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法忍法师:从汉传佛教的本位探讨密教的「即身成佛观」


   日期:2020/4/1 22:4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从汉传佛教的本位探讨密教的「即身成佛观」(上)
第288期明觉 文:法忍法师

  引言

  《密宗道次第广论》的第十四卷,在提及第三灌及第四灌时就有清楚描述到有关成佛的部份。

  书中指出:「第三灌顶时自身现报身相,此后不离佛母」1,而到了第四灌时,「为父母互抱持相。於彼定中心住了达诸法真实之俱生智……最后自第成就相好庄严报身」2。由此可见,《密宗道次第广论》指出在第三灌的时候,行者便能示现报身之相状。而到了第四灌时,行者则具足圆满庄严的报身。

  另外,宗喀巴又在阐述第四灌时,清楚指出:「第四灌顶由师口授知者,如说彼圆满诸义,由离分别垢浊,不异无上正知,诸能仁众无量光明曼陀罗体,如如意珠,以自性语而为授与」3。这里指出在第四灌顶之时,因第一义谛/最高真理,非世俗语言能究尽,故行者得上师口授「自性语」,而得「圆满诸义」之胜义谛/最高真理,这时行者就等同於「无上正知」的佛陀,亦如「诸能仁众」4 无量光明曼陀罗体(即如来的色身),这时,行者就是「即彼慧智」5。所以,照《密宗道次第广论》所说,行者在第四灌之后,就深入如来甚深智慧,并与诸佛之法身/清净自性无异。

  由此可见,在第三灌顶时,如行者处於定中,其心就已经可以安住「了达诸法真实之俱生智」,即其自性与如来之法身相应。而到了第四灌时,行者在与本尊相应时便可得圆满之化身成报身,三身如来。

  「成佛」的一般定义

  佛为梵语 buddha 之音译,意译为觉者,具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之意。是佛教修行之最高果位。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者,凡夫无一具足,声闻、缘觉二乘仅具自觉,菩萨具自觉、觉他6。

  再者,据《佛光大辞典》之解释,佛亦会有其所特有之殊胜德性,包括佛身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并具有十力、四无所畏及十八不共法等殊胜之能力。

  因为本文要讨论有关「即身成佛」问题,故在此亦应为「佛身」下一个定义。

  佛是具足法、报、应化三身。三身即:「法身:为证显实相真如之理体,无二无别,常住湛然,称为法身。报身:酬报因行功德而显现相好庄严之身。应化身,顺应所化众生之机性而显现之身」7。

  另外,佛的报身及应化身具足三十二大人相及八十种好。三十二相即是佛的报身及应化身所具足之三十二种殊胜容貌与微妙形相,如第十六相的「细薄皮相」,即「皮肤细薄、润泽,一切尘垢不染。系以清净之衣具、房舍、楼阁等施与众生,远离恶人,亲近智者所感得之相,表佛之平等无垢,以大慈悲化益众生之德。」8第十九的「上身如狮子相」,「指佛之上半身广大,行住坐卧威容端严,一如狮子王。是佛於无量世界中,未曾两舌,教人善法、行仁和,远离我慢而感得此相,表威容高贵、慈悲满足之德。」9等。这三十二相是佛在未成佛之前行百善乃得之妙相,称为「百福庄严」10。而八十种好即是佛之身所具足之八十种好相,三十二相是显著易见的,而八十种好则是微细隐密难见的,如「手足之指圆而纤长、柔软」11及「指爪狭长,薄润光洁」12等相。 由是而知,因为佛身的定义、应相极多,不能尽述,故在此以佛身应包含「三身」、 「三十二相」、 「八十种好」等特徵为其定义。

  显教对「成佛」所下的定义:

  一般所指的成佛,就是修行成就之圆满。而成为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觉者。 但是,因为佛教的不同宗派对於界定成佛有一些微细的异见,故在此并不一一将其罗列,而只是概括地介绍显教的成佛观。

  显教的一般行者都会认为,成佛就是要「严持戒律、清净宿世以来的业障,累积六度万行、圆满福慧功德资粮,历经漫长的三大阿僧只劫」13才能证得圆满的佛果。故称为「隔世成佛」。

