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大安法师:《往生论注》2016第一讲(1-3)


   日期:2019/7/8 18:0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往生论注》2016第一讲(1) ——大安法师

  各位大德比丘,各位居士学员,在第九届弘法人才培训班我们选择《往生论注》,来给大家做一个讨论。《往生论》是天亲菩萨所著述的,也是我们中国本土唯一的一部净土宗的论典,长期以来虽然大藏经有,但是流通不是太广,就是天亲菩萨所作的偈颂和长行言简义丰,没有详细的注解,那昙鸾法师这个《注》就来得非常重要。就像印光大师所评价的,这注解的文字非常流畅通达,而义理极为深邃,足以开显众生对净土法门的正确的智慧,启发人的信心,所以这部《论注》乃是一切净业学人的大导师,甚至进一步赞叹昙鸾法师所撰写的这个《注》,详细地解释《往生论》的文句,直接将阿弥陀佛的弘深誓愿,将天亲菩萨的领悟的衷怀,彻底圆满地彰显出来和盘托出,如果不是深得佛心,具无碍辩才的大德祖师哪能到达这个境界呢?

  这部《论注》在中国确实久已失传,清末的年间,杨仁山居士从日本请回祖国,金陵刻经处就有募刻流通,金陵刻经处的本子还是有一些错讹,印光大师曾经对这个进行过校对,原来是论和注混在一起,初机的人就搞不清楚,所以印祖把论和注分段标出来,一目了然,哪些是天亲菩萨的论,哪些是昙鸾法师的注。现在我们这次讲解的就是按照印光大师校对的,以后他就附在《净土十要》后面,希望《往生论注》跟《净土十要》一样长久地留在这个世间。这个《论注》内容非常之丰富,义理非常深广,我们这次就“论”部分可以念一下,“注”的部分就直接来讲解。

  首先我们来看卷上,《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卷上》,大家手头上拿了两个科表,是为了帮助大家理清一些线索,《科表一》主要是对偈颂部分,它以三分,就是一部经典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大结构加以概述,含摄五念门一共是二十四偈,全题是《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这个题目会在前言玄义部分加以解说。我们现在就对于这部《论注》的三位重要的菩萨、祖师做一个介绍。

  首先这部《论》是婆薮槃头菩萨造,“婆薮槃头”是梵文的音译,翻译到中文叫“天亲”或者叫“世亲”,一般我们就讲是“天亲菩萨造”,那这位祖师在无论是印度还是中国的佛教史上赫赫有名,他出生在佛灭度之后九百年前后,是北天竺就是古印的西北部分,那个地方出生的,他的兄长是无著菩萨。天亲菩萨的智慧非常深邃,他在一切有部出家,就是小乘教,就作过五百部论,著名的就是《俱舍论》,所以一切学声闻教的都是以他的论作为依据。他深入声闻教深入久了,就产生了一个不正确的见解,就认为声闻教才是正确的,大乘佛法非佛说,大乘非佛说。

  无著菩萨,就是他的兄长一看他的弟弟辩才无碍、广博多闻,怕他以后会造更大的恶业,无著菩萨了不起,他曾经入日光三昧定到兜率内院听弥勒菩萨讲经的,属于大乘种性的一位菩萨,所以悯念他的弟弟这样下去可能会造很大的恶业,就善巧方便托人带了信,说“我生了重病,希望你过来一下”,天亲菩萨赶紧赶到他的兄长那里,一看他的兄长并没有病,说“你好像没有病”,他说“我的病是为你起的”,“从何说起”,无著菩萨告诉他,“你的邪见将会要下地狱的”,就为他讲说大乘的佛法。天亲菩萨智慧很深,一说就领悟了,知道大乘佛法超胜小乘,他就忏悔,说原来造了恶业谤大乘法,现在要忏除业障,就准备把舌头割下来忏罪,无著菩萨说,你诽谤大乘的罪,纵然说割一千条舌头都忏不掉啊!于是告诉他忏罪的方法,你要忏悔就是将原来诽谤大乘的舌头,以后转为赞叹大乘。天亲菩萨就听进去了,等到他的兄长圆寂之后他就开始造了五百部的大乘论。

