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上册(第十五章)03


   日期:2019/7/10 10:0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南怀瑾教授讲述

  第十五章不费一字三藏全03

  ‘遂得祖印大行’,二祖了解了真正佛法的心印。‘祖印’也就是佛法的心印。中国禅宗所谓的大乘开始了。‘迄至今日’,这个‘今日’是指永明寿禅师(904—975)写《宗镜录》的时候。他是五代末年,宋朝初年的人。

  ‘云何著于言说,违背自宗?’这段文字,永明寿禅师用的是假设的语气。禅宗是言思道断,不立文字的,为什么你还要写这部《宗镜录》,违背你所学的禅宗哪?不过,永明寿禅师后来提倡禅净双修。

  ‘义学之乘自有阶等’,在中国的佛教大体上就有两种差别。一种是专门讲修行功夫的,例如禅师,过去学天台宗的也叫做禅师。另一种是‘义学’,义就是理,是专门研究佛学,讲经教的。

  所以,过去一般人称那法师讲经教的,就叫义学沙门。古代修禅的人多半是义学出身,例如临济禅师,是唯识宗的大师,最后却绝口不提唯识了。如永明寿禅师等,每一位大祖师,义学三藏十二部都是透彻极了,二祖也是。不像后世修禅,经教不研究,只得参个话决,偷得缘虑之心,这后果很严重。

  当然,修行与义学这两派自唐、宋以来,素来有点不太融洽的。从南北朝以来,禅师穿的是修行的黑衣服;义学沙门穿的是紫色的衣服;讲经忏则穿的是银灰色的,有五色衣服的分别。义学沙门穿的比较讲究,而禅师邋邋塌塌像小说写的济公和尚一样。

  有一天,有个义学沙门在一个地方吃饭,刚巧有位禅师来,晓得他是大法师、讲经的,故意逗他玩:

  ‘法师,您也在这吃饭,阿弥陀佛。法师您讲什么经的?’

  ‘我讲唯识,大乘宗的。’

  ‘您讲多少年了?’

  ‘二十年了!’

  ‘我要请教法师一个问题。’

  ‘什么问题?’

  (在唯识宗有部《百法明门论》,归纳心法一百种。)

  ‘法师啊!我请教您:“昨天下雨今天晴”这是属于那一法啊?’

  这法师呆了!答不出来!脸红了。这禅师故意逗他,大概是老朋友了,于是说:‘那您反问我,我回答!’

  ‘那“昨天下雨今天晴”是那一法啊?’

  ‘这是唯识宗的心不相应行法。’

  一点也没错,心不相应行法,所以我们缘虑心没有办法控制它。譬如时间,说一切唯心,但这自然的现象,根本上识控制不了,总共有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行法。所以说,过去有许多禅师,你看他不讲座,他照样有阶等。

  ‘义学三乘,自有阶等’,义学三乘:声闻乘(小乘)、缘觉乘(中乘)、菩萨乘(大乘),自有阶等啊!《宗镜录》是完整的一部佛学大法。为什么还要将佛学举个大纲问号在此,永明寿禅师自问自答:

  ‘答:前标宗门中,已唯提大旨。若决定信入正解无差,则举一例,诸言思路绝。’

  ‘明心见性成佛,当下即是’。宗旨在前面卷第42时,说得很清楚。一般人都晓得一切唯心,但是那个心?心在哪里?若说:‘我也相信啊!一切唯心’,那你是迷信。一般用的是缘虑心,因为你没有见到自性。没有明心见性以前,你虽然相信,还不能算是真正的正信;要‘决定信入,正解无差’,一切知见没有差错,功夫到,见地也到,那才是真正的正信。

  ‘则举一例,诸言思路绝’,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没有话可说。所以释迦牟尼佛到了最后只好不说话,拈花!说了没有?说了。语言,不完全只是嘴巴,有表情,全身都在说,才表达完全。但人与人之间往往当面不用开口,也知道对方心意,迦叶微笑,正是一种‘身体语言啊!’《指月录》载,佛说法而后否定一切:‘我说法49年,并没有说一个字。’

  当年在大陆上研究佛学的一些朋友很顽皮:

  ‘唉!要讲扯谎,我看释迦牟尼佛第一。’

  ‘去你老兄,怎么这么讲!’

