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十八)~B 第492经~496经:此五经均为舍利弗尊者为诸比丘所说之法,故一并浅说。


   日期:2020/4/10 21:0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492经~496经:此五经均为舍利弗尊者为诸比丘所说之法,故一并浅说。

  492经:舍利弗尊者对大家说:“若有比丘得无量三昧,身作证具足住,于有身灭、涅槃心不乐著,顾念有身。……无量三摩提身作证,心不乐著有身灭、涅槃,顾念有身,终不得离,不得现法随顺法教,乃至命终,亦无所得,还复来生此界,终不能得破于痴冥。”在这里,舍利弗向我们传递了一个相当重要的思想,即虽得无量三昧,但是若“顾念有身”,还是无法获得彻底的解脱。这里的“身作证具足住”,即是一种极高的禅定状态;这里的“有身”,即我们的己身、常住身,也就是我们的色身。即便是我们获得了很高的禅定(无量三摩提),但是如果对于我们这个常住身,仍有顾念(哪怕是极其细微),也是“终不得离”,还是流转于生死之中。舍利弗在此作二譬喻:“譬如士夫胶著于手,以执树枝,手即著树,不能得离。所以者何?胶著手故。”“譬如聚落傍有泥池,泥极深溺,久旱不雨,池水干消,其地破裂。”手中有胶,执树自然是“手即著树”;水淖无有清水,污泥不久得不到清除,反而变成硬块,最终无可救药。与此相反,如果比丘得无量三昧,“身作证具足住,于有身灭、涅槃心生信乐,不念有身,现法随顺法教,乃至命终,不复来还生于此界”。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另一个譬喻:“譬如聚落傍有泥池,四方流水及数天雨,水常入池,其水盈溢,秽恶流出,其池清净”。在舍利弗看来,水池中的污泥是不可能自己消失的。如何将这些淤泥清除干净呢?便是不断有清水流入,然后渐次将池中的“秽恶流出”,从而达到“其池清净”。这是一个渐修的过程,并不是靠什么“顿悟”所能解决的。因此,比丘当“当勤方便,破坏无明”。朱熹有句诗叫“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若用在我们平日的修行上,倒也十分恰贴。此经要点:不顾念有身。

  493经:尊者舍利弗继续说道:“若阿练若(山林寂静处)比丘或于空地、林中、树下,当作是学,内自观察思惟:心中自觉有欲想不?若不觉者,当于境界,或于净相,若爱欲起,违于远离。……当知是比丘不敢自记:于五欲功德离欲解脱。”这里所讲的是我们所必须具备的“自省”能力,也就是“内自观察思惟”。我们现在大部分已经丧失了自我净化的功能,自己把握不住自己,把解决麻烦的希望,全部仰赖于某种神秘的力量,即为佛教所申斥的“尊佑论”。观察思惟什么?就是我们的心中,还有没有“欲想”?这个欲,具体是指五欲,是以“爱”为中心。如果爱欲一起却不加收拾,其结果是瞎子点灯白费蜡。舍利弗譬喻道:“譬如士夫用力乘船,逆流而上,身小疲惫,船则倒还,顺流而下。”这个与我们中国所说的“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讲的是一个理儿。修行也是这样,你不再精进而是停止不前,并不能保证你能够做到原地踏步;相反,弄不好还会退步得很严重。就好像“鸟翮”(hé,羽毛中间的硬管),“入火则卷,不可传送”。因此舍利弗郑重告诫诸比丘:“于五欲功德离欲解脱”。本经要点:善自思惟,远离五欲。

