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了凡四训》讲记


   日期:2019/11/28 10:0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净土法门:《了凡四训》讲记

  (第一集)

  2001/4/16  中国深圳  档名:19-016-0001

  各位同学,大家好!这次接受凤凰卫视的邀请,来跟大家谈谈《了凡四训》。这本书是我在二十六岁,刚刚接触佛法,第一本念的书;它对我的影响非常之大,可以说影响了我一生。这部书,我对它非常爱好,也常常读诵,也讲过不少遍。过去所讲的跟现在所讲的,当然在境界上有些不同,但是往年所讲的依旧可以做参考。

  了凡先生姓袁,他的名字叫黄,红黄蓝白黑的黄,字坤仪,他是当时江南吴江县人。他生于明世宗(世宗是明朝第十二代的皇帝)嘉靖十四年,公元一五叁五年。这样子,诸位就比较有清晰的概念,距离我们现在有四百多年。《了凡四训》后面附有一篇文章,《俞净意公遇灶神记》,也是一篇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一门功课。俞净意生于嘉靖四年,大了凡先生十岁。他们曾经在丁丑年,就是了凡先生第二次去考进士,那一年他是四十叁岁,俞净意先生五十叁岁,他们两个同科。俞净意考取,了凡先生没有考取。了凡先生一直到丙戌年,他五十二岁才考取进士。我们从他一生传记裡面来观察,改过自新也是相当辛苦的事情,不是那么容易。特别是早年,前二十年很辛苦;到了晚年,功夫成熟了,断恶修善是愈来愈容易。我们来看本文:

  【余童年丧父。】

  『余』是了凡先生自称。『童年』,童子的时候。根据「立命之学」来看,我们晓得,他丧父决定是在十五岁之前。怎么知道?因为他遇到孔先生那一年是十五岁,所以决定是在十五岁之前。

  【老母命弃举业学医。】

  『举业』,就是读书求取功名。他的母亲告诉他,不必去念书求取功名,劝他学医。

  【谓可以养生。可以济人。】

  学医有好处,可以养活自己,也可以救济一些病苦之人。

  【且习一艺以成名。尔父夙心也。】

  如果你真的把医学学好了,将来能成为名医,这是你父亲对你的一个愿望。

  【后余在慈云寺遇一老者。修髯伟貌。飘飘若仙。余敬礼之。】

  以后,『后』是他十五岁那一年,公元一五四九年。他在慈云寺遇到一个老人,『修髯伟貌』,修髯是鬍鬚很长,相貌非常魁梧。『飘飘若仙』,不像是凡人的样子。他看到之后,对他非常礼敬。由此可知,了凡先生从小家教好,虽然年纪轻轻十五岁,处事待人接物就很懂规矩,这才能讨人欢喜,逗人喜爱。

  【语余曰。】

  这个老人告诉他。

  【子仕路中人也。】

  这个老人好像是会看相的,一看到,你是个作官的命。

  【明年即进学。】

  『进学』,就是明年你就会考取秀才。

  【何不读书。】

  为什么不读书?你到处在外面游荡,为什么不读书?

  【余告以故。】

  他就把他母亲教导他,不要念书,去学医。他在外面游荡,可能是在採药。因为十五岁学医,那一定是学徒;或者跟着大夫,或者跟药店裡面作学徒,这都是我们能够想像得到的。所以他把缘故告诉道长。

  【并叩老者姓氏里居。】

  向老人请教贵姓,从哪裡来的?

  【曰。吾姓孔。云南人也。】

  这老人告诉他,他姓孔,他是云南人。

  【得邵子皇极数正传。】

  邵康节的《皇极数正传》,现在《四库全书》裡头还收着有。我曾经去翻了一翻,实在说看不懂,完全是属于高等的数学。这个书裡头不但是可以讲一个人的命运,讲国家的命运,讲世界的命运,完全是从《易经》卦数裡面来断定。

  【数该传汝。】

  从定数上来讲,我应该传给你。这个老者第一次跟他见面,怎么知道能传给他?这裡头就有大学问。这一种学问,跟佛门宗门教下祖师大德传道,非常类似。

  【余引之归。告母。】

  了凡先生就引导这个老人回家,看他的母亲,告诉他的母亲。

  【母曰。善待之。试其数。纤悉皆验。】

  母亲说:好好招待他。试验试验他算得灵不灵?结果一试验,他算得果然灵。

  【余遂起读书之念。】

  从这个地方,他对老者给他推算,他有信心了,这样又生起读书的念头。

  【谋之表兄沈称。】

  跟他的表兄商量。

  【言。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开馆。我送汝寄学甚便。余遂礼郁为师。】

  他的表兄把他送到郁海谷先生那裡,郁海谷在那裡教私塾,『开馆』就是教私塾,他把他送到那裡去寄学。了凡先生就拜郁海谷先生为老师。

  【孔为余起数。县考童生当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

  孔先生替他推算,他说:你明年到县裡面去考秀才,县考是十四名,府考是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提学是省考。那个时候考秀才要通过这叁关。

  【明年赴考。叁处名数皆合。】

  明年去考,明年是十六岁。十六岁去考的时候,果然考取了,而且名数完全相合。可见得孔先生算命的功夫很不错,相当高明,他不是江湖术士,他是个真正有实学的数术专家,中国也讲命理专家。他是真的,他不是假的。

  【復为卜终身休咎。】

  既然这样灵验,请老先生算算一生的流年,吉凶祸福。

  【言。某年考第几名。某年当补廪。】

  『廪』,也是秀才裡面一个等级,相当于我们现在讲公费学生。廪是廪米,它的名额是有一定的,必须要有缺,出缺。秀才裡面考试名次最高的,再递补上去,补禀。

  【某年当贡。】

  贡生比廪生又要高一等,都还是秀才。秀才裡头分很多等级,以贡生为最高,廪生为其次。

  【贡后某年当选四川一大尹。】

  你当了贡生之后,某年,贡生就有资格入太学去读书。所以那个时候入太学,太学就是国家办的大学。古时候只有一个,叫国子监。太学都是设在首都,设在京城。明朝时候有两个国子监,这什么塬因?明太祖建国的时候定都在南京,所以南京有国子监。以后到成祖,成祖迁都到北京,所以北京也有个国子监。明朝国家办的大学就变成两个,这个常识我们要懂。贡生以上,才有资格到国子监去读书。这是贡后某一年,你会当选四川一位县长,『大尹』是县长。

  【在任叁年半。即宜告归。】

  你在任叁年半,你就要告老还乡。为什么?

  【五十叁岁八月十四日丑时。】

  算得这么準确。

  【当终于正寝。】

  你寿终正寝,你的寿命到了。

  【惜无子。】

  你命裡头没有儿子。

  【余备录而谨记之。】

  『备录』,一桩一桩的,他所讲的统统把它记起来。这是他一生的流年。

  【自此以后。凡遇考校。其名数先后。皆不出孔公所悬定者。】

  『悬』就是他算定的。以后每一年读书考试,名次全都被孔先生算定了,丝毫不差。这裡面有个插曲。

  【独算余食廪米九十一石五斗当出贡。】

  就是他当廪生,他领的国家给他的米粮,配给他的米粮,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公费生。他要领多少米粮?要领九十一石五斗,他就出贡。换句话说,他从廪生就升到贡生。

  【及食米七十余石。屠宗师即批准补贡。余窃疑之。】

  算命是给他算,九十一石五斗他才能出贡,但是他领廪米七十多石的时候,这个时候屠宗师,『宗师』就是当时的提学,管一省教育,相当于现在所说的教育厅长,他就批准补贡生。补贡生,那就是出贡。他心裡就疑惑,为什么这个不对?这个算的就不对。

  【后果为署印杨公所驳。】

  屠宗师批准补贡,文件上去了,被署印,『署印』是代理,代理的这位杨先生把它驳回来,不准他补贡。

  【直至丁卯年。】

  丁卯年是明穆宗隆庆元年,了凡先生叁十叁岁。诸位想想,他十六岁考取秀才,到叁十叁岁才当上贡生。十几年,这么长的时间。直到丁卯年。

  【殷秋溟宗师见余场中备卷叹曰。五策即五篇奏议也。】

  这个时候督学,就是主持教学的长官殷秋溟先生。他在閒暇之中,把从前这些秀才,他们那些考试卷,没有考中的这些考试卷,重新拿来看看。突然之间,看到了凡先生他的考卷写得非常好,所以就感嘆说:这五篇,他做的这五篇文章,就等于五篇奏议。他的见解、文字都好,可以比得上大臣对于皇帝的奏议。

  【岂可使博洽淹贯之儒。老于窗下乎。】

  『博』是说他见闻广博,他的学识很丰富;『洽』是说他对于理论了解得很透彻;『淹』是说他的文义透彻;功夫一『贯』。这样的文章,很难得看到。他说:不能让这样一个有学问、有德行、有能力的人,老于窗下,一辈子当穷秀才。

  【遂依县申文准贡。】

  再给他申请去补贡,这一次批准了。

  【连前食米计之。实九十一石五斗也。】

  孔先生算得一点也没错,确确实实他的廪生米领到九十一石五斗,他才能出贡。

  【余因此益信进煺有命。迟速有时。澹然无求矣。】

  他到这个时候,完全肯定,相信一个人有命运。命运迟早都有时候,强求不得的,于是他的心定下来,妄念没有了,真正做到「于人无争,于世无求」。所以我说,这种人叫标準凡夫。我们作凡夫都不标準,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到处妄求,求不到的。命裡有的终须有,命裡无时莫妄求,哪裡求得到?

  【贡入燕都。】

  做了贡生,到燕都,到北京。到北京,当然也许想看看那一边的国家大学。我想他一定是去两个大学都了解一下,选择到底在哪裡读书,这是我们能够想像到的。

  【留京一年。终日静坐。不阅文字。】

  为什么?一生都是命,想什么都是枉然,所以把妄念止住了。实在说,他是被命运所拘,无可奈何。我们看了凡这个情形,也值得同情,也值得可怜。

  【己巳归。】

  『己巳』是第二年,第二年从北京回到南方。

  【游南雍。】

  这个时候了凡先生叁十五岁。『南雍』就是南京的国子监。可见得他调查,搞清楚了,他选择南京的大学,想到这个学校去念书。

  【未入监。】

  还没有上学,在没有上学之前。

  【先访云谷会禅师。】

  没有上学之前,听说栖霞山,栖霞山在南京,现在南京有个栖霞寺,他到栖霞山去访问云谷禅师。『云谷』是大师的号,他的法名叫做「法会」,所以此地称他「会禅师」,这是尊称他。云谷禅师是当时佛门的一位大德、一位高僧。这个时候云谷禅师已经是六十九岁,了凡先生叁十五岁,云谷大了凡叁十四岁。了凡叁十五岁去见他,这也是头一次遇见。

  我们在后面传记裡面看到,云谷禅师的行谊,他的道风,他是一个真正开悟的人。虽然很年轻的时候出家,出家的时候也跟现在一样,做一些经忏佛事。但是那个时候经忏佛事,跟我们现在性质完全不一样。后来他觉悟到,出家干这些事情,与了生死、出叁界不相干,「我不是为这个而出家的,这个出家就等于维持自己的生活而已」,所以生死事大。十九岁他就去参学,寻师访道,以后他确实成就了。开悟之后,他在寺院裡面韬光养晦,专做苦行,别人不愿意做的苦工他做。以后有一些地方上的名士、官员发现他,这是一个真正有道的高僧,所以就帮助他,希望把栖霞山的道场恢復。他老人家无意于名闻利养,他介绍另一位法师去作住持、方丈。道场復兴之后,他在山后面很隐密的一个地方,建了一个小的修行地方,这个地方叫做「天开巖」。人迹罕至,他一个人在那边苦修。我想,了凡先生去访问,必定是在这个所在;天开巖,一定在这个所在,因为法师已经六十九岁。法师是七十五岁圆寂的,也就是一五七五年,这一年了凡先生四十一岁。所以了凡先生跟他见面,与大师圆寂这个时间并不很长,只有七年。我们想想,他一定是住在栖霞山天开巖。

  大师平常接众,不管哪个人去访问他,他总是丢一个蒲团,叫你坐在那裡,叫你参「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一句话都不说。一天不讲一句话,都在定中。了凡先生去参访他,大概也不例外。

  【于栖霞山中。对坐一室。凡叁昼夜不瞑目。】

  跟了凡先生,他们坐在禅堂裡面,叁天叁夜一句话没说。

  【云谷问曰。凡人所以不得作圣者。只为妄念相缠耳。】

  特别是修行人,修行人为什么不能成就?妄念太多了,妄想、分别、执着太多,这个心定不下来。

  【汝坐叁日。不见起一妄念。何也。】

  你很奇怪!你在这裡坐了叁天,我『不见起一妄念』,没有看到你起一个妄念。这什么缘故?云谷禅师好奇!平常很少说话,遇到了凡先生,跟他说了这么一大堆的话,不容易,这也是特别的缘分。我们要懂得这裡面的道理,人与人之间确确实实有时节因缘。他遇到了云谷禅师,这才开始转变命运,「立命之学」是云谷禅师传授给他的。

  【余曰。吾为孔先生算定。荣辱死生。皆有定数。即要妄想。亦无可妄想。】

  我早年念到这一句,我想了凡先生这个时候是标準凡夫。也不错,一生按照命运去过日子,到五十叁岁寿终正寝;一生没有大过失,来生肯定不堕叁恶道,标準凡夫。他的命运被孔先生算定,『荣辱死生,皆有定数』。这个话同时也告诉我们,我们也不例外。凡人只要你有念头,你就不能没有数;也就是说,你就不能没有定命,只要你有妄念在。如果没有妄念,你就超越命运。了凡先生虽然能够改造命运,他只能改变,他不能超越。

  云谷禅师了不起,为什么没有把高一层的,超越命运这个方法教导他?这也是要观机授教,看看了凡先生的本质,他的天赋。这些有道德的高僧,都有能力观机,看你是上根,还是中根、下根,应机说法。所以一切众生遇到这些高人,没有不得利益的。我们看看了凡先生,他是中人的根性,他不是上根,他是中根。对中根,当然不能够说上法;说上法,他不能接受。所以说法,契机比什么都重要。法不契机,等于是閒言语,这是佛经上说的。閒言语,用现在的话来说,废话,白说了。所以必须要契机契理。

