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三)~F 927经为释氏摩诃男向佛陀请教的相关问题(信、戒、闻、施、证)


   日期:2020/4/14 23:5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927经为释氏摩诃男向佛陀请教的相关问题(信、戒、闻、施、证):摩诃男问佛:居士要怎样做,才能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优婆塞?佛陀回答:“在家清白修习净住,男相成就,作是说言:我今尽寿归佛、归法、归比丘僧,为优婆塞,证知我!是名优婆塞。”此处为归依三宝,矢志不渝。这里的“男相”,是针对“清白修习净住”而言,大约是指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持守五戒。

  “云何名为优婆塞信具足?”佛答:“优婆塞者,于如来所正信为本,坚固难对,诸沙门、婆罗门、诸天、魔、梵,及余世间所不能坏。”这里是指对佛的信仰。

  “云何名优婆塞戒具足?”答:“云何名优婆塞戒具足?”答:“离杀生、不与取、邪淫、妄语、饮酒,不乐作。”对于五种恶事都不耻于为,此为五戒。

  问:“云何名优婆塞闻具足?”答:“闻则能持,闻则积集,若佛所说初、中、后善,善义善味,纯一满净,梵行清白,悉能受持。”此处为闻佛说法而能如实受持,是名善闻。

  问:“云何名优婆塞舍具足?”答:“舍具足者,为悭垢所缠者,心离悭垢,住于非家,修解脱施、勤施、常施,乐舍财物,平等布施。”此处为教诫优婆塞常行布施,舍小家而为大家,且进行平等布施,无分别贡高心。

  问:“云何名优婆塞智慧具足?”答:“谓此苦如实知,此苦集如实知……。”即深切证知四圣谛。

  928经是佛陀回答在家学佛所能证得的三果——这里需要注意,在家居士可以证三果,但是佛陀并未交待是否可以证得四果。从这里我们可以断知,欲证四果阿罗汉,非现比丘相不可,否则极难断除。

  问:“云何名优婆塞须陀洹?”答:“三结已断已知。”三结为身见、戒取、疑。

  问:“云何名优婆塞斯陀含?”答:“谓三结已断已知,贪、恚、痴薄。”

  问:“云何名优婆塞阿那含?”答:“五下分结已断已知。”五下分结为身见、戒取、疑、贪欲、嗔恚。

  929经叙述优婆塞所应具足的十六法。

  问:“云何为满足一切优婆塞事?”做一名最为圆满、最为称职的优婆塞。

  答:其次序为:信、戒、施、闻、受持、顺行法次法向(观察、修习),最后了达深义。

  问:“云何名优婆塞能自安慰,不安慰他?”

  答:共为八种——此八种,即表现为只能够自己做到,而不能使他人同时做到。

  1、自己立信,而不能使他人树立正信;

  2、自己能持净戒,而不能使他们持戒;

  3、自己能布施,不能劝使他人布施;

  4、自己能亲近善知识(闻),而不能劝化他人听闻正法;

  5、自己闻法能持,而不能使他人持;

  7、自己能观察妙义,而不能使他人观察妙义;

  8、自己能知深法,法次法向而修,而不能使他人法次法向。

  问:“优婆塞成就几法自安安他?”

  答:对于上述八法,不仅自己能做到,同时也能使他人同时做到。如此一来,便可以成就十六法。佛陀最后说:“若优婆塞成就如是十六法者,彼诸大众悉诣其所,谓婆罗门众、刹利众、长者众、沙门众,于诸众中威德显曜,譬如日轮,初、中及后,光明显照。……若优婆塞十六法成就者,世间难得。”

  930经,此经为佛陀为摩诃男作记说。摩诃男问:“世尊!此迦毗罗卫国安隐丰乐,人民炽盛,我每出入时,众多羽从,狂象、狂人、狂乘常与是俱。我自恐与此诸狂俱生俱死,忘于念佛、念法、念比丘僧。我自思惟:命终之时,当生何处?”摩诃男在外面经常见到一些精神失常的人,他担心自己会受到他们的影响而不能守住正念,故而请佛陀记说。

  佛陀对于摩诃男可谓百般安慰:“莫恐!莫怖!命终之后,不生恶趣,终亦无恶。”因为摩诃男一生护持正法,布施行善,死后怎么可能会生入恶趣呢?佛陀作譬道:“譬如大树,顺下、顺注、顺输,若截根本,当堕何处?”摩诃男答:“随彼顺下、顺注、顺输。”此谓水到渠成,是外力无法阻挡的。为什么?因为摩诃男“已长夜修习念佛、念法、念僧,若命终时,此身若火烧,若弃冢间,风飘日曝,久成尘末,而心意识久远长夜正信所熏,戒、施、闻、慧所熏,神识上升,向安乐处,未来生天”。从这段表述中,我们似乎看到了唯识的影子。精神与意识并不完全统一,它们之间是可以分离的。当色身消失殆尽,然而心识依旧不会随之消失,这也是种子识的理论源头之一。(6.10.)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界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界定法师)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F 七、例经(2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E 六、箭喻经(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B 二、八城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A 一、爱生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C 三、鞞诃提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B 二、法庄严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A 一、一切智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B 二、大拘絺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