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嘎玛仁波切:不舍得播种,想等待果实,那是不可能的


   日期:2019/9/29 16:1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导语:人的思想会创造世界。播种善因才能收获善的果实,不舍得播种,也不可能有什么收获。努力把功德做好并圆满回向给一切有情众生,再向佛菩萨提自己的要求,这时哪怕是想成佛,诸佛菩萨都会满你的愿。

  只要你对佛菩萨有信心,人世间的所有名利愿望,没有不被满足的,只怕我们增加了太多世俗的贪婪欲望,最后功德没做,福报没成熟,反而把自己以前的福报全给烧毁了。

  就像去寺庙点香、供佛,香还没有插进去就向佛菩萨提了太多要求,功德还没有做,欲望已是一大堆,贪婪此起彼伏。最起码你要把功德先做完吧,把功德回向完再跟佛菩萨提出要求,这是很简单的道理。

  你去见个朋友也是一样,拿一篮水果送人家,结果水果还没交到对方手上,就开始说条件了,“这篮水果给你,请你帮我儿子把读书的事情解决一下,把我家缺钱的情况解决一下,把老人的身体健康方面也解决一下……”

  哪个人敢接你的水果?早被吓坏了。起码等人家把水果收了,请你坐下来喝喝茶的时候,再慢慢聊一下,“最近碰到了一些困难,小孩子读书的事情,好学校也没有找到,如果方便的时候,请帮帮忙……”与人相处就是这样的。

  虽然佛菩萨不会被吓倒,也不会这么小气,但是我们一定要学会把功德做好、做圆满,等到将功德回向给遍布法界虚空一切如母有情众生,福报增长、功德圆满,再跟佛菩萨提出强大的愿力,哪怕是去西方极乐世界,早日成佛这么大的愿都可以发出来,那么找个好老婆、好老公,让小孩子听话一点,老人健康一点,这些都是太小的事了。

  你只是想要照顾一个家庭,可你的家庭才几个人吃饭?像我从小这样发大愿,现在寺庙有几百个僧人吃饭,哪怕几千个吃饭,我也永远不担心他们没饭吃,这边没了,那边又出来更多。

  就像农民种地一样,你舍得播种,丰收永远等着你;如果你不舍得播种,你想等待果实,那是不可能的。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管你是做善事,还是做恶事,都是一样的,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当一个人作恶却没有约束自己,福报很快就会耗尽。一整座山只要一根火柴就能烧完了,可你种树要多长时间?

  要破坏环境很简单,一座城市,以前可能是全国最美的旅游城市,现在却是环境很烂、空气很差,人心慌慌的地方,比如看到房价在跌,人心就会开始浮躁。

  方方面面想要搞破坏很容易,搞破坏,只要一个念头,很快就会把一座城市破坏得一塌糊涂,最后搞破坏的人拍拍屁股走了,却把烦恼留给了大家。

  所以人的念头真是很重要,一念之差,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人类思想的力量非常巨大,唯识论说的是万法唯心造,人的思想会创造世界。我们的阿赖耶识里装满了因果业力,大家共同的业力创造出来之世界,就是我们现在这个样子。

  佛教认为没有造物者,也不承认有造物者,所以很多人才喜欢把佛教徒称为无神论者,“神”在这里的概念就是万物的创造者。

  这并不代表说没有佛存在,没有菩萨存在,而是没有一个造物者的存在。是你的思想,我的思想,我们的思想创造了这一切,大家的共业,你自身的业力,因缘相聚,才有了现在你必须要面对的人生和世界。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嘎玛仁波切       种善因得善果)(五明学佛网:嘎玛仁波切       种善因得善果)  

 嘎玛仁波切:淡化自我的宠爱,化私利为慈悲,才不会恐惧无常 

 嘎玛仁波切:有多少疾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而“祸从口入” 

 嘎玛仁波切:管好心念和嘴巴,任何时候都不要传播道听途说的 

 嘎玛仁波切:网上卖的犯太岁的挂牌,真的能化解太岁吗? 

 嘎玛仁波切:心存善念,最后受益的反而是自己啊! 

 嘎玛仁波切:修财神法的“密意” 

 嘎玛仁波切:累积福报最刻不容缓的观念 尊重生命 

 嘎玛仁波切:过度呵护只会消耗孩子的免疫力,提升身心的承受 

 嘎玛仁波切:心有定力,不因外境所转,就是快乐的主宰者 

 嘎玛仁波切:如何让生命之苦变得更香甜一些? 

 嘎玛仁波切:谨慎!疑心病,真会让人造作下地狱的罪业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