘当中,找到一个不生不灭的家就非常重要了。

  第一个,让你今生能够达到最大的安定;

  第二个,让你所念的佛号变得非常的坚固,不可破坏。

  你的烦恼不能障碍你,即使你有病痛也不能干扰你,外在的鬼神、外在的魔王也不能刺激你,因为你的心住在一个真实不生灭的本性。

  所以这个空假中,从空观当中找到我们生命的一个安住处,假观让我们务实地面对生命,也不要否定今生五蕴的假相,因为你未来的往生净土的资粮还得靠这个假相,靠这个身体来拜佛,靠你内心来忆佛念佛。

  所以大乘佛法是观一切法空,但是不坏假名假相假用。保持它的功能,但是不要对它产生执取。这个我们叫作借假修真。

  所以当我们用这个空假中的智慧来面对人生的时候,你这个时候的心态是一个最圆满的心态。

  大乘佛法对人生就是这三种看法,空假中。

  其实,中的话它只是个调整,其实就是空观跟假观。

  你觉得你最近躁动不安,假观太强,就加强空观;你觉得你最近心好像提不起来,太沉闷,加强假观,思维你来生的安乐,思维你极乐世界的功德,由这种功德相、安乐相来启发你前进的动力。

  所以这个中观是随时调整自己的脚步,让你合乎中道。

  所以说这个禅观就是一个心态的调整。那么你平常经常保持一个对五蕴身心的不即不离,临命终的时候,你生命的水泡破裂的时候,对你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你早就有心理准备了。

  所以这个般若波罗蜜的智慧的确是可以引导我们到彼岸的。

  【22】为什么我们取着眼前的生命会产生痛苦呢?

  那么我们看这段经文。在结示法要当中有两段,首先我们要知道,我们生命当中最大的障碍是什么:

  陀那微细识,习气成暴流。

  我们一个人念大悲咒,凡夫来念大悲咒,跟观世音菩萨来念大悲咒,产生的效果不一样,因为我们的心会有很多很多的干扰,就是受到阿赖耶识的干扰。

  阿赖耶识是我们生命的仓库,我们生命当中走过的路都会留下痕迹的,留下一些烦恼跟罪业,不幸的是都被阿赖耶识给记忆下来。

  所以我们现在的生命体的身心世界,是把过去的你全部放在你的心中。我们为什么会有现在?从唯识的角度,因为你有很多的过去过去过去过去,所以现在你的心态是由很多过去的你累积而来的,这个就是阿赖耶识。所以,假设你不改变心态,你很难走出过去的障碍。过去有时候是善业表现出来,有时候是恶业表现出来。

  所以,蕅益大师对阿赖耶识讲出一个批判,他说阿赖耶识是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认作本来人。阿赖耶识是一个产生生死轮回的根本,但是我们紧抱阿赖耶识不放,我们宁可被它带着走。

  所以说,我们在修学当中所破的生灭心就是阿赖耶识,当然这个地方包括了第七意识把它执着为我,还有第六意识一个错误的想象,所以第八识也包括了六七八这三个心识,都是我们要破坏的。

  那应该怎么办呢?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

  自心去取着自心,第二个自心是指的阿赖耶识如实地把我们的身心世界变现出来,然后这个第一个自心是第六意识的攀缘,把它执着为真实的自我跟真实的法,然后产生颠倒想,就产生了一种生死的业力。

  所以我们刚开始在修学把心带回家的过程当中,最重要就是不取,告诉你自己,你眼前的因缘都是暂时存在的,你不能取着。你一取着,有两个过失:

  第一个,你今生肯定活得很痛苦,第二个你永远不可能出离生死,你就被它牵着走,产生一种恶性循环的轮回的力量。

  为什么我们取着眼前的生命会产生痛苦呢?

  因为我们的生命是由阿赖耶识的能量释放出来的,阿赖耶识是一个善恶的混合体。我们过去造了善业,可也造作了恶业。所以你看稍微懂得命相学的人都知道,我们生命当中有三种因缘是没办法具足的,一定有一个残缺的,孤贫残。如果你一定要取着今生的生命,那你就要做出抉择。

  第一个,你是孤独的,你的情感生活是非常失败的,包括夫妻的因缘,包括子女的因缘,你是永远孤独的,这是第一种选择。

  第二个你选择贫穷,你经常要为衣食奔忙的。

  第三个是残缺,你身体有重大的病痛。

  在整个五术的思想当中,如果你今天身体很健康,财运也非常的好,你的感情生活也很丰富,这个是一个非常不吉祥的状态,因为你生命达到了巅峰,物极必反,这是一种大凶之兆,因为这个不合乎生命的真相,因为生命是有残缺的。

  所以你一旦取着的时候,你第一个,你肯定要痛苦。

  你看佛陀在经典讲很清楚嘛,佛陀说,有一个人他去礼拜一个功德天,礼拜了十二年。这个天被他感动了,就跟他敲门说,你顶礼我这么久,我把我这个女儿送给你,送给他非常漂亮的一个美女叫作功德天。他说,你需要什么就向她乞求,她就会给你种种的安乐。那么这个人正在快乐的时候,诶,功德天的妹妹过来了,叫作黑暗。她说,她给你快乐,但是我是给你痛苦的,我们两个是不能分开的。

  所以当你的生命产生执取的时候,你一定会产生一个痛苦的感受。而更严重的时候,是你临命终的时候,你的心就产生很大很大的颠倒跟障碍。

  所以我们现在开始要试着跟我们的五蕴身心保持距离,不取,不迷不取不动,这个在禅宗叫作大死一番。

  那么总而言之在整个禅观的思想当中,就是你要能够破妄显真,你要对这个生命的假相要慢慢放掉,安住在你一念清净的不生不灭的本性。从那个地方来建立你所有的功德,那么这个功德才是真实的功德,就是以不生灭心来修学一切的善法。

  【23】修学佛法你要先认命,才能够去改造未来!

  那么这样有什么好处呢?看丁二、功德超胜,我们把经文念一遍:

  是名妙莲花,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摩提,弹指超无学。此阿毗达摩,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

  当我们能够对于五蕴的身心开始用空假中三观保持不迷不取不动,那么这样子是一种微妙不可思议的莲花。大乘佛法喜欢用莲花来表达菩萨的智慧。莲花的特色是出污泥而不染,它能够在整个五欲六尘当中活动,但是它又能够不取于相,不取着它的一个真实相,它能够出污泥而不染。

  金刚王指的是这样的一个智慧,它像金刚一样的坚固,能够破除一切的障碍。

  所有的障碍都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所以我们是自己障碍自己了。因为业力它没有错,你今天遇到什么人,遇到什么事,事出必有因嘛!

  我们身为一个有情众生,我们必须要无条件地去承当我们过去的业力,这个没有话讲了,修学佛法第一个特质就是先认命,先认命。你要先认命,才能够去改造未来。

  我们现在不是。我们现在,过去的业力显现出来,我们抗拒,弄到自己很痛苦,把现在弄得很痛苦,也把来生破坏了,什么都没有了。

  所以你一定是要有一个智慧来观察,你面对你过去业力的表现,你反正它只是一个能量的释放,过去就好了,不要让这个能量再产生恶性循环的力量。

  所以真正的金刚就是去破坏你心中的执取,而不是去改变外境。

  我必须提醒大家一个观念,如果你每遇到什么事情都去怪罪别人,去改变外在的环境,你这个心态到临命终的时候会非常的痛苦。因为你的心是习惯于跟外境结合在一起,你到临命终的时候突然想收回来,收不回来。这个小孩子在外面跑太久了,你的心在六尘当中活动得太久了。

  所以你要训练你自己,遇到事情,调整自己的心态。

  我告诉大家一个观念,任何一件事情会在诸位的身上发生,一定有它的原因,而这个原因是跟你有关系的,是你自己造作的,自作自受,没有一件事情是会莫名其妙出现的,不可能有这种事情。

  所以金刚王就是说,我们现在必须无条件地承当过去的业力的释放,好,我今生认了,好坏都不取。但是我们着眼在什么?着眼在来生的创造。

  你今生的使命是干什么?你知道我们生命的使命是干什么?有两件事,人生只有两件事:

  第一个来还债,把过去的债还完;

  第二个更重要的,创造来生。

  第一个去酬偿过去,第二个去创造未来。

  而这个时候,你今生的操作,你的智慧,怎么去面对你的生命,就扮演重要的角色。

  所以人生的重点在过程。

  你重视结果有什么好处?结果是每一个人都面临死亡嘛,结果是每一个水泡都要破裂,没有一个例外嘛!你福报再怎么大,你这个水泡也要破裂。那问题是,在破裂之前,你用什么心态来面对这样的破裂?那你这个智慧就很重要了。

  所以我们经常要观察,对人生要保持不迷不取不动。

  我们对于已经要成熟的业力保持认命随顺,但是我们内心当中要创造另外一个功德,这个下一堂课我们会说到,如何忆佛念佛来积集来生的资粮,这个是重点。

  【24】不要试图去改变外在的环境,你会越弄越糟的!

  那么宝觉当然是一种智慧,所以说,一个禅净双修的心态,他对人生跟我们一般人不太一样,一个有安住在不生灭心的人,他人生不是来受用的。

  你如果是抱着一个来受用人生的心态,你很难往生极乐世界的。

  你把人生要当作历练,历事练心,它是让你积集往生资粮的一个所缘境。

  因为你要抱着一种受用的心态,那你是跟它结合在一起。

  所以人生不是让你来享用的,是让你来历事练心的,假借这个人事的因缘来积集你往生的资粮:遇到顺境,我们感恩阿弥陀佛;遇到逆境,加强我们往生的力量,那这样子的话,所有的环境对你来说都是增上的。

  我要提醒大家一件事情,不要试图去改变外在的环境,你会越弄越糟的。

  你会把今生弄糟的,你也会把来生也弄糟的。你今天老是去注意外境,你今生就完了,你来生也完了,什么都完了。

  最好的心态是,把这样的环境当作你往生的资粮。

  我遇到顺境,我深深地对弥陀感恩,他对我的加持;我遇到了逆境,让我更加地觉悟,我不能再轮回下去了。

  这样子这个环境对你来说都是一种增上的力量!那么这种智慧就是不可破坏,任何因缘都不可破坏的一种坚定往生的一种智慧,叫金刚王宝觉。

  【25】你心态不调整,你今生就活得非常的苦恼!

  如幻三摩提,弹指超无学。

  那么这个三摩提当然是一种止观的三昧,但是这个三昧为什么叫如幻呢?因为我们在正念真如的过程当中是空假中三观。虽然观一切法空,但是不否定生命的假相假用,就是如幻。你说它没有,它有它的相状跟作用,你说它有,它又没有真实的体性,是暂时有的。所以只好说是一种如梦如幻的三摩提,就是它观一切法空,而不坏假相。

  那么这样子的功德是超越一切二乘的功德,因为二乘是偏空的,他没有修假观的,所以他不能积集资粮。

  那么这个是阿毗达摩,这个阿毗达摩指的就是一种无上殊胜的意思,它是一种无上殊胜的法门,而且是十方薄伽梵,薄伽梵就是佛陀,这是十方三世一切佛要成就大般涅槃必经的道路,只有这条路,没有其它的道路可以走。你要用空假中的智慧来面对人生,你才能够产生最大的功德。

  那么这个思想——如幻三摩提我们再解释一下。

  小乘对人生的观察,我们叫作灭色取空,他对人生是完全否定的。

  你看他观察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所以小乘佛法他不把人生当历练的,他认为人生没什么好历练的,就是出离就对了,反正我对人生完全地排斥。我离开了人群,走入了山林,他的思想就是完全趋向空性的。

  当然从大乘的角度,这个人成就了解脱了,但是他很难成就功德庄严,因为他否定了生命的假相假用。所以小乘佛法的空观,我们叫作偏空的思想,消极的。

  大乘佛法的空观叫作缘起性空,他从因缘所生当中回光返照——你从什么地方来?我们否定的是它的自性执,它是没有自性的,但是我们不否定它的作用,只否定它的体性,不否定它的作用。

  所以你看大乘佛法的空是——色即是空,但是空即是色,双向思考。

  我们可以从现前的五蕴身心当中回到了清净本性,在那个地方安住,但是我们也可以从清净本性当中回到眼前的身心世界,空即是色。或者我们这样讲,我们可以从现前的个体生命这个水泡回到整体生命,水泡可以回到大海,也可以从整体生命回到个体生命。所以大乘佛法色即是空,但是空还得要即是色。这就是大乘佛法的如幻三摩提,他不否定你眼前的假名假相假用,他只是破坏我们的自性执而已。

  这是在整个修学念佛当中,你要先安住你的内心,把心带回家,就是你的心态很重要。

  你心态不调整,你今生就活得非常的苦恼,非常的动荡不安,你会不断地受到过去业力的刺激,包括临命终亦复如是。

  所以我们应该在生命当中找到一个无眼耳鼻舌身意,没有风浪、没有波浪的一个环境住下来,把心安住下来,以无住为住,或者说以我空法空的真如理为住。那么这个就是把整个佛号的基础、把地基打下来,就是找到你的不生灭心,然后在那个地方住下来。那么这个是十方一切诸佛所必经的过程,这个是所谓的一路涅槃门。

  好,禅观的部分我们就讲到这里。

  【26】这个就是他今生跟你有缘无缘的道理!

