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原创

 圆满放生:外来动物小龙虾放生3.4.3(4)


   日期:2020/1/8 8:1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圆 满 放 生》

  请先阅读“3.4 外来物种动物的放生”和“水生动物放生”部分。

  3.4.3 常见外来入侵动物介绍

  (4)小龙虾:见图40。


  图40:小龙虾

  小龙虾原产于墨西哥北部和美国南部,现在已遍布亚洲、欧洲、南美洲等各国,被我国国家环保总局列入第二批批入侵外来物种名单。

  小龙虾,也称克氏原螯虾、红螯虾和淡水小龙虾。形似虾而甲壳坚硬。成体长约5.6~11.9厘米,整体颜色包括红色、红棕色、粉红色。背部是酱暗红色,两侧是粉红色,带有橘黄色或白色的斑点。甲壳部分近黑色,腹部背面有一楔形条纹。幼虾体为均匀的灰色,有时具黑色波纹。螯狭长。甲壳中部不被网眼状空隙分隔,甲上明显具颗粒。额剑具侧棘或额剑端部具刻痕。爪子是暗红色与黑色,有亮桔红色或微红色结节。幼虫和雌性的爪子的背景颜色可以是黑褐色。头顶尖长,经常有轻微刺或结节,结节通常具锋利的脊椎。

  小龙虾因其肉味鲜美广受人们欢迎,近年来在中国已经成为重要经济养殖品种。小龙虾适应性和抗逆能力强,食性广泛,种群增殖速度快。它们常剪断农作物,特别是稻作物,并可能与当地淡水螯虾物种发生竞争。由于大面积养殖扩散,其逃逸个体已形成严重生态威胁。

  小龙虾逃逸个体在堤坝上挖洞生存。它们能在临时性水体中生存,且食性广泛,建立种群的速度极快,易于扩散。它们对当地鱼类、甲壳类、水生植物极具威胁,破坏当地食物链;因其取食根系而直接对作物(尤其是水稻等水生、半水生作物)和天然植被有灾害性破坏;筑穴引起灌溉用水的流失及田地破坏;由于螯虾食性很杂,对鱼苗发花和1龄鱼种培育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并危害人工繁育的幼蚌。繁殖季节喜掘穴。洞穴位于池塘水面以上20厘米左右,深度达60厘米到1.2米,故小龙虾可对水库和堰塘坝体安全构成一定的威胁。

  小龙虾适应性极广,具有较广的适宜生长温度,在水温为10~30℃时均可正常生长发育。亦能耐高温严寒,可耐受40℃以上的高温,也可在气温为-14℃以下的情况下安然越冬。

  小龙虾属于杂食动物,主要吃植物类,小鱼、小虾、浮游生物、底栖生物、藻类等,在河底也比较喜欢吃泥,并且喜欢吃已经死亡的小鱼或者其它水中生物。还有一种食物对于小龙虾很重要,这就是其机体虾青素。这是因为小龙虾的机体虾青素含量跟其抵御外界恶劣环境的能力是正相关,机体虾青素含量越高,其抵御外界恶劣环境的能力就越强。小龙虾自身无法产生虾青素,主要是通过食物链——食用微藻类等获取到虾青素,并在体内不断积累产生超强抗氧化能力,有效增强其抵抗恶劣环境能力及繁殖能力。所以虾青素是小龙虾顽强生命力的保障,小龙虾在缺少这些含有虾青素微藻的环境中反倒难以生存。给人们小龙虾必须生活在肮脏环境中的认识错觉。

  根据小龙虾的习性和生存特点,放生小龙虾可以选择独立的富含微藻类等小龙虾喜好食物的小型堰塘。它们有一定的迁移能力,要选择周围较远距离内没有其它湿地、水田、暂时性水体或常年水体,没有其它可以逃逸的去处。

  小龙虾可以暂时离开水生存,暂养和运输可以采用沥水容器,并注意保持其身体湿润。不要采用盛水容器注水暂养方式。

  请参考“水生动物放生”部分有关介绍。

  (待 续)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放生       小龙虾)(五明学佛网:放生       小龙虾)  

 陈坚教授:论智顗的“生态放生”及其对当代佛教“放生”的启 

 仁焕法师:为什么要护生放生 

 衍慈法师:放生的意义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放生的现代意义 

 宽运法师:西方寺北角码头放生法会开示 

 宽运法师:戒杀与放生 

 宽运法师:素食、放生与生态环保 

 宽运法师:庆生放生 增福延寿──放生之意义与功德 

 妙祥法师:放生不会刺激养殖业发展 放生是光明 一灯能除千 

 怡僧法师:放生的意义 

 传喜法师:放生日 欢喜日 

 宽运法师:上天好生 怜悯万物──略述中国佛教放生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