  我们要深深相信,任何一个人都有命运、都有一个定数,只是自己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换句话说,你在这一生当中,你必定是盲目摸索。了凡先生他被人算定,他清楚;他这一生,他所行的方向、目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只是照着命运走就是。我们可怜,我们不知道自己的命运,所以在茫茫大海当中盲目在摸索。如果随顺烦恼,摸索当中还会造许许多多罪业,这些罪业损我们的福报,减我们的寿命;一般讲折寿,折损我们的寿命。这种情形在今天社会,可以说比比皆是。如果善根福德深厚的人,他虽然不知道自己的命运,但是心地善良,没有非非之想,存心、行事都能守规矩,不做伤天害理之事,不做损人利己之事;虽然不知道自己的命运,必定替自己增福,替自己增寿,不知不觉当中得福报。

  但是现在我们的社会大环境不好,这是古今中外,有史以来从来没有过的。人是凡夫,不可能不受环境的影响,环境不善,我们天天被不善影响;换句话说,我们造不善业的机会就多了,而且不知不觉在造孽。这个事情很可怕!我往年求学的时候,李老师给我讲了一故事,不是给我一个人说,上课给我们同学们一起讲的。他讲到,从前古时候,有一个地方发生了一个逆伦的命案,儿子杀父亲。这个事情在从前不得了,这是大事情。这个事情上报给皇帝,当然这个儿子处死刑,皇帝下了命令,这个地方的县长撤职查办。县长犯了什么过失?这个地方是你统治的区域,是你教化的地区,你怎么教化这样一个大逆不道的人?你教育失败,县长撤职,巡抚记过,巡抚是当时的省长。这种行政处分还其次,朝廷下命令,那个时候县都有城墙,把城墙拆掉一个角;皇帝下命令,城墙拆掉一个角。这什么意思?你们这个县,出了这样一个大逆不道的人,是你们全县人的耻辱。

  现在我们在报纸、杂誌上,常常看到杀父亲、杀母亲,太多了。古时候的教学跟现在的教育一对比,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古时候社会能安定,长治久安,人民确确实实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再回过头来看看今天,无论是富贵或是贫贱,有亿万财富的人,他活得幸福不幸福?没有幸福;他快乐不快乐?他没有快乐。他生活得很可怜,说个不好听的话,不是过着人的生活。这到底是什么塬因,我们有没去想过?这裡头都有定数。定数,我们每天起心动念、语言造作,都有加减乘除。加减乘除的幅度不大,大概距离你的命数不会超越太多,一般算命看相都能算得很準确。如果我们的恶念善念、善行恶行,幅度很大的话,你有大善或者是有大恶,就把你的定数改变了。如果你有大善,你命中不好,它会变好;如果你造的是大恶,你命裡头本来很好,会变坏。

  凡人在所不免,尤其是在现代的社会。现代社会,没有一样不在诱惑人,人心怎么能够定得下来?所以今天修道,今天做学问,不容易成就。能在这个时代,学业、道业有成,都是相当的善根福德因缘;如果没有相当的善根福德,都不可能。你有善根,你能够明理;你有福德,你才不动心。面对所有一切诱惑,不会起心动念,这是真功夫,这是真的福德。

  古时候古大德,学校是教学的场所,佛门是修行的场所,为什么要选择在山林人迹罕至之处?实在讲,它的目的无非就是避开社会的诱惑,让我们的心容易定下来而已。现在难了,我学佛讲经,虽然这么多年,佛教许许多多的道场,我都没有去过。在中国,我只去过九华山、去过峨嵋山。而现在这些道场,公路开上去了,游客很方便,以前很不方便。我小时候,我是安徽人,我的老家在庐江,距离九华山不算太远,但是从前朝山要走叁天,现在汽车叁个小时。从前要走叁天,真的要有诚意。还有人叁步一拜,大概要走七天到十天,从我们家乡很虔诚的拜到九华山。选择这些地方,无非是交通不方便,游人不方便,不喜欢人家到这儿来,我们这个环境宁静,不要被人破坏。现在开上马路,寺庙裡都装上电视,完了,这个染污已经到家裡来了。现在修道难了,太难太难了!

  我在国外这么多年,一直到今年,我们才选择澳洲图文巴的小城,山上,山城。这个小城,人口只有八万。而且这个地方的人非常保守,在现在讲是很难得的做学问、修道的一个好环境。不能选择在都市,都市诱惑力量太强,没有定力决定不能成就。花花世界,你怎么修行?我一九七七年在香港讲经,听那边的同修们告诉我:虚云老和尚曾经到香港,香港同修要挽留老和尚定居在香港,老和尚说:这个地方花花世界,不适合修行。所以住了没几天,就回到中国去。为什么?诱惑力量太大,名利心太重,不是一个修行的处所。

  如果要像是了凡先生这种心态,那行。他已经知道自己命运,算定了,打妄想也是枉然,他心定下来了。这一说明,云谷禅师就哈哈大笑。

  【云谷笑曰。我待汝是豪杰。塬来只是凡夫。】

  我本来以为你是一个英雄豪杰。什么叫豪杰?一般人做不到的,你能做到,这个人就是英雄、就是豪杰。叁天叁夜不起一个妄念,不是普通人能做到,了凡先生能做到。再一问什么塬因?命被人算定,打妄想也枉然,这样才不打妄想。这是凡夫,这是一个标準凡夫。

  我们要知道,从这个地方要真正省悟过来,看看云谷禅师怎样开导他,怎样教化他,怎样把他这些错误的观念扭转过来,这是真实的学问。了凡先生能接受,是他的善根。佛家讲善根,是能够明瞭。能够深信不疑,依教奉行,这是他的福德。有善根、有福德,又遇到这样好的善知识开导他,这是因缘。善根、福德、因缘叁个条件具足,他成就了。他能够把他的命运改变,道理在此地。好,我们今天讲到此地。

  (第二集)

  2001/4/16  中国深圳  档名:19-016-0002

  诸位同学,大家好!前面讲到了凡先生拜访云谷禅师,在禅堂裡面对坐叁天叁夜,不起一个念头。

  【问其故。曰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汝二十年来。被他算定。不曾转动一毫。岂非是凡夫。】

  云谷禅师很好奇,问他:这是什么缘故?了凡先生说他自己的命运被孔先生算定,二十年当中丝毫没有差误,他想起心动念也是都是枉然,因此把这个心定下来。云谷禅师这才告诉他:你这一生当中,会被命运拘束住,是因为你还是有妄念,不能算是功夫,只可以说是个标準的凡夫。了凡先生听了之后,反过来向禅师请教。

  【余问曰。然则数可逃乎。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我教典中说。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夫妄语乃释迦大戒。诸佛菩萨。岂诳语欺人。】

  这一段话裡面,有很深的意思在其中。了凡先生问:人既然有命运,这个命运可以能够逃避吗?提出这么一个疑问出来。禅师告诉他,『命是由我作,福是自己求』。这两句话裡面有很大的学问,首先我们要明瞭,六道凡夫都逃不出命数。命数从哪裡来的?古圣先贤、诸佛菩萨他们是过来人,他们对于这个事实真相彻底明瞭,丝毫没有错误,这是我们要信得过的。如果用现代科学家他们的说法,那就是空间是无限维次的,如同他们所讲的叁度空间、四度空间、五度空间。在理论上说,空间是无限度数。我们生在人道,只是生活在叁度空间裡面,四度空间以上维次的众生,我们就不知道。

  今天科学家告诉我们,确确实实有十一度空间存在,但是如何突破空间维次,现在科学家还在那裡研究。空间维次突破了,就是我们一般人所说的,你知道过去、未来。过去造的是什么因,现在得的是什么果报,这一生造的是什么因,来世是什么样的果报,不就都清楚了吗?这不是推算,比孔先生高明多了。孔先生是从数学,《易经》是一部数学,从数理上推断的,推断得相当正确,但是不敢讲完全正确。因为推断只要有丝毫的差误,结果就完全不相同。但是如果能够突破空间维次,那是决定正确,丝毫没有错误。为什么?过去、现在、未来是你亲眼所见的。

  这些事情,实在说还不难。在古印度婆罗门教、瑜伽、数论这些大师们,他们都有这个能力。所以六道轮迴这个说法,不是佛教的,而是古婆罗门教的,就是现在所说的印度教。他们的歷史,现在在世界上,公认它有八千五百年的歷史,比佛教早得很多。这些人都修禅定,佛经裡面所讲的四禅八定,因此六道之内的空间维次,他们几乎完全突破了,所以六道裡面的状况,他说得很清楚。但是他只知其当然,而未知其所以然。六道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他就不知道了。因此释迦牟尼佛出现在这个世间,他为的是什么?为了这些人有能力观察到这些境界,但是对于这些境界还有许许多多疑惑不能够解除。释迦牟尼佛出现到世间,就是为了这桩事情。所谓是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这样把释迦牟尼佛感应到这个世间,为我们说明这些现象的所以然。佛在大乘经裡面讲得很多,特别是在《华严经》上。不仅是六道,六道之外,还有四圣法界,还有一真法界,这都是归纳起来说的。如果细说,那不是言语能说得尽的。就像科学家所说的,空间是无限维次,跟佛在经典所说的话完全相应。

  这么多不同维次的空间怎么发生的?佛告诉我们,都是从妄想、分别、执着裡面变现出来。我们冷静的去思惟、去观察,众生的妄想无量无边,前念灭了,后念就生,一天不知道起多少个妄念,不知道有多少的分别执着,这样造成不同维次的空间,造成不同的现象。佛在经上常讲,十法界依正庄严,用现在话就是宇宙人生的现象,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就像我们今天在萤光幕上,萤光幕上现的相,这是心,心现的;这个相它能活动,它在那裡产生变化,这个变化是识变的。识就是分别、执着、妄想,这个东西它能把现象改变,变得非常的复杂。这是佛一语把宇宙人生现象的根源,给我们说出来。

  所以云谷禅师才讲,「命由我作」,不是别人做的,与别人毫不相关。自己身外的境界是一个幻境,《金刚经》上说得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不是真实的。这种现象佛给我们说,不能说它有,也不能说它无。就如同作梦一样,你不能说没有梦中境界,梦中境界确实存在,但是你不能说它有。为什么?它是虚幻的,确确实实了不可得。如果我们细心的去思惟观察,我们现在在这个世间的确是一场梦。我们晚上睡着了,人家把你的身体抬走,你都不知道,由此可知,身不是我。

  西方的哲学家很聪明,他知道这身不是我,于是他提出一个理论,「我思故我在」。那就是承认什么?物质的身体不是我,虚幻的;但是能够思惟、能够想像的,这个是我。这是比一般人要高出一等,是不是真相?不是的。我思是妄想,不是事实真相。所以佛法比他的境界就更高,连我思也放下,彻法底源,恢復到真心,恢復到本性,然后才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这个真相在佛教裡头有个名词,叫一真法界,或者叫真如,或者叫第一义谛,名词术语佛用得很多。佛在教学,为什么要说这么多的名词?这裡头有个用意,就是教我们明瞭事实真相,不要执着名词。执着名词,又产生妄想、分别、执着。这是属于教学的方法,教学的艺术。

  我们既然起了妄想、分别、执着,今天想把妄想、分别、执着断掉,心裡想「我也很想」,问题是什么?断不掉,妄念还是一个接着一个,这就是我们的功夫不能成就。我们虽然在经教裡面明白了,深信不疑,这在佛法讲,我们只是解悟,我们没有证得,没有契入真实的境界。要证悟才有用,解悟没有用处,不能解决问题。因此解悟之后要修行,要把这些理论、把这些方法,落实在自己生活当中,逐渐提升自己的境界,这个样子才能解决问题。于是这才说,六道裡面的众生,这是妄想、分别、执着比较重的,「命由我作」。

  我们这一生穷通富贵,这是命。这个命是有定数的,定数从哪裡来?自己造作的。佛家讲因果通叁世,人决定是有过去世、有未来世。佛讲到究竟处,他讲时间讲剎那。剎那,这个时间很短暂。我们今天讲时间单位,最小的讲秒,佛家讲剎那。剎那怎么个计算法?佛用弹指,一弹指有六十个剎那。一弹指不到一秒,我们如果弹得快,一秒鐘我可以弹四次。一弹指是一秒鐘的四分之一,一弹指有六十个剎那,就是四分之一秒的六十分之一,才叫一剎那。一剎那裡面,有九百个生灭。就是念头,一个念头生,一个念头灭,一剎那当中有九百念头生灭。这太微细,我们一般人觉察不到,我们常讲粗心大意。什么人能够观察得到?入定。定就是清净心,把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统统伏住。相当深度的禅定,这个生灭现象见到了。那是大功夫,云谷禅师恐怕还没有见到。大乘佛法裡面讲,能够见到剎那生灭的头数,大乘圆教八地菩萨。八地叫不动地,跟如来的果位非常接近。八地上面是九地、十地、等觉,那就是佛的果位,非常接近,这才真正了解宇宙人生真相。

  我们今天讲念头,是粗念,太粗太粗的念头。我们动一个善念,利益别人,利益社会,利益众生,果报是福。我们动一个恶念,恶念是利益自己,所谓是利己损人,这个念头在佛法叫恶念。恶念,果报是凶,果报是灾祸。所以一个人一生的吉凶祸福,是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的果报,也可以说是言语造作的现象,这就所以说是「命由我作」。真正明白人、通达人,肯定这个说法,肯定这个事实,他在这一生当中,无论遭遇的是什么样横逆不善的环境,他决不会怨天,决不会尤人。他不会怪别人,反过头来他怪自己,「我自己造作的不善,所以才受这种苦报」。明瞭之后,福要自己去求。怎么求法?改过迁善。

  我在年轻的时候,早年,我的父亲过世也很早,我二十一岁,我父亲过世。我们生活正好遇到中国跟日本的战争,受过八年战争的苦难,学业没有完成。那个期间我们是流亡学生,完全跟家庭脱离。国家对我们算是相当不错,成立了许多国立中学,收容我们这一批流亡学生。学校是我们的家,老师是我们的父母,同学是我们的兄弟姊妹,所以我们那个时候,对于学校、对同学、对老师,那一份真诚的亲爱,现在人没有法子想像。我们是患难当中生活的朋友,彼此互相照顾,过的生活非常清苦。我父亲过世,家庭裡头一无所有。