  所以它的传承从瑜伽部来说,就是法相唯识宗来说,从弥勒菩萨传给无著菩萨、传给天亲菩萨,所以他的论里面有很多的法相唯识的,《成唯识论》就是天亲菩萨主要造的。同时他对于《华严》《楞伽》都有论,尤其对净土宗有这部著名的论述。什么时候翻译到中国来的呢?这就看到翻译这个《论》的翻译者,元魏永宁寺北天竺沙门菩提流支译论。在魏晋的时候翻译出来,那就时间比较早了,为什么叫元魏?这是北魏的孝文帝要全面汉化,就有一个重大的政治举措——迁都,将首都从大同迁到洛阳,到了洛阳之后,孝文帝下令将鲜卑族那个姓氏,鲜卑族的姓氏都是复姓,就改为单字的单音的汉族的姓,所以他的皇族的姓氏叫拓跋氏,所以他皇室的姓就改为“元”,以后就叫元魏,所以一看元魏,那都是在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的时间。通过鲜卑族在北方统一全过程来看,它从一个游牧民族转为能够稳定下来,建立初步的国家政权、典章制度的这个过程,也就是全面汉文化的过程。包括“魏”这个国的名称,也是一个汉族的官员叫崔宏,那是北方河北一带大家族,是听从了崔宏的建议就取国号为魏。元魏的首都都是在洛阳,有一个寺叫永宁寺,这些都要了解一下,说明讲翻译的地点、时间,在这个时空态里面,这部论的产生是有深远的意义的。

  菩提流支是在北魏永平初年,公元五零八年,带了大量的梵本经过葱岭来到洛阳,就得到了元魏宣武帝的高度的礼遇。宣武帝是孝文帝的太子,他继位了,这些北方的皇帝都是崇信佛教的。这个永宁寺是什么寺院呢?是在洛阳规模最大、最豪华、最壮丽的一座寺院,是当时的胡太后主持建的,这座寺院有一座塔这座塔有九十丈高,它的铃铎听过去都能够传十几里的路,就在一百里以外都能看清楚那座塔,雕梁画凤极尽奢华。当时有一个天竺国的三藏法师,看了这座塔大为惊叹!说他走了这么多国家,在南阎浮提唯有这座塔是第一。这座塔最后起火了,起了火都没办法救,竟然烧了三个月……就是这座寺院。也就说是洛阳最大的皇家寺院,宣武帝请菩提流支住在这个寺院里面翻译经卷,这个译场规模很大,参加翻译的有七百位比丘,义学沙门。

  实际上菩提流支住在洛阳,整个社会也都不安定,以后北魏又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以后又迁都到了邺城,菩提流支都要经过这样的战乱的过程,二十多年还是孜孜不倦地翻译,翻译了三十九部一百二十七的经卷。这部《论》是在公元五二九年翻译出来的,于是看这部翻译的《论》,是在佛教极为盛兴的洛阳,洛阳那时候的寺院极多,整个的北魏年间的寺院都是三万多座寺院,出家人都达到二百万到三百万,那是佛教辉煌鼎盛的时候。佛教非常鼎盛,这座永宁寺是最大的寺院,菩提流支是直接接了天亲菩萨法脉的,是天亲菩萨的嫡传弟子,他来翻译的。

  《往生论注》第一讲(2)

  再就看前言部分,前言部分实际上是谈玄义,这个玄义分两方面来谈。第一是谈判教,第二是对这个《论》的题目进行解释,其中穿插这个《论》的功能作用以及它的体性,基本有点类似于天台家所注经的前面五重玄义,但是它的次序把判教首先提到前面来。判教是依据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论》,这里我们要了解龙树菩萨,这位是一位了不起的大祖师,在我们震旦国八宗的祖师都推尊龙树菩萨,在《楞伽经》里面佛悬记龙树菩萨以登地,就是欢喜地的身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龙树菩萨的智慧之深广,他出家九十日就遍读南阎浮提所有的佛经,一切外道的经典也都通达,就智慧极高。由于他智慧太高了,当时就生了一念的傲慢心,觉得自己是不是可以作为一个教主了。海里面的大龙菩萨怕他走歧途,就把他接到龙宫,打开七宝的经函,七宝的经藏给他看,他一看,这个傲慢心下来了,原来佛经无量无边。他在那里读了三个月,就已经胜过在南阎浮提读的经典的十倍,所以《华严经》是龙树菩萨龙宫里面诵出来的,他以后就作了很多的论,其中就对于《华严经》也有论,《十住毗婆沙论》是,“毗婆沙”就是广解的意思,是解释《华严.十地品》的,初地和二地的这个论。