  乙二、净土宗修学法要。

  禅观的思想是比较偏重在以空观来破执,所以它空假中其实比较偏重在空观这一块,其实假观,净土宗是比较偏重假观的,从空出假而产生一种正确的忆念,因为它的重点在感应道交。

  禅宗的思想在正念真如,它是一种理观,理性的观照,净土宗它是一个因缘的事修,这个地方不同了。但是这个地方不同,但是有关系,因为你的感应道交要安立在不生灭心的基础,这个后面我们会说到。为什么不能用攀缘心来感应道交呢?

  因为有很多过患。你依止攀缘心来念佛,过患非常的多。

  好,我们看丙一、感应道交。

  这个地方有两段经文,先看第一段: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

  这个地方先讲出一个譬喻说,我们在世间上,我们面对很多众生。面对很多众生,我们把众生分成两块:一个是跟我们没有缘的众生,你看你到街上去,到超商去,你看到他没感觉,他看到你也没感觉。为什么呢?

  就讲出这件事情有它过去的因缘,因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为什么你跟他会没有感觉呢?

  因为在过去生的生命当中,可能是某甲去忆念某乙,但是某乙心中早就忘了某甲。这当中某一个人忆念某一方,但是某一方并没有释放出相对的一种忆念的力量,那么这两个人在未来的生命当中,是若逢不逢,可能是相逢,也可能是不相逢,即便是相逢也没有用,或见非见,就是相逢就等于是没有相逢。那么即使是见面,你看你跟他在超商也见过好几次,但是完全没有产生互动的作用,所以有见面等于没有见面,视若无睹,当面错过,不能产生感应的力量。因为你过去生跟他没有产生彼此的互相忆念,所以你看到他没感觉,他看到你也没什么感觉,就是这样子。

  这个就是为什么今生会变成跟你无缘的道理,在这个地方。

  好,我们再看有些人跟你因缘很好,诶,你看到你的儿子,就打从内心地欢喜,他看到你也打从内心地欢喜,这怎么回事呢?二人相忆,二忆念深,那么因缘当然,有缘还得分两种,一个是缘很深,一个是缘很浅。

  假设你跟他有缘,但是很浅,那只是两个人偶尔地忆念,你可能是偶尔会想起他,他也是偶尔会想起你,而且时间不是很相续,这个有缘,但是缘不深。

  第二种是二忆念深,这个是经常地、相续地会去忆念到对方,他也是经常地相续地忆念到你,那么这个时候你们两个因缘就很深了。你今生会在一起,来生也会在一起,再来生也会在一起,就好像是那个形体跟影子一样,你们两个因缘就不会再分离了,你们两个总是会相逢,总是会构成眷属,为什么?因为你们两个过去彼此互相会忆念对方。

  【27】我们没有相对地去忆念佛陀,那四十八愿等于没有效果!

  那这个地方就有个问题了,没有提到恶因缘的众生,他这个地方提到无缘的众生,第二个有缘的众生,第三个是恶因缘的众生。

  什么叫恶因缘的众生呢?恶因缘还是有缘嘛!就是你过去用烦恼心、用嗔恨心去忆念他,假设你今生经常用负面的情绪来忆念某甲,他也用负面的情绪来忆念你,那糟糕了,来生变成恶因缘。

  所以说,这个人跟人之间完全是一种彼此的忆念,而产生一种相互的关系。

  内心的相互忆念会决定你来生会跟他构成什么样的因缘。在这个地方是世俗的因缘,它只是一个譬喻。

  净土宗重点就是,你要往生,你得靠阿弥陀佛来接引你。

  那这个地方就有个问题了,没有提到恶因缘的众生,他这个地方提到无缘的众生,第二个有缘的众生,第三个是恶因缘的众生。

  什么叫恶因缘的众生呢?恶因缘还是有缘嘛!就是你过去用烦恼心、用嗔恨心去忆念他,假设你今生经常用负面的情绪来忆念某甲,他也用负面的情绪来忆念你,那糟糕了,来生变成恶因缘。

  所以说,这个人跟人之间完全是一种彼此的忆念,而产生一种相互的关系。内心的相互忆念会决定你来生会跟他构成什么样的因缘。在这个地方是世俗的因缘,它只是一个譬喻。

  净土宗重点就是,你要往生,你得靠阿弥陀佛来接引你。那么阿弥陀佛,到底他会选择去接引谁?这个地方就牵涉到你跟阿弥陀佛必须要有很深厚的因缘。那么关键在哪里呢?看这段经文就清楚了: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感应道交不是单方面的。我们先看佛陀,身为阿弥陀佛,他对众生是什么心情。身为一个如来,他在大般涅槃的寂静明了的心性当中,他那个大悲心是经常地悯念众生,就像母亲忆念儿子一样。

  所以佛陀是对我们安排了四十八愿,这个四十八愿已经存在法界当中,而且他四十八愿已经对我们释放出很强烈的磁场、很强烈的善意。但是感应道交不是单方面的,若子逃逝,虽忆何为?

  你整天所想的就是你现在这些尘劳的事情,你的色身怎么样?你的感受怎么样?你有怎么样的妄想出现,你的心都在这个五蕴身心里面不断地活动,当然你来生只好在三界再创造一个五蕴,因为你整天忆念你的五蕴嘛!

  所以身为儿子,离家出走,从今以后你再也不去忆念母亲了,母亲对你的忆念是不能产生感应的。反过来说,身为儿子能够不断地忆念母亲,就像母亲忆念儿子一样,那么这个时候,母子之间的关系,生生世世就能够相逢在一起了。

  这个意思就是说,阿弥陀佛他在过去的无量劫当中,经过五劫的思维,成立了四十八愿,然后再用尘点劫的六波罗蜜的善法,把四十八愿产生一种生命的力量,用他的六波罗蜜把这个愿力填满,变成一个有真实功德、有真实救拔力量的四十八种功德力存在法界当中,他不断地对众生释放善意。

  但是我们没有相对地去忆念佛陀,那四十八愿等于没有效果。

  很多人都问我说,到底有没有阿弥陀佛的存在?这个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很难讲。

  你不相信他,对你来说就不存在嘛!

  你不忆念他,对你来说就是没有嘛!

  所以阿弥陀佛到底有没有存在?这个是你决定的嘛!你问我,我怎么知道?我怎么知道对你来说有没有存在呢?你相信他的存在,你不断地忆念他,对你来说就是有存在嘛!

  所以这个佛陀跟众生的忆念,你看这个人他就是容易跟本师释迦牟尼佛感应,他就,诶,观世音菩萨他没念几声,他就跟观世音菩萨感应。我告诉大家,事出必有因,生命没有一件事情是偶然出现的,不可能!诶,你说他念几声,那你知道他前生念多久啊?念多少声了?那当然我们过去也不知道。从现在开始,也就是说,你今天要下定决心往生极乐世界,你就必须要仰仗佛力。

  那么这个时候你对阿弥陀佛的忆念就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了。

  这个忆念包括两种:第一个信心的忆念,第二个用愿力来忆念。

  其实我们很多人只会用信心来忆念弥陀,但是有些人对往生的意愿不高,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他相信阿弥陀佛会救拔你,救拔我,但是他大部分念佛只是在消业障、增福慧,那这样子阿弥陀佛的圣号对我们的救拔只仅于现世的安乐。

  你必须对阿弥陀佛释放两种信息:第一个,信仰皈依的心,第二个往生的心。那么阿弥陀佛就给你两种功德,包括今生的安乐,包括来世的往生。

  所以你用什么心态来释放出你的佛号,那么阿弥陀佛给你的反作用的功德力,就是你释放信心跟释放愿力,就会有不同的效果。你完全没有忆念,阿弥陀佛在你生命当中就等于是不存在。

  这个地方就把感应道交这个彼此间的心灵的互动先作一个说明。

  好,我们先休息一下。

  【28】你要勉强自己,因为这是你唯一的道路!

  第四卷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八面,丙二、功德利益。

  净土宗的特点,它是一个本尊相应的法门,也就是一种他力解脱的法门。我们来世的解脱,也包括今生的安乐,其实是弥陀所加持我们的。那么我们要做的唯一一件事情,就是想尽任何办法,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就做这件事情。

  那么感应道交这当中你要做两件事:第一个是应无所住,第二个是生其心。

  我们一般的生命都是跟我们眼前的五蕴身心感应,因为你不断地忆念它,不断地执着它,所以你来生只好再出现一次。那么现在我们必须要对五蕴的执取要先放下。

  憨山大师说,为什么我们念佛的人一定要修般若法门呢?我专心念佛就好,我直接转念念佛就好,把对五欲的执取,不要透过般若,直接就这样转过去,对五欲的执取把它转到佛号去,就可以了,为什么要加一个禅观在里面呢?

  憨山大师说,你做不到的!因为五蕴对我们是非常熟悉的境界,我们在三界打滚得太久,每一次的生命都有一个五蕴身心,对我们来说这件事情太过熟悉了,太熟悉了。

  我们对我们的色身的执取,对我们内在的感觉、感受,对我们一时的想法太熟悉了,这种事情太熟悉了,连做梦都能够知道它的存在。

  所以你假设没有经过般若法门的破执,你根本转不过去。

  憨山大师说,假设没有修般若法门来破执,临命终有两种情况:

  第一个,对三界五蕴身心世界的贪着的念头现前,也可能你佛号的力量也现前。但是不幸的是,我们对于身心世界的执取是熟境界,佛号是生境界,结果就随五蕴身心而流转,因为它势力强大,强者先牵。

  所以我们在生起忆佛念佛之前,要先把我们经常习惯性在五欲流转的那念心,把它找回来,不要再这样下去了,这个会创造生死业力的。

  所以这个禅观的思想就是把心带回家,这个心老是在五欲里面跑,迟早要坏事的,临命终肯定要颠倒的。

  所以禅观是无住,以无住为住,先把在五蕴身心的心慢慢地收回来、慢慢地收回来,当然这不是一天两天,但至少你要给自己一个方向,就是我年纪越大的时候,我这念心一定要对外境的执取要慢慢收回来。

  我们不可能说,你平常对五蕴身心很执着,临命终的时候突然间不执着,没有这回事情,不可能有这种事情!你这棵树平常往东边在倒,它怎么突然间倒下的时候倒到西边去了?不可能有这种事情!你一定是慢慢调整的,习惯性的东西你要慢慢调整。

  所以佛陀要我们从五欲里面拉回来,刚开始有一点强人所难,但是你要勉强自己,因为这是你唯一的道路。

  所以先求无住,然后生起忆佛念佛的心,肯定成功。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

  【29】以自我为中心,那你很难跟弥陀感应道交!

  禅观是把心带回家,那么净土的人,是从家里面再重新出发,往净土方向走去。一个是把心带回家,一个是重新出发。

  我们看净土的功德利益,有两种:一个是现世的安乐,一个是来世的解脱。看第一段的经文: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澫益大师说,这段的经文等于是说出了整个净土宗最重要的心地法门,都在这里面。

  若众生心,这个众生当然指的是我们这种生死罪恶凡夫,我们这念心夹带了无量无边的烦恼,无量无边的罪业。但是没关系,你不要执着它,我们讲过,不要跟它走在一起,跟它保持距离,让它慢慢地沉淀下来。

  一个有志于求生净土的人,你一定要跟你的烦恼的心、罪业的心保持距离,不要再随顺它了,心常觉照,不随妄转。然后呢,在无住的基础之下做两件事——忆佛、念佛。

  我们先讲念佛。

  念佛是一种止——安住的一种念力,当然这个佛号在念佛当中,它主要是靠音声来摄持我们这念心,就是你要一句弥陀念诵听,你在心中要产生一个皈依的心念,然后透过嘴巴的读诵来创造音声,最后你再听回去。

  所以打佛七也好,打佛三也好,刚开始你只有做一件事情——听你的音声,你的心就跟着你的音声走,这就对了,你每一个动作都要听到你的音声,这个就是念佛,把心安住在你的佛号的音声。所以在整个打佛七当中,刚开始你就是创造一个音声,然后把你的生命投进去。念到最后你身心世界不存在,只有一句佛号,法界一声。

  这个念佛主要是一种安住的止,那么忆佛这个是关键了,就是平常的观照。我们平常除了念佛以外,要不断地忆念弥陀的功德,当然是弥陀的本愿功德了。忆念弥陀本愿功德,这个地方善导大师讲得就很清楚了。

  善导大师在讲四十八愿的时候,他讲到往生的三资粮: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善导大师把这个至心信乐有详细的发挥。那么至心信乐在整个善导大师的开示当中,他解释成为顺从本愿,就是我们一个罪恶凡夫,你时时刻刻每一个念头要归顺在弥陀本愿的座下。

  比方说,你必须把你生命的功德,我为什么能够创造善业?我为什么能够拜佛?你要不断地观想这是阿弥陀佛本愿的摄受。你为什么能够有今生的福报?你也要观想这是弥陀本愿的摄受。

  我们在往生净土的人,避免去思考自我意识,说,诶,我自己有这个善业,那就完了,那你还是活在自我意识嘛!那你这个叫顺从本愿吗?不是!你顺从自己,顺从自我嘛!那表示你还有力量来面对生命嘛!那你这个算是什么一心归命通身靠倒呢?

