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大安法师:《往生论注》2016第五讲(1-3)


   日期:2019/7/9 13:2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往生论注》2016第五讲(1)——大安法师

  诸位大德比丘,诸位居士同修,请看偈颂:【 众生所愿乐 一切能满足 】 这是依报的第十七种庄严功德,称为“一切所求满足功德成就”。就是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所有的众生,他所有的愿望,在极乐世界都能得到满足。阿弥陀佛为什么会兴起这一愿呢?是见到他方世界,比如我们这个世间,有诸多的愿望不能得到满足,这里就举出几种类型。或者有“名高位重”就是社会地位很高的人,比如国王、大臣这些社会知名度很高的人,想要过一点个人的、隐一点的生活,那都是不可以的。因为是公众人物,公众人物常常是没有自由的,叫“潜处无由”。或者还有一些平民百姓很希望出人头地,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让大家都能够知道他很了不起,但是常常没有进身成功的机会。还有一些人希望寿命长一点,但是常常就要短命,甚至还有一些人不希望有那么长的寿命,但是死也死不了,这些都是他的业力的系缚,自己做不了主。

  比如这里提出阿私陀仙人,佛陀刚一出生下来净饭王就很高兴,请那些能占相的,来看他生下的太子未来的命运怎么样。这时候就把阿私陀仙人请来了,他在雪山修行一般是不出来了,但这么一个重大的事情他过来了,净饭王对他也很礼遇,赶紧就让人把太子抱出来给他看,他一看就流泪了,把净饭王都吓一跳,你看我儿子竟然掉泪了,是不是我儿子有什么不幸?阿私陀仙人说,不是为太子是为我自己流眼泪。太子具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在家就能作转轮圣王,如果出家的话一定能成佛。但据他的看相,这种透明的超胜转轮圣王的相,那一定要出家的。一定要出家他就能成佛,成佛就能讲佛法。他知道自己寿命不长了,马上要生到无想天去了,等不到这个太子成佛讲法的时候。他为自己不能闻法来掉下了悲伤的眼泪,这也是他的业力。他虽然具足五种神通,过几年就要去世,他也没有办法延长。在人类社会这些不如意的事情,被业力所牵引的事情那是太多了,这就是“业风所吹 不得自在”。

  是故这位法藏菩萨就发愿,使我未来住持的刹土,所有的众生都能够称心如意,满足他所有的愿望,这个愿就发的了不起。我们在这个世间八苦当中就有一个求不得苦,我们有很多的愿乐常常得不到满足,得不到满足就很沮丧、就很失落、就很痛苦,在我们这个业感的世界当中,求不得苦是普遍的现象,现在竟然有一个刹土,就是法藏菩萨发愿成就的刹土,是远离求不得苦,要求的所有的愿望都能满足。那么我们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不再有我们这个世间财色名食睡的愿望了。但是往生之后也有,他追求更高的生命价值的愿望。比如说他要供养诸佛,要带种种供养具去,按自己的业力情况他没有这种福报,那阿弥陀佛给他满足,所有的供养具在极乐世界都能获得。他要到极乐世界修十大愿王,在这里我们天天也发十大愿王,但是叫我们去圆满十大愿王,没有这种能力,到极乐世界就能圆满十大愿王。礼敬诸佛不仅能礼敬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乃至能分身散影礼敬十方无量无边的诸佛。能够有能力称扬赞叹佛的功德,能够有福报供养种种的庄严具,能够代佛弘化,种种辩才这些,就是修道方面的愿望都能够得到满足。

  再就是我们众生,可能在因地没有往生之前就发过愿,愿我往生之后赶紧回来度众生,到了极乐世界这个愿也能满足。极乐世界是无量寿,但是阿弥陀佛又很慈悲,修短自在。你想在极乐世界无量寿就让你无量寿,你想离开极乐世界再回来也满你的愿,你就可以回来。回来度众生但有一个底线,阿弥陀佛给这个已经往生的人加持,他再不会堕到三恶道,他还能够回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就能满足往生者在因地发度化众生这个愿。能够“各称所求 满足情愿”。可以说极乐世界就是大圆满的一个法界,这是阿弥陀佛的威神愿力,以及六字洪名佛法的力量。它主要的是来自阿弥陀佛果地上,全体功德的赐予,就能令往生者一切愿望得到满足。由此我们就会理解到,我们众生有百千万亿的愿望,其实抓住核心,满足往生极乐世界这一愿,就等于圆满所有的愿。这就是在愿的方面这种总持、这种陀罗尼、这种一法具足一切法的神妙的作用。