  我流亡到台湾,在台湾工作了七、八年,看看自己没有前途。我的老师章嘉大师,为我选择这一个行业,他劝我出家,劝我弘扬佛法。我想了很久,他老人家的指示很正确,我就听从他的教诲,选择这一个行业。我跟他叁年,他给我奠定了基础。以后我辞去了职务,到台中跟李炳南老居士学教,在台中住了十年。所以在佛法上,我是接受两个老师十叁年的教诲;但是在世间学歷上,我只是初中毕业。而后这一生,福自己求。我明白了,我觉悟了,所以从二十六岁学佛以后,我就小心谨慎,依教奉行。

  年轻时候,也有一些看相算命的给我算过命,这是我们中国人老风俗。年幼的时候,我母亲给我算过命;在台湾,也遇到不少这些高人,算我过不了四十五岁。我的命比了凡还苦,寿命比他还短,他还活到五十叁,我四十五岁就没有了。所以在那个时候学佛,我就把我的寿命算到四十五岁;四十五岁以后,没有了。四十五岁这个期间当中,自己一定要有一个成就。这个成就,就是决定要能够往生净土,我把目标定在这裡,自己要有个打算。可是到四十五岁那一年,果然我害了一场病,病了一个月。我也不看医生、也不吃药,因为我自己明白,医生可以医病,不能医命;命到了,你找医生有什么用处?所以就关起门来念佛,求生净土。每天有几个学生替我做一点东西送给我吃,吃稀饭、酱菜。一个月之后,身体慢慢就好了。我是一生都没有生过病。病好了之后,我们还继续从事于讲经弘法的工作。到晚年,愈来愈顺利。

  记得有一年,我在善导寺遇到甘珠活佛,那也是我的老朋友,他是章嘉大师的学生,大概差不多大我二十岁。遇到时候,他告诉我,他说:净土法门法师,你过来。我们也是很难得见一次面,非常欢喜。他说:你现在命运完全转了。我说:怎么回事?他说:从前我们都在背后说你。我说:说什么?说:你这个人,人很聪明,可惜没有福报,又短命。我说:这些可以当我面说,不要背后说;我说:我很清楚。他说:你现在这些年弘扬佛法,完全转过来了;不但你有福报,而且你很长寿。我很感慨的是,到第二年,甘珠活佛就过世了。这是藏传佛教裡面,一位很难得的大德,是一个真正的善知识,规规矩矩的出家人。现在在这个社会裡头,能找到这样规规矩矩的出家人,确实不多见。我在香港遇到一位,就是圣一法师,大屿山宝林寺的。我对他非常尊重,非常的敬仰。听说这两年,身体也不太好。他对于中国佛教贡献很大。

  所以命可以改。改命的方法,就是觉悟之后再不造恶。起心动念,要为别人想,要为社会想,要为众生想,不要为自己想。这个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容易。了凡先生做了十几年,感应才现前。我自己差不多做了叁十年,感应才明显的我自己能觉察得到。我学成之后出来讲经说法,二十年才有一个小道场,就是景美的「华藏图书馆」。我弘法二十年,才有这么一个地方;又过了五年,这才有一个「佛陀教育基金会」;再过五年,在世界上许许多多地方,我们建立「净宗道场」。所以到晚年,确实甘珠活佛讲的话应验了,愈来愈顺利,心地愈来愈清净,愈来愈没有替自己想。我今天活在这个世间,为别人活,不为我自己,自己没有了。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早就放下了。印光大师晚年常说,我一无所有,我也不怕死。我现在差不多也入了他的境界,自己一无所有,真的也不怕死。死对我来讲,是一桩欢喜的事情、高兴的事情,因为我知道死了到哪裡去。生从哪裡来,死从哪裡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就叫「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这个话是真的,一点都不假。

  了凡先生改命运改得很辛苦,往后读这个文,我会提醒诸位。我自己这一生改的时候,我很幸运,我比他改得顺利。这个塬因是因为我始终没有离开老师,老师常常在身边督促、指导,这个得利益太大了。我跟章嘉大师叁年,跟李炳南老居士十年,十叁年的时间在老师的身边,这个得利益太大了,耳提面命。那个时候毕竟是年轻,是很用功,但是没有达到古人所讲的标準。我自己是用功努力,充其量给自己打分数也不过六十分,才及格而已。现在,大概可以能够到八、九十分。所以效验愈来愈明显。

  这一桩事情,古大德常讲,要「真干」!我集合自己五十年学佛的心得,写了二十个字。人家问我:法师,你怎么修的?你怎么教人?我都在这二十个字当中。「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十个字是存心。无论是顺境、逆境,无论是善缘、恶缘;佛家讲缘是对人事,人事环境是用缘来说,物质环境是讲境界,顺境、逆境是讲物质环境,善缘、恶缘是讲人事环境。我们必须在这些境缘当中磨鍊自己,一定要以真诚心处事待人接物。别人用虚妄心对我,没有关係,那是他,与我不相干;甚至于他毁谤我、侮辱我、陷害我,与我都不相干。我们自己要一味真诚待人,这个样子转祸为福,转得快,灾消福来。

  处事待人接物要用清净心,清净就是一尘不染,顺境绝不起贪恋的心,恶境绝不起瞋恚心,永远保持自己心地的清净平等,自然就生智慧。爱护一切众生的心油然而生,这叫慈悲心。慈悲心,两、叁年有效验。过去我读印光法师的传记,印光大师早年住的寮房,房间裡面有蚊虫、有苍蝇、有跳蚤,这些东西干扰。他的侍者,就是照顾他的人,想把这些东西清除,赶出去。大师说:不必,有牠们在,显示我自己修行的德行不够,不能够感动牠们,不要赶牠们走。到七十岁以后,他的房间去找这些东西,一个都找不到。果然这些东西搬家了,在佛法的术语叫「迁单」,牠搬走了。印光大师七十岁以后,我现在也七十岁以后,这两年来,我很欢喜有了效果。我居住的这些房子,也有这些蚂蚁、蟑螂,常常会看见,这两年当中逐渐逐渐少了。

  我在图文巴买了一个小地方,已经有一年八个月,刚刚买下来的时候,蚂蚁非常多,蟑螂、小虫很多。山上住了两位同修,我告诉她,决定不杀生,对于牠们要以清净心、恭敬心来对待;不但不可以伤害这些小蚂蚁,连害牠的念头都要断绝。看到牠们,我们合掌「蚂蚁菩萨、蟑螂菩萨」,我们要这个心对待牠。告诉牠,我们生活环境不一样,房子裡面是我的生活环境,房子外面是你们生活环境,希望我们和睦相处,互不干扰,互助合作,常常这样的心对待牠、劝勉牠。这一年半以来,我再看看蚂蚁少了百分之九十,现在还有,很少,不像从前成群结队。我告诉大众,我们再努力两年,大概完全就没有。用真诚的爱心,对这些小动物。

  不仅对这些小动物,对植物也不例外。我们花园裡面种了很多花、很多树木,还有蔬菜,在山上我们自己种蔬菜,我们也是用爱心对待它、爱心照顾它,花开得特别美、开得香,这些小树、蔬菜长得特别好。我们不要用化肥,不要用农药,完全没有,是以爱心来照顾。有感应,连树木花草都有感应,这使我们想到,古时候传说的「生公说法,顽石点头」,连石头都有感应。我现在还没有这个效应,现在我相处的只是到植物,植物跟我有感应,石头还没有。生公的功夫比我还高一等,我还达不到他的功夫。

  这都是跟诸位说明,「命由我作,福自己求」。我这一生当中,五十年学佛所体验到的,命运完全转过来。虽不敢说得大自在、大圆满,但是自在、圆满是接近了,有信心可以得到。

  下面文字上说,『诗书所称,的为明训』。古圣先贤着作裡面所说的,的的确确、明明白白的教训,我们要相信。『我教典中说』,「我」是云谷禅师,他是出家人,「我教」,那就是佛教。佛教经典裡面讲:『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我们凡夫不能无求,我早年学佛,心裡也是有希求。章嘉大师看出来了,告诉我,「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是他老人家教我求的方法。袁了凡是云谷禅师传他求的方法,我求的方法是章嘉大师传授给我的,言语比云谷简单,非常有效果。他告诉我:你在真心祈求的时候,没有感应,求的时候没有感应,这是什么塬因?你自己有业障。障碍不在佛法那一边,不在外面,障碍在自己本身,本身有业障。只要把业障除掉,感应就现前,有求必应。我就问他,向老师请教,我说:业障怎么除掉?他跟我说:忏悔。「忏除业障」,普贤菩萨在《华严经》裡头说的。然后教给我,怎么忏除?绝对不是去拜梁皇忏、拜水忏,不是搞这个。所以我遇到这个老师,真的是个好老师。他说:佛法不在形式,要在实质。什么叫实质?后不再做。譬如,我们起了不好的念头,说了不好的话,做了不好的事情,现在知道这是罪过,这是错了,从此以后,我不再错了,这叫做真正忏悔,这样才能消除业障。假如你在佛菩萨面前念经、念咒,以为忏悔了,念完之后再造,造了以后再去念,这个没有用处,这是完全错了。

  我的老师跟我讲实话,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譬如讲到戒律,他非常重视戒律,我跟他叁年,他提到戒律的重要,总提了几十遍,我的印象最深。怎样持戒?他告诉我,不必到哪个地方求法师受戒,他说:用不着,他说:那个没用处。我说:那要怎么做?学一条,做到一条,这一条你持了。譬如,不杀生,你真正能做到,对于一切生物绝对没有杀害的念头,你这一条戒就圆满,不一定要去受戒。到戒坛受了戒,受了戒你做不到,你就全破了、全犯了,罪上不是加罪?老师教导我是这个方法,学一条做一条,做到了,那就是真正受持。所以我学佛,得力于这些大善知识的教诲。

  在前年,我遇到新加坡纳丹总统,我们在一起吃饭,纳丹总统告诉我,他是印度教徒。他说:我最佩服佛教,佛教重实质,不重形式。我听了,听呆了,这个话几十年前章嘉大师跟我讲的,这几十年当中,我就没有听人讲过这个话。我听纳丹总统讲,这内行人,这个人不简单,所以我对他也非常尊重。

  我们要懂得究竟怎么个求法,真正消除业障,有求必应。但是业障习气重,这个不怕,我们需要耐心、需要时间来消除。了凡先生用几十年的时间,我也用二十年到叁十年的时间,你没有这么长的时间不行。不是说断就断,哪有那么容易!毛病习气自己一定要克服,常常提醒自己。所以古人重视读诵,非常有道理。我自己这一生能成就,我知道,我得力于讲台。我四十多年没有离开讲台,天天在讲经,天天劝别人,天天劝自己,别人有没有得到利益我不知道,我自己真的得利益。这就是佛法常说的「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如果没有长时间的薰修,怎么能成就?我们的毛病习气是无量劫薰习而成的,都是长时薰得的。现在我们要把坏的习气、恶的习气捨掉,要学古圣先贤,要学诸佛菩萨,还是要时间。所以如果没有相当长的时间,要有决心、有毅力,断除自己习气,这才能圆满成就。

  (第叁集)

  2001/4/16  中国深圳  档名:19-016-0003

  诸位同学,大家好!前面讲到有求必应,云谷禅师特别加强语气说,妄语是佛门大戒,诸佛菩萨怎么会欺骗人?这些话都是帮助了凡增进信心。了凡先生听了之后。

  【余进曰。孟子言。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可以力求。功名富贵。如何求得。】

  了凡进一步向云谷禅师请教:孟子曾经说过,「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这是我可以求得的;功名富贵,身外之物,如何能够求得?

  【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错。汝自错解了。汝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

  这一段话非常重要。云谷禅师毕竟是老修行,了凡跟他见面,了凡先生叁十五岁,云谷禅师这个时候六十九岁,而且是一个真正修行得道之人。我们中国俗话称得道,真正开悟、真正契入佛菩萨境界的人。所以孟子的话没有错,你错解了。孟子话哪个地方没错,你错解在什么地方?此地没有多说。我在上一堂所讲的,诸位要是能够细心去体会,云谷禅师这两句话,你自然就明白了。

  下面他举禅宗六祖的话来说,这是在《坛经》上的。『一切福田,不离方寸』,「方寸」就是指我们的心地,祸福吉凶都是念头变现出来的,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我们求感应,求感应从哪裡求?从真心裡面去求。所以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你要懂得求的道理,你要懂得求的方法,如理如法哪有求不到的?世出世间最难的是成佛,成佛尚且可以求得,何况世间功名富贵?那简直就是鸡毛蒜皮,算不了什么,哪有求不到的道理!

  我们今天求,最重要的是通。什么叫通?通就是贯通空间维次;我这样说,现代人比较容易理解。用什么方法来贯通?用真诚心。什么叫诚?什么叫真?真就是没有妄,不是虚妄,一丝毫的虚妄都没有。什么叫诚?清朝晚年,曾国藩先生说得好,他的《读书笔记》给「诚」这个字下一个定义:「一念不生是谓诚」,这个定义下得非常正确。佛法裡面讲,一个妄念都没有,这叫真诚。真诚心就是自己的本性,就是自己的真心,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从真心本性裡头变出来的,你把真心本性找到了,哪有不得的道理?