  那个三岁的小孩子他没办法站,整个身体靠在阿弥陀佛的身上。

  所以忆佛的意思就是,你不断地忆佛,你的心跟佛的心是永远同在一起的。我现在为什么还能够走路?因为弥陀的本愿摄受!为什么我能够拜佛呢?答案只有一个:是阿弥陀佛本愿对我的摄受!

  所以印光大师说,你必须要即众生心,投大觉海,你必须要把你的身心世界全部地、毫无保留地投入到弥陀的本愿功德海当中,这样子叫作顺从本愿。

  善导大师讲出一个标准:你如果认为你业障深重,你不能往生——抗拒本愿!你还活在自我意识,表示你没有完全投入到大觉海。你认为你福报不够,不能往生——抗拒本愿!你没有真正地忆念佛陀。所以这个忆念这个忆字,要以善导大师的解释,就是有顺从的意思,顺从。你必须把你的身心世界毫无保留地跟弥陀的本愿结合在一起,而且是你平常就要有这种心态。

  所以我们这样子讲,我们的心跟阿弥陀佛的心要能够心心相印、感应道交,最大的障碍是什么?

  自我意识是非常可怕的。我们捏造一个自我,然后以自我为中心,那你很难跟弥陀感应道交,因为你活在自我意识当中。

  所以禅观它要破的就是帮你扫除这个障碍,这个五蕴身心,照见五蕴皆空,我空法空。五蕴里面它只是一个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一个暂时的水泡、暂时的假相,没有真实的自我,你很容易顺从本愿。

  修般若法门的人,要我们顺从本愿非常简单,因为我们知道我们身心没有一个常一主宰的我。

  所以我们在念佛的当中,除了你一句佛号以外,你的皈依的心、一心归命的心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

  【30】对你道业没有帮助的,佛菩萨不会给你!

  你用什么心态来念佛?你必须把你的生命完全投入到弥陀的本愿海当中,那么依止这样的心情把佛号提起来。

  那么这样有什么好处呢?现前当来,必定见佛。现前指的是今生能够见佛,当来指的是临命终见佛。

  那么见佛有两种:一个是必定见佛,一个是去佛不远。

  那么这一段经文在古德的注解当中有两层意思:必定见佛叫作显应,你很清楚地看到弥陀现前给你加持,这在《念佛感应》里面很多公案。

  那么第二种是去佛不远,它是一种冥应,冥冥当中的感应,就是我们感觉不出来,但事实上阿弥陀佛已经帮我们化解很多障碍了。

  所以我们有时候觉得好像我们念佛还有障碍,其实你不念佛更糟糕。

  因为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本来就对我们释放一种忆念的力量,所以你一旦忆念的时候马上感应。马上感应,但是感应的情况,有一种是你能够见闻觉知的,有一种是你不能见闻觉知的,叫作冥应。

  那么一旦见佛或者是去佛不远,你有什么好处呢?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你不必假借其它的方便力就能够心开意解,破除一切的障碍,增长我们的善根。

  这是把净土的因果表出来,净土宗的因地就是忆佛念佛,它的果地的功德就是现前当来必定见佛。那么这样的情况讲出一个譬喻,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就是一个做香的人,他本身没有香气,但是他经常地跟香在一起,他就沾满了香气。香气如此,光明也是这样,我们身上没有光明,但是我们经常跟光明在一起,我们就能够得到光明。那么这个就是我们不断地去创造佛号,然后以一种皈依的心整个顺从在阿弥陀佛的本愿功德之下。

  当然这个地方所强调的偏重在信心,一种信仰的心来念佛产生的一种现世的消灾跟免难。

  我们讲一个实际的公案。在台中莲社有一个佛友叫作李水锦居士,这个李水锦居士他的母亲是受了菩萨戒的。后来他的母亲在七十几岁的那一时候,她的右边长了一个肿瘤,医生的判断是肝癌的第三期,这个癌细胞扩散了,已经没办法开刀了。那么这个时候她躺在病床当中非常痛苦,因为癌细胞已经完全扩散了。

  但是这个人,她对阿弥陀佛的皈依很强。她在六个月当中每天早课跟晚课的时间勉强自己起来忆佛拜佛,不能拜要他拜,不能专要他专。后来有一天晚上十点多的时候,她看到窗口有一道金黄色的光明整个照进来,照到她的身体。这个时候她突然间感到她长肿瘤的地方的皮肤裂开来,流出很多黑色的脓血。那么她把这个血擦干以后,第二天早上起床,诶,她的精神体力慢慢恢复。结果再去检查,她的肝癌的肿瘤完全消失掉了。

  那当然这个是一种必定见佛,就是很明显的一种感应,也就是说,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他每一个愿都有一种加持力,那每一个愿都释放出对众生的忆念。那么这个居士她也释放出她的忆佛念佛,包括对阿弥陀佛的顺从皈依,也包括不断的持名,结果去触动了四十八愿,对她产生一种强大的加持力而产生一种现世的安乐。

  在大乘经典上说,佛菩萨他的福报可以跟我们分享,但是佛菩萨的智慧善根不能跟我们分享,智慧你要栽培。但是他可以把他的福报来帮助我们消灾免难,这一点做得到的。

  你看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释提桓因也是这个道理。这个释提桓因他五衰相现了,他头上的花枯萎了,身上产生臭味,乃至于衣服产生了污垢,身上失掉了光明,最后不乐本座。他知道他的天上的福报即将享尽,这个时候释提桓因就去找大梵天,请大梵天帮他做一些法门,帮他延长寿命。大梵天说这个我没办法做,延长寿命对我来说没办法。大梵天说,但是有一个方法可以救你,他说释迦牟尼佛现在刚好出世说法,你赶快去求他!

  这个时候释提桓因赶快化成一个人,到了人世间、到了精舍,看到释迦牟尼佛的时候,他寿命刚好快要结束,他至诚地拜下去,念一声南无佛就死掉了。死掉以后,因为他那种强烈的皈依的心跟释迦牟尼佛的本愿功德感应道交,所以他死掉以后变成一个乡村的一个小猪,他就投生在这个母胎里面,但是因为他一种强烈的忆佛念佛皈依的心,他那个福报增长,结果那个母猪就像发疯一样,到处乱撞,结果就流产了。流产以后,这个释提桓因那只猪就死掉了。死掉以后,他又回到他原来的位置,又多了一期的释提桓因的寿命。

  我觉得我们对于佛菩萨的功德没有拒绝的理由,因为其实十方诸佛菩萨,他们的本愿功德都在忆念我们。当然从现世安乐的角度来说,你念阿弥陀佛也好,念观世音菩萨、念地藏王菩萨,你都可以跟佛菩萨感应道交的,这个没有问题的。只要你真实地顺从他的本愿,你真实地忆念他的圣号,可能是在明显中来对你感应,也可能是暗中对你感应。

  但这当中有一个问题存在,我们会觉得有些时候我们求某种事情好像没有出现,对不对?

  这个在《摄大乘论》有提到:说你所求的跟你的道业不相应的,佛菩萨不会给你,对你道业没有帮助的,佛菩萨不会给你。所以这个地方大家要清楚。

  那么我们在忆佛念佛当中依止信仰的心肯定能够见到佛陀,肯定能够得到破除障碍,增长福报,这是现世的安乐。

  【31】学佛不是说你今生活得很安乐就可以了!

  丁二、究竟解脱: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

  那么前面是比较偏重在一种信仰的心来念佛,这个地方就更进一步生起一种往生的愿力。我本因地,这个我指的是大势至菩萨,这个因地是指的他在凡夫位的时候,他是以忆佛念佛的心,但是他是在秽土中成就无生法忍的。大势至菩萨,看这个意思他是没有求生净土的。但是他来到娑婆世界,他是摄受念佛的人一定要归于诸佛的净土当中。

  那么这个地方我们把往生的观念作一个解释。

  佛灭度以后净土的思想,在龙树菩萨的时候强调的是忆佛念佛来破除障碍。龙树菩萨他判到难行道、易行道的时候,他并不强调求生净土。求生净土的观念并没有明显,因为龙树菩萨的时候还是在正法的时代,佛灭度六百多年嘛!还在正法。所以那个时候善根强,环境也殊胜。所以那个时候只是判作难行道,就是你在修学过程当中你都不要阿弥陀佛、十方诸佛的帮忙,你就自己去处理你生死的业力,这叫难行道。

  那么第二种就是我们在修学过程当中,我们不断地求本尊的加持,求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的加持,求阿弥陀佛的加持,冥冥当中破除障碍,这叫易行道。我们要善于利用诸佛菩萨的功德,来帮我们破障,这个叫易行道。所以在龙树菩萨的判教当中,早期的净土思想只是忆佛念佛,并没有说归于净土的思想。

  但是到了昙鸾大师的时候就不一样了,到了唐朝的时候,那个时候就慢慢慢慢生命走到末法时代了。那这个时候就不完全只是以信仰的心来忆佛念佛,更重要的是要在生命结束的时候要归于净土,大家就要考虑不能在娑婆世界待下去了。

  这个思想善导大师讲得很清楚,他讲内因跟外缘:第一个内因力,我们本身的善根薄弱,容易退转;第二个在外缘当中,我们面对是一个五浊恶世,去佛久远,邪师说法如恒河沙,邪正难分。我们的善根在流转当中不断地退化,而外在环境的干扰越来越炽盛,所以这个地方就要考虑求生净土的问题。

  我们应该怎么去看生命?

  第一个,生命是变化的,这第一个思想。你今天跟昨天肯定不一样。由此道理类推,你也可以判断:明天跟今天也肯定不一样,生命是变化的,它不是一条线,它是波浪的。

  第二个更重要,它是往坏的方向在变:生命的变化是越变越糟糕。

  所以如果你今生对眼前的佛法僧三宝不太满意,我保证你来生更失望,你可能连佛像都看不到,你看到的出家众可能不是今生这个样子。那我们整个善根的启发要仰仗三宝的外在的因缘,托彼依正显我自性,你的善根要增上要假借三宝的因缘。但是你假借的三宝是一个非常薄弱的力量,那就完蛋了,你的生命要增上就很困难了。

  所以到了末法时代,我们要很严肃地去思维生死的问题了。

  我讲实在话,学佛不是说你今生活得很安乐就可以了,其实以蕅益大师的标准,解决生死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你整个成佛之道当中,三界生死这一关是最难跳脱,而且障碍最多。五阴魔境,五阴魔会干扰你,五蕴的障碍,外在的鬼神障,魔王的障碍,冤亲债主的障碍,什么障碍都有!

  你三界跳出去之后,后面的成佛之道一帆风顺。

  【32】在娑婆世界你不要说进步,保持原状就很厉害了!

  诸位你不晓得还记不记得,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流通分的时候,他自己讲出他个人在五浊恶世修学的心声。释迦牟尼佛说,弟子们,你们要知道,当知我于五浊恶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众生说是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我看过很多大乘经典,我很少看到释迦牟尼佛说这件事情很困难,很少听到。但释迦牟尼佛很明确地说到,在五浊恶世里面成就无上菩提是很困难的。

  印光大师说,你没办法,就像逆水中的鱼,你很努力用功,顶多保持原状。

  所以在娑婆世界,你不要说进步,你保持原状就很厉害了,因为它大方向的力量是往这个放逸的力量在走。

  你要去看看那个超商,走一次你就知道什么叫五浊恶世了。那个外在的环境,那个六尘对你的刺激越来越厉害了。所有的修学都必须要都摄六根,要向内安住的,但是当外在的环境对你刺激越来越厉害的时候,你就很难修学了。

  所以说,你看大势至菩萨他也说到,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因为五浊恶世的到来,你今生没有跳出去,我保证你来生更难出去了。

  那么这个地方就讲到两个观念,我们念佛的心态有两种:一个是信仰的心,第二个是往生的心,这第二个更重要。

  很多人念佛他有信仰的心,但是他不见得有往生的心。那么就是说,他对佛的功德有了解,但是他对净土有所不知,所以他没办法很正确地去分别,你受生在秽土跟你往生到净土对你的生命有什么差别,他缺乏这方面的判断,所以他往生的意愿不高,这非常可惜。

  所以他念佛的时候,只是启动了佛号里面的无量光的加持,没有产生无量寿的临终的救拔,就是你的心态欠缺了往生的心态。

  所以你一个念佛的人,你要用两种心态来念佛,第一个信心,完全投入弥陀的本愿;第二个,你要有往生的愿力。

  彻悟禅师说,我们临命终的时候是靠两种力量来牵引的,第一个是心力,第二个是业力。

  所谓的心力就是心绪多端,重处偏坠,我们临命终的时候心是很复杂的,但是最重的心念,你往生的力量最强,就随那个重的地方而走。第二个是业力,如人负债,强者先牵。

  所以净土宗的人,你在临终的时候一定要培养一种往生的愿力跟一个皈依的信心。你一旦临终的时候没有培养心力,那就由业力做主了。

  所以说我们忆佛念佛,一方面培养信仰的心,一方面培养往生的心,这两个是你的功课,这个就是假观了。

  【33】你要能把净土的功德很清楚地在心中不断地忆念!

