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好德④


   日期:2020/2/6 14:4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五福之四——好德

  “好德”是五福之一,而且是重要的一福。一个人有了宅心仁厚,乐善好施的德,这是一生中最幸福,受用不尽的。因为“好德”能赢来长寿、富贵、康宁和善终。因此,我们可以说,“好德”是一切快乐和幸福的源泉,“好德”是一切好运和福气的根本。

  “好德”需要我们不断培植,正如长寿、富贵、康宁需要随时培养一样。假使我们不种“好德”的因,那么一切享受都会变成非常奢侈的“消费品”,因为没有播种,福报享用完了,必然会贫穷匮乏。

  古德曾说:“保藏的东西不一定属于自己。享用的东西不再属于自己,只有施舍的东西才真正属于自己。”

  当我们用种种方式把财物贮存或积蓄起来时,我们不一定会再拥有那些财物。譬如你拿钱买股票,股票可能会下跌;买黄金珠宝又可能被盗贼抢走;参加合伙投资,不但有风险,而且万一被合伙人骗走,那岂不前功尽弃?买房地产,市场不景气时会赔本,将来万一遇到败家子,也会倾家荡产。《大宝积经》说:“一切财物都是天灾、人祸、盗贼、劣绅和败家子这五家所共有的。”

  享受物质就是消耗福报,而且享受五欲的感官快乐,这是很肤浅而又很短暂的,享用过的财物永远不能再属于自己。只有把财物施舍在适当的地方(佛经上叫做“福田”)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那么财物才具有永恒的意义,而不致被天灾、人祸、盗贼、劣绅和败家子所夺去。

  三宝门中福好求,大富之家前世修。

  未曾下得春时种,坐守荒田望有秋。

  一切财产总非真,及早将来施于贫。

  水火盗官并逆子,五家有份尽来侵。

  一粒落土百粒留,一文舍出万文收。

  与君寄在坚牢库,汝及子孙享不休。

  没有布施修德,将来的日子很难挨过,尤其是一个临命终时,一切财物、朋友、眷属、权力都带不去,只有平生所作的善恶业力跟随着我们。就这一点来说,修德真是非常实用的。

  01

  德的种类

  德的分类非常多。例如:它可分为“阴德”和“阳德”两种。阴德的力量比阳德大得多。

  《中庸》里提到智、仁、勇三大德。只有仁爱而没有智能,会产生为虎作伥的流弊,有智识而没有仁慈会危害社会;有智有仁,而没有勇气实行,则一切美德成了空谈。

  《论语》里又叙述了温、良、恭、俭、让五德。温和柔软可以导致心理健康;善良仁慈可以导致长寿善终;诚恳恭敬可以导致平安宁静;节俭勤劳可以导致财富和身体的健康;谦虚礼让可以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保住前面四种德行而不致流失。

  02

  品德的四个层次

  (一)算盘式的

  以功利主义做出发点,做任何善行,都会仔细地考虑到成本、效用、果报和名利等因素。确实认为划得来,才会开始去做。这种人不会平白无故送你东西,他一定有所企图。他行善时常希求回报。

  (二)“四海之内皆兄弟”式的

  这种行善是出于一片同胞般的爱,比较没有自私心的心机和功利的色彩。他把所有的人都当兄弟一样,因此,行善较为自然,而且也出于真情。但是因为有我执在作祟,所以仍有人我的分别,不能达到忘我的境界。

  (三)爱人如己的

  因为这种人已破除了我执和烦恼,所以能忘我。而达到爱人如己境界。能这样做已经是圣人了。但因为他还没有破除法执,所以行善时,心中仍然存有抽象的观念(例如:“贫苦”和“功德”等)。因为他有名相的负担,所以还不能做到绝对的自在。

  (四)最完美的道德

  行善不但不望回报,而没有人我的分别,甚至也没有任何名相的负担,这种人的慈悲心是没有条件和无限量的。因为他行善时,连一点负担也没有,所以最真诚、最自然,也最快乐。

  古人说:“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意思是说:“品德高的人绝不会执着功德和名利,品德底下的人才会计较功德和名利。初学的人行善,难免会执着善相,等修养的功夫纯熟以后,就可超越名相的束缚和牵累了。

  03

  六个等级

  (一)损人损己

  这种人好象虐待狂那样,只爱用责骂和伤害的方式来求满足自己心中的情欲。他们损伤别人,对自己也没有任何益处。例如:杀人然后自杀。

  (二)损人利己

  这种人根本谈不上修养。他们为了达到自利的目的,不择手段,使用欺诈和损害众生的手段,或者从事杀害动物职业。

  (三)不损人不利己

  这种人像行尸走肉一样的醉生梦死。譬如只知拼命去做一些无意义的工作,或游手好闲,专干无聊的勾当虚度光阴。

  (四)不损人只利己

  可分为两类:1、假利己——工作赚钱是假利己。赚来的钱换得物质享受,这是消福,到头来还是一场空梦,得不偿失。2、真利己——读书明理以后,自己闭门思过,下功夫修养品德和锻炼心性。

