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独尊湛现:证悟,证道,需经成就者的验证 |
||
|
||
阿弥陀佛,大家好。 在修学期间,投师,非常重要。但在修行的路上,又不能不投师。 为什么说依止师?依止师就是当时投错了老师,没有办法再与这个老师继续修学,所以说只能另投,真正的善知识,作为自己的引导师。 大家千万要注意,在投师的时候,千万不能以相取人,或感情用事。要依法不依人。 投师不能着急,师父,注意了,师父如同父亲一样,千万不能称为“师傅”,如果这种的称呼,就是说明对佛法难以进行深程度的了解。另外老师也没有办法对你的帮助,束手无策。 1.作为寺庙的主持,必须要证悟、证道。否则这个道场就是“魔窟”,对自己本身不利,另外对众生不利。 2.在没有真正的证悟、证道之前,更没有资格收弟子。不允许为人导师,也称呼不起善知识。如果自不量力,纯属对众生一种伤害。 所以说拜师千万不能随便,轻易的去投。一步失足,毁于永生。 比如有的医生为了利益,这个患者的病情又无法化解,无能为力,又不肯舍弃,为了自己利益的角度。患者又很无知,自己又无法辨别,无法离去,再投靠明医。结果耽误了患者的身体健康,又毁掉了自己的名誉。所以说为了自己的利益,害己又害人。 所以说现在这样情况之多。千万要慎重谨慎。 修学者寻找善知识难,不同于老师教学生,因为老师对学生是不允许有所分别,选择,对众生平等的付出。弘法利生,广结善缘,是每一位善知识,应尽的责任。 大家要知道,度众生这句话,人人都会说,都在不停地说,能有资格度众生的,必须要证悟证道。否则决不可以。 自己还在迷茫,在轮回中,自己发愿可以,自己努力修行,成就了以后,要度众生,这个可以。千万不能操之过急。 所以说,要想做老师,必须要大学毕业之后,经过考核,不能自己擅自充当,作为老师是一种责任,要为大众负责,不能为个人的私心名利。 有的人说,我受他人或政府的委托,现在都是花钱,找关系,很少能做到名副其实。希望众亲好自为之。 无论是做老师的,还是信众也好,都要有所自知之明。如果没有达到证悟、证道的状况下,无论如何也不参与。 我是决不参与,因为自己没有这个能力,怕对大家的伤害,造成以盲引盲,罪过无量无边。 大家千万不能对我的误会,我每天不属于讲课、讲法,我只是介绍自己的经历,我们大家相互参学而已。我也不是什么善知识,我是一个刚刚起步的修学者。 所以我们寻找老师的时候,一定要谨慎行事,对于我们修学者来说至关重要。 知见偏差,会影响生生世世,永生难以出离轮回的苦海。 假如我们接触的是善知识,之后虽然自己没有成就,没有达到修行上的成就,但也能给来生打下一个正念、正行的一个良好基础,也不至于堕落三途。 大家不要有任何的顾虑,善知识他是否对我们的接受? 这个我们要放心,真正的善知识,对所有的众生都是平等对待,内心是包容所有一切的,不会对众生的分别,而且善知识是很希望更多的众生,更多的亲人来投。 我们不用委托他人,自己直接去投,即可。 既然对老师的认可,必须要把老师作为父母一样对待,甚至要超出父母的恩德,要心心相印,这样子才能深刻的对佛法的接受。 如果对善知识的轻视,这种自我、我慢的心态,是无法深刻对佛法的接受,无法对佛法的深程度的体悟。 不然怎么说要五体投地呢?千万不能称为“师傅”这样的,要称之为“师父”。 有的人表层很谦卑,这是自欺欺人,必须要从内心虔诚的谦卑。修行千万不能自欺欺人。 自己的心态与老师之间越融洽,就很容易接受老师的教言。如果内心存在对老师的戒备、怀疑,很难能领悟到老师的用心良苦。 若想让自己深心对佛法的体悟,首先要清除这些种种的障碍。这都是我们大家所常犯的通病。 如果这个通病不除,诵再多的经,念再多的佛,持再多的咒,也是无济于事。 我所借鉴的这些,种种的状况作用力,与经典等同。 好了,阿弥陀佛,释桑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