  请看下面偈颂 :【 是故愿生彼 阿弥陀佛国 】 这是总结性地表达愿生的愿望。这个“是故”就是成上起下,由于介绍了极乐世界,器世间的十七种功德成就是那样的胜妙,是不可思议的这种功德。介绍这些是属于观察门,是让我们以智慧来观察,这十七种庄严国土成就,这种观察是属于智慧层面的。这种观察的目的是什么?是要让我们产生信心。因为这是一切世间极难信之法,透过观察极乐世界依报庄严产生信心,信心产生之后就生起愿往生的心,他落脚还是在信愿往生上。而十七种庄严国土成就,有内在的钩锁关联的次第。这种排列都不是随便排列的,先谈清净功德的总相,然后就十六种别相来说明总相的。所以清净功德紧接着是量功德,讲极乐世界的国土的广袤。性功德讲极乐世界缘起的法性,是怎么缘起的。然后次第地讲他的形状、他的构件,他的色彩,他的感触,身触的情况等等,直到最后表达一切所求满足,这就是构成了观想的一个次第。这样就解释器世间十七种清净功德成就,就到这里结束了。

  《往生论注》2016第五讲(2)——大安法师

  这里昙鸾法师就选用了“五受阴通达空无所有是苦义”。这怎么理解?五受阴,受阴就是我们的五阴,色、受、想、行、识。我们众生的五阴都是有烦恼的,叫有漏五阴。有漏五阴肯定就有欲望,爱染生死。声闻教就认为,这个五受阴起就是一切痛苦生起来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为苦义。站在大乘佛法的角度,要通达五受阴空无所有,内外常空。五受阴也没有什么起,本来就没有生起谁生苦呢?没有生苦的对象。这才叫真苦义。所以就叫五受阴通达空无所有。既然空无所有,也没有苦不苦的意思。就离开了苦和不苦的这种对待。《中论》直捷它的本源去表达它的真相,谈不生不灭、不一不异、不断不常,都是表达一切法的空性。毕竟空,无所有。直达这个本源。《维摩诘经》里面所表述的,就跟《不增不减经》里面,对众生的如实的、本质的界定是同一类别的。所以这个意义上来说,可以把阿弥陀佛、菩萨,都放在众生的这个概念当中来表述。

  请看偈颂: 【 无量大宝王 微妙净华台 】,这就开始了阿弥陀佛的八种功德成就。这是第一种“庄严座功德成就”。就是他的莲华座,这莲华座是以无量的、种种珍宝,是珍宝当中最好的叫“大宝王”。这个大宝王极为微妙、极为清净,来构成莲华台。阿弥陀佛是本着何种的依据,来庄严这个莲华座呢?是考察他方世界,见到有些一生补处菩萨在最后身成佛的时候,“敷草而坐”。释迦牟尼佛就是苦行六年,放弃苦行接受牧女的乳粥,恢复气力之后就到了菩提迦耶,贤劫千佛都是在那个地方成佛的,是由于下面有金刚台,如果不在那个地方,所有的大地承载不起会崩陷。所以在菩提迦耶,帝释天就变化成一个樵夫,给太子献上了吉祥草,太子接受这个草,铺在毕钵罗树下就菩提树下,在那里夜睹启明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人天见他坐在草上成佛就不是很胜妙,就生不起增上的信心、增上的恭敬、增上的爱乐、增上的修行,就是有不理想的地方。

  所以法藏菩萨发愿,等我成佛的时候,我成佛的佛座,是以无量大宝王微妙净华台,作为我成佛的宝座。这里就用了《观无量寿佛经》,华座观属于十六观里面的第七观。第七观就谈到如果要想观阿弥陀佛的话,就先要作华座想。想极乐世界地面上有大宝莲华王座,这个莲华有八万四千叶,一一叶有数百种珍宝合成,每一珍宝又有相应的光色,这都是谈华叶的庄严,一个华瓣上就有八万四千脉。就经脉,经脉就犹如天然的绘画,每一个经脉又能放八万四千种光,这个莲华的叶子,最小的也有一万里。“纵广二百五十由旬”。一个小由旬就是四十里,一个小叶子都有一万里。每个叶间各有百亿摩尼珠王来庄饰,一一摩尼珠又放数千种光明,这个光明就像宝盖,这个宝盖又由七宝合成,遍覆在极乐世界的地面上,这些都要观想清楚。但对于我们来说,我们是没有这种能力,这是报身佛的华座啊!每个莲华八万四千叶,一一叶又有八万四千脉,一一脉又有八万四千光,怎么去想这个?想破脑袋也想不清楚。