  我们看丙三、结示劝修:

  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净土宗在忆佛念佛的下手方便有两个:第一个是都摄六根,第二个净念相继。

  在《楞严经》它所说的法门就是破六根,你六根喜欢攀缘六尘嘛,就产生颠倒想,然后就开始造生死业力了。

  所以我们在刚开始的时候,这个禅净双修的禅观,它多少就是在破六根的执取,然后从六根当中安住不生灭心来提起佛号。

  所以禅观对于我们都摄六根是有帮助的,从禅观当中来提起一句的佛号。

  第二个净念相继,你每一句佛号都要具足你的信心,具足你的愿力。

  禅观能够让我们无住,能够帮助我们都摄六根;净土宗的忆佛念佛让我们净念相继。所以我们只做两件事情。

  很多净土宗的学者对于经论完全不看的,净土法门,阿弥陀佛的净土长得什么样完全不知道,其实对你非常危险。

  我们不可能对一个陌生的东西产生强大的愿力,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你对它完全不了解,然后你很希望去,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你对净土,到现在还描绘不出一个明显的图样出来,那你念佛大概就是消业障、增福报这一块了,因为你没办法去忆念净土。

  所以基本上,你要能把净土的功德要把它很清楚地在心中不断地忆念,它有什么安乐的功德?有什么样的清净的解脱的功德?

  比方说我们随便举个例子:你往生净土,基本上你身心是安乐的,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它没有三恶道的痛苦,那么快乐的诉求对我们凡夫是很重要的;

  衣食自然,你不用为生活去奔波;

  五种神通,你那个果报体特别有力量,你可以遨游十方世界,亲近十方诸佛;

  寿命久远,你不用受分段生死的痛苦。

  我们凡夫这个分段生死把我们搞得莫名其妙的,好不容易修行有一点功力了,死掉了,死掉以后又重新开始,这个分段的死亡把我们的善根切成一块一块的,没办法相续,让我们前生的功德跟今生一加一不能等于二,糟糕!而极乐世界它有无量的寿命。

  所以你必须对净土法门整个功德要很清楚地在心中,很清楚。

  【34】饶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

  我们今天创造一句佛号,无量光、无量寿,这个佛号可能会到娑婆世界来投生,也可能会到净土去,你都要想清楚。我们不可能到临命终再来做决定,不可能的事情!

  你这个佛号要往哪里去?我们刚开始念佛依止信心嘛,我们即众生心投大觉海,我们把身心世界交给了弥陀,但这个佛号有两种可能性,第一个它带到人世间给你享受人间的安乐,第二个它带到净土去。

  你要很清楚地知道这两个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你来到娑婆世界,它是有过失的:

  第一个,无常败坏的过失,饶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你空欢喜一场。你得到一个美妙的水泡,再怎么快乐,它毕竟是个水泡。它破裂的时候,因为你产生执取,你一定会有很大的痛苦。水泡会破裂的,它有无常败坏的过失。

  第二个,它会让你产生放逸,世俗的安乐会产生我们的贪欲跟嗔恚,它跟极乐世界不同。极乐世界的安乐是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那是跟道业相应的,那是一种无过失的安乐。我们凡夫的世俗的安乐是有过失的安乐,譬如美食夹杂毒药,你去享受快乐的时候,你肯定会产生放逸的烦恼,你就造罪业了,第三生你就到三恶道去了,三世怨。

  所以很多事情我们在今生都要想清楚的。你今生把念佛的功德回向到娑婆世界,它有无常败坏的过失,有放逸的过失,有来生三恶道的过失,譬如美食夹杂毒药。

  反过来我们今生把这个念佛的力量求生到净土,身心安乐,还有清净的功德,你看跟诸佛,亲近十方诸佛。五尘说法,在那个地方,色声香味触五尘自然说法,增长你的善根跟菩提心。诸善聚会,僧宝的力量,依众靠众。佛法僧三宝都很强,你在安乐当中自然增长善根而成就不退转。

  所以我们在忆佛念佛当中,除了你的信心以外,你的愿力就很重要了。信心是对阿弥陀佛的信心,对佛陀来说的;愿力是对净土来说的,这两个功课都要做的。

  这个就是我们在无住当中来生起我们往生的信心跟往生的愿力,然后把这两种心态投入到这句佛号当中,那么构成一种感应道交,去改造我们的生命。

  【35】佛七期间喉咙发炎,念不出来,应该怎么办?

  我们回答几个问题。

  问:在净土宗整个身口意的三密相应当中,对口业来执持弥陀的圣号是不是特别重视的?

  师父答:是的,因为音声最容易摄心。

  你用眼睛看阿弥陀佛的圣像,第一个很容易辛苦,第二个你很难相续,因为你眼睛受不了。

  我们可以在一天当中听音声听八个小时,不但专注,而且养神;但是你眼睛看佛像看一个小时就很疲累了。所以这个用眼根来摄心不是一个很好的工具,耳根会比较适合。

  问:但是如果很不凑巧在佛三跟佛七期间突然喉咙发炎,实在念不出来,应该怎么办?

  你可以金刚持啊。不过我建议你打佛七的时候,你嘴巴要动一下。有些人念佛嘴巴不动的,这个很不好。你要跟着你的音声走,你要听你自己的声音,结果你不创造音声,那怎么办呢?

  一定要创造一个所缘境,你的心才有办法去跟你的所缘境,你要追寻弥陀的脚步,结果你连弥陀都没有创造出来,你要追寻什么东西呢?而且你只能够追寻你自己创造的音声,这个很重要的,你才能够越念心越寂静;你听别人的声音,你是越听越躁动,那是心外求法,这个不一样。

  所以如果你喉咙有问题,我建议你嘴巴振动一下,会创造一个声相,声音在唇齿之间,在嘴唇跟牙齿之间会有一个声相出来,你就跟着那个声相走,也可以。

  净土法门你要顺从本愿,要追寻弥陀的脚步,要听你的音声,第一个条件——你要把弥陀的音声创造出来。

  【36】我们应该如何来对治悲魔的来袭?

  问:法师说修净土宗,我们必须观想我们自己是罪业深重的凡夫,无有出离的因缘,只有靠佛力的加被,只能靠阿弥陀佛的救拔。但是每当我在佛堂很专注念一句佛号的时候,内心有万般的悲切,感到很难过,眼泪不由自主地留下来。请问我应该如何来对治悲魔的来袭?

  师父答:净土法门是要带一点感情的,这是事实。你完全没有感情,那就没办法念佛了。但是感情又不能太重,感情太重的话,你的确会有问题。

  所以我们在禅净双修当中,理观就是在调和你的感情。

  其实是这样子讲了,感应道交的心态有两种,有两种心态:你要是一昧地向外攀缘,完全事持,没有理观,阿弥陀佛,你就忆念十万亿佛土外的阿弥陀佛,这样子会比较危险,你的感情会很难克制。

  以蕅益大师的想法是,你这个感应要建立在自他不二,你要观想我为什么能够感应道交呢?

  因为我虽然业障深重,但是我这一念心把业障深重、这个如梦如幻的业障深重拨开以后,我的心是清净的,是如;阿弥陀佛虽然万德庄严,但是万德庄严也是因缘所生法,也是后来才有的,当我们把这个如梦如幻的万德庄严拨开以后,它的本来面目也是如。既然是一如无二如,自然感应道交了。

  能念所念性空寂,所以感应道交难思议。

  最好是建立在一种自他不二的心性的本体来建立你感应道交的观念,这是最安全的,这就有点理观在里面。

  这个时候,阿弥陀佛不完全只是活在十万亿佛土外,他还活在你的心中,这样会比较好,那这样子你会比较理性一点。

  所以我们在念佛当中,你如果情感太重,你要调整一下。这个时候你观想,本来无一物,在我的心中本来就没有情感,这本来就没有,那只是在一个无住的心中我建立一个往生的假相,我必须要借这个情感来往生净土。

  所以如果你觉得说,你的情感太重,我建议你稍微正念真如一下,把心先带回家,重新调整,这样对你会比较好。

  所以我们在念佛当中,什么时候加强无住?什么时候加强生心?你就是要随时调整。

  【37】我们可以观想这四字佛号吗?

  问:我们在绕佛的时候要注意听自己的音声,忆念佛陀。请问法师,绕佛的时候,我们的眼睛应该放在哪里?若一直往脚上看,就会觉得头很晕。我们可以观想这四字佛号吗?

  师父答:观想四字佛号是不好的。

  你要观想,你宁可观想阿弥陀佛的光明,不要观想那个佛号,佛号是用来听的,不是用来观想的。

  佛号是南无阿弥陀佛,是取它的音声,不是取它的字,取那个字没有多大意思。

  你要观想,你宁可观想佛像、观想光明、观想莲花,不要观想阿弥陀佛那四个字,反而是它的音声,它所创造的那个声相,这一部分是比较重要的。

  所以你一定要观想,你观想光明相、莲花相、佛像都可以。

  那么你在经行的时候,我的建议是,你的脚掌要微微地用力,你可以把心微微地注意脚掌,让你的气血往下沉。

  但是眼睛应该放在哪里?眼睛应该闭起来,你要都摄六根啊。所以你在念佛当中,只有耳根打开,其它的五根都关掉的,那个开关都要关掉了。你眼睛到处看的话,你音声就听不清楚了。

  所以你在念佛当中,整个心,我们本来一个心有六个门嘛,从眼睛出去,从耳朵出去听声音,从眼睛去看,但是这个时候你念佛人是把心整个收回来,整个眼睛、鼻子什么其它的五根都关掉,只有把耳根打开听声音,而且只听佛号的声音,其它声音都不能听。

  你念佛的时候眼睛东张西望对你非常不利,分心啊。

  我们的能量、心力本来就有限,你这个眼根也打开,耳根也打开,鼻根也打开,那就完了,那个心光外泄,《楞严经》讲心光外泄。所以我们的建议你眼睛不要随便看比较好,除非你真的很严重的昏沉,看看光明相对治一下。

  请问法师,弟子在家做早晚课的时候,有习惯性地开着CD,跟着CD一起做,这样可以吗?

  师父答:当然可以啊,你有这个音声来带动你。但是你不管做什么功课,你一定是听你自己的音声,持咒也是这样,念佛也是这样,诵经也是这样。别人的音声只是一个带动,你一定要自己创造一个音声,自己跟着那个音声走。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这个观念不是念佛而已,持咒也是这样,诵经也是这样。

  问:在念佛的时候,我们的眼睛是不是可以开着?因为弟子关住眼睛就会很昏沉。

  师父答:闭着眼睛会比较好,第一个你容易专心,第二个养神。

  但是你如果说是很严重的昏沉,偶尔打开眼睛看看光明相,可以。但是那是一时的对治,不是常法。正常的念佛是,所有的五根的门都要关掉,只打开耳根而已,然后专心听你的音声,是这个意思。

  净土法门是以音声来摄心的,以音声来代表弥陀所有的功德,所以你必须想办法把你的身心世界投入到这个音声当中,是这个意思。

  【38】净土宗的关键,就是一心归命通身靠倒!

  净土法门,如果你有志于解决生死问题,大概是我们末法时代唯一的方法了,没有其它方法了。

  它不要求你禅定,它不要求你广大的资粮,甚至于你过去今生带了一点罪业,没关系。

  但是它要求你临终达到正念,这是最低标准。

  你在临命终的时候,你生命的水泡破裂的时候,你要能够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个地方就看你的功夫了。

  不是平常的正念啊,平常的正念每一个人都做得到,临命终的时候那才是功力啊。

  你色身即将败坏,你要离开你很熟悉的今生的世界,你要面对一个不可知的未来,很多人会产生恐惧。因为你对它有所执着,就产生挂碍,产生恐惧。

  其实净土法门它的往生的关键在于你的心态,你对人生今生有正确的心态,你对阿弥陀佛有正确的心态,对净土有正确的心态,其实净土门是重视你的智慧的判断。

  往生在信愿嘛,这个信心跟愿力完全是智慧门,它对于专注的念力要求不高,它的标准,乃至十念,那是非常低的标准,但是它对于你往生的决心跟往生的愿望,那是不能有丝毫的差错,那是非常高的标准,那是要求你一心归命通身靠倒,不能有任何的讨论的空间。

  每一个法门都有它的一个心地的传承,净土宗的关键就在这个地方,就是一心归命通身靠倒,关键思想在这个地方。

  这个一心归命包括你对弥陀皈依的信心,包括对往生净土的好乐的愿力,这两个都很重要。

  第一个你要仰仗佛力,第二个你本身要有往生的愿望。

  那这个都是我们要抓住它的重点,因为我们的生命有限,你先把往生的关键抓到了,到了净土再去规划你下一个生命,你那个时候要学很多法门,那个时候再说了。你那个时候的果报体非常殊胜,跟现在完全不同。

  所以你的成佛之道,你一定要很明确地规划:我第一步先到哪里,以后再怎么走、怎么走,你要很清楚。因为我们扣掉我们吃饭、睡觉、工作的时间,剩下的精神体力,你能够利用的能量有限,你应该怎么办?你要想想看。

  我们生命的水泡总有一天会破灭,那个时候你的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现在要早做准备,否则你那个时候肯定要手忙脚乱。

  好,我们今天上到这个地方。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39】这个就是我们禅净双修的主要理由!