  494经:本经是舍利弗入王舍城乞食,“于路边见一大枯树,即于树下敷坐具”,然后给诸比丘讲开示。可以说,那时比丘入城乞食并非独行,而是跟随于某位耆德身后,一来便于乞食,二来可以随顺听闻教导。舍利弗显然是眼见枯树而生起灵感:“若有比丘修习禅思,得神通力,心得自在,欲令此枯树成地,即时为地。所以者何?谓此枯树中有地界,是故,比丘得神通力,心作地解,即成地不异。”这话听起来有些抽象,主要是如何理解“欲令此枯树成地”这句经文。舍利弗在这里所讲的是神通力的不可思议,联系到下面的经文:“若有比丘得神通力,自在如意,欲令此树为水、火、风、金、银等物,悉皆成就不异”,可以将上面的“地”理解为“坚固”,因地本性为坚固性,而枯树则不堪一击,显然并不坚固。舍利弗的意思是说,如果我们获得了神通力,想让这棵枯树变得坚固,返老还童,可以说不费吹灰之力。有了神通,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让一块石头瞬间变成一只鸡蛋,也是举手之事,“自在如意,为种种物悉成不异”。这种神通可以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获得呢?便是禅定。因此,比丘当要“当勤禅思,学诸神通”。本经的要点:禅思(注意,要点是“禅思”而非“神通”)。

  495经:本经叙述比丘不得犯戒。关于戒,以及世尊制戒的过程,其他毗奈耶经典说得很详细(根本有部)。有了戒律,我们就得遵守,不得违犯,这毫无疑问。可是我们一旦违犯了,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舍利弗对此问题的回答是:“其犯戒者,以破戒故,所依减退,必不乐住;不乐住已,失喜、息、乐、寂静三昧、如实知见、厌离、离欲、解脱已,永不能得无余涅槃。”这里所讲的是“犯戒”与“无余涅槃”之间的因果关系。欲获无余涅槃,就不得犯戒;若犯戒而不悔忏(知错不改),则永远与无余涅槃绝缘。因为一旦破了戒,便会使得我们身心再也不会清净,从而彻底丧失了定力,如此一来,又如何证得涅槃呢?舍利弗作譬道:“如树根坏,枝叶华果悉不成就。”一棵树的树根都已经腐朽不堪,却琢磨着该树能够枝繁叶茂,且华果遍布,这怎么可能呢?树根就相当于我们身体中的心脏,心脏坏死了,我们的生命也将被宣告终结(当然,医学界所谓的“脑死亡”另当别论)。本经重点是二字:持戒。如持清净戒,“悉能疾得无余涅槃”。建议我们法师们在宣讲与“持戒”有关的专题讲座时,建议引述本经。

  496经:本经叙述犯戒比丘要正思惟反省,而检举的比丘也要正思惟反省。舍利弗对大家说:“若诸比丘诤起相言,有犯罪比丘、举罪比丘。彼若不依正思惟自省察者,当知彼比丘长夜强梁(另译作‘强良’,指强蛮横行,未被调伏)诤讼转增,共相违反,结恨弥深,于所起之罪,不能以正法、律止令休息。”这里所讲的是作为比丘,都要具备“自我省察”的基本素质。对于犯错者,当然要自我反省,这是理所当然的;对于检举犯错者,也要进行自我反省。对于后一点,我们有时会很不理解:检举人家是好事情呀,现在反而要检举者进行自我反省,不是很没道理么?事实上是我们习惯于某种惯性思惟,认为犯错者有错,检举者有功。而在经典中,我们便会发现舍利弗谈到了“正法、律”的基本原则。通俗地讲,就是检举者是处于何种居心来检举他人的。如果检举者出于报复心,或者检举后居功自傲、沾沾自喜,那么被检举者肯定心中不服,从而双方便会生起诤讼(争吵不休)。我们需要注意,舍利弗在这里讲的是“正思惟自省察”,就是说无论是检举方还是被检举方,都要具备正确的出发点,努力帮助自己以及他人改正错误,从而共同进步。关于这些问题,都是和合僧团需要注意的一些细节,看似小事,实际上却是涉及到寺院管理中的大事情。建议从事寺院管理乃至社团管理、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者们,都要好好拜读几遍,相信大家会从原始经典之中,获得意外的美味佳肴。本经要点:正思惟自省察。

  对于以上诸经,若是展开来谈,我们若畅谈个几天几夜,根本不成问题。限于篇幅,此处从简从略,大家还是各自慢慢体悟吧。(10月4日)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界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界定法师)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F 七、例经(2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E 六、箭喻经(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B 二、八城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A 一、爱生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C 三、鞞诃提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B 二、法庄严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A 一、一切智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B 二、大拘絺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