  再进一步来看,这个华台上还有庄严,这个莲华中间有莲华台,这莲华台也是能胜宝构成的,这个莲华台又有八万金刚宝、赤色宝、梵摩尼宝、妙真珠网来庄严,就在这华台上,法尔自然地是有四根宝幢,像宝柱一样的四柱宝幢,一一宝幢的高度有百千万亿须弥山那样的高度,这也是我们想象不出来的。一个须弥山就是八万四千由旬,有百千万亿个须弥山的高度,幢上又有宝幔,宝幔就类似布的庄饰,又有五百亿微妙宝珠来庄饰这个宝幔。这么多珠子,一一宝珠又能放八万四千种光,一一光又变现八万四千种异种金色。异种金色就是在黄金这一个基本色里面,都有八万四千种不同的黄金色,遍布在极乐世界的七宝地面上,这种光色就有种种变化。奇异的多样化的形态,或者变成金刚台,或者变作真珠网,或者变出种种华的云,于十方世界随意变现。不仅在极乐世界本土变现,在他方世界也变现,这就说明宝幔珠光的神妙作用。变现出来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性的、审美性的,是施作佛事,是令众生觉悟、修道、证道的这个功能作用。这样的华座显现的妙德,就不是世间法的范围了。那是大不可思议的、事事无碍的境界。所以就概述为“无量大宝王 微妙净华台”。《观经》说这样的华座是法藏菩萨愿力所成。观想华座想成就,就能灭除五万亿劫生死之罪,必定可以往生极乐世界。所以谈阿弥陀佛的功德庄严,首先跟他形成一体的,是要观想、认知阿弥陀佛的莲华座的功德成就。

  请看下面:【 相好光一寻 色像超群生 】 这是“庄严身业功德成就”。意思就是阿弥陀佛具有八万四千相,相有八万四千好,好有八万四千光,这个“一寻”,一寻不要理解为就是七尺,一寻是代表两手展开的这个距离。阿弥陀佛的身高有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一般的两手展开的距离相当于人的身高。阿弥陀佛身高有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于是他的光也有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这个范围都有多大、多宽,我们都想不出来。可能这个地球所有的电脑联网,也算不出来他的距离。

  阿弥陀佛为什么要生起这样的庄严身业的愿呢?这里面也是有缘由的。也是为了度化众生的善巧方便,是见到有的佛身只是一丈光明,比如释迦牟尼佛他是化佛,化佛示现八相成道,在浊世当中他的身体的光就是一丈光明。这样跟一般人的身体的光比较,就算不上太超绝。因为转轮圣王他的相好跟佛也大体相同,只不过是没有佛的这个相那么透明、清净而已。就三十二相,像提婆达多也有三十相,只是少了肉髻顶相和眉间白毫相,除了这两相之外他跟佛差不多,远远看还以为是佛来了。提婆达多出身贵族,长相庄严、智慧深妙,以后又跟着阿难去学了点神通,在空中能够变大变小,就使得阿阇世王子对他产生了信心了,产生信心就给他丰厚的供养了,供养以后提婆达多就野心就上来了,就想要取佛代之了,就教唆阿阇世王子作新王,我作新佛。新王、新佛开始一个新的纪元了,这样就生起了一个宫廷政变,以及提婆达多害佛、下地狱的这么一个情形。

  还有“删阇耶等敢如螳螂”,这个删阇耶是何许人也?他的全称叫删阇耶毗罗胝子,是属于六师外道之一。这个六师外道在佛陀的时代,也是社会影响力很大的。当时佛率僧团在王舍城结夏,王舍城的郊外有一个孔雀林园,这些六师外道也率着他的徒众在那里坐夏了,然而这些六师外道个个都是比较自负的,也自称自己是一切智人,有神通,懂得天象,法术等等。这个删阇耶就是其中之一,这个外道是什么思想呢?他是否定真理标准,怀疑一切。凭着自己的兴趣来判断是非,认为任何问题都不是绝对的,都可以用对立的理由去否定它,所以就称为诡辩论者。

