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我们身上有一样东西不生不灭 |
||
|
||
诸法实相是毕竟空,不可得 释迦牟尼佛在楞严会上跟波斯匿王讲,身是无常的,刹那刹那都在变化。 在楞严会上,大王已六十二岁了,他感到年岁一年比一年老,感到无常之苦,便向释迦牟尼佛请教:我们这个身体,哪一部分不生不灭? 佛给他开示,就问他:你第一次见到恒河是什么时候? 他说:三岁。 你十三岁的时候是不是比三岁老? 是的。 十三岁的时候,你那个见跟你三岁的见,有没有变化? 没有变化。 然后十年十年问他,二十三岁比十三岁,三十三岁比二十三岁,最后问到他六十二岁,你那个见性有没有老? 没老。 这一问一答,波斯匿王听懂了,他非常欢喜,他晓得不生不灭的是自性,生灭的是这个肉身。 也许有人说:我现在这个见,眼力不如从前。 不如从前是你眼睛这个工具出了毛病,不是你的见性退化,只要配副眼镜,就看得很清楚,由此可知,这见性没有生灭,而是你这个工具老化。 再举个例子,人年岁大,听力不行了,要戴助听器,戴了助听器他还能听,说明他闻性没有变化。 所以要知道,我们根身衰老有退化,六根的能力不退化,自性不退化,自性不生不灭。 原来我们身上有一样东西不生不灭,佛要不说明,我们都疏忽了。 -02- 观受是苦 第二个观受是苦。 前面的色身,是一个所受用的果报体。这果报体是谁在受用呢?能受用是受。就是我们这一念心,去接触我们果报体的时候,会出现一个受。 这个受,有苦受、乐受、舍受。 这个苦受是苦,当我们遇到违背我们心情,果报体会生起苦受,这个是容易理解的。 这生起乐受是苦,这件事情不容易明白。在这当中,龙树菩萨讲出一个偈颂,来解释为什么乐受是苦呢? 龙树菩萨说:「诸欲求时苦,得时多怖畏,失时怀忧恼,一切无乐时。」说我们对于我们所欢喜的五欲境界,产生了乐受,这个乐受为什么是苦呢? 因为你在追求的过程当中很痛苦,因为你希望财色名现前,别人也希望财色名,这当中就必须要竞争。人跟人之间的竞争,你要花很多的精神体力,你这当中有很多辛苦的事情,这个是苦。 好不容易花了几十年的辛苦,白天也工作、晚上也加班,哦,五欲的境界成就了,应该快乐吧! 不对,得到这个五欲的境界,「世间无常,国土危脆」,你会感觉到:你要保存这些五欲快乐的相续,你还不能放松。 因为「得时多怖畏」,因为只要你一不注意,别人就会破坏你,因为别人要抢你的五欲。所以在这个竞争的社会当中,你只要不进步,你马上就被破坏,所以你会有一种很不安全的感觉。 你为了要今天受用的五欲、我明天也要受用五欲,这个时候你心中还是不快乐。为什么呢? 「弟子心不安」,没有安全感,怖畏,害怕失掉。 第三个「失时怀忧恼」,虽然你害怕失掉,但是你害怕是一回事,事实上世间上的事情,有生就有灭,迟早要破坏。 这破坏的时候,你内心当中,因为对五欲的执取太重了,内心会有很大的忧恼。 所以龙树菩萨的意思是说:这个乐受之所以安立苦,是因为你为了追求乐受,你要承受很多的痛苦。 就是说你要承受多苦,而得到一个微少的乐受,所以安立做苦。 譬如美食夹杂毒药,出生美味,终得大患。 虽然这个美食也的确是甜美,但是因为这当中太多毒药了,你为了吃这个美食,你要同时吃那么多的毒药,所以这个也是苦。 龙树菩萨的意思就是说:这个乐受的苦,是因为你追求这个短暂微小的乐受,但事实上你冷静下来,你背后付出太多的痛苦,你在追求的过程也要痛苦,得到的时候你要担心它失掉,失掉以后你心不甘、情不愿,这整个过程当中有很多很多的痛苦。 加起来相对那个微少的乐受来说,苦多乐少,所以安立为苦。 所以乐受是苦是这样子安立的。这样子我们就来破除我们对于受的一种乐颠倒。 我们凡夫的心情,欢喜放纵内心去攀缘六尘的境界,我们就是期待乐受出现,期待我们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只有乐受出现。 说我们欢喜吃这个东西,其实我们不是真正的想吃这个东西,我们是欢喜我这个心跟这个东西接触的时候,那个乐受能出现。 