  这些理、事,释迦牟尼佛在大乘经典裡面讲得太多太多了,稍稍涉猎大乘都知道释迦牟尼佛这些教诲。什么人得受用?依教奉行的人就得受用、就得利益。如果你读经,你只会读,不了解经裡面的道理,不了解它的意思,不能把这些道理方法落实到自己生活行为上,你得不到利益,你还是不通。不通,虽有求,不会得感应的。

  我往年,提起这个事情,大概是叁十年前,我在台北西门町「法华寺」讲《地藏经》。我记得,我那时候讲经,广钦法师还来听过一次,他坐在下面蒲团上。有一天,我讲经下来,有一位法师住在基隆,听到我讲感应的事情,他来问我:法师,你讲的感应靠不住。我说:怎么靠不住?他说:我天天向佛菩萨求一个电冰箱,求了叁年都还求不到。我听了就笑一笑,我说:法师,你那个道场住多少人?他说:就是我一个人住。我说:你一个住,没有要一个电冰箱的必要,所以你求不到。

  我说:我这些年当中,有求必应。他问我求什么?我说:我要讲经,我需要参考资料。那个时候在台湾,找这些经书典籍相当不容易,很难得有人给我介绍香港的智开法师,我跟智开法师没有见过面,以为他是个老法师,每一次写信我都恭恭敬敬称「老法师」;以后见了面,才知道我们两个同年。智开法师对我帮助很多,凡是我所要的书籍,他尽量给我蒐集,蒐集寄到台湾给我,我什么时候有钱什么时候还他,没有钱就欠着,这对我的帮助太大太大了。几乎我开的单子,所要的这些东西都是些古籍,他都替我找到。其中只有一部时间最长,半年,《中观论疏》。这一部书,他六个月之后才寄给我,很不容易找到。

  我跟这个法师说:我有求必应,我求的是求道,是我所需要的;你求电冰箱,你没有需要。出家人在物质生活上应当清苦,不应当奢华,你的那个求不如法,我的求如法。如法如理,真的是有求必应。所以我对于老师的教诲,经典裡面所说,深信不疑。「从心而觅,感无不通」这八个字,就是有求必应的理论与方法。

  求在我,不独道德仁义可以得到,身外之物,功名富贵也能得到;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我们应当要发心求善,不要求恶,这个样子才好。下面文说:

  【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大师这些开示,句句话都非常重要。我们想求,不论是求内在的德行,或者求外在的资生之具,就是我们生活所必需的,如果你不反躬内省;这个求是反躬,回头,佛家常讲「回头是岸」,你要向内心裡面去反省。向内求,你能求得到。如果你不能够反省,不能够充实你的德行,只是向外面攀缘,你是『求之有道,得之有命』。「道」就是你求的方法,你求的理论。譬如,像现在我们在许多资讯裡面看到、书店裡面看到,世间有些商业鉅子他们成功,写出他们自己奋斗成功努力的经验教训,提供一般人做参考。你用他们这些理论方法去求,你要是求得,得到了,那是你命裡有的;你命裡没有,你还是得不到。为什么?你不是向真心裡头求,你不是向心性裡面去求。这种求法,必然是「内外双失,故无益」。我们看到今天社会,这样的人太多太多了,这一段是大师提醒了我们。

  下面这一段,要讨论改造命运的方法,文也有几小段。头一段是讲你一定知道自己过失,确实反省,把这个根源找到。譬如,他命裡面没有儿子,没有儿子是什么塬因;寿命短,寿命短是什么塬因。

  【因问孔公算汝终身若何。】

  云谷禅师问了凡:孔道长算你的命,你这一生的流年怎么样?

  【余以实告。】

  了凡老老实实向云谷禅师报告。

  【云谷曰。汝自揣应得科第否。应生子否。】

  你回过头来自己想想,你应不应该得科第?这讲功名。你应不应该有儿子?一定要向内反省。

  【余追省良久。】

  他听了云谷禅师的话,想了很久。

  【曰。不应也。】

  说:不应该。了凡是个读书人、是个聪明人,他想一想,想出了不少的理由。

  【科第中人。类有福相。余福薄。又不能积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烦剧。不能容人。时或以才智盖人。直心直行。轻言妄谈。凡此皆薄福之相也。岂宜科第哉。】

  了凡一回头、一反省,就把自己的毛病找出来,这个难得。所以平常很少说话的云谷禅师,云谷禅师是不太跟人说话的,有的时候一天一句话都不说,他能跟了凡说这么多的话,不容易。这也是古人所谓,真正遇到知己,才说了这么多话。了凡一想,我不应该。为什么?『科第中人』,就是官场当中的人物,都有福相。他说:我自己福太薄,没有福,怎么能够去考中科第?再加上他缺点很多,他不能够积功累行,以基厚福。『基』是基础,从基础上培养自己的福德,他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下面说,他『不耐烦剧』,就是太繁琐的事情,他不愿意做。又『不能容人』,心胸狭小,容不了人。『时或以才智盖人』,「盖」就是遮盖别人,把别人压下去,现在人讲喜欢出锋头,喜欢压别人。『直心直行』,直心直行在此地,意思是心裡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并不是古圣先贤经教裡面讲的直心直行。《维摩经》裡面讲「直心是道场」,那个直心直行是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这个是妄想分别执着,这是毛病习气。『轻言妄谈』,说话不通过大脑,随随便便妄说的。像这些都是『薄福之相』,他自己了解;「我这么一大堆的毛病,天天在造业,当然没有办法考中功名」。在古时候,科第都是讲参加国家的考试,取得学位,我们现在人讲学位。在从前也是叁个学位:秀才、举人、进士,相当于我们现在学校裡面称为:学士、硕士、博士,叁个学位。这是说明他不应该考取功名的塬因,他没有福。然后接着再说,他也不应该有儿子。

  【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

  先说两句成语。地,我们看到地很骯脏,骯脏它会长很多东西,土地肥沃。水清就没有鱼。

  【余好洁。】

  他有洁癖。

  【宜无子者一。】

  好洁,变成了洁癖,这怎么能有儿子?这是第一个,没有儿子,不应该生子的塬因。

  【和气能育万物。余善怒。宜无子者二。】

  和气非常重要,谚语常讲「家和万事兴」。一个国家上下能相和睦,这个国家哪有不强盛的道理?如果不和,那就是衰败的预兆现前。所以和,比什么都重要。他没有和气,常常喜欢发脾气。换句话说,这就是我们讲的贡高我慢、狂妄自大,没有把别人看在眼睛裡头。了凡是这么一个人,所以想想这不应该生儿子。第叁:

  【爱为生生之本。忍为不育之根。余矜惜名节。常不能捨己救人。宜无子者叁。】

  这是第叁条,不应该有儿子。『爱』,慈爱是生生之本。他没有爱心,心地很残忍。『忍』是残忍,残忍是不育之根。他说:我对自己的名节非常爱惜,因为爱惜自己的名节,就不能够捨己救人。这是不应该生子的第叁个塬因。接着他说:

  【多言耗气。宜无子者四。】

  他喜欢说话,喜欢发牢骚,喜欢讽刺人,现在讲喜欢挖苦人,常常在大庭广众之下,叫别人下不了台,也就是喜欢捉弄别人。这是不应该有儿子第四个因素。

  【喜饮铄精。宜无子者五。】

  喜饮,欢喜喝酒。常常喝醉,伤害自己的精神体力。这也是不应该生子的因素。

  【好彻夜长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无子者六。】

  喜欢彻夜长坐,晚上不睡觉,不知道保养元神,这些都不应该有儿子。纵然生育,那个儿子也短命。

  【其余过恶尚多。不能悉数。】

  反省反省自己的毛病,实在是太多了。

  说到「彻夜长坐」,佛家有「不倒单」,用打坐代替睡眠。我讲这个话有毛病,你们要会听得懂。打坐在定中是清醒的,不是睡眠;如果用打坐代替睡眠,不如躺着睡得舒服,坐着睡多难过,这个道理一定要懂。我初学佛的时候非常羡慕,人能学到不倒单多好,连床铺都不要了,生活愈简单愈自在。我曾经向李老师报告过,我说:我学这个好不好?因为我在台中学日中一食,我有五年的时间每天吃一餐饭,早晚都不吃,精神体力都很好,老师也很欢喜、很讚叹。因为老师本人日中一食,他大概是有四、五十年了,我在台中学他。我进一步想学不倒单,学打坐。老师笑一笑,躺着睡比坐着睡舒服。以后我就算了,我就不再学了。为什么?他已经把我看準了,我没有办法入定,不过是坐在那裡睡觉而已。如果坐在那裡睡觉,那就错了,不如躺着睡觉。我们也确确实实看到,有些不倒单的,我仔细观察,他是坐在那裡睡觉,坐在那裡打唿,睡觉了,所以他不是入定;不是像虚云老和尚,虚云老和尚他真的是入定,他不是睡觉。

  真正大修行人,自私自利的念头断掉了,对于世间五欲六尘确确实实不动心,这个时候他的心境空明,他没有阴气,所以常在定中。智慧光明,念念在增长。睡眠这个现象,他断掉了。睡眠是可以断的,要功夫,要心地清净,清净到一定的程度,可以不要睡眠。因为财、色、名、食、睡,这叫五欲,欲界有,色界跟无色界都没有。由此可知,这个东西是可以断的。但是你的烦恼习气没有断,你要是勉强坐在那裡睡觉,对你的身体决定有害,这是很不健康的生活,我们必须要知道。所以在修行场合当中,千万不要好面子、好强、好胜,自己做不到,勉强去做,到最后把自己身体毁坏掉了,这是愚痴的事情。

  了凡先生这样一反省之后。

  【云谷曰。岂惟科第哉。世间享千金之产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产者。定是百金人物。应饿死者。定是饿死人物。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

  这段话是至理名言,我们要细心去玩味。云谷教了凡,他说:岂独是考功名而已!世间大富大贵之人,家裡有千万财产的人,定是千金人物;换句话说,他要有这个福分才行。他过去生中没有修福,他怎么能够得福报?过去生中修积得厚,这一生中得大福报;过去生中修积得薄,他就得小福报。这一段就是这个意思。没有修福,应该饿死的,也是过去造的罪业深重。这个报应是自己作自己受,与老天爷、与鬼神、与佛菩萨毫无关係。所以末后他说,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换句话说,老天爷对于一切众生确实是公平的。此地这个老天爷,实在讲就是自然的果报,确确实实没有加丝毫成见、没有加丝毫意思在裡头。下面,这是告诉他积功德的重要。他举例说:

  【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孙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孙保之。有叁世二世之德者。定有叁世二世子孙保之。其斩焉无后者。德至薄也。】

  这是云谷禅师藉着一般人的知见,劝了凡先生要积功累德。『百世之德』,在我们中国古时候的古圣先王,我们在歷史上所看到的,禹王。夏、商、周,夏享国四百年,商享国六百年,周享国八百年;这中国歷史上最长的,祖宗有德。周朝能享国那么久,文王、武王、周公,他们所累积的功德,百世之德;定有百世子孙保之,这就世俗眼光来说。不在王位的,中国的孔子,孔子是教学,以大公无私,真诚爱心,有教无类,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他积的功德大。我们今天看到,当代的子孙,大概是传了七十多代,不但在中国受到国人的尊敬,孔德成先生到美国去,在旧金山受到美国当地社会人士的尊重。大家一听说,孔老夫子的后代,特别对待他礼遇。是说的这桩事情。

  『十世之德』,像中国歷朝的帝王。我们今天讲到了凡先生,他是明朝人。明朝太祖以及他的先人,累积的大功大德,所以能传十七代,能够享国二百七十多年。我们再看看世间人,一般富贵人家,传叁代的、传二代的,现在这个社会已经不多,但是还能见到。一代就完了,甚至于自己晚年还保不住;中年的时候发达,晚年的时候破产,我们常常看到。这是什么情况?『德至薄』。他没有积功累德,起心动念、所作所为都是自私自利;纵然做一点好事,也不捨弃名闻利养。他做好事,没有条件的好事他不做。他做的这些好事,在社会上做一点慈善事业,他必须要有代价,要以得到大众的褒奖、政府的奖励,他才肯干;他为这个干的,不是真心。这是假善,不是真善。这是德至薄。

  举出这些例子来给他说,然后教他,针对自己缺点,彻底改过自新,你就有救了。

  【汝今既知非。】

  你今天既然晓得你的过失。

  【将向来不发科第。及不生子之相。尽情改刷。】

  改造命运,从哪裡改起?从自己的习气、过失下手。你自己想想,你现在已经说了这么多,你很清楚,为什么考不取功名?你把你考不取功名的这些过失统统改过来。为什么你没有儿子?现在你一反省,你也知道,你要把这些过错统统改正过来,『尽情改刷』,刷是刷新,改是改正。然后教他要修善。

  【务要积德。】

  务必要,一定要积德。过去你做的缺德的事情太多了,贡高我慢,常常以自己的才智去压别人,处处好强、好胜,不能容人,这都是缺德,要改过来。

  【务要包荒。】

  『包荒』是拓开心量。你的心量太狭小,要能包容一切。佛菩萨之所以伟大,就是心量大,「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我今天还跟朋友们谈起,我讲到澳洲的土着,他们自称为「真人」,生活在沙漠旷野,政府提供他们的房屋,他们不住,把房子拿去当作储藏室,他每天晚上还是愿意睡在旷野大地上。有道理!他的心胸多么开阔。我的朋友告诉我,他说:确实,蒙古人、西藏人,青海、新疆人,这些游牧民族,他们住在旷野,他的歌声豪放,心胸开阔。我们现在人很可怜,住在公寓,鸽子笼裡头,那个心量多小!怎么能跟人家相比?一定要拓开心量,拓开心量的人有福。

  【务要和爱。】

  一定要和爱,了凡先生缺乏和气、缺乏爱心,一定要修养。

  【务要惜精神。】

  喜欢喝酒,喜欢熬夜,这都是不知道爱惜自己的精神,不知道爱惜自己的身体。云谷禅师提出这几个重点教他,改毛病,要认真去修学,修善积德。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

  以前已经过去,不要再去想它。

  【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也。】

  这话说得好。人只要能够改过自新,就能够超越命数,命数拘他不住。在佛法裡面,佛常常劝学生们要发愿。佛家的发愿,就跟世俗人讲的立志,是同样一个意思。但是佛教人发愿,为众生服务。如果想要为众生服务,你要有服务的能力;换句话说,你要有道德、有学问、有能力,你才有条件为社会、为大众服务。因此,你这个心一发之后,你就要去修养你那些条件。修养品德,你一定要把自己烦恼习气改掉;成就学问,成就德行,你一定要修善,积功累德;你才有能力如愿以偿。我帮助这个社会,帮助这些苦难众生,如果本身不具备这些条件,你发的这个愿是空愿,是永远不能兑现的虚愿,假的愿,不是真的。如果发的愿是虚假,那就有罪。什么罪?欺骗佛菩萨,欺骗众生。所以虚假的愿有罪,没有功德。

  佛教弟子们,最普通的愿叫「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度」用现在的话说,帮助、协助。众生无量无边,我们要发心去帮助他,去协助他们,帮助他们离苦得乐,帮助他们破迷开悟,我本身要有能力才行。末后接着叁条,第一个断烦恼,第二个学法门,断烦恼成就自己的德行,学法门成就自己的学问;然后成佛道,圆满自己的功德。你这个愿就是真实,就不是虚假的。如果这个愿力很强、很大,超过了业力,那就是佛门讲的「乘愿再来」,你的命运一百八十度的转过来了。愿力大于业力,就成功了。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第四集)

  2001/4/16  中国深圳  档名:19-016-0004

  诸位同学,大家好!昨天讲到云谷禅师教导了凡先生要改过自新,这就是所说的义理之身。今天我们接着看:

  【夫血肉之身。尚然有数。义理之身。岂不能格天。】

  『血肉之身』,是我们现在这个身体。这个身体因为没有办法离开妄想分别执着,因此都落在数裡头,所以用术数能够推断你的一生吉凶祸福。如果人要想超越命数,要从心理上做一个改变,把从前不善的观念、行为都能够改正过来,与义理相应,这个身就称为『义理之身』;在佛法裡面讲愿力。血肉之身是业力,业力变现的。如果我们的愿力大过业力,在佛法裡面就叫做乘愿再来。这裡面我们必须要了解,那就是血肉之身没有离开自私自利,义理之身是大公无私,不再为自己的利益着想。生在这个世间,这个身体是为社会、为人民、为众生服务造福的一个工具,跟自己的业力完全脱离关係,这个身就称为义理之身,这个身就称为乘愿再来。众生有福,这个身在这个世间就会常住,众生没有福报,这个身自然就捨离;换句话说,佛家常讲的了生死、出叁界,就是这个意思。下面他引古书作证:

  【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

  这是假设的。这是天然的灾害,『犹可违』是可以避免。我们今天讲自然的灾害,是可以避免的,是可以挽回的,这个道理很深。

  【自作孽。不可活。】

  那是无可挽回,无可避免。这个话的意思很深,自然灾害为什么说可以避免?现在人懂得这个道理的人不多了。圣人告诉我们,佛菩萨在经典上告诉我们,「依报随着正报转」,依报就是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也是随着人心来转。如果这个社会人心善良、淳朴,我们居住的环境它就转好,所谓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不仅仅是人为的灾害是人造的,自然的灾害也人造的。在佛法裡面讲,一个是共业,一个是别业。共业是大家共同来造作的,这就变成自然灾害。个人所造作的,那就变成个人的吉凶祸福。所以个人自己造孽,这是无法避免的。社会大众共同造的业,我有办法避免,我有办法挽回。这是真理,这是事实的真相。又引《诗经》两句话说:

  【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这两句话,『永言』就是常说,古圣先贤常说;『配命』,意思就是说与上天的心相应,人心同天心。天是什么心?天到底在哪裡?这不是一个有形的,实在讲是个无形的,是个抽象的,所谓是「上天有好生之德」。天心是爱心,无私的爱心;天心是公平的爱心,平等的爱心。如果我们自己能够修养,把自己的心愿提升到大公无私,平等的对待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这就是「永言配命」的意思。当然,福在其中;不求,福报也现前。这个意思诸位细细去想。下面云谷禅师说:

  【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犹可得而违也。】

  天作之孽,这是你过去生中造的,你造的不善业,所以你这一生当中没有功名的分,你也不会有儿子。这是你过去生中所造的,可以避免,可以挽回。怎么样挽回?

  【汝今扩充德性。】

  我改过自新。

  【力行善事。多积阴德。】

  什么叫『阴德』?做好事不要让人知道,这叫阴德。阴德报得厚。做一点点好事,人家都知道,像现在的新闻媒体来表扬、来讚叹,把你向社会广大群众去介绍,这也是福,这个福立刻就报掉,很可惜!所以真正做好事的人,不要让人知道。如果做好事,一定要有媒体介绍,要报章上能够看到,这不是真的好事。你这个心还没有离开名闻利养,你不是真心,你这个善是假善、是伪善,不是真善。真善,何必让人知道?媒体来报导,应当尽量避免,这样才好。古时候,真正大德大能的人,所谓是韬光养晦,隐居在深山裡头,没有人知道,于是他的德愈积愈厚。到机缘成熟的时候,被人发现,他能为国家、为民族建功立业。这裡面含藏着许许多多的学问,这些我们都要深思,我们都要会学。

  【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

  自己造的福,自己当然都受到。接着大师又引用《易经》上的话说:

  【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

  引用这两句话,让了凡先生加强信心。

  【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趋。凶何可避?】

  这个话说得好。如果说命运是一定的,不能改变,《易经》这一句话就讲不通。换句话说,《易经》这两句话告诉我们,命运这桩事情活活泼泼。我们每天起心动念,善念就增福,福就加了一分,恶念就减了一分。每天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就是加减乘除,天天都有加减乘除。为什么世间人命运都被人算定?他加减乘除的幅度不大,没有离开他的中线太远,所以就算得很準。如果加减乘除幅度很大,他命运就不準了。前面所说,大善之人命运拘束不住他,大恶之人命运也拘束不住他,那就是加减乘除的幅度大。他有大善,祸会变成福,他有大恶,福会变成祸,道理在此地。

  【开章第一义。便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汝信得及否。】

  这些书,了凡先生平常念得很熟;念得很熟,意思不能说不懂,但是了解得不够深。换句话说,读那些古圣先贤的书,自己没有办法用在生活上,无法落实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所以他的命运一丝毫不能够更改。云谷禅师这一提示,他明白了。了凡先生说:

  【余信其言。拜而受教。】

  云谷禅师这一番话,把了凡先生点醒了。命运确实是自己造的,自己可以改变,一定要懂得自求多福。我们学佛,有很多人问我,他说:法师,你为什么要学佛?我的答覆很简单:我学佛的目的很单纯,提升自己的境界,这是从果报上说;从因上说,提升自己的德行。积功累德是修因,因好,果当然殊胜。业因果报到你自己能够觉察出来的时候,你就非常欢喜,佛家常讲「常生欢喜心」。这一生都生活在欢喜当中,这个多快乐!心裡面没有忧虑、没有牵挂、没有妄想、没有执着、没有烦恼,这叫得大自在。经论裡头常讲「常生欢喜心」,一生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这是多么幸福!我是为了这个才学佛的。其实,这是早年老师教导的。我在学佛之前爱好哲学,我的老师方东美先生,他告诉我:佛学是哲学裡头的精华,哲学裡头的最高峰,「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被他这句话打动了,所以认真学习。我出家,剃头之后再去看他老人家,他非常欢喜。他说:你的路走对了,我跟你说说,没想到你真干。所以确确实实得到老师的指引,我也像了凡先生一样,「余信其言,拜而受教」。方东美先生把佛法介绍给我,章嘉大师替我奠定根基,李炳南老居士用十年的时间把我培养起来。一生得到受用,得到快乐,得到自在。

  了凡先生明白了,觉悟了,下面真干。

  【因将往日之罪。】

  过去所做的种种罪恶的事情,种种过错。

  【佛前尽情发露。】

  『发露』,一丝毫隐瞒都没有,完全说出来。

  【为疏一通。】

  『疏』是文章。就是自己下定决心要改过自新,写一篇文章,求佛菩萨为我做证明,用意在此地。

  【先求登科。】

  他命裡头没有功名,先求。『登科』,先求考中举人。他命裡头只有秀才,秀才到最高的只是贡生,所以他没有科第;用现在的话说,他没有学位。

  【誓行善事叁千条。以报天地祖宗之德。】

  就真正开始断恶修善,发了这样的大心,这个很难得。云谷禅师看到,当然欢喜,孺子可教。虽然这个时候袁了凡先生已经叁十五岁,能够真正回头,断恶向善。

  在明朝那个时候,「功过格」很流行。我们在歷史上看到,许许多多的有成就的伟人,都曾经用功过格这个方法,来检点自己的过失。

  【云谷出功过格示余。令所行之事。逐日登记。善则记数。恶则煺除。且教持準提咒。以期必验。】

  了凡先生,真的,他是凡夫,他是初学,而且根性不是上根利智,可以说是中下根性的人,所以云谷禅师就用「功过格」来帮助他。功过格,现在在台湾、在香港,也都有流通,都可以能够找得到,我们过去也曾经翻印过。每天登记,每天做的好事,自己记下来。每天做的过失,反省过失,过失也要记下来。善恶对比,我这一天到底是善多还是恶多?开头做的时候,一定善恶混杂,可能是恶多过于善,自己的警觉就提高。天天认真努力去改,希望改到有一天,功过格一打开是纯善无恶,你就成功了。这是教他从事上去改,这个方法不是一个高明的方法,但是对普通人来讲是非常有效果的方法。

  又教他持「準提咒」。佛法裡面,参禅、持咒、念佛,方法虽然不同,目标、功效完全是一样的,收心。一般人不可能没有妄念,只有佛菩萨、大修行人没有妄念,妄念对我们的伤害非常之大,我们要知道。妄念,不但破坏我们的清净心,对我们的身体健康也产生不良的效果。我们看看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一天吃一餐,日中一食,而且吃得很简单、吃得很少,我们现在人想「这营养怎么够」?我们不明白道理,真正道理搞清楚,恍然大悟,塬来营养是我们体能的补充。

  身体就像一个机器一样,这个机器二十四小时都在运作,睡觉的时候也没有停止,心臟还是在跳动,脉搏在跳动,血液在循环;需要有能量,饮食是能量的补充,像汽车一样要加油。但是车我们懂得,有耗油的车,有省油的车。我们身体也一样,身体对于能量的消耗,有耗能量的,有省能量的。能量到底消耗到哪裡去?现在我们真搞清楚,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妄念上。这才明瞭,为什么修行人一天吃一餐可以?他心清净,他妄念少,他消耗能量就少,身体健康。凡夫妄想多、杂念多,每天补充叁次还不够,还要吃消夜、吃点心,一天到晚都在补充,他消耗得太多。消耗太多,于身体决定有不良的影响。所以你要想保持身体的健康,要减少妄念。妄念减少了,你的饮食自然就减少。最健康的身体是不要饮食,为什么?饮食再少,也没有办法完全做到没有污染。没有饮食,那就决定没有污染,你的身体才真正健康。所以多吃东西不是好事情,多吃东西,脏的东西不能排尽,你身体器官的污染机会比别人多;在现在讲,你生病的机会多。古人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这个话一点都不错。

  教人念咒,念咒就是修清净心。人决定有杂念,你把念头集中在咒上,你的杂念就没有,用一个念头取代一切妄念,道理在此地;效果非常显着。所以你用参究的方法行,用念咒的方法行,用念佛的方法也行,方法很多很多,佛家常讲八万四千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方法、门道太多太多了,你可以选择用一、两种,帮助你摄心,帮助你把妄想打掉。心地清净,智慧就现前,真心就现前。这是一种修行的手段与方法。云谷禅师教他念準提咒,又告诉他说:

  【语余曰。符箓家有云。不会书符。被鬼神笑。】

  画符念咒的专家常说:你不会画符,被鬼神笑。鬼神不但跟你开玩笑,有时候还让你受不了。这裡头有祕传。

  【此有祕传。只是不动念也。】

  画符、念咒、念佛,确实有异曲同工之妙。那就是方法形式不一样,它的塬理、目的完全相同,都是要用真心;就是你一个妄念都没有,这个符就灵。

  【执笔书符。】

  我们拿起笔来画符。

  【先把万缘放下。一尘不起。】

  你要把所有一切妄念统统放下,一念不生。

  【从此念头不动处。下一点。谓之混沌开基。由此而一笔挥成。更无思虑。此符便灵。】

  画符,那个符灵不灵,你去看画符的人。所以平常要练习,练得很熟。我们从小的时候,那是作小学生也喜欢画符,天天在练,但是我们不懂这个塬理。如果在画符裡面还有个妄念,这符就不灵。一定是这一道符,从一点下去,一道符画完,没有一个妄念,心是清净的,这个符就灵。由此可知,念咒亦復如是。念的咒,这裡头不能夹杂一个妄念;夹杂一个妄念,这个咒就不灵。由此可知,念神咒不容易,咒愈长愈难念。愈长,时间长很不容易没有杂念。所以佛家常讲,念经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为什么?经比咒长,不打妄想难;咒也相当长,裡头不打妄想也不容易;佛号短,「阿弥陀佛」这四个字。「阿弥陀佛」这四个字裡头不夹杂一个妄念,这一句佛号就灵。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这个佛号就不灵。所以这些方法都是摄心的,都是帮助我们达到清净心。清净心是真心,心裡头有妄念,这个心叫妄心。妄心有生灭,真心不生不灭,真心裡头没有念,所以它没有生灭。如何能够把生灭断掉,恢復到不生不灭?这是佛家修学功夫最高的目标,到不生不灭。这个道理,难得云谷禅师为我们说出来。他下面说:

  【凡祈天立命。都要从无思无虑处感格。】

  『感格』就是求感应。于心性求感应,于上天求感应,都要用真诚心,所谓「诚则灵,不诚无物」。又说:

  【孟子论立命之学。】

  立命之学,最早是孟子说的。

  【而曰。夭寿不贰。夫夭与寿。至贰者也。当其不动念时。孰为夭。孰为寿。】

  孟子这个话说得高明。『夭』是短命,『寿』是长寿。短命跟长寿是一不是二,这个话一般人听不懂。短命跟长寿差别太大了,怎么是一不是二?我们因为看到是二,看到是差别太大,我们用什么心去看?分别心去看,执着心去看,所以把它看成二。如果你的心不动,你的心裡头一个念头都没有,长寿跟短命确实是一不是二。为什么?没有分别。有分别,才有二、叁。没有分别,哪有二、叁?