  诡辩论者就是像捕捉鳗鱼,滑溜溜的抓不住,不可知论者。这个外道是舍利弗、大目犍连之前的师父,舍利弗、大目犍连他们是婆罗门种姓出身,在少年时期都有向道之心,看到社会上的集市这些玩乐心生厌离,心生厌离就乞求父母要出家修道,好不容易通过绝食取得了出家的机会,就投删阇耶门下出家了。但删阇耶这个外道他也是能够修到非想天,禅定功夫也很厉害,也有一些神通,也懂得医方法术。但他的本事,舍利弗和大目犍连七天七夜就学到了,就作了五百个徒众的教授师。但舍利弗和大目犍连在那待了一段时间,觉得删阇耶的这个道不究竟,不能解决大问题,就心里存一个心,两人商量好,看看有没有更高明的善知识,最后终于舍利弗碰到了马胜比丘,听到马胜比丘赞叹佛陀说的一个偈,就对佛心生向往,他听那个偈就得到了初果,就有这么利根。所以赶紧跟大目犍连说,“我们要一块应该要投世尊出家”。但就要跟删阇耶去告别,也要有点知恩报德,不能就这么走吧,就告别。首先感谢删阇耶还是精心教诲学了很多,但是他们现在要去投佛陀了。删阇耶就觉得,他就不同意,连续三次乞请删阇耶就是不放,在这种情况下,舍利弗、大目犍连就准备自己走了,不是由于你不放就不放的,毕竟还有一个更高的真理在召唤他。就离开。他的五百个徒众,看到舍利弗、大目犍连上根利智,我们学了几十年学不到东西,他七天就学到了,他现在是寻求新的信仰对象,我们也要跟着他一起去,这些五百个徒众也一起过来了。所以就说舍利弗、大目犍连带了五百个弟子一块投佛出家。原来倒不是舍利弗、大目犍连弟子,是删阇耶的徒众。删阇耶就是一直阻挠这些人投佛出家,这就是说他螳臂当车的这个意思,就还是自负傲慢。如果他真的把身家放下来,也跟着舍利弗、大目犍连一起投佛出家,不是很好吗?他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最后就由于他的徒众都没有了,孤家寡人了,他就生起大烦恼吐血而终的。

  这一类都是说什么呢?感觉到身业的庄严还有所欠缺,才使得提婆达多、删阇耶这些人敢于跟佛来分庭抗礼,甚至害佛。所以就发愿要庄严自己的身业,真的是阿弥陀佛的身业,身高有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眼睛就像四大海水,白毫就是五须弥山,那是无量的庄严。

  《往生论注》2016第五讲(3)——大安法师

  这里施设了一个问题,这是在第八观像观。先观想了华座成就之后,就观想阿弥陀佛的像,在这一观里面就有一段非常重要的经文,这就是《观经》里面表达的,“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 这段话是观佛和念佛的最高的理则、依据、原理。正好就提出这一段来发问,这段法语的法义是什么?

  首先要理解什么叫法界身,这个身有两种意思。有积聚义,有依止义。比如说五阴聚集在一起构成了这个身。这个界,界是六根所缘的差别、各别,所以“身为集成 界名事别”。比如说眼界,眼界要有五个因缘合成。首先眼界缘根,就是有眼根、然后有色法、有空、有照明、还得加作意,有这五种要素名为眼界。这个眼,但自行自己所缘之境,不会缘其他的界,是所缘之境有差别。这是你的界,这是他的界。比如耳,什么叫耳界?耳界要有耳根、要有音声、要有空、要有作意,有这四缘构成了耳界。鼻界鼻要有鼻根、要有香味、要作意,构成了鼻界。把这个界的意思搞清楚之后,就说“诸佛如来”,这里诸佛如来可以理解为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

  “诸佛如来是法界身”。这个法界就是众生的心法,这个心既然是法界心、是众生的心法,它就是一切生佛本具的自性清净心,这个清净心能生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诸法,所以就称为“心为法界”。这个法界也能生出诸佛如来的相好庄严的身。就好像色能生眼识一样,是故佛身就称为法界身。这个法界身他也有他的界,界名事别,这个法界身不行其他的境缘,说入到众生的心想当中去。

