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达真堪布:《现观庄严论》讲记三十


   日期:2018/11/5 20:4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讲《现观庄严智度窍诀论》。

  庚一、(广讲自在之因——正等加行)可分为二:一、相续中所生之殊胜加行;二、相续中生起殊胜加行之观修次第。

  辛一、(相续中所生之殊胜加行)可分为四:一、加行之相;二、加行修持者补特伽罗;三、加行之自体;四、加行之前行法。

  壬四、(加行之前行法)可分为四:一、所获功德;二、所舍过失;三、所知性相;四、相续所依之顺解脱分。

  癸三、(所知性相)可分为二:一、从本体角度略说;二、从分类角度广讲。

  子一、(从本体角度略说):

  由何相当知 即性相分三

  谓智胜作用 自性亦所相

  这里讲的是四种相:智相、胜相、作用相、自性相。

  我们应当了知,由何种能表相可以表示彼等加行所具备的基智、道智以及遍智的证悟智慧,超胜于小乘的殊胜,以及成就二利的作用。这些法就是加行的性相:智相、殊胜相以及作用相。

  在华智仁波切所著的《现观庄严论总义》中讲:“为何要将前三相(自相、胜相、作用相)称为能作呢?因以此三者能表示诸加行的缘故。”这是从能作的角度出发的,可以分三种。

  换言之,能表加行之法,包括所谓的智相、胜相以及作用相三种。主要讲加行,即大乘的修行。通过这三个相,可以表示加行。最后一个自性相属于性相,能表示之法。

  还有,自性相也属于性相,不仅如此,自性同时亦是事相,所表之法。偈颂里的所相是事相的意思。每个法都有三相,法相、名相、事相。

  一般来说,所知性相包括智相等四种,智相又包含了基智、道智以及遍智的三种智相。虽然三智所了知的所有自境,都是无生、平等、一致而毫无差别的,但从基智是对基位蕴界处之真如法性的证悟,道智是对道的了达,遍智是照见所知诸相无生的反体角度,却宣说了基智所有的有贪等基法,道智所有的三解脱门等道法,遍智所有的宣说彼等智慧之不共对境与所恭敬处等无学果的智慧之相,并以了知此境与彼境诸智的方式来表示基智等法,如同将了知蓝色的意识称为“执蓝色之识”,便是以蓝色外境来指代的方式而表示有境一样。

  三种智慧在本体上都是一致的,平等无分别,但是从反体的角度可以做分类。基智所有的无贪等总共分十六种,道智所具备的三解脱门等分为十六种,遍智也分十六种。为什么用智相等名称表示有境?就好比用“执着蓝色对境的眼识”来命名有境眼识一样。

  同样我们也应该知道,作用相也是以彼等有境的作用来表示的,就像以支撑屋梁的功用来表示柱子一样。撑梁是柱子的作用,也是特征,通过它来表示。同样,通过这些加行,可以获得二利圆满的佛果,这是加行的作用和特征,从作用的角度来表示加行。

  作为胜相,也是以超胜于其他道的殊胜之法来表示的。“胜”是超胜于声闻和缘觉道。殊胜之处,声闻缘觉都堕入了寂灭边,大乘的修行不堕入轮回边、涅槃边,有很多超胜之处,以此来表示大乘的加行、修行。犹如以与恒常相反的特征来表示无常一样。恒常肯定不是所作的,以所作来衡量无常。

  至于自性相,从观待前三者[智相、胜相与作用相]的侧面而言,属于事相。

  观待这三者,自性相就成了所表示之法,所以从这个侧面来安立它是事相。

  从诸如自身反体之类的侧面,即否定它相违的法而安立自身,从这个层面而言是自性相,如同以大腹便便来形容瓶子一样,大腹能盛水是瓶子的特征。

  因此,在因明当中一致公认,被称为“性相”的某法,是指在名言智慧[心]与能诠[名言]境当中,被安立为瓶子等等的事相能安立[特征]的义反体,即是所谓的“性相”。

  名言指心识。能诠,即我们的语言能表达的,分别念可以缘取的,可以说是言思的范畴。在名言中,我们要安立瓶子、柱子等事相,以它特征的义反体,形相即法相。此物是宝瓶,具足大腹特征,能盛水故。有些是形色,如同大腹;有些是以显色、处、本体、功能、作用来安立。这些都是它的特征,比如以能言知语来确定是人。有些人说能言知语的不一定是人,但是能言知语不一样。每个法都有自己的特征,如果能言之语是人的特征,那肯定不是普通的能言知语。能支撑屋梁的是柱子,如果这是特征,那么这个所谓的“特征”应该是它自己独有的。