  第五卷

  诸位法师慈悲!诸位佛友,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面,甲三、结示禅净之双修法要。

  天台智者大师把我们整个大乘佛法的修学由浅入深分成两个次第。

  第一个就是所谓的缘修。这个缘就是外在的环境的因缘,我们在一念的无明妄想当中要栽培善根,刚开始的确是要假借外在的三宝因缘。比方说,我们要拜佛,肯定要有个佛像,我们要做种种的善法,都必须要有一些外在环境的配合,我们心中的善根的幼苗才能够慢慢地生起来,所以我们刚开始在三宝当中积集我们的善根的时候是向外攀缘的,但是这个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那个时候我们仰仗一念的信心,仰仗一念的要离苦得乐的愿望,再仰仗我们过去的美好的环境,然后把善根栽培起来。那么智者大师的判定,这叫作缘修,你的修学要仰仗外在的环境。

  那么这样子的修学有什么问题?就是不坚固。因为外在的环境是变化的,而且它要怎么变化,你做不了主。所以诸行无常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诸法无我,在整个生命变化当中,它要往哪一个方向变,身为一个生死凡夫,我们做不了主。就好像空中的灰尘,灰尘要往哪里跑,是业力风决定的。

  所以我们刚开始在因缘当中的栽培善根,我们会觉得有挫折感。有时候环境条件具足,我们栽培了善根;有时候环境的因缘被破坏了,我们失去了依靠。

  所以在因缘修学当中,我们会觉得弟子心不安,没有安全感,因为你的善根的栽培是要靠外在环境的支持,这当中有一点变化,你的修学就没办法相续。特别是临命终的时候,那问题就更严重了。

  所以智者大师勉励我们所有的大乘修学者,我们应该从缘修提升到真修。

  真修的意思就是你在整个栽培善根当中,你不能靠外境,这个外道场是靠不住的。你必须在内心当中去开发一个内道场——你内心的道场,把心带回家。

  我们所有的生命的因缘,你的外在的色身,你的内心的感受、想法都来自于一个共同的家,就是我们的清净本性,依止天台宗的现前一念心性,你必须要把你整个生命的修学的道场,从外道场移到你的内在的道场,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

  空观,观想我们的心本来是无一物的,这个时候我们会对整个生命世界的我法二执慢慢地慢慢地淡薄,乃至于熄灭。空观是观因缘性空,而破除我法二执。

  假观,观我们的心一动就显现种种的十法界的假名假相假用,佛菩萨是活在我们的心中,别人没办法破坏的。我说实在的,你真正要念佛,谁也干扰不了你的。

  当然这个地方你必须把外道场移到你的内道场。这个时候阿弥陀佛不完全只是活在十万亿佛土外,更重要是活在我们的一念心中。我们心中忆佛念佛,阿弥陀佛就存在我们的心中,在我们一念的大圆镜智的心中显现阿弥陀佛的假相、假用。

  所以当我们开始从外道场转移到内道场的时候,智者大师说,你这个人叫作修行上路了,你找到回家的路了,而且你所修学的善根是坚固不可破坏的,谁也不能破坏你,烦恼也不能破坏你,外在环境也不能破坏你,魔王也不能干扰你,修学变成是你自己的内心的世界。

  禅宗说的,你这个时候不与一切万法为伴侣。临命终的时候,我们一切诸根悉皆败坏,色身要放下,一切眷属悉皆舍离,一切的珍宝不复相随。

  但是因为我们在外道场之外已经建立一个内道场,你内在的道场不会因为死亡而破坏,还是很坚固地可以把佛号提起来。

  所以我必须提醒大家,我们念佛人如果你念佛只是停留在外道场,你的佛号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外在的因缘就像是一个水泡,梦幻泡影。

  你的佛号是建立在外在的因缘,因缘一旦破坏的时候,你佛号就破坏了。所以我们在禅净双修当中主要的目的,是透过禅观把我们在外面活动的心拉回来。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外道场的重要,我们有时候要依止大众来忆佛念佛,来打佛七,但是这个都是助缘。托彼依正,显我自心,我们假借外道场,但是真正要成就的是内道场。

  但是你刚开始也是,就是我们从外道场的修学而增长内道场的善根,内在的理观,空假中三观,佛号是存在你心中,谁也不能干扰你。那么这个就是我们在修学念佛当中必须有般若智慧的主要原因,就是你必须要试着勉强自己,把心带回家,从家里面把佛号提起来。这个时候佛号就变得非常的坚固不可破坏。

  那么这个就是我们禅净双修的主要理由,就是让你所有的善根变成非常坚固而不可破坏。

  好,我们禅净双修就是把外在的道场转成内在的道场。

  【40】禅净双修所依止的道场在哪里?

  禅净双修的这段的总结,你这段如果听懂了,你整个禅净双修的操作方法,你就很清楚了。我们先把它念一遍:

  现前一念之心,无性缘生,缘生无性者也。唯其无性缘生,故念名满腔是名,念利满腔是利,乃至昼所为,夜所梦,无不趋归于一念之专注,而十界升沉从此出矣!唯其缘生无性,故炽然造集善恶之时,蓦地放下,则一切法了不可得!然设向此了不可得处坐定,则堕无为深坑,不能证法界无障碍体,不能起法界无障碍用。故须念佛求生净土,方是大乘不可思议圆顿法门。夫念佛者,岂有他哉?以此缘生无性之一念,念彼无性缘生之佛名耳。佛名既是无性缘生,则缘生亦仍无性。是故念一声,有一声佛名显现,念十百千万声,有十百千万佛名显现,而不念时,便寂然矣。念性既是缘生无性,则无性不碍缘生。倘不念佛,正恐又生种种杂念;纵不生杂念,亦恐堕在无生窠臼(kē jiù)。故必以佛号生我之念,使我念念不离佛号。此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好,那么这段的开示,蕅益大师把禅净双修的一个操作讲得很清楚分明,我们有三段来加以说明。

  先看第一段的总标,我们看左边脉络的地方:

  现前一念之心,无性缘生,缘生无性者也。

  首先在一心三观的基础,当然就是在一念心中而提起空假中三观的智慧。那么在天台宗的禅观的基础就是,你必须要把心带回家,就找到你的内道场。我们一般的这念心在修学,是要假借外在的色声香味触法——外在的六尘来修学,这个地方难免是有心外求法的情况。

  那么在天台宗当中,就是你必须要找到你的现前一念心性,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众生本具诸佛所证的一念心性。

  那么在一念心中,这个现前一念心性就是我们心的修学的道场。

  道场在哪里?就是我们一念的清净的本性。

  那么这个本性当中生起两种的观照智慧:第一个无性缘生,第二个缘生无性。

  从它的修学次第我们应先注意第二句话——缘生无性。

  我们这念心性会产生很多很多的相状,比方说是杂染的相状,或者清净的相状,但是它都是因缘生,从本性来观察是自性空的。所以空观是照了这个诸法的本体,所以空观就是观察缘起性空,观察自性空。这个叫作从假入空。

  第二个叫作从空出假,在毕竟空当中我们念头一动,就显现染净的相状出来:我们忆佛念佛,阿弥陀佛的功德就在我们心中显现;我们忆念杀盗淫妄的相状,三恶道的因缘就在我们心中显现。

  所以在无性的自性空当中,你因缘具足了,它就会显现十法界的染净的假名假相假用。所以在自性空当中又同时地具足因缘有。

  所以空假中三观其实它的操作的依止点,就在一念的心中具足三种观照的智慧,叫一心三观。

  当然诸位说,那中观呢?中观就是调整。你如果想要从假入空,加强空观的智慧,来调伏我们的爱取烦恼;如果你觉得很沉闷,就加强假观,提起忆佛念佛的思考,偏重在无性缘生,把净土的假相在心中加强。那么这个在空假之中的相互的调整就叫作中观,所以中观就是空假的平衡,随时地调整自己的心态。

  那么空假中三观其实就包括了禅净双修,当然我们讲,观一切法缘生无性,这自性空是比较偏重在禅这部分,禅观是比较偏重在空性这部分;那么忆佛念佛就比较偏重在假观这部分。

  所以这禅净双修所依止的就是我们内在的道场——所谓现前一念心性,是这个意思。

  【41】我们不跟它抗拒,就四个字——蓦地放下!

  下一段当中,它把这个空假二观再详细地说明,我们从它的空假中、即空即假即中的道次第,应该先发明空观,全面先看第二段,就左边这第二段:

  唯其缘生无性,故炽然造集善恶之时,蓦地放下,则一切法了不可得!然设向此了不可得处坐定,则堕无为深坑,不能证法界无障碍体,不能起法界无障碍用。

  当我们的心开始带回家以后,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先修空观,来破除我们对于身心世界那种坚固的我执跟法执。空观就是观察缘生无性,因缘生,它无自性,自性空的。

  那么当我们空观现前的时候是什么相貌呢?我们观察我们过去虽然曾经因为一时的糊涂、一时的颠倒,依止猛烈的心去造作了种种的善恶业,当然包括了善业,也包括了恶业。那么这个善恶业造了以后,第八识把它收集起来,构成我们一种生死的业力,这叫阿赖耶识。

  其实这个空观,它主要是破阿赖耶识。我们修行一个很麻烦的问题就是,我们永远离不开我们的过去,我们没办法跟过去切割,你没办法跟过去的你切割。我们过去有很多的生命,每一个生命都做了很多很多的事情。当然你现在可能后悔,但是后悔归后悔,你必须概括承受,因为这些事情都被阿赖耶识如实地记录下来。

  我们修行的困难,为什么很难?因为它不是处理今生的问题,前生的你,再前生的你,再前生前生的你,你无量劫的你所做的事情,你今生都要承当,都活在你阿赖耶识当中,你一个都跑不掉。为什么修行佛法要三大阿僧祗劫?就是我们过去轮回太久,做了太多事情,短时间没办法处理。

  所以我们变成说,我们必须把过去所造的恶业,所累积的善恶业它都放在阿赖耶识当中,那怎么办呢?我们看:

  蓦地放下,则一切法了不可得!

  在佛法的修学当中,真妄是不两立的,念佛的善根跟烦恼的恶法,这两个是互相对立的,可以说是汉贼不两立的,有你就没有我,有我就没有你。真妄交攻,这个经典里面有讲得很清楚,当然我们一个人平常就顺着过去的你,你过去做什么,你今生还做什么,那什么事都没有,因为你没有抗拒你过去的你。

  但是如果你开始觉悟了,你开始要趋向光明的时候,你开始试着去忆念佛陀的时候,过去的你就不会同意了,过去的烦恼会干扰你,过去的罪业会障碍你。这是我们每一个人修行所要面对的问题。现在的我想修学,过去的我累积很多障道的因缘,所以我们修学佛法经常会觉得,你心中有善根,但可也是有烦恼。

  为什么会有烦恼?因为前生的你造了很多这方面的因缘留下来。那这怎么办呢?你去一一地对治,你肯定不是它的对手。古德说,我们在念佛的善根当中,我们念佛的善根叫作生疏的境界,很生疏,这条路走得不是很多次,我们过去在整个杂染的因缘当中的贪嗔痴的烦恼是很熟悉的道路,这条路走得太熟悉。所以你跟它抗拒,你是不自量力,你不是它的对手。

  那怎么办呢?

  有一个方法,我们不跟它抗拒,就四个字——蓦地放下。

  【42】心常觉照,不随妄转!

  我们要避免过去的我干扰今生的我,最好的方法就是用般若的智慧,你跟它硬干,你不是它对手!

  照见五蕴皆空,你用我空法空的智慧去照了它,你甚至可以问它一句话,你从什么地方来?为什么我有贪嗔痴的烦恼?你从什么地方来?

  烦恼它是善于伪装的一个东西,它是一个没有实体的东西,烦恼最大的天敌就是最怕你看它的背后的东西。

  因为它是一个假相嘛,它怎么经得起你去看呢?你一看到它它就完了嘛,它要的就是你顺从它的因缘去走。

  但是我们开始静下来,你开始问,我为什么有这个烦恼?你从什么地方来?

  烦恼糟糕了,因为它是一个伪装的假相,这个时候我们找到内心的深处,原来觅之了不可得,它只就是过去的某一种因缘的一种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的一个假名假相假用,如此而已,它哪有实体?

  烦恼要有实体,我们没有一个人可以成佛的,烦恼要有实体,你就断不了它的。

  所以断烦恼的意思,刚开始就是觉悟烦恼是没有实体的。我从今以后,我就不再跟你走,你走你的路,我走我的路。所以我们刚开始所要做的是什么?

  心常觉照,不随妄转!

  为什么你能够不随妄转?因为你看到了烦恼的真相是缘起性空的。你问它,你从什么地方来?找不到它的地方,这个叫觅之了不可得,或者叫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43】你遇到什么事情都要说,你本来没有这个东西!