  ‘他自己说的,“说法49年,无一字可说”,当面不认账。’

  叫人笑得肚皮都笑痛了,大家都知道在说笑话。事实上是否定了一切,但是也真说了真话。这一切理论说了都不是的;直到了,‘言思路绝’才是。但是为什么还要举这一部书呢?这是一部中国真正的佛学大纲。

  窥见今时学者唯在意思,多著言说。但云心外无法,念念常随境生。唯知口说于空;步步恒游有内。

  注意了!为什么要写《宗镜录》?因为慈悲心。看到现在一般学者,用思想头脑,好高骛远来学佛,‘多著言说’,对于佛法乱七八糟吹得很厉害,吹得头头是道。‘但云心外无法,念念常随境生’,理论讲得很高,‘心外无法’,但里头贪嗔痴慢疑,样样具全,念念常随境转。‘唯知口说于空’,嘴里讲空,‘步步恒游于有内’,每步、每步他都空不了,执著得很厉害。这是永明寿禅师说明为什么要作这一部书的原因。禅修到宋朝已经变了样,不得了,口头上的佛法太多了。这几句评论,文章好、字句好、意境好,且都对仗:‘但云心外无法;念念常随境生。唯知口说于空;步步恒游有内。’

  只总举心之名字,微细行相不知。

  而且一般修禅的人,都在‘笼统般若、颟顸佛性’,抓到一点‘心’的影子,就认为悟道了;一点‘证’的影子,在无明中便认为这证了禅,这严重的很。

  现在一般人只总是举一个心的名字,对心的功用体会到一点点,可是‘心’那微细起的作用,一点都不知道,这个要注意!尤其我们在座用功多年的人,你坐到进入一个定境,却被心的妄生,思的一面,牵走了而不知道,一样是走入外道喔!所以见不明,是第二个严重问题。

  若论无量法门广说,穷劫不尽。今所录者,为成前义。终无别旨,妄有披陈。

  进一步说,佛法是无量无边,方法多的很。现在一般修行的人,抓了一点鸡毛就拿它当令箭;抓了一点,就以为都学完了。‘无量法门誓愿学’,你学了几个量呢?问号?要广说佛经无量法门,穷劫不尽,这劫数完了,再来个劫数,永远说不完。现在永明寿禅师把三藏十二部的精华节录下来成这本书,‘为成前义’,为大家学佛找出一个正统的真正的理论。‘终无别旨,妄有披陈’,并不想另标旨,也不敢妄加意见。

  此一心法门,是凡圣之本。若不先明行相,何以深究根原?

  凡夫心地迷了,转入六道轮回;而悟了本性,就成了圣人。这一明心见性的心地法门,是凡圣的根本,但心的现状怎么样呢?现在国外的心理学、心象学(心的意象,也是心的作用)研究得很多。所以我们打坐,有时候得到清静,正是心影喔!拿佛学来说,正是心的行相,还在动相喔!还没有证到心的本体。大家要注意!

  所以永明寿禅师再三告戒,‘若不先明行相,何以深究根源’,先明行相,它的动向,你没有看清楚,我们打坐得到清静,那也是行相之一。有时候打坐有光影,有各种境界,那是第六意识,独影境界之一。这一认错,严重得很,自己对不起自己。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南怀瑾       宗镜录)(五明学佛网:南怀瑾       宗镜录)  

 杨笑天教授:举一心为宗 照万法如镜——《宗镜录》“标宗章 

 韩廷杰教授:《宗镜录》与唯识三境 

 刘元春教授:延寿《宗镜录·标宗章》读解 

 肖永明居士:唯心与唯识关系论辩—— 从《宗镜录》说起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四天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三天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二天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一天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目录 出版说明 

 南怀瑾居士:禅与生命的认知 初讲 第七日 

 南怀瑾居士:禅与生命的认知 初讲 第六日 

 南怀瑾居士:禅与生命的认知 初讲 第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