  这部论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第八品《阿鞞跋致品》。《阿鞞跋致品》谈到一个菩萨的修行,他得首先要达到阿鞞跋致位,就是不退转位。如果这个位达不到,他无量劫的修行都是进进退退的,也是没有条件谈多少多少劫来成佛的,因为底线都没有。阿鞞跋致位相当于什么?至少破一品无明才称为阿鞞跋致——法身大士。所以一个菩萨的修行如果没有得到阿鞞跋致,那就要如救头燃,勇猛精进获得这个位子。如果获不得有可能就堕到声闻、缘觉位。

  这样就到了第九品,《易行品》就提出二道,难行道和易行道的问题。针对得阿鞞跋致位在此土长久地精进努力地修行,由这个自力难行道而获得不退转地,就好像在陆地上行走到达目的地,步行则苦,就为难行道。何为易行道?就是以信方便称念东方善德等十方十佛,及阿弥陀佛、世自在王等诸佛菩萨名号。这里注意它不仅仅是指称一尊佛,阿弥陀佛等一百零七佛,还有过去七佛,还有一百四十三尊菩萨摩诃萨的名号,这样快速地得不退转位,这称为易行道,易行道就比况为在水道乘船则乐。

  我们了解《十住毗婆沙论》龙树菩萨的基本思想之后我们再来看,昙鸾大师是对于这个思想有进一步的创新的,但是这种创新是符合佛的本意,也符合龙树菩萨的本心的。昙鸾大师虽然生活在中国,但是他跟龙树菩萨有精神上的那种相应,昙鸾大师一直把龙树菩萨作为他的本尊、本师。在《赞阿弥陀佛偈》里面,就称南无本师龙树菩萨摩诃萨。由于他是这样的心心相印,所以临命终时,他能感得龙树菩萨告知他往生的时间已到,昙鸾大师他的瑞相也反映他自己的一生,是这样的致力于一门深入的修行,有往生的瑞相。当时在场的人都能够听到空中的音乐的声音,能够看到幢盖幡华,音乐的声音从西边过来,接了之后又从东边往西方走,隐隐约约的越来越消逝。说明昙鸾大师不是一般人,所以当时称为叫“神鸾”,同时得到梁武帝和北魏的两个国家的皇帝的推崇。

  根据《十住毗婆沙论》所云:菩萨求阿鞞跋致有两种道,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难行道的内涵是什么?就是指在这个五浊之世,五浊之世是净土宗一个非常有表现力的概念,我们处在这个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在这个五浊恶世又是无佛之时,释迦牟尼佛已经灭度了,下一尊弥勒佛又没有降诞,就在这个无佛的时空点上,要修行求不退转位就很难,这种困难有很多,概略来说可以概述为五点。

  注意这五点是昙鸾大师有他的思想在里面的,这不是从《十住毗婆沙论》里面所出来的,《十住毗婆沙论》没有这个文句。

  第一点:外道相善,乱菩萨法。就是外道,心外求法的各种宗教,相就是它表现的相状,它的宗旨、它的教义、它给社会呈现的样子,它也属于善的范畴,但善的范畴为什么乱菩萨法呢?一个大乘菩萨的行人,要深刻地把握一个菩萨的修行的、法的核心,这个核心是什么?是深知我们轮回的所有的境况的虚幻性。把握它的内在的空性,内在的空性就是——向上一著、本地风光、不二法。也就是说菩萨法是要离开虚幻的轮回,不是在六道轮回里面去修一些人天之善的。菩萨法指向的是成佛的宝所,连声闻、缘觉的二乘的化城,都不能中止在那里,更何况这些人天的善法。但世间的种种宗教这些善,都属于世间法的善,如果把它看成是宗教的终极目标,就混淆了菩萨出世间的大法,这种情况在末法的时候会越来越普遍。菩萨法被混淆的时候,目的、价值都搞不清了,他怎么去求阿鞞跋致?那求不到啊!阿鞞跋致从通教、别教层面,得阿鞞跋致就有能力示现八相成道的,初住菩萨就能在一百个三千大千世界示现作佛的,是这样高超的菩萨的境界,所以这些外道在搞来搞去把这个目标都降低了,外道的表现形态的善就会把大乘菩萨法,降低在世间善法的范围当中,这就是混淆,这就是混乱菩萨法。