  如同能安立的彼等之法,是以各种形色、显色以及触等本体、功能或者作用来安立或者施设的一样,此处的前三者[智相、胜相与作用相],也是依靠此境与彼境,而从能了知彼等自相与他法之差异胜相,以及其作用之类的方式,来宣说加行所“具有”的三种性相。就像以苗芽可以表示具有产生自己能力的种子一样,以此三相所表示的三智,也可以了知具有产生三智能力的加行,因而是以果法来表示因法的。

  因为第四相[自性相]是性相所作之业的本体,所以是事相;又因为是以断除他相的方式来成立或者了知自身,所以也是性相。

  以上内容,是以四种性相来了知所表三智的。

  子二、从分类角度广讲(刚才是略讲)可分为四:一、智相;二、胜相;三、作用相;四、自性相。

  丑一、(智相)可分为三:一、基智加行之智相;二、道智加行之智相;三、遍智加行之智相。

  寅一、(基智加行之智相):

  在此基智阶段,通达基法五蕴,尤其是五蕴中的心与心所四名蕴,以及真如法性他们的自性,便是证悟基法的智慧—基智。上述诸法[五蕴与真如法性](五蕴、十八界、十二处都能涵盖一切法)包括了世俗与胜义的种种情形,而依靠该基智,则可以通达这一切,一切基智法-基法;另外,道智与遍智也与其相同,即是通达诸道,以及通达所知诸相之智慧。

  依靠基智加行的般若,则具有的如下十六种智相。这都是凭借基智加行的智慧而了知的。

  知如来出现 世界无坏性

  有情诸心行 心略及外散

  (一)了知如来在过去世等时候的出现;

  如来的出现。经常跟大家讲,成佛不可能是无缘无故的,通过什么最后都成佛了?都获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译过来是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佛的境界。

  (二)了知了一切法的自性空性,并且在三大阿僧祇劫这样一个漫长的时间中修行,最后获得了“能了知”这样的真相。

  对于世界的彼等五蕴,在名言世界中能毫无错谬地了知;对五蕴的本体、作用等毫无错谬地了知,但这是在名言中。在胜义中,能了知其以相续以及刹那而无坏的本性;他们的本性是远离离合的,无坏的本性。也是在讲二谛双运。

  (三)了知诸有情之心行——贪、嗔、痴以及贪嗔痴等量的各有二万一千种,共为八万四千种心行,在离戏无量法界本体中的无量。讲的是有情众生的心理状态,贪嗔痴三毒平等,各有二万一千种烦恼。加起来共有八万四千种烦恼。

  其实众生的心行、心理状态是五花八门的,“八万四千”只是一种形容,即很多。针对这些心理状态、烦恼,佛也讲了八万四千种法门,这也是一种形容,形容法门无量,烦恼也无量。大乘可以将烦恼转为菩提,烦恼的本体是空性的,能够了知、觉悟也是一种智慧。

  (四)了知彼等诸心的收摄[略],也即内心的安住。

  如果内心安住,没有这些分别念,也没有八万四千烦恼。心相是心理状态,在胜义中无,在名言中有。安住,在胜义中都不复存在。

  (五)了知彼等诸心以外观而散逸的不安住。能了知内心没有安住,散乱、放逸。

  知无尽行相 有贪等及无

  广大无量心 识无法诠说

  (六)了知彼等内摄外散的心理状态在胜义中为无尽行相的法性本体;