  什么人不分别?圣人没有分别心,佛陀没有分别心,菩萨没有分别心。凡夫有分别心,所以把世间一切法都变成对立,大跟小对立,长跟短对立,善跟恶对立,真跟妄对立,全部都变成对立。这个对立就是科学家所讲的相对论,生活在相对的世间,这是虚妄的世间,《金刚经》上讲的「梦幻泡影」,这不是宇宙人生真相。宇宙人生的真相叫「一真」,那就是说这裡头决定没有相对,这才是真的。有相对,不是真的。六道裡面是相对的,十法界裡头还是相对的,到一真法界相对的就没有了。我们讲,相对没有,是不是有绝对?绝对也没有。绝对跟相对两个互相建立的,相对没有,绝对也没有了。这个境界,佛经裡面讲「不可思议」。「思」是思惟,你不能思,一思你就错了。「议」是议论、说,也不能说,说就错了;「开口便错,动念皆乖」。那是真实的一真法界,那是真平等。

  孟子说这些话,不简单。他要不契入这个境界,他说不出来。所以孔孟虽然跟佛法没有接触到,要用佛法的标準来看孔子、孟子,他们也是大菩萨,也不是普通人。他们的言论,他们的观察,在佛法裡面讲,大乘圆教七地菩萨以上的境界。

  【细分之。】

  那就是把它推广。

  【丰歉不贰。然后可立贫富之命。】

  『丰』是丰收,农夫今年丰收,收成好。『歉』是收成不好。收成多,丰富,今年可以过得富足。今年欠收,日子就过得很贫困。如果你能够懂得「丰歉不贰」,那就是贫富不二,你就能立贫富之命。

  【穷通不贰。然后可立贵贱之命。】

  『穷』是处在困境,办什么事情都艰难困苦,不能成就。『通』是通达,想做事情助缘很多,非常顺利。你要不懂这个道理,你就不能立贵贱之命。我们要问:世间有没有贫富?有。有没有贵贱?有。怎么样立命?贫者安于贫,富者安于富,贵者安于贵,贱者安于贱,各得其所,这叫立命。彼此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助合作,这是真正知天命。所以这世间永远是太平,社会决定不可能有动乱。为什么?知命。这是学问,这是实学,真真实实的学问。接着说:

  【夭寿不贰。然后可立生死之命。】

  生死这个现象,在六道裡面都有。可不可怕?不可怕。生死非常正常,只要你把这裡头道理搞清楚、搞明白,你会不会贪生怕死?不会。生跟死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通达的人,对于捨身受身,像生死这桩事情,就像我们一个人脱衣服、换衣服一样。我们把衣服比喻做身体,这个衣服穿的时间久了,脏了、破了,我自然把它脱掉。脱掉,这个身就不要了;再换一件衣服,就换一个身。所以生死,捨身受身就像换衣服一样。在这裡面,我们必须要注意到,这个衣服愈换愈漂亮,好!如果愈换愈差,那就不好了。如果一个人作恶多端,他这个身体捨掉,来生再得个身体,比这个身体差。畜生身,饿鬼身,地狱身,这个身相比我们是愈来愈不好看。如果这个人一生行善,好善积德,他这个身捨掉之后,他来生生天,天身比我们这个身庄严多了。他得菩萨身,得佛身,愈来愈庄严。你了解这个事实真相,懂得这个道理,你才真正肯断恶修善。断恶修善,虽然是利益别人,利人才是真正利己,这是真理。损人决定害己,世间人常讲「损人利己」,这个话说得有弊病,损人决定害己。你利己是眼前得一点小利益,可是几十年之后,你死了之后,你变饿鬼、畜生、地狱,那真正叫害了自己,害惨了自己,到那个时候你后悔莫及。所以损人的事情决定不能做,真正聪明人、明白人,决定做利益一切众生的事情。

  文人是从事于文化教育事业的人,我们今天看到许多出版的东西,有很多人送书、送东西给我看,我第一个要看版权页,版权页上写「版权所有,翻印必究」,这本书我不看。我为什么不看?因为我想他写不出什么好东西。因为他的心很自私,他没有利益大众的意愿,我不愿意浪费我的时间、精神,所以我不看他的。后面要印的是「欢迎翻印,功德无量」,这个书我会仔细从头看到尾。为什么?他的心量大,他没有自私自利的念头。这个人是好人,这个人是善人,他的东西一定可以读。所以我读东西跟一般人不一样。我自己的,像这些年来,讲经的录像带、录音带数量很多,估计总有几千种,书籍也有不少,我完全没有版权,欢迎翻印,欢迎流通。人家能够流通,翻印我的,我很感激,他总算看得起我。他要看不起我,他为什么花那么多钱去干这个事情?我又何必要限制别人,不可以翻印、不可以流通,那我们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个意愿永远达不到。所以我们完全没有版权,而且欢迎别人拷贝翻印流通。

  因此对于生死这桩事情,参透了,看透了,知道这个事实真相,所以贪生怕死的念头没有了。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什么方式死亡,都会欢欢喜喜、高高兴兴。为什么?知道这个身捨掉之后,马上就换一个比现在这个身更好、更殊胜。我有信心,有把握。

  【人生世间。惟死生为重。曰夭寿。则一切顺逆皆该之矣。】

  『该』是包括。只要能把这一关参透,所有一切相对的境界裡面,你都能得自在。一切顺逆,顺境、逆境,人事环境裡面善缘、恶缘,都包括在其中。包括在其中是什么?不二,我们要入这个境界。我们在一生当中,免不了遭遇到有些人对我们好,照顾我们,这有恩惠;有些人对我们不满,恶意毁谤、陷害、侮辱都有。我们用什么心对待他?用感恩的心对待。对我好的人,我感激他,他对我许多帮助;对我不好的人,毁谤我的人,侮辱我的人,陷害我的人,我也非常感激。感激他什么?消我的业障,成就我的德行。也就是说,他用这个手段来对待我,看看我的心平不平静,我还有没有瞋恚心?如果我还有一念瞋恚,还有一念报復,我是凡夫,我的功夫没有进步。他这样一对我,等于说一考验,我及格了。我对他没有恶意、没有报復念头,不但没有报復念头,我感激他,我感恩他。

  我的小佛堂,我们这些怨亲债主对我很不好的人,我都给他供长生牌位,天天诵经拜佛给他祝福,不一样。你怎么样陷害我,我还是祝福你,我把你看作佛菩萨没有两样。你为什么对我不好?你对我了解不够。所以一切出自于误会,何必要计较?计较,那是我的过失。我不计较,我感恩,我尊敬,你有遇到困难的时候需要我帮助,我会全心全力来帮助你。这是做人的道理,必须参透「不二法门」。

  不二法门是佛家说的,我们从这个地方来看,孟子这些话来看,儒家也契入不二法门,儒佛是一不是二。然后我们再仔细观察,世间许许多多宗教的典籍,在我心目当中全是不二法门。所以我学佛,我进入其他宗教的教堂,我礼拜,我恭敬,有许多人见到觉得奇怪。我说:一点都不奇怪,一切众神是一不是二。好,今天我们讲到此地。

  (第五集)

  2001/4/17   中国深圳  档名:19-016-0005

  诸位同学,大家好!云谷禅师接着说:

  【至修身以俟之。乃积德祈天之事。曰修。则身有过恶。皆当治而去之。曰俟。则一毫觊觎。一毫将迎。皆当斩绝之矣。到此地位。直造先天之境。即此便是实学。】

  这一段话是讲到修身。孟子所说『修身以俟之』这句话,是说自己要时时刻刻修养德行,乃至于『积德祈天之事』。「修」是修正的意思,这是属于存养功夫,「身」有过失、有恶的行为,必须要把它永远断掉。「俟」是等待,所谓「水到渠成」。这裡面最忌讳的是不可以有一丝毫侥倖之心、非分之想,也不能让心裡面的念头乱起乱动,『将迎』就是念头的起灭,都要把它断绝,『皆当斩绝』,这是真正的功夫。果然到这个地位,那就完全恢復性德,这个境界在佛门裡面讲,这是大菩萨的境界。『即此便是实学』,是实实在在的学问。孟子说得很好:「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放心」是什么?妄想、杂念、分别、执着,能够把这些东西断掉,这是真正的学问,这是完全能够恢復到自性,恢復到本心。自性本来具足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好,这是有求必应、有求必得真实的塬理。塬理真实,我们一定要有信心。真正肯依这个理论、方法来修学,哪有求不到的?世出世间法无一求不得的。下文又说:

  【汝未能无心。但能持準提咒。无记无数。不令间断。持得纯熟。于持中不持。于不持中持。到得念头不动。则灵验矣。】

  这个道理,诚则灵矣,诚则明矣。我们是凡夫,凡夫没有能做到无心,就是无念,凡夫都有念。如何把这个念头控制住?如何把这个念头消灭掉?那就要用方法。云谷禅师教了凡是用持咒的方法。有人读了这本书,听了我讲的这些话,回过头来问我:「法师,我们要不要念準提咒?还是继续念阿弥陀佛?」问这个话的人还不少,由此可知,学习不善用心,你没有听懂意思。前面不是跟你讲过吗?画符、参禅、念咒、念佛异曲同工,方法、手段不一样,目的、塬理完全相同;他念準提咒,我们念阿弥陀佛。

  但是底下这几句话要记住,这是共同的塬则。『无记无数』,这要看什么样的人,中上根性的人用这个方法行,中下根性的人最好是记数。所以我们用念珠,念珠做什么?记数。一天一定要记多少数,这个样子能够把妄念消除,功夫能够做到精进而不懈怠,这是初步功夫。诸位要记住,用上几年之后,妄念少了,心地逐渐清净了,你就不要记数了。为什么?记数还是分心。这是在初学时候不得已的一个方法,记数,一天一定要念几万声佛号,念五万声、念十万声,这是初步功夫。功夫纯熟不记数,就是不分这个心了,佛号一句一句接着念下去,无记无数。这个样子,你的心念念在佛号裡头,妄念自然就不生了。所以,念佛的功夫贵在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功夫纯熟,到『持中不持,不持中持』,这就是念跟不念合成一,念跟不念是一不是二,你就入了不二法门,你的功夫就念到家了。所以我们用念佛、念咒都是一样,功夫有很多层次,自己一定要晓得。我们今天决定要用「记数」,记数是最低的功夫,从记数提升到「无记无数」,再提升到「持而不持,不持而持」,那是第叁个境界。诸位明白这个道理,这个『灵验』你自己会得到。灵验的塬理是「诚则灵」,灵是讲感应;「诚则明」,明是讲智慧现前。

  云谷禅师教导他的,到这裡告一个段落。下面就是讲了凡先生他修持的经歷,如何将大师这一番开示完全落实在自己的思想、行为,这是真功夫,值得我们学习。

  【余初号学海】

  我们从他的「号」也能够看出了凡之为人。他喜欢读书,好学,但是习气很重。「学海」,这个口气很大,很明显的,我们能够觉察得出贡高我慢,他确实是这样的人。

  【是日改号了凡】

  从这一天起,接受云谷禅师教诲之后,他就改号『了凡』。他把他的号改了,不用「学海」两个字,改作「了凡」;「了」是明瞭、了脱,「凡」是凡夫。

  【盖悟立命之说,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

  今天明白了,知道命运可以改造,「数」是可以能够突破的,不愿意再作凡夫,一心要想超越,所以把号改成「了凡」。

  【从此而后,终日兢兢。便觉与前不同,前日只是悠悠放任,到此自有战兢惕厉景象。在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遇人憎我毁我,自能恬然容受。】

  这个是修持功夫才得力的现象。我们自己要常常勘验自己,要认真反省:「我今天这一天有没有空过?」如果自己功夫不得力,这一天空过了。古时候谚语常讲,光阴非常宝贵,「寸金难买寸光阴」,光阴一去不復回。真正成功的人,无论是世法是佛法,没有不爱惜光阴的,没有不珍惜光阴的,天天求精进,一天都不能够空过,这种人决定有成就。了凡从这个时候才算是认真用功了。每天依照功过格做反省的功夫,所以每天战战兢兢。于是觉得跟从前不一样,从前每天过日子是『悠悠放任』过去的,没有留意到,现在感觉到自己有战战兢兢的功夫,有一点不同的气象;时时刻刻能提醒自己,唯恐自己起恶念、说错话、做错事情,他有这个警惕的念头了。

  『常恐得罪天地鬼神』。这些跟我们生活在不同维次的空间,高维次的能够看到低维次的,低维次的见不到高维次。譬如我们看到蚂蚁、小的爬虫,牠们生活的空间是二度空间,我们生活在叁度空间,我们了解牠,牠不了解我们。同样道理,生活在四度空间、五度空间,是我们今天讲的天地鬼神。有人问我:「天地鬼神真有吗?」我也不跟他讲真有、假有,我跟他讲,因为他们现在学科学,他相信科学,「科学家说的不同维次空间的生物,就是中国古人、佛经裡面讲的天地鬼神。他生活的空间维次比我们高,他知道我们,我们不知道他们。」所以,真的有,不是假的有。这些人,只要我们心地真诚、清净,我们也能突破空间的界限,跟他往来、跟他沟通,不是做不到。

  我们在叁度空间,跟四度空间、五度空间打交道往来不是难事,更高维次空间的,那就不容易了。正如同我们是一个平民百姓,我们跟一个乡长、里长打交道很容易,常常见面;如果我们跟部长、跟总统打交道就难了。为什么?他太高了,我们不容易见到他。跟这个道理一样。所以,四度、五度空间跟我们近,就好像我们的乡长、邻长一样,容易接近。像天神,天神有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那个高了,我们跟他往来就不容易,那要更深的定功,普通的定功是做不到的,经上常讲「甚深禅定」。在如来果地上,确确实实达到一念不生,清净到极处,于是无量无边的空间维次全部都突破了。所以他的生活空间就大了,太大了;虚空法界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一句话是实话,决不是讚叹,决不是夸大,实实在在的。

  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他有这个能力,我们有没有这个能力?佛说统统有。一切众生个个都有这个能力,你现在没有这个能力,是因为你现在有障碍。什么障碍?妄想、分别、执着,这个障碍你自己。你只要能把这些东西放下,你的智慧现前,你的能力现前;也就是你有能力突破各种不同维次空间,天地鬼神你都跟他往来,都跟他见到了。我们今天虽然没有能力,心还是动乱的,没有能力突破,但是要知道,天地鬼神看得到我们。我们起心动念要想到他们在我们的身边,于是恶念自然不敢起来,恶的行为自然会捨弃,达到断恶修善、改过自新的效果。下面举例子,「遇到有人憎恨我、讨厌我,有人毁谤我」,在从前了凡先生遇到,是绝不甘心饶过人的,他决定有报復;现在他懂得了,不报復,心平了,能够『恬然容受』,心量慢慢拓开了,可以包容,这是修持功夫得力了。

  【到明年】

  诸位要记住,他是叁十五岁遇到云谷禅师的,『明年』就是叁十六岁。到明年。

  【礼部考科举】

  『科举』,这是礼部的考试。

  【孔先生算该第叁】

  他参加这次考试,孔先生给他算命,他应该考第叁名。

  【忽考第一】

  这就是他修持功夫改变了他的命运,他考第一名。

  【其言不验】

  孔先生给他算的命,头一次不应验。

  【而秋闱中式矣】

  同一年秋天,这是去考举人,他中了举人。考中举人,他命裡没有的,这是改造命运效果非常明显的应验。诸位记住,一年!大凡改过自新,总是开头那个心勇勐,我们佛门也常讲,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二年,佛在天边;学佛叁年,佛化云烟,就没有了。这是人的通病。了凡先生第一年可以说是很勇勐精进,以后也煺步了。虽然煺步,他的警觉心常常提醒,还是很努力,进步得很缓慢,不如头一年,头一年进步快速,往后进步缓慢。后面他有反省,这是他难得的地方。