  第二句就是,既然阿弥陀佛的这个法界,入到众生的心想当中,就是我们的念头里面、念想里面,是故众生“心想佛时 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因为我们的念想当中就有佛的法身,法身里面包含着报身、包含应化身,具有这样的性具的东西。所以从缘起法来看,当我们众生去事造,就是我这个心去想阿弥陀佛的话,去观想阿弥陀佛的相好,于是阿弥陀佛的相好就显现在我们众生的心中。这个就是常常表达,“水清则色像现”。水清就代表我们众生的心在想佛,色像就代表佛的相好就显现出来,能现的水和所现的像是不一不异的。

  这里面有意思,有人说佛来了,佛是不离开我们的心想的,离开我们的心念是没有佛存在的,所以不一。就好像水里面的像,水里面的月亮,觅之了不可得,月亮捞不起来,这叫不一。但不异,也不能说它没有。它也历历分明,就在那里。所以一切佛相包括极乐世界庄严,都是水清月现的道理,不一不异。如梦中事、如镜中影、如水中月。所以就说阿弥陀佛的相好身即是众生的心想。是心作佛,知道我们心具有着佛的相好,我们就要开始来修行,观佛、念佛这就是作。心能作佛,作佛的当下,能作佛的心就是佛,因为心外无佛。我们能念的心跟佛所显现的形态,这里面是有三因佛性的关系在里面的。

  这里用了一个比喻来帮我们去理解。“心作心是”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原理。譬如这个木头,木头跟火的关系。木头里面有火,火就代表正因佛性。火不离开那个木,它就能烧那个木,但木中之火也不是随便能出得出来的,它得要有缘,要钻木出火,钻木出火这就是缘因佛性。等到火起来了木头就被火烧掉了,这时候被烧掉“木即为火”,这就是了因佛性。

  “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这句话什么意思呢?阿弥陀佛的正遍知就是,真正如法界而知的那个智慧。法界就是法性,法界是无相的,所以诸佛是本质上是无知的,离开能知和所知的是无知。正因为佛无知他才能无不知。无知是佛的心性的体,无不知是从体起用的妙用。佛是无心的,无心才能应一切众生的心。佛是无相的,才能应度众生的机缘显现种种的相。佛是无知的,他才能够了知法界一切事理、性相、因果。从这个去理解佛的正遍知。佛的正遍知这个智慧是无量的深广,不可测量,就比喻为海。大家都希望要有智慧,特别是希望要有像佛那样的正遍知的智慧,从哪出来呢?从我们的念佛、观佛的心想当中出生出来。就是说念佛、观佛就能生起智慧。

  好,请看下面:【 如来微妙声 梵响闻十方 】 这是“庄严口业功德成就”。“如来”就是阿弥陀如来,这个微妙的音声。“梵”也是对音声、声音的一种美好的形容。“梵响”能够遍闻十方无量的世界。

  阿弥陀佛为什么要兴起这样的口业庄严呢?是考察他方世界,见到有的如来名声似乎不很尊隆,这里还是举出释迦牟尼佛,这个名声不被所有的人所尊敬。比如有个外道的婆罗门,推着车的人看到佛在那打坐,连名都不称,就直呼其姓,瞿昙,这是很没有礼貌的。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道日,当然各种护法善神都很兴奋,都传。土地神,护法善神一直传到大梵天那里,这位太子成佛了!但是他只是在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有这个知名度,并没有在十方无量的世界,具有他的美好的名声。于是就会对度所有的众生的这个佛事上有点不圆满。于是法藏菩萨就发愿,使我成佛的时候,我的妙声,就是奇妙的、微妙的、不可思议的名声遐布,就能够散布到无量广远的刹土,使闻到我名号的众生都能悟证无生法忍。

  昙鸾法师所注解的好像是谈知名度,其实这里有两个方面的理解。一个是他的名声普闻,但名声普闻,在十七种庄严里面已经有这个表达了。这里可能还更侧重于包含着阿弥陀佛的口业发出的音声内在的特点。内在特点就是阿弥陀佛讲经说法的音声,能够令十方无量的众生听闻到。

  一般讲佛有八种梵音的特质,大家了解一下。第一种是调和音,就是佛的音声大小适中,而且无论距离多远,好像他的声音就是听得恰好,很合适。佛在世讲经说法他没有扩音器,就是空间再远的地方,佛的音声都能过去,很调适、很调和。