  (七)了知凡夫心为具有贪欲、嗔恨心以及愚痴之心。凡夫的心理状态一般都是这样的。

  (八)了知以“等”字所代表的无贪等圣者之心。圣者的心理状态是没有贪心,不贪不嗔不愚痴。

  (九)了知彼等诸心在真如法界中,其本体为无量之广阔。

  广阔指无量,意思是以分别念无法衡量。前面讲的一切心理状态、分别念,在真如法界中也是一味一体的。

  (十)了知彼等能辨别之心可周遍诸境的宏大,周遍一切。

  (十一)了知所有众生于胜义中无我,于名言中如幻的平等,以及因确定各个趋入之境的所依不存在,故为无法衡量、不可计数之心。

  (十二)了知无法将心识的比喻或者本体向诸根诠说。

  及心不可见 了知心出等

  (十三)了知因内心无有本体,故而以如来五眼(肉眼、天眼、法眼、佛眼、慧眼)也不可照见,诸法的本体本来就是空的。

  (十四)了知彼等心识的出等诸相,也就是说,在名言中,能如实通达这些被称为“出、没、屈、伸 之心”的诸法。

  其中人我以及人我的设施处——世间,这里讲的世间指五蕴,人我的设施处就是五蕴、世间的意思。

  其诸蕴为恒常、无常(人我以及世间是恒常还是无常)、二者兼具以及二者皆非四种见解,是依靠前际[过去]而安立的;人我以及世间边际的有边际、无边际、二者兼具以及二者皆非四种见解,是依靠后际未来而安立的;在如来涅槃之后,还有没有生?究竟是有生、无生、二者兼具还是二者皆非四种见解,是依靠涅槃而安立的;身体与寿命究竟为一体还是异体两种见解,是依靠身体与寿命而安立的。

  此处主要讲外道的十四种见解——不定见。这是外道的遍计烦恼。外道的见解归纳起来可分成十四种。当时他们向佛陀问了十四个问题,佛陀没有回答。

  往昔本师出有坏佛陀——释迦牟尼在南瞻部洲转妙法轮之际,针对外道将所有见解归纳于其中而提出的质询,佛陀考虑到:如果差别事不存在,当然差别法的存在也不合理,然而,虽然作为差别事的我不存在,但即使这样暂时遮破也于对方无益,所以就没有予以答复。

  差别事是人我,差别法是恒常、无常、有边际、无边际等。没有差别事、没有我,哪来的我、恒常、无常等差别法?对方无法接受,也不会认同。所以,佛默默不言,没有回答。

  在这十四种见解当中,前三组见解中最前面的三种见解,是主张外境成立的数论外道之观点,因为其边际为恒常,所以被称为“出”。这三种见解指我和世间恒常、我和世间有边际、我和世间有生。很多外道的观点都可以归纳到这里。前面有四种心识,四种心识当中,可以称为“出”。

  第二个三种见解,属于顺世外道的观点,因力图遮破一切而认为不存在今生之外的他世,所以被称为“没”。这三种见解是指我和世间无常、我和世间无边际、如来涅槃后无生。其他外道的很多观点也可以归到这里,只相信今世,不相信来世。

  第三个三种见解,以及第十三种见解,也即声称“身体即寿命,寿命即身体”,“虽然自性为恒常,但暂时(的显现)为无常”的见解,属于裸形外道的观点,因包含了破立(遮破和安立)两个部分,所以被称为“伸”。这三种见解是指我和世间无常、又是恒常,我和世间又是有际、又是无际,如来涅槃后有生也无生,身体和寿命是一体的还是多体的。很多外道观点可以归纳到这里。

  第四个三种见解, 以及第十四种见解,也即声称“身体并非寿命”等不可言传的见解,因遮破了破立双方,故属于犊子部的观点。由于这种什么也不承认的狡诈观点过患累累(过患很多),所以被称为“屈”。这三种见解是指二者皆非的三种见解:我和世间不是恒常也不是无常,我和世间皆非,不是有际也不是无际,如来涅槃后不是有生也不是无生。身体与寿命为异体,身体不是寿命,寿命也不是身体。

  这些见解也叫不定见,佛当年没有答复。外道有很多观点,都可以归纳进来。这四种是古印度比较著名的外道,其他的都是他们的支分。现在世界上也有很多外道,观点也不例外,都可以归纳到这里来。