  过去在春秋战国时代有一个大将军,这个将军一生身经百战,从来没有怕过。面对敌人的时候他是带头冲锋陷阵,他不把生命当一回事的,心中只想到如何成功,把对方打败,置生死于度外了。

  那么这个将军经过几年的征战以后,他退休下来。那国家对他也很好,给他一个很好的房子,安养晚年。

  这个老将军他就喜欢一个杯子,这个古董杯子,有事没事就拿这个杯子喝喝茶。他不但喝茶,就顺便欣赏这个杯子,越看越喜欢。有一天他在用杯子的时候不小心,这个杯子突然间从他的手滑落下来,这个时候他可紧张了,马上跪下去,诶,把杯子接住了,但是全身吓出一身冷汗。

  这个人是有善根的,过去生是有这种大乘的善根,他的观照力马上现前,他就思维:我一生征战多年没有怕过,这个杯子掉下去的时候就吓出一身冷汗,为什么?

  以佛法的角度,这个人心有所住,住在这个杯子上,所以杯子产生变化的时候,他心就跟着变化。

  他刚刚在喝茶的时候,内心是非常的寂静安详,但是这个杯子是因缘所生法,它是从业力所形成的。业力本身就是一个变化相,这个杯子不是你决定它的存在,是业力来决定的。所以这个杯子一滑落的时候,他就开始心动,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就是仁者心动。

  所以他知道这个道理以后,他觉得说我不是为了这个杯子而活,就把杯子送给人家,从此以后心无挂碍,无有恐怖。

  当然从佛法的角度,他不一定要把杯子送出去,他只要把内心的执着放下就好。

  所以,这当中应当怎么放下呢?我们在修学当中第一件事情,你先从假入空,你遇到一件事情,先把这件事放下,再提起来。我们现在就是一直拿着东西不放,这个问题很严重。拿是一定要拿,但是你要先把它放下,再拿起来。

  以佛法的角度就是,你观察这个杯子,你从什么地方来?找不到它的实体。

  以这个空假中三观的智慧,我们面对这个杯子,如果你有这个你很喜欢的杯子,你要怎么观想?你要观想说,你本来是没有这个杯子的,是后来的因缘才有的。

  你遇到什么事情都要说,你本来没有这个东西,后来才有的。你看你看到你儿子就很喜欢,说什么都很喜欢他,你愿意为他做牛做马,让他幸福快乐,当然这个表示你过去生欠他的。那欠他没关系,还债,但问题是你不要障碍我往生啊!那问题障不障碍不是他决定啊,是你自己的执着啊。

  那怎么办呢?

  你观想,你本来没有这个儿子,你本来没有的,是后来的因缘才有的。你遇到什么事情,你就告诉你自己,你本来没有这个东西。

  你说我很喜欢这个讲桌,我告诉我自己,我本来没有这个讲桌,我本来没有这个讲桌,是因缘具足这个讲桌才现前。

  我们遇到什么事情,你记住一件事,先放下,再提起来,感觉不一样。你遇到任何事情,都告诉你自己,你本来是没有这个东西,在一念心性当中是本来无一物的。那么为什么会有呢?那是后来的因缘的力量才把这个假相现出来。

  空观就是从假入空,照到一切法的本体。

  所以如果你平常遇到什么事情会让你心动的时候,你要告诉你自己,我本来是没有这个东西,本来是没有,因缘才有的。

  所以我们在修学佛法当中,先求放下,然后再重新提起来。当然在空观当中,是把东西放下来。

  【44】不能只是做到放下,还要把它提起来!

  那么放下以后,但是这个地方有问题,如果我们把一切法放下了,从了不可得当中坐定,就住在这个放下当中,从今以后没有再提起来,那也有问题了,那堕入无为的深坑,什么都无所作为。

  你忽略了内心当中可以从空出假,依止大悲心广设方便积集资粮,那只是什么事情都把它放下,那这样子的话,你就不能证得我们真如法界的真如的无障碍之体,不能生起真如无障碍的妙用。

  所以我们在操作我们这一念心的过程,你先告诉你自己,你本来没有这个东西,然后把这个东西先放下。

  但是不能只是做到放下,还要把它提起来。

  但是你放下它是很重要,我们为什么临终会起颠倒?其实你平常就起颠倒,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其实我们很多的对生命的执取、对眷属的执取,你平常就一直在做,那临命终的时候,你肯定拔不开嘛!你怎么拔得开呢?你平常对身心世界咬得这么紧,怎么可能突然拔开嘛!

  佛陀说我们临命终的人都是生龟脱壳嘛!

  我们一般的人死亡的时候,离开人世间,心甘情愿走的很少,都是心不甘情不愿,没办法,业力推动。但是你心不甘情不愿你还得走,你弄得自己很痛苦。

  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这个水泡会破裂,你心不甘也得走,心甘情愿也得走,你为什么要把自己弄得这么痛苦呢?因为你做不了主的。所以我们平常生活就要告诉自己,这个东西你本来就没有的。

  这个过程会很复杂,我们等于是先经过空,再生起假。但是你没有经过从假入空,你这个假观就会产生执取了。

  所以你刚开始不要怕麻烦,先从假入空,先试着把它放下,然后再从空出假,重新去产生假观去面对因缘,找到你的定位,你该做什么还做什么,但是你这个时候经过放下的力量先产生无住,再重新提起来,那心态就不同了,心态就完全不一样。

  所以我们在操作一切外缘的时候,记住:不要在外在的道场活动,就是法法消归自心,观察这一切的因缘都是我内心所现,而我内心本来没有这个东西,蓦地放下,先把它放下,先从假入空。

  【45】一念具足十法界!

  好,我们再看第二个。

  那当然我们大乘佛法也不能老是放下,还得提起来。那怎么办呢?修假观,从空出假。从空出假当然它所依止的是一种大悲的愿力了,不是说只是一种我法二执所推动的,而是一种菩萨的悲愿,观察无性缘生。

  所以当我们提起正念的时候,当然前面的是凡夫的念头:

  念名满腔是名,念利满腔是利,乃至昼所为,夜所梦,无不趋归于一念之专注,而十界升沉从此出矣!

  这个地方讲菩萨的假观。我们放下以后,重新提起念头。

  当然凡夫他没有经过放下的过程,所以他活在我法二执,他认为什么事情都是真实的,就被这个假相所迷惑颠倒了,就追求水泡里面的人生。

  追求什么呢?

  追求名。有些人他对财富不是很重视,但是他追求的是社会的地位,受到别人的尊重。那么他心中所忆念的都是名,那么他的生命的造作、他的福报都表现在名这部分。

  有些人整天忆念钱财,他所造作的善业都不是带他到净土去,也不是带他到无上菩提,他的善业都跑到给他财富这部分去了,就把这个善业转成一个生灭法。

  乃至于白天所作所为、晚上所梦的事情都是我们一念心的专注的忆念所创造的。

  甚至于我们未来十法界因缘果报的升沉就是从你念头的忆念想象而变现出来。

  所以我们知道假观,一念具足十法界。

  【46】我们今生内心的很多的造作,已经把来生慢慢雕刻出来了!

  过去有一个雕刻师,这个雕刻师他能够把一个木头雕成一只牛,一只马,甚至于天上的飞鸟,都雕刻得栩栩如生,他不用打草稿的。

  有人就问他说,你怎么能做得到呢?雕刻得这么漂亮、这么生动呢?

  他说,你不知道啊,我要雕刻之前,我心中要先生出一个相状,先生起一个相状,我要这只马它是怎么跑的,它的相状先出来,我才能够雕的。

  心中先有相,我才能够有所行动,把那个相雕出来。

  我们今生的内心的很多的造作,其实已经把来生慢慢雕刻出来了。

  差不多你一个人到了五十岁的时候,你还不想改变你自己,你一个人从你出生到了五十岁的时候,到了半百,你来生的相貌大概应该被你雕出来了。

  要是有佛菩萨在位的话,一个五十岁的人,他看到你就知道你来生大概怎么样,除非你产生彻底的、很深很深的觉悟,彻底的改变。否则你来生的大概的架构——是什么法界、你是什么正报、什么依报、是怎么回事大概都出来了,雕得差不多了。

  那么我们来生是今生创造出来的,没有错,是你那一念心创造出来的。

  那是怎么创造的呢?

  我们看今天的附表。天台宗的殊胜,它的一心三观即空即假即中,它的假观是不得了的殊胜,智者大师在发明假观的时候——因为他的空观在中观的思想就具足了,所以他老人家的空观其实在佛教的地位并没有很特殊的发明,他只是继承龙树菩萨的自性空的思想。但是天台宗的假观这一点是在佛教界有深重的地位,因为我们在过去很少人从内心的相貌看到你的过去、现在、未来三种的生命,这一点是智者大师的贡献。

  智者大师根据《法华经》的十如是,他说我们根据内心的相貌,你经常生起什么相貌,你可以知道你过去怎么回事,你可以知道你未来是怎么回事。

  其实要知道来生并不难,要知道过去生也不难,你看看你的内心世界,你就知道你心中含藏了过去,你的内心也慢慢慢慢隐隐约约在创造未来的雏形。

  【47】十 如 是 (一)

  我们看智者大师他的十如是。

  在《法华经》当中,观察内心第一个先观察如是相。我们念头一动就会有相状。这个相状在智者大师的判定,他把它分成四种相状:

  第一个是一种增上的恶念,这个增上就是很坚固的恶念,贪嗔痴的相状。

  有些人一天当中,他这种恶念的相状特别的深、特别的重,你要他起善念是很难的。

  这种人,他的内心的相状,有这种相状,这个人大部分前生就是尽做一些杀盗淫妄的事情,所以累积很多这样的相状。这种人要不改,智者大师说,这个人未来是趋向于三恶道法界。

  从这个相状就知道他未来,你大部分的时间都在起贪嗔痴。这是第一种相状,就是三恶道法界的相状,叫增上恶念。

  第二个是三善道的相状。

  就是你这个人平常经常生起一种增上的善念,你有一点好的东西,你总是会拨一点跟人家分享,布施的心;想到怎么样去保持、尽量使身口意清净;虽做恶业,能够马上生起忏悔心,试着去保持内心的安忍、忍辱。

  那么你在整个人事当中,你经常会有这种布施持戒忍辱的善念,虽然也有恶念,但是善念的势力强过恶念的力量,那这个人我们可以判定他来生是到三善道去的。从他的善念的势力强大可以知道这个人来生是三善道的法界。

  第三种是二乘法界。

  有一种人他跟人事一接触的时候,他的心是出离心的相状,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他就是出离。那么他对于度化众生、跟人群接触没什么兴趣,但是他也不会贪爱三界的安乐,他把三界当成火宅,他也不喜欢跟你讲话,他也不屑跟你在一起。这种人未来的果报,在成佛之道,他肯定要先证小乘的果位,才慢慢回小向大。这个人他的生命已经趋向于二乘的偏空涅槃,趋向偏空涅槃。

  第四种相状是菩提心的相状,众生界尽我愿方尽,菩提道成我愿方成。

  他一方面对于诸佛菩萨的功德,那种万德庄严生起好乐,一方面对于苦恼众生生起悲愍,这个悲愍心跟智慧的心,悲智的心经常在他内心里面活动,这个人以后是直接成佛,大乘种姓!

  所以我们从你今天一天当中所生的相状,你可以判定你来生的因缘是出现哪一个法界,就是如是相。

  【48】十 如 是 (二)

  第二个,如是性。

  性就是一种习久成性,你这个形状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熏习久了,产生一种不可改变的内在的性质,就叫作性。

  这个相状只是偶尔出现了,那还不能构成性,性就是不可改变的,很难改变了。

  你这个水流就是一定要往那里去了,就习久成性。那么把这个相状的数数的出现、一再的生起,变成一种坚固不可破坏的力量叫作性。

  第三个体。

  体就是把那个外在的相跟内在的性结合起来叫作体,一种色心的结合名之为体。

  你看有些人的身心世界,他表现为一种善良的自体,你跟在一起,你就感觉到他那种磁场是很温暖的、很慈悲的。

  有些人他那个身心世界,你从他旁边走过去,那是一种邪恶的自体,身心世界充满了暴戾之气。

  有些人,你跟他在一起你会有压力,他那个出离心很重的。有些人有大悲心的,你跟他在一起,如沐春风。

  所以我们身心世界它有它的自体,那种相性和合的自体,有善良的自体、有邪恶的自体、有出离心的自体、有大悲的自体。

  如是力。

  那么我们这种善恶的相状它也不是经常表现啊,当外在的环境没有具足的时候,这个力就是一种潜伏的功能。

  这种功能在唯识学叫种子位、或者叫睡眠,它在睡觉。它没有消失,但是它暂时睡觉了,你不要把它吵醒,不要刺激它,它表面上是风平浪静的。这个力就是一种潜在的功能。

  如是作。

  就是外在环境具足了,它生起一种身口意的造作,那就是作,开始生起善良的造作、邪恶的造作、出离的造作、大悲的造作。

  如是因。

  事出必有因。为什么你有这样善恶的相状、有出离的相状、有大悲的相状跟它的自体呢?因为你过去世遇到某些人、遇到什么事情,那些人事对你的影响、教化,这过去的人事的熏习才有的,所以事情的相性体力作一定有它过去的原因。