  第二个就是:声闻自利,障大慈悲。声闻就是二乘的行人他自己有很强的出离轮回的愿望,自利就是自己赶紧出离三界,但是心量小发不起大慈悲心,他没有菩提心。由于他只想到自己赶紧离开,就障碍了大慈悲,大慈悲就是心量广大,同体大悲、无缘大慈,这就是菩提心的核心,也是成佛的种子,但声闻的行人只考虑自己解脱,这个菩提心的种子出不来。菩提心的种子出不来,大慈悲心的内涵没有,他也就跟成佛隔离了。

  第三是:无赖恶人,破他胜德。“无赖”就是恶啊!不信因果、不信轮回、知见邪伪,于是身口意三业都是造作恶业,这种人都是三恶道的种子,所以这种恶人看到他人修行、积功累德,他就会嫉妒、他就会障碍、他就会破坏、他就会毁谤,这个以后会比比皆是。佛经甚至说,末法之秋,正法的比丘在寺院都住不下来,都被这些恶比丘排挤。

  第四是:颠倒善果,能坏梵行。这跟第一个“外道相善”联系在一起,他认为宗教就是行点善,今生过得好一点,下辈子最多生到天上。他不知道生到天上还是没有出轮回,没有出轮回享尽天福还是要堕落的,堕落之后就不知道轮回到哪去了,甚至今生修行下辈子得大福报,藉助大福报又造恶业,第三世又下地狱了,就是能够破坏梵行。梵行就是菩萨道的指向成佛的清净的大行,他能破坏。

  第五种难,这是更核心了,唯是自力,无他力持。自力,靠自己积功累德,持戒、断惑证真、竖出三界,靠自己游过这个生死大海,但是自力怯弱、道心惟微、力量不够,所以没有佛力的加持想到达解脱的彼岸,极难。大概举出这五种困难之事,那放眼世界“触目皆是”,这就比如到达目的地走陆路,一步一步走,万里迢遥很辛苦,中间可能方向都搞错了,南辕北辙,这是谈难行道。

  什么是易行道?这段话很重要:【易行道者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鞞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则乐。】

  这一段有昙鸾大师那种深刻的发挥在里面。前面龙树菩萨讲易行道,他只是说在此土以信方便来称念佛号,称念佛号是在这一土得阿鞞跋致的。看这里的改变是,首先得阿鞞跋致不是当生在这个娑婆世界的,是要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所以“但以信佛因缘”,就是由于相信阿弥陀佛的因缘发愿求生西方净土,那就能乘托阿弥陀佛的愿力,往生到极乐世界。到了极乐世界由于佛的愿力加持,就能入到大乘正定聚,正定聚就是阿鞞跋致,这种转换那非常了不起的。龙树菩萨并不是这样说的,龙树菩萨说求阿鞞跋致是在此土、此生,并没有讲到要往生净土的问题,昙鸾大师把得不退转,标定为往生极乐净土而得到,这就跟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接上了关系。

  阿弥陀佛的第十一愿就是告诉我们,到了极乐世界就是正定必至涅槃愿。而且就称念佛名来说,龙树菩萨标的称念佛名是标出十方诸佛,以及阿弥陀佛为代表的一百零七尊佛,还有过去七佛,还有一百四十三位大菩萨,列了很多。但是昙鸾大师在这里就特别标出,念阿弥陀佛的名号。

  所以通过这样的一个判教,昙鸾大师使净土法门,仰靠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这条捷径,把它跟通途的自力的法门,有一个比较明晰的、独立的彰显。就好像要爬楼,上次我们到纽约新世贸中心,它刚建好今年开的六百多米,如果要爬楼梯那要爬蛮长的时间,一百多层,它有一个电梯,坐上那电梯真的不到一分钟,“哗啦”就上去了,很快。那不能说,哎呀,六百多米的高楼,你怎么一分钟不到就上去了呢?它就上去了,它是高科技。阿弥陀佛给我们的易行道非常便捷,跟你爬楼梯是另外一个系统。爬楼梯相当于难行道,坐上电梯“咵嚓”一下上去就是易行道,但你要相信,你相信有这个电梯很快能到,如果你不相信,你不愿意上去啊,在中国的净土宗的教理史上,这是一道非常奇特的风光,亮丽的光明,这真的像印祖说的,将阿弥陀佛的本怀给它和盘托出。