  除此等所余 知真如行相

  能仁证真如 复为他开示

  (十五)除了上述此等世俗智相以外,剩余的胜义基智智相为了知出、没、屈、伸之心识所代表的所有心识,在胜义当中不能超越真如法界的行相。都不离究竟的真相。

  (十六)在名言当中,能仁佛陀现证真如法性之后,又为所调他众开示的证悟之心或者智慧。

  其实佛是示现成佛,示现成佛是为了所化众生。归根结底,都是众生的福德和善根的感召。佛是如如不动的,佛自己也讲过,从成道后直到涅槃,一个字也没讲过,这是从他自己的角度而言的。

  为什么有佛的出现呢?是依靠众生的福德和善根。如果众生没有福德和善根,即使佛近在身边也不可能感应到,所以大家调整心态很重要。若是自己有这个善根福德,处处都有佛的存在。自己的内心清净,才能在心境面前浮现佛的圣相。这都取决于自己的心态,也可以说取决于自己的福德和善根。

  依止上师也是一样。上师是凡夫还是佛,取决于自己的心,如果自己的信心具足,上师就是佛。如果信心不具足,虽然上师实际是佛,但在自己的境界里示现的就是凡夫。心净则土净,是一个道理。所以观察很重要。

  详细观察上师,观察、确定了之后,应该一心一意去依止,不要再怀疑,也不要再反复观察,这样会耽误自己的修行和成就。

  无论是佛还是上师,他们的存在取决于我们自己的心态。心清净,示现的都是清净的相;心不清净,示现的都是不清净的相。若是自己的善根和福德不够,也许就看不到佛、上师,更无法感应,但是此时不应该怀疑佛的存在,也不应该怀疑上师,应该忏悔自己,是自己的善根和福德不够。修行人不能跟世间人一样。有的人学佛修行了,很多观念还跟世间的凡夫一样,这是不好、不正确的。

  是摄一切智 品中诸智相

  上述十六种名言智相以及胜义智相,是归摄了基位一切万法二谛圆融、平等一味的智慧品[基智品]中,由了达基法之般若智慧中所散发出来的诸种法相。经云:“此甚深般若,乃生如来”等等。

  虽然有些论著中认为,因为要照顾到所调具缘诸众的意乐,所以这些性相的数量并不是一定的,但实际上,即使只宣说了这十六种涉及所调具缘诸众意乐的性相,如果将其进行归纳,则还可以仅仅涵盖于归属名言范畴的,照见众生五蕴,尤其是不混杂地体察众生的诸种心行;与属于胜义范畴的,现见其自性不存在当中。

  此处共讲了十六种智相,但数量不是一定的。仔细分可以分很多种,有无数的智相。但是归纳而言,都在十六种智相中,还可以归纳到两种智相当中。

  也就是说,哪怕广讲可以有无数种分类,但以此处所宣讲的这十六种性相,便已经通达了世间五蕴之总相,特别是心行部分的有贪等别相。对于成办所调诸众的利益而言,了知这一切是十分重要的。仅仅以此,即能够将其他所有的内容包揽无余。

  由此可知,宣说十六种性相并不是毫无道理的。同时我们还应当知道,在(宣说道智智相与遍智智相)的其他阶段,上述理由也可以通用。

  各自讲了十六种智相,数量也是不一定的。但是讲十六种也是有意义的,可以包含一切,通过这些也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如果再归纳,也可以归纳到两个智相中。这些分类方式都是不矛盾的。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上师仁波切宣讲于2018年8月29日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达真堪布       现观庄严论)(五明学佛网:达真堪布       现观庄严论)  

 金易明教授:弥勒菩萨《现观庄严论》思想体系略述 

 达真堪布:末法时期的众生有两个特点 

 达真堪布:六度新解(二)疫情期间如何修持安忍、静虑、智慧 

 达真堪布:若是你有智慧到处都是阿弥陀佛和观音菩萨 

 达真堪布:疫情期间如何修持佛法? 

 达真堪布:让隐身的化身佛切换到在线状态 

 达真堪布:拜财神灵验的关键是什么? 

 达真堪布:透过无常找到永恒 

 达真堪布:认真不是执着,放下不是放弃 

 达真堪布:为了平安幸福,不要吝惜你的祈祷 

 达真堪布:今年,你要集的福都在这儿 

 达真堪布:相爱何必要相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