  (五)利己利人

  先求利己,站稳自己的脚跟以后,再兼善天下。

  (六)舍己利人

  舍己不以为苦,利人永不疲劳。牺牲自己,帮助别人,这是菩萨的风范,是难能可贵的。

  04

  好德的实例

  李景文和张惠明的故事

  《禅林宝训》这一部书记载了三百篇引人深省的话语和许多非常真实的事迹,而这些都是和道德修养有关的。所以在书第一页就开宗明义地说:“道是世界上最尊的,而德是最美妙的。”

  宋朝的时候,开封府这地方有一位老百姓叫做李觉安,他生了一个孩子叫做景文。因为儿子年幼多病,所以李老先生就把一百两白银放在他的朋友张惠明那里。李觉安逝世以后,张惠明就把那一百两白银还给李觉安的儿子李景文。李景文不肯接受,他父亲的遗嘱没有这么吩咐,所以不应当接受。可是张惠明认为,这一百两白银明明是李家的人寄托的,一定要还给李家才对。

  他们两个人坚持不下。后来告到开封府,请包大人作了决定,包公觉得奇异,就召李景文来,要把银子还给他,可是李景文坚决不肯接受。然而,张惠明却坚持一定要还银子,包公看见他们两个人都这么勇于讲义而不贪财宝,不得不将这一百两银子交给开封府的寺庙,作为打斋供养众僧,并诵经以荐悼李觉安先生和法界亡魂之用。

  不弃病女得贵子

  自古以来,凡是娶有缺陷或有病的女子为妻的人,所生的子女多非常贤贵贤淑。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心地仁厚,能够舍己利人。例如《懿行录》上记载:

  文绍祖有个儿子跟柴家的女儿订了婚。订婚后,柴家的女儿忽然生了恶病。文绍祖因为柴女患了疯病,想要取消婚约。文老太太很生气地说:“我娶媳妇应当顺天理、讲信义。违背礼仪,很快就会有不祥的后果的!”

  因此文家仍旧把柴家的女儿娶进门,婚后二年,文绍祖的儿子考上科第,媳妇的病也痊愈了,后来三个儿子都很显贵。

  清朝康熙年间,娄县有一个手不释卷的人叫顾元吉,他当贡生时,平常的测验总是冠军,可是每次进入正式的考场,总是看见有女鬼跟着他,因此文思大乱,以致正式考试的成绩是很差。

  原来顾元吉年轻时,曾经和一个女子订了婚。后来却嫌那女出身清寒,不去娶她,那女的抑郁而死。

  顾元吉屡度不中,心情很不好,晚年发疯,常常自己打击自己,打击自己的阴部,他的学生们曾保护他,可是当他们松懈时,他又开始用力打阴部了。后来走到桥上,看见桥下的水很清澈,他感叹地说:“在这地方埋葬,最合适了!”于是就投河而死。

  这一天正好是六月一日。所以,周安士先生说:“凡是因为朋友和妻落魄而舍弃他们的人,最后也会贫寒落魄。就好象顾元吉一样,他虽然有文才,可是却没有什么成就,最后还落得葬身鱼腹的下场。

  嫉妒贤能 子孙残废

  《迁善录》上记载:宋朝大夫蒋瑗有十个儿子,个个都有毛病;一个驼背、一个跛脚、一个手脚不能伸直、一个两只脚都失去作用、一个疯癫、一个愚痴、一个耳聋、一个瞎眼、一个哑巴、一个死在监狱中。

  子皋看到这种情况,就问蒋瑗:“您做了什么事情的,为什么会遇到这么大的灾祸呢?”

  蒋瑗说:“我平生并没有干什么大坏事,只不过经常嫉妒比我高明的人;而喜欢对我巴结的人;听到别人做了善事就加以怀疑;听到别人做了恶的事情则深信不疑;看见别人得到好处,好象自己损失了什么似的;遇见别人有了损失,好象自己得到了好处一般。”

  子皋感叹地说:“您的心术这么坏,应该满门全灭才对,恶报岂止这些罢了。”蒋瑗听了他的话,突然感到畏惧。子皋又说:“如果您能够改过向善,则必可转祸为福,从现在开始,仍然还不会太晚。”

  蒋瑗从那时起,就痛改前非,广修善行,过了数年以后,他九个儿子的毛病都逐渐痊愈了。

  救人危急 生子贤贵

  《懿行录》上记载:明朝的时候,在福建建宁这地方,出了一位皇帝的老师,名叫杨荣,他祖父世世代代以船员渡人过河为业。

  有一天,河流涨大水,冲毁了许多民房。有许多被水所淹死的尸体,顺着河道漂流而下,其它的船只都争先恐后的捞取财物。只有杨荣的祖父专心地救人,而没有捞取财物。

  同乡的人都嘲笑杨荣的祖父这样的作为很傻。杨荣的祖父回答说:“我平时以船渡人,所赚的钱已经能够维持生活了,何必去捞取那些非分之财呢?”

