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印光大师:华严一经,王于三藏,末后一著,归重愿王。华藏海众,悉证法身,咸求往生,企圆佛果 |
||
日期:2019/10/9 19:1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
||
净土法门,释迦弥陀之所建立也。文殊普贤之所指归也。马鸣龙树之所弘扬也。匡庐,天台,清凉,永明,莲池,蕅益之所发挥倡导,以普劝夫若圣若凡或愚或智也。此诸菩萨大士,于千百年前,早已为吾遍研藏教,特地拣出此不断惑业,得预补处,即此一生,定出樊笼,至圆至顿,至简至易,统摄禅教律而高出禅教律,即浅即深,即权即实,殊特超越天然妙法也。吾信仰佛祖,以古为师。岂不如亲近今时知识之为愈乎。华严一经,王于三藏,末后一著,归重愿王。华藏海众,悉证法身,咸求往生,企圆佛果。吾何人斯,敢不景从。舍尔狂心,力行斯道。功德利益,当自证知。何待遍参,方为知法哉。 复永嘉某居士书一 念佛之人,亦非不可持咒。但须主助分明,则助亦归主。若泛泛然无所分别,一目视之,则主亦非主矣。准提大悲,岂有优劣。心若至诚,法法皆灵。心不至诚,法法不灵。一句佛号,包括一大藏教,罄无不尽。通宗通教之人,方能作真念佛人。而一无所知,一无所能之人,但止口会说话,亦可为真念佛人。去此两种,则真不真皆在自己努力,依教与否耳。至于修行净土,有决定不疑之理。何必要问他人之效验。纵举世之人,皆无效验,亦不生一念疑心。以佛祖诚言可凭故。若问他人效验,便是信佛言未极,而以人言为定。便是偷心,便不济事。英烈汉子,断不至舍佛言而取信人言。自己中心无主,专欲以效验人言为前途导师,可不哀哉。 复永嘉某居士书一 《印光大师全集净土法要》 净业心行1-2 参考注释 【偷心】禅林用语。指向外分别之心。系对动念之贬责。 如诚法师译 净土法门,是本师释迦如来与阿弥陀佛所建立的。文殊、普贤菩萨所指归的。马鸣、龙树大士所弘扬的。庐山慧远大师、天台智者大师、清凉贤首国师、永明大师、莲池大师、蕅益大师所发挥倡导,来普劝一切圣者、凡夫、愚痴、智慧的人。这些菩萨大士,在千百年以前,早就为我们遍研三藏教典,特地拣出这个不断惑业,得预补处,即此一生,定出三界,最圆满顿超,最简单容易,统摄禅、教、律而高出禅、教、律,即浅显而深妙,即权教而实教,殊特超越的天然妙法啊!我信仰佛祖,以古德为师。难道还不如亲近现在时下的善知识为更好吗?《华严经》,是三藏经王,最后一著,归到十大愿王。华藏海众,都证得法身,都求往生净土,企望圆满佛果。我们是什么人,敢不景仰跟从?舍弃你的狂心,努力来修行净土。功德利益,自会证知。何必要等到遍参一切善知识,才知道法门呢? 念佛之人,也不是不可以持咒。但必须主修助修分清楚,那么助修也归于主修了。如果泛泛然,没有什么分别,一样对待,那么主修也就不是主修了。准提咒、大悲咒,哪里有优胜低劣呢?心如果至诚,法法都灵。心如果不至诚,法法都不灵。一句佛号,包括一部大藏教,竭尽无余。通达禅宗教理的人,才能作真正念佛的人。而一无所知,一无所能的人,只要口会说话,也可以成为真正念佛人。离开这两种人,那么真念不真念,都在于自己的努力,是否依教奉行罢了。至于修行净土,有决定不疑的道理。何必要问他人的效果灵验与否。纵然全天下的人,都没有效验,也不生一念的怀疑之心。因为佛陀祖师的诚言可以作为凭证的缘故。如果问他人有没有效验,就是相信佛说的话还没到极点,而以人说的话为肯定标准。就是偷心不死,就不济助生死大事。英烈的血性汉子,断然不至于舍弃佛言,而取信于人言。自己心中无主宰,专门想要以他人所说的效验,为自己的前途导师,可不是很悲哀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