  《往生论注》第一讲(3)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就是这个《论》所依据的是《无量寿经》,实际上是以《无量寿经》为代表的,包括《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等,大乘涉及到极乐净土的,几百种经论的理念都在里面,所以论有宗经论、释经论。优婆提舍是宗经论,综合了诸多的大乘经典来提的一个,非常原则性的、总括性的偈颂和长行。这个《无量寿经优婆提舍》,就“上衍之极致,不退之风航者也”。“上衍”就是无上的摩诃衍,圆顿的一乘法,在大乘圆教的佛法当中这是极致。就像蕅益大师说,这是圆顿中的至极圆顿,是了义当中的无上了义,是方便中的第一方便。从第一方便来看,它就是我们得到不退转位的风航,风航就类似于扯起风帆,这个风又是顺风,就使得这条船一日千里地快速地到达这个彼岸,而且这条船不是我们自己建造的,是阿弥陀佛已经建造好了的。只要登上船,这个风顺风顺水就把我们带到彼岸去了。

  下面就注意对这个题目做一个解释,首先是无量寿,无量寿就是极乐世界教主的别号,那通号就是佛。别号就是有这尊佛、那尊佛,极乐净土教主的别号叫无量寿。这部经是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王舍城耆阇崛山,灵鹫山所宣说的,以及舍卫国,舍卫国是给孤独园,这是指《阿弥陀经》,所以在天亲菩萨的概念当中,是把《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看成是一部经,都属于《无量寿经》的范围。他在佛的四众弟子、天龙八部之中,来说阿弥陀佛的庄严功德。这庄严功德有依报庄严、有正报庄严,全体的属于大不可思议的功德。《无量寿经》乃至于这部论,是以佛的名号作为体性的,这叫“辨体”。五重玄义有一个辨体,辨别它的体性。佛的名号是无量光、无量寿。这个实则就是实相的一种表达,后面会谈,一法句即清净句,清净句即真实智慧无为法身。真实智慧就是无量光,无为法身就是无量寿。所以佛名号就是实相。

  一切大乘经论都是以实相作为体性的。

  “后圣者”,昙鸾大师对天亲菩萨是把他称为圣者,那是大菩萨,后来的圣者婆薮槃头菩萨“服膺如来大悲之教”,“服膺”就是完全地领会、信受,释迦牟尼佛以大悲心,所流现的这个净土的教法,所以天亲菩萨就依据《无量寿经》,也就净土的经典来撰述《愿生偈》。二十四首《愿生偈》概述之后又造长行,散文部分重新地解释偈颂内在的含义,这种解释就称为优婆提舍。

  优婆提舍属于十二分教里面的其中一种题材,在我们中国,找不到一个正确的名相跟它对应翻译。如果只是举一个局部的意思,可以勉强翻译成“论”,但是翻译成论又有不完备地方。为什么我们震旦国没有相应的名相来翻译?是由于我们这个地方没有佛出现,佛出现讲的优婆提舍虽然有论的意思,但是它又比论有着更深邃、更尊重的含义在里面。就好像“般若”,为什么不直接翻“智慧”?还要就是“般若波罗蜜多”,这就五种翻译当中叫尊重不翻。

  我们一般人理解智慧就是这个人很聪明、记忆力很强、理解力很强、闻一知十、举一反三,最多这样理解。但是般若的智慧不是世间的智慧范畴,它是对于心性本源的、一种本质上的空性的把握,这个就不是我们中国的这些名相所能翻译出来的,就干脆直接叫它般若。

  就像我们这个世间的各种典籍,孔子所著述的可以称为“经”,儒家十三经,孔子的这些后人制作的都称为“子”。比如孟子写的书,荀子写的书都称为“子”。记载历史的有《左转》《春秋》《二十五史》这些国史、国纪,这就称为“史”,经、子、史之外的这些就称为“集”。为什么叫《四库全书》?它就按照经、子、史、集四个题材,来编辑成《四库全书》。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往生论注       大安法师)(五明学佛网:往生论注       大安法师)  

 大安法师:净业行人要有真诚心 

 大安法师: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方法念佛 

 大安法师:简单才美 

 大安法师:凡有愿者 终必能满 

 大安法师:大安法师对国学推广志愿者的开示 

 大安法师:通途与净宗菩提心的异同 

 大安法师:庚寅年冬月大安法师与居士谈话 

 大安法师:十八高贤之刘遗民 

 大安法师:学净土宗须下钝功夫 

 大安法师·开示问答:“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的含义 

 大安法师:感而遂通与感应道交 

 大安法师:菩提心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