  后来杨荣的父亲出生时,家境已经渐渐宽裕了。有一天,来了一位道士,告诉杨荣的父亲说:“你的祖先积有阴德,子孙将会发达显贵。”

  后来杨荣出生了,二十岁就考中了科举,一直做官,做到“三公”里的“少师”,皇帝还追封他的父亲,祖父和曾祖父跟杨荣一样的爵位。杨荣的子孙都很显贵,直到现在,还有许多贤能的后代。

  由此可见:“志在利人,自己也一定会得利益;志在得财,到了最后是人财两空。”所以孟子说:“我们只谈仁义就是了,何必说到利字呢?”

  05

  虐待动物 不得好报

  《法苑珠林》上记载:唐高祖武德年间,隰州大宁这地方,有一个农夫,名叫贺永兴。因为邻居的牛侵犯了农作物,他残酷地用绳子将牛的舌头勒断。后来贺永兴生了三个孩子,都成了哑巴。大家都认为就是他虐待动物的报应。

  06

  不着五欲 才是真德

  五欲是贪爱美色、悦耳的声音、迷人的香气、上好的美味、以及柔软舒适的触觉感受。因为这五种欲都是向外攀缘的,向物质境界追求的,内心永远没有满足的一天。何况追逐外境就会起分别和烦恼,使心中不得安静。所以佛陀警告我们:“物质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感官的享受是短暂而肤浅的。”

  《大智度论》上也说:“一切凡夫常被五欲所苦恼,陷入五欲中而无法自拔。人们贪求五欲,像野狗啃骨头,再啃还是那个味道。贪着五欲,好比无知的小孩子用舌头舐利刀上的蜜,所得到的快乐只有那么少,万一被割着舌头,损失可就大了。五欲会使人造恶业而堕入三恶道,使人失去定功、神通和智能。

  《诸经要集》里的第十二卷记载了许多贪着五欲的害处和故事。例如:频婆娑罗王为女色身入敌国;优填王为色欲而失神足通;沙弥贪着龙女身上的香味,死后变为恶龙;小沙弥爱吃酪,死后变为酪虫;鹿角仙人贪受触感而失去神通等。

  有一个比丘在森林中的莲花池畔散步,闻到莲花的香味,心里产生了贪着。莲花池的池神说:“你为什么不在树林下面坐禅,而到这里来偷我的花香呢?你可知道,贪着香味,心中就得不到自在,而且会起烦恼。”

  后来又有一人来到莲花池,用手把莲花连根带叶拔起,并且把莲花弄得乱七八糟,池神却闷不吭声。

  比丘感到很奇怪。他问池神说:“那个人把你的莲花弄得一团糟,你怎么不管呢?而我只是在你的池畔散步,你就责备我,这是什么道理呢?”

  池神回答说:“世间上的恶人,满身罪垢,纵使头上再弄脏了,也是差不了多少,所以我不想管。可是你是修禅定的好人,贪着这花香恐怕会破坏你的好事,所以我责备你。譬如白布上有一个小污点,大家都看得见。那些恶人,好比黑衣,再加上几个黑点,人们也是看不见的。”(见《诸经要集》第十二卷)

  07

  修十善业

  佛陀常常劝导我们修德需要断恶修善,修十善业。

  身的恶业有三个,杀生、偷盗、淫欲;反过来就是身的三善业,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

  口有四种恶业,妄语是说话不诚实,存心骗人;两舌是拨弄是非,说人家坏话;绮语是花言巧语,诱惑众生;恶口,说话很难听、很粗鲁;反过来就是四种善,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

  意有三种恶业,贪心、嗔恚、愚痴;反过来是三种善业,不贪、不嗔、不痴。与十善相应,你才是善男子、善女人;与十善不相应,善男子、善女人你不但没份,将来果报在三途!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好德④       五福)(五明学佛网:好德④       五福)  

 贤崇·贤宗法师:“有”“无”相成,五福临门 

 庚子新年,五福临门——长寿① 

 宗道法师:念佛人自然得五福 

 方海权:五福临门的一个重要前因 

 五种福气,中国传统经常讲“恭喜你五福临门” 

 五福临门(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 

 宏圆法师:世间常讲的五福五德 

 详解戒色的福报,五福临门及修法 

 宏圆法师:世间常讲的五福五德 

 宏圆法师:世间常讲的五福五德 

 想要五福临门,就多求地藏菩萨 

 宏圆法师:世间常讲的五福五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