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八)~G 第209经(六触入处经)


   日期:2020/4/8 17:2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209经(六触入处经):

  佛陀继续为弟子们讲开示:

  “有六触入处。云何为六?眼触入处,耳、鼻、舌、身、意触入处。沙门、婆罗门于此六触入处集、灭、味、患、离不如实知,当知是沙门、婆罗门去我法、律远,如虚空与地。”

  佛陀有时候说法非常精炼,短短的几句话,囊括了数不尽的真理。而这种短小精炼的即兴说法,我们若不进行深入的思惟,是很难弄明白佛陀究竟意喻所指。而这在大乘经典之中是十分罕见的——我们所见的部分大乘经典,都是有大量的文学铺陈,比如说《妙法莲华经》,其核心要义完全可以用数千字可以表述清楚,但是我们所见的,却是洋洋数万言。有时候我在想,大乘经典的原貌或许也是比较精炼的,后来经过那些想像力十分丰富的经学家们的充实加工,变得文句华美,琅琅上口,很适合普通信众的口味。但这里又出现一个悖论,即大乘学者们都号称他们所习之法乃为最上乘,是最为究竟的“了义法”。按常理说,“了义”之法本不需要用过多的语言去表述的,理应精炼才是。比如说中国的《周易》,文辞不多,却极为精深,普通人视为天书,可是古今思想家们却从中汲取了无尽的精神营养。而反观被贬为小乘的《杂阿含经》,有些经句仅短短几句,若用现代语言将之表述清楚,非万千言不能尽其意——这倒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因此我有时又发出痴想:所谓大乘,就是适合大众口味的、通俗易懂的、且能让多数人都能了解领会的教派;所谓小乘,就是文句精炼的、精深难解的、为少数人领会并接受修习的教派。我想我的这种个人痴想,绝大多数的大乘人都不会接受,斥之为“胡言乱语”。当然,大乘经典中也有一些很精深的经典,比如说《楞伽经》,这部经典的思辨色彩就很浓厚,一般人就难以理解,甚至连句读都很成问题。而现如今能研修《楞伽经》以及《解深密经》的出家僧众,恐怕不多吧?

  佛陀在这段经文中所讲的“六触入处”,即六触,也就是六根与六境接触后所产生的各种认知。这些认知,并非都属于我们想当然的那样牢靠。在佛陀以及诸大弟子们看来,这些认知往往是不真实的、有漏的,甚至是完全颠倒的。作为佛弟子来说,都要对它们进行深入的“正观察”。这种正观察,具体可表现为“集”、“灭”、“味”、“患”、“离”五个部分。如果我们对这五个方面做到了正观察,那么我们甚至不需要进行什么皈依仪式,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佛弟子,因为我们在按照佛陀的教导在行事,在持守佛陀为我们所制定的行为规范与戒条。像诸如戒杀、戒盗等属于有形有相之戒,即戒相;而对于六触进行正观察,则属于无相之戒(无表相戒),从戒相上讲有时并不明显,然后这种观察往往比有形之戒,显得更为要紧,因为这些才是我们获得真知灼见的根本途径之一。

  相反,那些沙门、婆罗门与佛弟子的真正差别,其实并不是表现在穿着打扮,以及吃喝行事方面,而是表现在如何对待六触这个根本问题上所持的态度。如果能够观察到六触是有过患的,能够观察到六触是如何生灭的,并且能够做到不贪著(味)它们,最终做到厌离它们、灭除它们,即使他们在穿着打扮上是沙门或婆罗门,但实际上他们就与佛弟子无二差别了。相反,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沙门、婆罗门与佛弟子的差别,那简直可以用“天壤之别”来形容了,即佛陀所说的“虚空与地”的差别。而我们若进一步讲,即便是染衣披度出家为比丘,若不能够做到对于六触的正确观察,那么与沙门外道也只是表相上的差别而已,实质上与外道无异。因此佛陀曾经预言,末法时期对毁坏佛法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在于比丘的整体素质如何(即平常所讲的“道风”,其严肃性与深刻性远远高于当前所谓的“道风”一词)。如果比丘对于五阴、六入、六触待内外现象不能如实正观,流与世井无赖为伍,那么必将成为坏法毁法的中坚力量。

  如果我们将这部经与前面的207经相对照,便发现其中的内在联系。207经中说:

  “当修无量三摩提,精勤系念。所以者何?修无量三摩提,精勤系念已,则如实显现。于何如实显现?于眼如实显现。如是广说,乃至此诸法无常有为,此如实显现。”

  207经中所强调的,就是我们无论是在观察五阴,还是观察六入、六触,仅仅停留在“知解”层面上,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做才见真实?乃必须“修无量三摩提”,就是禅定。因为在禅定之中,我们才能对这些名相的实质,进行深入细致的、由表及里(由里及表)、由近及远(由远及近)的真切观察。只有我们在禅定中深入观察过,才知道什么叫集,什么叫味,什么叫患,什么叫灭;以及如何去厌离,如何去断灭。我在这里讲的,也就是寥寥几句话的事,而且连皮毛都没有触及到(距“如实显现”何止千万里!)——因为我没有实修,没有禅定功夫;若一旦实证实修起来,你会觉得世尊所言的真实不虚,且妙不可言!(3月6日)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界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界定法师)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F 七、例经(2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E 六、箭喻经(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B 二、八城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A 一、爱生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C 三、鞞诃提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B 二、法庄严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A 一、一切智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B 二、大拘絺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