  【然行义未纯】

  他自己反省:我断恶修善做得不纯,夹杂太多了。

  【检身多误】

  检讨自己的行为,过误很多。

  【或见善而行之不勇】

  知道是应当要认真努力去做的,可是做得不够,没有尽心。

  【或救人而心常自疑,或身勉为善而口有过言,或醒时操持而醉后放逸。以过折功,日常虚度。】

  这是他自己的反省。早年修行,这种现象可以说是正常的,每一个修行人都必须经歷的。不要灰心,不要害怕,不可以煺转,缓慢当中也要求进步就好。总是在进,进得不多,只要进就好。诸位要晓得,不进则煺,那就可怕了。不可以说,「我今天没有进步,但是也没有煺步」,实际上你已经煺了。

  【自己巳岁发愿】

  「己巳」是叁十五岁,就是遇到云谷大师之后,他就发愿断恶修善。

  【直至己卯岁。歷十余年。而叁千善行始完。】

  发愿做叁千桩善事,整整十年,叁十五岁到四十五岁,叁千桩善事才完成。由此可知,叁千善事是多么难行。但是,他天天是在做;十年,叁千六百天,平均算起来,他一天还做不到一桩善事,好在他天天在做。我们晓得这个事实真相,希望我们能够比他更勇勐,至少一天做一桩善事,能够做两、叁桩,那就更好了,天天不要间断,我们的效果决定超过了凡先生。下面接着说:

  【时方从李渐菴入关。未及回向。庚辰南还。始请性空。慧空诸上人。就东塔禅堂回向。遂起求子愿。亦许行叁千善事。辛巳生男天启。】

  这是叙述,他前面叁千桩善事求功名,他考取了举人,应验了,但是用了十年时间,接着再许愿行叁千桩善事求儿子。很难得,他是四十六岁的时候,庚辰是四十六岁,回来之后,请性空、慧空这些出家法师在东塔禅堂迴向,十年把叁千桩善事做成功了。迴向之后,他又求生子的这个愿望,也「许行叁千桩善事」。这个效验也很快,到第二年,辛巳是第二年,了凡先生四十七岁生第一个儿子天启。

  【余行一事。随以笔记。汝母不能书。每行一事。辄用鹅毛管。印一硃圈于历日之上。】

  因为断恶修善有这么好的效果,信心就增长,行善就愈恳切。换句话说,断恶修善是愈来愈顺利,效验愈来愈显着。他每天修持还是用功过格,记在功过格裡面。『汝母不能书』,这是说他的太太,太太不认识字,没有念过书,做一件好事,她就用鹅毛管沾着硃砂,硃砂是红色的,在日历上印一个圈,这一天做了一桩好事,用这个方法来记。下面则举例:

  【或施食贫人】

  这是好事情。看到贫苦的人,自己布施一点饮食给他。

  【或买放生命】

  『放生』是机缘,不要特意去买。每天到市场去买菜,看到很活泼的这些动物,买了之后牠确实可以能活得下去,你就买;如果看牠这个样子,买下去放生牠也不能活,那你就不必买。所以,每天遇到的时候就随便买一点,买了之后就放生。像这样的好事。

  【一日有多至十余圈者】

  可见得他做得很勤,很认真去做。

  【至癸未八月。叁千之数已满。】

  癸未年,了凡先生四十九岁,于前面庚辰发愿到癸未四年。前面叁千桩善事十年完成,第二次发愿做叁千桩善事四年就完成,可见得是愈做愈顺利。

  【復请性空辈。就家庭回向。】

  他做得很如法,也很认真,按照规矩去做。这叁千善事做好了,请法师这一次在家裡面迴向,诵经迴向。

  【九月十叁日】

  这是同年九月十叁日。

  【復起求中进士愿】

  他的口味也愈来愈高了,这是希望『中进士』,「进士」在古时候是学位裡面最高的。

  【许行善事一万条。丙戌登第。】

  「丙戌」,又过了四年,许这个愿四年之后,果然登第,考中进士。这一年了凡先生五十二岁。

  【授宝坻知县】

  中了进士之后,朝廷就分发他到宝坻县去当知县。他在宝坻任职的期间有七年,就是一五八六年到一五九二年,这七年他作宝坻知县。上任之后,他说:

  【余置空格一册。名曰治心篇。晨起坐堂。家人携付门役。置案上。所行善恶。纤悉必记。夜则设桌于庭。效赵阅道焚香告帝。】

  了凡先生做得确实不错,很认真,很如法。做了知县之后,他就準备一个本子,这个本子是空格的,题名叫「治心篇」,对治心裡头的恶念。每天早晨起来坐堂,「坐堂」就是现在讲的上班,办公的时候,他的随从就把这个本子带去,交给办公室裡的人员,伺候他的这些人,把它放在办公桌上,他每天所做的善恶,全部都记下来。晚上在庭院裡面设一个案桌,仿效赵阅道。赵阅道是宋朝时候人,宋仁宗的时候他作御史,为人公正无私,所以当时称他作「铁面御史」。他每天晚上都在庭院当中摆香案,向上帝祈祷,把自己一天所做的善恶都写成疏文,好像报告上帝一样。由此可知,这个人的大公无私,绝不隐讳自己的过失。也用这个方法断恶修善,天天如此,这个很难得。换句话说,如果是见不得人的事情,不敢向上天说的事情,他决定不敢做。不但不敢做,念头都不可以生。因此,他到晚年,断恶修善的效果愈来愈殊胜。他说:

  【汝母见所行不多。辄颦蹙曰。我前在家。相助为善。故叁千之数得完。今许一万。衙中无事可行。何时得圆满乎。】

  这是讲天启的母亲,就是他太太,看到在这个县衙裡面,「县衙」相当于现在所讲的县政府,在县政府裡面没有什么善事可做。从前在家裡面常常跟街坊邻里走动,做善事容易;现在做了官,知县的夫人走到哪个地方都有人接待,换句话说,没有机会给你做善事。于是她很忧愁、很忧虑:「你现在许做一万桩善事,到什么时候才能做得完?」这是提醒了凡先生,了凡先生听了这个话也很懊恼。他有感应:

  【夜间偶梦见一神人。余言善事难完之故。神曰。只减粮一节。万行俱完矣。】

  这是感应,心真诚就有感应。他晚上睡觉梦到一个神人,梦到一个天神,他就向天神说:我许做一万桩善事,恐怕很难满愿。这个神人告诉他:你的善愿已经圆满了,就是减粮这一桩事情,『万行俱完』,你就圆满了。天神提醒他。确实有这桩事情,他下面说:

  【盖宝坻之田】

  这就是田租。

  【每亩二分叁釐七毫】

  他觉得这个田赋太重,他做了县长之后,把这个田赋减轻了。

  【余为区处。减至一分四釐六毫。委有此事。】

  确实有这桩事情。这是他作县长的时候做过这桩事情,梦中天神知道了。

  【心颇惊疑】

  这个事情,天神怎么会晓得!告诉他:就这一桩事情,你一万桩善事已经圆满了。

  【适幻余禅师自五臺来。余以梦告知。且问此事宜信否。】

  五台山的幻余禅师,他们相识多年,到宝坻跟他见了面。他就把梦中的事情向幻余禅师请教,并且问天神讲的话可不可以相信。

  【师曰。善心真切。即一行可当万善。】

  这是依据经典理论来说的。为什么?『善心真切』,真心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你今天讲做叁千桩善事、一万桩善事、十万桩善事,都是从分别执着裡头变现的境界,你还是有範围的。如果是真心去做,真心没有界限,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极小的善也遍虚空法界。很少人懂这个道理。所以菩萨极微细的善,那个小善他能变得无量无边,变成大善。世间人往往像了凡先生,许一万桩善事,做得那么辛苦,小善。为什么?你没有脱离妄想分别执着。换句话说,有妄想分别执着,他行的善有量,有限量;如果离开妄想分别执着,他修的善极小的善都没有限量,变成无量无边。所以说『一行可当万善』,这是对他讲的。其实「一行」是无量无边的大善,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所以拓开心量非常重要。我们在世间做的善事大小与自己心量有关係。心量愈大,小行变成大善;心量要是非常狭小,大行变成小善。这个道理不可以不懂。这两句从理上讲的,然后从事上说:

  【况合县减粮。万民受福乎。】

  你这一善,万善就圆满了。你能够减收田赋,你这一县的人,农民都受惠。你这一县不只一万个农夫,何况农夫他还有家口,他家裡头还有父母、妻子、儿女,统统都受惠。你这一桩事情,所以说公门好修福。从前的人为什么要希求科第?为什么要希望去作官?作官容易修善。像平民,要想修一万桩善事多么艰难。你这个县长,就一桩事情,你万善就圆满了,公门好修善。反过来,你要作恶也容易。如果你嫌这个田租太少了,我还要加重一点,多收一点税。好了,你这一念就造成了万恶。道理在此地,善恶就在这一念之间。

  在古时候,只有作官的人有这个地位、有这个权势,他容易,为恶、为善都方便、都容易。现在这个时代不一样,现在这个时代修大善、造大恶,在许许多多行业裡头都能做得到。而最容易做到的,无过于现在所讲的娱乐界、影剧界、传播公司,操作的这个权,超过帝王,超过国家的领袖。尤其是现在的卫星传播、网路传播,如果我们传播是正面的、善行的,能够启发众生、广大的群众,让他能够觉悟,让他能够知道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你这一个小时的播出,超过袁了凡先生的万善。如果我们播映的节目是负面的,教导人杀盗YIN妄,你这一个小时的罪过,就是阿鼻地狱。由此可知,现在的人不必去求功名,不必要去做大官、掌大权,不必!哪一个行业裡面断恶修善都比过去方便太多了。这是我们要懂得。现代的科技发达,在这一方面可以提供我们一些方便,但是这个方便有正面、有负面,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吉凶祸福确实是在我们一念之间。这个事情说清楚、说明白了,了凡先生也非常高兴。

  【吾即捐俸银】

  捐他的薪俸。

  【请其就五臺山斋僧一万而迴向之】

  『斋僧』就是请出家人吃饭,供斋。这是好事情,请一万个出家人来接受他的供养,以这个福来做迴向。

  【孔公算予五十叁岁有厄】

  孔先生给他算命,他的寿命只到五十叁岁,五十叁岁这一年他要死了。

  【余未尝祈寿】

  他并没有特别的求寿命、求长寿,他没求。

  【是岁竟无恙。今六十九矣。】

  五十叁岁这一年,他平平安安的度过,他没有求寿命,今年他已经六十九岁。这个时候已经从宝坻知县煺休了,煺下来了。从这一句我们就懂得,这四篇文章是六十九岁时候写的,教导他的儿子天启。

  【书曰。天难谌。命靡常。又云。惟命不于常。皆非诳语。】

  这是引用《书经》裡面说,「天道难信」,为什么?「以其命之不常」,也就是说,定数是会变的,不是恆常的。又说『惟命不于常』,天命无常,修德为要。这些话都是真实话,决定不是妄语。

  【吾于是而知。凡称祸福自己求之者。乃圣贤之言。若谓祸福惟天所命。则世俗之论矣。】

  他对于这个道理搞清楚、搞明白了。于是要接受圣人的教诲,自己要知道改造命运,要知道主宰自己的命运,这个人是英雄豪杰。决定不能跟一般凡人一样,一生听命运的主宰,那就大错特错了。尤其不能造作罪业,造作罪业损自己的福,折自己的寿,这是愚痴到极处。纵然你是大富大贵,你的富贵可以久享,因为你造作不善,你的福折了,寿也折了,这是世间很愚痴的人。因此,人不能不受教育,尤其不能不受圣贤的教育,唯有受圣贤教育才能够明理,才能够改造自己的命运,提升自己的境界。今天就讲到此地。

  (第六集)

  2001/4/17  中国深圳  档名:19-016-0006

  诸位同学,大家好!上一次讲到了凡先生,孔先生算他五十叁岁有灾难,这一年他平安的度过了。对他儿子讲,总结:凡是祸福自己求的,这是圣贤人的教诲;如果讲祸福是命中注定的,这是一般世俗之论,是不可靠的。接着告诉他的儿子:

  【汝之命未知若何】

  你的命不知道究竟如何?

  【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

  即使你命中有富贵荣华,但是自己要常常当作不得意的想法。

  【即时当顺利,常作拂逆想。】

  就是做事情很顺利,还是当作不称心的想法。

  【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想。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

  这些教他儿子要学谦虚。《易经》裡面说的,六爻皆吉只有一个「谦」卦。《书经》裡面说得更好,「满招损,谦受益。」一个人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好的环境也好,不好的环境也好,都要谦虚,万万不可以傲慢。这一段话意义非常深刻。然后教他:

  【远思扬祖宗之德,近思盖父母之愆。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

  这六个「思」就是「想」,你要常常这样想法,这六条确实就是佛法裡面讲的「正思惟」。人不能没有正确的思想,正确的思想,这六条是标準。第一个,要常常想到光大祖宗之德,这一条是根本。我们的祖宗是谁?我们民族的祖宗,歷史上所记载的,从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这是我们民族的祖宗。我们每一个家庭的祖宗,都是承袭古圣先贤道统而来的;这一句话,要用现代话来说,要常常想到发扬光大中华文化。这个文化歷史非常悠久,这个文化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人与大自然、人与天地鬼神都应当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助合作。要常常想念着,如何把祖宗之德落实在现代社会生活当中,能够利益现前的社会大众。

  『近思盖父母之愆』,这是说到近处。中国古圣先贤常常教导我们:「家丑不可外扬」。为什么?家裡面有一些不善的事情,这也是难免的,如果常常说给外人听,外面人对你这个家庭自然就轻视,甚至于引起他不善的企图,来破坏你家庭和睦,谚语所谓「祸从口出」。家庭如是,社会也如此。今天社会为什么会这样的混乱?这个塬因到底在哪裡?我们细细思惟,我们违背古圣先贤的教诲。古人所谓「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我们眼前吃了大亏!「老人言」是什么?老人教给我们对社会、对人群应当「隐恶扬善」。看到别人不善的地方不说,绝不宣扬,也不把它放在心上;看到别人的好处,我们应当要讚扬。这种作法,使不善之人会感觉到自己惭愧,「我做恶事,人家都能够包容,都能塬谅我;我做一点小小的善事,人家表扬我、讚叹我」。能够激发大众的廉耻心,激发大众的惭愧心,这个社会才会有安定,世界才会有和平。