  到这个地方就是我们继承了过去的生命。

  我们因为有过去的人事的因缘而产生现在的心,遇到人事经常会生起善的相状、邪恶的相状、出离的相状、大悲的相状,乃至于种种内在的功能。

  到这个地方都不能怪今生的你,相性体力作因这六个因素,要怪是怪过去的你;如果要赞叹也不赞叹现在的你,要赞叹过去的你。

  那么我们今生的生命从缘开始,做一些改变。我们下一堂课再说明。

  【禅净双修49】十 如 是 (三)

  请大家打开补充讲义,十如是。

  随着我们佛法修学时间的增长,我们整个修学的功夫也应该要相对地提升。

  我们刚开始都是在心外求法的。我们的心都是在依靠外境来帮助我们的善根,刚开始都是心有所住。

  当然一个初学者这样的修学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如果你要能够保证你临终的正念不受外境的干扰,要让你的佛法的善根、念佛的善根增长广大,你就必须要提升你的修学的功力。

  首先第一件事你要做的就是强迫你自己,把心带回家,这个心不要在外面乱跑。你在外面乱跑,有时候晴天的时候你还不错,要刮风下雨你就完了,你做不了主的。

  所以你应该劝你的心,回到你的家,把心带回家,这第一件要做的事情。

  生灭心,为什么心会变成生灭呢?你的心跟境在一起,心随境转。境是生灭,心也跟着生灭。

  心本来没有生灭,你随境而转,当然变成生灭。

  所以你应该把心带回到不生灭的现前一念心性,然后生起空假中三观。

  遇到事情,第一件事情,告诉你自己,本来没有这个东西。

  第一件要做的事——从假入空,不要马上在因缘上去做事情。遇到任何事情告诉你自己,你本来是没有这个东西的。从空观当中先强迫自己把所有的人事先放下,然后再告诉你,好,那本来没有这个东西,那由过去的因缘现在出现了,开始修假观。

  那假观怎么修呢?就是注意你心中的念头的相状。你好好地看你的相状。也就是说,我们在修学佛法当中,你要改变你自己,第一件事情先了解你自己。你都不知道你怎么回事,你怎么改变呢?

  我们的生命是由三块结合而成——过去、现在,你肯定会有一个未来。

  而现在的我是由过去很多很多过去的我累积而成的,那么这个生命都已经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这个相状、它的生命的相貌都结束了,但是留下很多很多的痕迹,留下很多的善恶的功能。

  这些功能在人事接触的时候出现了很多的相状出来——善良的相状、邪恶的相状、出离的相状、大悲菩提心的相状。那么如是相性体力作这种潜在的功能,跟遇境逢缘的造作,到因这块,跟现在的你都没有关系,不能怪现在的你。好的话,也不能赞叹现在的你,因为跟你没有关系。

  那么到了缘的时候,就是你今生面对这个相状出现的时候,你该怎么办?你面对你心中的善恶相状,你有两种选择。

  第一个随顺它,跟着你过去的脚步走,你过去喜欢做什么你还做什么,这第一个选择。那么这种情况你的生命大概就定型了,你对你心中的相状采取随顺的心态。

  第二个,你采取对治,既然这个相状我本来就没有的,换句话说,我可以改变它,它没有实体。

  我们假借种种的方便来调整它,所以我们常说,祸福由因,改变在缘。

  我们今生要无条件地接受过去,但是你今生还是有很大的努力空间,因为这个相状虽然很多,但是值得庆幸的是,它们都不是本来有的,它们都没有实体。还好,它们没有实体。

  所以当我们选择对治的时候,你的生命就改变了,就是缘。

  【50】 十 如 是 (四)

  我刚刚说一个人到了五十岁就很难改变了,这句话有些例外的,这是针对没有学佛的人,像诸位的话是完全例外的,因为你已经觉悟了嘛,你会去试着改变,所以每一天对你来说都是增上。

  我们对过去开始说不!我不跟你走了。因为佛法是觉悟嘛,你开始觉悟了,你开始规划未来了,你开始规划往生净土了。

  有了目标以后就有动力嘛,愿力产生动力,你强迫你自己的脚步往这个方向走去,你培养一个忆佛念佛的相状。

  所以在缘当中就是你今生的努力。

  当然一般没有学佛的人,今生的因缘是完全放弃了,大概他过去怎么样今生就怎么样,今生怎么样来生就怎么样,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佛法,这个缘的力量才产生,他生命才能够做一些脚步的调整。

  所以这个缘在生命当中扮演了两个角色:第一个,你随顺它,加强它的力量;第二个,你采取对治,开始折损它的力量。

  那么由过去的因跟现在的缘的结合,就会产生未来的果跟报。果跟报是不一样,我们一般讲果报果报,其实详细来说果跟报是不太一样。

  果是约等流果来说的,这个报是约异熟果。什么意思呢?果是一种内心的状态,内心的习性;这个报是一种我们依正二报的受用,是显现出来的一种依正二报的受用。

  比方说,我们很喜欢吃榴莲,这榴莲无所谓善恶,它是无记。那你有一种喜欢吃榴莲的相状出来了,你今生又顺从它,那它势力就加强。加强以后,来生你看到榴莲,你就开始心动,因为你那个习性还在嘛,你就起欢喜心,这叫果,你来生的习性还有一种等流的习性之果。

  那么你这种习性之果有它相应的果报,你不断地忆念它,你来生还是会跟它在一起的,这就是报,报是约外在的环境受用,果是约你内心的状态,这个意思。

  所以我们从你一念心性的相状可以看到你过去是怎么来的,你现在要怎么面对,你未来将往哪里而去。

  所以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就构成了整个三世的因缘,就在你一念心中就构成一个假观。你来生要去哪里,你来生会出现什么五蕴身心,其实你不需要问别人的,你不需要问别人的,你有在静坐的人,你大概就知道了。

  那么前面的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这整个过去的因,现在的缘,未来的果报,它们有它一个前后相应的关系,叫作本末究竟等。这个本就是最初的相,这个末就是最后的报,那前后呢有它一个对等的相互关系。也就是说,你有这个相,你就有这个因,那么你就很容易有这个缘,最后就有这个果报。它有这个相,它就有过去的因、缘、果报,这个前后是有它的连贯性的。

  【51】我们对于过去只有两个字,叫作认命!

  美国有一个心理医生,他写了一个报告叫作《前世今生》,很多人看过。他其中讲出一个个案,他的一个病患叫凯瑟琳,这个凯瑟琳她内心当中一直有一个相状很困扰,就是她看到水就恐惧,她有恐惧水的相状。

  这个相状对她来说是挥之不去,这个是很麻烦啊,你肯定要面对水啊!你看你要喝水,你洗澡还得要面对水,所以这个相状弄得她很苦恼。吃药也没效果,就找心理医生。那么心理医生把她催眠了,让她这个恐惧的相状回到——你从什么地方来?解决问题先找根源,什么病都有它的根。

  结果找到两个根,她过去生为什么怕水呢?主要有两个因缘。

  第一个她过去的生命曾经有一生,她要回到她的娘家去,她带她的女儿回娘家,那个时候她娘家有一个喜庆。结果她回去的时候遇到大雨,在过桥的时候河水暴涨,就把这个桥给冲破了,她女儿先落水。她为了救她的女儿,也跟着跳下去,结果两个人都死掉了。那么她死亡的时候是在水中挣扎,产生了痛苦跟恐惧,所以她对水的印象,那个恐惧的印象,那个痕迹留下来了,这第一个。

  其次,她过去在一个很落后的村庄当中曾经得到一种类似麻风的病,而这个病的传染的过程是跟水有关系,喝了某种不干净的水得到一种特殊的病,而这种病毒很容易传染,而且没有药可以治。所以村庄的人只要得到麻风病的,全部集中起来,把他们逼到山洞,把洞口封住,让他们自生自灭。而她那一生死亡的时间拖得很长,拖了好几天才死掉,所以过程非常痛苦,而痛苦的根源来自于水。

  所以她对于水充满了怨恨、充满了恐惧,所以她今生有这种相性体力作因。

  所以我们的今生其实是要继承过去的生命的这些因,这部分是我们不能决定的。

  我们对于过去只有两个字,叫作认命,因为这个过去是不能改变的。

  说是佛法消极,那得看什么情况,我们对过去是很消极的,但对未来是很积极的,未来还没出现,你到死亡之前你都还可以改变你的生命,念头一转,你未来就改变了。

  众生跟我们的想法,就是他明明是不能抗拒,他一定要抗拒。你这个环境是这样子,他一定要抗拒,结果把问题弄得很大,结果把未来也破坏掉了。

  佛法对于过去这一块是叫作认命,对于未来积极创造,非常积极,因为过去已经做了,你还能怎么样呢?随缘消旧业呗,你还能怎么样?你不认命,你把你今生的心态破坏了,你来生也完了。

  所以对于过去的因这一块是认命,但是对于未来的结果我们是要好好地规划。

  【52】改变你心中的相状,就能够改变你的未来!

  你先了解你自己,你心中经常出现什么相,然后从外在的止观的力量、从空假中三观来调整你的相状。你不断地调整,你的生命的脚步也就跟着改变了。你改变你心中的相状,就能够改变你的未来。为什么可以改变呢?

  因为它缘起性空,它本来没有的。我一再强调,所有的相状都是本来没有的。

  有很多佛弟子跟我讲说,他小时候遇到什么人、遇到什么事,挥之不去,障碍他修学。

  其实从佛法的角度,你根本不需要把它挥去,因为它本来就是个假相嘛!你越是要把它挥去它更严重,这个假相很奇怪,你越弄它,它就跟真的一样。

  你只要做到一件事:心常觉照,不随妄转。你就告诉你自己,你本来没有这个东西。

  所有的相状,它最怕你看它的真实面貌,它最怕你去追根究底,它最怕你问一句话,你从什么地方来,它就完了。它没有实体,它怎么经得起你这么问呢?

  所以你要改变一个念头很简单,你就想你从什么地方来,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就是这样子,哪有什么地方来?它本来没有的嘛!那么这个时候你就建立一种真实的信心。

  所有大乘佛法的断恶修善度众生,所有大乘佛法的四宏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菩萨云何发这四种誓愿?因为何其自性本自清净,所以我敢说,烦恼无尽誓愿断,他敢这样讲,因为烦恼都是本来没有的。

  所以这个大乘信心,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那个大悲心、菩提心是这样生起的,不是靠一时的冲动、不是的,那是要靠智慧的观照。

  好,那么这个假观就是说,我们从假观当中了解过去的相貌,从假观当中调整自己,那么规划未来。

  这天台宗的假观,你念头一动,就有相状,这个相状就有它过去的因,你现在怎么面对的缘,跟它未来的结果,是这个意思。

  【53】你跟阿弥陀佛是一家人嘛!

  蕅益大师说,因为无性缘生的假观,所以整个未来的十法界的果报的升沉就是从这个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产生了差别,所以生命是我们自己的想象力捏造出来的。你经常忆念什么、想象什么,它就往哪一个方向走。

  好,那么这个是空假中三观。看蕅益大师的总结,翻到讲义的第十二面。

  那么了解到我们一念心性的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要怎么办呢?你要做一件事情:

  故须念佛求生净土,方是大乘不可思议圆顿法门。

  我们今生可以捏造很多的相状来帮助我们成佛,但是站在净土宗的角度,念佛的相状、求生净土的相状是特别重要。因为你到了净土,你在成佛的过程当中有很多的顺境的因缘,你可以具足五种神通,亲近十方诸佛,你有无量的寿命来支持你修学佛法。

  所以在整个成佛之道当中,你如果是有志于求生净土的,你现在要安立一个忆佛念佛的相状。

  你要忆念弥陀的声音,你要不断地观想阿弥陀佛广大的功德愿力,你是罪恶生死凡夫,但是没关系,你把整个身心世界完全投入弥陀的光明当中,忆佛念佛。

  你平常要经常建立这个忆佛念佛的相状,那么以这样的相状求生净土,这样才是整个大乘的我们讲不可思议的圆成佛道最圆满顿超直捷了当的法门,是最快的法门。

  所以在我们开始从外境的因缘的修学回到一念心性,把心带回家以后,你经常就是空假中三观,从空观当中告诉你自己,本来没有这个东西,从假观当中经常检查你念头的相状,这个相状是应该要折损还是应该要把它扩大,你要做出正确的判断,每一个相状你都要加以过滤。

  看第三段的总结:

  夫念佛者,岂有他哉?以此缘生无性之一念,念彼无性缘生之佛名耳。

  所以念佛法门最安全的方式就是禅净双修,禅净双修就是先达到缘生无性,先告诉你自己,你内心当中是本来没有五蕴身心世界的,就是依止不生灭心,安住我空法空的真如,不要安住在五蕴身心。依止一念缘生无性毕竟空的清净心,然后在这个地方建立一个忆佛念佛的假相。

  先告诉你自己,你是本来无一物,然后再把佛号提起来。

  佛名既是无性缘生,则缘生亦仍无性。

  阿弥陀佛的广大的无量光、无量寿的功德,它虽然是具足因缘的万德庄严,但是它的体性也是毕竟空寂的,这一点很重要。

  我们在忆念佛陀的时候,我们要慢慢体会,能念所念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

  为什么我们众生的苦恼的身心世界能够即众生心投大觉海呢?我们一个凡夫的心凭什么跟阿弥陀佛能够感应道交呢?他是万德庄严,我是业障深重,凭什么感应道交?凭的就是缘生无性。

  也就是说,阿弥陀佛虽然万德庄严,但是阿弥陀佛万德庄严也不是本来有的,那是六波罗蜜的因缘才有的,它的本性是如,是清净;我们的业障深重也不是本来有的,那是因为无量的生命的颠倒所累积的,也是缘生无性的。

  所以当我们把阿弥陀佛的因缘的万德庄严的假相剥开来,我们看到如;我们同时也把我们众生的业障深重的因缘剥开来,我们也看到了如,一如无二如。原来我们跟阿弥陀佛是同一个体性,就凭着自他不二感应道交。

  我们的一念心性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阿弥陀佛一念心性也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就凭这一点我就有资格去受用弥陀所有的功德,因为咱们两个是一家人嘛!你跟阿弥陀佛是一家人嘛!