  但是,显教的华严宗依胜身、见闻、一时、一念、无念等,而有五种疾得成佛之说。「依胜身,即依轮王之子或兜率天子等之胜身,而於现身成佛;依见闻,即见闻妙法,谛信决定,证得佛之十力而得菩提;依一时,即如善财童子於善知识处,一时获得普贤法;依一念,即依俗谛之念,於一念中契证普贤法;依无念,即解了一切法不生不灭而见真佛。又有约位(入十解之位即成佛)、约行(不依位之顺序,而於每一行完成即成佛)、约理(由理而言,众生本来即佛)等三种成佛之说,及见闻生(见闻教法之信位)、解行生(得智慧而修行之阶位)、证入生(得最高佛果之位)等三生成佛之说。」 。显教行人认为华严宗这个说法,只是在理论上可以说通的「即身成佛」。

  另外,净土宗亦有往生成佛论。因为在净土的思想之中,因阿弥陀佛之愿力,故凡是得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众生,就会有等同於阿弥陀佛的身相,而且亦不会退转。因此,因为得生极乐净土可得阿弥陀佛无异之身相,故称之为往生成佛。

  当然,在显教之中亦有提出与「即身成佛」相类的成佛论。这就是禅宗的「即心即佛」论或称「见性成佛」论。这就是以般若智慧,觉知自性,便可达到目的之一种修行教义。即当下冲破烦恼生死之疑团迷云,独露一己本来面目,悟得觉体圆明之本源。禅宗将佛性与智慧均视为人心所固有,因而不以读经、坐禅、礼佛、戒律等修习形式为重,而提倡修心为成佛之行。

  以上,已略述显教的成佛论,当中亦有与密教「即身成佛」的思想有相类似的地方,其中禅宗的「即心即佛」论最相似。於本文下篇之中,我将会对两者的成佛论作一简单比较。

_________

1. 宗喀巴著:《密宗道次第广论》(台北:大千出版社,1999年),页319。
2. 同上书,页319。。
3. 同上书,页316。
4. 「能仁」即「佛」
5. 同上。
6. 参考《佛光大辞典》「佛」一条。
7. 同上。
8. 同上。
9. 参考《佛光大辞典》「三十二相」一条。
10. 同上。
11. 参考《佛光大辞典》「八十种好」一条。
12. 同上。
13. 李开济著:《瑜伽、神修、禅观》(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页229。


  从汉传佛教的本位探讨密教的「即身成佛观」(下)

  密教「即身成佛」之义――即身成佛的三个种类

  密教十分强调「即身成佛」。密教认为以现世父母所生虽为烦恼、垢秽之身,亦可以「即身成佛」,无须经历三大阿僧只劫之修行。

  《佛光大辞典》指出因为密教认为构成宇宙之物、心要素之六大(地、水、火、风、空、识),为法界之体性。佛、众生以及其所住之环境悉由六大所造,互不障碍而能融和相入,均具足四种曼荼罗之相。密教认为佛有身、语、意三密,如果众生能以手结印,口诵真言,心住三摩地,即可与大日如来相应。这时,佛与众生则完全成为一体,故在众生肉身上,即可证众生本来具有之佛之法身而成佛,这是密教的「即身成佛」,所指的应该是与「法身」相应。

  而日本真言宗对於以上的「即身成佛」论有具体的阐述,当中大可以分为三类:「1. 理具成佛,由理而言,一切众生均由五大(地水火风空)构成,属胎藏界;心为识大,属金刚界,身心与大日如来无别,本来即具足法身。2. 加持成佛,由三密加持,而在自身显出本来具有之佛。此指修行之过程。3. 显得成佛,完成修行时,可得圆满菩提,显现佛性圆满,达於最高修行目的。此系指果位。」1本文对此三类的「即身成佛」论加以解释如下。

  1) 理具成佛:

  顾名思义,这是「理」之具足而成。因为上文已经指出,众生的身为五大所成,证入胎藏界之理体;心为识大,证入金刚界之智体。当理智圆融,除去地、水、火、风、色、受、想、行、识等污染之后,清净的自性就会显现。亦因为众生本来具有清净的佛性,与如来的佛性无异,如行者在当下体悟自性本来清净,并与诸佛无异之时,这就是「理具成佛」,这可以说是行者与清净的自性、本体相应。

  2) 加持成佛:

  这就是指众生在修行之时,以手结手印、口诵真言、心作观想,而与本尊(或如来)之三密相应而得其加持,而行者当下因与本尊相应而与本尊同体、能成办一切佛事,故可依加持之因缘而成佛。

  3) 显得成佛:

  当行者修行三密而与本尊(或如来)之三密相应,并具有圆满的成就时,就会显现出法性(自性)之千万功德,是为「显得成佛」。

  密教的「即身成佛」与禅宗的「即心即佛」之比较

  1) 密教的「理具成佛」与禅宗的「见性成佛」:

  禅宗指出佛经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它们之没有差别是在於「心」,这个「心」即是心性、自性、佛性、真如、本体等,这种心(心性)是人人都本来具有的,而且,是「在圣不增,在凡不减」2,故佛教说「众生皆有佛性,人人都可成佛」。又如五祖说:「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故众生本有如来清净的自性,只是在迷之时,这个自性没有显露出来,而在悟之时就清清楚楚地体现清净之自性。如果从密教的角度去看,禅宗的「见性成佛」就是行者与大日如来相应,亦是与清净的法身相应。但是,只要行者一出定,行者(不论是学禅或是学密的修行人)与清净的自性便会分离、不互融,而要到行者再入定境,才能再与清净的本体(自性)相融。故我们可以把禅宗的「见性成佛」、「即心成佛」与密教的「理具成佛」看作同一类。就是行者与佛的法身之相应,甚至可以说是行者(在定境之中或与本尊相应之时)证得佛之法身。

  2) 密教的「加持成佛」与禅宗的「念佛入定」:

  密教的「加持成佛」(参上文)是行者当下因与本尊相应而与本尊同体、能成办一切佛事,故可依加持之因缘而成佛。那么,当行者暂不与本尊相应,他便不能成办一切佛事,亦有异於本尊。而禅宗的修行人如以念佛、观佛的方法入定,这时他们亦可以与所念、所观的如来相应、相融。但是,当出定以后,相应及相融的境界并不复再。所以,密教的「加持成佛」与禅宗的修行境界有相似之处,因为禅宗行者出定便不能再与佛之法身相应,而密教行者不手结手印、口诵真言、心作观想就不能与如来相应。故两者同为暂时性的成佛,是有限制的。

  3) 密教的「显得成佛」与显教的「隔世成佛」

  最后,密教的「显得成佛」(参上文),即是行者的三业与如来之三密相应,在此时才可以算作成佛。 而一般显教行人认为之「隔世成佛」乃指――「要严持戒律、清净宿世以来的业障,累积六度万行、圆满福慧功德资粮,历经漫长的三大阿僧只劫」3才能证得的圆满佛果。故此,密教的「显得成佛」可谓短期的成佛,而显教的「隔世成佛」则是最圆满而恒久的成佛。

  评论密教的「即身成佛」论:

  上文讨论了密教「即身成佛」的三种论说,但都是单以「成佛」(修行的境界)作为立论点,如果以「身」作为讨论的开端,则似乎只有第三种「显得成佛」才能真真正正称为「即身成佛 」。

  在上篇已经指出,「成佛」是指成为「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觉者」,而成为这样的觉者之同时,其身亦会具足「三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等特徵。

  但是,要成为具足这条件的如来,并不可能成就於现身――非以凡夫之有漏色身所能证成的。如三十二相是佛在未成佛之前,行百善乃得之妙相;又如要有三十二相中的第十九相――「上身如狮子相」,需要「於无量世界中,未曾两舌,教人善法、行和,远离我慢而感得此相,表威容高贵、慈悲满足之德。」4那么,凡夫在人生百年之中,如何可以速证三十二相?更遑论要证得具足法、报、化三身与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如来。故在要证得圆满佛身,并恒久拥有这些圆满之佛相为前提之下,密教「即身成就佛果」的言论恐怕就不成立了。

  但是,如果单从与清净之自性,或与本尊之三密相应的角度出发,密教的「即身成佛」论亦算是成立的,因行者在与本尊相应时,的确是具足这些身相;但是,一但停止相应,则会失去这些身相。故此,「即身成佛」说在某程度下虽然仍可成立,但比一般的「隔世成佛」理论而言,则不够圆满了。

  结语

  首先,由上文可见,禅宗的「见性成佛」与密教的「即身成佛」十分相似。其次,如果我们将成佛的定义,设定为一个「成就具足三身、永不退转,并具万德的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三身如来」的话,那么,密宗三种「即身成佛」之中只有「显得成佛」才算成佛,而且,在一生之中是难以修到圆满的。再者,莫说是以成佛论来比较各宗之教理和修行方法,就算是集中讨论有关 「即身成佛」的问题,都必须先要有一个清晰的定义,才可以进行,因为在不同的定义之下,都会出现不同的讨论结果。

_________

1. 参考《佛光大辞典》「即身成佛」一条
2. 参考《三时系念佛事》,《卍续藏》第128册,页56上。
3. 李开济著:《瑜伽、神修、禅观》(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页229。
4. 参考《佛光大辞典》「三十二相」一条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