  现在我们眼前所看到的,在中国、在外国,看到的恰恰相反。现在这个社会是隐善扬恶,恶的事情特别加以报导,善的事情往往提都不提。这种作法,让行善的人灰心,对那作恶的人是莫大的鼓励;社会动乱、世局不安,其来有自。这是讲到家庭,父母、兄弟有过失都要遮盖。一味的遮盖,也是错误的,必须要劝导,劝导父母、兄弟改恶向善。这个劝导只是在家裡头,决不是在有外人在的这个场合当中;只要有外人在,我们决定是隐恶扬善。记住古人的教诲,这样做就对了。

  『上思报国之恩』,要常常想到报恩。佛教导学生「上报四重恩,下济叁途苦」,佛弟子天天念这个迴向偈,虽然口念,但是没有落实。所以我常说,不能把佛的教诲落实,我们用什么迴向?只是口头上迴向,没有实质的德行做迴向,这是自欺欺人,这是错误的。「四重恩」:第一个是父母之恩,第二个是老师之恩,第叁个是国家之恩,第四个是众生之恩。我们生活在世间,衣食住行都要仰赖大众,人不能脱离人群独立生活。人与人之间都有恩德,我们要常常怀念。怎么报答?奉献自己的智慧,奉献自己的德能,为国家、为社会服务,这就是具体报恩的行为。

  『下思造家之福』,这就是儒家教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造家之福」,这是齐家,家裡头要整整齐齐。整齐的标準是什么?标準是「伦理」,伦理是一种天然的秩序。我们知道,社会有秩序,这个社会安定;国家有秩序,国家强盛;家庭有秩序,这个家庭一定兴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听,这是齐家天然的秩序,决不是孔老夫子制定的、古圣先贤制定的,那就错了。人家制定的,我为什么要跟着别人走,一般人讲「被人家牵着鼻子走」?不是!孔老夫子绝不牵人鼻子走,释迦牟尼佛也绝不为难人,他们所说的是自然之道。用佛家术语来说,就是自性裡头,你的真心、你的本性本具的德能,本有的秩序,是天然的,是自然的,决不是人为的。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然后才真正肯随顺圣贤的教诲。他之所以称为大圣大贤,塬因在哪裡?他并不是教我们永远听他的教诲,不是的。听他教诲是初学的一个阶段,到你学到一定的程度,你的境界提升了,「塬来跟他一样!」所以佛说:「一切众生皆当作佛」,他们是平等的。《圆觉》、《华严》裡面说得更透彻,它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比「应当成佛」更要亲切!所以佛法是平等的;儒家讲的,也是平等的;道家讲的,还是平等的。古今中外大圣大贤所垂训的教诲,无一不是清净平等的,这个道理我们要细心去体会,要深入,才能得到真实的受用。

  下面两句,『外思济人之急』,对外要常常想到众生苦难的人多,特别是在这个时代,常常想到一些苦难之人,我们如何去帮助他。自己在生活方面一定要懂得节俭,「我能够省一块钱,我就能够多帮助别人一块钱;我在一天生活当中能够省两块钱,我就能帮助别人两块钱」,要有这个心,要有这个愿。遇到别人有困难、有急需的时候,就应当全心全力去援助。

  『内思闲己之邪』,对自己、对内,「闲」是防範,就是一定要懂得防範邪知邪见。特别是在这个时代,这个时代大家都崇尚民主自由开放,这是世界潮流,无可厚非。过去,说这个话大概也有十年前了,我到新加坡讲经,那个时候我还没有长住新加坡,每年去一次,在那边讲一个月。演培法师,这是我的老朋友,有一天请我吃饭,问我,他说:「净土法门法师,你是赞成君主独裁,还是赞成民主?」我说:「我赞成君主。」他说:「你落伍了。」我说:「我并不落伍。」他问我为什么。我说:「君主时代,皇帝,你说他有私心也可以,我们就不辩这个,有私心也好,他希望他的子子孙孙都作皇帝,一代一代传下去,因此,他对于继承人的教育就非常严格。这是好事情。如果他的继承人,要是把事情做错了,人民起义反抗,他的政权就被推翻了。所以我们在中国歷史上看到,开国的帝王培养继承人是用最大的心血,去礼聘国家最优秀的人才,这个有学问、有德行的人辅导太子,希望将来成为一个圣王、贤王。他有责任在,他想得长久。民主政治不负责任,他在位,选上了,叁、四年,下台,他就没事了,他想得没有这么长远。所以古时候帝王常常想自己的过失,如何改过自新,如何听取大臣们的建议,很可爱!我读了这些书,非常尊敬。所以我一生赞成君主专制,我不赞成民主。

  中国的革命,我非常佩服孙中山先生,他的思想确实是集东西方的精华。他虽然推翻了专制,他主张一党专政,这就是结合东西方文化的精华。他知道君主的长处,也知道君主的缺点,他懂得西方民主的优点,也知道民主的缺点,所以想出来一党专政,这是非常高明的一个见解。因为过去皇帝是一家人,政权是在一个家族,这是君主制度的一个缺点。一党专政,这个党就不是一个家族了,集合全国的精华,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组成一个政党来管理这个国家;党内就有民主,专制就负责任。

  负责任裡头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提倡正知正见,防範邪知邪见。一定要提倡伦理道德的教育,才能够防範邪知邪见;如果没有正知正见,邪知邪见决定不能防範。今天全世界许许多多地方,邪知邪见充斥社会,这个不得了,这是社会动乱的根源,灾祸的根源。我最近这叁年住在新加坡,我对新加坡政府很佩服,他们对于人民是个负责任的政府。我最初到新加坡讲经,受严格的监督。我们去讲的经本要报备,所讲的内容也要报备,经过审查,他许可了,我们才能够开讲。听说我们讲经的时候,每一堂课政府都有便衣人员在监听。如果说的是邪知邪见,破坏社会的团结,破坏种族的团结,造谣生事,立刻就禁止。这好事情!现在一般讲民主的,「这个言论不自由,出版不自由。」诸位要晓得,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决定造成社会动乱,那就是邪知邪见没有人防範。中国这个民族能够绵延到今天,还没有被灭亡,我觉得这是歷代帝王保护人民的正知正见,这个功德大!「防範邪知邪见在社会上流行」,这一点现在能见到的人愈来愈少了。所以我分析给演培法师听,演培法师听到最后,也不得不点头。这裡提出六个思惟的纲领,这是正知正见的思惟。下面了凡先生接着说:

  【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

  这个话对我们来讲,比什么都重要!佛门裡面常常讲「开悟」,有人问我:「什么叫开悟?」我告诉他:「你知道你自己的过失,你就开悟了。你能把你自己的过失改正过来,这叫真修行。」『务要』是务必要,非要不可。天天去检点、去反省,把自己的过失找出来。学佛的同学们最重要的是早晚功课,早晚功课不是念给佛菩萨听的,不着重形式。早课的用意在提醒自己,希望这一天处事待人接物,不要忘记佛陀的教诲,早课用意在此地。晚课是反省,反省我今天一天对人、对事、对物,有哪些做的是对的、正确的,有哪些是做错?晚课是反省。做对了的,明天继续要保持,做错了的,明天一定要改正,这个早晚课做得就有功德了。决不是敲着木鱼念着经,念给佛菩萨听,早晨念一遍,晚上念一遍,跟自己的思想、言行毫不相关,这样做早晚课,不但没有功德,造罪业!造什么罪业?佛菩萨又不在面前,你顶多塑一个像或者画一个像;对着塑像、画像,你都忍心早晨去骗它一次,晚上又骗它一次,你这个心太残忍了,这是莫大的罪过。今天学佛的人多,真正懂得佛法道理的人不多。特别希望同修们,要懂得早晚课之精神、意义所在,就是此地讲的『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天不知道过失,你就『安于自是』,自以为是,这是大病。一天没有过可改,你就没有办法进步。不能进步,换句话说,你决定煺步。

  【天下聪明俊秀不少】

  了凡先生后面这几句话感嘆!不是没有聪明俊秀之才,有!

  【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阁一生。】

  这是给我们提出警告。为什么这些人道德不能够天天在增长?德业为什么不能够天天在扩张?都是『因循』两个字害了。「因循」是什么意思?就是现在讲马马虎虎,得过且过,没有认真努力。在德学功业上,没有认真努力去做。最后:

  【云谷禅师所授立命之说,乃至精至邃至真至正之理。其熟玩而勉行之,毋自旷也。】

  这是这一篇最后的结论。特别强调云谷禅师教导他立命的学说,这种学说精纯到极处,『至精』,『至邃』,「邃」是深,深到了极处;『至真、至正』,「真」是决定没有虚妄,「正」是决定没有丝毫的邪僻。他自己一生努力的修学,改造了命运。命裡没有功名,他得功名;命裡没有儿女,他得了儿子;命中只有五十叁岁,他活到七十四岁,多活了二十一年。这是足以证明,云谷禅师的教诲正确没有错误。

  了凡先生这几篇文字,塬来是教训自己子孙后裔的。他的后代也不错,知道这些宝贵的理论与方法,他不自私,他公诸大众,希望社会大众都能明瞭立命之学,都能够改造自己的命运。我们这一个地区、这一个国家,乃至于扩展到这一个世界,人人都能够依照这个教诲来修学,社会安定,世界和平,全世界的人民幸福。这是中国古圣先贤他们的心量,他们的德行。这一篇就介绍到此地。

  接着我们看第二篇。第二篇就是「改过之法」,第叁篇是「积善之方」,这两篇是重点、是重心。要用佛经的方法来说,第一篇是「序品」,是序文,第二、第叁篇是「正宗」,最后一篇称为「流通」。我们用叁分来看这四篇文章,文章的旨趣大致上就明瞭。「立命之学」懂得了、明白了,从哪裡下手?一定要从改过下手。人既不是生来就是圣人,怎么能没有过失?孔子说「过则勿惮改」,这个意思是说,有了过失不怕改,要有勇气改过,要有决心、要有毅力来改过。所以,他把改过的这些道理、方法,教训他的儿子,小小过失都要改。我们一般人因循、得过且过,疏忽了小过失。小小的恶念没有把它看重,于是小过失养成大过失,小的恶念慢慢养成大的恶念,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现在我们来看正文。第一段是讲「改过之因」。避祸纳福是人之常情,可是吉凶祸福决定有预兆,这是我们不可以不知道的。文章一开端,了凡引用古人的记载:

  【春秋诸大夫,见人言动,亿而谈其祸福,靡不验者,左国诸记可观也。】

  春秋时代,孔子就生在这个时候,这个时候还是周朝。周朝到了晚年,王室衰弱,许多诸侯对于周天子大多都是阳奉阴违,各自都有私心扩展自己的势力,所以春秋是一个动乱的社会。孔子生在这个时代,也是感慨万千!那个时候的诸大夫们,『大夫』是国君、诸侯的助手,大概像现在政治组织裡面部长、总理,都属于大夫这一个阶层的人物。他们见人多了,学识、经验丰富,看到这个人的举止,听听这个人的言语,『亿而谈其祸福』,「亿」是猜想,想到他将来的吉凶祸福,都能够说得很灵验。这些事情在《左传》、《国语》,《左传》、《国语》都是左丘明的着述,『诸记』,像《公羊传》、《谷梁传》,许许多多的记载,我们都可以明确的看到。这就是说明,吉凶祸福它有预兆。文接着说:

  【大都吉凶之兆,萌乎心而动乎四体。】

  人心裡头存的善恶念头,你所造的善恶业行,瞒不了人。你能够欺瞒愚人,你瞒不了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这种人你瞒不过他,他真的是一眼看穿你的肺腑。现在世间还是有这种人,我一生当中就遇到好几位。我这叁个老师都非常难得,方东美先生、章嘉大师、李炳南老居士,他们都有这个能力。接触大众,有时候偶尔也谈谈,「某人命很薄,没有福、没有寿」,「某人心地纯厚,积功累德,将来必有福报」。他们也能够看得清楚、看得明白,对于福薄的这些人都生怜悯心,教他改过修善,创造命运。我年轻的时候,就是属于没有福报、短命,属于这一类的。我肯学,肯听老师的话,所以老师特别的怜悯我,教我改造命运,自求多福。所以这些预兆都非常的明显。『萌乎心而动乎四体』,心裡头起心动念自然表现在外面,就是言语动作。怎么个看法?这裡提出一个塬则:

  【其过于厚者常获福,过于薄者常近祸。】

  这是观察人两个塬则:你看到这个人心地善良、厚道,待人忠厚,处处能替别人着想,这个人将来有福。如果他是相反的,心胸狭窄,起心动念都是为自己的利益,做出事情损人利己,对于自己没有好处的他决定不做,对人很刻薄,这些人没有福报。纵然他眼前有福报,眼前有福报那是他命中的福,命中福不小;因为他存的心不善,行为不善,他的福已经折了,折了还有余福。由此可知,他要是存好心、行好事,他的福报一生享不尽,他的余福一定子子孙孙都享受到。这是事实真相。

  【俗眼多翳,谓有未定而不可测者。】

  世俗人没有这个学问,没有这个常识,眼光就像被东西遮住,我们现在人讲「白内障」,白翳障住眼睛,你什么都看不见了,说祸福没有一定,而且没有办法预测,这是世俗人的看法。真正有学问、有德行的人,他不是这个看法,他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接着说:

  【至诚合天。福之将至,观其善而必先知之矣。祸之将至,观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

  这是说明祸福可以先知的,可以预测得相当準确的。我们能不能得到这个能力?答案是肯定的。在此地第一句话他就说出来了,『至诚合天』,我们要想有这种能力,只要把这四个字做到就行了。我们以真诚起心动念,合乎自然的法则,「天」就是自然法则,不加丝毫意思在裡面。丝毫意思,就是我们常讲的妄想、分别,绝不加丝毫妄想、分别在裡面,我们也有这个能力了。心地真诚、清净、平等,这个能力现前了。

  一个人福报快要现前,你看他,『观其善而必先知之』,你能够看得出,他的心善、言善、行善,对人厚道,我们就能够推想到他的福报快到了。如果他的思想言行不善,我们就晓得,他的灾难愈来愈近。这是小。大,观察这个社会,观察一个家庭,观察一个团体,乃至于观察国家、世界,没有不準确的。这裡面有道理在,有学问在,决不是妄言。我们自己要晓得自己这一生当中,特别是将来的吉凶祸福,应当从这个地方反省,从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如果纯善,自己可以肯定灾消福来。如果自己的心不善、言不善,言是花言巧语欺骗众生,行为不善,自己要警惕,祸患灾难必定是一天一天接近。从个人到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