因为你如果真的想吃这个东西,你要吃多的时候,你吃厌了,没有乐受了,你就不想吃了,所以我们是期待乐受出现。 但是当我们知道乐受是苦的时候,它就能够息灭你向外攀缘的心,就会让你专心的修学圣道,是这个意思。 这二个是在对治爱取的烦恼。 -03- 观受是苦就是要让我们放弃纵欲主义,让我们不要去放纵那个感受,不要放纵那个贪欲、快乐,(因为)它会给痛苦制造机会,快乐之后会非常之痛苦的。 另外一方面也不要悲观,以为人间都是苦的,就没有希望,于是你就非常悲观、消极、被动的去应付生活,这样也是不行的。 放弃了这种纵欲主义,走出了悲观主义的笼牢,而让我们能够保持一个镇定从容的生活态度,保持一颗平常心,用一颗平常心去感受生活及周围的事物,不要分别,远离虚妄,远离内心的纵欲和贪恋,远离悲观和失望,这就是观受是苦的积极意义。 《岳阳楼记》里也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们不要因为外面有什么东西有利于自己,就高兴得不得了;也不要因为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就非常地悲观。 我们千万不要跟着感觉走,不要在乎人家说你什么,不要在乎人家怎么看你,也不要让你自我膨胀放眼天下没有一个人自己看得起,而是要保持一颗平常的心,保持镇定从容的心,遇事以不慌为有智慧。 所以佛法跟我们讲观受是苦的目的,是要让我们摆脱这种纵欲主义的干扰,同时走出这种自我悲观主义的困境,养成一个镇定从容的心态,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保持一颗平常心,不受外面环境的干扰,用佛法来把握自己的内心,让我们去更加积极地去面对生活。 -04- 欢喜快乐,而厌恶痛苦,这是众生的品性。然而,因为众生是愚痴的,他们不知道怎样才可以获得他们所欢喜的快乐,脱离他们所厌恶的痛苦。 所以,虽然众生口里,老是喊着寻求快乐的口号,可是很不幸地,却愈来愈痛苦。 菩萨是慈悲的先觉者,他知道怎样才可以离苦得乐,面对着一般可怜的苦恼众生,菩萨便本着大悲的心肠,发出了闻声救苦的宏誓。 所以,我们众生,也不是完全没有希望。 只要我们至诚恳切地念诵“南无观世音菩萨”的名号,菩萨便会用他的无边法力,度脱我们,使我们离苦得乐。 这种乐,是究竟之乐,是西方的极乐。 换句话说,念菩萨的名号,不但能够脱离世间一切痛苦,并且能够往生极乐世界,花开见佛,得到“常乐我净”的清净和究竟之乐。 念菩萨就能离苦,就能了悟心性,恐怕没有这样便宜的事情吧! 多疑的钝根众生,也许会这样的问。 可是呢?菩萨就是立志要做便宜众生的事;所以,才说出这个方便的法门。 然而有些的众生,连这种绝顶便宜也不知道,这是多么可惜啊! 有些人又会说:“念菩萨的名号,能消罪除苦,这点我相信,可是为什么念菩萨的名号,也能使我们明心见性?” 几天前,我曾说过“打电话”的譬喻,现在,我再说一个更简单的比喻吧! 譬如,一个人被蒙上了眼睛,于是乎他就觉得四周都是漆黑一片,走起路来,到处碰壁,碰得焦头烂额,苦不堪言。 可是自己却不晓得解除眼睛上的束缚,幸好遇着一个慈悲的人,看见他这副可怜相,便走上前,替他除下眼睛上的束缚。 所以,这个曾经看不见的人,现在可以看见了,不再痛苦,也不会到处碰壁。 “念菩萨能明心见性”的道理也是这样。 我们众生,就譬如方才所说的那个蒙上眼睛的人,他本来没有盲,只不过受了一块布帛的遮掩。 我们众生的心性,本来也没有失掉,本来也是磊落光明,只是被无数的罪障、妄念遮蔽罢了。 菩萨,譬如那位慈悲的人,他替我们解除那些掩蔽着我们光明本性的业障;于是,我们便可以返本还原,恢复到本来的面目了。 所以,我们却不可不念菩萨的名号,因为,若是那个被蒙上眼睛的人,不肯求援,也不肯接受别人的帮助,那么,碰壁事小,若是因为看不见路途而掉进深渊,那岂不是危害了自己的性命! 世界上诱人的罪恶多得很,若是一不小心,掉进了罪恶的深渊,失掉了人身,那便是万劫不复、千古遗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