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十)~I 十四、涅槃经


   日期:2020/4/22 0:0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十四、涅槃经

  说法地点: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参加人员:诸比丘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佛陀告诉诸比丘:涅槃是以解脱为习,正信乃以苦为习,乃至行以无明为习;继观十二因缘而得涅槃。

  我在上文已经讲了,所谓的“涅槃”,与前面所讲的“尽智”,基本上都是同一个意思,也就是说已经获得了思想境界上的解脱。当然,这里的《涅槃经》,与另一部《大般涅槃经》,二者是完全不同的两部经典,所述的思想也是不完全一样的。《大般涅槃经》共分为十三品,规模宏大,它的主要思想是阐述佛身常住不灭,涅槃常乐我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羼提和声闻、辟支佛均得成佛等。后来的竺道生法师所倡导的“一羼提皆能成佛”的大乘思想,就是由此经得到验证。而此处的《涅槃经》,它比较简练,重点阐述成佛的一些次第,比较侧重于自身素养的提高和修炼。

  在谈到成就涅槃的各种必要的因素时,佛陀对比丘们说:“涅槃有习,非无习。何谓涅槃习?答曰:解脱为习。”在这里,世尊就指出了“涅槃”与“解脱”二者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即成就涅槃,必须以解脱为基础。这句话也可以这样来表述:成就涅槃之道是有原因的,并不是没有原因的。是什么原因呢?要想成就涅槃,首先必须要证得(成就)解脱。

  我还是按照前面的相关经典一样,继续制一张成就涅槃的次第表:

  涅槃-→解脱-→无欲-→厌-→见如实、知如真-→定-→乐-→止-→喜-→欢悦-→不悔-→护戒-→护诸根-→正念、正智-→正思惟-→信-→苦-→老死-→生-→有-→爱-→觉-→更乐-→六处-→名色-→识-→行-→无明

  这上图我们可以看出,从无明涅槃,这中间有相当长的距离需要我们去完成。所以有的经典就讲,要成就道业,需要修行一大阿僧祇劫。一大阿僧祇劫是多长时间呢?无法计算,因为我们实在找不出什么再合适不过的词语来形容和表达它。或许我们有时会产生疑问,从无明到涅槃,为什么各个经典上面所描述的不太一致呢?的确如此,有的比较详细,有的比较简化。我觉得这很正常,因为佛陀在讲经时,会根据时间与地点以及闻法对象的差别,有选择地进行一些阐述。比如说同样是讲涅槃,对于初学佛的人,讲起来就比较困难,需要从最基本的概念开始讲起,然后绕了一大圈,采用了种种权巧方便的方法,最后总算把问题讲清楚了。最后闻法者有的根机不太好,还是一知半解;有的则老早就领会了涅槃的真实涵义。同样是讲解“涅槃”,对于那些对佛法比较精通的人而说,就不必那么费事,只需要讲如何证得涅槃就可以了,而没必要去向他们解释什么叫涅槃。因此,从无明到涅槃,有的经典上讲得很详细,有的经典上就只言片语。不仅如此,我们也要知晓,佛陀说法是有侧重点的。比如说同样是说“涅槃”,有时侧重于涅槃的过程,有时是讲解如何证得涅槃,而有时又会侧重于涅槃的境界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那么,这部《涅槃经》的侧重点是什么呢?我们若作一下分析,便知道此经的侧重点是从十二因缘的角度,去阐述涅槃的。经文的前半部分,讲涅槃以什么为习,解脱又以什么为习;而后半部分,则把重点放在了对十二因缘的观照上面,即从观照十二因缘入手,继而证得涅槃之境。比如像六处、名色、生老病死等,都是十二因缘的关键词。

  佛陀对于十二因缘的观照是:

  “是为缘无明行,缘行识,缘识名色,缘名色六处,缘六处更乐,缘更乐觉,缘觉爱,缘爱受,缘受有,缘有生,缘生老死,缘老死苦。习苦,便有信;习信;便有正思惟;习正思惟,便有正念正智;习正念正智,便有护诸根、护戒、不悔、欢悦、喜、止、乐、定、如实、如真、无欲、解脱;习解脱,便得涅槃。”

  这段话,讲得非常清楚。因为有了无明,我们才会有各种“行”——造作各种业,导致了我们流转轮回于六道;然后有了“识”,对于自身以及外境的各种分别与观察——当然,这种分别所反映的结果,往往是颠倒的,不真实的,即为一种错误的愚知妄见;“识”的对象,就是“名色”,即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总称;在“六处”的带动下,进而对整个世界产生起各种认知行为与思惟活动;这种与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直接的与间接的接触活动,就叫做“更乐”,又译作“触”。既然有更乐,就会有感觉,会产生爱恋,会产生各种新的思惟活动,接着便造出各种新的“行”,即各种善业与恶业。而这些“业”是无法抹消掉的,它会覆藏于我们深层的意识之中(阿赖耶识),从而再次导致我们新的生老病死的轮回与流转。这种轮回,既无边无际,也无始无终。如果不从根本上把问题搞清楚,把这些被称之为“无明”的东西彻底剪除掉,那么想超越生死,简直是痴心妄想!

  因此,世尊在经文中,明确地对我们说:我们要了生脱死,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明白,这个世界是“苦”的,是各种痛苦的大本营。我们深处其中,不以为苦,而反以为乐,岂不是莫大的颠倒?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凡是认为人生是很有意义的,充满快乐的,对未来生活充满憧憬的,或者说可以好好享受生活与人生的,那么可以断言:这种人至少在目前看来,他不大可能成为一名真正的、严格意义上的佛教徒。因为无论佛法所宣扬的,无论是大乘还是小乘,抑或是南传北传,它的根本立足点,就在于一个对现实世界(精神与物质)的“苦”的本质认知上。如果离开了这个“苦”,那么他就不可能真正走上修证的道路上。比如说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渡众生。这里面有一个前提,就是众生为什么需要观世音菩萨来救渡呢?观世音菩萨为什么偏偏要到我们娑婆世界来渡众生,而不到北俱卢洲去渡众生呢?原因很简单,就是我们这个世界,实在是乐少苦多,大家都普遍过得不快乐,所以就想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就想到东方琉璃净土去。为什么要到那儿去?因为那儿生活条件好啊,既干净又没烦恼,山清水秀鸟语花香,还有“诸上善人俱会一处”,甚至连米饭都不用煮了,“以禅乐为食”,我们想想,那有多好啊!所以我说,要出离,首先要以“苦”字当头。而这个“苦”,就被释尊置于四圣谛的第一位——苦、集、灭、道。如果将“苦”否定了,后面的三个都完全不成立,因为失去了存在的根基。所以在上面的经文中,佛陀说要“习苦”,到最后的“习解脱”,这样就“便得涅槃”,最终,便把困扰我们生生世世的所有问题都解决了。

(界定  2009年2月24日于南海普陀山)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界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界定法师)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F 七、例经(2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E 六、箭喻经(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B 二、八城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A 一、爱生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C 三、鞞诃提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B 二、法庄严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A 一、一切智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B 二、大拘絺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