  第二是柔软音,佛的音声听过去很舒服、很柔软、不粗犷。音声是内心的表达,叫心声,由于佛的心非常的柔软,所以他的音声出来,听过去也非常柔软,如沐春风。如果心很刚硬的人,他讲的话都是听得很难受,有铁锹铲在水泥板上的那种感觉。

  第三是谛了音,就是这个音声很明白、很哀雅,高雅的音声有点哀感在里面,像迦陵频伽的音声。

  第四是易解音,就是佛的语言非常的简洁明了。真正语言的表达,孔子也说达意而已,不要搞很多的形容词堆了又堆,真正高贵的特点就是简洁明了。佛就有这个特点。

  第五是不误音,不误就是讲话不会讲错,言无错失。是由于他的身口意都随智慧行,心很清净,很细腻,不像我们众生就是心很粗糙,想表达那个意思讲错了。这一讲错就麻烦了,把意思都搞颠倒了。

  第六个是不女音,就不是像女人讲话那样的,是说明音声很雄朗比较有力度,就像洪钟一样的那种音声。

  第七是广大音,就音声的力度非常的饱满,非常的自信,没有怯弱、没有害怕的那种东西,讲得非常的肯定,斩钉截铁,如狮子吼一样的。

  第八是深远音,佛的音声非常深远是脐轮发音,听过去就像雷震传得非常的远。如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用这种梵音说一音,然后九法界众生就在一音里面,听到跟他相应的佛法,得到相应的理解。所以一音就具一切音,一切音即一音。

  阿弥陀佛成佛已来于今十劫今现在说法,证念佛三昧的人,就能听到阿弥陀佛的说法的音声。他的音声不仅在极乐世界本土弥漫,在他方所有的世界都弥漫。因为音声就是他的心光,有众生的地方就有光明过去,有光明过去就有音声过去。这才是证到实相的。以愿力成就的这种极为微妙的音声功德,他的梵响能够令十方无量无边的众生能够闻信。

  请看下面偈颂:【 同地水火风 虚空无分别 】 这是“庄严心业功德成就”。偈颂里面是谈阿弥陀佛的心业功德成就,就比喻为如同大地,如同雨水,如同暖火,如同清风,如同虚空那样,用地、水、火、风、空五个元素来表达什么呢?无分别。佛心是无分别的心,是平等的心,这种平等无分别的心,在功能作用上就表达为大慈悲心。

  阿弥陀佛为什么会兴起这样的心业庄严呢?就是见到他方世界的一些佛讲经说法,就感觉到有分别的意思,说“此黑此白”。这样是黑业,这样是白业,这是不黑不白业就是无记的业。说的法,声闻法为下法,缘觉法为中法,菩萨法为上法,上上法是一佛乘的摩诃衍法。佛讲这些似乎是有分别,不是佛有分别,是众生的根机不一样。佛观机逗教,什么样的根机的说相应的法,所以就显得有无量种种差别,似乎就像世间人一样有分别心。

  所以法藏菩萨就发愿,使我成佛的时候,他依照地、水、火、风、空,这个事相上来表达佛心的功德,使我成佛的时候如大地荷负。就是我的心就像大地那样,大地是荷载一切。树木花卉,行人行走,各种车辆无论是重的还是轻的,这些虽然有种种的差别,但是像大地一样平等地荷载一切,它不会去分别。你是做官的我让你走路,你是乞丐你给我在旁边等着,它不会这样,这些都是表达平等慈悲心的。如水,佛心就像雨水滋润一切,令一切树木花卉增长,所以是平等看待一切树木花卉的。这里面不会去分别你是恶草,你是瑞草,是好的树木花卉多给你一点雨水。是很差的,很恶劣的就给你少一点。这个恶草代表下根劣器的众生,瑞草代表上根利智。但是在佛的眼里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就是佛的平等心。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大安法师       往生论注)(五明学佛网:大安法师       往生论注)  

 大安法师:净业行人要有真诚心 

 大安法师: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方法念佛 

 大安法师:简单才美 

 大安法师:凡有愿者 终必能满 

 大安法师:大安法师对国学推广志愿者的开示 

 大安法师:通途与净宗菩提心的异同 

 大安法师:庚寅年冬月大安法师与居士谈话 

 大安法师:十八高贤之刘遗民 

 大安法师:学净土宗须下钝功夫 

 大安法师·开示问答:“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的含义 

 大安法师:感而遂通与感应道交 

 大安法师:菩提心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