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界定法师:漫说《长阿含》(卷十五)~C 什么叫做戒,什么叫做智慧


   日期:2020/4/20 16:5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四)什么叫做戒,什么叫做智慧

  什么叫做戒——

  这位种德婆罗门对佛教中的“戒”其实还不那么了解,因此他也请教了佛陀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什么叫做戒呢?

  世尊告诉婆罗门说:“如果如来出现于世间的话,就十号具足。他会在在诸天、世人、沙门、婆罗门当中,自身作证,而为他人说法,所说之法自始至终都为真正,义味都具足,梵行都为清净。如果有长者、长者之子,听到此法的话,就会心生信仰;生起信仰后,就会作这样的观察:在家为难修行,譬如桎梏那样,欲修习梵行,乃不能得到自在的,我现在宁可剃除须发,服三种法衣,出家去修道为好。他就在后来的适当时机内,舍弃其家的财业与诸种亲族,而去服三种法衣,舍弃诸饰好,而讽诵毗尼(戒律),具足了戒律,舍弃杀生而不杀生,乃至心法得达四禅,现得安乐。为什么呢?因为这是由于精勤,专念而不忘,乐于独自闲居之所得的。婆罗门!这就是我们所称的戒。”

  什么叫做智慧——

  种德的第二个问题是:在你们佛教里,怎样才能被称为智慧呢?

  佛陀回答说:“如果比丘,以禅定心而清净无秽,而柔软调伏,住于不动的境界,乃至证得三明(宿住智证明、死生智证明、漏尽智证明,所谓知道过去、未来、现在等事),而除去无明,而生智慧,灭除暗冥,生大法光,出漏尽智。为什么呢?因为这乃由于精勤,专念而不忘,乐于独自在于闲居之所得的之故。婆罗门!这就是所谓智慧具足。”

(五)一点思索

  通过上面的经典,我们便看到佛教与婆罗门教在有些方面的相似之处。别的不说,佛教与婆罗门教二教都主张对于戒律与智慧的强调,这两者用我的话可以概括为:戒律与智慧就好像一辆马车的两个轮子,如果缺少了其中一只轮子,那么整部马车将无法前行。如果婆罗门教具备这两法,即使将其他的三法都舍弃掉,那么就可以称之为“婆罗门”;而佛教出家僧人如果具备这两法,那么就可以称之为“比丘”,如果我们将二者作这样的对比,就可以清楚地看出二教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在一般人看来,之所以称之为“婆罗门”,最核心的要素恐怕就是“种姓”,也就是说,只有具备了婆罗门的种姓,才能称之为婆罗门,其他的种姓则根本不可能称之为婆罗门。可是现在这位具有崇高威望的种德婆罗门把我们先前对于婆罗门的刻板印象给打乱了——事实上婆罗门并不是我们想像的那么回事,我们可能对婆罗门教产生了一定的误会。比如说这位种德,他当着众多弟子以及信众的面,敢于把置于首位的种姓问题搁置于一边,最后仅剩下二法(即戒律与智慧),并且说,只要具备这二法,就可以称之为婆罗门,这在当时,可是需要极大勇气的啊!而且,既然这位种德婆罗门在如此场合里讲出这样的话,我想绝非偏激之语,而是他心里话的真情流露。同时,他的这种观点,恐怕在当时印度社会里,已经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了婆罗门上层人物的共识。因此我们对于婆罗门的一些传统观点需要作些修正,不能把我们的一些思维固定在传统上,以及表面上的飘浮物。

  那么,戒律与智慧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刚才我们在上面已经看到了,种德婆罗门的观点是:戒律就是智慧,智慧就是戒就是戒律,二者可谓一体,无分彼此,也不可分割。而佛陀的观点是:有戒则有智慧,有智慧则有戒;戒能净慧,慧能净戒,“如人洗手,左右相须,左能净右,右能净左”。在这里,我们对于这里所谈的“戒”,切不可存有误解。这个戒,首先是针对我们自身,而不是针对别人,这一点我在前面相关的文章中曾反复地强调过这一点。我们常常讲“以戒为师”,问题是我们究竟有没有以戒为师啊?大凡出家比丘们历来都是门庭意识浓厚,“以戒为师”往往形式重于内容。什么叫“戒”呢?我们套用一句老话,叫“防非止恶”,这话是对的;但问题是,从哪开始着手啊?我们常犯的毛病就是喜欢给别人挑毛病,说别人不守戒,可是自己呢?却一塌糊涂。因为这个“戒”,以我的个人主张,首先要讲“自性戒”,就是把所要戒除的对象,首先要瞄准自己,自己给自己挑毛病,然后再请别人替自己挑毛病,自己的毛病挑没了,再轮到我们去挑人家的毛病。这个顺序万万不可颠倒,一颠倒,就会落入邪见邪执,“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谈戒,我们不可讲一套做一套,对自己一套对别人又是另外一套,搞双重标准,这种心态这种行为那是万万要不得的。

  最近我读到一篇较短的墓志铭,它位于举世闻名的威斯特敏斯特大教堂地下室的墓碑林中,但它却是一块扬名世界的墓碑。墓碑上刻着这样的话: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的想象力从来没有受过限制,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

  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标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

  当我进入暮年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我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

  当我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作为一个榜样,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

  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

  有些人可能觉得有些奇怪,好端端的谈佛教与婆罗门教,怎么又扯到西方教堂上面去了?但是你读了上面这段墓志铭,你是否领悟些什么呢?事实上我引用它,是与我在谈的“自性戒”完全是一回事。自性戒所要求的,就是要求我们要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最基本的改变自己做起。有些人喜欢谈大乘佛教,可贬低小乘。小乘只顾自己,不顾大家,是一种自私自利的狭隘思想。如果你的脑子中有这样一种观念,那么我且问你:大乘你做得怎样?观音菩萨救苦寻声,广度众生;地藏菩萨的无边誓愿,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精神可贵吗?当然可贵啦!可是我们要知道,这些大菩萨是什么境界?他们的精神固然要学习,但是,我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一个小学文化水平的人,一下子让他去接受大学本科以上的教育,他消化得了吗?要知道,广度众生是要资本的,它需要扎实的修证功夫,它来不得半点虚假,菩萨们所做的种种方便说法,都是对佛法作了深刻体察后的自然流露。说一千道一万,大乘菩萨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是以小乘的雄厚的实证功底作为基础的,如果我们不在戒律上下一番苦功夫,而欲去走捷径,那无异于飞萤扑火,自取灭亡,不单毁了自己,还毁了众生的修证坦途,你说这样做,罪过不罪过?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界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界定法师)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F 七、例经(2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E 六、箭喻经(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B 二、八城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A 一、爱生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C 三、鞞诃提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B 二、法庄严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A 一、一切智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B 二、大拘絺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