  所以蕅益大师讲,真实的信心是建立在理观的基础上。那这种理观所建立的信心是不可破坏的,事相的信心是很危险的,因为它随因缘生灭的。

  【54】你不念佛,你只好被过去的你牵着走!

  是故念一声,有一声佛名显现,念十百千万声,有十百千万佛名显现。

  前面偏重在毕竟空的自他不二的体性的相应,这个地方在毕竟空当中讲因缘有。

  毕竟空但是又因缘有,你念一句佛号,有一个功德,念十百千万声,有十百千万的功德,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

  所以我们不偏空,也不着有,保持空有的平衡,即空即假即中。

  那么假设我们心中不念佛的时候,内心就是寂静安然:

  念性既是缘生无性,则无性不碍缘生。

  所以一念心性它从空观的角度是毕竟空,从因缘的角度又是因缘有。

  所以我们不念佛的时候又生起种种杂念,就算你不生起三界的杂念,也会堕在一种偏空的坑洞当中。

  这个地方要注意了。我们凡夫不能没有念头,不可能,你做不到的。你一定要有一个念头,这个因缘假是一定要出来的,所以本来没有,但是我们过去有很多很多的习性。我一再强调,阿赖耶识这个魔王它放不过你的,它肯定要经常释放一些念头,来给你感觉,来让你想象,来误导你。

  也就是说,我们要不是念佛,我们肯定会忆念过去的因缘。你摆脱不了过去的你,你摆脱不了。所以你现在必须用佛号来取代过去的你。为什么经常要念佛?很多人说我忆佛就好,不对。你说我皈依阿弥陀佛,但是我不一定要念佛啊!那你不一定要念佛,你心中要住在什么环境呢?

  你不可能无念,众生不能离念,这个念头是过去的因缘产生的。

  所以你不念佛,你只好被你过去的你牵着走,你过去打什么妄想,现在还打什么妄想。

  所以你要改变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用佛号来取代你过去的念头,忆佛念佛。

  所以必须以佛号来引生我的往生的正念,使我念念不离佛号,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为香光庄严。

  如果你已经设定你来生的目标是往生净土,你就要试着在你念头的相状当中,以忆佛念佛的相状来取代你过去的种种的相状,因为你这个相状才会产生一定的来生的果报,每一个相状都会有一种因果的力量出现。

  【55】你这样子修学,临命终的时候,谁都不能破坏你!

  此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是约禅宗来说的,禅宗都是讲到众生的心跟佛的心是心无差别,把心带回家,观一切法空,本来无一物,众生的心是如,佛的心也是如,所以自他不二。

  那么在自他不二当中,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产生一个往生净土的忆佛念佛的因缘,用我们这一念心来忆念佛陀,这个作就是忆念,忆佛念佛。那么我们这念心念念之间就产生佛的功德庄严。

  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所以就构成了我们一念心的即空即假即中,这个就是禅净双修。

  第一个步骤,把心先带回来,如果你在临命终之前,你心没有带回来,你死亡到来的时候,你一定会很恐惧的。因为外面的水泡要破裂的时候,你老是在外面的水泡里面跑,你住在你的财富,财富会破坏;你住在你的眷属,眷属会舍离你;乃至于你住在你的色身,色身也要被破坏。

  我们绝对不能够安住在一个水泡,临命终的时候你会受不了的,你肯定受不了的。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佛陀都要示现灭度,这个水泡迟早要破裂的。

  说实在水泡没有错,因为它就是因缘和合,它也没有叫你执着,所以水泡没有错,错在我们的心态错误,我们不会去面对人生。

  所以首先第一件事情,禅净双修,把心带回家,安住在现前一念心性,然后生起空假中三观。

  观一切法空,让我们感受到我们跟佛陀是自他平等的,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我们众生是佛陀心内的众生,佛陀是我们众生心中的佛,自他不二,建立一种往生的信仰。

  所以空观有助于产生一种信心,自他不二,当然可以感应道交。当然我可以受用阿弥陀佛的功德嘛!

  你说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是他创造的,你凭什么受用?凭的就是自他不二嘛!凭的就是心外无佛,佛外无心嘛!凭的是弥陀的四十八愿嘛,他肯定愿意让我受用嘛!

  所以从空观当中建立我们往生的信仰,从假观当中忆佛念佛,创造一个往生的假相,创造一个往生的因地。临命终的时候自然阿弥陀佛莲花现前,因为你有如是相,有忆佛念佛的相状,自然会有净土的因缘果报出现,因果法尔如是。把心带回家,从一念心修空假中三观。

  你这样子修学,临命终的时候,谁都不能破坏你。你的财富消失了,你的眷属舍离了,你的诸根败坏了的时候,对你完全没有影响,因为你已经把心带回家了。心性是不受死亡的影响,因为心性是贯穿过去现在未来的,那个觉性不受死亡影响的。我们在家里面没有暴风雨,你把冷气打开来,非常安全,但是你在外面就很危险了。

  所以这个禅净双修我们作一个总结。

  什么叫作禅净双修呢?蕅益大师用一个偈颂作一个总持,他说:

  一一理性具足庄严,一一庄严全体理性。

  这个理性就是我们一念的心,就是我们的家。我们在一念清净的心中要建立起忆佛念佛的一种庄严的相状,而每一种庄严的相状又不离开我们一念的清净的理性。

  佛号不要建立在外在的因缘。

  有些人一定要什么环境才能够提佛号,人家一刺激你,你就不能提佛号,那你就完了。

  所以我们提佛号要在家里面提起佛号,在你那一念的清净的理性而生起佛号,每一个佛号又不离开清净的理性,这个佛号是最安全、最坚固的,是这个意思。

  【56】破除执着最好的方式,把心带回家!

  好,我们回答几个问题。

  问:法师说禅观是破五蕴,请再详述怎么破五蕴,因为它们的力量太大了。

  师父答:这个破五蕴应该是破除对五蕴的执着了,不是说破五蕴,因为五蕴没有错嘛!五蕴就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我们过去的阿赖耶识把这个业力转成我们现在的五蕴身心这一个水泡,可能你是一个男人的水泡,可能你是一个女人的水泡。但是我们错在把五蕴执着成一个真实的自我,把它当真实想,产生坚固的执取,所以这个水泡要破裂的时候我们就受不了了。

  所以问题不在五蕴,所以破五蕴应该是破除对五蕴的我执跟法执,应该这样讲会更清楚。

  那么为什么产生我执跟法执呢?因为你的心住在外面,破除执着最好的方式,把心带回家。

  所以我们这个禅净双修,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你看我们一般世间的心理学,它也可以处理一些众生的痛苦,你的心住在五蕴,那没关系,你就观想你还拥有很多东西,从得当中去对治你失去的。但是你的心还是住在五蕴,根本都没解决。我们一般的世间法在处理众生的痛苦,就是你受伤了,给你表面擦擦药,只有《楞严经》、大乘的止观,直接把根源拔除!

  你的心有所住,有所住即是非住,把那个攀缘的心拉回来。你这个根源一拔掉,它这个生灭的力量就完全消失。

  这个树被你砍断了,这个树就没办法生存了。所以破除五蕴的执着很简单,把心带回家。五蕴你不用破除,你还得靠它忆佛念佛,你还得靠它打佛七,好好照顾它,是不是?身安道隆嘛!

  【57】【圆满篇】圆修不能变杂修,杂修跟圆修有什么差别呢?

  请问法师,专修净土的人在做早晚课的时候可以加念其它的咒语吗?

  师父答:我认为是可以的。

  当然这个地方净土宗的修学者,我们以我们历代祖师的开示,净土宗有两种方法:一个是专修,一个是圆修。

  善导大师、印光大师这两位老人家是强调专修,他认为你专修净土的人,你啥事都不能干。你身业专门拜阿弥陀佛,口业专门念诵阿弥陀佛,意业专门观想阿弥陀佛,三业专修,万修万人去。这个是善导大师提出来的,印光大师也颇为赞叹。

  那么永明延寿大师、蕅益大师、莲池大师这个系列的,他们提出不同的看法,叫作圆修,万善庄严净土。

  当然圆修不能变杂修,杂修跟圆修有什么差别呢?

  圆修就是我信愿很清楚,我也皈依在阿弥陀佛的座下,但是我也有一些东西必须破障。每一个人的烦恼是不同的,他必须有一些对治法门来帮助他,调伏对三界的爱取,调伏他一些枝末的烦恼,但是他往生的这个愿力是一致的。

  我们修行人你不管修什么法门,你的心只有一条心,吾道一以贯之,这个叫圆修。你必须把所有法门把它整理排成一条线,如果你心中是两条线,那就完了。

  诸位你还记得吗?我说禅净理论上不能双修,因为它两条线嘛!一个是空观,一个是假观。但是你把它结合在一起,把空观放下面,先修空观,再生起假观,那这个就是禅净双修。

  你要不是这样子那就没办法双修了,因为这两个是矛盾的东西。禅宗是以空观为根本,净土宗是忆佛念佛,是以假观为主。但是我们把禅宗的空观放在下面,先告诉你自己本来无一物,你没有必要执取,然后再提起佛号,就变成一条线,那就变圆修了。那到底你是适合专修、适合圆修,那因人而异。大方向的原则性的判定是这样。

  如果你年纪很大,时间没有很多,我建议你佛号多念一点没有错。因为你往生,你不是靠观世音菩萨救你嘛!你也不是靠地藏王菩萨嘛!那很现实,你要靠阿弥陀佛,你要跟他缘深啊!

  如果你还很年轻,你兼修其它法门,我觉得无妨。但是你的愿力要很清楚,信愿要很清楚。

  大方向可以用年龄来判断,大方向。但是你对阿弥陀佛的心态,那个皈依的心要很强。阿弥陀佛在你心中生起的时候,你那个内心的感受要真的是一心归命通身靠倒,你相信阿弥陀佛一定可以救拔你,你相信你是罪恶生死凡夫,你一点办法都没有,然后把身体全部靠上去,身心世界全部靠上去,那种感觉是很重要的。

  那至于佛号念多少,当然随缘尽份。但是大方向来说,你的修学越晚年要越专,这样才合理。

  那刚开始你读读大乘经典,增加你的见地,我觉得不错,开阔你的眼界,对你临终放下身心世界有帮助。

  但是你慢慢慢慢融会贯通的时候,你这个佛号有禅观的智慧照耀的时候,慢慢慢慢你越到晚年的时候,你这个法门你要慢慢收摄、慢慢收摄、慢慢收摄。

  所以年纪越大的人越喜欢简单,到最后就一句佛号。但是你这句佛号含藏了你过去所修的种种的善法都在里面,这个就是永明延寿大师说的万善庄严净土,但是它的方向是一致的。

  你还可以持大悲咒,可以的。你甚至于可以持楞严咒心都可以的,破鬼神障嘛!破障,这不影响我对阿弥陀佛的皈依,不影响。

  好,我们这堂课跟大家讲到这个地方。

  这个观念是很实用,不用花你很多的时间。但这个法门跟你的善根很有关系:你善根够,就在一念之间;你善根不够,这次的课就结缘。但是你没有损失,因为你善根先种下去,以后它不会失掉,那么禅净双修我觉得是很重要。

  我们断不了烦恼,但是可以做到不随妄转。你的心一定要把它带回来,把心带回家。

  好,那么谢谢诸位,阿弥陀佛!回向!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禅净双修       净界法师)(五明学佛网:禅净双修       净界法师)  

 圣凯法师:略述中国佛教禅净双修思想的发展 

 程叔彪居士:无门直指 第九十七节 禅净双修 

 净界法师:阿弥陀佛第18愿 

 净界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 

 净界法师:念佛止观修学法要 

 净界法师:医生说跪着不合适,那如何拜佛? 

 净界法师:不要跟众生结下生死的业缘 

 净界法师:罪孽出现时的6种征兆,要把握时机赶紧忏悔了! 

 净界法师:修行最可怕的两件事,因地不真、道眼昏暗! 

 净界法师:为什么耳根的功能是周遍圆满的?为什么要用耳朵来 

 净界法师:眼根见物,功德是不完全的,为什么要认识六根的差 

 净界法师:为什么要修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